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大圓滿龍欽心髄內持明總集大薈供 堪祖透美仁波切~3 / 21 (六) 空行母薈供 台灣哲蚌洛色林佛學會重要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0:36:01
學習次第 : 无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1-2讲)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

卯一、十业道轻重

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卯一、十业道轻重

129页)讲到十恶业的轻重之别,初中有五: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也就是说有五个条件,可以使得十恶业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那五法呢?由意乐,这是第一。由加行是第二。第三、因为没有对治力。第四、因为邪执的缘故,邪见执取的缘故。第五、是由他的对象,如果对象是像佛菩萨等,这种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事、意乐、加行,还有究竟的那个事,由事故而重。依由这五种不同的差别,来显示十恶业的粗重、或是轻微,所以纵使在圆满的杀业里面,随着这五种的不同,圆满的杀业本身,又分所谓的重的圆满杀业,以及中的圆满杀业,以及轻的圆满杀业。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先讲由意乐故重者的部分,谓猛利三毒所作。由意乐的缘故,使得圆满杀业更重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意乐上,在烦恼的部分,也就是烦恼越强,所造的圆满杀业就越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由加行的缘故,所以这杀业变得非常的强重,在此说到由加行故重者,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於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後杀害。若於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也就是在加行上,如果在杀害某人的手段是非常残忍的。或者是以非常欢喜的心态去杀害别人。或者是看到别人杀害某人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高兴的欢喜心等。或者由长时间所累积的怨恨,而去造作的一种杀害等。或者是令对方产生非常强烈痛苦而行杀害。尤其对这种孤苦伶仃的,或者非常贫穷无力的、无助的、无怙可怜的众生,而行杀害的,这都是在加行上算是非常严重。所以由这种非常恐怖的加行,或者是恶劣的加行,也会使得圆满杀业,变得更为严重。

现在是讲第三者,由无治故重者就是没有对治力的缘故,而说到杀业的严重,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於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於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又不能证世间离欲,或法现观。这以上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平时如果行善业,有修善法,或者集资净障,或者坚持自己学某个学处,或者是思惟法义的话,那说不定还有对治力,去减少这种的杀业。可是平时又没有去作,所以使得杀业的力量,变得更加的严重,这叫做无对治力的缘故,所以感招严重杀业。

第四者,是由邪执的缘故,而使得杀业更为严重。像是为了修法所以去杀生,或者为了正法而去杀生,以这种颠倒的执着。或者认为这一切,都是造物主所变出来的,所以杀的话没有罪,以这种邪见而去杀生的,这就是第四者,由邪执故重者,谓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

现在讲到第五者,由事故重者,就是由事故而说严重杀业的,也就是杀生的这个对象,谓若杀害大身傍生,身体很大的畜生,人或人相,人相的意思就是正在形成人,他并没有完全变成人的模样,那是由父母的精血,再加上之前的意识已经连结、结生的缘故,正在形成人的模样,藏文就是正在形成人的意思,在此法尊法师翻成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委信就是自己所信赖的对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如果有上述这些种种的对象,依由这种的事,依由这种的对象,而去行杀业,那会变成强大的圆满杀业。违此五因,为轻杀生。如果没有具足上述所说的这五相的重业,虽然是圆满杀业,但是并非是如此严重的圆满杀业,变成轻微的杀业,或者是中等杀业等。在五相里面除了事以外,其他的像是意乐故重者,加行故重者,以及无治故重者,还有邪执故重者,四者的内涵都是一样的。

只有在由事故重者的这个内涵上,有不同点,像是由偷盗来讲,偷盗的事故重者,与杀生就有点不同。所以我们在此可以看到,余九除事,如其杀生,轻重应知。

由其事故重不与取者,现在讲不与取的事故重者的部分,谓若劫盗众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盗孤贫,出家之众及此法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若劫有学,罗汉,独觉,僧伽,佛塔,所有财物。

现在讲到邪淫的部分,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谓行不应行中,因为在邪淫的部分又讲到四事,先讲不应行事,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学女,或勤策女。这是属於不应行的部分。现在说到非支的部分,非支行中谓於面门。现在讲非时的部分,非时行中,谓受斋戒,或胎圆满,或有重病。现在讲到非处的部分,非处行中谓塔近边,若僧伽蓝。

