創古仁波切2011年全台弘法行程 佛陀教育基金會《藥師七共修法會》 嘉義嘎桑仁波切歲末普巴金剛回遮除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2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46:2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45:50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2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二十二)228-2

因此佛陀在宣说佛法时,就有特别谈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这两句话,不外乎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行善、断恶。在行善时,如果你想要断除恶行,这个时候必须藉由守戒,或者持守断十恶业的律仪才有办法断恶。我们也都知道,佛陀的教法它的内涵是相当的深广,但是在修学的同时,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了解佛法的内涵,而不去修行。通常我们对於佛法都有稍稍的认识,比如以断十恶业的律仪而言,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何谓断十恶业的律仪。但是实际上在了解之後,能够真正去实践的人,我相信并不会太多。虽然你所了解的法,并不是相当的深广,不是非常的多,但是要是你能够好好持守断十恶业的律仪,在这个当下你就是在修学佛法,那个是真正的修行。尤其是在这个同时,要是你有一种清净的动机,良好的意乐,平常保持的是一颗善良的心的话,实际上这样就已经相当的好。最怕的就是,在平时是做广大的闻思,但是在闻思之後,要是没有办法努力的去修学的话,实际上这种闻思方式,对於你自己只会有伤害,而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我们在行善、断恶时,最主要就是要以持守戒律为基础。因为要是你自己没有办法持戒,那来生想必一定会堕入到三恶道当中。纵使你是一位大学者,你是一位大成就者,要是你忽略了业果,忽略了戒律的部分,来生你还是必须要堕入三恶道的。因此现今有很多的人,在修学佛法时,可能会生起一种错误的概念,他会认为所谓的行善,就是在於供养,或者是布施,或者是作课诵等等。但是在这个同时,他可能会忽略持戒的重要性,会觉得持戒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只要能够去供养,或者行布施,或者去作礼拜,就能够造下很多的善业。实际上这些是相当好的善行没有错,但是这一切的善行是必须要建立在持戒之上的。

以汉地而言,汉地有所谓的净土宗,也就是透由持诵阿弥陀佛的咒,能够往生净土的这种宗派。但是实际上你在持咒时,要是没有办法持守清净的戒律,我觉得要藉由这种方式而投生净土,似乎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你要投生净土,刚开始必须对业果有了解,甚至必须对业果生起强大的信心。在持咒的当下,必须要能够对皈依境,尤其是阿弥陀佛生起皈依的心。你既然想要皈依他,必须要藉由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对三恶道的苦生起恐惧之後,才有一种心,会想要去皈依他。如果这一些基础都没有,你也不持守清净的戒律,对於业果也没有办法生起信心,对於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生起想要去皈依他的心,纵使念诵他的这个名号,实际上想藉由这种方式而投生净土,我觉得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在经典当中,它确实有提到,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是能够往生净土的,但是这一类的经,我们是归类於不了义经。因为在很多的经论也有谈到,不管是想要投生净土,或者是想要投生在善道,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要有持戒作为基础,它是一个根本。如果没有办法持戒,纵使行再多的善行,还是没有办法投生在善趣,那更何况是净土?因此对於一位初学者,或者是对於一位真正想要修学佛法的人而言,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概念,也就是一切的善行,它都是相当好、相当殊胜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善行,它都是必须要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之上。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概念,纵使你行再多的善行,对你自己是绝对不会有帮助的。

因此不管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我们都知道,来生如果想要投生在善趣,必须以持戒作为根本。刚开始在持戒时,一定会做出许多违反戒律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在当下就持守清净的戒律。但是要是知道自己已经违反了戒律,在这个同时,必须透由忏悔的力量,将这些恶行忏悔乾净。如果能够将这些恶行忏悔掉,实际上你的戒律还是相当清净的。因为刚开始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犯错之後,要懂得忏悔,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有持戒作为基础,在这个之上去发任何的愿,这些愿通常都是会比较容易成办的。比如你可以发愿投生净土,或者是来生再次得到暇满的人身,这个时候你发愿,这样的愿力才能够真正的成办想到达的地方。

