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托仁波切新春陽明山火供法會 大手印大圓滿證悟大成就者 不丹法王雅旺顛 “藏傳佛教”和“藏密”有什麽不同?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23:02:52
學習次第 : 进阶

科判下载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八品)

111节课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麽?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638、为什麽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麽样断除?

639、禅修为什麽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112节课

641、为什麽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麽?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643、为什麽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麽?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麽过患?

113节课

646、为什麽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麽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麽?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那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114节课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麽原则与人交往?为什麽要这样?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麽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652、为什麽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115节课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譭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麽办?你以前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116节课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麽?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麽?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117节课

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麽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麽办?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麽差别?今後你有什麽打算?

661、到屍陀林的时候,怎样观想才是正确的?

118节课

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麽?应该如何断除?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麽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麽做?在这方面,你有什麽安排?

119节课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麽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麽办?

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麽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669、为什麽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120节课

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麽?

671、女人的身体为什麽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121节课

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着,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於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122节课

677、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678、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麽说这是一种颠倒执着?

679、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123节课

680、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麽?

681、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着?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682、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

124节课

683、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684、为什麽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说明。

685、如果现量见到身体的污浊後,仍有怀疑,那应该怎麽办?为什麽这样做会有效果?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125节课

686、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麽?

687、了解身体的不净後,为什麽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88、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着。

689、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後,你怎样做才不至於堕入两边?

126节课

690、“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691、为什麽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後,对自己有什麽帮助?

692、从因方面而言,为什麽不应该贪执异性?

693、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麽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127节课

694、如果贪着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695、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麽?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麽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696、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麽?

128节课

697、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698、为什麽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699、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00、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129节课

701、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麽?

 

702、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703、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704、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

 

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麽?

 

705、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麽?

 

706、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麽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130节课

707、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麽必要?

708、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於哪一种?

709、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麽?应该怎麽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710、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麽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後,自己应该怎样做?

711、三界的众生那麽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712、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着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麽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131节课

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麽?

714、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715、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麽打算?

716、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麽要去保护呢?

717、为什麽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718、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132节课

719、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720、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着“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721、为什麽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後有何打算?

133节课

722、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麽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723、为什麽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724、现在学习佛法是什麽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725、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麽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134节课

726、为什麽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麽差别?

727、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麽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後,你有哪些感触?

728、在讲经说法时,为什麽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麽体会?

729、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譭谤藏传佛教,你会怎麽样做?

730、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麽?

731、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732、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麽?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135节课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麽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136节课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麽?

739、怎麽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後有何打算?

741、为什麽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137节课

743、为什麽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麽?

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於各种不良现象,你有哪些感触?

747、什麽叫三宝物?为什麽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麽做?

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麽差别?你属於哪一种?

138节课

749、为什麽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满,为什麽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

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751、为什麽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

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麽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麽样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麽结论?

139节课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麽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麽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40节课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

759、对自我执着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麽结论?

760、什麽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

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

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141节课

763、发了菩提心之後,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於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後,我

们应该怎麽做?这样会有什麽结果?

 

764、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明应当如何对治。

 

765、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麽

 

看待的?

 

766、什麽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

142节课

767、怎麽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麽说低劣者用不着过於自卑?

 

768、对於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769、破见者和破戒者相比,哪个的过失更大?请说明理由。

 

770、什麽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麽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对治傲慢?

 

771、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後有什麽打算?

143节课

772、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麽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

为什麽?

 

773、什麽是禅话、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时是怎麽样修持的?

 

774、现代人对於出名,与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75、怎样理解说别人过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见他人言行不如法时,应当如

 

何处理?

 

776、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会导致什麽後果?请用公案加以说明。

 

777、我们大乘修行人,理应怎样对待高低贵贱的众生?你平时是怎麽做的?请以具体事例进

 

行剖析。

144节课

778、怎麽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779、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

 

麽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麽体会?

 

780、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

 

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麽?

 

781、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麽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

 

种窍诀的?

 

782、学习大乘佛法之後,你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145节课

783、为什麽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

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麽方法加以引导?

