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寧瑪巴聞思修佛學會1月~2月法訊 2/16『藏語拼讀』與文法練習 龍王寶瓶.紅觀音度亡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3/28 08:43:5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3/28 08:42:10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大勇法师译讲、法尊法师补译

 

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分二.丙初於有暇身劝受心要.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如何。 初又分三.丁初正明暇满.丁二思惟义大.丁三思惟难得。 初又分二.戊初明闲暇.戊二明圆满。今初

 

摄功德宝云.「以戒能断多世畜生苦.及八无暇而得闲暇身。」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所游履之边地.及顽嚣聋哑等支分残缺之诸根不全.执无前世後世业果三宝等之邪见.并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兹四者为人中之无暇.三恶趣及长寿天者.乃非人之无暇也。长寿天者.亲友书注中释为无想及无色二.初即四禅广果天之一分.後即生无色界之异生是也。八无暇论中.以欲事常散乱之欲天.亦说为长寿天也。

 

戊二明圆满者. 复分自他.自圆满五者.如云「人性中生诸根全.不堕边业胜处信。」中生者.谓生在有佛四众弟子游行之区域。根全者.谓非顽哑盲聋具足肢节眼耳等也。不堕边业者.未自造无间罪或教他造也。於胜处净信者.对於能生世出世间一切白法处之善说法律而生正信。此法律统指三藏圣教而言。此五属於自身.以是修法之顺缘故.名自圆满也。他圆满五者.如云「佛出说正法.教住及随转.他心所悲愍。」佛出世者.谓经三无数劫积资粮已.来成等正觉。说正法者.或佛或佛之声闻弟子说法也。教法住者.既成佛竟.并说正法.乃至未般涅盘之间.修行现证胜义法.未坏灭也。法住随转者.谓以自证法.对诸众生见有能现证正法者.如其所证令彼得证.於教随转也。他所悲愍者.谓有施主给施法服等。此五是属於他人所有之法缘.故谓之他圆满也。

 

丁二思惟义大者. 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修清净法之心者.仅於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居善趣.傍生何异。然修大乘道者.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身.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惟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复次.虽有一类昔於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初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赡部林人为可赞焉。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於此耶。昔於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涂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数数修习之.入行论云.「得如是闲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後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於此我无心.我何其愚鲁.何物住我心。」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於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於此身.乃易修习之。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於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岂不哀哉。

 

丁三思惟难得者. 戒经云.「人死之後.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此谓人身为善恶二趣中之最极难得者。彼何故如此难得耶.如四百颂云.「人中大多数.执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定趣恶趣。」此谓人等多数造十恶业.以是而堕恶趣故。复次.於菩萨前若起瞋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而此身中现有从多生所积集之诸罪.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必须多劫处於恶趣.此何待言。若能忏除旧恶.防止新造.则生善趣.不足为难。然能如此作者.实为极稀有耳。倘不如是作.则一堕恶趣.便不能作善.恒造诸恶.於多劫间.虽乐趣之名亦不得而闻.此入行论中所说也。又博朵瓦云.「如某庄丽之第.为仇所劫.经久颓败.有一老者.因此深怀痛惜.忽闻人言.彼第失而复得.虽无行走之堪能.杖矛徐至.喜曰.此第之得.非为梦耶。」於此获得暇满.当如彼之欢喜而修法也。如是之心.於未生得时.当须修之。又若於有暇身.欲生起一具足求受心要之念者.须思惟四法。一须修法者.思一切众生唯是求乐而思离苦.然真能得乐离苦者.亦唯有修行正法.乃得自在故。二我能修者.既具足外缘.有善知识.亦具内缘.得已暇满故。三於今生即须修持者.今生若不修.众多生中暇满难得故。四现时即须修持者.何日当死.漫无定期故。此中第三者.能灭向後推诸他生再修之懈怠.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於此生中修.而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设将此二摄为速修.则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於此有关.恐繁且止.於下当说。如是为欲转变心故.如上所说.由种种门而思惟之。若未能者.则可观察如何是暇满自性.及於现近与究竟门中义利重大.并从因果门中思惟难得.如何逗机.即於前所说中取而修之。彼中因门难得者.谓就总而论.但能得一乐趣.亦须作戒等一种净善.若特别欲得具足暇满者.则须以净戒为根本.施等为助伴.以无垢愿欲为结合彼等之众多善根焉。修如此因者.颇为稀少.事实甚明.由是推之.可知就乐趣果若总若别而观.此闲暇均为难得也。果门难得者.对於异类诸恶趣观之.但属乐趣已较为少有.即就同类乐趣而观.特胜之闲暇者.则尤为宝贵。此如格西多把云「若於此殷重修习.其余诸法.皆能由此引生.」故应勉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一终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

