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法林祈願法會 不丹國師主法2010中元節百僧超渡大法會 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6月份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22:00:34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第四品  不放逸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後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後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

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

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

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

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

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

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着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

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勳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虽曾立此誓,欲於十方际,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

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於地狱,无义受伤害?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第四品终

 

 

 

 

 

 

 

 

 

 

 

 

 

 

 

 

 

 

 

 

 

第四品  不放逸

 

戊一(不放逸)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不放逸的本体即是谨慎取舍,《学集论》中云:“何为不放逸?即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修持一切善法,内心防护一切有漏法。”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方便。《三摩地王经》中云:“所说一切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

己一、略说: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佛子以加行、正行、後行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受持菩提心後,就应当毫不懈怠努力做到恒时不违越菩萨学处。

己二(广说)分三:一、谨慎修学所修;二、谨慎所依暇满;三、谨慎所断烦恼。

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分三: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後宜思取舍。

对於任何事,最初未经观察,或者只是稍加观察而未经慎重分析,即使口中说“发誓要做”,然而经过一番详细观察才决定到底做还是放弃,这一点也是合情合理的。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而这里与之完全不同,一切如来及菩萨也是以大智慧详加观察,而且我自己在受戒之前也经过详察细审、再三深思,对於这样的发心学处怎麽能半途而废呢?是绝对不能的。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一、异熟果堕恶趣;二、失毁利他行为;三、阻碍解脱。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诤论。

癸一、真实宣说: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假设在发心的时候立下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等,之後三门所作所为不履行诺言,那麽显然已经欺骗了这些众生,如此一来,我最终的下场将会怎麽样呢?可想而知绝对摆脱不了恶趣。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如果某人心里想要施舍食物等微不足道的平常物品,之後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这是饿鬼的因,《正法念住经》中云:“仅稍思量而未布施,则投生饿鬼,若已经立誓而未布施,则堕入众生地狱。”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後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那麽,何况说诚心以无上佛果与暂时的安乐宴请一切有情,後来又欺骗这所有众生,怎麽能转生善趣呢?是不会转生的。

癸三、遣除诤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有人问:如此一来,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相违了吗?佛经中记载:圣者舍利子奉持菩萨行时,恶魔索要右手,他砍断右手,用左手布施,结果魔口出不逊,於是舍利子生起厌烦心而舍弃发心,但还是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金色尊者前世也曾於四十劫中持菩萨行,後来舍弃菩提心立即变成缘觉。

其实并不相违,《普明论》与《释论》中对此是这样答复的:某人舍弃菩提心,可是他们也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只有遍知佛陀才能洞晓得一清二楚,而我们根本无法了知。

善天尊者则如此回答说:“虽然以方便法舍弃了菩提心,但因真实受持(菩萨戒)的缘故也能使众生得以解脱。”

布波德论师对此作答:“尽管舍弃了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因为虽然放弃了利他之心(世俗菩提心),但由於没有舍弃证悟无我的智慧(胜义菩提心)而不会堕入恶趣。然而,对於不可思议的行境,只是冥思苦想又有什麽用呢?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为严重的。《般若摄颂》中云:“虽於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原因是,如此一来势必大大降低成办一切众生利益的功效。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不仅如此,就算是对其他众生发起此菩提心的福德从中作梗也会使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降低,由於导致对方不能利益众生,因而作障碍者的下场必然是无有尽头的恶趣。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其原因是: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当然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寂灭定幻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由於堕罪与菩提心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如此必将拖延很久才能获得一地等果位。

辛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因此,按照发心时所承诺的那样,我务必要恭敬履行诺言,从今以後如果不勤奋努力,那麽必定径趋直下,接连不断从恶趣堕入恶趣。

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如果有人想:佛陀会救护我们,不至於变成这样吧。

往昔赐与一切众生安乐之不可计数的佛陀都已趣入寂灭,然而我由於违越学处的罪过所致未能成为过去佛度化的对境。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如果心想:以後会得到救护吧。

倘若仍旧一如既往,那麽下场必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恶趣感受痛苦,即便获得善趣也是遭受疾病缠身、受到束缚、砍剖身体等苦痛。

