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新流感之忿怒蓮師金剛盔甲除障法會 展望會「愛在台灣助學行動」,幫助孩子跨越貧窮 台中烏金誓苑9月份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2:55:04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2:51:39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0-2讲)

丑四、理须双修

341页)第四、理须双修。修止观一种何非完足,必双修耶?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两者都需要去成办的,光是奢摩他是不够的,有了毗钵舍那的话,是一定有奢摩他了,因为没有奢摩他的话,就无法生起毗钵舍那。可是不要说因为奢摩他就感到满足,为什麽呢?宗大师在此回答说,答:譬如夜间,为观壁画而燃灯烛,若灯明亮无风扰动,乃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灯虽明而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如是为观甚深义故,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於所缘,如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通达实性妙慧,是离能见实性之眼,於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终不能证真实性。

就像我们晚上要去看一个壁画的话,光是有智慧的明灯是不够的,这时候也必须要远离风的这种吹动,这样的话才会看清楚,否则风太大的话,火容易会随着风所飘动、摇动,这样我们看壁画的时候,也没有办法看得很清楚了。所以同样的道理,光是有观察诸法究竟的智慧,可是没有奢摩他,去驱除这种散乱或者沈没的话,我们内心只是在短暂的时间之内看到空性而已,了解空性、思惟空性而已,没有办法持续,所以没有办法看得很清楚,把空性看得很透彻。所以必须要透过,像是没有风吹动的烛火般,我们必须要透过奢摩他的力量,远离掉举还有沈没,而来思惟空性,这样的话才有办法看到。可是光是没有风,也看不到墙壁,你还要是烛火,你还是要拿着蜡烛,点起火来才有办法,光是没有风,你也看不到。所以同样的道理,光是奢摩他,可是没有毗钵舍那的话,就没有办法看到空性,细微的看到空性,透彻的看到空性,这样的话也没有办法远离生死轮转,所以这两者都是需要的。

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所动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修次中篇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於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大般涅盘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所以修止的缘故,让我们心无有散乱,所以心远离掉举的这种过患,掉举就是散乱。

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那是由修学毗钵舍那所感得的果位。所以观迹是由观所获得的一个成绩,为什麽叫足迹的迹的意思?如果我们走过的话,我们可以透过他的足迹,知道说这个人走过了。所以同样的,透过了这个成果,我们可以知道,啊!原来这是以前修学毗钵舍那所感得的一个善果,就像是毗钵舍那走过,由毗钵舍那留下足迹般,所以叫做观迹,是这边为什麽叫足迹的意思。故於此二应知差别。」

342页) 又於未成奢摩他前,虽以观慧观无我义,心极动摇如风中烛,所以在我们没有成办奢摩他之前的空正见,虽然能够通达空性,可是那时候的状态,我们的心如同风中烛,所以使得壁画没有办法看清楚,所以无我影像且不明显,若成止後而善观察,则已灭除极动过失,可是如果成就奢摩他之後,来作善观察的话,那时候已经灭除了这种动摇的一个过失,极动过失,方能明了无我影像。故毗钵舍那不散动心,是从无分别奢摩他所产生的,通达实义,通达空性这一部分,非从止生,并非是由奢摩他所产生。就像什麽呢?譬如灯能照色,就像灯能够照亮这些色法,照亮这些形色,是从前念灯火而生,是从前念灯火而生,非从遮风帐幔等起,并非是由遮挡风动的这种帐幔而产生的;灯固不动,则从幔生,灯坚固不动,是由遮风的这种帐幔所产生。

所以同样道理,若心无掉沈不平等相,若心远离了掉举也就是散乱,还有沈没以及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观能证真实。才能够真正的看到,很明显的看到这个空性。故正摄法经密意说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修次初篇云:「心动如水无止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实了知真义,故世尊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

又成就奢摩他已,非仅能遮,正观无我性慧动摇过失,即修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观慧时,於所缘境散乱过失,亦皆能遣。所以成办奢摩他,不只对於空正见的坚固,远离动摇有帮助以外,对於无常、业果、生死过患,还有慈悲、菩提心等,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在观修上述所说的这些善行的时候,於所缘境的这种散乱过失,都能够遣除。各於所缘无散乱故,所修众善皆有大力,所修的善业力量,就变得非常的强大了,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没有获得奢摩他之前,都是随着散乱心,所以所修的善行、善力,都非常的微劣。如入行论云:「诸人心散乱,住烦恼齿中。」又云:「虽经长时修,念诵苦行等,心散乱所作,佛说无义利。」尤其在修学密法的时候,在生起次第,如果我们具有非常坚定的禅定功夫的话,再加上菩提心,还有空正见的这一种摄持,所以能够快速的成办生起次第还有圆满次第。禅定对於这二次第的生起,有极大的帮助的。

