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98年世界紅十字日暨志工表揚大會 《咕嚕咕咧佛母‧財源佛母》灌頂法會 大腸癌年輕化 醫師籲定期篩檢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14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28:35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27:54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4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四)225-3

接下来看到417页的第三行,上半部这个地方。若不如是,仅於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这当中第一句话就是,「仅於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这几个字跟原文的意思,还是有差别。在原文就是讲到,如果你没有办法这样去承许的话,「若不如是」,从某一部分定量,所谓的「定量之论」就是正确的经论。从某一部分正确的经论有讲到,「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就是讲到了瓶子以及瓶子它的支分,这当中就包括了瓶口、瓶颈或者是瓶底。在观察瓶子的当下,「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这些论典,尤其是在中观自续派的论典当中,会透由这样的正理,来证成空性的内涵。自续派的论师,就是藉由这种方式,来证成诸法是谛实空的。相同的,在中观应成派来说,也可以透由这样的正理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透由「一、异」的正理来证成的是,瓶子它「有、无自性」,或者是瓶子它「有、无谛实」的一点。所以在寻找时,有一些人并没有办法掌握整个重心,而会落入,就是到底瓶子它是有?还是没有?所以会去寻找。但是实际上透由这个正理,并不是要证成这一点。这个正理当中,最主要还是要讲到,瓶子它是有无谛实?或者是有无自性的这一点。

因此这当中就讲到了,「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很多的人在看到这个正理时,都会对这个正理生起误解。生起什麽样的误解呢?便观瓶等於自支分嘴项等中为是何事,比如以瓶子而言,因为这个人,他误解了这个正理的意思,所以他会去寻找所谓的瓶子,他并没有寻找瓶子它是有无自性,或是有无谛实,反而去寻找瓶子它本身。在寻找的当下,他会发现到,不管是瓶口,或者是瓶颈,甚至瓶底等等,在寻找的同时,并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真实的瓶子。所以在这个当下,他就会做出一个断言,说瓶子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在寻找时,并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瓶子啊!瓶子任何的支分,在分解的当下,瓶子是不存在的。为什麽我们会看到瓶子?这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错乱的意识所显现的缘故。所以这当中就谈到了,便观瓶等於自支分,「嘴」就是瓶口,「项」就是瓶颈,等中为是何事。若於彼中全无所得便起定解,谓瓶非有。要是在寻找时,没有办法找到瓶子,这个时候他就会认定,瓶子是不存在的。但是实际上为什麽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见解,最主要的是,他没有把握正理所要表达的意思。透由正理,最主要是要表达,瓶子它是无谛实、无自性的,所以在寻找时,应该去寻找瓶子「它是有无自性」,而不是去寻找这个瓶子到底是「存不存在」。

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当中,为什麽能够现起瓶子的影像?这是观待着瓶子的支分,也就是瓶口,或者是瓶颈等等的支分,再加上透由分别心去安立时,所以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会有瓶子的影像现起。所以瓶子它是不需要寻找的,因为它是仅仅在支分之上,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一种法。既然它是仅仅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在寻找的当下,当然是没有办法找到。所以克主杰也有特别的提到,这个正理并不是要我们去寻找「名言」当中的瓶子,而是希望我们去探讨,名言的瓶子,它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没有自性,或者是有谛实、还是没有谛实,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辨这两点,就会产生之前的这种误解。所以西藏的这些论师,他们就有讲到,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透由这种正理在观察,会破除所有的名言,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办法把握正理所要表达的内涵。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分辨「名言」的瓶子,以及「有自性」的瓶子,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我们的心在缘着瓶子时,「自性有」的瓶子,跟「名言」的瓶子,两个影像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纵使我们能够说出来,名言的瓶子跟自性有的瓶子是不相同,但是实际上在内心执着境界时,这两者是很难作区分的。所以破除了其中一者,就很容易破除他方,所以你破除了自性有的瓶子,那名言的瓶子也就没有办法安立;你要安立名言的瓶子,就没有办法破除自性有的瓶子。

