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珠巴滇仁波切財神祈福大法會 法光佛學成人教育2011春季課程招生 祖古烏金仁波切龍欽巴大師涅槃日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0:54:1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10:53:09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6-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

CD(上)共下士道 8-1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念死无常》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

庚一、发生希求後世之心(分二)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壬二、修习胜利

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壬四、修念死理

辛二、思惟後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庚二、依止後世安乐方便

己二、发此意乐之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执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74页)今讲初者、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如是於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在暇满的时候,如果要修学到教法殊胜,教法心要的话,有四种的障碍,来自於四种的颠倒执着,那四者呢?第一、於诸无常执为常倒,把无常视为常的这种颠倒执着,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有二:谓粗及细。它有分粗分常执和细微常执两者。粗分的常执是什麽呢?於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也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死,可是却不想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的状况,逃避念死无常;於是想说我还有明天,我还有明天,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执着,就是我明天绝对不死,我至少现在不会死;像是这一种的执着、这一种的常执,就是属於粗分的常执了。细微的常执,就像常、一、自主的我执,把「我」执为常,「身心」执为无常等;这种的「我」执为常,「身心」是无常的这种「我」是「常」的常执,是细微的常执。

如果有粗分的常执,我们应当作如是之念,此复仅念今後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也就是想说,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可是我们每一天这样过去的时候,想说:反正我今天也没死,那我明天应该不会死;今天也没死,到了明天之後,今天也没死。所以慢慢的我们心,就会朝着一种我不会死的概念上,粗分的常执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有一些人会认为,反正每一个人都会死,既然都会死,死的烦恼由快死的时候去烦恼就好了,何必现在就要开始烦恼呢?用不着!所以这也是为什麽,宗大师说:要思惟念死无常的胜利,以及不念死无常的过患。因为念死无常的话,我们会去面对现实,那我们才会去寻找出,对於此事、在未死之前对自己最有利的法义,我们才会去行持。如果不念死无常,我们只是好像一天又耗尽一天,一日度一日,这样子让他空白的度过,那太可惜了,这就是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去思惟死无常的内涵,所以我们会觉得,会把自己的寿命限定在一个时间内,会觉得我可以活这麽久,於是会去计划这一世我应该做些什麽?於是把大多的时间,都耗在这一世的目的上,最主要的就是护自己的亲友,远离自己的仇敌,都在这种爱恨亲疏当中,而去围绕着。其实我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很有意义的事情,却变成我们把多数的时间,利用在图谋今世的利益而已,太可惜了!这就是不思惟念死无常的过患。

所以虽然死的时候会烦恼,我们也可能会想说那在临死的时候,让他去烦恼吧!何必现在烦恼呢?话虽是没有错,可是如果你平常没有准备,临死的时候再去烦恼,你只有烦恼的份,没有解决的办法。可是当我们现在,如果去面对念死无常,非常残酷的现实状况的时候,现在就可以准备。所以死的时候,我们不会因此而烦恼,因为「修行者圣欢喜,中不畏劣不悔」。以一个真正的,非常有修行的,平常有作准备的修行者来讲,他是欢喜的,因为他觉得我好不容易可以换一个身体,再让我继续走修行的道路,因为他内心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圣欢喜。中不畏,中者他虽然并没有像圣者的这种欢喜,可是至少他不会畏惧,因为他有自信,他绝对不会堕落於恶趣。劣不悔,这种修行并不像是前两者的人,但是他至少不会後悔,因为他觉得说,虽然没有足够的把握,後世会到那里,可是至少他觉得他已经尽力了,所以他不会感觉到後悔。所以在快临死的时候,不会有这麽多的烦恼和後悔,而且可以为了自己後世而舖上一条安乐之道。

