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托仁波切陽明山火供及瑪哈噶拉法會 遇見100%的愛 1月11日內湖中心主尊佛像裝臟,歡迎參加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18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37:2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35:56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8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八)227-1

印度的大成就者,月称菩萨曾经在《入中论》有讲到,「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首先可以看到第一句「最初说我而执我」,一切的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众生的内心都有「我执」,也就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会执着「我」是自性成立的,我们会认为「我」就是这麽的独立,这麽的真实。也是因为我执的缘故,在「我执」之上会生起「我所执」,所以「次言我所则着法」,也是因为对於「我」会生起执着的关系,所以在这个之上会有「我所」的念头,也就是「我的」的念头。在这个同时,可能就会生起,这是「我的」东西,这一栋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亲人,这是「我的」敌人,种种的分别心就是在这之上而产生。实际上在这个同时,因为执着的缘故,对於自方会生起过度的贪,对於他方会生起过度的瞋,而实际上贪瞋痴以及慢心,种种的颠倒执着,就是在这个之上而产生的。当这些颠倒执着,在内心现起时,所造下的业,就是流转生死之业。因此每一个众生,也就是因为我执的关系,造下种种的恶业,所以才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在流转的当下,没有一个众生能够感觉到完全的自在。并且在流转时,是被苦苦、坏苦以及行苦这三苦所逼。

导师也就是佛陀,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他知道众生的内心,「我执」非常强烈,所以没有办法跳脱生死的缘故,因此对於不同的众生,说出了不同的「无我」之法,希望众生们藉由「无我」的内涵,能够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导师也了解,想要证得「无我」,或者是想要通达「空性」的法门,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要是没有办法通达,要是没有办法了知的话,是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因此佛陀就是藉由各式各样不同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彻底的了悟「空性」的内涵,也就是「诸法是无自性」的道理。所以在最後一句就讲到了「缘生兴悲我敬礼」,也就是因为佛陀他的心相续当中,有这大悲心的缘故,所以会透由各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而得到最後的解脱。

对於一位初学者而言,刚开始在修学「空性」这门甚深大法的时候,都会觉得要了知「空性」它真实的涵义,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要了解,现今已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并且在获得暇满人身时,我们有机会遇到圆满的大乘佛法。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了知「空性」的内涵,但是要是我们能够藉由修学的方式,在「空性」的这种法之上,留下一种善良的习气的话,对於我们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论典当中也有谈到,虽然没有办法通达空性的内涵,但是只要对「空性」的这门法生起怀疑,透由怀疑的力量,就能够破坏三有,也就是破坏轮回。就比如有一件衣服,如果这一件衣服被刺的东西,也就是被尖的东西所刺破,实际上这一件衣服已经没有什麽太大的功效一般。我们刚开始修学「空性」的甚深大法,虽然没有办法在这个当下完全的通达、完全的理解,但是只要能够对於「无自性」,也就是「空性」的这一门法,生起怀疑的心,透由这股力量就能够破坏轮回之力。所以在修学时,可能没有办法在这个当下产生定解,但是应该要不断的去思惟,到最後会生起「无自性」,所谓的「空性」就是这样的法的心。光是生起这种心,就能够离解脱,或者是离佛果位越来越接近了。

在刚开始,如果想要修学「空性」这种法门,必须要先了解到,所谓的「空性」,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这种空法。如果刚开始有这种概念,是没有办法藉此而趣入「空性」的大法。所谓的「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空,或者是没有作用的空。但是过去有很多的人,甚至有很多的大成就者、大论师,他们在阐释「空性」的这门大法时,都是做以下的这种阐释。也就是他们会认为所谓的「空性」,就是不存在的这种空法。为什麽会有这种错误产生?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认为,自性空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自性空,他们也对「空性」的这门法相当的好乐。但是因为「空性」的这门法,相当甚深的缘故,如果不仔细的思惟,到最後会认为,所有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的思惟,何谓空性?还有一点就比如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所谓的「空性」,就是不存在的这种空法。我们现前所显现的这一切,都是透由错乱、颠倒的意识而呈现出来的。但是他们会提出这样的论点,是有他们的原因在的。