庚二(谨慎所依暇满)分三:一、暇满难得;二、未得之过患;三、得後不勤而舍。

辛一、暇满难得: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无论是值遇佛陀出世、信仰佛法、获得人身还是修持善法(都非常难得)。总之,十八暇满完整具足的人身实在稀有珍贵、来之不易,其余什麽时候还会获得这样的人身呢?不会获得的。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已经有幸得到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尽管也会逢遇健康无病的日子,丰衣足食顺缘样样具备,无有违缘损害,可是人的寿命一刹那也不可信赖,完全是欺惑性的,这个身体就像顷刻间的抵押品一样,自己无权支配。

辛二(未得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依据。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一、堕恶趣不行善法;二、不得善趣。

癸一、堕恶趣不行善法: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我如果现在的行为依然如故,那麽後世也就无法再度获得人身,结果将堕落恶趣,如果没能得到人身而下趋恶趣,那麽时刻都是造罪,根本不具备行善的能力。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现在具有奉行善法的缘分时我如果不精勤行持善法,到後世被恶趣的痛苦所折磨、愚笨透顶,那时我该怎麽办呢?没有行善的机会。

癸二、不得善趣: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在恶趣我没有机会行持善法,反而再度积累罪业,这样一来,纵然在百俱胝劫中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了。

壬二(彼之依据)分二:一、教证之依据;二、理证之依据。

癸一、教证之依据: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为什麽说人身来之不易呢?出有坏佛陀在经中说,就像大海中盲龟的颈部进入漂浮不定的木轭孔隙内一样,人身极为难得。《杂阿含经》中云:“‘诸比丘,此大地变成一大汪洋,在海面上有一具孔木轭,被风吹动四处漂荡,另有一盲龟,每百年伸颈一次。诸比丘试想,大海中之龟颈易得入于木轭孔内否?’‘世尊,不易。’世尊告言:‘诸比丘,与此同理,人身极为难得。’”

癸二、理证之依据: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所谓的“刹那造重罪”,如果按照注释中解释为“造无间罪等”,显然是指成事刹那,如果是造诸如对殊胜对境生恶心的罪业,也可以是时际刹那,无论如何,刹那间造重罪者也将在数劫中沦陷无间地狱中,那麽由无始以来在轮回中积累的罪业而不得善趣下堕恶趣这一点就更不言而喻了。

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单单是感受以往罪业的果报,尚且无法摆脱痛苦,而在遭受这些苦楚的同时又要积累其他苦因的罪业。

辛三(得後不勤而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已经得到了这样的闲暇人身之後,如果我不修习善法,那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欺惑了,也再没有比这更为愚痴的了。

壬二(广说)分三:一、思维愚笨之果报;二、呵责彼本体;三、观察彼因。

癸一、思维愚笨之果报:

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

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假设我明明知道违越学处的过患,却因为愚昧所致今後仍然懒懒散散虚度光阴,不努力修学,那麽当死亡到来的时候必然会追悔莫及,忧心重重。

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死後被地狱那难以忍受的火焰长久焚烧自己的身体时,再加上难忍的悔恨烈火炎炎,结果自心必定痛苦不堪。

癸二、呵责彼本体: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极为难得并能成办利益的暇满人身如今既然已经侥幸得到,而且自己也具有明晓善恶功过的智慧,如果执迷不悟仍旧为非作歹,导致後世堕入地狱,那显然已被密咒所迷惑使我的心不复存在了。

癸三、观察彼因: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是什麽因造成我迷惑、受骗,以至於先前不知道我的内心到底藏着什麽一个东西,经过观察就会发现无非是烦恼在作怪。

庚三(谨慎所断烦恼)分三:一、观察所断烦恼:二、生起断除欲乐;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辛一(观察所断烦恼)分二:一、思维烦恼过患;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

壬一(思维烦恼过患)分三:一、非理损害;二、作大损害;三、教诫切莫依止烦恼。

癸一、非理损害:

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嗔恚与贪爱等所有敌人并非是有手有足的,也不是与精进相应的勇士,又不是具有辩才的智者,既然如此,他们怎麽能让我像奴隶一样不由自主地任凭指使呢?