现在讲到妄语的部分,由其事故重妄语者,谓为诳惑多取他财而说妄语,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贤,若於知友而说妄语,若能起重杀生等三而说妄语。为了能够使某人去造杀生、偷盗、邪行这三业而去说的妄语,为破僧故而说妄语,於一切中,此为最重。现在讲离间的部分,由其事故重离间语者,谓破坏他长时亲爱,及善知识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发身三重业,所有离间语。现在讲到粗恶语了,由其事故重粗恶语者,谓於父母等及余尊长,说粗恶语,若以非真非实妄语说粗恶语,现前毁骂,诃责於他。现在讲绮语的部分,由其事故重绮语者,妄语等三,所有绮语,轻重如前。若诸依於斗讼诤竞所有绮语,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读诵等。若於父母亲属尊重,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

由其事故重贪欲者,谓若贪欲僧伽,佛塔所有财宝,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诸聪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贪求利敬。现在讲瞋心的部分,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谓於父母亲属尊长,无过贫苦诸可哀愍,诸诚心悔所作过者,起损害心。接下来讲邪见的部分,由其事故重邪见者,谓能转趣谤一切事,其实邪见的话,在之前在说邪见的时候所说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在事的部分任何一者的诽谤都是非常严重,比起其他的增益邪见来讲,十恶业里面的减损邪见最为严重。并非是所有的减损的邪见都是严重,像是这桌子上,是有瓶子的,但是有人真的不知道,认为这是没有瓶子,像这种的颠倒执着,这种减损的颠倒执,他并非是十恶业里面所说的减损邪见,所以减损的颠倒执,不一定是十恶业里面的减损邪见,所以在所有的邪见里面,在所有的颠倒执里面,最严重的是十恶业里面的减损邪见,所以在此说到,较余邪见此为最重。又谓世间无阿罗汉,正至正行,此见亦尔。同样的认为世间没有阿罗汉,没有阿罗汉成就之道的,这种的邪见也是非常的严重,与上相违是轻应知。之前宗大师非常详细的解说杀生的部分之後,於是针对於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的部分,说到了由事故而说重者。如果没有上述所说的内涵的话,那就是属於轻者,并非是重者了。重者的恶业我们应当了知。

宗大师又再次的引经据论的,引用了本地分里面所说的,其实无论是善业或恶业,它会成为轻重,所依赖的因缘有六者,那六者呢?第一、加行,第二、串习,第三、自性,第四、事故,第五、所治一类,第六、所治损害。所以在此又引用了《本地分》里面说到,我们现在可以看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

131页)本地分中说有六相,成极尤重。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如果是恶业的话,是由非常强烈的三毒所发起的这种加行,如果是善业,由强烈的像是信心、悲心、慈悲心,也就是在没有烦恼相应的善心的情况下,而发起的这种善业,这是加行的缘故,而说重者。

串习故者,谓於长夜亲近修习,第二因缘是透过串习,串习就是如果平常瞋心很重,因为他平常的串习就在瞋心上,所以在贪瞋痴三者,所去造恶的时候,由贪和痴去造的恶业,不一定,就不会比瞋心所造的恶业来得严重。因为他平常,对於瞋心的串习力量比较强大,所以由瞋心所造的恶业,会比贪心还有痴心,所造的恶业还要来得严重,因为平常对瞋心有串习的缘故。同样的,在行善法的时候,如果平常在菩提心上有所串习,由菩提心去累积的善业,会比平常没有串习的这个法门,所累积的善业的力量还来得强大。所以若多修习善恶二业。

自性故者,自性故的意思,就是身语的前七支来讲,前前支重於後後支,所以杀生比偷盗还要来得严重,偷盗比邪淫还要来得严重,前前支重於後後支。同样的以善的角度来讲,不杀生的善业力量,比不偷盗的力量还要来得强大。所以不杀生,并不是说在自己毫无念头的情况下,没有杀到人,或没有杀到生命,这叫做我累积了不杀生的善业,不是的!不杀生的意思是说,刻意的去防护自己,造作杀生的恶业,才叫做不杀生的善业,这样才会累积不杀生的善业。当然在杀生因缘聚合的情况下,所以透过法义的思惟,刻意的去防护,这样去累积不杀生的善业。同样的,在因缘具足可以偷盗的情况下,因缘具足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偷盗的,或者可以让我们盗窃的情况下,可是随着法义的思惟,所以刻意的阻挡自己,不要去偷盗,成就不盗窃,或者不偷盗的善业,是由此而去造作的。有时候我们会误认为说,我没有杀生,所以我有不杀生的善业,错了!不杀生的意思,是说有因缘让你杀鱼也好,或杀虾子也好,在那种因缘,可以杀的情况下,可是你透过法义的思惟,让自己不杀,这叫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