以自宗,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们认为除了现证空性的智慧之外,其余的心识都是颠倒的心识。这是以有情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众生分为:有情以及佛这两大类。以有情而言,有情的心续当中,除了现证空性的智慧之外,所有的心识都是颠倒识,这个是中观应成所承许的。为什麽除了现证空性以外的心识,都是颠倒识呢?因为有情心相续当中的这颗心,它在缘着境界时,会现起谛实的现象。但是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诸法并不是谛实的,它是「谛实空」。但是有情的心在缘着境界时,会现起「境」以及「境之上谛实」的这一分,因此除了现证空性以外的心识,所有的心识都是颠倒的。

西藏的论师,他们就是透由这种思惟方式,他们就想到,既然这些心识都是颠倒的话,那怎麽可以由颠倒的心识,来安立法的存在呢?法的存在是要透由正量,也就是完全没有颠倒的心识,才有办法安立的啊!既然有情内心当中的这个心,都是颠倒的话,怎麽可能透由颠倒的心,来安立有法呢?因此,他就会认为,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不存在的。能够看到外境,这一切都是透由颠倒的心识而显现,它是不真实的。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中观的论师,他们承许正量跟颠倒识这两者之间是不相违的。但是应成以下的这些论师,比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正量」就是正确的心识,它是完全没颠倒的这一分。因此正量它所显现的,才有办法安立是法,如果心识,它是颠倒的心识的话,是没有办法来安立「法」的存在。这当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因为自续派的论师,他是「承许」有谛实,而应成派的论师,他是「不承许」有谛实的。所以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会认为有情内心的这颗心,在缘着境界时,虽然会现起「谛实」的这一分,但是就犹如同心所显现的一般,诸法它是「谛实」成立的。所以虽然会显现「谛实」的这一分,实际上显现的心,它本身还是正量。但是应成就不这麽认为,他会认为,因为它显现了「谛实」的这一分,所以以「谛实」的这一分而言它是颠倒的;但是他在这之上,又安立了颠倒的心为正量,这是一般人比较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也是认为,既然是颠倒的心识,心它既然是颠倒的,就是没有办法安立「法」,所以诸法它是不存在的。

我的上师,也就是去年有来到这边,为你们讲述《毗钵舍那》的次仁波切,他在讲法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谈到云玛堪巴,就是西藏有一位大成就者,他名叫做云玛堪巴。次仁波切常常会谈到,这一位成就者他是相当具有智慧,而且相当有成就的。从他所着作的论着当中,可以发现到,他跟宗大师之间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差别,他所着作的论着,跟宗大师所造的这些论典,看起来几乎是一模一样。但是在提出中观正见时,他透由各式各样的方式,来破斥宗大师所立的宗。他会认为,诸法应该是要「有自性」才对的,但是宗大师他是承许应成的观点,认为诸法是「无自性」的。我们平常虽然都会说诸法是「无自性」,诸法是「没有自方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思惟到,何谓无自性?何谓自方不成立?但是这位大成就者,他在讲述「诸法有自性」时,他是透由不断的思惟,才讲出诸法有自性的。我们为什麽会说「诸法无自性」?这是因为平常没有去思惟,所谓无自性的道理,所以我们会觉得诸法本来就是无自性啊!因为在经论当中有讲到诸法是无自性,所以它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实际上你好好的去思惟,会发现到,要安立诸法是无自性,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是很困难的缘故,所以他会认为,透由颠倒的心,怎麽可以安立法的存在?既然它是颠倒的,它所显现的一切也应该是颠倒,它是不真实的才对啊!你怎麽可以说它是呈现出真实,能够成立法的这种现象呢?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思惟,何谓无自性的内涵,这样才不会落入所谓的断边。

之前我们有谈到,西藏的论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观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在密法当中有谈到大圆满,以及大手印的观修方式。在还没有谈到这点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比如像达赖喇嘛尊者他本身,在讲法的时候,也有特别谈到,一位上师他在传法的时候,他的传法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总」跟「别」这两类。「别」的这一类,就是包含有特别的目的,讲法者是有特定的对象,并且在讲说时,是有特别目的的讲法方式,这称之为「别」。在大圆满以及大手印的观修的方式当中,对於过去生,生生世世对於空性的法,都有很深的体会,甚至已经现证了空性的密教行者而言,会做以下的讲述。但是首先这一些行者,他们必须对於业果生起绝对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是完全不会退转的。他不管对上师,或者对业果,或者对空性的内涵,他已经生起了强大的信心,并且对空性以及业果都已经生起定解的这个人,在密教的某一些论典当中,他们在破除所破时,会谈到过份的破除所破的这一点。也就是在破的同时,从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来看,稍稍的就会所谓的无因果,或者是无缘起的这种内涵。但是这种讲述方式,对这些行者而言,是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不会因此而堕入断边。所以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可能也是因为密教的这些论典,它在字面上做这样阐述的缘故,所以他们会认为「诸法是不存在的」,一切的显现都是「错乱的心识」而显现出来。

