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法頗瓦法教授 甘丹講哲佛學會7月活動紀要 綠度母甲巴每念100次滿願除障修法暨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宗喀巴三士道生死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19 08:52:4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19 08:24:41   编辑部 报导

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之探讨   指导教授:王惠雯

现代生死学的探讨有诸多面向,宗教面向是其中的一环,以宗教最深入生命意义核心。本文以藏传佛教的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为探讨对象,试图从生死学所关怀的生死议题作切入点,去理解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的三士道思想,对现代人能提供那些生死智慧与实践的参照,及对推动生死教育上的思维参考。
 
  从宗喀巴本人及传承者的论述中,藉由分析归纳,理出该思想对生死的观点与实践方法,并对相关义理作扩充性的哲学诠释。宗喀巴将「念死」视为修法的重点,从凡夫起修到究竟成佛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必要性。三士都可藉着死亡来调整发心,来改变其生命的意义,以达到究竟解脱,这种「以死超生」的作法,可做为现代人生死智慧与实践的参考。
 
  
三士道在「人」方面,依三士夫的意乐与根器;在「法」方面,统摄佛法的精华,依次第安排;在「道」方面,以上士道为目标,并摄纳中、下士道。在调心过程中,对学习者有教无类,在教材上注重对治契机,在方法上讲究因势利导,在推展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上有其参照作用。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主旨 1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2
壹、研究动机 2
贰、章节安排 3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4
壹、研究范围 4
贰、研究方法 4
第四节 文献概观 5
壹、宗喀巴的相关论述 5
贰、宗教对生死学的思考 9
参、其他学术领域对於生死学的思考 11
 
第二章 宗喀巴的三士道思想 1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8
壹、佛教始传与前弘期 18
贰、後弘期的西藏佛教 20
参、宗喀巴时的教界概况 22
第二节 三士道思想的背景 24
壹、一切佛语皆开示成佛方便 25
贰、弥勒的《现观庄严论》 26
参、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 28
第三节 《广论》中三士道思想特色 30
壹、三士道思想内涵 30
贰、学法者实践主体 31
参、法的内容 33
肆、引导修学的方式 36
第四节 小结 38
 
第三章 三士道思想中的死亡观与超越 41
第一节 基於佛教死亡观的基本概念 41
壹、死亡的过程 42
贰、死後的去处 47
第二节 三士道的死亡观 53
壹、死亡的本质 54
贰、面对死亡的态度 56
参、念死的意义 58
第三节 超越死亡的恐惧 60
壹、忆念死亡 60
贰、观修死亡的方法 63
第四节 小结 68
 
第四章 三士道的生命观与昇华 69
第一节 佛教生命观的基本概念 69
壹、生命的态度-人身暇满难得 70
贰、生命的现象-苦 72
参、生命的基调-烦恼 74
肆、生命的观点-十二缘起 77
伍、生命的特殊意义-利他 79
第二节 三士道的生命观 80
壹、逐步调心 81
贰、道次引导 82
第三节 生命境界的昇华 84
壹、亲近善知识 85
贰、总说三士道的生命境界 86
参、分说三士道的生命境界 94
第四节 小结 107
 
第五章 结论 111

参考书目
一、大藏经 115
二、宗喀巴相关论着 118
三、其他相关论着 119
四、相关论文期刊 125
五、电子媒体资料 132
六、外文 133   

宗喀巴大师

参考文献 
参 考 书 目
一、 大藏经
(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依册号排序)
瞿昙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中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1, no. 26)。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2, no. 99)。
 
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3, no. 159)。
 
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3, no. 190)。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7, no. 220)。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9, no. 262)。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9, No. 278)。
 
菩提流志等译,《大宝积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11, no. 310)。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14, no. 475)。
 
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25, no. 1509)。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27, no. 1545)。
 
世亲造,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29, no. 1558)。
 
弥勒菩萨说,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0, no.1579)。
 
安慧菩萨糅,玄奘译,《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1, no. 1606)。
 
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1, no.1611 )。
 
圣龙树菩萨集颂,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1622)。
 
法护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35)。
 
法称菩萨造,法护译,《大乘集菩萨学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36)。
 
真谛译,《宝行王正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56)。
 
天亲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发菩提心经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59)。
 
