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續法林10月弘法 課程表 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之普賢上師言教 甘丹文殊--3/8神變月放生,增益火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4 08:39:25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50-2讲)

申二、明所破义遮破太狭

452页)第二、破所破太狭。有作是言:所破自性具三差别,一、自性非由因缘所生,二、时位无变,三、不待他立。如中论云:「自性从因缘,出生则非理,若从因缘生,性应成所作。若性是所作,云何应道理。自性非新作,及不观待他。」若许芽等内外诸法有如是性,中观诸师虽亦须破,然於此中明所破者是当明其所破根本,由破彼故,须於相续生中观见,证法无性。诸有为法是因缘生及有变坏,自部诸师皆共极成,对彼不应更成无性,彼亦应达诸法无性。

这以上所谓所破太狭的意思就是说,要了解无有自性之前,必须要先去找到何谓自性了。要找到自性的这个内涵是什麽?那才有办法去抓到自性,於是再来遣除自性。所以有一派的人就说到了,引用《中论》里面所说的,自性的三种特徵,而来找到这个自性的内涵。那什麽叫自性呢?就是非因缘所生,是时位无变的常法,以及不观待他者,这三种。但是宗大师在此说到了,要破除的自性,只是非因缘所生,时位无变,不待他力的内涵的话,那太简单了。因为像是有为法,四部诸师,也就是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只要是佛教徒,都会知道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由因缘所生的,所以在有为法上破除了自性了吗?因为自性的内涵,就是不待因缘所生等这三者,所以这三者破除的时候,就等於在一切有为法上破除了自性。所以这三者是可以被破除的,因为其中第一个条件就被破了,由这三者的和合体,这个聚合体的自性也自然就会被破除。如果在一切有为法上自性破除的话,那难道自部所有的这些宗义论师,他们都已经通达了无自性了吗?因为以正理已经破除了自性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由因缘所生,所以自然就破除了非因缘生的自性了,所以会有这一种的过失。有是等过,故彼岂是不共所破。所以不待因缘所生,这绝对不是不共所破自性的内涵。

虽中观论多难彼云:「若有自性,应不待因缘及不变等。」是就能遍说彼过失,非就所破当体而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呢?是说如果有自性的话,会有上述所说的这些种种的过失,而并非说不被因缘所生,或不观待他者本身就是自性的内涵,不是这个意思。自性它的真实的内涵是什麽?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上述所说的只是说,如果有自性的话,那就不应该被因缘所生,不应该观待他者,而不是说它本身就是自性的内涵。

所以宗大师在此作了一个譬喻,就是说,又胜义有及真实有并谛实有,亦应不由因缘生等,然彼非是胜义等义。就像胜义有、真实有、谛实有等,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就不应该由因缘所生。可是并不代表说,不被因缘所生本身它就是胜义有的内涵。就像瓶子一定是无常,可是无常并不是瓶子它本身的一个定义、瓶子它本身的一个内涵。

所以在此说到了,譬如於瓶虽遍无常,然非无常即是瓶义,虽立大腹等为瓶之义。瓶子的定义是什麽呢?具有口腹能盛水之器的这种定义,才叫做瓶子。这此的大腹就是说,它有一个瓶口,有一个瓶的中部,这个叫做它的腹部,这种的器皿叫做瓶子,这叫做瓶子的定义。所以瓶子的定义,并不是无常,可是瓶子一定是无常。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自性的话,一定不被因缘所生,不观待他者,或成为常法、时位无变等。可是这些并不是自性本身的一个定义,或自性本身的一个内涵。

如是若胜义有等,虽应许为无方分法,然非无方分法即根本所破。同样的,如果是胜义有,真实有,真实存在的话,那应该成为无方分。无方分就是不可以再解剖了,不可以再仔细的分化下去,应该成为无方分法才对。可是无方分法,这并不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无明的执着。我们的烦恼根本,无明的这个执着,它不会执取诸法为无方分法,执取诸法为无方分法的这种执取,它并不是俱生执,它是一种遍计执着,是有宗派改变思想者才会有的这种执着,为什麽在此说到,以彼唯是宗派妄执不共假立,此执非诸有情系缚生死之本故。

