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今年六月的朝聖,想去的人先可以報名 台南市藏密佛學會12月法會訊息 更新: 財寶天王增益事業財富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0:55:0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0:52:57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5-1讲)

CD(中)共中士道 5-2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丑二、思惟六苦

上述所说的八苦是我们可以亲身经历,今生去体会感受的,所以上述所说的八苦,要反覆去思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接下来的六苦,是以一般的总相而言来说的。现在可以看到宗大师在本文说到:

162页)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亲友书里面虽然有说到七苦,其最後者是别过患,七苦里面的最後一苦是别过苦,就是说到个别的过患,可是在此最主要是以轮回的总相,而来说它的过患,所以在此不说了。故於此中当思六种。六种是那六种呢?第一无定过患,第二无饱足过患,第三数数舍身过患,第四数数结生过患,第五数数高下过患,第六无伴过患。

先讲初者,什麽叫无定过患者?无定过患的意思就是在轮回里面,因为随着生死流转,所以今世的父母,於其他世变成怨敌;今世的怨敌,於其他世变成亲友。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如是的辗转流转,没有完全一定的亲友,以及一定的仇敌,都是这样在流转当中,互相辗转。所以透过这种思惟,我们应当远离亲怨的分别党类来生起贪、瞋,并且应该去观待任何生死转回之法,都没有真正可以让我们安心的地方,使得产生厌离。在此我们可以看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

其中一、无定过患者,谓於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於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辗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於生死全无定。」即现法中亦复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於亲当止爱分别,於心善法安乐住。」如是修习,破於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二、无饱足过患者。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於四海於今後,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於彼。」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後若不学解脱道八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如果我们觉得,在生死当中也有所谓的快乐啊!这个快乐我们会感到满足啊!错了!我们对於生死轮转的世间安乐,不只不懂得满足以外,反而有一要十,有十要百,有百要千,有千要万,所以只会增长我们的贪爱,未曾对於世间的安乐有过真正的满足。因为无法满足的缘故,去造作更多的恶业,所以我们所受的苦难和在世间所得的安乐比较起来,世间所获得的安乐,远不及我们在世间里面所遭受痛苦的百分之一。所以在此宗大师又说到:

163页)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後後转复增长贪爱,由此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摄波罗蜜多论云:「获得此安乐,犹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过此。」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应如是思。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於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噉诸土粪,於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後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慬哦瓦云:「觉窝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仰是到三善趣,覆是到三恶趣,此於心中实觉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164页)三、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於须弥。

四、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有些人把这句话解释成,一个有情作为母亲的次数,就像大地的灰尘般,无有能尽。虽然有作此解释,但是宗大师说这并非是正确的意思。因为在这个解释,所引用的经文里面,它的原文是说什麽呢?「大地可穷尽,然诸人母辗转非尔」大地可尽,可是作为母亲的次数,是不可数尽的,所以并非是像母亲未尽般的大地也未尽。在此之前说的那句话「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在此说到两者都未能尽,这种为母之量就是两者都无有边际、无有能尽。所以宗大师在破斥,就是说并不是两者都无有能尽,而是说唯有为母之量无有能尽而已。 

所以在此说到,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昔诸先觉解释此义,之前的人有这麽解释,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它不是正确的意思,为什麽呢?因为宗大师引用了这句话的最原始的经文,说到了: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辗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辗转次第,所以在此有说到了,我们成为他人母亲的次数无有边际。不只如此,此论亦说母边际故。在这部分的解释里面,不只经文上这样说,在这个解释里面,又说到了母亲的次数问题,母边际的相关问题。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既然无论是我们自己的母亲的次数无有边际,做为别人的母亲次数也无有边际,可是为什麽要产生厌患呢?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於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在生死轮转当中,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前世的次数是无有量尽的。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成为别人的母亲,别人成为我们的母亲,这种的次数去算的话,是算不清楚的,数不清的。我们反覆一次再一次的结生,真的是很累,不觉得疲倦吗?今天转为别人的母亲,别人明天又转为我们的母亲,互相的辗转,又弄不懂这个因是从那里来的。

而且每结生一次,又要去造上百世、上千世、上万世、上亿世的业,因为我们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造业,每一个业又会再一次的引发其他的生,无论是做别人母亲又好,或做为别人的子女也好,一世又可以再一世,带来几千世、几万世的、几亿万世的这种後世,哇!这个苦果实在太恐怖了。如果有个苦果,我们都不知道它的根本是从那里来的,可是这个苦果,明明觉得把这个苦果用尽就好了,纵使委屈,毕竟只是一个苦果,没关系,让我来承担好了。可是不是!这个苦果它是瞬间突然增长,倍数的增长,变成一大堆的苦果。那有这种的苦果,非常恐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生死轮转当中,完全不知道生死轮转的因缘是从那里来,可是却糊里糊涂的来到这一生。来到这一生之後,也不知道这一世的生死轮转要如何截止,而且每一分每一秒,又在造更多投往後世的业。所以一世所造的业,能够带来多少的後世,真的也数不清,要数也是非常困难。所以「见一亦增多」一世所带来如此多的後世,由一个苦果,突然倍数的增长,这麽多的苦果,真的是需要畏惧。数数结生之过患,这是第四者。