若以身语七支来讲,前前支重於後後支;若以意後三支来讲,是後後支重於前前支。因为邪见最为严重,所以正见比不瞋的善的力量,还要来得强大,不瞋比不贪的力量还要来得强大,所以同样的道理。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属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事故者,谓於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在事的部分来讲,因为三宝的福报资粮田非常的强大,所以对三宝损害,所累积的恶业就非常的恐怖。同样的,因为三宝的福德田非常强大,不只是三宝以外,还有自己主要的上师、善知识,也是我们的福德田,所以如果对此,我们奉侍承事所累积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所治一类故者」所治一类,前两个字「所治」的意思,就是要对治的内涵。要对治的内涵「一类故」就是,只有所治的存在,并没有对治,所以叫所治一类。如果在此所治是恶的话,也就是只要恶的种类,没有善的种类的意思。如果是以恶的角度去看善,恶是善的对治,所以善是恶的所治,所以只有善类,没有恶故,所以叫所治一类故。看是以什麽样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是以好的角度来讲,那所知一类故就是只有善类故,所以我们的善业力量会非常强大。如果是以不好的角度来讲,只有恶类故,所以我们所累积的恶业,力量会非常强大,所以在此说到,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自己平常没有去修善法,平常都是相应於恶法,因为只有恶法的种类存在,所以恶业的力量会非常强大,因为所治一类故。

所治损害故者,也就是说并非所治一类,他有对治力,同样也有好与不好的角度来讲,如果是以坏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好不容易行了善业了,累积了这个善业,可是随着邪见也好,或者是恶友、恶师等,马上把善业的力量给摧毁,或者随着自己的瞋心马上摧毁,这叫所治损坏故,是以不好的角度来讲。

同样的以好的角度来讲,所治损害故,就是我们平常有去对治恶业,所以透过上述所说的,无论暇满义大,或是念死无常,或者是深信业果等的这种种的法义,来对治的缘故,所以纵使我们现在行恶业了,我们造恶业了,可是会马上懂得忏悔,可以叫做所治损害故。因此所行的善业力量就会强大,所造恶业的力量就会减少。

以不好的角度来讲,同样的,善的力量就会减少,恶的力量就会强大,因为他的对治力的关系,所以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亲友书中亦云:「无间、贪着、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

宗大师在此又多作了补充,之前在六相里面的第四相,事故者,宗大师又多加了父母,不只是三宝以外,还有父母,所以总共有五者。五者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三宝、父母,这是总共五者,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三宝,123了,父母为第四,因为又说法一个尊重,也就是上师的意思,所以总共有五者。以藏文来讲,这句话应该是其三宝等为具德事,其父母等为有恩事,开二成五。有多加「有五」的这两个字,所以总共有五者。

为了让弟子们能够更加的了解,更详细的了解,业的轻重与否,所以宗大师又更详细的透过另外一种的方式,来兼略的为我们开示,有什麽样的情况,使得我们的业会变得更加的强大,无论是善业或恶业。这种的因缘有四,那四门呢?由福田门这是第一,第二由所依门,第三由事物门,第四由意乐门,由这四门使得我们业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首先先讲由福田门的部分。

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由福田门故力大者。也就是无论我们造善、造恶,我们所造的对象,是对於三宝或自己的上师,或者是自己的似尊,「似尊」的意思是,并非真正的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可是平常也有在教导我们,像是帮助我们补习的这种老师,或者是仪轨师;或者是以传戒的角度来讲,虽然并非戒师,但是我们的羯摩阿闍黎等,这都属於似尊,类似根本上师的意思。以及父母。所以针对上述所说的福田门,去造恶或造善,虽然意乐并非是如此的强大,可是因由福德田的力量,所以我们所造的业力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强大,所以在此有说到,谓於三宝、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於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於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鬼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已经供养给出家人的资物,自己不用的话,也不应该转给在家居士;诸居家者,不应受用,而且在家居士也不应该受用,已经供养给出家人的资物,为什麽呢?罪亦极重。这罪是相当重的。

