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追薦超渡.消災祈福法會 迎新‧納福‧招財 安魂‧定神‧消災延壽除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1/22 22:23:06
尊贵桑杰年巴仁波切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1/22 22:15:14   编辑部 报导

尊贵的 桑杰年巴仁波切开示 

『入菩萨行论』由印度论师衔地爹瓦(寂天菩萨)造颂,寂天论师在瑜伽士“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得精进修持,亲见本尊;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的讲义中写过:“寂天论师亲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加持而现见真谛”;从史料中记载,寂天论师居无定所,适机应化众生,一生充满神奇的事迹。

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文中誓愿:“今当依教略宣说,佛子律仪趋行方”,意指造论的宗旨,作者说:现在我要依靠佛佗教法,简略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入菩萨行论』是根据一百零五部佛经中摘抄而成的『学集论』中的内容汇集而成,由此而知论师造论之严谨;全文分为十个章节,最後是回向文。

仁波切开示:全文重点在阐述菩提心及六波罗蜜多,特别强调菩萨的律仪行径,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所有的法均涵蕴在菩提心里,若没有菩提心一切都枉然。2004年已圆满讲授第一章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2005年主要讲述第二品:忏悔罪业,如此逐年完成全部的教授。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内容


桑杰年巴仁波切 讲授
罗卓丹杰 堪布 口译

今天能来到创古中心讲说及大家能来听闻《入菩萨行论》,感到非常高兴!

《入菩萨行论》是由印度最伟大的一位论师──寂天菩萨所撰着的。寂天菩萨不仅在学问上是一个大学者,他在修持上更是一位大成就者,由他所撰着的《入菩萨行论》。整个《入菩萨行论》所开示的意义,最主要在讲授利他的『菩提心』。我们可以说,利他的『菩提心』就是大乘的根本,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的话,就不算真正进入『大乘』,也没有办法得到『大乘』的名字。寂天菩萨不光是他自己一生主要修持利他的『菩提心』,他同时也希望所有的人也能够修持利他的『菩提心』,这样子才算『大乘』的教导。所以这本《入菩萨行论》最主要开示的就是『菩提心』。

接下来,解释《入菩萨行论》经名里面,首先提到的是『菩萨的行』,如何来进入『菩萨的行』,这里所谓的『行』,指的是菩萨的修持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见』的部份,一个是『修』的部份,这里所谓的『菩萨行』的『行』,也就是菩萨的『见』跟『修』是合而为一的。一般来说,我们的『行』(也就是行为)可分为〝一般的行〞和〝菩萨的行〞,在这里《入菩萨行论》所谓的『行』,是指菩萨的行。是以『正见』,也就是清净的『正见』为基础,然後,次第来进入『正行』,就是修持的部份。以『正见』为基础,做到『正修』的部份。如果没有『正见』,我们没有办法进入到正确的修持的部份。所以《入菩萨行论》的『行』呢,是『见』跟『修持』合一的修持方法。

然後,整个《入菩萨行论》它可以用一个偈子来包含,这个偈就是『菩提心未生令生起,菩提心已生令坚固,菩提心已固令增长』,也分这三个部份。所以《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十品,最开始的三品就是属於『菩提心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再接下来的三品,就是『菩提心』已生,然後令它坚固的方法;最後三品是:『菩提心』已坚固之後,同时让它更加增长的三品。这总共是九品,最後一品是寂天菩萨希望将撰着《入菩萨行论》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所以有《第十品》(也就是《回向品》)。所以前面九品再加上《第十品──回向品》,总共有十品。

在这里,我们说《入菩萨行论》里的『菩萨心』(也就是『菩提心』)主要强调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入菩萨行论》所谓的『入』,也就是进入『菩提心』的修持方法,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的部分。首先在『世俗菩提心』也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部分。

所谓的『愿菩提心』,也就是发愿为了一切众生,为了一切无知、无明的众生;为了他们,发愿要成就佛道,并且他们也都能够成就佛道,发起这样一个承担的心呢,就是『愿菩提心』。  

光是有『愿菩提心』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有『行菩提心』。就是说,不光是我发愿为了一切众生,要让大家成就佛道之外呢,同时自己本身也发愿开始要进入『大乘』的修持,进入『大乘』的见、修、行等等无量的法门、无量的修持,自己不断精进去修的话,就是『行菩提心』。

刚刚提到『愿、行菩提心』两种,可以说是进入或修持『世俗菩提心』的两个方法。接下来是修持『胜义菩提心』的方法。首先介绍『五道』,也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其中『资粮道』、『加行道』两者,属於『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从『见道』开始,及『修道』、『无学道』两道,这三者以上,就是进入『胜义菩提心』的修持。所谓到了『见道』或『胜义菩提心』的修持,是说行者已证入空性。证入空性的心,不光是只有空的部分,同时还有慈悲的部分。也就是慈悲跟空性无二的修持,这样的一个『胜义菩提心』的修持方法。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修持各种的法门等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修持的方法。

以上就是对『入菩萨行』这几个字简单的介绍。

梵语云:菩提萨埵杂雅阿哇大啦
藏语云:强秋  森贝 觉巴拉 究巴(汉译云:入菩萨行)

顶礼一切佛菩萨

以上是简单介绍经名的部分,接下来是进入《入菩萨行论》正行的部分。首先
提到此经典印度语的名称叫做『菩提萨埵杂雅阿哇大啦 』。藏语的名称是:『强秋  森贝 觉巴拉 究 巴』(中译是:入菩萨行)。之後呢,还有一段:「礼敬一切佛菩萨」,这是『译敬』(翻译者的礼敬)。第一个是印度语的名称,第二个是西藏语的名称,第三个是「礼敬一切佛菩萨」;这三者都是翻译的译者所说的,并不是寂天菩萨所写的。为什麽提到印度文名称和藏文名称呢?表示他是从印度文经典译成藏文的。而为什麽提到「礼敬(顶礼)一切佛菩萨」呢?是翻译者希望他在翻译的过程中,能非常顺利,没有障碍。

1

善逝法身菩萨众

与诸应礼悉敬礼

 