现在看第五者数数高下过患者。如同本文有说到,如云:数数高下过患的意思就是,在轮回当中,有时候会到天堂,用尽了最好的、最富贵的这种享受,可是又突然间因为投生於天道的力量消失了,於是随着恶业堕落於地狱,产生极大不同的差异,非常的极端。由此也可以思惟到轮回的过患。在此说到了,「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巳,复於生死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後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後游煻煨屍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後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离欲乐就是远离淫行,也算梵行),後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後往极黑阴闇处,自手伸舒亦莫覩。」

之前的经文有说到三铁轮,在此宗大师就解释到,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於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

在此宗大师说到,日月的光芒是以世间共许的情况下而说,并非说是天人、天女,依赖着日月光芒而说照耀世间,或者是日月光芒依赖着天女、天人,而去照耀世间,这并没有讲。至於日和月的作用,所谓日月的运转作用,无论它的光芒是来自於那里?无论是月球本身没有光芒,靠着太阳反射的情况而产生的月光也好。总之如果按照《时轮金刚》的续经里面所说的,在月食和日食的时候,我们的左右二脉和中脉之间,会产生非常微妙的关系。尤其是月食的时候,我们仔细的去注意,确实那时候气比较容易进入於中脉,左右二脉的气会非常的平衡,仔细的去观察,确实真的是这样子,绝对是这样子。如果你们有兴趣,真的如同《时轮金刚》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左右二脉会非常的平稳。我们可以用手轻轻的放在自己鼻孔的前面,看我们的呼吸就可以知道了,在此我们可以看宗大师本文里面说到:

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边际,衰所摄故。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165页)第六种过患无伴过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闇中。」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闇者,谓无明黑闇。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生死轮转没有人能够陪伴我们的,完全都是靠自己一个人,自己一个人糊里糊涂的来到这世间,自己一个人糊里糊涂的怎麽死也不知道,就到後世去,完全都是一个人。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上述所说的六苦,我们也可以把它总摄为三苦:一、谓於生死中,无保信处。第一个,在生死轮转当中,没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信赖的,我们明明觉得它是个安乐的因,去享用它的时候,又变成苦因了。明明觉得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不要说是後世,就连今世来讲,上半辈子认为最好的朋友,下半辈子居然是自己最坏的、最讨厌的仇敌,所以没有什麽可以信赖的,於生死当中。因为一切都是业和烦恼操控下,业和烦恼是谁去造这个业呢?是自己的心去造这个业的。为什麽呢?因为自己的心,被烦恼所控制了。自己的心为什麽被烦恼所控制呢?因为不了解实际的状况,因为没有学习过空性的道理,而且看什麽都会觉得它是自性有的。再加上没有透过空性道理的认知,所以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所骗走了,执取为自性有。所以为什麽要承受这麽多的痛苦,说要离苦得乐,却离乐得苦,就是因为不知道空性的缘故,就是因为无明。不知道还好,问题又是颠倒执着,颠倒执取为有自性,这个就更麻烦了。所以无保信处是第一者。

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而且世间的一切安乐,我们再怎麽去享用它,都没有所谓的饱足感,永远没有办法去满足自己,所以所获得的成果是什麽?痛苦永远是多过於快乐的。    

三、无始而转。轮转的次数是无有限量的。

针对第一者无保信处,又分为四者,初中有四: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於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第三者谓数数结生,辗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丑三、思惟三苦

讲完了第一八苦,第二六苦之後,现在讲第三者,三苦。宗大师先讲坏苦,後讲苦苦,之後再讲行苦。所以三苦就是坏苦、苦苦、行苦这三者。我们先讲到坏苦的部分。

宗大师在此比喻说,我们长热疮或长热痈的时候,皮肤上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会一种很炎热的感受,这时候在上面洒下冷水,会得到暂时的一种喘息。我们会把洒上冷水之後的,暂时得以歇息的感觉,视为是一种快乐。其实它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它只是把很大、很大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暂时把它压下来而已,实际上还是痛苦的,是一种苦的性质。可是因为比起如此强大的痛苦,它算是暂时具有压伏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视为快乐般。