即前经云:「宁以诸利剑,割断自支体,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於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取食猛火,量等须迷卢,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又僧伽中,若诸菩萨补特伽罗,是极大力善不善田。在佛法僧的三宝田当中,如果又有发起菩提心的出家人,那是为更强大的一个福德田,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狱。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又较劫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我以瞋恚心,关闭一切有情众生於黑暗狱,的这种恶业,跟对菩萨所生的恶业,比较起来那一个业较为严重呢?对菩萨所生的瞋恨心的业,较为严重。比起劫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的一切财物,和轻毁随便一位菩萨的这个恶业,那者较为严重呢?後者较为严重。比起焚烧一切恒河沙数所有佛塔、佛庙,但是对於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那一者业较为严重呢?後者较为严重。所以在此说到了,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於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瞋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同样的在另外一部经,也就是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这种的功德和如次若於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比起之前的这种善业,还要来得强大。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於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诸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比较起杀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以及劫夺一切有情的财产,可是这个跟对於菩萨在修善行的一种障碍,甚至於菩萨想要布施给动物食物,如果针对这个布施的善行做此障碍的话,後者的恶业还要来得强大,故於是处,极应防慎。所以对於菩萨的福德田我们要更加的小心。为什麽呢?因为虽然菩萨只有一人,他是一个生命体而已,可是因为菩萨的心量,他一直缘有情众生。而且随着他的菩提心的广大心愿,他慢慢的在累积利益许多众生的善因缘,所以变成他获得成就,许多的有情众生会从此获得无边的利益,所以他等於可以代表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他的心念上,确实他就想要承担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想要给予一切有情安乐,所以变成说他代表了一切有情众生。所以比起杀害一切有情众生,和杀害南瞻部洲的一切有情众生,这种杀业两者比起来,当然是杀害一切有情众生的这种业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杀害菩萨,就等於杀害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了。这也是为什麽,对於菩萨的福报资粮田,我们要更加的小心。所以宗大师在此非常殷重的说到「故於是处,极应防慎。」

133页)接下来讲第二者,由所依门故力大者。在此的所依,是说有否具足戒体的身,身体的身。也就是说具有戒体的这个身躯所行的业,和没有具足戒体的情况下所行的业,它的差别就有。而且戒体本身又有分在家戒和出家戒,所以这不同的戒体,所造的业的力量也是不同的。在此宗大师有说到:谓如铁丸小亦沈水,由铁所作的器皿虽大,但是却能浮上,所以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所以在作罪恶的时候,随着自己的智慧,还是有轻重之别。此因相者,涅盘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於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脑。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後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发起菩提心),具轮王位(转轮圣王),变成大乘者发起了菩提心,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变成在家菩萨了,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於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所以在此中的所谓意乐菩提心来讲没有差别,所供养的福田,也没有差别,所供物来讲有很大的悬殊,可是出家的福报比三千一切有情众生成为在家菩萨,由如此供养的福报,还要来得大一百倍,还要更多。所以可见在此的「所依力」极为明显,也就是有没有戒体的差别,这很重要。

有了戒体之後,去行善的话,却是非常快,纵使造恶的话,力量也是非常微薄的。所以你懂得去了解,如何去对治,或防护恶业的话,纵使被恶业给感染,或者是犯恶业了,但是能够很轻易的就去净除恶业。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麽去防护恶业,如何去累积善行的话,变成要发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行个善业,可是马上就会被恶业给摧毁了,所以有没有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的智慧,并不是善择是非黑白的这种智慧,在此的有没有智慧的意思是说,有没有清净的戒体。若有清净的戒体,让我们所行善业的力量,就会变得非常强大,而且恶业不太能干扰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有了戒体,可是却不清净的话,相反的不只不会带来利益,反而造更大的恶业,所以所行善业也会破坏。所以之前宗大师有说到,「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还有一种情况,明明知道不能这麽作,但是却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而去作,这种业更是严重,尤其是具有戒体的人。

在此宗大师又继续说到: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具一就是具有别解脱戒,但是没有菩萨戒或金刚三昧耶,这叫做具一。具二就是不只有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就像是在家居士的五戒,或者是沙弥戒,或者是比丘戒,这个是别解脱戒。具二就是具有别解脱戒,再加上菩萨戒,这叫做具二。具三律仪的意思是什麽呢?有了别解脱戒,有了菩萨戒,有了金刚三昧耶,具有这三者,叫做具三律仪。