依经教集要宣说

入善逝佛子律仪

接下来进到正文的部分。寂天菩萨一开始分两个部分:一是『申礼供』,二是『承诺着论』,这两个部分。『申礼供』的偈文:『善逝法身菩萨众,与诸应礼悉敬礼』。这里是寂天菩萨礼敬『三宝』(也就是佛、法、僧三宝),善逝指佛宝、法身指法宝、菩萨众指的是僧宝。这三宝可以说都是世间应礼敬的对象,所以『与诸应礼悉敬礼』。
接下来是『承诺着论』的部分。首先,礼敬佛、法、僧三宝之後呢,接下来所开示的戒律,无量的菩萨律仪,现在要开始宣说。『依经教集要宣说,入善逝佛子律仪』这里所谓『依经教』──寂天菩萨提到:这里所有的开示,并不是寂天菩萨自己随便新创立出来的;而都是依靠着以前印度的这些大师们,他们所撰着过的这些经教,将它们集要来宣说。接下来是『集要宣说』。之前是『依经教』,然後是集要的来宣说。所谓『集要』,就是精要的宣说,不特别深入的、广大的宣说。对初学者来说,一下子说得太广了,他们无法了解,所以集要来宣说。『集要』的意思,是对利根、钝根,一切众生都能够容易了解,这是『集要』的意思。

2

於此未说昔所无

声律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思利他

为修自心着此论

刚刚这两者:是寂天菩萨首先要『申礼供』(就是礼敬三宝),其次,『依经教集要宣说』,也就是『承诺着论』等等,都说完了,接下来是〝自谦〞的部分。这一部分,通常是撰着者不能一开始就说自己很了不起,或自言很厉害,所以能够来写这本书;故而要有一个自谦的偈文:『於此未说昔所无,声律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思利他,为修自心着此论』。首句『於此未说昔所无』,是说《入菩萨行论》这里所有的开示内容,都是佛菩萨或者以前印度的贤哲们、成就者们所说的法语。我只是依照他们所说的,而不是我自己随便轻易说出来的。是按照他们所说过的,我集要来说。『声律吾亦不善巧』是说:是不是这本论着文法非常的好、声律非常的好、修辞特别的美呢?寂天菩萨说:『对声律、文法,我也不是特别善巧』。除开这两者,是不是经典的意义可以利益无量众生,可以让每个众生都得到大利益呢?寂天菩萨说:『是故未敢思利他』──同样的,他也不敢说有丝毫利益他人的心。那麽这三个原因都不是的话,是不是这个论着就没有意义了呢?也不是!寂天菩萨接着说,他说这是『为修自心着此论』。寂天菩萨过去持续在修持菩提心,现在也持续在修持菩提心,同时未来也不断要修持菩提心;所以他等於二六时中都不断在精进修持菩提心。所以为了增长他的菩提心,为了修自心,寂天菩萨写这个论着。

3

修善故吾之信力

循此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

若得见此将获益

再接下来是〝生欢喜〞:『修善故吾之信力,循此亦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将获益』的偈子。这个偈子总结来说,是说寂天菩萨非常欢喜,写这个论着是有大利益的。为什麽呢?因为他自己在写的时候,生起了『无造作的信心』,而且生起了『无造作的欢喜心』。这个无造作的信心跟无造作的欢喜心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他对『菩提心』生起了大信心,他对『菩提心』生起了大欢喜心。因为有这两者──『信心』跟『欢喜心』,所以他觉得这个论典一定有它非常大的利益的,能够利益很多人的。所以,在这里他说『善缘等我诸学人』──〝等我〞就是说〝跟我一样的〞;意思是说,很多比寂天菩萨更有学问的人或比他还更精通佛法的人,他们是不会要来读这本《入菩萨行论》的。或是说比他智慧差的,或一些根器很差的人,他们读这本《入菩萨行论》可能也读不懂。所以这里说『善缘等我诸学人』就是说和寂天菩萨一样的,跟他智慧、精进一样的人、有缘的众生,如果能够打开这本书稍微阅读一下呢,他相信会有很大的利益的。

4

暇满此身极难得

既得成办人生利

 

倘若此生利未办

往後怎得此圆满

接下来是提到〝身依难获之理〞:也就是说人身难得,它非常不容易得到。所谓『暇满人身』,就是同时具备了『八有暇』、『十圆满』,这样的人身是难得的。偈子是『暇满此身极难得,既得成办人生利,倘若此生利未办,往後怎得此圆满』。在这里我们说这个人身是非常难得到的,现在如果已经得到的话,这个人身具备很大的利益。为什麽呢?它不光是能够利益自己,而且它能够利益无量的众生,就是依靠着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我们今天的自利跟他利都能够圆满。反之,如果今天不能好好利用这样一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来世要再得到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讲说今生会得到这样一个暇满人身,这一定是过去生也作了很多功德、累积了很多善业之後,今生才会感得这样的果报,来世还有没有机会能得到这样一个身体是说不定的。所以这个偈子就是要我们思惟『人身难得』,而且不要浪费这个难得的人身。

5

犹如乌云暗夜中

刹那闪电明亮显

 

如是因佛威神力

世间偶生福与慧

然後,再接下来是提到〝心依难生〞。这里指的就是说依靠佛的加持力,我们最微细的善心要生起呢,都是很短暂、很刹那的。偈子是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明亮显,如是因佛威神力,世间偶生福与慧』。可以说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地方、完全没有光的地方,我们就好像在这样一条路上走,这时候天空出现一点闪电的时候。刹那的闪电是很明亮的,但是时间非常的短暂,就好像它亮一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点点的路,我们能够找到一点点的方向。但是这个光明、这个闪电是刹那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像这样一个譬喻,我们这样一个轮回中的人,受了很多苦,我们都想要出离轮回的时候,可能想到说「我也要开始修持皈依了」、「我想要学习佛法了」或者「我想要开始禅修了」等等,这些善心都是刹那、刹那的生起。那这些刹那的善心是怎麽生起的呢?都是因为『如是因佛威神力,世间偶生福与慧』,才会暂时的生出这些善心。

6

以是善行恒薄弱

罪恶力大极难当

 

