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欽寧體四臂觀音灌頂.清明超薦法會 中元孝親報恩金剛薩埵超度-火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長軌消災祈福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论述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0 08:15:19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0 07:55:25   编辑部 报导

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论述 指导教授:王惠雯

本文研究主要在於探讨宗喀巴的佛性观。特别是从其主张诸法无自性的观点,对於如来藏及成佛实践等佛性思想的诠释。本文主要的论述典据为汉译论着《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为主,另参酌《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相关文献,於关要处则参酌藏文加以对照。


宗喀巴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中观见,其重点在缘起性空、假名施设、去执显实和广行菩萨行,因此当其从空性的观点探讨如来藏时,即呈显出其佛性思想的一大特色。他认为:若佛性是虚无,则缘起的实践行无法开展。若佛性是实有,则陷入自性执中。为了避免落入常、断见中,即须透过正确的中观思择。


一般而言,「佛性」与「空性」表面看似是两个不一致的教法,但宗喀巴强调以中观正见的观点诠释佛性,他主张破自性有,在见解上批判执实的错谬,目的即是为了阐明空性义理,掌握成佛的关键之见地。此外,在其强调修学菩萨道的观点中,说明如何由一凡夫补特伽罗努力闻思修,彻达空性正见,勤学菩萨行,饶益有情。其极力阐明实践之道,以避免有人误以为证空性即是成佛。上述这些观点即是宗喀巴对於佛性思想发展的深入思考之处,也是其佛性观的独特之处。 :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宗喀巴、佛性、缘起、空性、《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入中论善显密义疏》、《菩提道次第广论》馆

本文延伸阅读与研究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网站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论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Ⅲ
目录 Ⅴ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主旨 1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进路 3
第四节 学界研究成果回顾 5
第五节 预期成果 10
第二章 佛性思想的发展背景 11
第一节 「佛性」概念的基本内涵 11
第二节 「佛性」的定义 11
一、 梵文字义及字源分析 11
(一)、 梵文字义 11
(二)、 梵文字源分析13
二、藏文字义及字源分析 15
(一)、 藏文字义 15
(二)、 藏文字源分析16
第三节 大乘经典中的「佛性」概念 18
一、《涅盘经》18
二、《胜鬘经》20
三、《般若经》22
四、《解深密经》22
第四节 大乘论典中的「佛性」概念 24
一、《究竟一乘宝性论》24
二、《大乘起信论》26
第五节 藏地「佛性」概念的发展 29
一、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 29
(一)、宁玛派 29