接下来,次於观者亦如是观,则觉观者亦定非有。相同的道理会发现到,观察瓶子它是否为支分的那个人,也就是观察者本身,藉由这种方式去寻求,也会发现到,这个人的头并不是他,这个人的手也不是他,这个人的脚也不是他,所以到最後会发现到,其实这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尔时观者且无所得,又由谁知瓶等为无?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说观察者他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又是谁知道瓶子是不存在的呢?应该是要有一个观察的人,他才能够了知「瓶子是不存在的」才对。由是便谓非有非无,以相似理引颠倒解。因此在这个当下,他很难去安立有无瓶子,以及有无观察者的特点,所以就提出了非有亦非无的这个论点,「以相似理引颠倒解」这个就是以种种相似的道理,而生起了颠倒的见解。若安立此为得正见诚乃易事。如果所谓的空性,就是在寻找时,没有办法找到的这一点,就是空性的话,那要获得中观正见,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才对啊!故具慧者应於了义经、及中观等清净释论所说空义即缘起义,中观智者所有胜法,因此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必须藉由了义经以及清净的中观释论等,不管是了义经或者是这些中观的释论当中,所说到的空义,即是缘起义。这当中的空,所谓的空性,或者是性空,或者是自性空当中的这个「空」,是「缘起」的意思。也就是因为缘起的缘故,所以它并没有自性。比如以瓶子而言,瓶子会形成是藉由分别心,在瓶子的支分之上做了安立之後,才有办法形成。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内在的分别心,在外在的所依处之上,两种因缘聚合时,才有所谓的瓶子。因此瓶子要产生是必须要观待分别心,观待瓶子的支分,以及观待瓶子它本身的所依处,可见瓶子它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自性。因此中观应成派所要阐述的自性空,或者是空性的道理就是缘起义。「中观智者所有胜法」,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要能够了解中观智者,他们的不共见解。

尤於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无余尽解圣者父子所有密意,最微细处,在这个当中尤其是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论师,他们以毫无遗漏,并且详尽的解释了,龙树父子所有的密意最细微之处。谓依缘起,於无自性生定解法,他们是如何阐释龙树父子最深、最细的密意呢?就是说明了藉由「缘起」的方式,而对於「无自性」生起定解的这种法门。及性空法现为因果之理。并且在建立「无自性」之上,还能够阐述「因果」的道理。因此我们对於这种道理,当生定解,他莫能转。对於缘起性空以及性空缘起的内涵,必须要生起强烈的定解,不要被他人所提出的论点,轻易的转动。

亥二、彼如何破坏417

接下来看到第二个科判,第二彼说如何破此之理。这个科判就是讲到了,他宗是如何破坏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如是龙猛菩萨之宗,谓诸法全无尘许自性,若有自性,生死涅盘一切建立皆不得成。在龙树菩萨所阐释的中观正见里,「谓诸法全无尘许自性」,他承许的是,诸法是完全没有任何一点自性的。若由自性这个「由」应该改成「有」这个字才对。「若有自性,生死涅盘一切建立皆不得成」,如果万法它是有自性的话,那生死涅盘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没有办法成立、没有办法安立。然此建立不可不有,然而生死涅盘等法,是「不可不有」也就是不能没有生死涅盘等法。其缚脱等一切建立皆当安立,故亦定须许无自性。不仅仅如此,其缚脱「缚」就是系缚,「脱」就是解脱。在无自性之上,轮回中生死的系缚,以及修道後涅盘的解脱,这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必须要能够安立的,「故亦定须许无自性」因此必须承许无自性的内涵。因为诸法要是有自性的话,生死涅盘就没有办法安立,但是我们是必须要能够安立轮回以及解脱等等的万事万法,所以诸法应该承许为「无自性」才对。首先就是表明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接下来对於他宗说明。然汝等说,若一切法皆无自性,余复何有,但是你们在阐释中观正见时,却说到了,一切法要是没有自性的话,那又有什麽呢?破除缚脱及生灭等不须更加胜义简别,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也是因为你们没有办法承许无自性的内涵,所以「破除缚脱及生灭等不须更加胜义简别」,在破除「缚脱」也就是系缚以及解脱,或者是生灭等法时,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有加上「胜义」,也就是加上了「自性」来作简别。中观应成派他所要破的是「自性的生灭」,但是因为你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内涵,所以不管是破除「自性的生灭」,或者是破除「生灭」,你将这两者已经混为一谈了。所以在破除「自性生灭」的当下,就等於是破除了「生灭」,这是你的论点,「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因此透由破除自性的正理,在破除自性时,也能够破除生灭等法。故於无性安立缚脱及生灭等,应当审思云何非破。因此以龙树菩萨本身的论点而言,他是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了轮回,以及解脱,以及种种的生灭法。因此你应该对於龙树菩萨所阐释的内容,仔细的去思惟。思惟之後,会发现到,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刚好是破斥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中观正见。因为你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生死、解脱,而龙树菩萨却偏偏就是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了生死、解脱。所以你所提出来的论点,跟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违的。

