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與大師有約 「達恰瓊松」殊勝灌頂法 蘇南卻佩仁波切財源天母灌頂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30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0:49:3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0:48:41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30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三十)311-1

宗大师曾经在《缘起赞》有讲到一个偈颂,这个偈颂我们可以看到《缘起赞》的後半段,「教轨犹如夜开园,无垢圣智月轮满,经教虚空无碍游,尽除边执心愚闇,映蔽邪说诸星宿,吉祥月称妙善说,皎白光鬘明照显,由见上师深恩时,我意於今获安息。」之前我们在介绍宗大师所造的《毗钵舍那》时,这本论着当中最主要阐释的,就是龙树菩萨所谈到的中观正见。宗大师在阐释龙树的中观正见时,最主要就是引月称菩萨所造的论着,来解释中观最究竟的涵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过去的大成就者,他们在阅读或者是着作中观的着作时,是以非常谨慎的方式来着作、来学习的。但是现今我们有很多的人,在学习空正见的内涵时,会觉得这跟世间一般的学问是没有什麽两样的。甚至有些人会觉得,所谓的空性,或者是无自性的法门,听起来是相当的稀有,就如同是现今的科学一般。但是过去的这些大成就者,他们为什麽会讲述空性的内涵?最主要他们是看到了,不管是自己,或者是他人,一切的有情众生,如果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必须要能够了知诸法最究竟的本质,也就是通达空性的内涵。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会不断的去思惟,不断的去检查,何谓无自性?何谓空性?相同的宗大师也是如此。宗大师在刚开始学习中观正见的时候,他对於过去西藏的论师们,所提出来的中观正见,几乎是已经完全的通达。但是他不以此为满足,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断的去净罪集资,阅读无垢的经论,最後他才能通达所谓真正的应成的中观正见。因此宗大师他能够通达中观正见,最主要就是透由龙树以及月称菩萨他们的着作,才有办法通达的。

我们看到第一句「教轨犹如夜开园」,龙树菩萨他所阐释的中观正见,这样的教轨,它就犹如同是夜间花朵盛开的一座花园。这当中的教轨,最主要就是谈到了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它就如同一座在夜间,然後花朵盛开的一座花园。「无垢圣智月轮满」,接下来这几句,就是在形容月称菩萨。月称菩萨他的智慧是没有任何的污垢,如同满月一般,这样的满月,它也是没有任何的污垢,而且它的外表是相当的皎洁,透由满月来比喻月称菩萨的智慧是没有任何污垢。「经教虚空无碍游,尽除边执心愚闇,映蔽邪说诸星宿」,月称菩萨他的智慧不仅仅没有任何的污垢,而且他能够通达所有经教的内涵,所以第三句谈到了「经教虚空无碍游」,就是月称菩萨他能够通达所有经教最深的涵义。「尽除边执心愚闇」,透由了知诸法最究竟的本质,能够完全的断除常边,以及断边,以及内心种种的愚痴。「映蔽邪说诸星宿」,不仅仅是如此,月称菩萨他所提出来的论点,是能够遮止所有的邪说,这当中的邪说就是包括了中观自续派以下,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所以当满月在虚空显现的同时,纵使天空中有很多的星星,但是这些星星的光亮,是没有办法跟月亮相比的,因此在这个当中就是谈到了,「映蔽邪说诸星宿,吉祥月称妙善说」,因此龙树菩萨,他所阐释的中观正见,完全都是透由月称菩萨的这种善巧方便,来将它阐释出来。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到,如果我们想要通达龙树菩萨,他所阐释的中观密意,必须透由月称菩萨他所造的这些论典,我们才有办法了解。「由见上师深恩时,我意於今获安息」,这当中的上师,最主要就是谈到了宗大师他最不共的一位师长,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除了文殊师利菩萨之外,宗大师也有几位相当重要的上师,比如以仁达瓦,或者是喇嘛邬玛巴,这些都是宗大师相当重要的几位上师。刚开始宗大师他在学习中观正见的时候,就是依止着仁达瓦以及邬玛巴这两位上师,来了解龙树菩萨所造的这些论着。之後虽然他已经慢慢能够了解龙树他所提的中观正见,但实际上他不会以此为满足。最後他透由不断的观修,能够亲见文殊师利菩萨,并且在文殊师利菩萨的面前,求得了最深而且最真实的中观正见。

