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你--來自喜瑪拉雅山的籲請 基隆世尊講堂-超薦八八水災普渡法會 《文武百尊立體壇城佛殿》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5 23:11:2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5 23:06:24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静虑度及般若度  衮却格西讲授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静虑度及般若度

    我们已经得到非常难以得到的暇满人身宝,又遇到非常难以值遇的大乘圆满正法,同时蒙受传授大乘教法的大乘善知识所摄受,换句话说,当下是个修学佛法顺缘无不圆满的时候,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励力的去取受佛法心要,否则死无定期,死期一到就无法自主了。


   
临终之际能够真实利益我们的只有佛法,其他的一切都不能给我们究竟的帮助。所取的心要、所修的佛法,不应只是限於为自己个人来世能得到人天果位,乃至於是为自己个人求得解脱果位,这样是不够的,应该安立在爱他胜自的菩提,也就是基於自他相换法,为利益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圆满佛道,以这样的心来做为你修学的动机和心要。


   
诸佛正法心要的修学,有三种。当下我们讲到上士道次的修心法。也就是说,依着诸佛的教授,好好的修学菩提心,在发起菩提心之後再来圆满整个的菩萨行。菩萨行主要是指六度,我们昨天很简要的提到布施度与持戒度,今天讲到忍辱度。


   
当你遇到自身痛苦、他作损害,及修学佛法时的任何苦,心中能够不起任何一丝丝的嗔恚意乐,这就是忍辱的量,也是忍辱的体性。(286页第2)“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能够让你真实趣入忍辱度的修学方法是什麽?主要是至心思惟忍辱的功德与不忍辱的过患。罪障最深的莫过於嗔恚,唯有忍能摧毁嗔恚;难行莫过於忍,但是忍辱的功德无边。


   
修忍辱有哪些类别?有三种,就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谛察法忍。当我们遭到怨害时,我们会很难忍受,为了能够忍耐怨害,我们必须串习修忍辱。当怨害伤害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不起嗔恚,要忍辱,同时还要遮止当怨害者很衰弱、很痛苦时,那种兴灾乐祸的心理;当他很圆满时,我们也要遮止自己很嫉妒的那种心理。主要的是,不论是障碍或者怨敌来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有能够不起嗔,又可以安忍的心态。因为嗔恚是没道理的,嗔恚是一个错误的反应。


   
当我们遭受到怨敌的伤害时,我们要想:对方之所以会伤害我们,是因为他没有自由,他是为烦恼所推动罢了!如果你真实嗔恚他,想还报他,应该是还报给嗔恚他的烦恼。(291页第4)“以他亦随烦恼自在,如烦恼奴而随转故。

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嗔。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于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为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嗔此,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魔所困扰,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们不会说他很无理,因为他只不过是为魔所困扰罢了,我们不会嗔恚他的。就像这个比喻一样,比如火燃烧的时候有热性,会烫,所以当我们把手伸到火中的时候,你知道火本身很烫,你就不会怪火烫你吧!怨敌因嗔恚而伤害我们的时候,主要伤害我们的是烦恼嗔恚,不是怨敌本身,而烦恼和嗔恚是有会伤害众生的体性。


    “
损他之过不出二事,谓是否有情之自性,若是自性嗔不应理。”(292页第2) 如果他是自性如此,就不应该嗔,如不应嗔火烧热性,就是这个意思。若是客现(偶然出现)亦不应嗔,如虚空中有烟等现,不以烟过而嗔虚空。这客现是说忽而有的意思,烦恼是忽然而有的,所以不应该嗔。像什麽呢?像虚空中突然有烟,或虚空中突然降雨、突然降冰雹,这本来就是忽而有的,你会因此而嗔恚虚空吗?就像这个比喻一样,烦恼是客现的,你不应该去嗔恚起烦恼的人。


    “
第三观其直间由何作损皆不应嗔者。若嗔直接发生损害能作害者,应如嗔恚补特伽罗嗔刀杖等。若嗔间接令生损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为人所使,其人复为嗔恚所使而作损害,应憎其嗔。”(3) 意思是说,直接损害你的是刀杖,不应该嗔恚那个人,应该嗔恚刀杖。可是又说,不应该嗔恚刀杖,因为刀杖是手拿的,所以应该嗔恚这双手。可是也不应该嗔手,因为手是人具有的,所以应该嗔人。但是人是被烦恼所指使,所以如果真的要对损害起嗔恚,应该嗔恚烦恼才对。


