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不丹法王 台北-新春灌頂大法會 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阿隬陀佛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5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08:54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07:59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5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五)220-4

接下来看到第404页的第一行,故经或论,若不就其前後所说总体之理,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应知不坏为了义经。因此不管在经当中,或者是论当中,经论的当中我们在安立这部经典是不是了义经时,必须要「观待」前前後後它所说的内涵。「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如果以片面的角度而言,虽然在这本经典里,它是以讲无色、无声等等的法为主,但是这是以片面的角度而言,所以如果你前前後後看过这段文章之後,就知道这当中所谓的无色声,是「无胜义」的色声,胜义的色声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所空、所无的色声,是胜义的色声。「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应知不坏为了义经」,因此片面上它虽然是讲到了无色声,但是实际上它所要讲的内涵,是没有胜义的色声,所以这个内涵,正是色声之上的空性。所以诠释无色声的经典,还是可以成为了义经,应知不坏为了义经。又若彼语纵可如言而取其义,然亦不成非不了义。那是不是这部经典的内涵,能够随言取义,就表示这部经它是了义经呢?这也并不一定。所以能够随言取义的经,并不能够称为了义经,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然亦不成非不了义」就是并不代表它一定是了义经。

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他们是承许能够诠释、能够宣说胜义谛的这部经,称之为了义经。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认为仅仅诠释胜义谛,并不代表这部经它是了义经,在这个之上它必须有另外一个条件,也就是它要能够「随言取义」。所以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般若经》是了义经,因为《般若经》的内涵,不仅是宣说胜义谛的法门,并且是能够随言取义的。因为在《般若经》当中,虽然也有讲到,无色、无声、无香的这些字眼,但是在这个之前,经典当中也有提到,「此是世间名言所立,并非胜义的内涵」。所以前前後後对照起来会发现到,这当中所谓的无色声,是无胜义的色声,而色声它本身是透由世间的名言能够安立的,因此色声它是存在的,而胜义的色声是不存在的,所以就如同《般若经》有这样谈到,这一点是能够随言取义的。

之前我们有谈到,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虽然承许《般若经》是了义经,但是他们却认为《心经》是不了义经。为什麽会有这个差别呢?《心经》的内容,虽然是以诠释胜义谛为主,但是它是没有办法随言取义。比如《心经》当中,以藏文版直接翻译过来,它是讲到「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皆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於空、空无异於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在这个之前,它有谈到「当观五蕴自性皆空」的道理。所以以中观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认为诸法虽然是谛实空,但是它是自性有,它是必须藉由自方成立,才有办法形成出来的。所以在《心经》它有讲到「当观五蕴自性皆空」,所以它没有办法承许,五蕴是自性皆空的道理。所以他们虽然认为《心经》是以诠释胜义谛为主,但是因为它没有办法「随言取义」的缘故,所以《心经》它只能列入为不了义经,而没有办法列入为了义经。

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不仅《般若经》是了义经,而且《心经》也是了义经。为什麽呢?因为中观应成派是认为,诸法、或者是五蕴,它们皆是自性空的。所以当《心经》讲到「当观五蕴自性皆空」的时候,这一点中观应成派是能够认同的。所以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心经》它是了义经,它不仅能够诠释胜义谛的内容,而且它的所诠是能够随言取义的。这就是中观应成派,跟中观自续派这两派在诠释《心经》之上,会有两种不同的差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中观应成派是承许「诸法是自性空的」,而自续派是没有办法承许这一点,他们是认为「诸法是自性有的」。

因此在第一个科判也就是讲到了「明了义不了义经」,这个科判当中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经?总而言之,不管是中观自续派,或者是中观应成派,只要是中观的这些论师,他们是承许了义经是必须要具备有两个条件:第一、它是必须以诠释胜义谛为主,第二、它是必须要能够随言取义的。这一点不管是以中观应成派、或者是中观自续派,这两者都是共通的。

