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篋印經‧咒‧寶塔創意徵選活動 身心靈-保命成功個案〉戰勝癌魔 2009年薩迦崔津法王世界弘法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批判论月称的缘起思想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0 09:30:3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0 08:34:59   编辑部 报导

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批判论月称的缘起思想  指导教授:杨惠南

从《入中论》对唯识学派的批判论月称的缘起思想  本论文系依据月称所着之《入中论》对唯识学派阿赖耶识缘起的批判,从佛教缘起思想的历史脉络、月称对「缘起」的语义解释及中观应成派的方法,以探讨月称的缘起思想。

月称潽菩萨

月称在《入中论》中,主要是基於「缘起无自性」的立场批判唯识论者的有「自性」(svabhava)之缘起论,并且在《明句论》中将「缘起」解释作「相待」(apeksa),亦即缘起诸法之所以无自性,乃是由於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无不是相依相待,相待故无自性;换言之,月称乃系以缘起的「相待性」意义,批判唯识学派的有自性之缘起论。月称除了以「相待性」作为缘起的语义,并且将「相待性」融会於「此缘性」(idajpratyayata)与「空性」(wunyata)。因此,月称对缘起的理解,即包含有此缘性、相待性及空寂性等三方面之概念。

月称对唯识学派的批判,乃是以上述「缘起」一词所包含的三方面概念作为批判基础,以批判唯识学派「计阿赖耶识以成立业果」、「唯识无境」及「依他起有自性」之主张,并在佛教缘起思想的历史脉络下,呈显出其缘起思想涵盖了「业感缘起」、「相待缘起」及「性空缘起」等三层意义。在方法学上,本文从教证理证等二方面,分别探讨唯识学派赖耶缘起及月称的缘起思想之论证方法并藉由中观应成派不共自续派和唯识派的论理特色,呈显应成派的归谬论证法及月称的论证逻辑,并提出月称对唯识学派的批判之检讨。

本文最後,仍依循佛教缘起思想的历史脉络,以探讨月称的缘起思想乃系上承释尊龙树的人法二空之缘起论,下开西藏中观学之蓬勃发展,以呈显月称缘起思想在佛教史上所具有的承先启後之意义;并从月称解释「世俗」(sajvrti)之三义及其缘起思想所包含的二谛义,对月称的缘起思想作出评价。

本文延伸阅读与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网站   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论文目次  目录