    “
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嗔者,受由怨害所生苦时,若是无因不平等因则不生苦,要由随顺众因乃生”(293页第1) 这个因是以前自己所造的不善业,所感招的果,所以主要应该是说自己要能够安受果报,因为如果你没有伤害过别人,别人是不会伤害你的,所以不应该再一次嗔恚对方。


    “
观察有境不应嗔者。若於怨害发生嗔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诚为相违,以不能忍现在微苦,极力引生恶趣无量大苦因故,故应自念我极愚疑而自羞耻,励防莫嗔。”(2) 励力防范而莫生嗔恚。


    “
观察所依不应嗔者。一观能害因及有过无过,如云,他器(就是对方的兵器)与我身,为应於谁嗔,’”(294页第3)真正伤害我的是他的刀器,以及我被伤害的身体,到底要嗔恚谁?“‘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嗔,其中谁无过,谁是有过者。二观自所受者(不应嗔),若诸声闻唯行自利(声闻缘觉只想自利),不忍而嗔且不应理。何况我从初发(菩提)心时,誓为利乐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摄受一切有情。所以更不应该嗔。


    “
第二理应悲湣者。谓当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无始生死,无未为我作父母(没有不曾当过我父母的)等亲属友善,又是无常命速分离(的体性),常为三苦之所苦恼,为烦恼魔之所狂魅,灭坏自己现後利义(现在与究竟的利义)”(最後1) 所以我应该哀湣他,哪里可以再嗔恚及损害他呢?要这样想。


    “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分二,一 、破除不忍障誉等三,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295页科判)初中分三,就是一、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即名誉、赞誉等没有功德的道理,二、思惟有过失之理三、故於破此应当欢喜若他赞我称我称誉,全无现法延寿无病等(就是别人称赞你,并不能让你长寿,也不能让你没有病障),及无後世获福德等二种利益这两种义利都没有,所以不应该执着。


    “
第二赞誉等者,于诸非义令心散乱,坏灭厌离,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就是说赞誉等至少会让你生起骄慢心,然後嫉妒别人,所以会染着过失。应该至心去灭除嗔恚,生起欢喜。对坏我名誉,譭谤我的人,应该怎麽想呢?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彼岂非於我,救护堕恶趣。就是说,有人嗔恚我、譭谤我,也是来帮助我,不让我起骄慢,让我不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我何反嗔彼。来解我系缚、骄慢烦恼的人,为什麽还要嗔他呢?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闭门而不放,本来我会因为骄慢而堕三恶道,现在因为他的譭谤,像佛一样的加被我、加持我,让我产生厌离,关闭我趣入三恶道的门,哪里不喜欢呢?对这样的人我何反嗔彼


   
若能思惟(最後1) “第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者。心非有体(没有体相)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间损於心,毁等於身亦不能损,既於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如是思已断除忧悒,忧悒若灭,嗔不生故。嗔就生不起来。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敌富乐,喜其衰损者。”(297页第4)就是不喜欢敌人安乐,喜欢他痛苦、损害的这种心要破除掉。本为(自己本来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菩提心,今於有情自获安乐反起嗔恚。这是不应该的。又云惟愿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今见彼等略有下劣利养恭敬,反生忧恼极为相违。故应于他几大富乐,断除嫉妒至心欢喜。


    “
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一、必须安受苦之理,二、引发此之方便,三、处门广释”(299页科判)我等恒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不可不行,一定要以苦为道。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嗔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碍修善行故。遇到痛苦不应该以为苦,而且要究竟的欢喜、完全的欢喜。(2)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


   
应该再进一步思惟苦的功德,这在修心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施乐受苦的愿一切众生的痛苦及障碍我取受,一切的安乐都施予众生,这种愿都发过了,这个地方应该可以相应并结合来思惟。事实上应该是以获得快乐不欢喜,获得痛苦很欢喜的心来修。同时你要思惟苦的五种功德,特别是可以激发起出离心,还有大悲心的功德。


   
修道的方法以苦为师,最好的上师莫过於痛苦:像下士道次的时候,因为你至心思惟,而畏惧三途苦,所以能触发你真实皈依三宝,得到皈依的功德。中士道次的时候,因为你能够至诚的思惟轮回的总别二苦,激发出离心,然後修道而得到解脱。上士道次的时候,你能够自愿取受众生所有的痛苦,一心修利他行,这除了最好的成佛果报之外没有其他了,所以苦是最好的修行师长。


