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噶舉德騫竹巴寺佛學院建設近況 201 2/28-- 蓮師煙供--迦椿林佛學會 免費認養 ~ 超過60隻純種狗狗將安樂死Help!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13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26:3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25:56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3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三)225-2

接下来看到第415页的倒数第三行。又前引回诤论之诤,龙猛菩萨明显答云:於无自性能作所作皆悉应理。之前是引《回诤论》当中,自续派对中观应成派所提出的论点。这一段的文,可以看到第413页的第二行,《回诤论》云:「设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破自性。」如果你承许一切的法,它皆是无自性的话,那从你嘴巴所说出来的这些话语,它也应该是无自性的。既然它没有自己的本性,它没有自性的话,那这些话语都没有办法安立,你怎麽可以藉由这些话,来破除我对自性的观点呢?所以不能破自性。接下来回到第415页,之前引了这一段《回诤论》当中,自续对应成所提出的诤论,龙树菩萨他有明显的作回答:「於无自性能作所作皆悉应理」,在无自性之上,不管是能作、或者是所作,一切的万事万法都能够安立。这个时候龙树菩萨就回答,回诤论云:「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如果这个法的安立,是透由缘起而产生的话,它就是自性空,它就是无自性。自释中云:《回诤论》有一本自释,在这本论着当中也有提到,「汝由未解诸法空义,故汝难云:这个时候就是对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讲到,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办法了解诸法自性空的涵义,所以会提出这种问难而说到,『汝语无自性故,应不能破诸法自性。』因为你所说的这些话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你没有办法藉由这些话语,来破除我对自性的看法。然此是说,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但是实际上,我所要表达的内涵,我在表达无自性时,是因为诸法皆是透由「缘起」而产生的。也就是因为透由缘起而生,所以它是空性,为什麽能够安立它是空性呢?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缘故。诸缘起法其自性非有,无自性故。何故无自性?待因缘故。因此种种的缘起之法,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为什麽能够安立它是无自性?它为什麽没有自性呢?因为它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其他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出来的。所以在这当中,就是有讲到了无自性。因为它是透由观待因缘而产生,所以它是无自性;也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它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若事物有自性,则无因缘亦应恒有,然非如是,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如果这个法,这个「法」也应该改成「事物」。就是这一件事物,它要是有自性的话,就表示它是不用透由因缘就能够形成的。要是它不需要透由因缘就能够形成的话,「亦应恒有」应该它是会时常,就是它会恒常的存在才是啊!「然非如是,故无自性」,但不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它并没有自性,它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因而产生,「故说为空」。

相同的,如是我语亦是缘起,故无自性,相同的我所说的这些话,它也是透由因缘而生起的缘故,所以无自性。无自性故说空应理。正是因为它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藉由它来宣说自性空的道理,应该是合理的才对。如瓶衣等,是缘起故自性虽空,就如同瓶子以及衣服,这种种的有为法,它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所以它的自性是自性空。虽然它的本质是自性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风寒日曝。虽然瓶子它的本质是自性空,但是瓶子可以装蜂蜜、水、牛奶以及粥等等的东西,它是有作用的。相同的,虽然衣服是透由缘起而生,它并没有自己的自性,但是它能够遮蔽风寒日曝。如是我语,是缘起故虽无自性,相同的,我所说的这些话,它都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所以它并没有自性,然能善成诸法无性。也就是因为它没有自性的缘故,透由我所说的这些话,它反而能够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道理。故说:『汝语无自性故,应不能破除一切法自性』,皆悉不成。」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办法了解无自性的道理,所以会对我提出之前的这种问难。就是「汝语」你所说的这些话,既然是无自性,透由你所说出来的话,是没有办法破除我对於自性的这个观点,但是实际上之前你所阐释的这些,是没有办法成立的。因为我在阐述无自性的当下,是透由缘起来安立性空,透由性空来安立缘起的。