(二)、噶当派 31
(三)、萨迦派 33
(四)、噶举派 34
二、觉囊派 37
第三章 宗喀巴论着中的「佛性」概念 41
第一节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的「佛性」概念 41
一、 「佛性」概念内涵 42
(一)、真如 42
(二)、大乘种姓 42
(三)、种子 43
(四)、一切种智 44
(五)、如来藏 44
二、 三时判分 52
三、 了义经与不了义经的判分 54
四、 了义与不了义 56
第二节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中的「佛性」概念 59
一、 「佛性」概念内涵59
(一)、大悲心 59
(二)、菩提心 60
(三)、空如来界 60
(四)、真实义 61
(五)、成佛 62
(六)、清净心 63
(七)、法身 63
二、 菩萨的三正因 64
(一)、大悲心 64
(二)、菩提心 65
(三)、无二慧 67
三、 破人法二执即证空性 68
(一)、以缘起因破法我执 68
(二)、以假立因破人我执 76
四、 去执显实乃显佛性 83
(一)、对中观自续派 83
(二)、对唯识宗.88
第三节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佛性」概念 105
一、 「佛性」概念内涵 105
(一)、菩提胜种 105
(二)、涅盘 105
(三)、成佛 107
(四)、止观 108
(五)、佛种性109
二、 引导弟子修学成佛之道- -三士道110
三、 成佛之方法 116
第四章 宗喀巴佛性思想的主要内涵 125
第一节 缘起性空的佛性义 125
一、缘起性空义 126
(一)、 缘起义 126
(二)、 性空义 128
二、名言无自性义 132
(一)、「自相有」的意涵 132
(二)、否认「名言中自相有」 135
三、 缘起性空的佛性观 148
(一)、诸法不可得 148
(二)、空有互融 149
第二节 二谛说的佛性义 152
一、二谛 152
(一)、 世俗谛 152
(二)、 胜义谛 154
二、二谛中的佛性观 156
(一)、 由俗入真 156
(二)、 由真入俗 156
第三节 「了义、不了义」的佛性义 159
一、经籍诠释 159
二、「了、不了义」概念判分中的佛性观160
(一)、 引摄外道 160
(二)、 培植福德 161
第四节 实践方法的佛性义 161
一、实践方法的本质 161
二、实践方法的佛性观 162
(一)、 大悲同体 163
(二)、 众生平等 163
第五章 宗喀巴佛性思想的特色 165
第一节 空性即佛性 165
一、 佛身等於空性 165
二、 清净心等於空性 169
三、 真如等於空性 172
四、 万法等於存在 174
第二节 佛性即空性 179
第三节 实践立场的优位性 184
一、渐修积福 184
(一)、 多劫修习 185
(二)、 佛性始有 186
二、定慧等持 190
三、利生事业 195
(一)、 心相任运而行 195
(二)、 佛果周遍圆满 196
第四节 与三论宗的吉藏对照 198
一、 在中观旨趣上 198
二、 在佛性中道上 199
三、 在破邪显正上 200
四、 在成佛目标上 200
第五节 与《宝性论》思想对照 201
一、 在佛性实有上 201
二、 在成佛方法上 202
三、 在宣扬意趣上 203
第六节 宗喀巴佛性思想的评价 203
一、 破执不破法 203
二、 修学菩萨行 205
第六章 结论 207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成果 207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前瞻性 208
一、 文献方面 208
(一)、 搜寻方面 208
(二)、 解读方面 208
(三)、 论证方面 208
二、展望方面 208
(一)、 可作为汉藏研究佛性与空性的参考资料 209
(二)、 可作为学者研究宗喀巴思想的参考资料 209
参考书目 211
附 录 219 

