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臂大黑袍瑪哈嘎拉法會 2009《源起.緣起》系列講座 1/25(一)蓮師薈供--迦椿林中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07 21:30:27
學習次第 : 进阶

藏传菩萨戒本

释法音译

正文:

敬礼诸佛菩萨。

此中分四:菩萨戒未得令得的方便、得已守护不衰之理、衰微还净之理以及守护的利益。

首先,未得令得的方便,是先行敬礼诸佛菩萨,尽力广行供养。而後,于此作为一切福聚宝藏的菩萨戒,为一切众生义利故,应当受持。受戒处的上师则须住于菩萨戒、善巧菩萨法藏、具足守护弟子的能力――应对此一上师殷重祈请求受。

其次,得已守护不衰之理,应先如理依止善巧菩萨法藏俱彼论释的殊胜善士,了知诸菩萨学处的关要,尤其应知十八条根本堕及四十六条恶作等。

初者,为十八条根本堕,即:

第一条:若贪利敬承事而自赞、毁訾他具德者,是自赞、毁他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自赞及毁他二种根本堕。

第二条:于诸痛苦者、无依怙者,自身理应施与财法,若以悭吝故,不施与者,是不施财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不施财、法二种根本堕。

第三条:他人向自如理而行求恕原谅等忏谢,若不受悔,以嗔之身口予作伤害者,是不受忏悔而责打他人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责打及及不受忏谢二种根本堕。

第四条:若唱言:此菩萨法藏非佛教说。予以谤破,且自身爱乐相似法,向他宣说者,是譭谤大乘而说相似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譭谤大乘及说相似法二种根本堕。

第五条:业已供施三宝的物品,在自知不具拥有权利下,若为自,或自偷,或自盗,或教他偷,或教他盗,以诸方便获取者,是盗三宝物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盗取三宝各别之物三种根本堕。

第六条:若唱言:此说全道的三乘法藏不是佛说。予作譭谤者,是譭谤正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譭谤三乘三藏三种根本堕。

第七条:若出家众,不论具戒不具戒,以伤害心夺其法衣、打缚捶(木十楚)、令系囚狱、逼令还俗等,是夺法衣等及逼令还俗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夺法衣等及逼令还俗二种根本堕。

第八条: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若行此五逆随一者,是行无间业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五无间业五种根本堕。

第九条:若唱言:没有业果,没有前生後世等。并予执取者,是执取邪见根本堕。

第十条:若摧毁村落、城市、城邑、国境随一者,是摧毁村落等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摧毁村落等四种根本堕。

第十一条:若於非说空性法器,且已具圆满菩提发心的有情,以宣示空性故,令生怖畏而退失发心,并发起小乘心者,是于未修心者宣说空性根本堕。

第十二条:若对已具圆满发菩提心者,说:你无力行持六波罗蜜多,无力成佛;若发起二乘心,即得解脱生死。如是说故,令其退失圆满菩提发心者,是令舍圆满菩提根本堕。

第十三条:若对如理住於别解脱戒者,说:清净持守别解脱戒何用?唯圆满菩提发心即得为大乘。又说:亦得遮止所有三门恶行。由作是说,令其退舍别解脱戒者,是譭谤别解脱根本堕。