若谓论师就名言许系缚解脱、生死涅盘一切建立,我於名言亦许彼等故无过失,此非应理。这个时候,他宗又提出了一个论点,他就讲述到,「若谓论师就名言许系缚解脱、生死涅盘一切建立」,就是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就谈到,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在名言之上是能够安立系缚解脱、生死涅盘等一切诸法。不仅仅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诸法,「我於名言亦许彼等故无过失」,我也能够承许,就是我也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有所谓的生灭等等的万事万法。因为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今天在我们的眼前会有生灭、会有涅盘、会有生死,这一切的法呈现,最主要是内心错乱的缘故而显现的。因此他宗也认为,不仅仅是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万事万法,我也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这些生灭法啊!「故无过失」,因此我这一宗是没有任何的过失,但你的主张还是不合理。这个时候就是自宗做了回答,「此非应理」实际上你做了这种主张还是不合理的,为什麽?月称论师於名言中,亦许诸法全无自性,月称菩萨在名言当中,也是承许诸法是完全没有任何自性的,汝亦共许;这一点你也承许,你也承许了无自性,你也承许了在名言当中诸法是完全没有自性的。因此这一点,你所提出的论点,跟月称菩萨所提出的论点,字面上的意思是相同的「汝亦共许」。若尔破除自性之理,於名言中亦须破彼自性故。如果是这样的话,破除自性的正理,也就是藉由种种的正理,来破除自性的这些正理,「於名言中亦须破彼自性故」,实际上破除自性的这些正理,在名言当中也是必须破除生灭等法它是有自性的这一点。

又许破自性之理,能破系缚及解脱等,故於名言亦破系缚及解脱等,极为明显。但是以你的立场而言,破自性的正理,它不仅仅能够破除名言当中诸法是有自性的,在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的当下,也破除了系缚以及解脱等法。既然你透由了破除自性的正理,来破除了系缚以及解脱等法的话,你怎麽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系缚以及解脱呢?其实之间已经有相违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故於名言亦破系缚及解脱等,极为明显」,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以你的论点而言,在当下就已经破除了世间的诸法。总许无自性与系缚解脱生灭等相违,则於自性空之空,生死涅盘一切建立而应理者,随於二谛皆不得成。这个时候自宗就做了一个结论,「总许无自性与系缚解脱生灭等相违」,总而言之,要是你承许无自性,以及系缚解脱等生灭的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也就是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会有什麽过失呢?「则於自性空之空,生死涅盘一切建立而应理者,随於二谛皆不得成」,如果你承许了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的话,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必须在自性空之上,要能够安立生死涅盘。但是你要是认为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安立这一点,不管是胜义谛或者是世俗谛你皆无法安立。所以这当中就谈到了,随於二谛皆不得成。故汝破坏中观所有唯一胜法。因此你在这个当下,已经破坏了中观应成最主要的论点,因为你在无自性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你将无自性与系缚解脱这些世俗法之间,看成是相违的。若不许彼为相违者,如果你在承许自宗的当下,你不承许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许於所破全不简别,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全无正因。要是你承许这两者并不是相违的话,则於所破全不简别,「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全无正因」,这一段就是讲到了,无自性以及生灭等法,要是不相违的话,则於所破之上不作简别。实际上在所破的当下,是需要以胜义来作简别的。但是你说在破除自性时,是不用作简别,也就是世俗法也必须要破除,「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就是你没有任何的原因,能够来解释这一点。因为你为什麽在破除胜义,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会破除一切的世俗法,最主要的就是你没有办法在同样的一件事物之上,安立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两件事。所以以他宗,就是以你那个宗派而言,你所谈论到的内容,就是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的。既然他们是相违的话,就表示你没有办法在同样的一件事物之上,同时的安立,它的本质是无自性以及它是世俗法的这一点,所以在破除有自性时,会连带的破除世俗的这一点。因此「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因果,则无性中无生灭等,是与中论第二十四品」,如果在破除自性时,也连带了破了因果以及种种生灭的道理的话,那在无自性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的。这个时候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就跟之後《中论》的第二十四品,以及《回诤论》当中所谈到的这些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是相同的。