此非圆满菩提心

何有他善能制伏

接下来是提到『菩提心生的利益』里,首先第一个是说『菩提心』比其他善行都殊胜的利益跟原因在哪里。偈子是『以是善行恒薄弱,罪恶力大极难当,此非圆满菩提心,何有他善能制伏』。这个偈子主要是说『菩提心』它的利益是比其他的利益都大的。『以是善行恒薄弱』,这一句里面所谓的〝善行〞,是指没有以『菩提心』为发心的各种善行,可能包括了身的善行、语的善行等等。由於这些身跟语的善行,没有『菩提心』作为开始的动机跟发心;所以呢,它是非常薄弱的,它的力量是没有办法降伏各种其他罪恶的,所以说罪恶力大是极难当的。身身世世来,我们的身、口、意都造了非常多的恶业,要消除这麽大的──罪恶力大的身、口、意的恶业,我们要如何来降伏它?要如何来消除它?在这里寂天菩萨提到说『此非圆满菩提心』,意思就是说除了圆满的『菩提心』之外,是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来消除这些大的恶业──我们身、口、意的恶业的,没有办法来对治的。就好像对抗一个很大的烦恼的时候或罪恶最大的恶业的时候,你的对治法门一定是要非常有力的;这里最有力、最圆满的对治法是什麽?也就是『菩提心』。这里提到说除了圆满的『菩提心』,没有其他的善能够来降伏这些大的恶业。这里仁波切提到说,『此非圆满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两者合一的『菩提心』。

7

多劫仔细深思惟

诸佛见此最饶益

 

依此无量有情众

顺利获得最胜乐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提到说:如果想要证得一切佛智、一切佛殊胜的果位呢,就一定要具备『菩提心』。偈子是『多劫仔细深思惟,诸佛见此最饶益,依此无量有情众,顺利获得最胜乐』。在这里提到『多劫仔细深思惟,诸佛见此最饶益』: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这些佛菩萨们,他们都主要是依此『菩提心』的教法而能够成就一切佛的果位。过去的这些诸佛菩萨(已经成佛的佛陀、菩萨们),他们都是依照着『菩提心』的修持,才能证得殊胜的果位;同时,现在成佛的佛菩萨们,也是依此『菩提心』而能够成就佛道的;未来将要成就的未来佛,如弥勒菩萨等等,也是主要依此『菩提心』的修持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可以说:过、现、未三时,一切诸佛都是依『菩提心』而成就的。也可以说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得到最终的果位。同样的,〝依此〞──依照圆满的『菩提心』,无量众生也可证入佛的果位。

8

欲灭轮回百种苦

欲除众生诸不乐

 

欲享百种多乐者

恒时不舍菩提心

 

接下来是第八个偈子。这个偈子主要提到的是:上、中、下三种士夫,每一种士夫都要依止『菩提心』,才能得到各自圆满的果位。偈子是『欲灭轮回百种苦,欲除众生诸不乐,欲享百种多乐者,恒时不舍菩提心』。这个偈子里的第一个句子『欲灭轮回百种苦』,提到的是下士夫的修持方法。下士夫众生的修持者呢,就是希望自己要能出离轮回,他自己发愿要出离各种苦的行者,就可说是下士夫的行者(这是第一个句子──指下士夫)。第二个句子『欲除众生诸不乐』是指上士夫,是最殊胜的上士夫的修持方式。他的发愿是希望消除众生所有各种的苦果之外,也要消除众生各种的苦因。他有这样的一个心,而且完全无我,只是想到众生,是上士夫。接下来,第三个句子是『欲享百种多乐者』,这指的是中士夫。这里的中士夫是希望自己跟他人,能享受百种的快乐等等。不管是下士夫、上士夫、中士夫也好,都是要恒时不舍『菩提心』。

9

轮回狱系苦有情

若生发菩提心已

 

即刻称名善逝子

世间人天应礼敬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名实改变的利益〞。在这里〝名实〞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具备了『菩提心』(具备了『菩提心』发心的众生),他就可以称为是『佛子』,就可以得到『佛子』的名称。偈子是『轮回狱系苦有情,若生发菩提心已,即刻称名善逝子,世间人天应礼敬』。这里所谓的『轮回狱系』指的是轮回跟监狱是一样的,我们在这个监狱里,如同牢犯手会被铁铐所铐住是一样的。这个比喻就好像说,我们在轮回当中,也被手铐所绑住,这个手铐是什麽呢?也就是我们的『业』跟『烦恼』。『烦恼』里主要的有『三毒』──贪、瞋、痴的『烦恼』等等。由它而引生出来的各种身、口、意等等的这些『烦恼』可以叫做『业』。所以主要是『三毒烦恼』,还有它周围所引生的『业』。所以总称叫『业烦恼』,就好像是轮回监狱里捆绑我们的手铐一样。我们想从手铐或监狱出来──如果说这个轮回里的众生,受着无量无边苦的这些众生,他们不管受多少的苦,如果他们能发起一念心、一个动机,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要能够成就佛道」,他要利益众生、成就佛道的『菩提心』如果发起的话,那个当下他就不再是轮回里面的众生了。因此他即刻称名『善逝子』(他即刻就成为了『佛子』)。除此之外,同时世间的人天对他也会不断的礼敬。

10

犹如最胜冶金料

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至宝佛陀身

稳固执持菩提心

 

接下来有六个譬喻,也就是有六个偈子。透过六个譬喻的方式来说明『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六个譬喻当中的第一个譬喻,就是比喻『菩提心』是像金是一样的。偈子是『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至宝佛陀身,稳固执持菩提心』。我们说印度以前有一种金的这种料(水),是最殊胜精妙的。这种冶金的液体只要一点点,倒入或滴到铁里时,就能将所有的铁转变成金。这种最胜的冶金料能以一点点,将所有的铁转变成黄金一样。以一点点金的料能将不好的铁(我们说金跟铁两者来比的话呢,铁是很便宜的,而金是很贵重的)转成黄金,以此来譬喻铁犹如我们的垢身(这里的垢身是指充满了业、烦恼、三毒等等污秽的、肮脏的这个身体,就好像铁一样),这里的金(最胜的冶金料)是什麽呢?就比如像是我们的『菩提心』。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菩提心』的时候,具备这麽一点点冶金料的时候;这个『菩提心』就能把我们凡夫的身,当下转变为菩萨身、上师的身、或者是佛子或者是菩萨子等等,成为是菩萨。因此用金(冶金料)来比喻『菩提心』的珍贵。

11

众生导师无量慧

善观此心最珍贵

 

诸欲脱离轮回者

坚持至宝菩提心

 