龙树本,自在释,达磨笈多译,《菩提资粮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60)。
 
莲华戒菩萨造,施护译,《广释菩提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64)。
 
求那跋摩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72)。
 
龙树菩萨撰,伽跋摩译,《劝发诸王要偈》。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73)。
 
义净译,《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大正新修大藏经,(T32, no. 1674)。
 
释光述,《俱舍论记》。大正新修大藏经,(T41, no. 1821)。
 
远法师撰,《大乘义章》。大正新修大藏经,(T44, no. 1851)。
 
(二) 佛教大藏经(依册号排序)
宗喀巴大师,法尊译,《菩提道次第论摄颂》。第一四八册。
 
宗喀巴大师着,邢萧芝译,《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四八册。
 
宗喀巴大师着,能海译,《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第一五二册。
 
宗喀巴大师着,大勇法师译,《菩提道次第直解》。第一五二册。
 
(三) 大藏经补编(依册号排序)
札迦着,法尊译,<菩提道次第恒修教授>。第十册。
 
阿底霞造,超一译,《菩提道炬论》。第十册。
 
阿底霞造,超一译,《集诸学颂》。第十册。
 
二、 宗喀巴相关论着(依着作笔划、出版时间排序)
 
王尧、褚俊杰着,《宗喀巴评传》。台北:东初,1992年。
 
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口授,《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圣道三要、缘起赞等合刊》。台北:福智之声,1995年。
 
宗喀巴大师着,大勇法师译,《菩提道次第略论》。台北:新文丰,1975年。
 
宗喀巴大师着,邢萧芝译,《菩提道次第略论》。台北:新文丰,1975年。
 
宗喀巴大师着,帕绷喀上师讲授,仁钦曲札译,《三主要道一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台北:经续,1997年。
 
宗喀巴大师着,昂旺朗吉堪布讲述,郭和卿译,《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台北:福智,1994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 ,《菩提道次第广论》。青海:青海民族,1998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台北:大千,1999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中:方广文化,2000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福智之声,1998年。
 
宗喀巴大师着,能海上师集,《菩提道次第心论》。台北:方广,1997年。
 
宗喀巴大师着,能海上师讲授,任定询记,《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台北:方广,1994年。
 
宗喀巴大师着,陈玉蛟译,<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三宝释义>。《华冈佛学学报》第八期,1985.11。
 
宗喀巴大师着,华锐.罗桑嘉错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甘肃:甘肃省藏学研究所,2000年。
 
宗喀巴大师着,超一译,《菩提道次第论极略颂》。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宗喀巴大师着,超一译,《菩提道次第论摄颂》。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青海人民,1999年。
 
修慧法师,《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台北:佛教书局,1985年。
 
能海上师集着,《慧学: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慧行习练科意成念记》。台北:方广,1995年。
 
刘台痕,《雪岭晶月星王》。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三、 其他相关论着(依着作笔划排序)
 
十四世达赖喇嘛,《慈悲的力量》。台北:联经,1997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着,丁乃竺译,《修行的第一堂课》。台北:先觉,2002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着,大谷幸三取材,江支地译,《生命之不可思议》。台北县:立绪,1999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着,杰佛瑞.霍普金斯英文编译,丁乃竺译,《达赖生死书》。台北:天下,2003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着,夏春梅、王惠雯译,《迈向解脱之路》。台北:联经,1997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着,陈琴富译,《藏传佛教世界》。台北县:立绪,1997年。
 
三世达赖喇嘛原着,达赖喇嘛十四世传法,弥勒若巴喇嘛编译,《菩提道次第简明释论》。台北:唵阿吽,2000年。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着,刘上千译,《土观宗派源流》。香港:佛教慈慧,1993年。
 
五世达赖喇嘛着,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2000年。
 
月称法师着,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台北:慧炬,1994年。
 
木村泰贤着,巴壶天、李世杰合译,《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台北:协志,1971年。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1989年。
 
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1989年。
 
木村泰贤着,《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1978年。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
 
王辅仁,《西藏密宗史略》。台北﹕佛教,1985年。
 
布莱恩.魏斯(Brinan L.Weiss)着,谭智华译,《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台北:张老师,1992年。
 
米奇.艾尔邦(Mitch Aibom)作,白裕承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课》(Tuesdays with Morrie)。台北:大块文化,1998年。
 