因此在论典当中,也有做一个譬喻,就有讲到,持戒以及行善,它就如同是一匹马,我们所发的愿,就像是能够控制马的那条绳子一般。如果没有持戒作为基础,或者是平常都不去行善的话,就表示你没有这一匹马。那如果你没有这一匹马,纵使你有这条绳子,对你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帮助,你是没有办法藉此而达到想要到达的目的地,所以这两点是必须要同时具备的。在持戒之上,透由行善;在行善之後,透由发无垢的净愿,才有办法到达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刚开始必须要先了解业果的内涵,对於业果生起强大的信心。要是你没有办法对业果生起信心,平常的行为都是造恶的话,那纵使你持诵阿弥陀佛的咒语,对你是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就是你没有办法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因为我们也都知道,一个果要形成是必须要具备有许多的因缘条件,因此光光只有这个因,想要达到这个果是不容易的。持咒对你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你可能也会造下一些善业,但是光光藉由它是没有办法投生净土的。如果来生真的想要投生净土,还有一个条件也是相当重要,必须对阿弥陀佛生起强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普通的信心,而是要生起强大的净信心。如果平常能够不断的去作练习,在临终的时候,或许就会透由之前的串习力,而现起想要皈依阿弥陀佛的心。这时候众多的因缘聚合时,投生净土的机会才会比较大。

平时达赖喇嘛法王在讲法时,也都会谈到,整个佛法的内涵是可以包含在见、行这两者当中,而「见」这个部分就是谈到了缘起见,「行」就是讲到了无害行。对於之前我们所谈到的内容,也就是持戒这个部分,不管是沙弥戒、比丘戒,或者是菩萨戒,甚至最基本的断十恶业的这些律仪,都是可以包含在无害行当中的。因为透由持守戒律,就能够遮止一些我们平常容易犯的恶行。比如以断十恶业的律仪而言,我们平常透由身语,会直接或者是间接的伤害到其他的众生。为什麽会有身语的这些行为产生?这是因为「意」的关系。也就是因为我们的动机,我们的想法,没有办法清净的缘故,所以以身而言杀盗淫,语的这方面,妄语、恶语,种种的恶行就是在没有办法清净的动机之上,也就是「意」之上而产生的。因此要是你能够好好持守断十恶业的律仪,在这个当下会伤害他人的机会,就会大大的减低。因此法王他在讲法时,会特别的强调「缘起见」以及「无害行」也是这个关系,希望我们能够透由行善、断恶,真正的帮助到他人,要是没有办法帮助到他人,最少也不应该伤害到他人。

因此在修学佛法时,要是能够以持戒为基础,在这个之上,来生跟今生这两者当中,以「来生」的安乐为主,你就可以藉此在来生不堕恶趣。要是你本身觉得这还不够,透由思惟轮回的总苦以及别苦,能够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感,甚至在这个当下,生起我想要获得解脱的心,实际上在持戒之上,你所行的善行,它就能够成为让你获得解脱的因缘。如果你觉得这样也不够的话,可以在持戒之上好好的去行善,这个时候你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利益一切如虚空般的有情,希望能够快速的得到圆满佛果的菩提心。藉此所行的善行,都成为佛子行,也就是成佛之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做任何的善行,是必须建立在持戒之上。这样的善行,它能够成办什麽样的果位?这是必须观待自己的动机。如果我们的动机,只是希望来生能够再一次的投生在善趣的话,你所造的业它就会因此而转向这个方向。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希望能够得到解脱,或者是比解脱更殊胜的佛果,所谓的「动机」就如同之前所谈到的,它是能够控制马跑方向的这条绳子。所以一切的善行,是必须建立在基础之上,你要用什麽样的动机?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如果来生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在善道,必须以持戒作为基础,在这个之上,要是你能够对於业果生起强大的信心,并且能够皈依三宝,我们能够暂时脱离三恶道的苦,而投生在善趣。如果你并不以此为满足,希望能够真正的得到解脱的话,必须要先了解到,众生会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最主要的因缘就是来自於无明,也就是「我执」。因此想要得到真正的解脱,必须要先断除生死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我执。这个时候必须透由戒、定、慧三学的力量,才有办法断除我执,而得到真正的解脱。因此想要断除我执,必须要透由修学证得无我的智慧,才有办法断除。在这个之上,如果想要成办圆满的佛果,必须透由修学戒定慧三学,然後以菩提心以及大悲心作为摄持。以菩提心以及大悲心作为持摄的当下,必须要修学广大的菩萨行,这样才有办法跳脱有寂二边,而得到圆满的佛果。因此之前在《入中论》就有谈到,「堕落险处从他转,後以何因从彼出。」要是我们来生,真的是不小心而堕入三恶道,这个时候我们是处在一种没有办法自主的状态。「後以何因从彼出」既然我们是没有办法自主,那要透由修学什麽样的因缘,什麽样的善行,才能够脱离三恶道呢?因此在这个当下,必须把握现今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好好的修学佛法才是。