所以光是透过这种无方分法的认知,把它认为为无自性,来极善修习的话,对於无始以来到现在的这个俱生无明的妄执,完全没有伤害了。因为我们在一个俱生、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概念里面,不会认为说有为法是无方分法,它是不可分的,我们不会这样想。又虽决择彼无自性极善修习,然於无始无明妄执全无违害,即使究竟现证彼义,然终不能遣除俱生诸烦恼故。所以纵使无方分法,我们再怎麽样的去通达了解,可是对於破除烦恼根本的这个俱生无明没有帮助,所以最终然不能断烦恼的根本。

453页)故以正见善决择时,若不了知正为决择俱生无明所执义无。所以我们在决择何谓空性的内涵的时候,如果没有仔细的思惟,俱生我执的所执境是为何?要如何破除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空性的道理。於彼支分破除分别所执诸境,如果只是在粗分我执的这种所执境上去作破除的话,那是没有办法破除俱生无明的行相,不破俱生无明行相。破人我时,惟破常一自在之我;破法我时,唯破无分极微所取。所以就像是,如果我们要破人我的时候,只是破除常一自在的我,或者破法我的时候,只是破除无方分的这种概念。或者是破除取无分刹那,无方分或无时分,及破能取无分刹那,并破具三差别自性等宗派假立诸法,於一切种决定不可。这样的话是没有办法破除真正的法我,和真正的人我的。

若不尔者决择见时,唯决择彼修时亦应唯修习彼,以决择见义为修故。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决择的时候,所决择的内涵,将来修学的时候,就是修同样的内涵,因为所修的内涵,所决择的内涵,必须要相同的缘故。故修已观证及修究竟亦唯应尔,所以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内容去修持的话,所得到的也是同样的成果。因为所修的内涵,并非是真正的空性,为什麽呢?因为所观的内涵,并非真正的空性,所以所得到的就不是真正的空正见,所以最後的成果是什麽呢?还是仍然生死轮转当中。如是由见无彼分别执计二我,便谓已断俱生烦恼,大为过失。所以透过这种常一自主的我的一个断除,或者是无方分、无时分的断除,认为是俱生我执就跟着断除的话,这是太为过失了。

如同入中论云:「证无我时断常我,非许此为我执依,故达无我为尽拔,我见根本最希有。」释论亦云:「为以喻门显示此义互无系属,故说颂曰:见自室有蛇,除畏云无象,谓能除蛇怖,奇哉为他讥。」此虽是说补特伽罗无我,然法无我亦同。可作是说:「证无我时断妄我,不许此为无明依,故知无我谓尽拔,无明根本甚希有。」

若尔论师如前所引,就是有人问,如同之前所引用的《入中论释》所说的,说到非新作,以及不待他,这个叫自性相。因为论文里面说到,说非新作及不待他为自性相,「非新作」和「不待他」,这个叫自性相,请问这个内容,是以假设的角度来讲,还是确实有这样的自性呢?这就是他方的问题。所以在此说到了,此说为就观察门耶?是以假设的角度而说的呢?抑为许有如是性耶?还是真的就是有这种自性呢?宗大师在此回答到说,说彼即是诸法法性,即於彼上立为自性,非是新作非依仗他。彼性是有,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了,所谓的自性,什麽叫做自性呢?就是认为这种非新作,或者非依仗他的这个性质,在诸法法性上存在的话,这个叫做自性,实际上这个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自性,我们要抓到自性的时候,要抓到自性的真正内涵是什麽呢?就是於诸法法性上,所要安立的自性,就是「非新作」以及「非依仗他」的这种性质,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了。