因此我们从这当中就可以了解到,过去的这些大成就者,跟我们现今一般的佛弟子,在学佛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并不相同。以我们自己而言,比如我们在修学中观正见的当下,我们通常都只是阅读一些经论,看是不是能够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是过去的这些大成就者,比如以宗大师而言,他不仅仅阅读了无垢的经论,并且在阅读的当下,他能够不断的去思惟,不断的去观察,甚至让自己的内心,能够生起如同经教般里面所讲的内涵,而生起了真实的感受。当他生起这种真实的感受之後,才会造下这些论着,比如像《毗钵舍那》,或者是《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等等。实际上这些论着的内涵,都是宗大师他最真实,而且最贴切的感受,所以「我意於今获安息」因为透由上师不断的加持,所以宗大师那个时候,他觉得内心是相当平稳的。因此我们平常在修学佛法,也要以这种方式来作学习,就是将我们所修学的部分,不断的去实践它,甚至看我们的内心,能不能够生起这种体会,以及这样的觉受,这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因此现今学佛的佛弟子,如果也想在修学的过程,能够渐渐的了知,甚至到最後能够完全通达空性的内涵,他也必须照着这种方式来作修学。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要有正确的概念,不要把空性的法门,当成是一般世间的学问。或者是学了这种法门,只是为了来辩论,或者是为他人讲述等等,你不能有这样的概念。实际上不管是自利,或者是利他,如果你想在自利以及利他这两方面,都达到圆满究竟,也就是得到圆满无上的佛果的话,要是你没有办法了解,没有办法通达空正见的内涵,是绝对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因为所谓的佛果,是必须要断除所知障以及烦恼障这两种障碍的。因此要断除烦恼障以及所知障,仅仅有菩提心或者是出离心,这是绝对不够的。因此宗大师在《三主要道》当中也有谈到,「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这个偈颂就是谈到,纵使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修习出离心或者是菩提心。甚至你的心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清净的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光光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本。如果今天你想要断除轮回的根本,必须要对於缘起之法,也就是无自性的空性之法,生起强烈的定解,并且不断的去修学。因此刚开始你在还未修学中观正见时,你就必须要生起这种概念,要觉得我今天为什麽要来修学这种法门?你必须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就是你自己的动机先调整过来,这个时候再去修学中观正见,对於你才会有直接的帮助。那在修学的过程,并不是只有阅读经论就足够了。刚开始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量的善知识,从他那个地方,听闻有关空性的法门。并且在听闻之後,应该要不断的去思惟,在平时有空的当下,也应该要多阅读龙树以及月称菩萨,他们所造的论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我们应该要时常的对文殊菩萨作祈请,将文殊菩萨与我们的上师之间,观想成是无二无别,不断的去作祈请。甚至在这个当下,我们也应该要不断的去净罪集资,以这种方式来作修学,到最後我们才有办法通达中观正见。