接下来就是要为大家介绍《毗钵舍那》的部分。在《毗钵舍那》当中,最主要就是要讲述空性的内涵。我们都知道「空性」它是非常难以了解、难以通达的,但是要是你没有办法通达「空性」的法门,是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的苦海。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认知,我来修学空性的法门,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门新的学问,我为了要了解它,才来上师的面前修学。而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想要离苦得乐,既然自己不想要获得痛苦,必须要知道,应该藉由什麽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所有的痛苦。在检查的当下会发现到,一切的痛苦都是来自於「无明」,也就是「我执」。因此要断除无明我执,必须透由修学「无我」的智慧也就是「空正见」,才有办法断除,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现今所获得的暇满人身。虽然空性它本身是相当难以了解,相当难以通达,但是我们必须在这个当下,藉由修学空性的法门,而在这个同时,我们可以留下一种良好的习气。虽然在当下,是没有办法通达,但是至少应该要尽心尽力的来学习,而在这个之上,留下一种良好的习气,这对於我们才会有绝对性的帮助。要是你觉得,空性的法门是相当难懂,而就因此忽略掉它,甚至不想学这个东西的话,实际上对你自己而言是一种损失。因为你现今有机会获得暇满的人身,并且能够遇到佛陀圆满的教法,在这个同时有机会能够修学甚深的空性之法,要是你没有办法把握当下的机会好好的修学,对你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因此在这个当下,我们是应该要把握机会,好好的修学,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而佛陀在宣说佛法时,因为众生根性的不同,所以讲了不同的佛法。但是在大乘的佛法,以及小乘的佛法,这两者当中只有大乘的佛法,有办法真正的阐释空性的内涵。小乘的佛法虽然有讲到无我,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因此如果想要修学空性的法门,就必须要透由修学大乘的佛法才有办法成办。而在大乘的佛法当中,谈到了空正见的部分,最究竟、最圆满的,不外乎是以中观应成派的正见为主。因此在《毗钵舍那》当中,就是引了龙树父子他们所造的这些论典,来阐释中观应成的正见。