辰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接下来看到第二个科判,第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这当中就谈到,在中转的无相法轮里,有所谓的《般若经》,这个时候佛陀宣说了《般若经》。在《般若经》当中,是有阐释到,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在《般若经》它字面上的意思就有讲到,诸法它的本质是无自性、并且无生灭等等的内涵。能够以无颠倒,能够非常正确的来解释《般若经》的内涵的,唯有龙树菩萨。解彼意趣有何次第?龙树菩萨是如何来解释《般若经》的内涵?後面的这些中观师,他又是如何来解释龙树菩萨的意趣呢?这个当中就有作回答,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皆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这当中就有许多中观的论师,不管是佛护、清辨、月称,或者是静命论师,这些大中观师皆是以圣天作为正量士夫。他们认为圣天菩萨是一位中观的正量士夫,他的地位等同於龙树菩萨,因此我们称之为龙树父子。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因此龙树菩萨以及圣天菩萨,是其余的中观师,不管是应成派或者是自续派的这些中观师,所依照的根本,他们都是依照着龙树父子所造的论着,来阐释中观的正见。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龙树菩萨以及圣天菩萨,这两位大师称之为根本中观师。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龙树父子以外的这些,比如像佛护、清辨等等的大中观师,他们称之为随持的中观师。

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这个时候就有人谈到,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於二类大中观师,以藏文版来说是没有「大」这个字,「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於二类中观师,就是以名言来作安立的话,中观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谓於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如果他在阐释中观正见时,承许外境是存在、是成立的话,这样的中观师,称之为经部行中观师。因为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跟经部宗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同的缘故,所以称这一类的中观师,为「经部行中观师」。及於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如果在阐释中观正见的当下,不承许外境是存在的这一点,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话,那他所提出的观点,其实是跟瑜伽行,也就是唯识的这些中论师是相同的,所以这一派的中观师,我们命名为「瑜伽行中观师」。所以以名言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经部行中观师以及瑜伽行中观师这两大类。

之前我们有讲到,如果这位中观师,他在承许中观,也就是他在宣说中观正见时,他要是承许外境是存在的,或者是外境是实有的话,这一类的中观师,是名为经部行中观师。相反的,要是他没有承许外境,这一类的中观师,我们是命名为瑜伽行中观师。其实这一点,自宗也是承许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空双聚,名理成如幻,这个当中以胜义的角度而言,取了两个名字,第一个就是「胜义谛现空双聚」。这个时候,他们认为有一派的中观师,他们认为现空双聚是胜义谛,是空性的内涵,并且为这种空性的内涵取了一个名字,取为「理成如幻」。但是实际上「现空双聚」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它只不过是细分的世俗谛罢了。因为世俗谛,可以分为粗分的世俗谛以及细分的世俗谛。而「现空双聚」的这一点,仅仅只能够达到细分的世俗谛的目标,而没有办法达到胜义谛所要求的条件,所以这个承许是错误的。他们在这个承许之上,取了一个名字,认为「现空双聚」它是所谓的「理成如幻」。另外一种的安立方式,及许胜义谛唯於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其实这一点,是比较难破斥的,上面所提出来的观点,是比较容易破斥的。因为实际上「现空双聚」,并不是真实的胜义谛,它只是细分的世俗谛罢了。

二中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华戒等。这个「二中」当中的初者,其实有两种的解释方式,但不知道哪一种解释方式比较恰当?这当中所谓的两者,两者当中的初者,就是讲到,之前有藉由「名言」来安立两派的中观师,以及透由「胜义」来安立两派的中观师,这两者当中的前者就是讲到了,以名言而立的中观师。如果以这种角度来解释,「二中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花戒等」的话,其实这种解释方式,似乎比较不恰当。所以我们就采用另外一种的方式,也就是以胜义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现空双聚是胜义谛,并且是理成如幻,这个是前者。後者就是有讲到,所谓的胜义谛就是现境它能够断绝戏论,我们称之为胜义谛。因此前後这两者当中,如果我们要采用前者,前者的这个观点,是静命论师以及莲花戒论师他们所承许的。