感言摘要 i略语表 iii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与本文研究价值 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6
第四节 全文结构述要 9
第二章 月称缘起思想的历史背景 13
第一节 月称的生平与着作 13
第二节 原始与部派佛教的缘起思想 16
第三节 中观与唯识学派的缘起思想 26
第四节 清辨与月称对唯识的批判及其方法比较 37
第三章 月称的「缘起」义 43
第一节 月称对「缘起」一词的语义解释 43
第二节 月称对「世俗谛」的解释 53
一、「世俗」三义 53
二、两种世俗之区分 63
第三节 月称对缘起与二谛的理解 72
一、缘起通世俗谛 73
二、缘起通胜义谛 77
三、缘起与二谛中道 81
第四章 月称对唯识学派「赖耶缘起」的批判 89
第一节 《入中论》所提到的「赖耶缘起」 90
一、计阿赖耶识以成立业果 90
二、唯识无境 94
三、识有自性功能 97
四、依他起实有自性 101
第二节 《入中论》对「赖耶缘起」的批判 108
一、月称对「计阿赖耶识以成立业果」的批判 108
二、月称对「唯识无境」的批判 116
(一) 破无外境唯有内识之喻 116
(二) 破识有自性功能 122
(三) 重破无外境而有内识 128
三、月称对「依他起有自性」的批判 133
(一) 对依他起之「自证」的批判 133
(二) 对「依他起有自性」的批判 140
四、月称对唯识经教的权实之辨 145
(一) 解释《十地经》说唯心之密意 146
(二) 解释《楞伽经》等说唯心之密意 151
第五章 月称对唯识学派的批判之检讨 155
第一节 唯识学派「赖耶缘起」的论证 155
一、赖耶缘起的教证 156
二、赖耶缘起的理证 160
第二节 月称批判的方法与论证 168
一、中观应成派的方法 168
(一) 中观的方法及其与印度哲学思想方法之关连 168
(二) 应成派不共自续与唯识的论理特色 173
二、月称缘起思想的论证 187
(一) 月称缘起思想的教证 187
(二) 月称缘起思想的理证 190
第三节 唯识的立场和月称的批判之检讨 208
一、对阿赖耶识是有的批判之检讨 208
二、对唯识无境的批判之检讨 211
三、对依他起有自性的批判之检讨 214
第六章 综论月称的缘起思想 219
第一节 就有情的相续流转抉择阿含的「业感缘起」说 219
第二节 就色心的存在关系阐明缘起的「相待」义 225
第三节 就万法生起的无自性弘传龙树的「性空缘起」论 230
第七章 月称缘起思想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与评价 237
第一节 月称缘起思想在佛教史上的承启与影响 237
第二节 月称缘起思想的评价 246
一、世俗谛理的确保 246
二、从缘起性空所展开的菩萨瑜伽行 258
第八章 结论 265
第一节 综论月称的破显 265
第二节 应成派与唯识派的歧异和会通 268
第三节 本论文的限制之检讨 270
参考资料 273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Ⅰ、中文部份
一、 佛教古籍文献(依《大正藏》经号排序)
《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册1,no.26。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2,no.9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译,《大正藏》册5-7,no.22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8,no.223。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8,no.227。
《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0,no.279。
《大宝积经》菩提流志译,《大正藏》册11,no.310。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义净译,《大正藏》册14,no.577。
《月灯三昧经》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册15,no.63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6,no.670。
《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6,no.672。
《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大正藏》册16,no.682。
《佛说大乘稻秆经》失译,《大正藏》册16,no.709。
《解深密经》玄奘译,《大正藏》册16,no.676。
龙树《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5,no.1509。
五百大阿罗汉等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玄奘译,《大正藏》册27,no.1545。
世亲《阿毘达磨俱舍论》玄奘译,《大正藏》册29,no.1558。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玄奘译,《大正藏》册29,no.1562。
龙树造颂、青目释,《中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no.1564。
龙树造颂、清辨释,《般若灯论释》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册30, no.1566。
龙树造颂、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惟净等译,《大正藏》册30,no.1567。
龙树《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no.1568。
---《六十颂如理论》施护译,《大正藏》册30,no.1575。
---《回诤论》毘目智仙、瞿昙流支译,《大正藏》册32,no.1631。
---《方便心论》吉迦夜译,《大正藏》册32,no.1632。
---《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失译,《大正藏》册32,no.1654。
提婆《广百论本》玄奘译,《大正藏》册30,no.1570。
提婆造颂、护法释,《大乘广百论释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0,no.1571。
清辨《大乘掌珍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0,no.1578。
弥勒《瑜伽师地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0,no.1579。
护法等着《成唯识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585。
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586。
---《唯识二十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590。
---《摄大乘论释》真谛译,《大正藏》册31,no.1595。
---《摄大乘论释》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597。
---《辩中边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600。
无着《摄大乘论本》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594。
---《显扬圣教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602。
---《大乘庄严经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604。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册31,no.1605。
安慧《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606。
陈那《观所缘缘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1,no.1624.。
---《因明正理门论本》玄奘译,《大正藏》册32,no.1628。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玄奘译,《大正藏》册32,no.1630。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册43,no.1830。
---《唯识二十论述记》,《大正藏》册43,no.1834。
世友《异部宗轮论》玄奘译,《大正藏》册49,no.2031。
二、 当代原典译注(依作者年代排序)
龙树《六十正理论颂》任杰译,收入宝贵敏、栗拙山编,《龙树六论:正理聚及其注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42-147。
---《七十空性论科摄》法尊译,弘悲科摄,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陈那《集量论略解》法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集量论释略抄》吕澂译钞,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
月称《入中论》法尊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
---《六十颂如理论释》陈又新译,《西藏佛教研究论文集》,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第3辑(1990):119-156。
