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獅面空行母除障.太歲除障修法法會 確戒仁波切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 霞仲拿旺仁千巴究仁波切台灣弘法行程表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3/28 11:36:4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3/28 11:35:08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

 

大勇法师译讲、法尊法师补译

 

丑二白业果. 白业者.於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中.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与防护究竟之身业也。如是语四意三亦如是配。其差别者.当说为语业意业。此本地分中所说。事及意乐加行究竟等.随类配之。如配断杀生业道事者.为他有情。意乐者.见过患已而欲断除。加行者.於杀正防护而行。究竟者.正防护圆满之身业也。依於此理.余亦当知此中三果.初异熟者.以下中上善业.於人及欲天并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二果.反不善业而配之.如理应知。

 

丑三别释业之差别者. 初引满之别者.乐趣引业为善.恶趣引业不善是也。满业则无一定.虽生乐趣.犹有支节及根不全.颜色丑陋.短寿多病.贫穷等者.以不善而感也。於傍生饿鬼.亦有受用丰饶者.善所感也。如是於引业为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引业为不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共为四句也。次定不定受之别者.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作与积聚之差别中.作者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积聚者.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之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於决定受中依受果时期有三.谓现法受者.彼业之果.於彼生受之。顺生受者.二世受果也。顺後受者.三世之外而受也。

 

壬二思惟差别相者.断十不善.虽亦能得贤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习一切智之身者.则修道之进步.非余能比。故应修求如是之身.此中分二.丑初异熟之功德及业用.丑二异熟之因。

 

初中有八.一寿量圆满以先引业感得长寿.如引而住。以是於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二形色圆满.形色姝妙.根无不全.竖横相称。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听教授。三种族圆满.於世间敬重.其所称赞之高姓中生。以是劝导无所违越。四自在圆满.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五信言圆满.由以身语不诳他故.令诸有情信受其语。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令其成熟。六大势名称.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诸众生所供养处。以是於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他便为欲报恩故.速听教化。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进增长智慧.处众无畏.与诸有情能为共行.或处闲静无能为碍。八大力具足.以先业力.性少疾损.或全无病.以现世缘.有大勇悍。以是於自他之事.无所疲厌.坚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证通慧。

 

丑二异熟之因有八. 初者.於诸有情不加伤害.及远离伤害之意乐。如有颂云.「若到杀生场.施放作饶益.遮止害有情.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与医药.不杖石损他.当感得无病。」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如云「依於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姤果者.说感妙同分。」第三.摧伏我慢.於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第四.於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饶益。及於苦恼及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第六.发愿自於後世能修种种功德。且於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闍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於诸贪着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男根者.为作解脱。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於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三缘者.心清净中.观待於自有二.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观待於他有二.见同法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姤校量毁訾.心生随喜。若不能者.亦应日日於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观待他者.未正受行.赞美令受。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

 

壬三思已应行止之法分二.癸初总示.癸二别以四力净修之法。 今初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当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於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有一类人.自谓於空性已获决定.於业果未能决定.於彼不作数者.其於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於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於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前经又云.「如同幻泡阳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後.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以是当於白黑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於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於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坠落.一法为何.谓於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於命极护惜.以是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於十不善等诸罪.虽惟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普穹瓦云.「我於老时.惟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业.今生此过也。」

 

癸二别以四力净修之法者. 如是於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於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以四力。第一能破力者.谓於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然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恶罪雪山亦归尽。如於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於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於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苾刍苾刍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四依形像力.於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五依供养力.於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六依名号力.於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後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後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罪净规者.於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於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瞋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然论中说也。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於现生不能证得初地。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於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於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於从初无染.当励力焉。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於小罪不知而故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後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己二发心之量者. 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於求後世.仅随言辞转耳。若能易地而观.求後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

 

己三除邪分别者. 有一类人.以经言於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於彼希求不应理也。夫於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於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分四.己初正修此心.己二发心之量.己三除邪分别.己四决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 初又分二.庚初认定求解脱之心.庚二生此心之方便。 今初

 

如是念死及思惟死後堕恶趣之理.反此世心而生起希求後世之乐趣.次从共同皈依.及观黑白业果决定门中.励力断罪修善。如是於乐趣之位虽定可得。然不可执彼少许为足.乃生起共下士之意乐.及生共中士遮止於一切世间耽着之意乐。依彼以发生菩提心.而引导於上士。故须修共中士之意乐也。盖谓虽能得人天之位.以犹未能越行苦故.於彼执为自性乐者.实为颠倒。若以正言.全无安乐.其後仍决定堕於恶趣.终苦故也。初言解脱者.谓从缚而解脱也。彼惑业二者.是世间之能缚.由彼二种增上.以界分之有欲界等三.以趣别之.有天等五或六.於生处之门.有胎等四.结蕴相续者.是缚之体性.从彼脱者即解脱也。欲得彼者.即求解脱之心也。

 

庚二生此心之方便者. 譬之欲解渴苦.先是见渴苦有不欲乐而为自在。如是欲得寂灭取蕴苦之解脱者.亦由见取蕴苦之过患而得自在。若不修三有过患.起欲舍彼之心者.则於灭彼苦之解脱即不生欲得之心。四百颂云.「於此若无厌.岂复爱寂灭。」

 

此中分二.辛初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於流转之次第。 初又分二.壬初释四谛先说苦谛之密意.壬二正明修苦。 今初

 