入中论释云:「论师许有如是差别行相性耶?世尊依何增上广说,随诸如来出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如是住,有彼法性。所言法性,此复云何?即此眼等自性。眼等自性复为何等?谓彼非新作性无待於他。离无明翳智所证性,为有此耶?谁云其无?彼若无者,为何义故,诸菩萨众修习波罗蜜多诸道。为证法性,故诸菩萨发起如是多百难行。」(454页)并引经证而善成立。在此达赖喇嘛虽然没有说到,但是我多说一个补充的话,所谓「新作」和「非新作」,以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有一点类似「本有」的意思,本来就是如此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看每一法的时候,会觉得说这一法的作用,或者这一法的存在,它不共的性质,本来就是如此。就像火本来就是热的,水本身就是液体,好像是从它的境上本来就带有这种作用的感觉,这叫做「厥玛明巴」,就是「厥冥」,就是这个意思了,就是本来就是如此,就是本有的意思,也就是在此所谓的「非新作」。那不待他呢?不待他的意思是说,从它的境上产生这种的作用,是境本身的力量所带来的。不是透过他缘而去带来这种作用的,是从境本身产生这种的作用,从境本身带来境它自己本身的存在,这个叫做「不待他」的意思。所以这就是自性的内涵,这是我个人多作的补充。

接下来有人问到:於前岂非破一切法有自性耶?因为之前有说到自性的内涵,所以有人误会说,好像自性是存在的。其实之前所引用的经文,不是说自性是存在的,而是说如果是自性有的话,是什麽样子?什麽叫做自性?是针对这个内涵而去作解释,而并不是说自性是存在的。於是有人产生这种疑惑,於是宗大师回答到说:我等岂未多次宣说诸法?难道我不是反覆的说了,诸法没有自性了吗?所以自性是完全不存在的,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难道我没有说吗?的意思。若非由内心立其自性有,尘许亦无,於如此性,虽法性胜义谛亦无少许,况诸余法。连一点点的法都没有自性,更何况是有自性有的意思了。更何况是说,无自性本身,它也都无自性的话,连胜义谛都无有自性的话,更何况是世俗谛呢?怎麽会有自性的意思。

所以引用了《显句论》里面说到了,明显句论云:「三世无乱非由新造作火之本性,此非先无後新生起,非待因缘。如火热性,或彼此岸或长与短,当知说此名为自性。火如是性为可有耶?然此亦非由自性有亦非全无,虽然如是,为令闻者离恐怖故,增益强说世俗中有。」於是有人又反驳说,即於此性亦破自性说名言有。若谓此说为断闻者恐怖故,增益说即不许有。也就是他方是认为,说到诸法存在的意思,是因为怕这些对空性没有办法通达理解的人产生恐怖,而说到了世俗是存在的,但实际上世俗并非存在。因为在此所谓的世俗存在是增益说。增益说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而去添加、而去增益它的存在而去说的,所以即不许有。宗大师在此回答到说,此不应理。余法皆是为彼假说,彼亦应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变成了佛陀说我们要去行善,要去断恶的这种取舍的内涵,也都是变成了为了断除恐怖而说,也变成增益而说了,增益而说就代表它是没有的话。又如前引,若无彼义,则修梵行应空无义,可果是这样的话,出家就没有意思了。出家的这种修行,变成也是增益说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说彼过难,成立此有。因为有这些种种的问题,所以以宗大师自宗而言,这些梵行,或者取舍这些种种的世俗的万法,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没有。入中论释云:「又此自性非唯论师自许,亦能教他受许此义,故此自性,是於两俱建立极成。」所以宗大师引用了《入中论》,其实《入中论》和《显句论》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所以同样一个论师,他在《入中论》的时候说到了,是於两俱建立极成,所以二谛都是存在的。如同胜义谛是如何存在般的,世俗谛也必须要存在,所以世俗谛绝非是增益强说的。所以之前《显句论》增益强说,是当时候有某种特殊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前後的论文去看,才会了解到作者的本义,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断章取义。