布顿《布顿佛教史》郭和卿译,收入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69、70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宗喀巴《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法尊译,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第7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159-276。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95。
---《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译,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三主要道》帕绷喀讲,仁钦曲札译,台北:经续法林,1997。
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张建木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共却亟美汪波《宗义宝鬘》陈玉蛟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88。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如意宝树史》蒲文成、才让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三、 当代着作
(一)、中文着作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印顺《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44(1992修订二版)。
---《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46(1992修订一版)。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49(1992修订二版)。
---《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50a(1992修订一版)。
---《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50b(1992修订一版)。
---《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52(1992修订一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68(1992七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1992七版)。
---《杂阿含经论会编》共三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83(1994重版)。
---《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1992六版)。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1990四版)。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2。
李志夫《理则学导论》,台北:华冈出版社,1974。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台北:文物供应社,1986。
---《印度思想文化史》,台北:三民书局,1995。
---《印度哲学及其基本精神》,台北:洪叶出版社,1999。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佛家逻辑》,台北:商鼎文化,1994。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法尊《入中论讲记》,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0。
林正弘《逻辑》,台北:三民书局,1997。
林镇国《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文化,1999。
---《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文化,2002。
徐典正《唯识思想要义》,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陈大齐《因明入正理论悟他们浅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1982(1998四版)。
---《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
---《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1995。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1997。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8。
---《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辨:佛教思想研究论文集》,南投:正观出版社,1998。
演培《入中论颂讲记》,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7。
刘福增《基本逻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台北:圣环图书公司,1997。
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台北:广文书局,1977。
释日慧《四部宗义略论讲释》,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
释昭慧《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
释惠敏《中观与瑜伽》,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释惠敏、释果彻合着《生命缘起观》,台北:法鼓文化事业,1996。
(二)、翻译着作
Chatterjee,S.C. & Datta,D.M.《印度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Philosophy)李志夫译,台北:幼师文化,1987。
Dasgupta, Surendranath.《印度哲学史1、2》(The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林煌洲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1998。
Robinson,Richard H. 《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郭忠生译,南投:正观出版社,1996。
Stcherbatsky, Th.《大乘佛学:佛教的涅盘概念》(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立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Wolfram, Sybil .《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刘福增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山口瑞凤等着《西藏的佛教》许洋主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
瓜生津隆真等着《中观与空义》许洋主等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62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高观庐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梶山雄一《佛教中观哲学》吴汝钧译,高雄:佛光出版社,1978。
梶山雄一等着《中观思想》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第63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四、期刊论文
(一)、中文
印顺〈清辨与护法〉,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4册(1978):299-317。
李世杰〈万法唯识的论证〉,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5册(1978):1-14。
李志夫〈一元论与中观哲学之比较研究〉,《佛光学报》第9期(1984):71-103。
曹志成〈月称对於瑜伽行派阿赖耶识的批判之研究〉,《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创刊号(1991):225-249。
---〈空有之诤的研究:以清辨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为解释线索〉,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清辨二谛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陈一标〈赖耶缘起与三性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敬之〈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册(1978):365-375。
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 (idappaccayata)」〉,《中华佛学学报》,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第9期(1996):1-34。