接下来宗大师将之前的这段话做了总摄。此极显,若有自性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定无自性,因此之前所引的这些论着当中,最主要就是要表达,诸法要是有自性,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观待因缘就有办法形成的,因此「若有自性不待因缘」。相反的「若待因缘定无自性」,既然它是要观待其他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的话,它怎麽可能有自己本身的这种自性呢?顺行逆返,这个地方「顺行逆返」的旁边应该要加一个逗号,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这当中所谓的「顺行」就是说,如果这一法它是有自性,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观待因缘的,就是「若有自性不待因缘」,这是顺行的部分。「逆返」既然它是要观待因缘,你怎麽可以说它是有自性的呢?就是从反方向来看这件事情。它有自性表示,它能够不要观待因缘;它既然是观待因缘,你怎麽可以说它是有自性呢?就是以顺跟逆的两种角度,来阐释缘起性空的道理。接下来「及无自性语,而能作为破立等事」,如果之前加上逗号,「及」这个字应该是不需要的,把「而」调到上面,而无自性语,而能作为破立等事。因此透由缘起来安立性空,透由性空来安立缘起的话,我所说的这些话,虽然是无自性的,言语它自身虽然是无自性的,但是「能作为破立等事」,但是藉由它能够破除或成立某一些事情。由依因缘,染净诸法生灭缘起与无自性随顺和合,固不待言,藉由缘起能够安立染污以及清净等诸法,因此生灭缘起与无自性这两者之间,「随顺和合,固不待言」,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没有任何的相违,即此缘起,为达无自性最无上因,当知唯是中观智者胜法。也就是说,生灭缘起以及无自性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没有任何的相违点,反而藉由缘起、透由缘起,能够通达无自性的道理。因此「缘起」它是证成无自性的正因当中,最殊胜而且最有力的正因。所以在这边它有特别强调,这两者它不仅仅不是相违的,反而有相互补助的作用,透由缘起才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无自性的内涵,所以缘起它是证成无自性的正因当中,最有力的一个正因。「当知唯是中观智者所有胜法」,这一段的中文有加「所有」这两个字,但是在原文里面并没有「所有」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必须透由缘起来安立无自性,透由无自性来安立缘起的这一点,是中观应成的这些智者,他所提出的最不共的胜法,就是他所提出最不共的观点。

若执缘起生灭定有自性,破自性理而破生灭缘起,如天变成魔,如果将证成无自性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缘起因」,它执为是有自性的话,因为有缘起所以有自性,这个时候,反而会将「破自性理而破生灭缘起」,你将之前能够证成无自性的道理当中,最有力的缘起因,反而将它用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如天变成魔」就犹如同天人变成魔王一般。因为我们都知道,天人本来是要来保护我们,是要来帮助我们的,而魔却是要来伤害我们的,如果天人他也变成魔的话,可能就没有人会来帮助我们。相同的,我们将能够证成无自性,众多的正因当中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缘起之因,执着它是承许有自性的内涵,那就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来通达无自性的道理,所以「如天变成魔」。於能如实得中观义作大障碍。因此如果我们将缘起的正因,用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这反而会成为获得中观正见最大的障碍。故於诸法若见无有尘许自性引生定解,因此透由这个观念,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就连最小的微尘,它也是没有自性的。万事万法的形成,以它的方位而言,它是没有任何自性可言,而对於无自性的内涵生起定解。而就自宗於因果系全无引生定解之处,须就他许。因此在自宗就无法安立因果,而承许因果之法为他宗所许。这个时候就是他宗在安立无自性的当下,他会认为既然是无自性的话,就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而承许因果之法是他宗所许,所以这当中就特别谈到「须就他许」。