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

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这些烦恼住在我的心里欢天喜地、肆无忌惮地加害於我,我反而对他不嗔不怒,一直忍气吞声,对本不是安忍对境而修忍辱,只能成为正士呵责之处。

癸二、作大损害: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

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

假设说天神、非天等全部与我为敌,但他们也不能将我引入无间地狱的烈火中。

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然而,如果遇到任何势力强大的烦恼敌人,却都能将我刹那间抛到甚至连须弥山也会被焚烧无余的无间地狱大火中。

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

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我的任何烦恼敌人都是无始无终长久以来的仇敌,而其他所有怨敌寿命也不致于长达这麽久。

癸三、教诫切莫依止烦恼: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

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如果迎合其心,顺从其意,百般承侍,那麽其余所有的怨敌都会利乐於我,倘若随顺一切烦恼,那後果只能是徒劳无义地遭受更大的痛苦与损害而已。

壬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从无始以来长期不断地加害、增长一切损害的唯一因——烦恼敌人,如果长久定居在我的心中,那麽我如何能不畏惧轮回而兴高采烈呢?一定不会的。

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再者,如果致使从轮回牢狱中不得解脱而作为轮回狱卒与地狱等处刽子手的这些烦恼一直住在我的心中安营紮寨,那我怎麽会有安乐可言呢?对此不得不慎重思维。

辛二(生起断除欲乐)分三:一、披上断惑盔甲;二、莫因痛苦而厌倦;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壬一、披上断惑盔甲: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乃至我没有确定摧毁烦恼这一怨敌之前,我在有生之年绝不能放弃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比如,对於暂时造成微不足道损害的普通怨敌也会生起嗔怒之心、傲气十足的众生,在未能消灭自己的敌人之前也是夜不成眠,那对於摧毁烦恼仇敌需要精进就更不必说了。

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分三: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癸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着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对於不观待被杀而自然会死亡、烦恼深重苦难重重、成为悲悯对境的仇敌,在沙场排兵布阵进行作战时,也是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予以消灭,自己居然不顾被箭矛等兵器击中的痛苦而不达目的誓不逃跑。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那麽,对於恒时成为一切痛苦之因自性的烦恼怨敌,无论遭受任何令我百般痛苦的损害,也必然要意志坚定、兢兢业业、毫不怯懦地予以摧毁,这一点当然就更不必说了。

癸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

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勳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

那些在毫无意义作战的过程中被敌人打伤的将士们,尚且为了表现出英勇无畏而像身体的庄严勳章一般来炫耀伤口,我今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广大利益而精进,暂时遇到的痛苦怎麽能对我造成损害呢?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再者说,渔夫、屠夫、农民等仅仅考虑到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是忍耐严寒酷暑等千辛万苦,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我为什麽不能忍受呢?必须要忍受。

癸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虽曾立此誓,欲於十方际,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

虽然曾经立下誓言救度十方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脱离烦恼,但自己还没有摆脱一切烦恼,我竟然自不量力地说出这样的大话,难道不是疯了吗?简直与疯子一模一样,因此要想度他首先必须要自度。

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所以,对於摧毁烦恼,我们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无有退怯。在断除烦恼这一点上,我应当贪执,怀着憎恨心而与烦恼作战,力求将它们一网打尽。

如果有人问:虽说一切烦恼都是所断,但是怎麽可以怀有贪执与憎恨呢?

这种(贪嗔)烦恼是能摧毁一切烦恼的因,所以目前并不属於所断,暂时还不能断除它,当然最终它也要予以摈除”,这一点在注释中有明说。

有些人所谓“这种贪执与憎恨不属於烦恼”的说法也与《大疏》中所说的“表面是烦恼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吻合。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

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我宁愿遭受被烈火焚身、被残忍杀害或者被砍断头颅的痛苦,也绝不会拜倒在烦恼仇人的脚下任其摆布。

辛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普通的怨敌一次被驱逐出境,还会住在其他地方重整旗鼓,待到实力雄厚之时卷土再来,进行加害,然而烦恼敌人的情形却与之截然不同,如果一次从根本上断除,那麽就不可能再度复返。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那麽,如何断掉烦恼呢?如果详细分析这个烦恼,则轻而易举便可摧毁,因而以轻侮之词称之为烦恼。《大疏》中云:“此烦恼无有根本之故,仅仅以现见胜义真如而断,故称烦恼。”《释论》中说:“贪等之染污性此等烦恼即……”我们应当通过证悟无我的智慧眼观察来断除烦恼,如果它从我的心中遣除,那麽将去往何处呢?必定无处可去。绝对不可能住在某处等到力量强大时再返回来害我。因此,只是我内心怯懦缺乏精进罢了,如果具足精进,那麽不可能不断除烦恼。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如果有人问:该如何以智慧眼来观呢?