接下来这个偈子提到以一个〝船长〞为喻──一个能够知道方向的船长比喻。偈子是『众生导师无量慧,善观此心最珍贵,诸欲脱离轮回者,坚持至宝菩提心』。以以前的印度来讲,在大海当中有很多充满宝物的小岛。这个时候,如果要去找宝物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知道路的导师或者船长来带领。这个导师、船长他能知道这个岛上的珠宝什麽是最珍贵的,什麽是值得拿的,什麽是普通的,是不用拿,他能够善能分别。因此,这里的譬喻:犹如众生的导师──佛菩萨们,他们是与能知道宝物的船长是一样的,能够知道分辨宝物的专家是一样的。他以无量的智慧,善观『菩提心』是最珍贵的。同时也提到说,所有希望离开轮回的众生,都要坚持这个最宝贵的宝物。所以这个偈子是比喻『菩提心』,犹如珍宝是一样的。

12

余善犹如芭蕉树

果实生已将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

无有穷尽反增盛

 

接下来这个偈子,比喻『菩提心』好像〝如意树〞一样。比喻如〝如意树〞它的善根是不尽的,而且不断的增长。偈子是『余善犹如芭蕉树,果实生已将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无有穷尽反增盛』。这里的〝余善〞指的就是说没有『菩提心』为动机、为发心的所有善行,都可以称为〝余善〞。这些善行因为没有『菩提心』为引导、为基础,所以犹如芭蕉树是一样的。在这里〝芭蕉树〞的意思是说:它可能生了果一次之後,就没有办法再继续成长下去,整棵树就会枯掉了。它的果实只生这麽一次,就好像没有发『菩提心』所作的身、口的善行,是没有办法增长,没有办法延续的。相反的,如果具备了『菩提心』的善行呢,它是无量的,比喻是〝如意树〞一样的。所谓〝如意树〞是说它不断能增长,有各种果实会出生。好像说一个行者,具备『菩提心』来修持的时候,他在未成佛之前,所有的功德不会减少,而且会不断的增长。这个比喻是说:没有『菩提心』的善行呢,就是和〝芭蕉树〞是一样的;有『菩提心』的善行,就好像〝如意树〞是一样的。

13

纵使造作极大恶

如依勇士除畏般

 

依彼顷刻速解脱

谨慎之人何不依

接下来第四个比喻,比喻『菩提心』好像勇士,像具备大力量的人一样,他能够降伏、摧伏各种恶业。偈子是说『纵使造作极大恶,如依勇士除畏般,依彼顷刻速解脱,谨慎之人何不依』。就好像比喻说我们要去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充满了各种坏人、强盗等等。如果说一个人去的话,那是很单薄的力量,而且会感到非常的害怕。如果这个时候有各种的很多朋友一起去,而且他们是非常勇敢的、非常勇猛的,而且具备各种武器,我们就绝对没有问题的。一群人去的话,那是不用感到任何害怕的。所以呢,这好比依着这个勇士,能消除各种畏惧一般。而没有具备『菩提心』的任何善行,就好像独自一个人没有朋友,要面对很多的恶业、要面对很多敌人一样。有了『菩提心』,有『菩提心』为动机、发心的善行,就好像有这些朋友、有各种勇士在保护你是一样的。这里也提到说,如果我们过去可能造了各种恶业,或者做了很多坏事等等,但是依靠着『菩提心』的力量,或者依靠着比喻的勇士、朋友的力量的时候呢,那我们也是不用感到害怕,各种『业』也能够得到消除。

 

14

菩提心如劫末火

刹那必毁诸重罪

 

智者慈尊谕善财

彼心利益无限量

然後,接下来这个譬喻,也就是第五个譬喻,比喻『菩提心』犹如劫末的大火一样。在坏劫里,最後的时候会有这个大火,在《俱舍论》里有提到,在劫末时,有七天会不断的燃烧大火。最後连须弥山等等、所有四大洲都会被烧毁掉,一点也不剩。如果一个人生起广大『菩提心』的时候,不管他过去可能造作了『五无间罪』或『十不善业』等等各种大的恶业;但是因为他具备了『菩提心』的力量,就好像劫末的大火一样,能将所有的恶业消除。这个偈子是『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必毁诸重罪』。
接下来第六个譬喻。前五个譬喻已经结束,第六个譬喻并没有特别比喻出来,而是说其余的这些比喻可以参阅其他的经典;就是说在其他的经典里面,你可以找到各种譬喻。偈子是『智者慈尊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这是出自《大藏经》里善财童子的故事,善财童子在这里还有个名称棍桑,是藏文另外一个名字。善财童子请问慈尊(弥勒菩萨)有关如何发『菩提心』的方法,慈尊也开示他:「发『菩提心』的利益是无限量」等等的开示,这个在经教里有。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以上2004年1月14日开示於台北智慧金刚佛学中心

15

略摄菩提心

当知有两种

 

愿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在最开始呢,首先要发起『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因此我们来听闻殊胜的大乘法教。今天接下去要介绍的是『菩提心』的分类。偈子是『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两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一般来说,『菩提心』的分类有非常多种,但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两种。首先『愿求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希望发愿发起『菩提心』,就是在『果』上的愿望,就是『愿求菩提心』。第二个(『趣行菩提心』)就是:不光是发愿为了众生要成就佛道,而且在『因』上开始来修持、在『因』上行『菩萨行』(譬如『六度』或大乘的『见』、『修』、『行』等等,来修持)。所以,总结『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种──『愿』跟『行』两种『菩提心』。

16

犹如分晓知

欲行趣行别

 

如是智者知

二者依次别

再接下来,知道『菩提心』有两种之後呢,有此比喻两者是怎麽样:偈子是『犹如分晓知,欲行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者依次别』。也就是以『愿』跟『行』两种『菩提心』比喻来说,『愿菩提心』就是〝欲行〞──就是发一个心:我要到一个地方去、到一个城市去,想到〝我要去〞就是〝欲行〞,就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比喻,就像是〝趣行〞,也就是说他真的开始走了,他不光只是〝想〞而已。如果光是〝想〞是无法到达的;但他真正可能开始走或者是乘车等等,开始往目的地行走了,这就是『行菩提心』。我们利益众生也是这样,不光只是发愿「我要利益众生」,这样子还不够,还要真正开始行持度众的事业等等修持。所以『愿』跟『行』,有两种『菩提心』。

17

愿心於生死

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

相续增福德

 