第十四条:若唱言:任其修学二乘法,并无力无余断尽烦恼。予作譭谤,亦即执取二乘证德不能解脱生死者,是执取有学乘无力断贪等根本堕。

若自正贪求利养恭敬而念诵、读颂、演说大乘法等,反说:我实不观利养恭敬等,是真大乘人,他人则不如是。别别赞毁而说者,是以偈颂因而毁他根本堕。

此一根本堕乃摄在第一条自赞毁他根本堕,故说不予另计。

第十五条:若自实未亲证空性,而对人宣示空性,说:你如是修习,即得亲证空性,如我一般。由作是说,对方解义者,是妄说上人法根本堕。

第十六条:国王与大臣等将三宝物,或僧物,或比丘遮制资具,擅施自己时,若取受者,是受施三宝物而取根本堕。

第十七条:若於等至奢摩他的异生修禅行者,以嗔心取彼诸受用资具转与念诵行者,是令舍奢摩他而将修禅行者资具转与念诵行者根本堕。

第十八条:若舍菩提心者,是舍菩提心根本堕。

此一根本堕与第九条执取邪见二条根本堕,其生起不须具缠,其余十六条根本堕,其上品缠则须具足四缠。

四缠是:自愿欲行彼恶行、无惭无愧、欢喜而行及不观为过患四种。

若具此後者,再加上前三者,是上品缠;若具此後者,再加上前三者之中的二种,或只一种,或单单是後者一种,是中品缠;若仅是前三者,则为下品缠。

虽已趣入彼十六条根本堕事,但若不具上品缠,则为中、下品缠所摄的堕罪,因此这些是彼诸根本堕所属的的恶作。

次者,为四十六条恶作,即:

第一条:若不行身礼、语赞、意信,三门不供三宝随一,逾越一日者,是三门不供三宝恶作。

第二条:若不为遮自多欲、不知足、贪着利敬承事等,是随行趣入贪心恶作。

第三条:对菩萨戒腊长者、具德者,应起承事礼敬,若不恭敬而行承事礼敬等,是不敬诸长者恶作。

第四条:他向自说诚实语,且心怀欢喜,若彼来问义,以嗔心,或懈怠故,不随顺答问者,是不答诸问恶作。

第五条:若于他人供诸衣、食等,以慢心,或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不赴宴请应供者,是我不赴宴请恶作。

第六条:若檀越供养金、银等财物,以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不取受者,是不取受金等恶作。

第七条:若于诸希求正法者,以恶心,或嗔心,或嫉妒,或懈怠故,不施法者,是於希求法者不施法恶作。

以上七条恶作,是摄善法戒的布施相违品。

第八条:於彼造无间业、或犯根本堕的坏戒者,以彼为理由,若以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舍弃而轻蔑者,是舍诸坏戒者恶作。

第九条:为护念他意故,应如声闻般修学诸戒学处,若不尔者,是不为生信而学诸学处恶作。

第十条:戒律所制:断法衣满十日等遮制堕罪等,对此菩萨并不须如声闻般修学,若如彼而学者,是少行众生义利恶作。

第十一条:如理修学菩萨学处的具足菩提心者,若得能成就殊胜利他,且正开许杀生等七种业行,若不趣入彼行者,是不具慈悲恶作。

第十二条: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方便研求、巧取豪夺、赠微薄厚,若自愿取行此五邪命随一。不依止彼等对治者,是自愿取行邪命恶作。