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心於所缘不余散者,义为令心於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所以成办了这种殊胜三摩地,奢摩他的话,我们真的就可以随心所欲,让自己的心安住在哪个善所缘,要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能够具有这种的能力。此复系心於一所缘即能安住,欲令起时须於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故成止後,更须修集缘如所有及尽所有妙慧,所以成办了奢摩他之後,不应该感到满足,最主要的是要去成办更多的法义,像是施心、戒心、忍辱、精进、净信及厌离等无边众善,这样才能灭无边的过失。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如果只是被奢摩他所满足的话,是未了知修止之义,这样的话修学奢摩他的目的就不存在了,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如是若舍行品观品妙观察慧,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其利极小,这种的利益就非常的小了。

343页)又於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毗钵舍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如果只是观修奢摩他的话,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只能压伏烦恼的现行,却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种子,那很可惜,故非唯修止,所以不应该只有修学奢摩他而已,亦定应修观,更需要去成办毗钵舍那,再来观修空性。

当然,这种的次第是不一定的,有一些人先证空性,再获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也是有的。有一些人先证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再修空性,也是有的。如修次中篇云:「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解深密经云:「由静虑故,降伏烦恼,由般若故,断诸随眠。」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盘因,非余能寂灭。」唯一有现证空性的智慧能断除烦恼的根本,除此以外没有办法。这句《三摩地王经》的经文,在毗钵舍那的时候,也会再次的引用一次。

菩萨藏经亦云:「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为憍慢转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大苦蕴。」如来於此密意,了解这点的缘故而说云:「从他听闻解脱老死,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所以由这种的世间慧,而得了出世间的智慧,由出世间的智慧,使我们得到了,远离烦恼种子的这种清净戒,智净戒圆满。」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住於慧,我不说彼能信大乘、能生大乘。」

丑五、次第决定

344页)第五次第决定。如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谓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观。若作是念,修次初篇云:「此二所缘无定」所以奢摩他先有,再有毗钵舍那,现在讲的奢摩他、毗钵舍那,是以一般的观修而言,以一个初学者生起的次第来讲的话,是先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此说止缘无有决定。前文亦说,止所缘中俱有法及法性,故先了解无我深义,缘彼而修,则心无散乱之止及缘空性之观同时俱起,止和观的这个所缘境,没有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缘任何的相都可以。要去修学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我们可以缘任何的境,因为它的所缘境,没有规定说一定要缘那一个,所以具有法及法性。法及法性的意思就是说,空相有法,和有法上的性空,叫法及法性。

如果要成办缘空奢摩他,和缘空毗钵舍那的话,那就必须要先了解空性,再来成办缘空奢摩他了,否则的话,你要缘取的那个所缘境都抓不到。所以上述,之前是说到一般的奢摩他、毗钵舍那,生起的一个次第,也就是先有奢摩他,後有毗钵舍那。可是现在如果讲到个别的情况,像是缘空奢摩他的话,那就要先了解空性,再生起缘空奢摩他,再生起缘空毗钵舍那。

可是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和空性之间的次第,就没有决定了。我们可以先生起奢摩他,再生起毗钵舍那,再生起空正见,这也是可以的。或者先生起空正见,再生起奢摩他,再生起毗钵舍那,这也是可以的,这个是没有决定的。所以在此有人问到,何必先求奢摩他已,次乃修观耶?宗大师回答说,答:此说观前先修止者,非说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虽无止者,亦能生正见故。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得非常清楚,虽然没有生起奢摩他,也能了解空性,又此正见内生强力之感觉,亦不须以止为先。同样的,生起空正见的时候,不需要以奢摩他来生起空正见,而且像是其他的,像是菩提心、大悲心的这种感受,强烈的感受要生起的话,也不需要奢摩他。以无止者,仅以观慧数数思择,此亦能生强力感觉,虽然没有奢摩他,但是透过反覆的观察,也能够让心产生强烈的感受,这是没有任何相违的,无所违故。