再接下来要分别介绍两种『菩提心』的利益。第一个,这个偈子是『愿心於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这里首先介绍的是『愿菩提心』的利益。『愿菩提心』的意思就是「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要成就佛道」,这样的一念心就是『愿菩提心』。当这一念『愿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就正式进入了『五道』里的第一道,也就是『资粮道』。『资粮道』中又分大、中、小的『资粮道』。发起『愿菩提心』属於『五道』中『资粮道』里的『小资粮道』的部分──已经进入『小资粮道』。偈子里提到说,当『愿菩提心』生起之後,它的利益是很大的,它指的是说当一个行者还在轮回当中时,他如果生起了『愿菩提心』,这个利益是很大的;但如果与『行菩提心』两者相比的话,它不如『行菩提心』的『相续增福德』,没有办法跟『行菩提心』一样。因此,这里所谓「利益广大」,是指行者在轮回当中生起了『愿菩提心』,这个功德很大,但不如『行菩提心』。

18

何时为度尽

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

清净受此心

19

即自彼时起

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

量多等虚空

 

再接下来有两个偈子是介绍『行菩提心』的利益。这两个偈子分别是『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清净受此心』和『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指的是之前的『愿菩提心』生起之後,也就是说「我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这一念心已经发起了;光发起这样的『愿菩提心』还不够,而且要发起「我为了要让众生能够成就佛道,因此我要开始修持,真正进入大乘『菩萨道』的『见』、『修』跟『行』这三者」,真正开始行持。发誓说我要开始来做、开始来行持,一直不退转的来受持此心的话,这就是进入了『行菩提心』的部分。因此,具备了这样『行菩提心』的大的力量跟大的利益,所以接下来『即自彼时起』(就是生起了这样的『行菩提心』之後呢),『纵眠或放逸』,就算是在睡眠当中,或者偶而会放逸,或者是嬉戏、玩耍等等情况出现;但是福德还是会相续的出生的,而且跟虚空一样广大。所以这里主要是提到之前的『愿菩提心』是有功德,但是利益并不是很大;再怎麽样,如果说睡眠的时候或嬉戏的时候呢,还是会有障碍出生。但是如果是进入了『行菩提心』,真正开始修持之後的话,就算是睡眠或放逸、玩耍、嬉戏的时候,功德还是会相续而生,不会有中止跟断除的情况。

20

妙臂问经中

为利小乘者

 

如来自宣说

此是极合理

 

接下来是提到『愿』、『行』两种『菩提心』利益都是非常大的,这不光只是他自己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在经典里面佛陀曾经开示到、有说过的。所以接下来的偈子就是引经据典的来证明,也就是『妙臂问经中,为利小乘者,如来自宣说,此是极合理』。这里引用了《妙臂请问经》,经典里如来(也就是佛陀)为了利益小乘的行者(也就是为了让小乘行者能够进入大乘发起『菩提心』),主要开示了『菩提心』的教法。我们说大、小乘主要的差别在那里?就在於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发起了『菩提心』,他就进入了大乘;如果他没有发『菩提心』,他就是小乘。所以真正大乘的『见』、『修』、『行』是非常甚深的,其根本就在於『菩提心』。所以如果一个行者要证得圆满的一切佛智的果位的话,那小乘的行者是不行的,原因是什麽呢?因为他们没有具备圆满的『菩提心』,他们没有发起『菩提心』。所以大乘的根本或者说成佛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佛陀知道这样『菩提心』的珍贵,因此在经典里有这麽开示。
 

21

虽仅思消除

有情之头疾

 

亦具饶益心

具福无穷尽

22

况欲除有情

无量不安乐

 

而且欲成就

有情无量德


因此再接下来也是要介绍『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大的,有两个偈子:『虽仅思消除,有情之头疾,亦具饶益心,具福无穷尽』和『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而且欲成就,有情无量德』。这里提到的就是『菩萨行』里面,譬如说我们发愿要消除众生所有的头痛(头疾),我们希望将它消除;光是这样发愿说要消除所有众生头痛的这样一个心,其功德、福德也都是无量无边的。更何况我们是为了要利益无量的众生,要消除无量众生所有的苦痛,这个功德、福德更是不用说明的了。
    

23

是父亦或母

谁具此益心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继续提到说『菩提心』是很珍贵的,就算是父母、仙或梵天也都没有。偈子是『是父亦或母,谁具此益心,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我们说凡是父母都会有关爱或爱护子女的这念心,但这一念爱的心或关爱的心,如果跟『菩提心』相比起来的话,父母的爱还是有限量的、有对象的来关爱。但是菩萨的『菩提心』,他所关爱的,他所爱护的、照顾的是无量无边如虚空一般无量的众生。因此他是无量的、非常大的。因此父母的这种爱心是不能够比的。同时或者说像仙人、欲天或者梵天──梵天是所有神中最大的,可是梵天也都没有这样的『菩提心』。

24

众生为自利

往昔如是心

 

梦中亦未梦

况为他而生

 

接下来是提到为什麽他们没有办法生起『菩提心』(就是刚刚提到的梵天、欲天、父母等等)?原因就是『众生为自利,往昔如是心,梦中亦未梦,况为他而生』。意思就是说这些众生(刚刚提到的神、天、或者父母等等),他们都没有一念利益他人的这一念心。不要说对他人没有这念心,就是自己要利益自己的──要对自己生起『菩提心』的这一念心也都没有。像我们众生都是在轮回当中受着无量的苦,那綑绑我们的是什麽呢?就是我们的『业』跟『烦恼』将我们的手紧紧的捆住,而受着无量的苦。但是如果首先自己对自己没有想到说「我要脱离这个苦,我要出离轮回」的心的话;那是更不可能会生起一念「我要利他」,或是「希望众生都能脱离轮回」的心。主要的,所谓利他的『菩提心』是更不可能会生起。就好像在梦中亦不可能会梦到是一样的。

25

他人为自利

亦无利众心

 

殊胜此心宝

昔无稀有生

 

接下来是说:已经生起了『菩提心』,要感到非常欢喜、非常的高兴。这个偈子是『他人为自利,亦无利众心,殊胜此心宝,昔无稀有生』。这就好像之前提到的两个偈子:世间的父母、仙、神、梵天等等,他们连不要说利益他人的心没有生起;他们就算是自利──自己要出离轮回的心也都没有生起。那更何况说我们现在已经依止了『善知识』,听闻了各种口诀、教授之後,生起了这麽一个殊胜的『菩提心』,这真正非常殊胜难得的,要感到非常高兴的!