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因果,则无自性中无生灭等,是与第二十四品「若此等皆空,应无生无灭,则诸四圣谛,於汝应皆无。」这一段就是谈到了,如果在破除自性时,也连带了破了因果的话,就表示在无自性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等法。那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就跟《中论》的二十四品当中,自续派对应成派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同的。因为这个当中「若此等皆空,应无生无灭」,也就是自续派讲到了,如果在安立诸法是无自性的当下,就没有办法安立生灭;在没有办法安立生灭时,其实四圣谛是没有办法形成的,这是自续派对应成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实事师宗所起诤论,及回诤论中,不仅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当中有谈到,在《回诤论》当中也有谈到一段话,「设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破自性。」也就是一切法要是没有自性的话,你所谈论的这些话语也是无自性,那藉由它你是没有办法破除,我对有自性的这个论点、这个看法的。其实这两段话,都是自续以下的这些中论师,对於应成的论师,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一个诤难,所以实事师宗所起诤论,显然无别。如果你在破除无自性的当下,也会破除因果的话,就表示你在无自性之上,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等法,那你的理论跟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所提出来的论点,其实是没有任何的差别。那就表示,你的论点并不是龙树菩萨最深的密意。

若谓自性空不空,其生灭等皆不得成,我俱不许性空不空,故无过失者,此定非论义。「不空」就是自性有。这个时候,他宗又承许到,不管是自性空、或者是自性有,其生灭等皆不得成。不管是自性空,或者是自性有,在这个之上,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没有办法安立的。「我俱不许性空不空」所以我不承许是自性空,更不承许是自性有,就是他已经变成,没有办法去承许自性空以及自性有的内涵;所以对於你之前所提出来的论点,是没有过失的。他宗为什麽会提出这个论点,因为他承许了自性空的当下,万事万法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但是他在承许自性有时,他的论点会变得跟自续派的论师相同的缘故,所以到最後他就是承许,既不是自性空,也不是自性有的道理。并且他认为他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是没有过失的,「故无过失者,此定非论义」,但是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是论典当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明显句论云:在《明显句论》当中,相当清楚的表示了,「其生灭等非但於我无不成过,其四谛等且极应理。」在「自方」就是以中观应成这自方,以应成的角度而言,它不仅没有无生灭的过患,在无自性之上还能够安立四谛的内涵。本论亦善分辨性空之宗,彼等皆成,不空之宗则皆不成。「本论」就是《中论》的意思。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它的全文叫做中观的《根本慧论》,平常是称为《中论》,在《毗钵舍那》这一段是讲到了「本论」。不仅在《明显句论》当中有相当清楚的,把无自性的内涵表达出来,在《中论》当中亦善分辨,也很清楚的分辨了,在性空之上一切的万事万法皆能够成立,如果你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话,一切不成。