一切烦恼并非住於色等外境中,也不是住在眼根等诸根中,原因是虽然这些境、根存在,但也会有烦恼不存在的时候。而且烦恼又不住於境根之间,除了这些以外的他处也是没有的,因为了不可得的缘故。如果观察这些烦恼到底住在何处损害一切众生呢?就会发现作害者不成立,尽管显现为作害,实际上也是如幻术一般现而无实。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於地狱,无义受伤害?

为此,我们务必要消除认为烦恼无法断除的恐惧心理,为了生起智慧而精进。如果有了这种智慧,我怎麽能毫无意义地在地狱等处受害呢?实在不可能落到地狱中。

己三、摄义: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思维前面所讲不放逸的这些意义,为了奉行经论中所说的菩萨学处,务必努力做到不放逸。否则,就像不遵照医生的嘱咐无法通过药物治疗使病痊癒一样,不可能摆脱烦恼痛苦的疾病。《学集论》中云:“何者不堕落,诸要当知此,我身与受用,三世所生善,皆施诸有情,护持净增上。”依照此等教证,我们理当倍加精进。

第四品释终

 

 科判下载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四品)

36节课

329、什麽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麽?你做到了多少?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後,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後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於什麽样的发心?其後果如何?为什麽?

37节课

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麽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麽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334、有人认为:“如果杀生、邪淫破了根本戒,这一辈子就完了。但我想舍弃大乘改学小乘,这应该没有什麽关系,反正都是佛法嘛!”对此你是怎麽看待的?

335、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336、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麽果报?为什麽?

337、菩萨在布施时,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体,菩萨失去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对此你如何看待?

33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38节课

339、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麽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麽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40、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341、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讲过哪四种难得?这些是“偶尔”获得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342、什麽才是真正的聪明?你具有吗?

39节课

343、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後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344、为什麽说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种借用品?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

345、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麽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

346、请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会行持善法吗?平时是怎样造恶业的?如果我们是它们的话,会怎麽样?

347、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麽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麽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40节课

348、对上师等严厉对境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多少大劫,此中所说的“刹那”是指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请说明二者的差别。

349、有些人认为:“若对上师三宝生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後,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麽?

350、名词解释:顺现法受业  顺後受业  顺次生受业

351、众生堕入恶趣後,由於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麽?

352、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好;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麽看待的?

353、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麽?请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问题。

41节课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

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麽是该忍的,什麽千万不能忍?为什麽?平时你做到了吗?

42节课

356、在讲课之前,上师交代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後打算怎麽办?

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麽?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

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就马上依止一位上师,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麽不能随顺烦恼呢?

43节课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野果为食,天天修持佛法的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麽?

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麽?

362、什麽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什麽?

44节课

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的,处处遭人诽谤歧视,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麽对待?

45节课

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什麽需要忍耐和精进?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

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麽难,戒条又有这麽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麽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

46节课

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麽?

370、为什麽说烦恼一断永断,不会卷土重来?请以教证、理证加以分析。

371、怎样以胜义谛、世俗谛分别观察烦恼的本体不存在?

372、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的心里,现在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373、诸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麽引起的?应该如何对治?

374、学习了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

 

第四品  思考题答案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36节课

329、什麽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麽?你做到了多少?

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

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答: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随时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答: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後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後,今後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後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後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後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後,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後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於什麽样的发心?其後果如何?为什麽?

答:这属於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後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後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37节课

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麽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麽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答: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後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後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着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麽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334、有人认为:“如果杀生、邪淫破了根本戒,这一辈子就完了。但我想舍弃大乘改学小乘,这应该没有什麽关系,反正都是佛法嘛!”对此你是怎麽看待的?

