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東頂索巴康參歲末護法除障法會 佐欽【金剛薩埵淨業除障增福大法會】 祇園寺‧釋迦牟尼佛暨十八羅漢薈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03:00:22
學習次第 : 初阶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造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汉语:入菩萨行论

敬礼一切佛菩萨!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後世怎得此圆满。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於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於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於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第一品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

 

无着菩萨造

索达吉堪布译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盘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萨前顶礼。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

我当於此释本论。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菩提”为正觉,“萨”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那麽,这一论名是以什麽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由於此论属於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对於论义,阿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後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後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关於“善逝”,普明论师认为,由於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後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後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後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善天尊者则认为,由於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由於这些法宝对於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称“具”。

关於“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由於生在如来种性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於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

关於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於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所说的内容是什麽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那麽,这部论典是以什麽方式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的内容在这里讲述,那就没有必要了吧。实际上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不清楚的内容解释得一清二楚,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由此可见并没有你们说的过失。这般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弃所立下的誓愿,这样立誓就是为了使造论善始善终。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鉴於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那麽是为什麽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

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麽必要呢?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字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为什麽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性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如何宣说。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性、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通达依赖於论典是关联,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说之必要:

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丁三、如何宣说: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经指明了。”阿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後世怎得此圆满。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转生於地界中土;眼等诸根完整无缺;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佛陀现身於世;宣说佛法;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

由於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於自他的善法,那麽後世怎麽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绝对不会得到。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着,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一、断除罪业: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像,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於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麽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庚二、成办利乐: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於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麽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後,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

庚五(以喻赞德)分六: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属也能变成金子)一样,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转变成无价之宝的佛陀身,因而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佛智周遍所知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无法衡量,佛陀以无量的智慧认真全面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难得,功德巨大,弥足珍贵。《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发菩提心如意宝王之价。”因此,想要远离痛苦的所有众生理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够摆脱怨敌的严重威胁一样,对於顷刻间就能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什麽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

如果有人问:那麽,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麽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後,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敍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

庚三、功德之差别:

愿心於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什麽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麽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於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癒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如《经观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於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1]。”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麽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麽能衡量得出来呢?《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於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於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像怨敌一样毁灭。对於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説明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

己二、是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

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中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时间的差别而讲的;善天尊者则按照施物的差别来解释的。

己三、是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麽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麽多劫中沉陷地狱。《寂静定幻经》中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於地狱而披盔甲。”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麽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於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第一品释终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 回目錄 下一篇(《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文武百尊消灾祈福修法
法光佛研所佛学课程简介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2008年赞助尼泊尔雪谦寺结夏安居活动
《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