参考文献 
一、原典
 
(一)《大正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第12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2册。
唐·玄奘译 ,《解深密经》,《大正藏》第16册。
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30册。
後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册。
 
(二)藏文专书
宗喀巴,《藏文: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台北: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年。
月称,《藏文:入中论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制。
 
(三)宗喀巴着作中译本:
 
宗喀巴,昂旺朗吉堪布释,《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台北:福智之声,2005年。
宗喀巴,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法尔出版社,2002年。
宗喀巴,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班,2002年。
宗喀巴,大勇法师/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略论》,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年。
宗喀巴,法尊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
宗喀巴,法尊译,《宗喀巴大师集》第一至五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专书论着:(依姓氏笔划排序)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九龙: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3年。
山口瑞凤等着,许洋主译,《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年。
方立天,《佛教哲学》,台北:(原出版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洪叶文化,1994年
王尧、褚俊杰,《宗喀巴评传》,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宗喀巴大师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王惠雯,《大乘佛教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6年。
月称论师,法尊法师译讲,《入中论讲记》,台北:慧炬出版,2002年。
月称,法尊译,《入中论》,台北:新文丰出版,2004年。
尕藏加,《密宗--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田养民着,杨白衣译,《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缘起之研究》,台北:地平线出版社,1978年。
朵藏加,《西藏宗教》,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印顺,《中观今论》,新竹:正闻出版,1998年。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新竹:正闻出版,2003年。
多识仁波切,《佛教三宝原理》,台北: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年。
多识仁波切,《佛教理论框架》,台北:圣地文化出版社,2005年。
多识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佛学名着译解》,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
屈大成,《佛学概论》,台北:文津出版,2002年。
李光元,《宗喀巴大师宗教伦理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
阿旺洛追紮巴着,许得存译,陈英庆校,《觉囊派教法史》,西藏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阿底峡传授,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他耶注撰,谢思仁编译,《修心七要》,台北:宝鬘印经会。
李琳华编着,《如来藏识》,台北:常春树书坊,1990年。
李冀诚,《西藏佛教密宗》,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松本史朗着,肖平、杨金萍译,《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周华贵,《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北京:宗教文化,2006年。
周贵华,《唯心与了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林崇安,《西藏佛教的探讨》,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林崇安,《印度佛教的探讨》,台北:慧炬,1995年。
帕绷喀讲授,仁钦曲札译,《三主要道》,台北:经续法林,1997年。
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教授,第三世墀江仁波切编纂,仁钦曲劄译者,《掌中解脱》I,台北:白法螺出版社,2000年。
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龚隽、冯焕珍、周贵华、刘景联等译,《修剪菩提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冈波巴着,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台北:法尔出版社,2004年。
昂旺朗吉堪布讲授,郭和卿口译,绦巴法隆笔记,《菩提道次第要义》,台北:福智之声,2005年。
法尊法师,《法尊法师论文集》,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
法尊法师编着,《西藏佛教史》,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修慧法师编述,《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5年。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智慧境界:拈花微笑》,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贡却亟美汪波,陈玉蛟译,《宗义宝鬘》,台北:法尔出版社,2000年。
高崎直道等,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合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能海上师讲授,弟子任定询记,《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台北:方广文化,1994年。
虚空祥尊者,释法音译,《修心日光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许明银,《西藏佛教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
许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郭朝顺、林朝成,《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
无垢光尊者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等合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圣严法师,《西藏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
演培法师,《入中论颂讲记》,台北:天华出版事业,2005年。
廖明活,《中国佛教思想述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
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开示,《缘起赞讲记》,台北:福智之声,2005年。
谈锡永、邵颂雄着,《如来藏论集》,台北:全佛文化,2006年。
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台北:全佛文化,2006年。
谈锡永,《四法宝鬘导读》,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
谈锡永,《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导读》,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上、下,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
刘立千,《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龙树菩萨造,贾曹杰释,滇津 桑页摩中译,《中观宝鬘论之显明要义释》,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龙树造,贾昔杰尊者释,滇津颡摩译,《中观宝鬘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韩廷杰,《印度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1997年。
释恒清主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东大图书,1995年。
释惟贤,《三论宗略讲》,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
Elizabeth Napper 着,刘宇光译,《缘起与空性》,台北:志莲净苑文化部,2003年。
 
三、外文专书论着
 
Arya Maitreya. Buddha Nature:The Mahayana Uttaratantra Shastra with Commentary,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0.
David Seyfort Ruegg. Buddha-nature, Mind and the Problem of Gradualism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On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New Delhi : Heritage Publishers, 1992.
Sallie B. King. BUDDHA NATURE, Delhi(India) : SRISATGURU PUBLICATIONS, 1992.
Robert A.F. Thurman.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Tibet: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Jey Tsong Khapa's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4.
 
四、日文专书论着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チャンドラキ一ルティの中観説》。京都:文栄堂,昭和63年(1988)。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入中论の解読》。京都:文栄堂,昭和51年(1976)。
松本史朗,《缘起と空:如来藏思想批判》。东京:大蔵出版,1990年。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の形成:インド大乘仏教思想研究》1。东京:春秋社,昭和53年(1978)。
 
五、论文
 
(一)学位论文
 
刘嘉诚,《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批判论月称的缘起思想》,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
王惠雯,《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台北: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
曹志成,《清辨二谛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6年。
郭朝顺,《湛然与澄观佛性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5 年。
Ngawang Jorden. BUDDHA-NATURE:Through the Eyes of Go rams pa Bsod nams seng ge in Fifteenth-Century Tibe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Sanskrit and Indian Stud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3.
 