之前我们所讲的这一段文,在宗大师所造的《缘起赞》当中,也有特别的讲到。《缘起赞》当中宗大师就是讲到,外道的这些行者,他们承许有自性的内涵,并不稀奇,为什麽呢?因为外道的这些行者,他们承许诸法都是常态,诸法的形成是不用观待因缘,它就能够产生出来。这是因为「常执」,甚至这是透由无明而产生的,他没有办法了知万事万法是透由因缘而生,所以执着诸法是呈现出常态的状态。因此当佛陀宣说了无自性的法门之後,外道的这些行者,他是没有办法认同、没有办法赞同。因为他会认为,诸法是有自性,它是有它原本的这种状态,而且它的形成是不用透由因缘就能够产生。但是对於这一点,我并不怎麽稀奇,我好奇的是,当佛陀在宣说最珍贵的法门,也就是缘起法的当下,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们,他们承许诸法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时,他们还承许「有自性」的这个道理,我觉得相当的好奇,相当的稀奇。因为它既然是观待缘起而产生,它怎麽可能会有自性呢?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在承许他们自宗的观点时,这就是最大的相违点。反而是外道的这些行者,因为他们认为诸法是不用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他们承许有自性,是有它的理由存在。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在承许有自性时,所举的正因,既然是举出了缘起的正因,所以我对於他们所提出来的看法,觉得相当的稀奇,相当的好奇。如果藉由缘起的因,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那没有另外一种正因,能够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内涵了。因为佛陀就是藉由缘起的正因,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如果你将证成无自性最有力的正因,反而去证成是有自性的话,那透由什麽样的正因,才能够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呢?宗大师在《缘起赞》当中也有这样讲述到。

在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以西藏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承许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内涵。但是他们在承许无自性之上,因为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的缘故,所以他会认为,诸法都是不存在的。现今诸法为什麽会显现出来?这是我们内心当中,因为没有办法了知无自性的道理,藉由错乱的意识,而形成出来的外境;要是有办法证得空性,你所看到的这一切,都不会如同现今所看到的一般。所以这些论师们,他们承许「无自性就是讲到了空性」,但是一切的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这是西藏一派的论师,他们所提出的论点。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是承许「无自性并不是空性」,因为诸法要是无自性,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之上建立起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但是实际上因果以及缘起是存在的,所以就是因为「有缘起的关系才是有自性」,所以他并不承许,无自性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所以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所承许的方式,跟西藏的这些论师所承许的方式是不相同的。西藏的论师承许「自性空就是空性」,而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并不做这样的承许。

为什麽这些论师们,他们没有办法清楚的了解无自性的道理?最主要的是因为不管是无自性,或者是空性,它的本质并不是这麽容易了解。所以在诠释无自性时,有一些论师会将它诠释为是空性的道理,而无法安立因果;有一些的论师,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内涵。但不管是那一派的论师,他们没有办法安立空性,最主要是因为「空性」就它的本质而言,是相当难证得,相当难通达的。所以在很多的经论当中,也有谈到,想要证得空性,并不是这麽容易的一件事。就如同之前西藏的这些论师所讲到的,一切的万事万法都不存在,这一切都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显现的话,那空性并不会很困难啊!佛陀为什麽要在经典,以及这些论师们,为什麽要在论典当中讲述到,空性是很困难的?藉由你这样的宣说方式,「无自性就是空性,有空性的当下就没有万法」,这样的解释方式是很容易的,那你怎麽会觉得空性是很难证得的呢?所以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在安立因果时,没有办法破除自性」的缘故,所以才会觉得,空性是相当难证得、相当难通达的。

因此佛陀在成正等觉,也就是在成佛之後,刚开始并没有为弟子说法。因为那个时候,佛陀有想到,在之前我就是透由了解了甚深空性的内涵,才有办法成就圆满的佛果。虽然我自己本身能够通达,能够了知空性的内涵,但是我要将这个甚深的法门,传给其他的弟子时,他们是不容易了解这种甚深的内涵。所以那个时候,佛陀还在考虑,是不是要为弟子宣说空性的法门?从这个当中也可以了解到,空性的法是不容易了知、不容易证得的。因此藉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切万事万法是不存在,它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显现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观点。