 

784、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麽样?明白这

 

个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麽可能把他当成

 

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146节课

787、有些人认为:“皈依、出家虽然非常难得,但做不到的话,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

依、不出家。”这种想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788、为什麽听一声佛号、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报?这种善根如此微小,为什麽说它的

 

功德不可思议?

 

789、什麽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现在世间人有哪些误区?你打算如何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者?

 

790、当今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源究竟在哪里?怎麽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791、古代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志向有什麽不同?两相对比,当今教育体系有何弊病?你将如何

 

引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小孩?

 

792、倘若别人犯了一些大错,你会怎麽样对待他?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麽不同?从中你有

 

哪些收获?

 

793、发露忏悔有哪两种方式?应当如何正确地发露忏悔?

 

794、《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对你有何启

 

示?

147节课

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麽、听到什麽,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为什麽?

 

796、什麽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

 

相比有哪些改变?

 

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麽样让自

 

己一一具足?

148节课

799、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麽做才

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

 

780、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麽?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

 

781、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782、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麽样的後果?应该用什麽方法把它断除?

149节课

783、什麽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麽样依止上师的?

 

784、为什麽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785、为什麽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

 

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786、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麽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

 

?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150节课

787、按照小乘观点,什麽是圣者种性?大乘又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让自己具备这一功德?这

样有什麽好处?

 

788、为什麽说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789、有些人认为不耽着受用是合理的,但贪着身体理所当然。对於这种想法,你怎麽看?请

 

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怎麽样正确对待这个身体。

 

790、名词解释:慢  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什麽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麽打算?怎麽样

 

去帮助周围的人?

 

792、请从名言和胜义的角度分别说明,身体的本质是什麽?你依靠何种方法对此生起定解?

151节课

793、世间人贪爱身体的新闻,你最近听到了哪些?对於这种现象,请以佛教的道理进行剖

析。

 

794、为什麽说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对苦乐、毁誉无动於衷?明明赞叹或辱駡这个身体时,我

 

们会或喜或怒,这是怎麽回事?

 

795、有人说自己爱护身体,是为了让众生喜欢,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方

 

便。对此你怎麽看?

 

796、世间上有哪两种爱?请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爱分别属於哪一种,并说明理

 

由。

 

797、身体既然是万恶之源,是否就意味着应该彻底舍弃它?为什麽?请用教证和比喻加以说明。

152节课

798、什麽是愚行?当今社会有哪些行为属於这一类?怎麽样才能断除愚行?

 

799、什麽是禅定的五种障碍?请引用教证一一说明。

 

800、龙菩萨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精进和不精进的结果有何差别?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

 

加以分析。

 

801、初学者一开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恶,这样合理吗?为什麽?玛哈雅那的公案对你有何

 

触动?请具体说明。

 

802、什麽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麽?学习了本品之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让自己

 

断除它的违品?

 

第八品  思考题答案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111节课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麽?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於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638、为什麽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麽样断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远离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麽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後,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着。

639、禅修为什麽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答: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2)内散乱:意识胡思乱想,分别念纷纷涌现。

3)寂止:心安住於真实的法界。

4)胜观: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

5)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112节课

641、为什麽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答: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後,後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麽?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着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643、为什麽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答: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麽?

答: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着,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麽过患?

答:“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於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113节课

646、为什麽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答: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者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於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於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麽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麽?

答: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後,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麽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麽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後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答: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114节课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麽原则与人交往?为什麽要这样?

答: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於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後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麽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後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652、为什麽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於法界。

115节课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着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於懊恼痛苦之中,在後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麽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譭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麽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譭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麽办?你以前是怎麽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

116节课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麽?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答: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麽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麽?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麽都不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117节课

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麽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麽办?

答:可説明修行人断舍对尘世的贪恋。安住这样的环境中,与辽阔的大自然浑然无隔,远离人世那种充满拥挤与争夺的狭隘空间,心也会变得广阔而清明,对住处难以生起“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这类分别执着。在住所方面无牵无挂,则可自由自在而至各处修法,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如果条件不具足,也应该知道大自然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样发愿:“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城市而前往寂静处修行。”发愿的力量也极大。同时,每天不能离开善知识的教言,经常闻思修行,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心相续。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麽,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麽差别?今後你有什麽打算?