以应成的角度而言,「空性」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讲到了「法无我」,第二个部分是讲到了「人无我」。为什麽会分为法无我以及人无我?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因为「执着」它可以分为「法我执」以及「人我执」。如果你的所缘是以补特伽罗为主,而在补特伽罗之上,生起了「自性执」的话,这样的「执着」我们称之为「人我执」。要是在补特伽罗以外,比如是在五蕴,或者是其他的诸法之上,而生起了「自性执」,这种「执着」我们称之为「法我执」。之前的执着就是在补特伽罗之上所生起的执着,称之为人我执。我们要了解法无我以及人无我之前,也就是在了解中观的正见之前,最重要的一点不外乎就是先认识「所破」。也就是在证得空性的当下,必须要破除的那一分为何?必须要先能够了解。因此刚开始必须要先了解到,当我们的心在执着境界时,所要破除的那一分,也就是「所破」,它的行相到底是什麽样子的?如果没有办法认识所破,纵使你花再长的时间来修学中观正见,还是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因此刚开始认识「所破」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因为想要断除「我执」,必须要先了解到「我执」在执着境界,是用什麽样的方式来执着的?既然它是一种颠倒的心识,就表示这种心在执着境界时,它所执着的境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藉由这样的方式,才有办法断除「境」之上「自性有」的这一点。要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认识「所破」,有可能就会产生两种的过失。第一种,在破所破时,可能会破得太过,也就是落入了「断边」。要不然就是只有办法破除「粗分」的所破,而没有办法破除「细分」的所破,而堕入了「常边」,这两种都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所破」。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萨迦耶见或者是无明,它是轮回的根本。比如在中观应成派当中,萨迦耶见跟无明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因此不管是萨迦耶见或者是无明,它都是轮回的根本。既然我们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必须要先断除萨迦耶见。想要断除萨迦耶见,必须要先认识,何谓萨迦耶见?也就是这样的颠倒执着,它是如何产生?它在执着境界的当下,是用什麽样的方式在执着境界?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先了解。因此所谓的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就是缘着「我」,或者是「我所」,也就是「我的」。它缘着「我」或者是「我的」,而生起的「自性执」,我们称之为萨迦耶见。而这种「心」是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起。会觉得这是「我的」的那种感受特别的强烈,比如我很快乐,或者是我很痛苦,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朋友,在「我的」之上,很容易生起「我所执」,也就是「我的」的这种执着。不要说是我们人,其实一般的众生,他们也都会有这种执着产生。虽然他们并不会表达说这个是「我的」东西,这个是「你的」东西,但是当他们的心在执着境界时,心所执着的境界,就如同人的心一般。比如像一个小孩子,他生下来的时候,虽然不会表达他内心的想法,但是他的心在执着境界时,就如同我们一般,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既然萨迦耶见它所缘的境界是缘着「我」的话,那到底何谓是「我」?关於这一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有谈到,「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我」?萨迦耶见它所缘的「我」,也就是一般俱生的我执,或者是萨迦耶见,它的所缘境是以缘着「我」而产生的。而俱生我执它的所缘境,也就是这个「我」,它是所谓的「名言我」,因此这个「名言我」它是存在的。但是当我们的心在缘着「名言我」的当下,又会产生另外一种的执着,这种的执着是跟「我」它的实际本质,是不相符的。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名言我」之上,会加上另外一个力量,也就是有一个「自性成立的我」,所以「自性成立的我」这一点是必须要破除的。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练习,观察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在执着境界时,何谓名言我?何谓自性成立的我?这两者必须要先去分别。因为我们在破的这个所破,只是要破「我是自性成立」的这一分,并不是要破「名言的我」。要是破了名言的我,就没有办法安立世俗法,而会堕入断边。因为名言的我,实际上它是存在的,有我,才会有你,才有会他,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心在执着境时,并不是如同境界它本身的样子在执着境,而是在它的境之上,又多加了一种力量,而认为这个「我」,它是「自性成立」,它是「真实的」,它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要破的就是这个东西。因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谈到了,「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我们必须要了解一切的烦恼,一切的过患,都是透由萨迦耶见而产生的。既然它是透由萨迦耶见而产生,何谓萨迦耶见?我们必须要先去了解。所以这个时候,「由了知我是彼境」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名言的我」是萨迦耶见的所缘境。「故瑜伽师先破我」但是在破「我」的当下,我们所破的「我」,并不是所缘境上的这个「名言我」,而是在名言境上,我们的心所加上去的「自性我」。所以这个偈颂有谈到两个「我」,第三句「由了知我是彼境」当中的这个「我」,是「名言的我」。「故瑜伽师先破我」的这个「我」是「自性的我」,所以这两个「我」是不相同的,刚开始是必须要能够分辨这一点。