作者的本义是什麽呢?如同胜义谛是如何安立,随顺安立般,世俗谛也应该如此。所以而说了,两者必须要同时建立,所以在本文里面说到,是於两俱建立极成。不尔则应许中观宗不得解脱。如果不是如此的话,认为只有胜义谛,才有办法建立极成,世俗谛没有办法建立极成的话,那中观宗的这个宗见没有办法让我们获得解脱了。

为什麽呢?得涅盘者现证涅盘,复说涅盘即是灭谛,因为涅盘本身是灭谛。又说彼是胜义谛故,无胜义谛故,得涅盘时必须现证胜义灭谛,六十正理论释以多力励已善成立。如果世俗谛是不存在的话,四圣谛就不存在了;四圣谛是不存在的话,变成涅盘也不存在了;涅盘不存在的话,那等於胜义谛也不存在了,这样的话变成什麽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诽谤了世俗谛的话,也是等於间接的诽谛胜义谛了。我们可以透过《六十正理论释》也可以知道。

由是眼等有为,所以眼耳鼻舌身等的这种有为法,於自性体非可为有,在它本身从他方面而产生的性质当中,是不存在的。於以法性所立性中,亦不可有,所以在它自己本身所安立的性质当中,它自己本身的究竟性当中是找不到自己的,故随於何性皆悉不成。所以如果是从境上去找到任何一者的话,是完全找不到的。

真胜义谛虽於法性所立性中,而可为有,然立此性非无新作。之後应该是句点,这什麽意思呢?我们说到了胜义谛,於法性中存在的这一个性是什麽呢?是非无新作的意思。以白话文来解释这句话的话,真胜义谛虽於法性所立性中,而可为有,可是这个具有的,於法性中存在的这个胜义谛的这个性是什麽呢?然立此性非无新作,所以它并不是无新作,也就是并不是本有的意思,所以这是名言上存在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属於独立的。因为在经典里面有说到,胜义谛於法性中存在,所以宗大师针对这句话作解释了。所以存在、存在的意思是什麽呢?破除了本有,破除了无新作这是存在的。如果是讲到,不待他的话,那这是没有的,所以後面又多补充了一句话。所以藏文里面的这个「及」字,是一个连接辞,及不待他,所以如果你是讲不待他的话,也就是胜义於法性中所存在的胜义谛的这个法性,如果指的是不待他的话,那就是讲到了自性了,这样的话是完全没有的。

及不待他,於自性体亦无少许,什麽叫亦无少许呢?就是连一点点都没有的话,更何况是其他呢?所以是完全没有的。故亦唯於名言说有。所以一切的存在,都在名言当中,也就是在那个名相当中安立,而不是从境上当中,去寻找到他的存在。所以存在,我们一般人都会从境上去找到他的存在性,他存在的重量,如果是这样去寻找的话,是错误的。从他本身,没有办法带来他个人存在的任何的力量,或者他存在的重量绝对不是来自於境,而是来自於名言安立的情况下而有的。

言新作者,谓先无新生之所作性。不待他者,谓不待因缘。色等诸法,於二自性,悉不成立。故於法性所立自性,为见彼性而修诸道,所修梵行非空无义。又说毕竟不许诸法有自性体,与今忽尔许有自性二不相违。所以如果我们讲到了,本有的自性体的话,那是不存在的,完全没有的。如果不是本有,而是新作的自性的话,那这是存在的。新作的性质,就像是忽然而有的,它不是本来就是如此,而是因缘而产生的话,那这种的性质是存在的,所以这种的性质,在此把它取名为忽尔许有自性。忽尔许有自性,和自性体,是完全分开的,因为自性是本有,它不是像是忽尔许有自性的意思,所以这两者是不相违的。