答:寂静处的修行人生活要求不高,对衣物也没有什麽贪执,没有挂碍且很快乐,他们只需一两件衣服,有换洗的就足够了。

但若在大城市里生活,则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後天穿绿色的,每个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经常要换来换去,因衣物而心生烦恼。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661、到屍陀林和坟墓处时,怎麽样观想才有意义?

答: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着,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的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屍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着它又有什麽意义呢?”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应该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而观厌离心。

118节课

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麽?应该如何断除?

答:原因要麽是贪执身体,要麽是贪执亲友,要麽是贪执财产。

1)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

2)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後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麽利益呢?

3)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麽用呢?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麽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由於彼此的业力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常会发生矛盾争执。现在很多的人,刚开始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结婚久了以後,两个习气不同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极其痛苦,连做中午饭都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因此,世间上的很多观念,都是颠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实际真理。

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麽做?在这方面,你有什麽安排?

答:在还没有死之前,主动地舍弃亲眷,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

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也应该自己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家里精进闻思、好好学佛,自己有了善缘和善念时,一定要当下决定,不要一直把修行往後拖。

119节课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麽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麽办?

答: 如果哭的话,对亡者没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极大危害。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牵动他的恋慕,影响临终时的正知正念,本来他有机会解脱或者转生善趣,但由於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堕恶趣。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也应到远处,偷偷地哭。

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麽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答:《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尤其是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获得往生,如《别解脱经》中云:“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月灯经》中也说:“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因此,临终时再怎麽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随念的对境,还可以是法宝、僧众、菩提心等。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69、为什麽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答: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120节课

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口口声声说女人低劣、始终以蔑视的眼光来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实贪欲之火非常强烈。有些男众刚出家时,看见女人就满怀仇恨,刚开始是这样的话,不久後很容易毁坏戒律、成家生子。

所谓的女众,毕竟也是众生,对众生不能过於嗔恨。佛在经中剖析女人的身体,目的是为了对治男人的贪心,而实际上男人的身体也是骨肉组成,同样不清净,相续中也有诸多烦恼习气。应该了知自他的身体都无有可贪之处,因此不该走极端。

671、异性的身体为什麽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有些人为了得到所贪爱的异性,全然不顾造罪与恶名,从後世来说,为贪执异性而造罪的人,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猛烈痛苦。得到异性的安乐,只是短暂有漏的小安乐,依此所带来的痛苦却是长久、剧烈。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净物之外,异性的身体更无其余可贪之物,与其苦苦贪恋这个自己无法主宰的身体,何不如追求解脱的涅盘妙乐?

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答:必须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不应贪得无厌,要认识到烦恼和所贪对境的本质。倘若你没有任何执着,稍微交往也没有大的过失,但是作为凡夫人,对异性的烦恼极其猛烈,真正能对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上师如意宝经常提醒大家:首先应当选择环境,若对戒律各方面有损害,应该火速离开,选择其他的地方。

121节课

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着,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答:以男人为例:贪欲很重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极为贪爱,别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会嫉妒难平,马上将她遮掩起来。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护惜她,当她死後被扔在屍陀林,秃鹫一块块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时你却无动於衷,明明你很贪爱她的容颜身体,现在为什麽不去竭力保护她?由此观察,应该明白身体的本质到底如何,数数串习,便会减轻贪执和嫉妒心。

 女人以同理进行观察。

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答:在屍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动人的美女,死後也为众多秃鹫、野兽所吞食,事实既然如此,你又何苦耗尽财产、精力,不断在这种鸟兽食上浪费自己的生命,造作种种恶业,以花鬘等装饰这些鸟兽的食物呢?花费大量的钱财装饰这样的身体,完全是愚痴之举。

如果一个人长年对猪、羊、鸡鸭等禽兽百般呵护,用金银美饰打扮装饰,然後送给猛禽恶兽做食物,这种事一定会令人们讥笑不止,而事实上,世人都在干着这种可笑的蠢事。其实人们特别喜欢的身体,除了给秃鹫当食物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

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於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答:从前,你连穿着衣服的女身都要贪爱,而今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屍?如果你厌恶不净的屍体,那为什麽要拥抱衣服包裹的身体呢?