宗大师他在造《中观》的论着,比如以《毗钵舍那》来说,在《毗钵舍那》当中,宗大师他引了很多的偈颂,这当中包括了二乘六庄严,尤其是印度大成就者,不管是龙树菩萨,或者是圣天菩萨,或者是月称菩萨,引了很多的论着来阐释空性的内涵。宗大师为什麽要以这种方式,来阐释空性的道理?这是以「总」的方面的。他希望造了这一本论着之後,不仅能够利益少部分、某一些特定的对象,他希望能够利益到广大的众生。今天阅读《毗钵舍那》的这些行者,不管他本身的条件好、或者是不好,他是利根、或者是钝根,宗大师都希望,能够藉由引经据论,再加上各种的正理,希望藉由这种阐释方式,来利益这些众生。所以也就是因为在传法时,有分为「总」跟「别」这两种方式的缘故,所以从字面上来看,会有不同的效果。

而且宗大师平常在造论的时候,比如以《毗钵舍那》这本论而言,我们在阅读《毗钵舍那》时,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宗大师他在造论时,是非常的仔细的。在造论的时候,他可以引经据论,尤其是龙树菩萨,或者是月称菩萨,或者是佛护论师,他们的论典当中所涵盖的内容,宗大师会一一的将这些字句,一字不漏的抄下来。在引了这些论典,引了这些经文的内涵之後,宗大师会以很仔细的方式来作解释。所以这一本《毗钵舍那》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任何地方,是宗大师他自创的,或者是他自己讲出来的。所有的部分你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到,刚开始他一定是引某一个论师,或者是引佛陀的哪一句话,引出来之後,他会做这一句话的解释,并且会告诉我们,自宗跟他宗在这方面会有什麽不同的阐释方式。所以从宗大师的论典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到,宗大师他这个人做事是非常仔细的。

之前我们也有谈到这些大圆满,以及大手印的密教论典。这些密教论典,跟宗大师所造的论典,是有些微的不同。这当中并没有引很多经论的内容,这些论典会呈现出来,是因为具量的上师,藉由他自己过去修行的经验,对於业清净的弟子们,而讲述了这种法的观修方式。所以以字面上的意思,要是一般的人去阅读,可能没有办法抓住这部论典所要表达的重心。但是实际上这部论典会呈现出来,是因为过去具量的上师们,他在对於业清净的弟子所宣说时,透由他自己的感受,而将他的感受完全的写在这部论典当中。所以一般的众生,或者是根器不够,条件不够的众生,当他看到这部论典时,可能会觉得这部论典写得怎麽这麽奇怪,可能跟某部分相差很多,但是这之间为什麽会有差别,就是在这个地方。

接下来翻到《毗钵舍那》的第424页,昨天是上到了第424页的第五行这个地方。接下来,此说若许由自性有则成常见,即先自性;若许後坏,则成无见,非说有与坏。之前宗大师就是引了《明显句论》的一段话,然後就谈到,「此说若许由自性有则成常见」,这个地方的「有无」,并不是一般的有无,而是「自性有无」的这种自性有。如果你承许诸法是「有自性」,或者「自性有」的话,这种执着是所谓的常见。「即先自性;若许後坏,则成无见」,如果你承许一法,它刚开始是「有自性」,之後承许这个法它是会损坏,或者是会消失的话,这种见解会成为所谓的无见,就是落入了断边。为什麽呢?就如同之前所谈到的,这一法它要是有自性的话,就表示它在形成的当下,是不需要观待他者。既然不需要观待他者,它是不会有一分一秒转变的状态,因此它应该是成为常态法才对。对於一个常态法,你在安立时,要是安立它「先有後无」,就是刚开始是有,之後是无的话,那等於是在诽谤这一法。因为它既然是常态法,它怎麽可能会消失?怎麽可能会坏灭呢?因此你有这种见解,则成无见。「非说有与坏」,所以这个当中的「有」跟「无」,并不是一般的有无,而是所谓的「自性有」。这边的「坏」跟一般的坏也是不相同的,这边的坏,是必须刚开始是安立在「自性有」之上,之後才「坏」的这种方式,我们才说之前的是常见,之後的是断见。