第十三条:若自随心所欲地戏笑、胡言、散乱,也欲令他人趣入戏笑等,是随心所欲而极好戏笑恶作。

第十四条:若唱言:诸菩萨不应喜乐涅盘,应行彼反品,不应怖畏烦恼,心不须由此极作远离,当观须在三大阿僧祗劫中流转生死,成就菩提。作是说者,是思唯自解脱生死恶作。

第十五条:若自所用语词,非坚非实,将生诸疑问诤难,且自有不雅恶名事,若不为遮除彼等者,是不断恶名恶作。

第十六条:在正见知以威猛方式治罚其身口恶行,彼即得有力还净,但若只为守护其心意,不予造作决定方便者,是虽具烦恼而不行改造恶作。

从舍弃坏戒者恶作到此九条恶作,是戒相违品。

第十七条:他於自作骂、嗔、行、损等四,若报复彼彼者,是离沙门四法恶作。

第十八条:对於自向他所作恶行,或於自作他已生疑念随一,若以恶心,或慢心,或懈怠故,不予如理解答申诉者,是舍诸嗔心者恶作。

第十九条:他虽向自行种种恶行,但彼已如法合理悔谢,若以恶心,或损心,或不欲接受故,不受悔谢者,是断彼发露忏悔恶作。

第二十条:若於他起嗔而坚执,不观此过失,自愿取行者,是随行趣入嗔心恶作。

以上四条恶作,是忍辱相违品。

第二十一条:若为求恭敬、承事、利养等、摄受眷属者,是为求利敬承事而摄众恶作。

第二十二条:若以懒惰及懈怠故,除中夜分外,余在日间、夜间初夜分、後夜分、若自愿取受睡乐、心散逸乐、卧床之乐等,不去除者,是不行去除懈怠等恶作。

第二十三条:若以贪染诸王臣、盗贼、妇女等散乱杂话,渡越时日者,是以贪依於无义之语恶作。

以上三条恶作,是精进相违品。

第二十四条:若心欲等至,但以恶心,或懈怠故,不向他闻三摩地教授者,是不往求三摩地之义恶作。

第二十五条:若自愿取行能障静虑的障蔽、掉悔二、嗔、睡暗二、贪、疑五盖随一,不予去除者,是不断静虑障蔽恶作。

第二十六条:若贪静虑乐,观味着为功德者,是於静虑之味观为功德恶作。

以上三条恶作,是静虑相违品。

第二十七条:若作是观:听闻、执取词义、修学声闻法藏等,固为小乘者所须,菩萨则不须此,并如是向他人宣说者,是谤声闻乘恶作。

第二十八条:若正勤学菩萨法藏,复予放舍,而勤学声闻法藏者,是正有自类而勤学彼类恶作。

第二十九条:若正勤学佛说,复放舍不行,而勤学外道俗典者,是不精勤而勤学外典恶作。

第三十条:以需要故,虽须勤学外道俗典,若初、中、後三期皆欢喜趣入彼者,是虽勤学而喜彼恶作。

第三十一条:若说菩萨法藏随一所诠不劣,或说能诠下劣,或说作者下劣,或说不得众生义利,说诸譭谤之词者,是谤大乘恶作。

第三十二条:若以慢心、或嗔心而自赞毁他者,是自赞毁他恶作。

第三十三条:若以慢心,或懈怠故,不往说法,及不往谘问论法者,是不为法而往恶作。

第三十四条:若於为自说法的有情不做大师想,不恭敬承事等,反予轻蔑,并唯善依词不依义者,是蔑彼及依词恶作。

凡此三十四条,是摄善法戒的六波罗密多相违品的恶作。

第三十五条:抉择事行、指引道途、教导语文、行无过业、守护受用、做和合事、喜事庆慰、令植福田――凡此八种事行随一,自应为作助伴时,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济助者,是不行需为济助恶作。

第三十六条:理应瞻视、服侍、敬奉病人时,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服侍、敬奉者,是断病人之服侍事行恶作。

第三十七条:对於盲者、聋者、残支者、道途疲劳、为五盖所苦、为损害心等分别心所苦、为他轻蔑毁訾所苦――凡此七种随一,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去除诸苦方便者,是不行除苦恶作。

第三十八条:为今生来世义利而非理趣行的有情,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如其所宜,教令如理依止无垢品类者,是不依不放逸品类恶作。

第三十九条:对施惠於自者,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作报以利益者,是不以利报恩恶作。

第四十条:对已舍离亲眷及受用得诸忧苦的有情,若以生恶心,或懈怠故,不为解除彼忧苦者,是不除他忧苦恶作。

第四十一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给与来求食等乞者,是不给与求财者恶作。

第四十二条:摄众时,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与教诫,或不为彼具信婆罗门居士如理寻求资具者,是不行诸眷义利恶作。

第四十三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随顺他意者,是不趣行随顺他意恶作。

第四十四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赞叹他人功德,或於善说不赞善哉,是不赞功德恶作。

第四十五条:对於理应教令卑屈下心,治罚其身、予作驱摈诸类,若以烦恼,或懈怠故,不行彼彼诸行者,是不顺彼因缘予作折服恶作。

第四十六条:若自有种种神变与能力,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悉堪能予以厉伏等;若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不予震摄厉伏等,是不以神变震摄厉伏等恶作。

以上十二条恶作,是饶益有情戒的相违品。

此外,有违越愿心学处的恶作,即:堪以财法守护他人而不为、记恨他人的伤害,故分党类而起贪嗔、不依善士而舍闻思、受用衣食等时不具利他心摄持、以及一切善行不由菩提心摄持,此即说为恶作。

於他世中,也有不离菩提之因,即须断四黑法、依四白法。此诸理趣,即第一黑法;对上师与供养处等,正知而故欺妄语。彼对治是第一白法,即当于一切众生,纵然仅为戏笑故,也不正知而故说妄语。