人们贪爱女人,根本没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细观察之下,到底在贪爱什麽呢?华丽的衣饰并非男人所贪的物件,而衣饰下女身的真正本质,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净物,跟屍体没有什麽差别。如果是喜欢这种不净物聚成的身体,那麽当它裸卧在屍林中时,你为什麽不喜欢拥抱,反而要生厌恶心呢?若用智慧宝剑去剖析,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具活屍体,但是世人贪心增上时,愚痴偏执那些不净物,虚妄地生起种种满足,如同疯狂者享受不净粪一样可怜。

122节课

678、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答:女人身体中的种种成份,无一不是来自於饮食,如果男人对她的口水生贪执,那为何不对她的粪便生贪爱呢?因为这二者都是由饮食消化而产生的,同样是她身体中的物质。但在实际中,贪欲烦恼最粗重的男人,也不会对女人的粪便生起贪执而吸吮,甚至连看也不愿看。同样来自於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恶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而致。这些习惯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过了达心的本性、身体的本质,则不会有这样的贪执。

679、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麽说这是一种颠倒执着?

答:认为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会带来乐感,那为什麽不去拥抱柔滑的木棉枕头而寻求快乐呢?木棉枕头与女身比起来,无疑要柔软细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体更清净。

如果有些男人说:“木棉枕虽然柔滑,然而它没有女人的体味,无法与女人相比,不能对之生贪爱。”那麽构成女身的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散发的味道,哪有值得贪爱之处呢?这些味道秽恶不堪,只是一个盛满不净粪的皮囊所散发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发现对它的贪执是何等迷乱。

680、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答:请自己发挥。

123节课

681、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再加上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所以执着爱情的人最终定会大失所望。

如果详加分析,爱只是一种虚妄的执着,如果它在本质上存在,那永远也不会退失,不可能随因缘而改变,任何人看见一个对境均应生贪心。但实际上,不要说别人,就算是自己,也会今天爱他,明天恨他,对他的感情反复无常。所以,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贪爱之心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执着。

682、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着?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答:你可以问他:“你喜欢女人的话,到底是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她的心?”

假如他说喜欢“身体”,那问他为什麽不喜欢屍陀林的屍体?

他若改口说喜欢“具有心的身体”,那麽身体和心是别别他体的,不喜欢身体刚才已经承认了,现在你是不是喜欢她的心?如果是,心无有形体、颜色、处所等,纵然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触摸到如虚空般的心,那怎麽去爱执呢?

这样一来,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贪恋的究竟是什麽呢?

683、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

答: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跟女人的身体相比,无论从形状、颜色、气味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胜,你为什麽不去爱乐,反而贪着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体不管是味道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任何可贪之处。这一点,你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了解,观察别人的身体也会知道。

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想从中获得快乐,就如同猪狗特别喜爱吃不净粪一样。而智者不会喜欢这些,因为女人身体不值得贪执,由此而减少自己迷乱的执着,尽力忏悔往昔的罪业。

124节课

684、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答:清朝的《欲海回狂》一书中说:一切凡夫,皆从情欲生,是“种子”不净;本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净;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处”不净;在胎唯饮母血,是“所食”不净;足月之後,从阴道出,是“初生”不净;身内脓血,九窍常流,是“举体”不净。因此,从果或因的方面观察,整个身体都是不净的。

例如,人们对粪坑里很小的蛆虫,通常都会极度厌恶,认为它里里外外都是不净物,但人在肮脏的胎中长成形後生出,吸取肠胃中的不净物而长大,一生之中时刻都与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虫只是小小的不净虫,而人却是大大的不净虫!既然你对小小的不净虫都会恶心厌离,那对人这种大不净虫,为什麽要生贪欲呢?

如果认为:“人是洗乾净的,并且涂了很多香,所以乾净。”那麽从厕所中捞出一条蛆虫,洗净、喷香水後,你是否愿意接触它呢?道理是同样的!