可是如果没有念死无常,我们完全不会思惟到,或是考虑到後世的问题。所图的、所做的,完全都是缘今世的话,太可惜了。如果人只有今世,那还可以,可是人不是只有今世而已,今世之後还有後世,後世还有再後世。如果这样去思惟,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麽要念死无常,可以慢慢了解到念死无常的殊胜利益,以及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不念死无常的过患,大至上可以分六者,因为不念死无常的缘故,「不思念法」第一个。第二「思然不修」纵使思惟法义,但是不修学。第三「修然不净」纵使有修学了,但是所修的法,却没有真正的很纯净,也就是参杂了世间八法,或者偶而带来懈怠放逸,纵使想要作四力忏悔,可是因为没有念死无常去督促我们、鼓励我们的缘故,所以也没有什麽心力了,所以修然不净。第四「虽修离勤」虽然修学,但是没有很慎重,殷重精进的去修学,所以虽修离勤。第五「行不如法」,第六「死时悔矣」。所以有这六种过患,不思念法、思然不修、修然不净、虽修离勤、行不如法、死时悔矣。

所谓「行不如法」的意思,就是因为没有思念无常的缘故,尤其是死无常的缘故,所以我们把大部分所作的行为,都是图在今世的利益,或者是目标上,所以所作的就不符合法义了。因为缘今世的话,就没有法了。所谓的修法,最主要是缘更长久的利益,而来说修法的。如果只图今世,那跟没有学法的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叫行不如法。

「死时悔矣」,对啊!所以死的时候,因为平常所作的都是缘今世而作,所以在死的时候,会有许多种种的烦恼。如果这一世真的作什麽都很顺利的人,他会想说:我居然要抛弃这些离开。於是内心非常的怨恨,因为他无法舍得,他说他好不容易努力了,而看到这些成果了,现在居然要眼睁睁的离他而去,所以非常怨恨。如果今世我们的事业没有很顺利的时候,死的时候又会担心自己的儿女,怎麽办?谁来照顾?许多种种的问题,所以叫死时悔矣!如果平常没有学法的时候,就会有这些种种的过患,我们现在继续看本文里面有说到: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如果没有去对治这种常执,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我们随着常执一直走,慢慢的我们就会对今世,越来越加的贪着。於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於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後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如果我们所想的只有今世,我们不会去想到後世的话,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要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就会想说,我今天要作这个,我要作那个,於是你会慢慢的察觉到,你真的没有修法的时间。而且我们的概念里面,会觉得好像修法的时间会来找我们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等待;我们觉得学法的事情等一下,现在这个事情会比较重要,但是实际上仔细想想,现在这个事情什麽事情?只是今世的这种杂碎的小事而已,这种的琐事,这种很繁多的琐事太多了,如果我们不刻意的去遮挡,不找出时间来修法,修法的时候不会等我们的,时间会一直过去的。

所以在这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去思惟到後世,只是贪着今世;纵使我们有闻思佛法,甚至於修学,可是也是为了今世的利益而修,那就随着世间八法。所以所造的、所修的善业,它的势力是非常微弱的。如果相应世间八法来修善,其实这个跟恶业是相同的。所以没有参与堕落恶趣的因缘,纯善业就少之又少,更为希贵难得。其最主要原因是什麽?因为贪着今世的执着。所以在此可以看到,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这以上是属於不思念法的这种过患。现在说到了思然不修, 设能缘虑後世而修,虽然他会想到後世的安乐问题,但是他想我还有时间可以慢慢的修,所以在此就说到了,然不能遮後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沈、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75页)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於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於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於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慢慢的觉得我又没有死,被这种的常执给欺诳。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天寿命都在渐短,没有死不代表我们的寿命没有在减短。其实每过一秒,原本可以活九十岁的人,只要过了那麽一秒,九十岁、完完整整九十岁的生命,已经不见了。所以每过一天,每过一日,我们寿命一直在减短当中,变成我们离死亡的距离是越来越接近了。可是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今天没死、明天也没死,所以觉得好像跟死亡的距离,不会越来越接近,反而跟他保持一种固定的距离,会有这种错误的感觉。我们不会真正体会到,跟死亡的距离拉近,而且逐日拉近的感觉,没有!为什麽?我们为什麽会一直觉得说,好像死亡在那边,我在这里,中间这个距离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常执关系,被常执给欺诳,就是欺诳这一点。