 

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如何分二.丁初於道总建立生起决定.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初又分二.戊初三士之道摄一切圣教之理.戊二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 今初

 

一切佛陀.从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後现证正遍知觉.是皆惟为饶益有情.故说一切法.亦唯为成就有情义利。如是所作有情义利.略有二种.即於世间之权时现前上善.与出世间之究竟决定善也。依初所作所说一切.於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下士特别之处不为今世现前安乐.重在希求舍生之後善趣圆满.以其修作彼之因故。如道炬云.「若以正方便.惟於人天乐.欲求自利者.知彼为下士。」究竟决定善.有惟从流转出离解脱及修一切种智二种。此中依於声闻及独觉乘所说一切.於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摄。中士夫者.於一切有发生厌离.专求自利.从有解脱彼之方便。於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如道炬云.「背於三有乐.反罪业为体.仅求自寂利.说名中士夫。」修行一切种智方便.亦有二种。谓波罗密多大乘与金刚乘也。此二皆於上士所有法类中摄。上士夫者.惟彼大悲之所自在.欲尽一切有情苦故。以佛为其所得之果.以六度行及二次第为所修学。如道炬云.「若以自系苦.普例於他苦.希起正断尽.斯名胜士夫。」彼士夫修菩提之方便.显密二种.於下当说。三士之名.如摄决择分及俱舍释等.处处广说。下士夫中.虽有希求现世後世二种差别.当知此处.惟取第二.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

 

戊二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分二.己初必由三士道引导之意义.己二示如是次第引导之相。 今初

 

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上士道亦摄余二.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马鸣菩萨所说。此间非於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相分二.庚初正明其相.庚二明其要义。 今初

 

趣入大乘之门者.即於最胜菩提发心是。若发此心.如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谓发心即得菩萨名.彼身即入大乘数。若失此心.则从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诸欲入大乘者.须於多门励力.务令此心发起。然欲发起此心.又必须先修发心胜利.於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皆作此说。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若发此心.於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於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究竟胜利者.解脱及正遍知等.亦依此心速疾成就。若不先於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但云彼诸胜利从发心出生.於彼发心应当励力。虽作此说.惟是空言.返观身心.甚为明晰。此中先於现上决定二种胜利发欲得心.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则於二种胜利生起欲得。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於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入行论云.「於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於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於善趣.亦惟是苦.无寂灭乐。既思惟已.例己推及於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於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等.於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等.亦即为发起此心之方便也。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须详开示.弟子亦须於彼获得决定。於每修时.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於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於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於其间失大义利。以故於此当加殷重。

 

如是修已.於身心中如何方能发起无伪菩提之心.如所应作。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应受发菩提愿心仪轨。受彼愿已.於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尔後於六度四摄等多修习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次於根本重罪.拚命防护.莫令有染.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为所污。倘有所犯.如其所说除罪仪轨.善为净治。此後总於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其心於善所缘如其所欲能安住故.於止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道炬论中谓为引发诸神通故而学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峡尊者亦曾於余处说为欲引发胜观故当修止也。次为断二我执缚故.於空性义见决定已.於无谬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如是除修止观外.於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心学.毗舍那者是为慧学.此道炬释中说也。

 

复次.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依於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依於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於彼等次第数目生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以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於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设於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於此道次第渐增广之。若其欲入金刚乘者.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较前尤为郑重。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於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拚命守护。特於根本罪毋使有染.盖虽可重受.然身毁已.功德难生。诸支分罪.亦毋染犯.设有所犯.亦勿随意置而不虑.当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尔後或於下部有相瑜伽.或於上部生起瑜伽.随於一中而为引导。次或於下部无相瑜伽.或於上部满次瑜伽.随於其一而修学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论所说.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

 