685、为什麽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用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86、假如你去过屍陀林,当时有什麽感受?如果你没去过屍陀林,那通过什麽方式让自己对身体不净产生定解?

答:请自己发挥。

125节课

687、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麽?

答:不相违。喜欢”跟“贪执”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去“贪执”,依靠贪心会造很多恶业,其他烦恼也随之而生,最後让自己堕入三恶趣。而仅仅是对诸佛菩萨或众生有“欢喜”心,也没什麽不对的。佛经有关公案中说,佛菩萨的化现,除了极个别以外,一般都显为庄严的身相,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处主要是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执,因为人体本性极其丑恶,很多众生并不了解这一点。

688、了解身体的不净後,为什麽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因为修不净观而见恶露之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於不净观的显现(如白骨等),不符合对境,实际中并没有这些,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执的根本违品,故不能彻底根除贪心。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着均会迎刃而解。因为无我的智慧,才是我执的根本对治。

689、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着。

答:有头脑的人可用智慧进行观察:身体和香味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每个人不用买香水了,只要身体存在,就会自然发出芳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体。既然是他体,身体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为什麽因喜欢香味而贪爱身体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贪执身体,那将它涂在蛆虫、猪、狗等身上,你为什麽不生贪心?所以,这种耽着完全是颠倒的分别念。

690、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後,你怎样做才不至於堕入两边?

答: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身体肮脏、臭恶的本性後,就不会贪恋它,也不该再为此身体花费大量的精力、钱财去打扮装饰,及过分地执着它。但也不应该不搞个人卫生,不洗脸、不刷牙。因为过分贪执和过分厌恶都是极端行为,我们应该不偏激,而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尽量用这个身体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人生过得有价值。

126节课

691、“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692、为什麽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後,对自己有什麽帮助?

答:因为人的身体,无论在生前死後,都同样是皮肉等所装饰的白骨架,活人拖着令人见而生畏的屍体,与屍陀林的屍体相比,只是暂时拥有心识而已,本质上并无差别。屍体有整齐的公墓园,活人有整齐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万万聚於一处,所以居住的环境是一样的。

迷茫狂乱地贪执异性身体,毫无理智可言,明白这个道理後,若依这些教言观修,会从迷惑中渐渐解脱出来。龙树菩萨也说:“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於女不起贪。”如果依教修不净观,即使未达成离欲的境界,也会渐渐减薄贪欲,对异性不再生贪心。最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必须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并且长期串习、深入佛法,这样会使自己生生世世都获益。

693、从因方面而言,为什麽不应该贪执异性?

答:污浊不堪的异性身体,无有资本是得不到的,为之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贪执异性的人,如同飞蛾扑火,终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终也只是悲惨地死去,毫无所得。所以,贪执异性是带来巨大痛苦的因。

694、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麽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而忙碌,天天为了事业而操劳,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锺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结婚之後,便成了家庭的仆人,一生中享乐的时间极少,而多数都是在饱尝痛苦。

2)那些欲望强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着工作,疲惫不堪,晚上回家时困顿至极,身体就像死屍般倒在那里,根本无法享受欲乐。即使获得一点微乎其微的快乐,但它的本质也是痛苦。

3)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综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没有戒律约束,享用欲妙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应该提醒自己将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细体会佛陀所说的“一切感受皆为痛苦”,这样对自身会有很大助益。

127节课

695、如果贪着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没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树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696、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麽?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麽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於外境的事物上,而在於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现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该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麽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697、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128节课

698、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答:1)教证:《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2)比喻:牛马拉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来享用,结果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打,甚至车轮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伤送命,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样,人们拼命地追求所贪对境,为了瞬间的欲妙之乐,毁坏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下场比这些旁生更可怜。

3)公案: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了以後,他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699、为什麽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答:一切贪欲之乐,最终都是坏灭无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堕入地狱等恶趣,付出长久而痛苦的代价。这些人若以追逐欲乐所付出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会堕入恶趣。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无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700、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请自己发挥。

701、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答: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来世会千万劫中饱受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129节课

702、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麽?