答:这种想法不对。虽然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功德很大,但入了大乘後又舍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如《般若摄颂》云:“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後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别解脱戒的根本罪。”《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善男子,菩提萨安住声闻与独觉乘,自求寂灭,是为菩萨之深重根本罪。”

有些释论中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舍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但若舍弃菩提心,不仅自己失去了解脱的机会,无边有情也因此得不到救度,失去获究竟安乐之机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

335、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答: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证: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336、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麽果报?为什麽?

答:无数劫中在恶趣里感受难忍的痛苦。

因为高僧大德的善行事业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如果此事业遭到一些人扰乱、障碍,令利益众生之事业不能顺利进行,扰乱者就是间接损害了众生。简言之:谁障碍菩萨的善行,也就等於损害众生利益,那麽他一定会因此恶行而感受无边恶趣痛苦。

337、菩萨在布施时,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体,菩萨失去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不一定,这要视他的发心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布敦大师就此曾作过回答:“对菩萨来说,给别人布施身体,不会障碍其修行事业,因菩萨布施身体,在短时间即积累起多劫才能圆满的资粮。其他人向菩萨乞求身体,实际上是菩萨修道中的助道因缘,故无有障碍菩萨善法的罪过。”

33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因为这样去做,守持菩提心功德与舍戒堕罪相互间杂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着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两种力量轮流牵引,要在生死轮回中辗转很长时间。就像两个人拉同一辆车,一个往东拉,一个往西拉,争扯不休,谁也到达不了目的。舍戒与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不仅自己得在轮回里拖很长时间受苦,对他人也不能作很大的利益事业。若坚持守护菩萨戒而不杂有堕罪的垢染,就像一直朝一个方向前进一样,善根会日日增长,很快就会获得成就而利益无量众生。

38节课

339、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麽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麽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不可以这样,放逸者佛菩萨也没办法度化!

想一想往昔无量劫中,已经有无数的佛出兴於世度化众生,可是我们放逸造罪,至今都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未度脱轮回。这不能说佛菩萨没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为我们往昔不精进修善业,反而终日放纵身心,恣意造罪,以恶业为障,纵使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麽强烈,也没办法让我们解脱。佛经云:“犹如太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所以要想解脱轮回痛苦,必须要自己努力精进。如果自己放逸造罪,虽然诸佛出世,自己仍“无根不获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

340、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如果我们今後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麽就会重蹈“不得佛化育”的命运,下场必将是反反复复地堕入恶趣,苦不堪言。纵然侥幸获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罚、遭受病魔缠身、受到束缚、被兵器砍剖身体等苦痛。

341、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讲过哪四种难得?这些是“偶尔”获得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为难得。”这并不是偶尔获得,而是自己千百万劫积累的善根成熟所致。因为“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世间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特定因缘,绝非偶然现象。这种微妙因果关系我们凡夫虽然无法现量见到,但以因明来推测,也能得出此道理。

342、什麽才是真正的聪明?你具有吗?

答:有些人认为电脑用得特别好,数学算得特别好,这些表面的能力就叫做聪明。其实也不一定,有时候旁生也可以做到。真正聪明的人,能真正将佛法融入自心,并以佛法甘露来利益他人,他们承认前世後世、因果不虚,明白自己终究要死,今生的一切显现无有任何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以难得的人身来行持善法,对来世做一点准备,不依靠它造恶业害国家、害社会、害众生,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人。

39节课

343、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後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从我们出生时起,即使没有遇到违缘,它也在日缩月减,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仅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借用品,是死主暂时借给我们的宅舍,主人什麽时候要收回去,谁都无法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无病无灾,也不能认为自己不会马上就死,而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344、为什麽说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种借用品?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

答:因为自己对它没有主宰权,死主一旦要收回去时,我们无法多留住一分钟。我们就像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自己应随时随地做好准备,不然到时惊慌失措,唯有随业风飘荡受苦。

345、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麽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

答:来世不要说获得三解脱的果位,就连善趣的人身也没有把握。倘若堕入恶趣,不管是哪一个恶趣都非常痛苦,那时因受苦而不断产生恶心,恶业继续增多,受苦的时间、程度也就越增加。

346、请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会行持善法吗?平时是怎样造恶业的?如果我们是它们的话,会怎麽样?