万金川〈《俱舍论˙世间品》所记有关「缘起」一词的词意对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第1期(1996):1-30。
蔡耀明〈业报缘起与成就无上智慧:以阿含.般若为线索而连贯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佛陀教法三乘的分立与连贯〉,《鹅湖》第15卷第2期(1989.8):15-28。
---〈由三乘施设论菩萨正性离生——以大般若经第二会为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7卷第1期(1997.3):109-142。
萧金松〈佛教对西藏传统社会的影响〉,《历史月刊》第14期(1989):91-97。
释如石〈《入中论释》「初品」译注〉,《中华佛学学报》,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第7期(1994):41-71。
释见恺〈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注•第七品断贪爱的方法〉,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硕士论文,1996。
(二)、翻译之单篇论文
Eckel, Malcolm D.〈清辨与早期中观学派之语言理论〉(Bhavaviveka and the early Madhyamika theories of language)大容译,《谛观》,台北:谛观杂志社,第24期(1985):28-49。
Olson, Robert F.〈月称对唯识宗的批判〉(Candrakirti''s critique of Vijbanavada)法雨译,《谛观》,台北:谛观杂志社,第32期(1985):22-31。
山口益〈应成中观派〉易陶天译,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册(1978):287-291。
---〈中观自续派与瑜伽唯识〉易陶天译,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第46册(1978):293-313。
水野弘元等着〈缘起思想的发展〉李世杰译,收入玉城康四郎主编,《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第四章》,台北:幼狮文化出版公司,(1985):123-198。
江岛惠教〈《中论》注释书中有关「缘起」的语义解释〉陈一标译,《法光学坛》,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创刊号(1996):23-41。
原田觉〈西藏佛教的中观思想〉,李世杰译,收入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第63册(1985):387-437。
Ⅱ、外文部分
一、梵、藏原典
(一)、梵文
Aryadeva.Catuhwatika. Edited by Mahamahopadhyaya Haraprasad Shastri,Memoire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Vol.Ⅲ, No.8. Calcutta, 1914. Pp.449-514.
Candrakirti. Mulamadhyamakavrtti:Prasannapada. Edited by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Bibliotheca Buddhica IV. St.Pétersbourg, 1903-13.
(二)、藏文
Candrakirti.Madhyamakavatara-traduction tibetaine. Edited by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Bibliotheca Buddhica IX. St.Pétersbourg, 1907-12.
Candrakirti. Dbu ma la ’jug pa zhes bya ba. D.3861;台北版册35, no.3866.
Candrakirti. Dbu ma la ’jug pa’i bshad pa zhes bya ba. D.3862;台北版册35, no.3867.
Candrakirti. Byang chub sems dpa’i rnal ’byor spyod pa bzhi brgya pa’i rgya cher ’grel pa. D.3865;台北版册35, no.3870.
Candrakirti.Sanskrit Fragments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of Candrakirti’s Bodhisattva-
yogacaracatuhwatakatika. Edited by Koshin Suzuki. Tokyo:The Sankibo Press ,1994.
二、当代原典译注
(一)、日文
山口益《月称造中论释(?)》,东京:清水弘文堂,1968。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入中论の解读》,京都:文荣堂,1976。
上田昇《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着『四百论注』第一?八章和释》,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4。
本多惠《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中论注和释》,东京:图书刊行会,1988。
奥住毅《中论注释书の研究: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プラサンナパダー』和译》,东京:大藏出版社,1988。
(二)、英文
Geshe Kelsang Gyatso. Ocean of Nectar: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Mahayana Buddhism. Ulverston & Glen Spey:Tharpa Publications, 1995 (2003rpt).
Geshe Rabten. Echoes of Voidnes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tephen Batchelor. London: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Ju Mipham. 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Way: Candrakirti''s Madhyamakavatara with commentary by Ju Mipham. Translated by the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2.
Sprung,Mervyn. Lucid exposition of the Middle Way:the essential chapters from the
Prasannapada of Candrakirti. Boulder:Prajba Press, 1979.
Thurman, Robert A.F.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Tibet: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Jey
Tsong Khapa’s Essence of True Eloguenc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三、当代着作
(一)、日文着作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Ⅱ-チャンドラキールティの中观说》,京都:文荣堂,1988。
山口益《佛教におけゐ无と有との对论》,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5。
---《中观佛教论考》,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75。
立川武藏《中论の思想》,京都:法藏馆,1994。
安井广济《中观思想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79。
江岛惠教《中观思想の展开:Bhavaviveka研究》,东京:春秋社,1979。
长尾雅人《中观と唯识》,东京:岩波书店,1978。
---《西藏佛教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6。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本文延伸阅读与研究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网站  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93/博士/研究生:刘嘉诚   指导教授:杨惠南  台大哲学系杨惠南教授

任学报主编











上一篇(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论述) 回目錄 下一篇(龙树《回诤论》中「量」之)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乘法脉联合会FPMT-传授的宗喀巴大师之格鲁派传统,西藏佛教的教授、 共修、公益服务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瞻布林集桑--世界祈福日
印度甘丹寺北学院〈英文网站 〉
药师七佛超荐度亡

赞助网站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Phowa.com.香港
台北生技網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