   
苦的功德有五,(300页第5)“谓若无苦,则於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驱使你意向希求得解脱的功德。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让你能够去除我慢。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就是去除痛苦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余有情(比度自心而推到其他有情),知皆是苦(知道众生都痛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湣(能启发大悲心)


   
刚刚提到痛苦的功德很多,就是由三途苦、生死苦以及一切有情苦的思惟策发,证成一切功德。(最後1)“我昔流转生死之时,为求微劣无义欲故(为无义的欲求),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还能够看轻此苦),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忍受非一无义大苦。况我今者,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现在、未来及以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而修善行,况轻于彼,应数思惟令心坚固。痛苦的功德很多,在《现观庄严论》讲得很清楚,因为有痛苦,才会想要出离,才会为了不能忍受而希求佛法。


   

修苦忍可以成就解脱和成佛的果位。忍受现前的小苦可以让你修道,然後成就解脱及佛果,相对的,避免你以後堕落轮回及三途苦,可以遮止那更大的痛苦,所以痛苦应该是很合理的可以忍受。(301页最後1)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从很小的地方开始修,没有什麽困难。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


    “
处门广释者。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处,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能增长梵行之依,此等诸物若得粗鲜,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

威仪处者,行住坐卧是四威仪,第一第三(是指行和坐)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由此生苦悉当忍受,……。摄法处者,供事三宝,供事尊长谘受诸法,既谘受已为他广说,大音赞诵,独处空闲无倒思惟,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止观功德),为七摄法,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乞活处者,剃须发等誓受毁形,受持裁染坏色之衣,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别行余法,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依他存活,不应受用集所获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断秽行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舍离歌舞笑戏等故,及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

勤劬处者,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302页第2) 比如说,有时候祈求善法、精进善法时会有很多痛苦因缘、辛苦因缘,这时应该忍受,利有情处者,谓十一事,从此生苦皆应忍受,去行持利益一切有情事。现所作处者,谓出家者,便有营为衣钵等业,诸在家者,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从此生苦悉当忍受。


   
以上讲的是耐怨害忍及安受苦忍,现在讲谛察法忍。(303页第2) “第三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空性慧),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四五取舍境者,谓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这包括以十二分教等正法为对境来闻思。如实知以上让境後,应该无有违逆数数思惟。


    “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304页第4) ,忍辱的布施,忍辱的持戒,忍辱的忍辱等等,具足六种波罗蜜。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尽忍所有根本(就是无漏忍辱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大地(初地菩萨等以上)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3)


   
接着讲精进波罗蜜多的修学,分五项来说明,第一个就是精进自性。缘善所缘勇悍为相这是精进的定义。一般来讲,懈怠是我们的敌人,精进是我们的朋友。一切大小功德是精进的随行者。要广大思惟不精进的过患,与精进的功德胜利。如果可以精进,尽无余的功德可以获致,如果懈怠则毫无所得。


   
精进有三种,就是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关於擐甲精进,(306页第2) “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一个众生的痛苦),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地狱)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上师荟供》文说,即使我为一个众生的义利的圆满,而要长劫住在无间地狱当中,我也是悲心不动。祈加持!意思是一样的。(原偈颂惟愿加持圆满为众生,即使海劫需住无间火;仍以悲心无愁而勇猛,求证无上正觉精进度。”)


   
摄善法精进,是指清净正行于六度功德的修学。(307页第6)“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益有情精进者,谓於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就是所谓的利益有情十一事。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二种资粮(福慧二资粮)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长(生起、安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


   
发起精进的方便,首先要能够舍离障碍精进的违缘,主要的逆缘是懈怠。懈怠有三种,其中之一是拖延的懈怠,也就是存有反正我慢慢再做的心态,这种懈怠要先断除。(308页第2) “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已得之身速当坏灭,命终之後堕诸恶趣,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所以要遮止生起有暇而懈怠的心态,更要生起无暇而精进的心。破除贪着恶劣事业者贪着红尘俗事的懈怠要怎麽去破除呢?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後(现前及以後)无边喜乐之因,而且能够了知,没有意义的狂谈、绮语、掉举、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同时可以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所以修习对治而正灭除。