同样的,生死里面,三有当中所有世间的享受安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把它视以为是快乐,就像之前的比喻一般。在业和烦恼的轮转当中,我们好不容易有那麽一点点的,暂时获得喘息的机会,把它认为这是世间的安乐,这个就是快乐的感受,这是错的,其实它也是苦性之一。所以世间的快乐感受,我们把它认为是安乐,其实这是坏苦。因为这个本质、它的性质转变的话,马上就会变成苦性,它不会变成乐性,因为它只是一种暂时性而已。所以世间任何的安乐,如果享受久了,或过了一阵子了,马上会变成苦性,又不觉得快乐了,这就是坏苦最明显的象徵。

从这里就可以很明显的知道,所谓的坏苦,如果它是一个真实的乐因,具有真实的乐性,快乐性质的话,不应该变质,它会变质代表什麽呢?最原本的真实性是苦性,我们把它误以为是快乐而已,要不然世间的安乐享受,为什麽到头来都变成苦去了?都变成苦性去了。所以我们把世间安乐的快乐感受取名为坏苦。因为它的本质会坏灭,变成苦性的缘故,而说了坏苦。所以在此说到了:

166页)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於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於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可是坏苦不一定是快乐的感受而已,因为如果讲感受,它只是一个心所而己,於此心所相应的心王,还有其他的心所,也都可以成为坏苦。在此宗大师又特别的说明:此复非唯其受,不只是受的心所而已,即此相应,余心(心王)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不只是心王,与此相应的心王和心所都是坏苦以外,还有它的所缘境的这些有漏法,都是坏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现在讲到苦苦的部分,如同长热疮,再碰热水的话,会变得更痛,这个就是苦的一种感受,所以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一般痛苦的感受,取名为苦苦。有漏安乐的感受,取名为坏苦。什麽叫有漏的意思呢?被烦恼而转的缘故,所以会堕落、掉落於生死轮转当中,故称漏。「漏」顾名思义就是会漏下来、掉下来的意思,所以依由业和烦恼所转的缘故,业和烦恼所生的缘故,最後会让我们掉落於生死轮转当中,故称有漏法。也就是业和烦恼所生的法,都是有漏法。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快乐的一切感受,都是有漏的乐受,这一切都是坏苦。此复如前,非唯其受。由热疮也会带来所谓肾痛一般,或由热痈也是带来肾痛等般,所以并非是只有热疮和热痈才是苦的感受,由此而产生的肾痛也是苦受。同样的道理,苦苦并非只有感受的心所而已,与此相应的心王,还有其他相应的心所也都是苦苦。同样的,苦受的所缘境,一切有漏法也都是苦苦,如同之前所说的。所以「此复如前,非唯其受」不是只有受的心所而已。接下来是讲行苦的部分。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如果我们长了一个热疮,无论没有碰到冷水也好,或没有碰到热水也好,它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当中。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热疮没有碰到冷水,也没有碰到热水的时候,虽然没有强大痛苦的感受,也没有暂时缓歇的感受,在这种的情况下称为行苦。那也就是「为诸粗重之所随逐」,在此的粗重的意思,就是无法忍受、无法堪忍,也有这种的意思。无法堪忍,就是没有办法随心所欲的去行善法,而形成障碍的缘故,而称为粗重。或者是比较简单的解释来讲,粗重也就是障碍的意思,也就是一切障碍的所依处,故名行苦。行苦就是被业和烦恼所操控的情况下,所行一切皆是痛苦,所产生的一切作用,都是相应於苦性的,故称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行苦不是只有说感受而已,行苦是什麽意思呢?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随着烦恼和业所操控的缘故,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後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有了这个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身心的苦蕴的时候,由此会感得许多、更多的烦恼,造更多的业,以及变成将来许多痛苦的所依,以及现在痛苦的所依,以及过去业能够感果的所依,所以是一切障碍的依处,所以叫遍行粗重所依、所随。一切的障碍,一切的痛苦,一切不好的东西,都会跟随着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身心,好像影子随着身体而跑一样的,来随形着我们,如影随形,故称行苦。

一但我们有了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这个身与心,确实烦恼就非常容易产生了。也因此很容易造业,为什麽呢?因为一旦有了这个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身心,快乐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贪心;痛苦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瞋心;既不快乐又不痛苦的时候,又容易产生痴心。所以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身心,随时随地都跟烦恼连在一起,由这个烦恼又去造业,造业的时候,又让自己後世再不断的、无有自主的,去接受另一个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身心。而且不只是现在正在造业,过去还会造业以外,也是过去所有业的痛苦会感得果报的所依之处,如此的思惟行苦,我们真的要看到行苦的过患,从身去厌恶行苦。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若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於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於五趣中生等众苦。瞋於现法起忧戚等,於後法中感恶趣苦。痴於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於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於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