若相违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修无常、生死过患、菩提心等,引生强力之感觉,皆须依止。太为过失,理相等故,必须要有奢摩他才能生起,那太荒谬了。因为生死无常,尤其是念死无常的这种思惟,我们反覆的去想的话,就会产生这种念死无常的感受了,这不需要先产生奢摩他才会生起。同样的菩提心生起之前,也不需要先有奢摩他。所以在此说到,如果需要透过奢摩他来生起的话「太为过失」,同样的空正见也是如此,所以「理相等故」。所以要生起空正见之前,不一定需要奢摩他。所以空正见可以在奢摩他之前先生起,也可以在奢摩他後面才生起,都可以的。可是缘空奢摩他的话,那就必须要先有空性,才有缘空奢摩他,否则的话,奢摩他它没有办法缘取性空,如果不了解空性的话,是要了解到这种区别的。

在毗钵舍那之前,为什麽先要修学奢摩他呢? 若尔,观前修止为何耶?如解深密经说,若以观慧而修思择(对法作思择),最极思择(对法性作思择),乃至未起身心轻安,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透过观力而生起的身心轻安,才有办法产生妙观,可是在这之前,如果没有透过止力,所产生的身心轻安的话,不可能由观力而去产生身心轻安的。所以在此说到,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若得止已,可是若得了奢摩他之後,後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才有办法产生由观力所产生的身心轻安,故观须止因,所以在毗钵舍那之前,必须要有奢摩他才可以。下当广说。

故若非仅由住一境,即以观慧思择之力,若能引发轻安之时,乃是成办毗钵舍那。虽缘空性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所以我们在缘取境的时候,不是只有缘取,或者安住在境上而已,最主要是透过观察思择的一个力量,来引发由观力引发身心轻安的时候,这才叫做毗钵舍那;由止力所引发的身心轻安,这时候的智慧,不叫做毗钵舍那。所以身心轻安有两种,一种是由止力所引发的,一种是由观力所引发的。「虽缘空性为境」所以以空性为境,把它当成所缘境,可是并非是由缘空的止力所产生的身心轻安,所以他就没有办法依由缘空,而来产生奢摩他了。如果缘空没有办法产生奢摩他的话,就没有办法由缘空而产生的毗钵舍那了。

缘空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意思,是说由所缘空性之後,由心安住在空性上,由这种止力而产生的身心轻安的奢摩他,才叫做缘空奢摩他。同样的缘空毗钵舍那,是缘住空性之後,由观察空性,由观力而产生身心轻安的时候,才叫缘空毗钵舍那。所以缘空奢摩他、毗钵舍那,不是说之前我们已经获得了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又了解空性,所以把之前所证悟的奢摩他、毗钵舍那再来缘空,这叫缘空奢摩他、毗钵舍那,不是这个意思。缘空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意思是说,以空性为所缘境,在这个上面的止力,所产生的身心轻安,由此的观力而产生的身心轻安,才叫做缘空的奢摩他、毗钵舍那,那时候才有办法入加行道。

否则的话,资粮道的菩萨,他也有奢摩他、毗钵舍那,他也了解空性,他也会以现有的奢摩他、毗钵舍那去缘空性,可是这个不叫做缘空奢摩他,和缘空毗钵舍那,这个的差别我们要了解。所以在说到了,虽缘空性为境,可是却用其他的所缘,而引发的轻安,这个跟缘空所产生的轻安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办法产生缘空的奢摩他,因此没有办法产生缘空的毗钵舍那,所以「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

又未得止者,如果没有得到这个奢摩他的话,先求了解无我之义,次缘此义数数思择,所以缘空的奢摩他、毗钵舍那,要怎麽产生的呢?先了解空性,所以在此又说到了,缘空奢摩他之前,必须要有空正见,原因就在这里了。要不然的话,这个奢摩他要缘取的空正见就找不到了。「先求了解无我之义」,先了解空性,在这个空性的内涵上安住,生起了奢摩他之後,在这个所缘空性的内涵上面,反覆的去思惟,由此思择不能得止。若不思择安住而修,由此为依虽可得止,当然这种的反覆思惟,是没有办法获得奢摩他的,缘空的奢摩他唯有透过缘空的止力,才有办法的。所以在此说到,「若不思择安住而修,由此为依虽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更须修观。

可是如果在止力去安住的话,又太可惜了,我们已经证得了缘空奢摩他,但是不去修缘空毗钵舍那的话,那没有办法把空正见转为现量,现有的这个空正见,没有办法转为现证空性的智慧,所以更需要去成办缘空毗钵舍那,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