庚二明其要义者.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曰.所以於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要义有二。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二为於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法品类.亦必不生上品意乐.而下品复弃.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复次.於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於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发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於其自乘.并无延滞也。发心须依次第者.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後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此说於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圣者无着亦曰.「又诸菩萨.於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麤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於诸有情渐次利行。」又圣者提婆於摄行炬论中.成立先於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方法分三.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初又分三.己初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心之量.己三除邪分别。 初又分二.庚初发生希求後世义利之心.庚二明後世乐之方便。 初又分二.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辛二思後世二趣苦乐如何。 初又分四.壬初不修念死之过患.壬二修习之胜利.壬三发何种念死心.壬四修念死之法。 今初

 

今後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於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於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於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於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於後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纵或闻思修然以趋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後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睡眠惛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於斯之不善耶。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於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壬二修习之胜利者.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於彼爱着.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於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者哉。诸经於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盘经云.「诸田业中秋耕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着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於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於初中後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壬三发何种念死心者.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於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於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於流转不能解脱.别於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壬四修念死之法者.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之门而修习之。此中分三.癸初思惟定死.癸二思死期无定.癸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初又分三.子初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免.子二思寿无增而无间有减.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 今初

 

任所受为何身.所住为何地.随在何时.皆为死王所坏。此无常集中所言也。死王若来.纵以迅速腾跃极大势力财物咒药无能逃避.此教授国王经中说也。迦马巴云.现在即须畏死.死时不须怖恼.我辈则与此相违.现在不畏.临死乃以手椎胸焉。

 

子二思寿无增而有减者. 如入胎经说.寿量百年者稀矣.纵然能到此边际.亦於彼之中间.年为月.月为日.日为昼夜而尽之。每一昼夜仍为上午下午等而使之尽.寿之总量.去日已多.所余亦无增.且无间而减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有住.此寿常灭坏.无有余可增.我岂能不死。」又如织师织布.及被杀之牲牵赴杀场.步步逼近.与牛为牧儿所使.不能自在.被驱入住处等.多喻为门而思惟之。如大戏乐经云.「三有无常同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似空电.如崖瀑流疾疾行。」以此种种譬喻而诠显之。盖於心内明了者.外一切物无不示现无常。以是从多门中.屡次思惟.生起决定.若仅修少次.心则难生.殊无所益。如迦马巴云.「汝言思而不生.汝於何时思耶.昼日散乱.夜间睡眠.汝勿说妄语。」吾人非但寿尽始为死王所坏.而往他世.即於现生存在之间.亦皆是不住之时.盖自入胎以来.无一刹那暂停而不向後趣者。虽於中间稍得存活.亦唯为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故不应於此存活之际.认为不趣後世.而得安任.辄生欢喜。譬如从高崖坠时.於其中间尚未至地之际.不应喜也。四百颂注中引云.「人之勇识如初夜.若於世间住胎已.从此彼於日月中.无少止憩而趣死。」

 

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者. 纵能至彼许之寿算.亦无有余暇修行.如入胎经言.初婴儿时.於十岁内.未获修法之意乐。垂老之二十年.无修法之气力。中时亦为睡眠耗去一半.复以病等耗去多时.仅少许光阴可修法耳。如是现生一切圆满.当思皆同作梦.於临死时.仅成一种意境。死仇既其必来.胡为现世之心所欺而犹喜耶。应於必须修法.生起决定.多为誓愿。本生经云.「噫嘻世间惑.匪坚不可乐.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

 

癸二思死无定期者. 今日以後百年以前.死王必来.然於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决定。即如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於死之一面.发起今日必死之心。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於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後世之资粮.於其中间.终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若於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作後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当所需要也。

 

此中分三.子初思瞻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子二思死缘甚多活缘甚少.子三思身极危脆故死期无定。 今初

 

总而言之.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於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而瞻部洲者则极无定也。劫初寿有无量岁者.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即如现时.於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

 

子二思死缘多活缘少者. 於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害.各种畜生之所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彼等亦互为克损.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即有病生能夺寿命。彼等与自俱生.故於身命.有似坚实.无可保信。涅盘经云.「修死想者.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刹那刹那.念念损坏.全无为作增长者也。」宝鬘论亦云.「人住死缘内.如灯在风中。」故虽在生时.仍恒常无间趋於死地.自谓生缘多.实不可保信。如论又云.「死缘者甚多.生缘唯少许.虽生常趋死.故当勤修法。」

 

子三思身危脆故死无定期者. 人身如水泡.最极微劣.无须重大损害.但以一荆棘刺之.便可摧坏身命.诸余死缘毁之亦易。亲友书云.「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烧燃,况此微脆躯.那不成煨烬。」如是思已.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趁兹有暇.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喜乍迦打米者云.「国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於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尔时虽念有何用。」三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无定.故於此当勉力修之。