米胖仁波切.南开诺布等着,潘隆硕译,《觉悟之道:大乘修心法》。台北:大手印文化,1999年。
 
西藏.疯行者着,张澄基译,《密勒日巴大师传》。台北:慧炬,1992年。
 
吴汝均,《佛学研究方法论》上、下册。台北:学生,1996年。
 
吕太吉主编,《宗教学通论》。台北:博远,1993年。
 
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山东:齐鲁,1991年。
 
周庆华,《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1997年。
 
宗萨钦哲仁波切着,杨忆祖、马君美、陈冠中译,《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台北:众生,1998年。
 
尚―克劳德•卡列拉着,洪惠娇译,《达赖喇嘛谈末法人生》。台北县:圆明,1997年。
 
冈波巴着,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1980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礼仪中的生死观一以礼记为主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1997年。
 
林绮云主编,《生死学》。台北:洪叶,2000年。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1999年。
 
法称论师造,法尊译注,《现观庄严论略解》。台北﹕佛教,1978年。
 
肯内斯•克拉玛着,方惠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台北:东大,1997年。
 
舍尔巴茨基着,宋立道译,《大乘佛学:佛教的涅盘概念》。台北县:圆明,1998年。
 
段德智,《死亡哲学》。台北:洪叶,1994年。
 
祈竹仁宝哲,《甘露心华:道之三主要释义》。台北县:圆明,2000年。
 
约瑟夫.夏普(Joseph Sharp),林宏涛译,《体会死亡-我生命中的曙光》。台北县:知书房,1997年。
 
殷鼎,《理解的命运》。台北:东大,1994年。
 
索甲仁波切着,黄朝译,《生死无惧》。台北县:圆明,1997年。
 
索甲仁波切着,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台北:张老师文化,1996年。
 
索南才让(许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
 
寂天造,如石译,《入菩萨行》。高雄:谛听文化,1998年。
 
尉迟淦主编,《生死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2000年。
 
康韵梅,《中国古代死亡观之探究》。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94年。
 
张淑美,《死亡学与死亡教育一国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态度、死亡教育态度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高雄:复文,1996年。
 
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教授,第三世墀江仁波切编纂,仁钦曲札译,《掌中解脱一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台北:白法螺,2001年。
 
庄耀辉,《快乐自在―达赖喇嘛的生死智慧》。台北县:水星文化,2001年。
 
郭于华,《死的困惑与生的执着》。台北:洪叶,1994年。
 
郭俊敏,《般若心经的现代意义》。台北:圆明,1996年。
 
陈又新,《藏传佛教应成论式的源流与发展》。台北:蒙藏委员会,2001年。
 
陈玉蛟《<菩提道灯>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陈玉蛟《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难处释》。台北:东初,1991年。
 
傅伟勳,《生命的学问》。台北:生智,1998年。
 
傅伟勳,《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1993年。
 
傅伟勳,《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台北:东大,1995年。
 
傅伟勳,《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北:正中,1994年。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业强,1991年。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1998年。
 
路易斯•波伊曼着,江丽美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台北:桂冠图书,1997 年。
 
廓诺•迅鲁伯着,郭和卿译,《青史》。台北:华宇,1988年。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1993年。
 
刘立千译注,《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2000年。
 
刘悟西编,《超一法师演讲录》。台北:佛教,1978年。
 
蔡巴•贡噶多吉着,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蔡瑞霖,《宗教哲学与坐死学一一种对比哲学观点的尝试》。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
 
郑金德,《现代西藏佛教》。高雄:佛光,1991年。
 
郑晓江,《生死终点的学问》。台北:正中,2001年。
 
郑晓江,《生死智慧:中国人对人生观及死亡观的看法》。台北:汉欣文化,1997年。
 
郑晓江,《超越死亡》。台北:正中,1999 年。
 
弥勒菩萨造颂,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释》。台北:佛教,1978年。
 
罗莎等着,孙振青译,《成长的最後阶段》。台北:光启,1993年。
 
罗睺罗•化普乐着,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台南:和裕,2001年。
 
关大眠着,郑柏铭译,《佛学》。香港:牛津大学,1998年。
 
觉安慈仁审订,庄耀辉着,《This is 达赖喇嘛》。台北:中天,2001年。
 
宝法称、妙音丛书翻译组译,《三主要道教授选译》。台北:盘逸,1997年。
 
释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台北:正闻,1991年。
 
释如石,《入菩萨行导论》。高雄:谛听文化,1997年。
 
释如石,《现观庄严论一滴》。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释法尊法师,《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台北:大千,1997年。
 