集者是因.苦谛是彼之果.是集先苦後。何故世尊不顺彼之渐次.而云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於彼反因果次第而说者.以有修持之要义.故无过失也。此复云何.谓诸众生.若不先生无倒欲求解脱之心.则根本已断.其於解脱如何引导。盖所化之机.原为无明暗覆.於世间圆满之苦.倒执为乐.被彼欺诳。如四百颂云.「於此苦海中.周遍无边际.汝沉於其中.云何不生畏。」此中以正言之.纯苦无乐。说多苦相令生厌恶.故苦谛先说也。由是若自见堕於苦海.欲从彼解脱者.必须断苦。然若未断苦因.知不能遮止.即思苦因为何.而令知集谛。故於彼後说集谛也。次知世间苦.从有漏业生.业以惑起.惑之根本.厥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断灭.即誓於灭苦之灭谛而求现证.故说灭谛於彼後也。或有难曰.若尔.示苦谛已.便起求脱之心.於苦谛後说灭谛.亦应理也。然此无过失.尔时虽欲灭苦而希解脱.然犹未认识苦因.未见彼因能断。即思当得现证灭谛之解脱.然未决也。如是若认识现证解脱灭谛者.即念何为趣彼之道.转入道谛。故道谛後说也。

 

如是四谛者.於一切大小乘中.多次宣说.以是善逝总摄流转世间及还灭世间之诸要处故.於修解脱最为切要。故於如是次第引导弟子也。若但从思惟苦谛门中.於世间轮回无一实能遮止其耽着者.则欲得解脱唯成虚语。任何所作.俱成集谛。若但从思集门中.不善了知世间根本诸惑业者.如射箭未认鹄的.此是遮断正道之诸扼要处.而於非解脱三有之道.执以为是.必劳而无果。若未知所断之苦集.则亦不识彼寂灭之解脱.虽言求解脱.亦唯矜慢而已矣。

 

壬二正明修苦分二.癸初思惟流转总苦.癸二思惟别苦。 初又分二.子初思惟八苦.子二思惟六苦。 今初

 

修一切共中士所缘品类.诸共同者.凡下士中所说者.於此亦应取修。诸不共之所修者.若有慧力.如书所示而修之。若心力弱者.则当舍所引教.随於何处.唯修宗要正义。此等虽是观察修.然亦除彼等所修之境外.任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上.不应放置其心.当於所缘灭掉举等.睡眠昏沉.俱不放纵.令心极明净.从澄寂中渐次修之。入行论云.「念诵苦行等.虽常时修习.心余散乱者.佛说为无义。」盖谓意於余散乱之一切善行.其果皆微小故。又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虽以此异门.如是诸菩萨信於大乘.从大乘所出生.任随何种彼一切者.当知皆从以无散心正思义法而出生也。」彼中无散心者.谓除善所缘.於余不散乱。义及法者.谓义同文也。正思惟者.以数数分别心观察而思也。以彼显示修一切功德之法.必须彼二也。以是之故.谓於三乘修一切功德.皆须心除善缘.不应於余散乱.正住於专一之止.或彼随顺.及正於善缘别别观察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观.或彼随顺.以此二种为须要焉。如是解深密经亦云.「慈氏.或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亦是此奢摩他毗舍那之果。」於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

 

此中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一生为众苦所随.谓地狱有情.及一类纯苦之饿鬼.并胎生卵生之四。彼等於生时.即具多种猛利苦受而生也。二生为粗重所随.谓烦恼生住增长之种子.随顺和合.於善安住无所堪能.亦复不能随欲而转。三生为众苦所依.依於三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广。四生为烦恼所依.谓若生世间.於贪瞋痴境三毒自生。由此身心极不寂静.唯苦无乐.以诸烦恼从多门中逼迫身心也。五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谓一切生之边际.莫越於死.虽非所欲.但能令受苦。於彼等苦须数数而思之。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一盛色衰退.谓腰若弓曲.头如花白.额类砧板.绉纹满面等.盛色衰退不可爱乐。二气力衰退.谓坐如重负断绳.立同拔举树根.言词艰钝.行步迟缓等。三诸根衰退者.谓眼等於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见。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渐减也。四受用境界衰退.谓於饮食等不易消化.於余欲尘亦无能受用也。五寿量衰退.谓寿尽泰半.渐近於死。於是等苦当数数思之。仅拿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迦马瓦云.「老渐渐来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

 

第三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乾枯等.二忧苦增长而住.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逼恼其身。以是於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三於可意境不能受用.谓诸可意境.若云於病有损.则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仪.亦令无能动作也。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须强受用.谓非所悦意药饮食等.须强受用。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亦须忍受。五能令命根速离坏.谓见病不可疗治.生诸苦也。於彼等苦.须细思之.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於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谓见与彼等相离.而生悲苦也。

 

第五怨憎会苦有五.与怨敌会即生忧苦.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以恶名而畏惧.以苦逼命终而怖之.及越法死後疑堕恶趣而为恐惧.於彼等应思也。

 

第六爱别离苦有五.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於心而生忧恼.发怨叹言.身生扰恼.念彼才德欲恋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同爱别离苦。求不得者.虽作农而秋实不登.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於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谓当成众苦之器.已成众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及行苦器。於彼等当数数思之。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能引以後之苦也。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三第四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於行苦性中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若於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於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子二思惟六苦者. 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复摄之为三.谓於流转中不可保信.於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从无始而住也。初中有四.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舍身也。於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於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於共住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从无始而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复次.於贪增长.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於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盖於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於行住卧及饮食日阴等所生之乐.亦须任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

 

癸二思惟别苦分四.子初思三恶趣苦. 已如前说。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伏藏红度母最速增上资粮善权大法
SHE爱的面包 助学传爱行动-台湾世界展望会
Dalai Lama speaking in Long Beach Extended
白财神White Jambhala
护持小喇嘛教育,需要发心与护持!

赞助网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Phowa.com.香港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