吕凯文,《当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缘起」、「dhŒtu-vŒda」为中心之省察》,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5 年。
林颖宏,《如来藏可能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消解之道》,嘉义: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许渊钦,《冈波巴《解脱庄严宝论》之研究--以基、道、果为中心之探讨》,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黄英杰,《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新竹: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二)期刊论文
 
丁汉儒,〈宗喀巴宗教思想探讨〉,收於《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1982年。
牛宏,<《菩提道次第广论》佛学思想探微>,收於《西藏研究》第2期,2004年。
王尧、褚俊杰,<宗喀巴思想的历史渊源>,收於《中国藏学》第15期,1991年。
朱丽霞,<藏传佛教判教思想之分析比较>,收於《西藏研究》第01期,2005年。
朱丽霞,<格鲁派哲学思想述略>,收於《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9 年 。
松本史朗,吕凯文译,<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收於《法光杂志》第101期,1998年。
林崇安,<佛教存有论和认识论的核心命题>,收於《法光》第一七七期,2005年。
林崇安,<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收於《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第22期,1996年。
法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收於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8,1979年。
法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收於《现代佛学》第12期,1957年。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自空见」流源考〉,收於《哲学研究》第6期,2003年。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收於《哲学研究》第5期,1995年。
索南才让,<试论多布巴的《了义山法海论》>,收於《中国藏学》第2期,1992年。
许得存,<宗喀巴及其《中论广释》>,收於《中国佛教学术论典》○21,2001年。
许得存,<宗喀巴《中论广释》试析>,收於《西藏研究》第31期,1989年。
许得存,<觉囊派「他空思想」浅论>,收於《西藏研究》第46期,1993年。
乔根锁、彭英全,<关於宗喀巴「缘起性空」论的哲学辨析>,收於《西藏研究》第49期,1993年。
杨东,〈《胜鬘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及其发展〉,收於《中华文化论坛》02期,2004年。
刘宇光,<经院佛学:从「四句」的诠释看宗喀巴中观的特质>,收於《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圆寂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天台宗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
释见弘,<印度中期中观思想家的佛身--以月称和清辨为中心>,收於《中华佛学学报》第18期,2005年。
观空,<西藏佛教格鲁派概观>,收於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5,1979年。
 
四津谷孝道,<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非有?非无」の解釈>,收於《国际仏教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3号,平成12年。
四津谷孝道,<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世俗の世界>,收於《国际仏教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2号,平成11年。
四津谷孝道,<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无自性论证と正理>,收於《国际仏教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1号,平成10年。
安武智丸,<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縁起観の展开:"rten'brel"から "rten'byung">,收於《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9卷第2号,平成13年。
高田顺仁,<唯识派の有するツォンカパの解釈>,收於《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9卷第1号,平成2年。
 
六、工具书
林光明、林怡馨编译,《梵汉大辞典》,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年。
《佛光大辞典》电子版(第三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年。
《印顺法师佛学着作集》光碟版,新竹:印顺文教基金会,2002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光碟版,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2002年。
Monier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9.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硕士/研究生:洪德美 指导教授:王惠雯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硕士/研究生:洪德美  指导教授:王惠雯 学经历










相關文章:
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初步研究
宗喀巴三士道生死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
宗喀巴显密圆融思想之研究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
宗喀巴大师传 显密诸经之记别
宗喀巴大师传 别明现世事蹟
宗喀巴大师传 化机圆满示现涅盘
宗喀巴大师传 大师之弟子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大师 菩提道
宗喀巴大师 修忏如法 三十五佛现全身
宗喀巴大师 四力忏悔
宗喀巴大师造 皈依发心仪
宗喀巴大师赞诚信之花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对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宗喀巴大师 上师相应法--慈悲智慧圆满
宗喀巴大师祈祷文
宗喀巴大师教法难值遇
宗喀巴大师行持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密法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回向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水供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大礼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曼达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无缘悲心颂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兜率百尊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六加行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皈依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业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上师瑜伽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视师即佛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前行祷文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修《兜率天内院百尊赞》法门的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发心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上一篇(中论. 入中论 . 中观) 回目錄 下一篇(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真实意与普巴金刚合修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八八救灾专案
尼泊尔国际浴佛节
烟供的意义及功德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大同大學教育網
我們的仁波切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