释法尊法师,《阿底峡尊者传》。台北:佛教,1997年。
 
四、 相关论文期刊
(一)论文部分(依着作笔划排序)
王惠雯,《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台北:辅仁大学哲研所博士论文,1998年。
 
田若屏,《庄子「无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蕴义》。花莲: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全明熔,《先秦生死观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84 年。
 
李宗兴,《原始佛教之生命观》。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纪淑萍,《在国小实施观功念恩教学之行动研究》。屏东: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张福成,《论阿底峡及其菩提道灯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台北:政大民族所硕士论文,1992年。
 
张福成,《论阿底峡及其菩提道灯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台北:政大民族所硕士论文,1992年。
 
陈清龙,《来果禅师的生命进路与生死思想》。南投: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
 
陈碧苓,《台湾鸾书的死後世界观—以天堂游记与地狱游记为例》。嘉义: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黄慧琍,《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台南:台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1999年。
 
黄龄莹,《杂阿含经的生死观》。嘉义: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年。
 
潘素卿,《佛教徒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义之关系研究及其在谘商上的应用》。彰化: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
 
黎滔泉,《元杂剧死亡题材研究》。台中: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
 
锺国贤,《宗喀巴「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难解处的广注」译注》。台北:政大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苏慧萍,《老庄生死观研究》。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
 
(二) 期刊部分(依着作笔划、出版时间排序)
三宝无畏王,<地道建立>。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木村泰贤,<因缘论之世界观>。现代佛学学术丛刊53,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木村泰贤,<业与与轮回之研究>。现代佛学学术丛刊54,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王惠雯,<宗喀巴大师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现代诠释>。公元二千年两岸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8。
 
余德慧、李雪菱、李维伦,<临终过程与宗教施为>。《生死学通讯》第五期,2001.07。
 
吴有能,<唐君毅先生死亡观初探>。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1.01。
 
李崇信,<坐死问题与宗教探索一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生死观的省思>。第一届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1996年。
 
沈清松、傅佩荣编者,<生死与轮回>。《哲学杂志》第八期,台北:业强,2000.03。
 
林镇国,<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07。
 
林镇国,<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年。
 
法尊,<土官呼图克图的四宗要义>。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7,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法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造作、翻译、内容和题解>。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法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金明求,<《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¾¾超越因果轮回後的涅盘世界>。《中华佛学研究》第五期,2001.03。
 
孙效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辅仁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03。
 
张福成,<阿底峡《菩提道灯》内容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郭朝顺,<无我的轮回──佛教的轮回思想>。《元培学报》第五期 ,1998.12。
 
郭朝顺,<无我的轮回─佛教的轮回思想>。《元培学报》第五期,1998.12。
 
陈玉蛟,<《现观庄严论》初探>。《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1988.10。
 
陈玉蛟,<《菩提道灯难处释》探微>。《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1991.07。
 
陈锡琦,<佛教净土法门的生死教育理论与实务之研究>。《华梵学报》第6卷,2000.6。
 
傅伟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讨>。收录於《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台北:东大,1995年。
 
项退结,<一位天主教哲学工作者眼中的死亡>。《哲学杂志》第八期,台北:业强,2000.03。
 
杨惠南,<从佛教看现代社会伦理>。收录於《宗教与社会伦理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
 
叶海烟,<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道家观点的生死教育>。《生死学研究通讯》, 1998 .11 。
 
虞怡,<西藏佛学源流与佛教各派学说>。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7,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邹川雄,<唤醒死亡意识―生死学作为社会批判的武器>。《生死学通讯》第五期,2001.07。
 
邹川雄,<论宗教经典教育的「反思性实践」―一个後传统的宗教社会学观点>。发表於南华大学2001 年的《世界宗教:传统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翠岚,<西藏佛教思想述要>。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7,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观>。《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2.10。
 
刘宇光,<对古典语文献学在当代华人佛学研究中的角色问题与省思>。《正观》第一期,1997.06。
 
慧风,<轮回与业>。现代佛学学术丛刊54,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
 
慧幢,<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收录於《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8,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欧崇敬,<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死构造的哲学省察>。《生死学研究通讯》, 1998 .11 。
 
欧阳无畏,<西藏的喇嘛教>。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5,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蔡昌雄,<促发模式及其在临终照顾应用的探讨:以某区域教学医院安宁病房的护理人员为例>。《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2.10。
 