第二黑法:于他行善,教令生悔。彼对治是第四白法,即於自能令彼成熟的众生,不安置於小乘,而教令执取圆满菩提。

第三黑法:嗔心向菩萨说轻蔑语。彼对治是第三白法,即当于一切众生作大师想,修清净观。

第四黑法:对一切众生,悉行不质直的矫诳。彼对治是第二白法,即对一切众生悉不矫诳,住于正直心思等。

应勤勇修学此诸学处。

再其次,衰微还净之理,若具上品缠根本堕,或已舍愿心,具邪见,则须重新受戒;中品缠诸恶作,须在三位补特伽罗以上之前忏悔;下品缠恶作及四十六条恶作等,应在一位补特伽罗之前悔过;其余恶作,若能於一位补特伽罗等前忏悔最为殊胜,设不如此,当观想胜解在诸佛菩萨前忏悔,即是在所依前忏悔。此外,应由皈依、发心、堕忏、总忏、金刚萨垛念修等门忏悔。当此忏悔前後际,须具足四力对治而忏。

而长净等在僧伽前的还净之理,即先行三拜,胡跪,合掌,念云:(共诵,正行布施羯摩):

[ 住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由如其教说的他胜罪事与恶作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无量过失,凡我已得者,今应行还净仪轨,祈请垂听!]

随後,胡跪,合掌,念云(共诵):

[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请慈悲存念我!

我菩萨名某甲(称自名),由如其教说的他胜罪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过失:以贪利敬承事而自赞毁他、悭吝不施痛苦者财法、他虽忏谢悉不听受,犹嗔责他人、譭谤大乘并说相似法、盗取三宝物、欲犯他胜罪……等十八条根本堕,及其所属中下品缠所摄的正行堕罪,以及已得彼等随顺的无量过失。

复次,由如其教说的恶作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过失:三门不供三宝、随入於贪心……等四十六条恶作所摄的正行堕罪,以及已得彼等随顺的无量过失。

此外,不六座忆念菩提心功德、不六座守护愿心、心舍众生、不勤积二资粮、不断四黑法及不依四白法、不勤学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不勤学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不由四摄法门勤行众生义利、为他行财法加行时应精进不精进、将施惠於他及受他伤害之相记放心上而区分党类、及以遍执心而起贪嗔舍的的弃舍心、不近依善知识、不如理闻思深广菩萨法藏、受用衣卧具房舍等时不以利他心而行、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不由菩提心摄持、不勤行成办他利乐等、及不勤行除苦加行等。

总言之,已得了违犯菩萨戒的无量过失,我菩萨名某甲(称自名),对此诸过失,今在住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前悉皆发露,悉不覆藏,至诚忏悔,从今以後亦必谨守防护!若发露忏悔者,我即得安乐;若不发露忏悔者,即不得安乐!]

如是,念诵三遍。

接着,由一堪为教授师等,问云:

[ 已见此诸过失否 ]

余众答云:

[ 已见!]

师又问云:

[ 而後善为防护否?]

余众答云:

[ 而後当如法如律竭力防护!]

如是,[ 已见、善护 ] 念诵三遍。

随後,师又问云:

[ 此是最胜还净方便否?]

余众答云:

[ 此是最胜还净方便!](此时亦由另一众向师如上述般问答三次)

最後,守护的利益,现前利益者,即:得蒙诸佛如子般湣念护佑、命终时具足无量善根,故无诸恶趣怖畏、又得作意後能值遇诸佛菩萨而心具最胜欢喜、来世则投生在与自见行相同的菩萨,可较彼为胜的善知识所在之处、由圆满戒波罗蜜多,获致无量福聚、而後自亦得具戒性之体……等,说有无边现前利益。究竟利益者,即能依此,悉遍圆满戒波罗蜜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密义显说 目录 前言)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与您共度今生,相约来世的上师-尊贵的嘉察仁波切- WRETCH☆
不断烦恼起於解脱- Yahoo!奇摩部落格
印度甘丹寺北学院〈英文网站 〉
中阴文武百尊
佛顶尊胜佛母

赞助网站
美國菩提學會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台北生技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