所以一旦我们觉得,反正跟死亡的距离,这是固定的时候,慢慢的我们就会为自己去打如意算盘去准备。於是就会为了今世,反正觉得说还有时间,我们现在不会死,觉得跟死亡的距离有固定。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或者是随着世间八风而走,反正这种种种的烦恼和随烦恼,就会开始现起了,於是就会产生猛利贪;如果有什麽样的因缘,去障碍我的名闻利养,我就会产生瞋;如果获得名闻利养的时候,就会产生我慢等。我们很多的这种行为,几乎都在常执的欺诳情况下,而产生的贪瞋痴,都这在这三毒烦恼当中而去轮转着。

复由此故,於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这也是为什麽每一天因为由常执欺诳的缘故,所以让我们所作的行为,都随着三毒烦恼,尤其是强烈三毒烦恼所累积的恶业,这样因果丝毫不爽,将来就会堕落恶趣,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後来他会觉得今世才是最重要,所以为什麽要修法?修法的人好像是一种迷信、愚痴,於是又去诽谤正法。自己又不去改善自己的行为,随着贪瞋痴等去造作种种的,没有意义的,甚至於这种的恶业,所以就等於自己亲手断掉了,来世能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这种善缘。

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所以就是等於把自己送到了三恶道去,所以没有比常执更恐怖的、伤害我们的仇敌了,因为这些都是来自於常执,粗分的常执。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於此?」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这以上就是说到了,不思念法,思然不修,修然不净,虽修离勤,行不如法的内涵。行不如法就像如同刚刚所说的,生起了猛烈的贪瞋我慢等,由这种贪瞋我慢来造作许多种种的恶业;纵使造善业了,也是缘今世的利益而去造作的,又随着世间八风而走。看是像善业,可是实际上它的本质是恶业;所以再怎麽样去行善,其实都在烦恼相应当中去造作的,都是堕落恶趣的因缘。

所以这一种人,他在死的时候,因为平常没有对後世作准备了,所以在死的时候,随着业力,会现出种种的恐怖相;当他看到的时候,他会真正的察觉到,原来我有後世,可是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不只有许多种种的烦恼,像是他没有办法舍弃今世的成就的烦恼,或是去担忧他自己儿女将来问题的种种烦恼以外,他随着业力会看到他的来世。这种人大部分都是到三恶道去,因为在平常就没有去修学,或者是累积纯净的善业;具有前行、正行、後行,在意乐上没有烦恼的相应,没有世间八风相应的这种真正纯净的善业,太稀少了。他一定随着恶业的感果,随着业风、随着业力,会看到後世,将要堕落的後世的种种苦相。当他看到的时候,他已经察觉得到我有後世。那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平常没有准备。

所以这时候内心真的是非常的艰难、痛苦,这才是真正煎熬的意思,可是怎麽办呢?都已经太晚了。所以我们学佛,不是叫我们修苦,不是这个意思的。很多人会认为,修学佛法一直在想痛苦,我们已经够苦了,为什麽还有想苦?不是的。说实在讲难听一点,学佛者我们要的快乐,是今世的快乐都没有办法满足,後世的快乐也不能满足我;我要的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其实这种大魄力,这种的大勇气;讲难听一点,这种对於快乐的渴望,是谁都不能比较的,无人能及的。对於快乐的渴望,一般的世俗人,只要今世安乐,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学佛者不是,光今世快乐没有办法满足我,後世快乐也没有办法满足我,我要的是什麽?我要的是不要痛苦的快乐。而且具有更深奥的远见,具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他说不只是自己要这种纯净的快乐以外,那一切有情众生,如母有情众生都要这种的快乐,所以我们对渴望的这种希求心,早就超胜过一切的凡人。

所以学佛不是只有叫我们思惟痛苦,不是的!那为什麽要思惟这麽多的痛苦?因为这个痛苦是一定要去经历的,如果一定要去经历,还不如去面对;与其避开还不如面对,这样就不会觉得这是这麽的痛苦。如果平常没有去思惟它,没有去想它,而去以逃避的心态去面对它,当你真的去面对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承受了。这倒不如脚踏实地的去面对现实,这样的话,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原来这是我想像中的这麽恐怖、这麽糟糕,就不会了,因为你平常有做准备。