蔡昌雄,<从心理治疗范型论死亡悲伤辅导论题与范畴的澄清>。《生死学研究通讯》创刊号, 1999 .12。
 
蔡昌雄,<临终精神现象本质的宗教哲学探讨:一个方法论层次的省思>。《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1.1。
 
蔡明昌,<转换学习理论与成人生死教育>。《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2.10。
 
蔡源林,<从圣战与殉道谈伊斯兰生死>。《生死学通讯》第六期,2001.07。
 
蔡瑞霖,<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艺术治疗与生死学,有关生死学、哲学生死学及其审美问题之探讨>。《生死学研究通讯》,1998 .11。
 
郑志明,<道教之生死观>。《生死学通讯》第三期,2000.10。
 
郑志明,<论傅伟勳的佛教生死学>。《宗教哲学》第三卷第四期, 1997.10。
 
蓝吉富,<佛教的缘起哲学>。现代佛学学术丛刊53,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释如石,<《入菩萨行》初品补注>。《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1987.07。
 
释如石,<《西藏度亡经》略究>。《法光学坛》第五期, 2001年。
 
释星云,<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麽样>。《星云法师演讲集》(三),高雄:佛光,1987年。
 
释慧开,<孔子生死观探讨>。《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1.1。
 
释慧开,<未知生,焉知死>,收录於《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1993年。
 
释慧开,<生死学有关宗教层面之探讨>。《全国大专院校生死学课程教学研讨会》,2000.1。
 
释慧开,<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探索>。收录於《200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2001年。
 
释慧开,<现代生死学之建构与展望>。《生死学通讯》第6 期,2002 .01。
 
龚隽,<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5期,2000.07。
 
观空,<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现代佛学学术丛刊75,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
 
五、电子媒体资料
十四世达赖喇嘛,<宗教价值与人类社会>。西藏之页网站, http://www.xizang-zhiye.org/b5/comp/cibei/1.html。
 
宗喀巴着,法尊法师译,安钦胡图克图讲解,《菩提道次第摄颂》广译本。网海莲舟佛法网站,http://www.unc.edu/~zhaoj/buda/。
 
莲花戒着,丹增嘉错仁波切讲授,《修习次第(中篇)》,中华佛典宝库网站,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zangchuan.htm。
 
孙效智,<生死尊严与生命智慧>。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 http://210.60.194.100/life2000/professer/johannes/articles/6.life%20and%20death.htm。
 
六、 外文
Tsong-Kha-Pa,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Volume One, trans. by the Lam Rim Chen Mo. New York:Snow Lion, 2000.
 
Dalai Lama, The Way to Freedom, edited by John F. Avedon, Donald S. Lopez, Jr. New York:HarperSanFrancisco Publications, 1994.
 
Pabongka Rinpoche, Liberation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 Concise Discour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edited in the Tibetan by Trijang Rinpoche, trans. into English by Michael Richards.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1993.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edited in the Tibetan by Trijang Rinpoche, trans. into English by Michael Richards.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1993.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92/硕士/研究生:林士倚 

指导教授:王惠雯 学经历八十七年/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九十五年/华梵大学升等副教授










相關文章:
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初步研究
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论述
宗喀巴显密圆融思想之研究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
宗喀巴大师传 显密诸经之记别
宗喀巴大师传 别明现世事蹟
宗喀巴大师传 化机圆满示现涅盘
宗喀巴大师传 大师之弟子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大师 菩提道
宗喀巴大师 修忏如法 三十五佛现全身
宗喀巴大师 四力忏悔
宗喀巴大师造 皈依发心仪
宗喀巴大师赞诚信之花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对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宗喀巴大师 上师相应法--慈悲智慧圆满
宗喀巴大师祈祷文
宗喀巴大师教法难值遇
宗喀巴大师行持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密法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回向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水供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大礼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曼达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无缘悲心颂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兜率百尊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六加行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皈依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业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上师瑜伽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视师即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前行祷文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修《兜率天内院百尊赞》法门的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发心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上一篇(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初步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教育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上师格西?罗桑丹巴仁波切:永和中心专属日志:Xuite日志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法不孤起、依因待缘.佛教「生命伦理学」研究.中观思想讲录.析《中论》.入中论讲记 月称论师造论
施身法祖师.玛姬拉尊
《智成春36班→增上314班》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