答:请自己发挥。

347、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麽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麽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这种想法不正确。佛经里的比喻,主要是针对行持佛法的珍宝人身而言的。要知道,与旁生、饿鬼、地狱的众生相比起来,人类确实为数不多。一个蚂蚁窝里的蚂蚁也比一个大城市里的人多出无数倍,尤其能行持善法的人身就更为难得了。区区几亿人当中,日夜行持善法、向往解脱的到底有多少?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佛陀在经中的比喻,是说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来世的人身相当难得。

40节课

348、对上师等严厉对境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多少大劫,此中所说的“刹那”是指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请说明二者的差别。

答:指时际刹那。正常男士弹指间为一时际刹那,而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成事刹那。

349、有些人认为:“若对上师三宝生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後,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因为在受苦的同时,又为烦恼摧动造更多罪业,罪上加罪,每种罪业又有无量的苦报,所以如果堕落的话,则很难摆脱恶趣之身,更不要说获得人身重新修持了。

350、名词解释:顺现法受业  顺後受业  顺次生受业

答:顺现法受业:今生造的罪业,今生就要感受果报。

顺後受业:今生造业,很多世或很多劫以後才成熟果报。

顺次生受业:今生造业,下一辈子必定成熟果报。

351、众生堕入恶趣後,由於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麽?

答:不相违。因为根据《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众生受业报有顺现受业、顺後受业。恶趣众生在恶道中造的恶业,不一定都会顺现受业,如果都是顺现受业,那它们肯定是永无“刑满释放”之日。但恶趣众生也有顺後受业的机会,即它们以前造的业会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会从恶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个有情造一杀生恶业,因此而堕入地狱一个中劫,此报受圆满後,它感受自己在堕地狱以前造的某种善业,即顺後受业,而生於善趣。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积累着种种业,不同时间成熟不同的业,以何业为主则显现何种果报,因此,说恶趣众生在恶趣中造恶业,一直陷入恶趣永远不得解脱,这并不能成立。

352、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好;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麽看待的?

答:这种观点不正确。

知道了顺现受业、顺後受业的道理後,自然就能明白:有些坏人生活越来越好,这是他们以前的善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恶业尚未成熟;而有些好人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则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恶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善业尚未成熟。正如龙猛菩萨所说,所谓的业力,并不是像用刀子砍身体即刻就出血那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是在因缘聚合时,往昔所造的罪业之果必定会丝毫不爽地现前。所以因果绝对是公平的。

353、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麽?请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问题。

答:我们千百万劫中努力积聚资粮,今生才得到了闲暇人身,如果明明知道这些道理,但却不去修持善法,放逸造恶,似乎忘了轮回之苦,如入宝洲空手而归一样,白白浪费了极为难得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自欺之举,也是最愚痴的行为。

41节课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

答:是由於烦恼在作怪。

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显宗中有一些如梦如幻的观修方法,生起烦恼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治;而密宗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中,可以用虚空般的见解来摄持,以此断除自相续的恶分别念,令所有的烦恼消於虚空,一点一滴也找不到了。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尽量做到不放逸。

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麽是该忍的,什麽千万不能忍?为什麽?平时你做到了吗?

答:众生对自己的损害、修行过程中的苦行都是该忍的,而相续中的烦恼怨敌是千万不能忍的。

因为烦恼一直隐住在我们心中,恣意以各种痛苦来伤害我们,如果我们看清了这个仇敌後,还要一声不响甘心忍受,不对它发奋斗争,这种态度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丝毫利益,反而让烦恼凶敌更加得意倡狂,这种忍受是可耻的懦弱!

42节课

356、在讲课之前,上师强调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後打算怎麽办?