就像每一个人都是不想要问题的,但是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有一种的人,他是永远逃避问题的,可是问题是当他逃避问题的时候,问题会决解吗?不会。问题会自然消失吗?也不会。可是因为他的逃避,所以问题会越来越累积,於是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你没有去解决他。可是另一者,他也是不想要问题的人,这两者都是一样,都不想要复杂,都不想要制造麻烦的人,也不想要被麻烦的人。可是另外一者,他不会因为不想要麻烦,而去逃避,相反的他要去面对这个问题,他要去寻求、或去找出一个解决之道,解决的一个方案、方法。所以学佛人,正确的学佛精神和概念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去面对现实,很理智的来面对它。这样当我们真正的死亡来临的时候,就不会好像天塌下来一样,不会的。就不会有点惊慌失措,不知所措的感觉,不会的,因为你平常就已经作准备了。

又有一点像,如果平常这个人经历了许多世面,当他听到某一个年轻人说:哇!今天怎麽发生这种事情,真的不可思议!真的无法想像!那个老人会静静的跟他说:啊!没什麽!世面上都是这个样子,你不用太大惊小怪;会这样去稳稳的、静静的去劝导这个年轻人,因为这个年轻人没有见过世面。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没有去思惟,或没有去经历,没有去想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或者是去面对这样一个挫折,或者这样一个境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麽办?而且会非常的惊慌,可是平常我们有去经历它,我们有去思惟它的时候,当我们真正遇到这个问题也好,或者这个境也好,这时候我们内心不会惊慌,而是非常稳定的,这样才有解决的办法。因为问题既然都是要去经历的,更何况是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都须要去经历的,不是吗?

尤其是修学无上瑜伽部的时候,因为无上瑜伽的这种观修,所以我们修行者每一天都要去经历一次死亡的观修。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有办法将平常所培训的,所观修的内容,套用在实际所面对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去面对。所以修行者每一天去观修死亡的缘故,所以我们对死亡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当真正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畏惧,因为我们平常已经习惯它了。这时候我们才能够随机应变的,看要怎麽样有智慧的来去面对死亡的来临,这样才能够很安稳的、很有把握的,为後世做准备。

就像有两个人,他们两个必须去另外一个地方,可是途中必须经历一段,非常恐怖的,一个村落也好,或者是一条山路,因为这个山路是时常出没强盗、或者土匪等,再加上这条山路非常复杂、错综复杂,他们也不是很清楚,从来没有走过。其中一个人,他就说:我们不要去想,反正走一步算一步。其实这种是愚蠢的做法,因为一定要经过。另一者,他就说:不要,我们最好先去问问有走过这条路的人,看这条路是要怎麽走,面对强盗的时候,我们要怎麽样去随机应变?怎麽样去反应?以智取胜等。

另一个他会先做准备,还没有去这条路之前,他会先做准备,先去研究、去观察、去思惟,如何解决的方案,他不像另外一者,走一步算一步。所以同样的,思惟死亡,并不是苦上加苦的意思,而是由许多殊胜的功德;像是让我们督促自己要行善断恶,并且提醒自己不应该造恶,所以有防护恶业的造作的功能,并且能够让我们的善法,快速的增长,尤其是精进力能够提昇。这就是思惟死亡的利益,以及不思惟死亡的过患,但是以上最主要讲到不思惟死亡的过患。现在我们看第二,思惟死亡的殊胜、利益,如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第二修行之胜利者。

壬二、修习胜利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谓若真起随念死心,如果真的发起了念死无常的心态,就像是我们明天决定要死,又对正法有稍微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去贪着亲属以及现有的财物了;而且会自然的,为了能够遮挡对於亲属和财物的贪着,所以会去布施;而且会欢喜的来取有法义、诸法的教授,而且令自己生起对教法的坚信。在此可以看到,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因为知道亲属和财物,没有办法带到後世去,多能任运遮彼贪爱,也就是会自然而然的,为了能够遮挡对於亲属和财物的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会很欢喜的布施,并且很欢喜的去取法义。