345页)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所以「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所谓的缘空毗钵舍那,不是透过了观察空性的一个观力所产生的轻安,来解说缘空毗钵舍那的话,而是由先获得缘空奢摩他,而自然去成办缘空毗钵舍那,你又说不出一个方法说你怎麽样去成办的,因为你已经否定了,不是由观力去产生的,所以这样的话,没有道理。缘空的奢摩他,和缘空的毗钵舍那中间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麽?因为你已经否定了,不是以思择引发的轻安,而来建立的缘空的毗钵舍那。这样的话,你说了先有缘空奢摩他,後有缘空毗钵舍那,这个理由是完全不具足的,全无正理。

若不如是次第而修,亦不应理。如果不以这种的次第来讲的话,那没有其他的次第,要嘛你要解说,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所以在此宗大师说了缘空奢摩他、缘空毗钵舍那的一个次第是什麽呢?先了解空性,後来再针对空性的这个所缘境上,反覆的安住在这上面,由止力去引发身心轻安,这时候才叫做缘空奢摩他。所以缘空的奢摩他,不是说之前有了奢摩他去缘空性而已,不是那麽的单纯叫做缘空奢摩他。而是缘取空性之後,由止力生起身心轻安的那个当下叫做缘空奢摩他。这个奢摩他生起之後,再反覆的由慧力去观察性空,由观力再去生起身心轻安,这个时候才叫做缘空毗钵舍那。这个时候就变成由资粮道,到了加行道了。当我们生起了缘空毗钵舍那的时候,就获得了加行道,是以这种的次第而来作解释的。

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又「依前而生後」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後修观。又如前引菩萨地文,声闻地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中观心论及入行论修次三篇、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後修胜观。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违诸大辙所造论典,可是这个是与诸大辙所造论典有相违的,这并不是智者可依赖的、可相信的内涵,所以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上述所说的止观次第,是一开始在生起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次第而言,是先有奢摩他後有毗钵舍那的。可是已经生起的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话,那次第就不一定了。就像是有初禅的毗钵舍那,可引发二禅的奢摩他,所以在这种的情况下,初禅的毗钵舍那先有,才有二禅的奢摩他。或者是初禅的前行,毗钵舍那先有,才有初禅正行的奢摩他,所以这时候好像是毗钵舍那先有,奢摩他後有。如果我们是单讲,一开始的毗钵舍那和奢摩他来讲的话,那是奢摩他先有,毗钵舍那後有,这是决定的。如果我们加上了一个差别,像是初禅正行和初禅前行的这种区别的话,那当然初禅前行的毗钵舍那,可以引发初禅正行的奢摩他,那又不同了,所以在此宗大师有说到,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毗钵舍那,次修奢摩他。

为什麽呢?因为《集论》有说到,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所以有人就引用《集论》里面所说的,先得胜观,再来修止。所以宗大师在此回答说,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宗大师在此回覆说,初禅前行的奢摩他未得之前,有毗钵舍那吗?是没有的,这不是《集论》里面要表达的内涵。《集论》里面要表达的内涵是什麽呢?没有得到初禅正行的奢摩他之前,先有胜观,再来成办初禅正行的奢摩他,是这个意思。所以第一静虑未到定,也就是初禅的前行,初禅前行的奢摩他,和初禅正行的奢摩他是不同的。

此复是说证四谛已,次依此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所以先有初禅的前行,所摄持的毗钵舍那,再去修学初禅正行,并非是前行,而是正行的奢摩他,这样的话就没有《集论》里面所说的这种矛盾之处。本地分云:「又已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於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又为便於立言说故,於九住心通说为止,思择等四通说名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可安立。

《本地分》里面以一个善巧的方便,有说到了九住心,取名为奢摩他,四谛的这种思惟叫做毗钵舍那。可是真正的奢摩他、毗钵舍那的内容,并非是如此,我在下面会说到,这必须要先有身心轻安,才可以安立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在未证得身心轻安之前,是没有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所以光是思惟四圣谛的内涵,不会成为毗钵舍那;同样的光是在九住心里面,像是内住、续住等也不会成为奢摩他,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身心轻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41-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敦珠法集-宁玛派闭关行道之理-
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莲师财神16财神总聚
大乘法脉联合会FPMT-传授的宗喀巴大师之格鲁派传统,西藏佛教的教授、 共修、公益服务
寂忿文武百尊

赞助网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美國菩提學會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