一般有痛苦感受的时候,我们都会手指外面,是某某的外缘带来这种的痛苦,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子。其实错了!真正痛苦的根源,是来自於那里呢?是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身心,而去引发的痛苦,痛苦是从这里跑出来的。就像毒箭自然会产生毒般,一旦有了这个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身与心,一定会有痛苦,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苦的苦囊。所以从这里所产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相应於苦,不是说大部分,只要是有漏的情况下一定都是苦。除非透过空正见,现证空性,产生无漏法、无漏智,和产生这种不共的无漏快乐的感受以外,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所以有漏的感受,都是苦性当中。纵使我们感到那麽一点点的快乐,其实那也只是暂时压伏痛苦,而把它误认为是一种快乐而已。

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身心,就是一个大苦囊,所以从此所引发的感受,当然就是苦受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产生痛苦感受,或者是说:啊!怎麽会这麽苦!会一直往外缘,会觉得是对方或什麽等等,而去抱怨,其实错了,真正是因为自己本身有这个苦囊。一旦有了苦囊之後,随便去碰它,它都会有苦味产生。其实最主要的根本是来自於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来自於他人。

灭除瞋恚。於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不於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既有此已,虽於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於此多修厌离。

所以三苦里面,行苦是最主要的,我们应该反覆的思惟行苦的过患。要了解行苦的过患,要多多思惟烦恼的过患,这是更重要的。一旦我们真正痛恨烦恼,把烦恼视为最主要仇敌,那由烦恼所产生的,由烦恼控制的,自然会觉得不欢喜,自然会产生厌离。如果我们喜欢烦恼,我们一定会觉得被烦恼所操控也无所谓。所以再怎麽看行苦,如果没有去看烦恼过患,是没有用,最主要是看烦恼的过患。一旦我们真的认知烦恼过患,哦!我们现在被烦恼给操控了,被烦恼无有自主了!那才会有所感受。

如同班禅法幢有说到:「出生本欲离苦苦,外道也欲坏苦离,业与烦恼所生蕴,此乃佛家所示义。」如果只是要远离苦苦,其实不只是人道以外,所以旁生、畜生道的动物,也都是想要离开苦苦的。所以远离苦苦的厌离心,并非是佛家不共的所要诠释的内涵。如果是讲到远离坏苦,那外道也有,像是四禅以上的外道者,他们觉得依由快乐的感受,会影响到他们的禅定,会有散乱的作用,於是厌离快乐的感受,而去追求舍受,所以四禅以上都是舍受,没有快乐的感受,所以「外道也欲坏苦离」。远离坏苦的内涵,并非是佛家不共的法义。佛家不共的法义是什麽呢?「业与烦恼所生蕴,此乃佛家所示义。」远离行苦,厌离行苦,这才是佛家不共,要去追求的法义。

世间的安乐,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快乐感受,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走太久,暂时休息会觉得快乐一样。如果是真正快乐的感受,那我们再怎麽样去享受这种快乐的因缘,那应该越来越快乐才对,可是不是!无论是行住坐卧,一开始走的时候会觉得还不错,满舒服的,可是走久就觉得累了。同样的,坐太久的时候,一开始因为走很久的关系,坐下来休息一下很会觉得很舒服,可是舒服久了之後,如果坐久了,又觉得屁股累了。同样很辛苦的时候,睡下去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可是睡久之後,头就痛了。同样的,饮食、日阴等,都是一样。在此宗大师针对世间安乐不可信赖以外,世间安乐也并非是真正安乐的内涵,多作解释。所以在此我们可以从本文看到:

167页)又能增贪现前乐受,而且世间的安乐,是因为贪心增长而把它执取为快乐而已,它并非真正的安乐。多是於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

如果是真正快乐之因,应该是像真正痛苦之因一样,再怎麽去享用它,它应该越来越苦才对。真正苦因,我们再怎麽去享用它,或者是受用它的时候,我们再怎麽去受用苦因的时候,痛苦会一直增长当中。同样的,如果是真正快乐的因缘,我们再怎麽受用它,应该越来越快乐才对,可是没有,代表这并非是真正的乐因。

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唯生苦故。可是没有,任何的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我们再怎麽去受用,久了又变成苦性了。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於行,唯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於其行,起安乐想。」余三威仪亦如是说:「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於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难陀,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生唯苦生,一切都是苦性当中而生,一切当中都是苦性而灭,一切都在行苦当中而生,一切都是在行苦当中而灭。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金刚总持
台湾大哥大基金会
功德宝藏˙喜雨---大圆满见地 日期2008/9/30 08.58
圣道三要
莲师--我慈悲的父-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台北教育網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