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这个当中所谓的「理成如幻」,或者是「即无所住」,这两种名辞,印度的论师他们也有谈到,不仅是西藏的论师有谈到,其实印度的论师他们也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总其印藏自许为中观之论师,虽亦略有如是许者,这个当中不管是印度、或者是西藏,有一些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中观论师。虽亦略有如是许者,然仅决择龙猛菩萨弟子之中大中观师有何宗派,若诸细流谁能尽说。因此在印度以及西藏当中,有许多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中观论师,并且将中观论师分为各式各样不同的派别。但是如果要将它细分,根本就没有办法说尽,没有办法说清楚。我们在阐释中观正见的当下,所要分别的中观论师,是必须要藉由他是龙猛菩萨,也就是他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在龙树菩萨的大弟子当中,比如以佛护论师、或者是清辨论师,这些论师他们之间所持的正见有何不同来作区分,并不是所有的中观论师都可以来作区分的。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然仅决择龙猛菩萨弟子之中大中观师有何宗派,若诸细流谁能尽说」,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中观师总摄起来,然後一一的去命名的话,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

又其觉慧大译师云:接下来有一位大成就者,他名叫觉慧大译师。觉慧大译师他有谈到,「就胜义门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觉其希有。」实际上之前透由胜义,而安立了两种不同的胜义谛,也就是「现空双聚」,以及「现尽断绝戏论」的这两种胜义谛,其实这种安立方式,只不过是想要欺骗愚者罢了,它并没有什麽太深奥的内涵。此说极善!而宗大师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我们并不用将中观论师分得如此的仔细。所以大成就者觉慧大译师,他所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观点。以彼所说,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义为胜义谛。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为什麽之前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因为他们是承许,「理智比量,所量之义为胜义谛」。

这边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何谓理智比量?所谓的「理智比量」,就是透由各种的正理,而能够了解、能够通达空性的这种比量,我们命名为理智比量。所以他们认为,所谓的理智比量,它的境界就是胜义谛。理智比量其实它的本质,它有很多的境界,他们会认为透由正理所生的这个比量,它的境界完全都是胜义谛的内涵。「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但是实际上,理智比量它所有的境界,是不是都是胜义谛呢?并不是。比如说理智比量它的境界当中,有空性、也有空性之上的义共相。

所谓的「义共相」,就是当心在缘着境界时,内心会有境界的影像生起,我们称这种影像是境界之上的义共相。所以当理智比量在观察空性,在证得空性的当下,因为它没有办法现证的缘故,也就是如同我们亲眼看到是外在的境界,它是没有办法现证的,所以必须透由义共相的力量,才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所以空性以及空生之上的义共相,这两者都是理智比量的一个境。所以理智比量的境,是不是一定就是胜义谛?并不一定。它有胜义谛以外的法,比如空性之上的义共相,它就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但是这些论师他们会认为,「以彼所说,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义为胜义谛」,他们会认为理智比量的所有的境界都是胜义谛,「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但是理智比量,它的境界当中,是有胜义谛的成份在里面,但是也有世俗谛的成份。比如空性之上的义共相,它的形相虽然很类似空性,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所以它是「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它能够取名为胜义,但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中观庄严论及光明论俱宣说故。关於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以及《光明论》当中都有相当清楚的讲到,就是理智比量的境界并不一定全都是胜义谛,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也就是静命论师所造的《中观庄严论》,以及《光明论》当中,都有相当清楚的讲到。