如同《入中论释》里面讲说:(455页)入中论释云:「奇哉错误!若已不许少许实事,忽许自性非由新作不观待他,汝乃专说互违义者,兹当宣说。汝未了知此论意趣。此论意趣谓说眼等缘起本性,愚稚异生所能执取。若彼即是彼法自性,其性颠倒,为证彼故而修梵行,则空无义。由非即彼便是自性,故为见自性,修净梵行则有义利。此复我由待世俗谛,说非新作及不待他。若性非是愚夫所见,此为自性亦应正理。仅以此故胜义非事,亦非无事;此即自性寂静性故。」此中有事无事,如前宣说二边时说,谓自性有及毕竟无。

 所以宗大师针对《入中论释》的後面这句话说到了,有事、无事,所以如同之前说到了,什麽叫做破有事?要破除有事、无事的这个有事是什麽呢?破除自性有,这个叫破除有事。什麽叫破除无事呢?不是说破除自性无,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破除了毕竟无,这个叫做破除无事。所以远离自性有,又远离了毕竟无,那唯一剩下什麽?就是名言有了。它是存在的,可是存在的方式是名言当中而去存在的,不是从境上本身让它去存在的。

如是决择诸法无微尘许自性实体,就是说在诸法上一点点自性实体的这个微尘都没有,此由自性所空空性,於色等法差别事上,这个自性空的这个空性,是安置在那里呢?是安置在色法的差别事上,就是说它属於色法的一个特徵,色法是事物,空性是此色法的一个特徵。此为能别法,也就是一个是事物,一个是特徵,具有空性和色法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差别,一个是能别,也就是说一个是事物,一个是特徵。故於一心之境,有彼二事,非为相违。

在这个解说上,有许多不同讲义的说法,像是哲蚌寺的洛色林,还有色拉伽蓝的这个讲义来讲的话,就是不同了,这句话也非常的深。这句话的内涵如同宗大师所着作的中论解释,《正理海》里面有说到了,在通达苗之无有自性时,必须缘取苗已,次知苗之苦性,我想应该是同一个内涵。就是这句话,故於一心之境,有彼二事,非为相违。这句话确实很深,至於很详细的讲义之间的不同差异,以及如何诤论的内涵,我不是很清楚,这个你们要个别的去学习,不同的讲义而来了解到更深层的内涵。

由其未能遣二相故,此空是为假胜义谛。这个通达空性的比量,他因为在看空性的时候,没有办法远离二相,所谓的二相就是此是事,彼是境的这种境和事的一个感觉。在这个通达空性的比量当中,还是仍然存在的,会有境事二相的感觉存在,所以这时候所了解的空性,它并非是真正的如同辞义诠释般的胜义谛,我们称为叫做假胜义谛,或者是取名为胜义谛。

若修能达无性正见,现证彼义,实无自性。如果现证空性的话,不只通达空性而已,而且现证了无有自性了。现似有性一切乱相,於彼悉遣。远离了一切乱相,像是二相、实质相、义共相等,这些完全都悉遣。故此现证法性之智,所以这个现证空性的智慧,在此以藏文来说的话,不是说看到,而是说不缘取。不缘色等,因为在此的藏文,叫做「玛密肯」,「密肯」是缘的意思,而不是见的意思。不缘色等。如是之法及法性,於彼慧前二皆非有。