如果现今能够好好的去修行,甚至好好的去阅读中观的论着,实际上不用花很长的时间,我们能够达到的效果,会比之前的这些大成就者,或者是以宗大师,我们达到的效果会比宗大师,他那个时候的效果还要来得好。为什麽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宗大师的那个时代,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论典相当的多,而且在那个当下,有很多的经论,并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去决择的。宗大师他花了很长的时间,不断的去思惟,并且去阅读很多的经论,到最後他的内心生起体会时,才写这一本《毗钵舍那》。因此《毗钵舍那》将所有的见解,分得非常清楚,哪一些是正见?哪一些是邪见?这当中已经分配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平时在修学的当下,要是没有办法阅读很多的经论,这个时候你可以以《毗钵舍那》这本论着为主。在阅读的当下,自己不仅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的去阅读、去思惟,并且很重要的就是,你必须要到一位上师的面前,好好的去依止他,然後照着他所说的教授去阅读,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在现今,不管是讲说的人,或者是听闻的人,能够无误的讲出《毗钵舍那》的内涵,确实是很少的。不仅仅讲的人很少,想要去听闻的人也是相当的少,我觉得这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毗钵舍那》当中,宗大师引了很多龙树菩萨以及佛护论师、月称菩萨他们所造的论着,在引了这些论着之後,宗大师把他自己内心的见解也写在上面。所以这一本论着,就如同是一盘食物,已经送到你的面前,只要你张开嘴巴就能够吃到这些食物。但是我们在看到这本论着的当下,通常都会有一种感觉:「我不想去读」,就如同是食物已经送到你的面前,但是你却不想去吃这盘食物,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在平常阅读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去阅读它,并且要不断的去思惟,净罪集资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并且在阅读的当下,我们要了解到,龙树菩萨他所提出来的是什麽样的正见?在提出这个正见的当下,他所引用的经论,或者是引用的根本颂为何?我们必须要能够牢记在心。还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时常的去回忆起上师对於我们的恩,因为我们现今能够了解这一切的法,都是透由上师的恩德,才有办法获得。不断的去阅读,一定会有很多的疑惑,当你有疑惑时,必须要去请教别人,或请问上师。在这个地方陆陆续续的有很多的上师到这边讲法,你们可以把你们内心的问题提出来,透由这些上师,说不定就能够将你们内心的问题解决。

刚开始想要完全的通达空正见,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纵使没有办法完全的通达,我们也希望能够透由现今的暇满人身,在空性的正见上,留下一股良好的习气。如果有机会修学,你不去修学,甚至完全的放弃,对於你自己而言,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因为你已经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并且有机会修学大乘的佛法,在修学的同时,必须要把握机会好好的修学,因为一切的顺缘在此已经完全的具备了。虽然在阅读的当下,你是没有办法完全的通达空性的法门,但是你还是应该要努力的,就是保持着一种不放弃的态度,好好的去修学,看是不是能够在空正见之上,留下良好的习气。并且应该要不断的去发愿,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够通达空正见,以这种方式来修学是很重要的。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们会谈到,诸法是必须要安立在自方成立之上的。如果诸法它没有办法安立在自方成立、或自性成立之上的话,是没有办法安立缘起以及因果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这个科判,就有谈到正量能成或不能成。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正量?所谓正量,就是不欺诳的心识。以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既然正量它是不欺诳的心识,就表示它所显现的,跟实际上境界所存在的方式,必须要是相同的。既然如此,就如同正量它能够显现出境上有自方、有自性的这一分,那以境界的角度而言,它必须也要有自方、有自性。所以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们会认为诸法是有自性,而且有自方的。如果诸法是没有自方的话,那你怎麽能够说,显现自方的心,它是为正量呢?它应该不能够称之正量,因为它所显现的跟境界所存在的方式并不符合,所以它只能够称之为「颠倒」,不能够称之为「不欺诳」。所以在安立正量的方面,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是认为就如同境界它是有自方的一般,在内心显现的同时,也是显现出有自方、有自性的模样,所以这种心它称之为正量。但是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他却不这麽承许,他虽然也承许正量是不欺诳的,但是他不认为,就如同内心所显现出,境它是有自方;境界它实际上是有自方的这一点,他并不承许,他认为一切的境界是没有自方,而且没有自性成立的。所以在这一点之上,中观应成的论师以及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并不相同。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自续派的论师他会认为,如果你没有办法在境界之上安立自方成立,或自性成立的话,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安立正量。因为你所谓的正量,它就如同是能够显现二月的心,能够显现出两颗月亮的心一般,它是颠倒的,它是不存在的,那你怎麽能够说这颗心它是所谓的正量呢?既然它所显现的跟事实是不符合的话,就如同是显现两个月亮的心,那它就是颠倒的;既然它是颠倒的,它是错乱的,你怎麽能够说它是正量呢?所以在这之上,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论师,或者是过去西藏的论师,对於这一点都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会认为,既然诸法是无自性,就表示诸法是不存在的。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会认为,诸法就如同在正量上显现的一般,诸法是有自性、有自方成立;如果诸法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方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因果以及缘起。所以不管是过去西藏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或者是自续派以下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最大的误解就是在这个之上而产生的。