所谓的「我」就是补特伽罗的意思,「我」跟「补特伽罗」是同样的内涵。因此刚开始如果想要认识「我」,必须要了解到,何谓补特伽罗?一般而言,我们在为补特伽罗作定义的时候,所谓的「补特伽罗」就是在五蕴任何之一之上所安立的「我」,我们称之为补特伽罗。这个地方为什麽要特别谈到「五蕴当中任何之一」呢?因为并不是每个众生,都拥有五蕴的。比如以无色界的众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色蕴,因此在这个当中要安立补特伽罗的时候,必须要安立是在五蕴的任何一种蕴之上,并不能够以五蕴作为一个整体,因为以无色界的众生而言,他们是没有色蕴的。因此所谓的补特伽罗就是在五蕴的任何一种蕴之上,所安立的「我」,可以称之为补特伽罗。所以刚开始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补特伽罗?何谓我?当你能够了解,补特伽罗的内涵,以及「我」的本质时,以这个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寻求所破,才有办法认识真正的所破。因此在《入中论》当中,特别有强调「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就是刚开始必须要先了解何谓我?何谓补特伽罗?在了解了补特伽罗的本质之後,再去寻找「自性的我」、「真实的我」,这才有办法认识真正的所破,而加以破除。

之前有谈到所谓的「我」,或者是「补特伽罗」,我们仔细的想一想,不管是在人,或者是在畜生,任何的众生之上,都有「我」的这一分。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会生起「我」的这种念头。我们是如何的来区分,人跟畜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呢?我们通常是以外表,也就是以他的色蕴为主。因为他的外表,甚至他的脸型不同的缘故,所以我们会去分辨,这个是人,这个叫做畜生。所以就会发现到,所谓的人,或者是畜生,是观待着外在的五蕴所安立上去的东西。当我们了解到,这是人的时候,也会因为他的生活习惯,或者是他的长相而分辨,这个叫做中国人,这一位是印度人,这个是西藏人。我们会在这个人之上去安立很多的名词,但是你会发现到,为什麽你会安立上这些名词,实际上是因为他人的色蕴,而影响了你的观待方式。所以也就是因为色蕴,它的外表不同的缘故,会透由我们的心,去安立上不同的名词,这个是以色蕴为主。以受蕴的话,比如我很快乐,或者是我很痛苦,当你快乐的当下,你的内心会有一种强烈的乐受生起,这个时候的「我」,它的力量大部分是集中在乐受之上,而安立出来的。你会觉得「我很快乐」,或者是「我很痛苦」,这当中的这个「我」,是因为乐受,或者是强烈的苦受,而安立上去的名词。以「想」而言,你可能会觉得,我懂的事情很多,或者是我了解什麽、什麽东西,这个时候你所安的这个「我」,它是安立在想蕴之上,色、受、想,你是安立在想蕴之上的。因此在观察的时候,你会发现到,任何的一种「我」,它是都是必须要安立在「蕴」之上,才有办法生起,不管是色蕴、受蕴、想蕴,任何的「我」它都是必须要安立在这个之上的。

尤其是刚刚的那个例子,在人之上,为什麽我们去分辨他是中国人,他是印度人,他是西藏人,这一切是来自己哪里的?我们会发现到,是在这一个人身上,也就是在他的五蕴之上,透由我们内心当中的分别心,而去安立上的名词。实际上这样的「我」,就是我们之前所阐释的「名言我」,这个「我」它是存在的。所以这个「我」,或者是这一位「补特伽罗」,他是否能够安立,是要观待於「心」能不能够在「蕴」之上,安立上「我」的这个名词。当我们的心能够在五蕴之上,安立上「我」的名词,实际上这个「我」它就是存在的。相反的,如果没有这种蕴体,或者是没有五蕴,是绝对没有办法安立「我」的存在。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能够了解到,何谓名言的我?如果连名言的我,都不认识的话,就表示你没有办法认识萨迦耶见的所缘境。既然没有办法认识萨迦耶见的所缘境,你怎麽在这个之上,去寻求自性成立的我?因为众生的心,在缘着境界的当下,在现起境界时,也会现起境上自性成立的这一分,但是一般的众生,都没有办法去区分。不只是一般的人,只要还没有证得空性之前,你都没有办法区分这两者的差别,所以刚开始至少你要对於这一点有概念。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21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23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八八救灾专案
台湾血液基金会~全台血荒敬请热血民众踊跃捐血
摄类学
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功德利益与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敦珠传承 - 三根本大灌顶〈海外〉

赞助网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台北生技網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美國菩提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