答:第一件事情,现在这部论典的前几品已经讲完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松下去。

第二件事情,现在这种听法的机会来之不易,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帮助,一方面要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要将自己听闻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另外,大家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最好能通过考试、辩论、研讨、辅导等各种方式来深入法义。

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麽?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

答:不相同。1)从危害程度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最多是夺取我们今生的生命,除此以外也不可能将我们投入地狱等三恶趣中,生生世世都感受痛苦。而烦恼的危害与之不同,烦恼一旦发作起来,在一刹那间便可造下重罪,如杀人、五无间罪、诽谤密乘金刚上师等,导致无数劫地狱之苦,而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也是人间难以想像的。

2)从危害时间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时间并不长,最多只是一生一世。而烦恼对我们的危害,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生一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它始终都在害我们,它不仅仅无始以来一直害我们,现在也是正在害,如果现在害了,过段时间不害也不要紧,但是在未来漫长的轮回时日中,只要没有斩草除根,它就会不断地挥舞魔爪,将我们一次次推入恶趣的深渊。

由此可见,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是超胜一切的。

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就马上依止一位上师,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此人对佛法的孤陋寡闻。要知道,假如小学、中学、高中都没有读,一开始就要得大学文凭,要当一个大学教授,恐怕除了非常利根的人以外,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学佛应该一步一步来,尽管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那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能在相续中生起这些功德。

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麽不能随顺烦恼呢?

答:烦恼这个凶险恶毒的敌人,与世间怨敌还有点不同。人世间的仇敌,即使双方有血海深仇,世代为敌,只要我们对他言听是从,用各种方法来取悦他,对方毕竟是人,很有可能改变心态,从此不但不害我,反而为我带来各种利益和安乐。但烦恼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随顺它,任其摆布,它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友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伤害。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麽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

43节课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山泉野果为食,天天修持佛法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麽?

答:後一种快乐。虽然表面上看来,前一种人享受的生活非常美好,几乎跟天人没有差别,但如果真正去亲近他、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内心十分空虚无奈,贪欲随外境而不断增长,整天考虑的就是感情、工作、生意,在他们的烦恼病没有消除之前,始终都得不到真实的快乐。而住在山间的修行人,尽管吃穿非常简朴,但他们天天与甘露妙法为伴,相续中的烦恼日趋减少,这种内心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世间上的富贵人。

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麽?

答:这些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地狱里各种各样的显现,其实都是我们心不清净的自现形象,是烦恼的一种显相,如果因烦恼深重而堕入地狱,自相续中的烦恼就变成各种形象的地狱狱卒,拿着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种刑罚来折磨我们。

362、什麽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对无始来严重残害自己的烦恼敌,报仇雪耻、彻底铲除,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为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管是时间上也好,范围上也好,烦恼一直不断地加害我们,它的危害程度是世间敌人远远所不及的。世间人对自己作伤害,即使这种伤害不是那麽严重,自己也会生起极大嗔恨心,千方百计地去报复铲除对方,那麽真正有智慧、有志气的人,面对烦恼这一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对它无始以来恣肆残害自己之耻辱,必须要将其彻底消灭,洗清耻辱。

44节课

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

答:1)将士们列阵在战场上激烈地交锋,奋力地想消灭他们的敌人,然而这些敌人最终都要自然死亡,并且他们还被各种业力烦恼所逼迫,没有自主、极其可怜。尽管如此,将士们毫不顾虑被敌军箭矛所中伤身体之苦,未达到胜利目的之前,绝不向後逃跑。

何况我现在决志要精进地去消灭无始以来一切痛苦的制造者——恒常与我为仇的烦恼怨敌,这些敌人若没有努力消灭,是不会自然离去灭尽的。所以虽然遭到百般违缘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丧失斗志,懒散懈怠。

2)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与敌作战而在身上留下了创伤,战後他们以此当作勳章而炫耀。

现在我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修行过程中遇到挫折、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庄严。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的,处处遭人歧视诽谤,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样对待?

答:既然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都将痛苦当作最光荣的事情来炫耀,那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精修佛法,暂时遇到一点点困难痛苦,又有什麽不能忍受的呢?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济,或者遇到挫折违缘,这就是真正英雄的标志。

或者思维恶趣之苦,要比如今修行之苦剧烈无数倍,并且忍受修行的苦是离苦的方便,此苦是有限期的。

或者思维此乃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从而对因果生起诚信,极力修善断恶。

……

总之,根据个人的根基和意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修持对治法。

45节课

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什麽需要忍耐和精进呢?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渔夫、屠户及农牧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尚且能忍受寒热疲困等诸般艰苦。那麽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安乐,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应该忍受修行中的苦难了。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

答:不能。1)教证:佛经中说:“己未度脱,岂能度众。自如盲人,岂能带路。” 律藏当中也说:“自己未能调化,而去度化众生,无有是处。”龙树菩萨说:“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解脱,而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要真实地度化众生,先必须精进地调伏自己的烦恼。”