所以同一个智慧,但是它的境上,唯有胜义谛而已,完全没有世俗谛了,故立彼二为法及法性者,是就其余名言识立。所以这个现证空性的智慧,它是有境的,它本身是事,但是这种境事的关系,不是用现证空性的智慧本身去安立,而是必须要透过另外一个名言识来安立的。由是因缘胜义谛者,是於寂灭一切自性戏论之上,所以这时候,这个现证空性所了解的胜义谛,才是真正的胜义谛。可是通达空性的比量,就不是如此了,因为在它的所漏境上,在它所看到的境上,会看到义共相,而且会有所谓的境事的感觉。所以它在境上不是只有胜义谛而已,也是有属於世俗谛的内涵,可是现证空性的智慧不同。现证空性的智慧,无论是所看到的,所执取的,完全只有胜义谛而已。所以那时候的现证空性的状态,如水溶入於水般,事溶入於境,会有这种的感觉。所以他们这个现证空性的本身,没有办法去区别何谓是事?何谓是境?所以这种的区别,这种的差别,是要靠什麽来区分的呢?是其余的另外一者的名言识才有办法。所以在此就说到这种的差别了,是於寂灭一切自性戏论之上,更离无性现似有性一切戏论,而为安立。

故许彼有,所以真正的胜义谛,如同辞义解说的胜义谛的内涵,是现证空性当下的那个所缘取的空性的内涵。可是如果承许了这种胜义谛存在的话,我们是完全不需要承许自性存在的。所以在此宗大师有补充,故许彼有,虽然这种胜义谛存在了,但是何需,岂须许有自性自体。这是不需要的。

如同(456页)明显句论云:「无明翳力缘诸事相,由不见彼,此性即是离无明翳,圣人之境即立此性为彼自性。」所以在此就是如同经文里面所说的「无见乃胜见」。什麽意思呢?我们现在看到诸法这些世俗谛的时候,依由无明业障的缘故,所以看到诸法世俗谛的时候,非仅看到诸法的自性存在,所以在看相上是如此的。可是远离了无明的这种业障,无明串习的一个力量,我们看到诸法存在的最究竟性的时候,也就是现证空性的当下,是完完全全看不到世俗谛的。在这个时候,所看到的胜义谛的内涵,这才是真正诸法如何存在的究竟性。所以这种的性质,才是诸法存在的真实性,才是诸法存在的最究竟的自性。在此的自性是它自己所存在的最究竟的性质的意思,而不是说我们要破除的自性,或者是人我、法我的这个自性。所以这也是为什麽经典里面说到「无见乃胜见」。如果要真正看到世俗谛,如何存在的究竟性的话,什麽时候才有办法看到呢?那就是现证空性当中,完全看不到世俗谛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最究竟的看到世俗谛如何存在的性质,所以叫做「无见乃胜见」。

又云:「诸事之无生自性,此复俱非。唯属无事无体性故,非於诸事自性中有。」又有许胜义谛,不於所断二我戏论而为安立,胜义谛是要断除法我,或者是人我,在完全断除人我、法我当下,而来安立胜义谛的,可是他们却不这样说,而是说什麽呢?谓於能证真实之心无乱境中,自现在相,如青黄等。又以知如是有,便为通达深义正见。

这是一派的说法,所以宗大师在此就破到了,有人说到胜义乃他空的这个内涵。又谓通达内外诸法,有情执为二我所依,为无自性,是正见歧途。这以上两种的说法,都不是正确的见解,此出一切大乘小乘经教之外,由许破除一切有情系缚生死根本我执。然说通达我执所计我事,无性不能遣执,而说通达与彼无关余实有法,反能遮遣我执缚故。譬如东方无蛇,妄执为有恐怖忧苦,为遣彼苦,而说令达东方无蛇才对,可是却说了,如果说东方无蛇,不能遣其蛇执,而应当要怎麽样呢?当令别执西方有树,方能除遣蛇执忧苦,与此说者全无差别。诸自爱者,应当远弃如此邪执,次於破除系缚生死,一切衰损根本无明行相之方便,谓当依止建树诸了义经,及将经义不令向余引转诸正理聚,圣者龙猛父子论典,度越三有大海彼岸。由於所破破除邪执,是於得中观断除歧途,最为切要,故今广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声空不二音乐禅--明就多杰仁波切 2009/2/28 编辑部慈慧报导
措杰突滴
略举历代高僧们禁止多杰雄天的例子
阿弥陀佛经典结集-校刊活动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