修行道时,显然後後较於前前,进趣优胜。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同样的,以一个在家人来修布施,或者修善业的时候,有了持斋律仪戒,和没有持斋律仪戒,有没有斋戒而去所行的善业,就有很大的差别了。同样的,以行善的角度来讲,因为戒体的关系,所以使得我们善业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同样的,如果犯恶行,有戒体的人所犯的恶行也非常强大。所以在此又说到了,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人,具十不善,都行十恶业,而且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世间所有的人,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在作十恶业,可是这种的恶业,没有办法胜过於,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出家人,也就是戒律不清净的比丘,身披着袈裟,受用别人给予我们的供养的这个恶业,胜过於一切的在家人,二十四个小时无有间断去造作十恶业的这个恶业,还要来得强大。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所以可见因为自己有没有戒体的缘故,所以去行善、行恶的时候,力量的会特别的强大。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缓学处。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134页)现在讲第三者,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布施来讲,没有比法布施更好的布施了;同样的以供养来讲,没有比依教奉行更好的供养了。比起其他一切的财物布施来讲,法布施以及依教奉行,这两者是最为强大的。

现在讲到第四者,由意乐门故力大者。由之前的第三者我们可以知道,正法的布施是事物门中力最大;同样的,邪法的布施,那也是非常恐怖的。同样的如同我们依教奉行,能够使我们善业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所以同样的诽谤教法的力量,或者是邪见邪知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现在继续看第四个,由意乐门故力大者。

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於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所谓一切智心就是不远离想要追求一切遍智的追求心,仅散一华,唯有供养一朵花,其福极多。其福是比之前还要来得多的。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在此就说到,有没有菩提心所累积的善业力量,为什麽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差别呢?第一、是因为攀缘所得的差别,攀缘所得就是所要追求的究竟目标,菩萨无论作任何的善事,最主要是由菩提心而去行善的缘故,所以会把行善的最究竟的目标,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而去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具有所得的差别。攀缘所得,就是所要追求的、所要缘取的,这个最究竟的目的,是为了一切有情,并非像是凡庸众生只缘今生,所以在所得上已经有很大的差别。在此说到,若有胜劣,最胜者就是无上果位,劣者就是今世的利益。还有另外一者,是缘自他利益的差别,凡庸者只缘自己,所以所行的善业力量变得非常的微弱,可是菩萨缘的是无边有情众生,所以所行善业的力量,就变得非常的强大,因为他是缘一切有情众生。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而且心力本身有所谓强盛、微弱的差别。强盛、微体的差别,像是凡庸的凡夫众生,要去行善的时候,或者相应於世间八法,或者以无明真实执着的概念来行善,或者以相应我爱执来行善,所以所行的善业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可是菩萨们去行善的时候,他的背後是强大的悲愍心,以及所谓的大慈、大悲,还有菩提心,甚至於有空正见,在这种非常强大的後盾、心力下,所行的善业力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还有恒促的差别,恒促的差别是什麽呢?凡庸众生去行善业的时候,他行善的时间是短暂的,并非是长久的,可是菩萨们去行善的时候,所发的愿力、所花的心力,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都要住在世间来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直至众生未尽之前。所以他的心力,光是以时间的角度来讲,我们凡夫众生行善的时间,是完全不可以跟菩萨想要行善的时间来相比的,所以有所谓恒促之间的差别。所以有四种不同的差别,所得差别、自他的差别、强微的差别、恒促的差别。

因由这四种不同的缘故,所以在意乐的上面就有很大的差异了。所以在此说到了,应当了知。又於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同样的,之前所说的是以善的部分来作解释,如果以恶的部分来作解释,在众多的善心里面是菩提心的力量最为强大,在恶心里面,那一种心的力量最为强大呢?在众多烦恼心里面,瞋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瞋力为大。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萨较前尤重。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瞋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所以这是要特别小心的,如果对菩萨所生的瞋恚心,会有发起危险的话,我们要马上励力去制止,并且去忏悔。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2)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上密院台北市佛学会-新浪部落-尊贵上师~炯尚仁波切
高雄县显密佛学会:Xuite日志
举昧格桑格西(Jigme Kelsang Geshe)-----甘丹寺北学院药师佛诊所劝请发心
普巴金刚传承
甘丹讲哲佛学会上课法讯

赞助网站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