在上一堂课我们有讲到,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是承许依他起,也就是依着其他的因缘所生起的这一类法,它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们会认为,依他起是有自相的,如果依他起是没有自相的话,就没有办法安立所谓的遍计执以及圆成实。因为不管是遍计执,或者是圆成实,它都是必须建立在依他起之上的。既然依他起它是有自相的,如果你承许依他起它是无自相的话,就等於是诽谤了依他起;诽谤了依他起之後,是没有办法建立遍计执以及圆成实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一段,今天我们是看到第436页的倒数第六行最下面这个地方。「其相无自性之相者,即是自相或名自性」,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它所承许的相无自性的这个「相」字,是自相或者是自性的意思。因为在唯识宗所提出的宗义当中有谈到,遍计执它是相无自性性的。既然遍计执是相无自性性的话,这当中所谓的「相」是什麽意思呢?这当中所谓的「相」就是自相,或者是自性。因此也就是因为遍计执它没有自相、没有自性的缘故,所以唯识宗他会认为,遍计执是相无自性性。依他起以及圆成实,因为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他们并不承许依他起以及圆成实是相无自性性。所以在三法当中,他们只认为遍计执是相无自性性。接下来,唯识诸师说遍计执无彼自相,所以唯识的宗论师,他们会认遍计执它并没有自相,也没有自性,所以是相无自性,於依他起有彼自相故有自性。相反的依他起它是有自相,所以并不能够称依他起它是相无自性性,因为依他起它是有自相而且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们就会谈到,在《般若经》当中所谈到的无自相,或者是无自性,它完全是观待着遍计执而说的。所以所谓的无自相就是讲到了,遍计执这一类的法,它是无自相也是无自性的,并不是阐释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无自相的。因为依他起它是有自相的缘故,所以不能够称依他起是相无自性。

然从他生无自生性,说名无自性,那我们怎麽阐释依他起,它是无自性的内涵呢?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依他起是生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的这个「生」字是什麽意思呢?虽然依他起,它是藉由其他的因缘而生起的,但是在生起的当下,「无自生性」它并非是从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因缘而产生的。这当中的「自生」,就是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因缘而产生的,它并没有这样的本性,也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本性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是无自性。这当中的无自性,是生无自性性。因此遍计执是相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的「相」是自相以及自性的意思;依他起是生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的「生」,是阐释到它虽然是透由其他的因缘而产生,但并非是从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因缘而生,它是与自己本质相异的,就是不同的因缘而产生的。所以生无自性性的「生」,就是与自己本质相同的因缘而生的意思。依他起并没有这种本性,所以讲述依他起是生无自性性,而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性。解深密经亦如是。在《解深密经》当中也是如此的来阐释依他起、遍计执以及圆成实的内涵。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密意说。因此在《般若经》当中,有谈到一切的法皆无自性,就是一切的万事万法,它并没有自性,「是密意说」这并非是佛陀最究竟的密意。以《解深密经》或者是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般若经》所阐释的一切法无自性的内涵,并非佛陀最究竟的密意,它是必须以遍计执、依他起以及圆成实,配合着三种无自性来阐释的。