2)理证:要成办自他二利事业,得有一定程式。这个步骤,首先是自己从烦恼迷惑中解脱出来,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烦恼束缚,这样的行为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圆满自利。自己尚未解脱烦恼束缚,随着烦恼无有自在,还说要去解除别人的烦恼,完全是狂妄之语。

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麽难,戒条又有这麽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答:假如你现在要退,一方面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这个道理前面也讲过。另一方面,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地狱没有空的话,我的发心不退失,我要度尽一切浊世众生。”但这些众生还没有度完的时候,佛陀早已经成就了,这就是由於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说:“大乘显宗中虽然说要三大阿僧劫积累资粮和行持菩萨道,但对发心力量强大的人而言,一瞬间便能积累无量劫的资粮,故不需要那麽漫长的时日。”有了这样强大的发愿力,在短暂的时间中即可圆满资粮。因此为了灭除烦恼,我们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麽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

答:不一样。因为“似嗔此道心,唯能灭烦恼”。对付烦恼敌的嗔恨心,表面上看与自相嗔心烦恼相似。但实际上,我们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会成为堕入恶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乐之因。我们对众生起嗔心,这种烦恼是堕入恶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这种对烦恼敌的嗔心是相似烦恼,是自相烦恼的有效对治。如同《圆觉经》中所言:“以橛出橛”、“两木相因”,以相似烦恼对治自相烦恼,二者暂时为能断所断,最後都消融於法界。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的这种相似烦恼,是断除轮回的殊胜智慧与方便。

46节课

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因为大乘行人证悟胜义登初地後,便“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彻断恶趣因果,永除堕入凡夫的业缘;而且“生於如来家族中,永断一切三种结”,此时佛子已经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及三见引发的微细烦恼,所证境与佛所证境相似,已成不退转的真佛子。

370、为什麽说烦恼一断永断,不会卷土重来?请以教证、理证加以分析。

答:1)教证: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犹如植物的种子在火里烧焦後不会发芽一样,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断完以後,就再也不会产生了。”

2)理证:因为烦恼是颠倒因生,是我们的颠倒认识,如果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将烦恼识破後,它也就连根断除,消融於法界了,再也没有可以生起的机缘。此处,我们也可用事实来说明这点。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时,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在此之後,是否还有生过烦恼的经历呢?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世尊不会有烦恼;还有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他们断除人我执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後,再也没有生起过人我执烦恼;同样,佛教史上众多已稳固断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没有“旧病复发”,重新受到烦恼系缚呢?这是没有过的事。我们对烦恼的战斗,可以“毕其功於一役”,一次性将它收拾乾净後,它绝不会再纠缠不休,重新反攻。我们也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无需再担心烦恼迫害、缠缚。

371、怎样以胜义谛、世俗谛分别观察烦恼的本体不存在?

答:1)胜义谛: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伤害众生。

2)世俗谛:虽然在世俗中烦恼还会显现,而且由於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着、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着,生起畏惧之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372、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的心里,现在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不矛盾。前面是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烦恼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烦恼作害的对境也有,世俗谛当中全部都有。而通过胜义谛的智慧进行观察时,一切决定是没有的,《入中论》云:“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後三非有。”在没有觉悟之前,作者、对境和所做的事这三者全部都有,而觉悟证得佛果以後,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在梦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後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

373、诸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麽引起的?应该如何对治?

答:是由我执而引起的。我执的本体虽然像云雾一样不存在,但在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众生面前是无欺显现且一直不灭的。

应当努力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尽量认识到心的本性,否则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多大意义,五祖说:“不识心性,学法无益。”

374、学习了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麽?

答:请自己发挥。

 

 

 

 

 

第四品

不放逸

 

 

法本下载   科判下载   思考题下载   思考题答案   颂词MP3下载

 

 

第四品全部音频/视频/配套文本点此进入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手印闭关课程及开示~第二不共加行~金刚萨埵
曼达拉制作
台湾导盲犬协会
慧光集-喇荣三乘佛学会
不丹圣地「斯龙甘帕」修建

赞助网站
南亞技術學院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佛教藝術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