佛护论云:「言有言无成常断见者,是说彼法若有自性」,不仅仅月称菩萨在《明显句论》当中,以清楚的方式解释到,论着当中的「执有」,会堕入常边,「执无」会堕入断边的这种见解,当中就有讲到「言有言无成常断见」,如果你执着诸法是「有自性」的话,是会落入常边的。「言无」的方式,就是要是承许诸法是「完全不存在」,或者是在承许它是有自性时,它是「先有後无」的这种方式,你会落入断边。所以「是说彼法若有自性」,这当中的「有」,它是有包含着「有自性」的意思。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在阅读这些论典时,他们就是执取字面上的意思来作解释。比如在《中观论》就有谈到,「说有是执常,言无是断见」。西藏的论师,他们就是执取了字面上的意思,所以才会阐释说,诸法它是「非有亦非无」,或者是没有办法承许诸法是存在的。宗大师他不仅引了《中论》,或者是其他论着的偈颂,并且在引了偈颂之後,以非常仔细的方式来作解释。引了偈颂之後,他可能还有它的释论,引了释论之後才会作总摄,或者再作解释。因此从这个当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宗大师他在造任何一本论着时,都是以这种方式,就是他是很仔细的在造每一个部分的。

此等明显宣说常断之理。在佛护论师所造的这本论着当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常边」以及「断边」的行相。所谓落入了「常边」,就是执着诸法是「有自性」的话,就是落入了常边。言无,并不是你说「无自性」就是落入了断边,而是在说无自性时,要是你没有办法安立诸法,或者是你承许有自性,它是「先有後无」的话,实际上这都是落入了「断边」,因此这段话就讲到了「此等明显宣说常断之理」。总若有说,无自性之空,非善妙空性,而破除者,谤般若经,由谤法故,当堕恶趣。总而言之,如果阐述无自性空,「非善妙空性」你阐述无自性的道理,并不是甚深的空性之理的话,你就等於是破除无自性的空性法门。「谤般若经」你在破除无自性它并不是空性的这一点的当下,就等於是在诽谤《般若经》,因由谤法所造下的恶业,来生会堕到恶趣。这一段话最主要就是讲到了,自续派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所谓的自性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性。因此以应成的角度,就会谈到,要是认为自性空,并不是真正空性的内涵的话,实际上就等於是诽谤《般若经》。

下面一段,若於无自性虽起胜解,然说「若无自性余更何有?」谤一切法毕竟非有,亦是堕於断见险处,虽然你承许无自性,是所谓的空性,你也对空性的这一门法提起强大的好乐心的话,然说「若无自性余更何有?」但是你就讲到了,既然是无自性,那到底还有什麽法,它是能够安立的呢?因此这一些人,在安立无自性时,是没有办法安立诸法的。他实际上就等於是「谤一切法毕竟非有」,他认为一切的法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同时,「亦是堕於断见险处」它也是堕入了断边。这句话最主要阐释的对象,就是在讲西藏过去的论师们,他们会认为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内涵,但是他们会认为在无自性当下,是没有办法安立诸法。所以宗大师做了这个解释之後,这当中就是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到了自续派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所谓的空性并不是自性空的内涵,这是一点。第二点,西藏的论师,他们虽然承许自性空是空性,但是在自性空之上,并没有办法安立诸法,而认为一切的法都是不存在。但是不管是自续派的论师,或者是西藏的这些论师,实际上他们在这个当下,都已经堕入了断边。接下来就引了论中的一段话,如云:「若恶观其空,少慧受衰损。」这句话就是讲到了,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在修学空性之法时,若无法安立缘起而破诸法,就是他在安立自性空的当下,要是没有办法安立缘起,而破诸法的话,对於修学者他本身而言,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所以就讲到了「若恶观其空」,就是要是观察,或者是修学空性的方式,要是不正确的话,对於你自己而言是会有很大的伤害,「少慧受衰损」。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17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19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慈悲教孝月冥阳两利法会
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爱儿有希望」急难助学计划-家扶基金会
空性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赞助网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自由電子新聞網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