所以要如同我们有这种的大魄力,和大决心般,如果我们真正的看到,这种世间的名闻利养,世间的现世法等,一切的这种辛苦,最後都没有意义。如同像稻米或谷类来讲,它是实心的话,就不容易被风给吹动;但是如果它是空心的,它只是有谷壳而已,就很容易被风给吹动般。所以世间的这种利益,它太虚伪了,而且完全的不坚实,问题是它没有意义,非常的短暂;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了解到这种的利害关系,我们自然就会知道,原来贪着今世,贪着现世的这种实质是欺骗我们的;为了能遮止这些的恶行,所以我必须要看现世的过患。

在此说到,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所以我们才有办法以恒常心、殷重心来精进求学,这是二精进,恒常精进以及殷重精进。透过这两种的精进来学归依,集资净障,清净戒体等,以这种众多的微妙善业,使得我们才有真正的很坚实的本钱,带到後世去。这样的话,我们的道证功德、道谛功德才能够增长,并且不只是自己获得利益以外,才有办法引导众生,令诸众生获得最大的利益。那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在此可以看到本文: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於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昇胜妙位,亦能於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於此?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涅盘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这以上宗大师就引经据论的说到,念死无常的种种殊胜,最主要是以佛亲自所说的经典来作根据: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於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於无暇之处,总之我们应该如是思惟,好不容易获得这个暇满人身,否则我们一般大部分都在恶趣的,纵使有时候会来善趣,可是真正遇得暇满人身是太困难了。

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暇满人身的机会,但是没有办法修法,最主要的障碍是来自於那里?就是由这个不死心的常执而产生,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我们不要认为说这不是一个无上法门,这很简单谁都会知道,於是不去修学,不要这样想。其实就是因为这种常执,才让我们贪着於今世,没有办法真正修法。其常执的唯一对治力就是念死无常,所以由念死无常才可以发起之後的一切种种功德。虽然这是很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如果不修、不信的话也没有办法,不去反覆的思惟,更是没有办法的。

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我们不应该这样想,应於初、中、後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我们不应该只是说,去触碰一下而已,不是的,而是要恒常的去念死无常,念死无常在初中後时都是需要的,乃至内心真正发起感受为止,要好好修习念死无常。发起感受的意思就是说,我不修如何?我随时都可能会死,这种的警惕心要随时都有。

在场在每一位,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最多也只能活一百岁,所以即使我们再怎麽有成就,就这麽一百年里面的辉煌成就而已;一百年过後完全都没有,完全的消失了,所带来的却是一大堆的恶业、恶债,那需要花更多、更长的时间在三恶道里面,问题是一到三恶道的话就很难再上来了。这样值得吗?为了一百年的短暂的利益,我们花好几劫的时候在地狱,或者是饿鬼、畜生道,真的有智慧去算一算,真的我们不划算。

说不定有些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或一百三十岁,但是这种高龄者,确实不多,在世界上没有几个,我们几乎可以用手指数得出来的。问题是纵使他们活了一百三、四十岁了,但是如果没有修学正法,只是贪着今世的利益,那又有什麽意义呢?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诸位,大部分只能活到八十岁而已,八十年後在场的每一位,在场这麽多人全部都不见了,都变成历史了。我们现在在讲法的一个会场,到时候说不定就变成一个废墟也不一定;说不定在这之前,来个大地震,变成废墟也有可能,这也很难讲。後来变成下一代的人,就指着这个地方,说到在西元第几年、第几月、第几日,这时候有谁在这里,这时候听法的人有多少,我们真的就变成历史而已。

时间就是这麽的残酷、无情,没有人能够活下来的,一百年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掉,有没有後世那当然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如果有後世的话,贪着今世的利益变得太小了,太狭小了,这不是真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如此的去思惟。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5)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重要文献书目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慈悲教孝月冥阳两利法会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创办人- 确戒仁波切- 尼泊尔噶玛列些林高级佛学院-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howa.com.香港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