 

癸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者.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於後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於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趣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博朵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着.又知惟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趋後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於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於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多巴云.「集资净障.对於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於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

 

辛二思後世二趣苦乐如何者. 如是决定速死.此生无暇.不能久住.死後复非断灭而复受生.所受之生.不能出乎苦乐二趣.彼亦非能自主.当为业所自在之故.以任白黑业之所牵引而受生焉。如是想念.我若生於恶趣.我将如何.则宜思恶趣之苦也。龙猛云.「镇日须忆念.极寒热地狱.亦当念饥渴.逼迫诸鬼趣.多愚苦傍生.当视当忆念.断念修乐因.难得赡部身.得时於恶因.当励力断尽。」彼中总於流转.特於恶趣之苦而修习之.最为重要。谓若思惟堕此苦海者.则心生厌离.遮止傲慢。及见苦是不善之果.於其罪恶深生羞耻。由不欲苦而希安乐.又见乐为善果.喜修诸善。复自观察.据己为量.随於他所发起悲心。於流转中心生厌离.而求解脱。又以布苦故.则能殷重皈依等事.为众多修行心要之大总聚也。彼苦之功德.入行论中虽就自身已有之苦而说.然於未来当受之苦.亦应如是思。

 

此中分三.壬初思地狱苦.壬二思傍生苦.壬三思饿鬼苦。 初又分四.癸初大有情地狱.癸二近边地狱.癸三寒冰地狱.癸四孤独地狱。 今初

 

由此地下越三万二千瑜缮那下.有等活狱.彼下每隔四千瑜缮那.递次复有余七也。如是八中.初等活狱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故.种种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残害.闷绝c地。次虚空中发大声曰.汝诸有情可还等活。彼诸有情欻然复起.复由如前所说苦具更相残害。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二黑绳狱者.谓彼有情.多分为诸所摄狱卒.以黑绳拼之.作四方等多种文像.即於其上以锯解之。三众合狱者.谓彼有情.同处集时.为诸所摄狱卒.驱逼令入如羺头等两铁山间.彼既入已.两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窍门血便流注。四号叫狱者.谓彼有情.寻求舍宅.便入大铁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烧然。五大号叫狱者.与前相同.其差别者.此为二层铁室也。六烧热狱者.谓彼所摄狱卒.以诸有情.置极热烧然多瑜缮那大铁鏊上.犹如炙鱼.复以炽然铁丳从下贯之.彻顶而出.由口目鼻耳两两孔中.及一切毛孔.胥皆焰起。复以有情或覆或仰.置於炽然大铁地上.以极炽然大铁椎棒.或为击打.或筑捣之。七极烧热狱者.谓以三支铁丳从下贯之.彻其两膊及顶而出。由此因缘.於口等诸门猛焰流出。又以烧然极热铁鍱遍裹其身.倒掷於炽然灰水满铁镬中而煎煮之.上下漂转.涌沸而行.待皮肉血皆销烂已.唯留骨琐存在之时.寻复漉之.置铁地上.令其皮肉血脉复生.还置镬中.余如烧热狱说。八无间狱者.谓从东方多百瑜缮那.周遍烧然大铁地上.有猛炽火.腾焰而来.於彼有情.皮肉筋骨.如次坏已.以彻其髓.烧如脂烛.一切身分.遍成猛焰。所余三方.亦复无所间缺。如是四方火来.和杂聚集.领受是苦。惟以发叫受苦之声.乃知彼猛火中尚有有情存在而已.又於铁箕盛满最极烧然铁炭而簸揃之.复置热铁地上.令登大热铁山.逼其上下。从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铁钉钉而张之.令无皱?.如张牛皮。复更仰置热铁地上.以大铁钳而开其口.以热铁丸置其口中.灌以烊铜.烧口及喉.彻於腑脏.从下流出。其余苦况.如极热说。

 

如是受彼诸苦.经几许量。如亲友书云.「如是最极剧烈苦.纵然经百俱胝岁.倘其恶业犹未尽.彼於诸苦不能离。」又於人中五十年为四大王众之一日.此三十日为月.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是四大王众之寿量。以此全量为一日.此三十日为月.此十二月为年之五百年.乃等活地狱之寿量也。如是人中百年二百年四百年八百年.千六百年者.如其次第是三十三天至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也。其寿量者.天之千年二千年四千年八千年万六千年也。彼等如其次第是从黑绳至烧热各各之一日。能至其各各自年之从千年至万六千年也。极烧热者半中劫.无间者能至一中劫。此如俱舍及本地分中详说也。