26

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露

 

珍贵至心宝

其福何能量

 

接下来是提到说:『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广大的,不是任何其他的福德能够来比拟的。偈子是『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露,珍贵至心宝,其福何能量』。偈子所提到「众生安乐的因」,这里所谓的〝安乐〞,除了暂时的安乐,还有究竟的安乐。不光是暂时的安乐,而且究竟圆满的安乐也都能够得到。『菩提心』就好像是能够消除各种痛苦的甘露是一样的。这里〝甘露〞,也像是药一样。所以当我们具备了『菩提心』之後,那这个『菩提心』也就是我们除苦的因,也就是除苦的药。因此这样子一个『菩提心』的利益非常之大。其他的福德──像是声名、力量、各种的权力、钱财等等这些福德,我们得到时,所得到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快乐,事实上更多的痛苦会随之而来。这不是究竟的一种快乐,所以真正究竟的快乐,可以说就是『菩提心』这种快乐。

27

仅思利众生

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

利乐诸有情

 

接下来提到说:『菩提心』的利益呢,甚至比供养诸佛菩萨还来得大。偈子是『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这个偈子是说,如果能够发愿或者真正利益无量众生,这个利益是非常大的;或者说我们只是心中想到发心:「我要利益无量众生,我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这样的一念功德,它事实上比供养诸佛的功德,都要来得大。
就好像在《三摩地王经》上,佛陀曾经说过一个偈子;偈子的大意是:如果我们用无量无边的供灯,来供养所有一切三世佛菩萨,而且所供的灯是遍满一切世间的,这样子不断的来做供养,这是有利益的吗?佛陀说:「这是有利益的」。但是佛陀接着说:「如果一个人、一个菩萨,他就是坐在那里,心中只是发了一个心真诚的说:「他要利益一切众生,要修持所有的『菩萨行』,要帮助所有的众生成就佛道」──这是刹那间他生起这样一念大的『菩提心』,他的刹那『菩提心』的功德,甚至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供灯,而且持续的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功德,都来得大。

28

虽有除苦心

却是急趋苦

 

因痴虽欲乐

毁乐如灭仇

 

接下来的偈子提到说:所有的众生由於他们的『愚痴』跟『无明』,所以不知道如何消除各种的痛苦,也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得到快乐。偈子是『虽有除苦心,却是急趋苦,因痴虽欲乐,毁乐如灭仇』。首先我们解释前两个句子『虽有除苦心,却是急趋苦』。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人都想要离开各种的痛苦,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都是想要离苦。我们知道苦有很多,比如说身的苦、病的苦、或者心上的各种痛苦等等,非常的多。我们都希望消除它,能够得到身心的安乐跟快乐。但是我们说:要消除身上的苦或心上的苦,首先要知道这个苦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说要知道这个苦的〝因〞是什麽。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切『苦果』的〝因〞是什麽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如何消除这样的一个苦。就譬如说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病因是什麽。如果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食物吃得不对,我们一直在吃不健康的食物,那我们就会一直得这样的病。所以如果要健康,要让这个病好的话,那首先就要从〝因〞上──也就是开始吃一些健康的食物,这个病才会好。就好像这样的譬喻,我们在轮回当中受各种无量的苦,身的苦、心的苦等等,要消除这些苦,首先要知道它们的〝因〞是什麽?它们的〝因〞就是我们的『业』跟『烦恼』,要断除这个『业』跟『烦恼』,就能够除苦。接下来两个句子是『因痴虽欲乐,毁乐如灭仇』。所有的众生也都是一样,都想要得到快乐,诸如身的快乐、心的快乐等等,都想要得到。但是这样子的一个快乐──身、心的快乐,它的〝因〞是什麽呢?我们说快乐的〝因〞就是要我们身、口、意『三门』都要行善。要行善就是指要积聚『二种资粮』──『功德资粮』跟『智慧资粮』。当我们懂得积聚这『二种资粮』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得到究竟的快乐。这也不能只是想想而已,而是真正要来行持、要来做。但众生由於他可能只是想说要得到快乐,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来行持或积聚两种资粮。所以他的『无明』就在作祟,所以『无明』看到这些苦呢,那就好像是「毁乐如灭仇敌」是一样的。

29

於彼乏乐者

多苦诸众生

 

欲令满诸乐

断彼一切苦

 

愚痴亦令除

岂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岂有如此福

 

接下来有两个偈子,主要是提到说:『菩提心』的利益是没有任何其他可以来比拟的。偈子是『於彼乏乐者,多苦诸众生,欲令满诸乐,断彼一切苦,愚痴亦令除,岂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就像之前所提到的两点:第一个是,众生都想要得到快乐,但是都不知道快乐的因是什麽,要如何去行持快乐的因。第二个是,众生都想要除苦,但是也都不知道苦的因在哪里,所以没有办法除苦。因此,众生都是在『无明』当中──在『无明』当中的众生,它想要除苦,但是没有办法除掉。因此,知道除苦的方法、得到快乐的方法,那就是『菩提心』。我们可以说,不知道怎样除苦,其根本就是『无明』;等於说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所以当我们具备了『菩提心』的时候呢,那这个『菩提心』是没有任何的善可以比拟的。而且它也没有任何其它的「朋友」可以比它更殊胜的了。也没有以它更大的福德的。

30

若人酬恩惠

尚且应称赞

 

未托自为善

菩萨何须言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提到说:犹如我们世间人会说:「一个具备善心的好人,他是值得赞叹的」。如果说这样一个善心的好人,都是值得赞叹的,那更不用说是一个发起『菩提心』的菩萨,那更是值得赞叹的。所以偈子是『若人酬恩惠,尚且应称赞,未托自为善,菩萨何须言』。这里就好像说〝世间的好人〞以一个比喻说:如果说有一个很穷困,经济不好的一个人。有一天,一个很富有的人帮助了他;给了他一些钱,慢慢帮助他之後,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的成长,慢慢的也赚到一些钱。他会想到说「以前穷困的时候,有人帮助过我,我现在要感恩图报,我要回报他」。对这样懂得知恩回报的人,我们会说这个人他是一个好人,是很有感恩心的一个人,他是值得赞叹的!这是以世间来讲。更何况说是一个菩萨,菩萨是怎样呢?『未托自为善』。也就是说,他要帮助别人,他的这个『菩提心』──要救度众生的心,是没有人要他这麽做的。而且他心中也完全没有想到要得到任何回报。而且他就是随时的、就是自然的在做,他自然的在行持帮助众生法门。而且帮助众生不是一个、两个,是无量的众生。而且时间也不是短暂的,而是在未成佛之前,轮回未空之前,他都要帮助众生。因此,这个是更不可思议,更需要赞叹的。