又诸余大中观师,亦不许唯以正理断除戏论便为胜义谛,故非善说。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部分。因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透由正理来断除戏论的这一分,可以安立为胜义谛,或者将它安立为空性。但是在毗钵舍那的这一段话当中就有讲到,「又诸余大中观师」这些中观师,不管是中观应成,或者是自续的这些中观师,他们是不承许「唯以正理断除戏论便为胜义谛」,透由正理要是能够证得断除戏论的这一分,就表示已经证得胜义谛的内涵,他们是不承许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地方,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到的,虽然它字面上的意思相当的难懂,但是实际上它这句话所要讲的涵义,就是讲到「理智比量」,所有的境界并不都是胜义谛,它有胜义谛之上的义共相。比如它有空性之上的义共相,因为理智比量在缘着境界的当下,是必须透由义共相的力量,才有办法缘着境界,所以空性以及空性之上的影像,它们是相互的混杂在一起。所以就如同空性,它是透由正理而断除戏论一般,它之上的义共相,在这种心所缘的当下,也会有这种感受生起,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因此之前的这些论师,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故非善说」。

智军论师云:「圣父子所造中观论中,未明外境有无之理,这当中就是讲到,龙树父子他们所造的这些中观的论典当中,并没有清楚的说明,是否有外境的道理。其後清辨论师破唯识宗,於名言中建立许有外境之宗。之後,清辨师破除了唯识宗所提出的论点,唯识宗他们所提出的论点,是有讲到,万事万法它的本质都是新的本质的这一点,因为万事万法它是新的本质的缘故,所以外境是不存在的。清辨论师就是透由不同的正理,来破斥唯识宗他们所提出的观点,而在名言中建立有外境的这种宗派,这种宗派就是称之为经部行自续宗,就是经部行的自续派。接下来,次静命论师依瑜伽行教,於名言中说无外境,於胜义中说心无自性,别立中观之理。清辨论师他在破斥唯识宗,而建立了经部行自续派的观点之後,静命论师他依着唯识行教,也就是依着唯识宗,而认为其实外境是不存在的。不仅仅外境是不存在的,而且「於胜义中说心无自性」,实际上以静命论师所提出的观点,他是认为心是有自性的,但是胜义的心,它是无自性的。因为心不是胜义法的缘故,所以并没有胜义的心,因此胜义之心是无自性的,「别立中观之理」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是分别的阐释两种中观的道理。这两种中观之理,其实都是可以总摄在中观自续派当中,因此中观自续派当中,能够承许有外境的,称之为经部行自续派;没有办法成立有外境的,称之为瑜伽行自续派。故出二种中观论师,前者名为经部行中观师,後者名为瑜伽行中观师。」

次第实尔,实际上经部行的中观师,以及瑜伽行的中观师,他形成的次第的就如同智军论师,所提出来的一般,先是有经部行的中观师,接着才有瑜伽行的中观师。然月称论师虽於名言许外境有,然不随顺余宗门径,故不可名经部行者。月称论师在阐释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时,他也认为外境是存在的,但是「然不随顺余宗门径」,他虽然承许外境是存在的,但是他所承许的外境是自方成立的空,也就是它并不是以自方成立的方式呈现出来。之前清辨论师他认为外境是存在的这一点,是依照着经部的观点,也就是外境是存在的,而且所存在的外境,是必须要有自方成立,才有办法安立的一种法。所以这当中,月称论师虽然认为外境是存在的,但是他所承许的外境,跟经部宗所承许的外境,并不相同的缘故,所以这当中就有讲到,「然不随顺余宗门径,故不可名经部行者」,因为他所提出来的观点,跟经部宗所提出来的观点,虽然在有无外境之上是相同的,但是他们所承许的外境,一个是自方成立,一个并不是自方成立的缘故,所以他并不能够命名为经部行者。相同的,如是有说同婆沙师,亦极非理。相同的,有一些人会认为,月称菩萨他所阐释的中观正见,是有参杂着有部,也就是婆沙师、有部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但是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亦极非理」。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4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6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倾听恒河 - Yahoo!奇摩部落格
曼达拉制作
慈悲林雪域学佛会
法光佛研所佛学课程简介
莲师极密圣地『贝玛贵』建寺计划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