   
要能够破除退屈或自轻的办法,佛陀不妄语,(309页第4)“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妙善贤善身),有智慧力观择取舍(学处)。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若你想说:(310页第2) “诸佛菩萨成佛,必须舍头目脑髓,那我怎麽可能有能力去舍掉呢?这没有关系。我现在是没办法,可是先在意念上想、当个祈愿说我以後一定要能够舍。只要你串习,虽然现在看起来是很困难的事,以後还是可以做得到。第三地菩萨的功德是什麽呢?就算人分分寸寸地,慢慢的割他的肉,他哪里有痛苦?只感觉到甘露一样的快乐。那是时间未到,不是舍不得,不是做不来,三地菩萨有这样的功德。


    “
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谓念成佛须於生死受无量生,尔时生死众苦逼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311页第2) 这是一个怯弱的说法。应如是思,菩萨由其已断诸恶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


   
以上是懈怠障碍的破除。(313页科判)第二是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发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什麽是欲为进之所依?欲是欲求心,是精进的所依身,此中胜解即是欲乐(8)“又说信为欲依信心是欲求的所依,以从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


    “
坚固力者。谓于何事发起精进,即於彼事究竟不退。”(314页第3)“发欢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精进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自信)”(316页第3)最初入时欢喜而入,已趣入时,於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没有满足的意乐),即欢喜力,故应引发。


    “
暂止息力者。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317页第1),这是必须的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後时发精进故。像我们闭关,有的人开始时非常猛利,不知暂止息,过了一段时间之後就无法调适,以後看到关房就害怕,这是不善巧的缘故。休息无间仍发精进,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於上胜更发精进。


   
讲个精进方面很重要的劝发公案,这一世嘉瓦仁波切的住宅里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像,是从尼泊尔的一个地方(该地过去隶属西藏)迎请来的。当这尊观世音菩萨像被迎请来时,准备好要供养嘉瓦仁波切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对着嘉瓦仁波切开口:要勤行 精进行 ,为了教法与众生慧命,不应该懈怠。基於你具有的身心二力,去圆满教法与众生义利,祈愿你能够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观世音菩萨与嘉瓦仁波切见面的缘起是这样的,劝嘉瓦仁波切要对教法及众生能够一一精进。


    “
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318页第2) “行者亦尔,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烦恼)”(6) 这两个要同时做。要避除烦恼伤害到你,还要能够进一步去对治烦恼。


    “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320页第2) “于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于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轻安与便利)换句话说,要破除身心的不堪能性,让身心得到轻安,趣入於善法。身心堪能安住於善所缘境的话,资粮易於成满。


   
第四正修精进的时候应该怎麽做呢?(321页第2) “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意乐)及六波罗蜜多(六度)”即精进的布施、精进的持戒、精进的忍辱等等六波罗蜜,如前所说。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称为精进的布施。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於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次於大地(四地菩萨)所发精进修为愿境,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初发业行者不应该日夜无间的精进,应该观自己的能力,要细水长流,不要狂风暴雨。一精进就像滂沱大雨似的,把车子都漂走,没下雨的时候大地干乾涸涸的,这样不好。应该是说精进之续流不曾间断,细水长流这样来精进,能恒常精勤是最理想的。


   
学习静虑波罗蜜多分五,一、静虑自性所行法,(322页第1)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这是静虑。事实上在这里,静虑是三摩地的意思,不是,这不一样的。你必须思惟修学静虑三摩地的功德,以及思惟不修学三摩地的过患。从功德上说,如果你有三摩地,整个大乘小乘道从此而有,作为一个所依。如果不依靠的话,以大乘来说,你就只能在资粮道打转,没有办法往上走。


    “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世间静虑与出世间静虑两种。静虑的分类,就作业来说有三项,第一个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第二个引发功德静虑,第三个饶益有情静虑。首先(322页第6) “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比如火定、水定、修大地如白骨、修大地如火,然後能够上下出水、发火。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饶益有情的事业)


    “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己安住於静虑的功德上,亦安立他於静虑的功德上,称为静虑的布施。
    “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於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特指五地菩萨)诸静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静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先知道智慧的自性、定义,(323页第5) “慧谓於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五明是指内明、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智慧之自性。如何生起智慧的方便?首先应思惟智慧的功德以及未生智慧的过失。智慧最能够让你善巧的遮止烦恼。(325页第1) “如是虽生猛利慈心,见诸有情极可悦意,然无少分贪欲和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难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于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力均之障。


   
慧有三种:通达世俗慧、通达胜义慧、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胜义慧又分两项,通达证空性的义共相(空性的影像),以及亲证空性。通达世俗慧是指说对五明学处的了知。(330页第1)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後法无罪义利。