31

长予少众食

轻侮刹那施

 

令得半日饱

人敬云行善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谈到世间的善行是怎麽样的一个情况,有一个介绍。偈子是『长予少众食,轻侮刹那施,令得半日饱,人敬云行善』。这样一个布施的情况,以前在印度也好或者历史的故事上,或者到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譬如〝布施〞,像是国王或很有钱的人,他会布施给这些贫困的人。譬如布施给他们吃的东西、食物等等。偈子里首先提到说『长予少众食』,〝少众〞指的就是富人在布施给穷困的人的时候,这个穷困的人不是无量无边的,而是数得出来的。最多可能几千人或几百人而已,它是有一个数量的。比起像是佛菩萨发愿要利益无量的众生,那是不能比的;所以这里是说〝少众食〞。同时在给的时候,他是带着轻侮的心的──可能在语言上面、或在行为上面,在行为上他甚至还会鞭打,或者在语言上很没有礼貌,那他是带着〝轻侮〞的心来给的。或者他是刹那给的,〝刹那〞指的说短时间的在给。给了一下子,可能是中午一点吃的,下午就饱了等等。或者说是『令得半日饱』,〝半日饱〞的意思也是说普通的一些食物、给的一点点的食物,吃了一下子,马上又饿了的这些食物。可能是,好的食物国王留着吃,不好的才会给这些穷人们吃。他只是〝少众食〞,而且是〝轻侮〞、〝刹那〞,而且是〝半日饱〞的来给;光是这样子,这个国王或者富人就会得到众人的赞叹。

32

况恒长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

满彼一切愿

 

接下来提到菩萨的『菩萨行』是更要值得赞叹的。偈文是『况恒长施与,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在这里第一个提到的是「无边的有情、无量的有情」。菩萨发愿要帮助的有情是无量无边的。就好像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提到的偈子说:「首先,虚空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所在的地方,他的『烦恼』、各种的『业』也是无量无边。同样的,因为『业』跟『烦恼』所生的苦也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要发的愿就是要帮助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的苦痛跟『业』、『烦恼』都要将它消除。这就比喻说:好像我们在草地上,如果有一块大石头,当你把它翻起来的时候,一翻开,可能就有无量的虫、无量的众生在下面。所以说,佛菩萨所发的菩萨的愿是不可称量的、是没有办法算的、是无量无边的。而菩萨所发的愿就是这麽的广大,他不会畏惧说要发这麽大的愿、帮助这麽多的众生;而发的愿就是为了无量的众生,这是第一个──是〝无量〞。第二个──是〝长时间〞。也就是说他长时间的,在未成就佛道之前,都要长时间的来利益众生,而且精进永远不退。第三个──是他能满一切众生的愿望,不像之前提到的富人所给的饭只是〝半日饱〞而已。那佛菩萨所提供的法,可以说是真正甚深的『见』、『行』、『修』等各种的法门。而且是在因上圆满、果上圆满的法门。能够帮助无量的众生满一切的愿。

33

於菩萨施主

若人生恶心

 

佛言将住狱

劫如心生数

 

接下来偈子提到:如果我们对一个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恶念、恶心的话,他的苦果也是会投生到恶道里面去的。这个偈子是『於菩萨施主,若人生恶心,佛言将住狱,劫如心生数』。首先提到〝菩萨施主〞,这里比喻菩萨像是〝施主〞一样,可以说对众生最大的施主就是菩萨了。所以说如果我们对於这样的〝菩萨施主〞,起了瞋心或起了恶心来对他的话,佛陀说:「对他(菩萨)生起瞋恨心的这个人,如果只是刹那生起了这个恶心,他就会有一劫投生到地狱、恶道去;如果两个刹那生起恶心的话,也就会有两劫的时间在地狱里面」。所以这样一个恶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34

若人生至信

其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

善增罪不生

 

接下来这个偈子是说:相反的,如果对『菩提心』生起大信心的话,利益是更大的。这个偈子是『若人生至信,其果较前增』──首先是这两个句子。就像之前提到的,相反来说:如果对於佛菩萨或一个行『菩萨行』的人,能够生起很大的信心的话,就像之前所提到如果生了〝恶心〞多少刹那的时间,也就会落入恶道多长劫的时间;相反的,如果生起〝信心〞多长的时间,那他的果报跟功德更是非常广大的。接下来这个句子是提到『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这是说如果一个人他对一个菩萨,有想要害菩萨的心──譬如他想用身、口、意各种不好的行为来对这个菩萨,希望能伤害到他,希望他(这个菩萨)的身口意也能有罪恶;但是不管这个人如何透过身、口、意的行为来伤害这个菩萨,这个菩萨还是能将这个罪转变为善,而且会更增长他的善行跟善功德。

35

凡生此心宝

我礼彼人身

 

伤其亦予乐

皈依彼乐源

 

再接下来这个偈子提到:要礼敬生起了『菩提心』的人。因此偈子的前两个句子是『凡生此心宝,我礼彼人身』,这个是第一部分──是〝礼敬〞。也就是谁只要生起为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的话,那他是值得来礼敬的,值得来礼敬这样一个菩萨。第二个部分的句子是『伤其亦予乐,皈依彼乐源』。这是说就算一个人伤害了一个菩萨,或者是透过身、口、意的行为伤害了一个菩萨,他可能暂时的会落入到恶道去,但是究竟还是会得到快乐。这个原因是什麽呢?由於,就像经典里所记载,不管与菩萨有善的、恶的缘,只要是结上了这个因缘,那纵使暂时可能会落入恶道,但是究竟都会得到快乐的因缘。就像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佛菩萨也都有发这个愿──那时候都会有故事,譬如说有人伤害了一个佛菩萨,这个佛菩萨对於伤害他的人,通常都会发出一个善愿说:「希望他不要落入恶道的苦,希望他将来能投生善道」。也因此,这句话说『伤其亦予乐』,意思就是佛菩萨们透过他们发愿的力量,众生就算伤害了他,但因为佛菩萨的愿力,他最後也能得到快乐。这个就是第一品,就是《菩提心生的利益品》,到这里第一品圆满结束。