入中论云:「事空如像等,依缘非不许,如从空像等,能生彼相识,如是诸法空,然从空事生。」我们可以看到《入中论》的第一句「事空如像等」,这句话就是要表达,诸法自性空的本质,就犹如同是镜子当中的影像一般。「事」就是诸法,「空」就是自性空。诸法自性空的这个本质,就如同是镜子当中的影像,所以第一句当中就是讲到了「事空如像等」。「依缘非不许」但是镜子当中的影像要呈现出来,是必须要观待缘起,甚至观待因缘才有办法形成的,所以它观待因缘所生的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去承许的,「依缘非不许」是我们应该要去承许的才对,所以镜子当中的影像要呈现出来,必须要观待「缘起」才有办法形成。「如从空像等,能生彼相识」,虽然影像它并不是如此的真实,这个所谓的「空相」就是要表示,镜子当中的这个影像,虽然看起来并不是如此的真实,「能生彼相识」但是藉由这个影像,是能够生起眼识等种种的现量。就是看到影像,能够在我们的内心,生起种种的现量。「如是诸法空,然从空识生」,相同的道理,诸法也就是万事万法,它的本质虽然是自性空的,但是藉由外境它是自性空的内涵,还是有办法在我们的内心,生起了解空性的正量。所以这个偈颂最主要就是表达说,诸法它不仅仅是无自性的,在无自性之上,是有办法安立因果的道理。

又以正理破缚脱等,非於胜义而能破除,须於世俗中破,然於名言破除生死涅盘一切建立之中观论师,诚为先所未有者。最後一段就是谈到了,「又以正理破缚脱等」,依照着他宗,也就是敌方他所提出来的观点而言,透由正理在破除系缚以及解脱等等的世俗法,「非於胜义而能破除」它并不是在破除胜义的这一点。因为之前他宗在提出他的观点时,有特别的讲到,透由正理在破除生灭的当下,是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所以「又以正理破缚脱等,非於胜义而能破除」,这个时候并不是要破除胜义的有无,就是胜义的生死以及胜义的缚脱。「须於世俗中破」既然不是透由胜义来破除的话,就表示是要透由世俗的角度来破除,「须於世俗中破,然於名言破除生死涅盘一切建立之中观论师,诚为先所未有者」,但是藉由正理来破除世俗的这一点,就是在破除世俗的时候,则无法於名言上安立生死涅盘等法,因为我们将世俗破去了之後,就等於是破除了名言。所以透由这个正理,要是破除了世俗法,或者是破除了名言的话,在这个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死涅盘的。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承许方式,是之前的中观论师前所未有的。就是之前的中观论师,以应成派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是绝对不会做,之前所谈到的这种承许,所以承许这种论点的中观应成论师,是前所未有的。

以上已经结束了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最主要就是要区分中观应成派,以及中观自续派,他们在承许有无自性时,是否能够安立因果以及缘起之法。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诸法在无自性之上是要能够安立缘起,才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无自性的内涵。但是自续派却不这麽认为,他认为要是诸法是没有自性的话,在这个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的。所以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们,他们会认为,破除有自性的正理,在破除有自性的当下,会连带的破除世俗法。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因果以及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

亥三、诸中观师如何答彼420

接下来看到第三个科判,中观师如何答覆。对於自续他们所提出来的这些诤难而言,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们要如何的来作回答呢?接下来看到第三个科判,现在是看到第420页。第三诸中观师如何答覆。若诸法自性空,生死涅盘所有因果不可安立,第一句话是阐释了他宗所提出来的论点。他宗也就是以自续以下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会谈到诸法要是自性空的话,在自性空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死涅盘,以及所有一切因果的法则。龙猛菩萨谓此诤论是中观师破他之过,今向自掷应遮回耳。实际上龙树菩萨,在阐释无自性的内涵时,「是中观论师破他之过」他是透由缘起的内涵,来破斥有自性的道理。所以他在破斥他宗时,他宗却将这样的过失,反而指向了中观的应成论师。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会认为有缘起,就应该是有自性才对,怎麽可以承许是无自性呢?但是龙树菩萨在承许无自性时,就是透由「缘起」来破除「有自性」的。所以将指向他人的过失,也就是「透由缘起的方式来破除有自性」的这一点,他宗的这些论师,却把这个过失却指向了应成的论师,而引了《中观》第二十四品的这个偈颂。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13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15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上师格西?罗桑丹巴仁波切:永和中心专属日志:Xuite日志
白财神--观音悲泪
释迦牟尼佛纪念点灯法会
法华经
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讲释日期2008/9/30 09.45

赞助网站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