    “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慧已,立他於慧是为慧施,自己安住于智慧,也安立他于智慧,是为智慧的布施,余如前说。


    “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依大菩提心而现证空性智慧,是初地以上菩萨的智慧度,也是你修行的所愿之境。


    “
丑二、第二四摄(善法)成熟他()相续分五:寅一、四摄自性”(331页第6)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於所化机(所教化众生)开示诸度(六度的功德),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教别人修习,自己也应该与他一起同行,同时修学,称为同事。


   
寅二、第二立四摄善法的道理,(9) “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这是布施。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这是爱语。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这是利他。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所以应该自己先做再做同事。


   
寅三、第三四摄善法的作业。(332页第2) “以此四摄於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布施的关系,让对方成就闻法的法器),以於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这是第二个),以於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由利他而行持),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
    “
寅四、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最善巧方便),故摄(收摄)徒众应须依此(四摄)


    “
寅五、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两种,一种是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指人身具备胎生六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你的法体安康否?贵体安康否?这是敬词。第二种随理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指七圣财功德),宣说正法。


    “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333页第2)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於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於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最後1) “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10行始) 四摄可以分为财摄与法摄,第一个以财布施是为财摄,其他三种就是以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为法摄。


   
菩提道次第教授至今,已把上士道次修心依着科判讲完了。之後的是文殊菩萨劝励宗喀巴大师续造的。


   
【问:请问格西拉”“有没有口诀可传呢?】
   
佛陀的教法就是口诀,如果讲授佛陀的教法时,在你心中对法义没有受用,法虽是这麽的甚深,但对你就不是口诀,可是这个法对佛陀是口诀。如果这个法对你有利益,就算是狗的叫声也是口诀,主要是取决於你有没有受用,是以你的受用不受用来安立是不是口诀。口传与口诀不一样,口传是念过一次给你听,耳根得到教授传承,这样叫做口传。口诀是修行内涵的教授,一切佛说都是口诀。


   
口诀的传承是教授者很简要、很精髓地配合着实修的次第、串习的次第、心的调伏次第,来教授。教授者本身也有希望你修行能够得到调伏的意乐,然後把这个精髓,配合你调心的次第告诉你,这样称为口诀。可是如果你没有办法得到受用,仍不是口诀,是以这个做为衡量的标准。


   
一般来讲,噶当派有三个法流,所谓的经典派、道次第派及教授派(口诀派)。当然讲口诀派有口诀派的说法。这三个法流怎麽安立?它内涵是怎麽说的?噶当派祖师是广学五大部论,然後去证得道次第,这个就是所谓经典派。什麽叫做道次第派?就是依着《广论》,像这样的一本论而证得道次第。什麽叫口诀派?他不看书,就是依着师长告诉他修行的关要,一个口诀,就去修行了,这样得到道次第的功德,称为口诀派。【问:三个哪一个比较好?】因人而异。


   
口诀派一定要依止师长,在师长座下修学才行,现在你的师长不常在,修行就很难了。如果是以仰承法乳的心来依止,那才有可能以口诀派这种教授方式来修学。像我们按照《广论》、《略论》的教授都可以学,以这个来学习道次第,可能比较合适。事实上道次第就是口诀,讲一句话也是口诀,只不过是你没有时间用心来修行罢了,一旦你用心、有时间去投入修学,整本书都是口诀,只要它能够让你的心受用,那就是口诀,看你会不会取舍。将所闻到的法义在心中去习惯、去串习就可以了,修行就在乎这一点。会开车的人,一上车就可以很自在的掌控方向盘,懂得道次第的人,整个道次第都是他的口诀,对他的心都是有帮助、能受用,都变成他的口诀。


    “
第二别学後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止与观),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336页第2) 此中分六,有六项科判,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自性,四、理须双修,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


    “
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9) (法音法师补充:止与观是修学以三摩地为本质的止,以及修学以智慧为本质的观。)(最後1) “故密意说(法音法师补充:密意指《解深密经》,是唯识派的经典)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337页第3) “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於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
    “
止观自性”(338),什麽叫止(奢摩他)呢?体性是什麽?《解深密经》说: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三摩地与奢摩他不一样,佛经说,能够安住於所缘境,离开沉没掉举,而且具足身心轻安之上,一心专注於善所缘境,这样的三摩地称为奢摩他。


    “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於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这是观慧的作用)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这是它的定义。


 

【解惑篇】

    问:请问格西拉,是否止观部分可以不要照书本讲。
   
答:不照经书怎麽讲?我自己编造啊!你们是来考我试的吧!
   