「故於诸法,若见无有尘许自性引生定解,则就自宗於因果系全无引生定解之处,须就他许」。之前的解释方式可能不是很恰当,就是说我们在安立诸法,就连最小的微尘它也是没有自性的话,但是在这个当下,要是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甚至会觉得因果是在「他方」,也就是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人,他的心识所显现出来的话,这样的一种看法,跟之後的这种看法,若就自宗於因果上善引定解,要是你在自宗能够安立因果,但在安立因果时,则於无性自宗全无定解之处,要是你在安立因果时,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或者是之前的看法在安立无自性时,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话,而於无自性取密意者,应知未得中观正见。但是这两者,都是无法通达无自性的内涵,也就是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中观正见。应於能得正见之因,我们必须要具备以下的条件,才有办法获得中观正见。净护所受净戒为本,我们必须以守护所受过的净戒为基础,多门策励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并且以净戒为基础,在这个之上透由多种方式,精勤的集资净罪,亲近善士,勤求闻思。并且在善知识的面前,勤於闻思空性之理。能於如是现空二事双引定解者,至极少际,因此真正能够了解生灭等缘起法,能现於内心,就是「现」的这个字,就是在阐释了生灭等缘起法。但是在「建立缘起」的当下,又能够了解「诸法是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空」的这些人,实在是相当的稀少。所以「现」就是讲到了生灭缘起的现象,而「空」就是讲到了自性空。因此如是现空二事,双引定解者,至极少际,故极难得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在建立自性空时,没有办法安立缘起,在安立缘起时,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的缘故,所以想要获得中观正见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当中就有谈到,「中论二十四品密意说云:」二十四品下面有写「密意说」这几个字就是多出来的,应该是中论二十四品云:「由知诸劣慧,难达此深法,故於说正法,能仁心退舍。」这个偈颂就是谈到,一般众生的智慧相当的低劣,因此难以通达此甚深的法门。「故於说正法,能仁心退舍。」因此「能仁」也就是佛陀他在讲述空性的法之前,甚至他会考虑到,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对弟子们、对众生们,宣说此甚深的佛法。

宝鬘论云:「且此不净身,粗恶是现境,恒常而显现,若尚不住心,我们所获得的这个人身,是不净的身体,就是它的本质是不乾净的。并且它是一分一秒都在改变的,它不净的这一点,以及无常的这一点,是我们能够用五观感受出来的。要是我们能够时常感受到的这一点,都没有办法对它生起定解的话,尔时此正法,无所住深细,非现最甚深,於心何易转?对於之前的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办法生起定解,更何况是对於佛陀圆满的教法。佛陀深细的教法无所不住,而且是深奥广大,并且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可以透由现量能够来了解。要是我们对於之前这种透由现量能够了解的法,都没有办法生起定解,何况是对於甚深圆满的佛法。此法甚深故,知众生难悟,故能仁成佛,欲舍不说法。」因此在这个当中,在佛陀圆满的教法当中,尤其是空性之法,更是深奥而且难以了解,因此「故能仁成佛,欲舍不说法」。

经论皆说极难通达。因此不管在佛陀所说的经典,或者是大论师们,他们所造的论典当中,都有强调空性,也就是无自性的这个法门,是相当难以通达的。它难以通达的地方,最主要就是讲到了,在安立缘起的当下,很难安立自性空的道理;相同的,如果安立了自性空,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之上,安立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所以宗大师为什麽要引《中论》以及《宝鬘论》的这几个偈颂呢?最主要就是要破除西藏这些论师们,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自性空就是空性,但是一切的万事万法皆是不存在,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产生的这一点,宗大师就是引了这两个偈颂来破斥他们。如果自性空就是空性,诸法皆是不成立的话,那实际上空性的内涵并不会这麽甚深,不会那麽的困难。为什麽在这两部论,甚至在某一些的经典当中,都要讲到自性空,或者是空性的内涵,是相当难以通达的呢?这之间是有相违之处的。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12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14)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普巴金刚修法共通功德利益
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净土探究----大寂法师着
佛顶尊胜佛母
花朵观天下- 半尺长剑一页书- udn部落格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赞助网站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喇嘛-互動百科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