莲华戒论师云:莲华戒论师是瑜伽行自续派的论师。之前所谈到的清辨论师是经部行自续派的论师,接下来莲华戒是瑜伽行自续派的论师。这当中最主要谈到的就是,不仅仅是经部行自续派他们是承许有自相的,以瑜伽行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也是承许诸法是有自相的。因此莲华戒论师云:「彼经显示三种无性所有密意,开显远离二边中道,故是树立了义之宗。」这当中的「彼经」就是讲到了《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当中谈到了,三种无自性的所有内涵,而「开显远离二边中道」,莲华戒大师他在解释《解深密经》的涵义时,是有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之前我们谈到唯识宗的时候,他们是讲到了遍计执「相无自性性」,依他起「生无自性性」,圆成实「胜义无自性性」的内涵。瑜伽行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是在这个之上加上了「胜义」而作为简别。就是遍计执它是「胜义」的相无自性性,依他起是「胜义」的生无自性性,而圆成实是「胜义」的胜义无自性性。简单的来说就是,遍计执它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也就是它没有所谓的谛实、胜义的内涵,它的本质完全是无胜义的本质,在这个之上而阐释了相无自性性的涵义;依他起以及圆成实也是相同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胜义以及谛实。所以以莲花戒大师,他在阐释《解深密经》当中的三种无自性时,他是加上了「胜义」来作简别。而「开显远离二边中道」在这个同时阐释了远离常断二边的中道,「故是树立了义之宗」,也就是因为《解深密经》在阐释三法的三无自性的同时,是加上了「胜义」而作简别的缘故,透由《解深密经》它会阐释说,《般若经》是了义经的这个内涵。之前唯识宗他们会藉由《解深密经》而谈到,《般若经》当中所谈到的,并不是真正的了义,而是不了义经。所以这两宗,就是瑜伽行自续派他们所谈到的论点,跟之前唯识宗他们所谈到的论点并不相同。瑜伽行自续派他们是认为,透由《解深密经》能够阐释《般若经》是了义经,但是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他们却认为,因为《解深密经》所阐释的内涵,刚好就是谈到了《般若经》是不了义经的,所以这两种论点是不相同的。他们藉由《解深密经》,一者将《般若经》阐释为了义经,一者将《般若经》阐释为不了义经。在瑜伽行自续派当中,是阐释了了义经的部分「故是树立了义之宗」。

若於胜义增益依他有自性者,是遍计执,故彼非有。由於名言依他起性有自相故,遣除损减,故许显示中道之义,故此论师亦於名言许有自相。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句话,「若於胜义增益依他有自性者,是遍计执,故彼非有。」以瑜伽行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会在依他起之上,增益「胜义」的这一点,他们会认为,这一点是不存在的;虽然这一点是遍计执,但是实际上这一点是不存在的,「故彼非有」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论点,他们能够远离常边。所谓的增益,一般所谓的增益,就是你将不存在的法,执着为有的话,这样的执着我们称之为增益。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依他起它本身是没有任何的胜义,那如果你在依他起之上,你增益了它是有胜义的这一点的话,它虽然是遍计执,但是实际上这一点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透由这一点它能够断除所谓的常边。「由於名言依他起性有自相故,遣除损灭」,透由宣说依他起是有自相的内涵,而断除了断边,所以「遣除损减」。所谓的「损减执」就是你将所拥有的法,执着为它是不存在,或者是没有的这颗心,我们称之为是所谓的损减执。那既然依他起它是有自相的话,透由宣说依他起是有自相的内涵,能够断除所谓的断边。因此「故许显示中道之义」,透由远离常断二边之後,能够阐释真正的中道,「故此论师亦於名言许有自相」,因此瑜伽行自续派的论师,以莲花戒大师为代表,他们都认为在名言当中是必须要安立有自相的。因为不管是依他起,或者是其他的万事万法,在他们之上都是必须要安立有自相的这一点,才有办法断除所谓的断边。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 12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 29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 31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藏歌手为法王祈福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莲师财神16财神总聚
单亲家庭服务网络计画-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赞助网站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