问:希望能讲得明白,得到受用。


   
答:你们又不修止,也没有利益不利益的。如果你们要修止的话,我边修边学边教。你们不要说修止了,菩提心也不修,讲得未免太容易了。


    “
很容易,心安住於所缘境就好了,置心一处。如碗盘里装了满满的饭菜端在手上,如果这边倾斜了就往这边扶,那边倒一下就往那边扶。什麽意思呢?就是所缘境安住之後,要离开沉没掉举,安住於所缘境上,然後能够离开沉没掉举,这样就称为止。对於所缘境心要不散动、不散乱而执持。如果散乱,因为你心不在焉,碗就掉下去了。比如夜晚你要看唐卡上的佛像,一定要点亮酥油灯,而且灯火要能够安住没有风动,这两个条件都要有。
   
总而言之,你们要得止是很困难,这是决定的。为什麽呢?如果你发愿要得到止的功德,你必须好几个月都不变所缘境,而且要专修,这样才有办法。生活中的一切时候,包括吃饭、上厕所,心心念念在所缘境上,去将护这个所缘境,安住於所缘境上,这样要修五、六个月;而且必须依着僻静之地,没有静处是很难的,要在没有飞机、汽车声音,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去住下来。修止的前行资粮有六种,里面有一个是住随顺处,就讲到这个问题。


   
你们现在闭个关都没时间,都不能放下来,六个月修止,谈何容易?所以宗大师也是基於这个理由,想说真正想修止观的人太少了,所以没用,不讲。文殊菩萨说:会的,对有些人会有帮助、有利益。可能是基於会利益到少数真正想修行的人,所以他才续造止观。
   
止是内外道所共的法。不过止的功德是外道的功德最低的一层。以外道来说,外道得止之後,仍要继续依四禅八定来修。只是即使修至无色界的有顶天,也还是在三界里,还是无法解脱。
   
粗静相道(就是修世间的毗婆奢那),也就是观欲界的粗分过患,以及观上界的静相功德。即使你修到这种粗静相道的止,但是如果没有出离心,也不会变成佛教的解脱之因,也是没用的。


   
就佛教来说,得止是安立在初禅天的未至定(注一)。佛教的止与外道的止差别很大,佛教的初禅的未至定,得到具量的止以後,要修密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很容易,要修菩提心,要修一切出离心等等,都很容易摄心专注於所缘境。一旦得到具相(合格的)止的功德,你可以安住於所缘境,修出离心就很容易得到具相(即成功),同样的,修菩提心,菩提心会强猛有力,很具相,这样你所修的法都变成成佛之因,然後你心中很容易可以得到真实皈依。
   
所以佛教的止只有到初禅的未至定,可是在这样止的功德之上,你去修佛法,功德倍增,不像外道,不能解脱。如果你没有时间专修止,又没有时间去好好地专修道次第,那你这人身是浪费了。要修止你必须有时间专注,如果只修学一半,是没有办法得止,意义也不大。所以修止,必须能够专修。否则你必须修道次第。


   
佛法所讲的止,是能够导生止观双运定的止,先止後观,然後能够得到止观双运的定,是导向以空性为所缘的胜观而修止的。但这对我们来说,太难了,因为我们都没有证空性,什麽叫空性所缘境?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你先以比较容易安住的、粗分的所缘境(像佛像之类的),当所缘境去修止。得止之後,再把所缘境移到空性去,以空性当所缘境,这样比较容易,这是就次第上来说。


【专有辞汇】

    依据中国北京民族出版社於19853月出版张怡荪主编的《藏汉大辞典》
   
注一:未至定将禅,八定的预备阶段。未证色界及无色界各根本定前,为求证得各定本位而进行的预备工夫。四禅四定各有将禅,故未至定,总数有八。
   
近分未至定初禅未至定异名,虽尚未证初禅根本定,但依初禅未至定力,於欲界烦恼亦能断故,说名近分未至定。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普巴金刚荟供
举昧格桑格西(Jigme Kelsang Geshe)-----甘丹寺北学院药师佛诊所劝请发心
黑幼龙拒绝做「分数爸爸」 - 亲子YOU&ME - 亲子成长- udn校园博览会
不愿面对的真相
岩传五大忿怒本尊之功德利益

赞助网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佛教世界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