因此,我们可以说基本上《利益品》它是可以放在十品的哪一品都可以。但是为什麽今天《入菩萨行论》首先第一品(第一个)就要讲说『菩提心』的利益呢?它的原因是什麽?为什麽要放在第一品来说呢?因为我们说初学者刚进入『大乘』,要发起『菩提心』的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给他一个好处、给他一个利益,然後他才会甘心的来进入。就像众生要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他先要知道做这个事对他有好处吗?对他有利益吗?这是世间一般人普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同样的,当我们想要来修持、行持大乘的『菩萨行』的时候,那我们要修习『菩提心』之前,也是一定要先知道『菩提心』的利益是什麽?功德是什麽?然後,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才能顺利进入修持『菩萨道』的方法。所以第一品要开示『菩提心』的利益。

那之後几品,仁波切是说将来有机会,希望将後面几品都开示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入菩萨行论》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论。过去在西藏很多的大成就者、或者修行者,就只是依靠此论──这麽一部《入菩萨行论》,他就能够得到成就。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由於时间的关系、大家工作的关系,要再读很多很多的大论,那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我们就可以依止《入菩萨行论》来修持,因为《入菩萨行论》里面清楚的开示了『大乘菩萨行』里面的『见』、『行』、『修』等等的次第。都非常清楚的开示出来!就好像古代这些西藏大成就者们,他们在自修、修持上来说,就是依靠《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他们在早晚课诵读的也是这部《入菩萨行论》;他们为别人说法开示,也是说的《入菩萨行论》;他们想要利益他人、要找方法利益他人呢,也是依靠《入菩萨行论》。所以说,《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加持力非常大的一部经典。仁波切说他小时候学习《入菩萨行论》,他的传承是跟随创古仁波切所学的。

各位有没有问题?

﹝问题一﹞:(因听不清楚录音中问题之确切内容,根据是日之听闻,拟其大意为:在世俗生活里诸如遇到考虑个人人事升迁等情况,往往会与『菩提心』利益他人之要求相违,该怎麽办?)

《回答》:针对这个问题,仁波切提到说:『轮回』跟『世间』的本质就是这样子,也就是大家都会想到自己多,而不会想到他人。就像我们说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你要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就一定要想到自己要得到利益,生意才会做得好,这个时候是不可能谈到『菩提心』的。仁波切说:但是还是可以透过在工作当中──首先,虽然一开始都是想到完全是利益自己,不会想到他人;我们可以早上一起床的时候,就可以先观修『菩提心』,然候也做忏悔,就是说希望今天的行为不要违犯『菩提心』。到了晚上睡前的时候,也可以回头想一想:今天一天里来,我做了多少事情是为了自己,多少事情是为了他人,仔细的反省跟检讨。并且依靠一些对治的方法,来提起自己的『菩提心』,提起自己的正念、正知等等。仁波切讲说:透过这样子,早上起来〝发愿〞跟晚上睡前的〝忏悔〞;那慢慢的──我们是不是如果生意上有赚到钱、资金足够的话呢,我们试着就开始多做功德:供养三宝、或者说多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透过这个机会积聚善业,那慢慢慢慢的就会有法的善的因缘会出现,那麽这个利益是蛮大的。所以仁波切有提到说:在工作当中──在完成世间轮回的工作当中,要完全有『菩提心』,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透过慢慢的反省、检讨,知道自己没有『菩提心』而忏悔、多做善行、多发起『菩提心』的话,仁波切说:这个就是修持,这就慢慢有功德。

﹝问题二﹞:(略)

《回答》:仁波切说:那要看情况来帮助他。对一个没有皈依、不是佛教徒这样一个世间人呢,第一,可以多跟他开导有关利他的心、或者说不要伤害别人、要有善心善行的这种观念,可以试着多跟他来开导、来讲。但事实上,有的人他还是不太喜欢听这一些;你愈说要帮助别人,不要害别人,反而更增加他的瞋心、不高兴的心的话呢,这种时候就用第二个方法,就是多帮他回向跟祈祷。这时候透过你自己的修持、自己的善心,你发愿希望说这位先生(这个人)他的心中能够生起『菩提心』;他的『无明』、他的『烦恼』能够慢慢的降伏;他的智慧光明能够生起;甚至可以帮他发愿说:「希望佛菩萨身、口、意的加持,都能够加持他的身、口、意,转变成为清净的」等等──可以帮他发愿。

﹝问题三﹞:(略)

《回答》:对於这个问题,仁波切是说:要让我们的『菩提心』持续的方法,是要不断不断的来禅修『菩提心』。好比我们修『菩提心』,刚开始,在一般的时候好像有一点『菩提心』。但是一遇到状况出现了,这个『菩提心』也不见了。或者一个人自己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修得非常好;但是一遇到讨厌的人的时候,这个『菩提心』也不见了。这就代表说我们还没有真正得到这个珍贵的『菩提心』,依照经教里佛陀所开示的有一个次第,我们说生起『菩提心』之前要生起『慈悲心』。这个次第可以先从我们的父母开始,要对父母要生起『慈悲心』,或者说对我爱的人、我比较喜欢的人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然後接下来是要对陌生人、你不认识的人也要生起『慈悲心』;再进一步,要对於你讨厌的人也要生起『慈悲心』;然後再进一步,要对所有众生都要生起『慈悲心』。这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的观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次第。慢慢这样子去做的话呢,最後才会得到一个不变的或者说坚固的『菩提心』。这样子一个次第的修持,不是说几个月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它是要不断的、持续的来修持的。

 

 


──以上2004年1月15日开示於台北智慧金刚佛学中心


 
 

本讲记在策旺喇嘛的指导下修订完成,若有任何过失,归於笔录者;倘有丝毫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成就佛道』。


▲TOP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因明学《五》(索达吉堪布) 回目錄 下一篇(「示解脱道」(大手印传承)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解脱庄严宝论
单亲家庭服务网络计画-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泷观桥的呼声- 流浪在梦与现实之间- udn部落格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自由電子新聞網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