 

癸二近边地狱者. 彼八地狱各有四岸四门.彼等之外.铁城围绕.彼城亦有四门.於彼一一门外.有四四增上有情地狱.谓煻煨□.屍粪泥.刀刃道等.及无极大河也。彼中初者.有陷膝许之火灰彼诸有情.出求宅舍而过彼者.放足之时.皮及肉血悉皆销烂.举时则皮肉等复生也。第二者与彼邻近.有臭如屍之粪泥.诸觅舍有情过时.倒擗其中.首足俱没。泥中有虫.名曰利嘴.彼等穿皮入肉.断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与彼相邻.有刀刃仰布之道.诸寻舍有情.行至於此.足下之时皮肉筋血悉皆烂坏.举则复生也。与彼相近.有剑叶林彼诸有情.为求宅舍经过於此.才依阴住.剑叶堕落.砍截支节。彼等擗已.诸獒犬来.掣背而食也。又彼邻近.有铁刺林.觅舍有情.於彼行时.即便登林.登时刺锋下向.下时则上承也。以是等刺.割截支节。又有大乌名曰铁嘴.来集於肩或住其顶.喙睛而食之。以上同是器械所损恼.故合为一也。第四者於铁刺相邻.有无极河.灰水腾沸.充满其中.求舍有情.於彼堕已.上下游煮.犹如豆等煮於沸水之大镬。於河两岸.有诸执持棍?网者.排列而住.不容得出。又复持?网取出.仰置炽然大地.问何所欲。彼若答曰.我今无知无见.唯是饥渴。便以炽焰铁丸腾沸烊铜灌其口中。本地分中说近边与孤独二者寿量无定.然若应受彼等苦楚之业力未尽.则当於尔许时不能得出也。

 

癸三寒冰地狱者. 於八大有情地狱平面.相距万瑜缮那处.从此三万二千瑜缮那下.有疱狱在焉。彼下二千二千瑜缮那所隔.有余七也。彼八之中.初疱者.为大风所吹.一切身分.寒缩如疱。二疱裂者.缩如已破裂之疱也。三頞哳吒.四郝郝婆.五虎虎婆者.就发声而立名。六裂如青莲者.谓遭大风逼.色变瘀.裂成五破或六破也。七裂如红莲者.越青转红.裂为十分.或复更多。八裂如大红莲者.皮转极红.破为百数.或复多於彼数。是等出本地分中说。寿量者.以摩羯陀国盛八十斛之胡麻□.而以胡麻高盛充满。次每百年取麻一粒.彼麻取尽无余.如斯长时而疱之寿量较之尤为远甚。下诸狱寿量.各较前前者为二十倍之递增云。

 

癸四孤独地狱者. 即於热地狱寒地狱之近边有之.人世间亦有.本地分中说也。近大海岸亦有.如僧护传中所说。

 

生於彼等中之因者.如下所说.其生甚易。吾人於日日中积集众多.在先既有所集.今亦相续造作.於此不应安然而住。应思彼等苦果而生怖畏。盖与彼等之间隔.唯此悠悠一息耳。入行论云.「地狱业已作.云何宴然住。」亲友书亦云.「具罪唯以出入息.於其中隔地狱苦.若人闻已空无畏.当是金刚为自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作形相.犹起怖畏而厌离.如何正受斯异熟。」其苦之猛烈.如亲友书云.「一切安乐中.爱尽乐为最.一切苦莫比.无间地狱苦。人间一日中.屡刺三百槊.比地狱轻苦.毫分甯相拟。」发生如是苦之因者.当知惟是自内恶行。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又即彼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

 

壬二思傍生苦者.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惟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复次.有生於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於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於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於多门中而为损害。随於何时.惟念恐惧。於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胜者长一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者则无定耳。

 

壬三思饿鬼苦者.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乾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一於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二於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噉也。三於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然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噉粪溺与不净臭恶.及惟能於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噉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彼等住处.俱舍谓於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阴文武百尊
藏密佛学会-新浪部落
恒河大手印开课,欢迎参加 2009/02/15~2009/04/30
泷观桥的呼声- 流浪在梦与现实之间- udn部落格
◎这是我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Phowa.com.香港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