答: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是总说,这里是分说;前面让初学者对寂静地方产生向往之心,这里是到了寂静地方以後,断除内外一切贪执,精进修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寂静地方。或者还可解释为,前面是“身体”远离闹市而前往静处,这里是“心”依靠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因此,寂天菩萨的教言前後并不重复。

703、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答:在家人虽然没有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解脱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後,既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後,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碟、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也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这样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704、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没有什麽可怕的。就好比我原来在新疆做生意,後来生意不太好,准备搬到广州去,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我临走的时候,不可能将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舍弃它们,随身带一个旅行包离开。同样,我们死的时候,房子、衣服、身体也无法带走,只有阿赖耶识上的善恶种子,才跟我们如影随形,前往後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从前後世的连续来看,死亡没什麽可怕的,修行人会坦然面对死亡,一心一意祈祷三宝。

然而,现在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承认人只有一世,死後就什麽都没有了,所以一听到死的消息就恐惧万分。世间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来临时,心情恐慌不安、极其害怕,在这种状态中撒手人寰,而我们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间人完全不同。

705、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讲过,初学者很容易被环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没有依止寂静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的境界。寂静林间没有务农经商,也没有嘈杂喧嚷及各种争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706、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麽?

答: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处享受这种快乐。

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後者。

707、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麽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答:请自己发挥。

130节课

708、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麽必要?

答: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709、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於哪一种?

答: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710、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麽?应该怎麽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应该自己想怎麽样,众生也想怎麽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711、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麽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後,自己应该怎样做?

答: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自己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具体事例请自己发挥。)

712、三界的众生那麽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答: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着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

同样,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着身体的不同部分没有什麽差别。

实际上,我和众生也是分别念假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执着本不是我的五蕴为我,那为什麽不可以将众生执为我所呢?

713、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着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麽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答: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执着身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如果长期串习,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131节课

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麽?

答:1)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

2)我应该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体一般。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715、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答:这种说法极其不合理,旁生只不过不能说人的语言而已,实际上它的苦乐与人完全相同。世间上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快乐而不喜欢痛苦。我们作为佛教徒,始终要观自他平等,自己是怎麽样的,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说旁生可以杀害,那可以用这种推理方法:“你不能害这个众生,它是有情的缘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体一样。”

716、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麽打算?

答: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自不乐疾速,取证大菩提,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後际。”我们不应为自己而迅速取证菩提,而是要发愿即使为了救度一个有情,也要在千百万劫中住於世间。

所以,只要是能帮助众生,舍弃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对众生有一点利益,无论在轮回中住多长时间、受什麽苦都应该愿意。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有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抛弃众生、帮助众生的心态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宁可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诸众生。从大乘角度而言,我与众生的目的一样、感受一样,那我抛弃众生而想获得快乐,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抛弃众生而自己成佛,也不成立。

717、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麽要去保护呢?

答: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麽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比如你现在造恶业,来世会转生到地狱里受寒热之苦,这些痛苦你现在并没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为何要拼命地积累善法去防护呢?或者说,很多人年轻时积累财产,目的是为了在老年时不受苦,还有一些人为了明天快乐,现在做很多事情,这些都应该成为不合理,因为痛苦现在你也没有感受到。

718、为什麽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答:1)教证:《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2)理证:比如说,如果34岁的我和35岁的我是一体,那麽我34岁的时候,已经变成35岁了。或者50岁的我和100岁的我若是一体,我到100岁时,已经年轻50岁了。或者我今生是人,来世变成地狱的众生,假如二者是一体,则人间也有地狱的众生了……有很多的过失。

因此,这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

719、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132节课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答:如果各自痛苦,应该由自己解决,那麽脚痛与手无关,手为什麽忙不迭地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们的习惯和实执并非如此,在行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来帮助自己。认为不是自己的就不饶益、属於自己的就帮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随顺实相的法,任何与其相违的观点,无论怎样也不能成立。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着“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答:他们认为: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後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是同一个相续。从这两方面执着有一个“我”。

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

首先观察相续我,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在没有观察时,相似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

还有凡夫执着的蕴聚也是如此。五蕴是五个不同法,并非一个整体,可是凡夫以习惯误执,认为有一个蕴聚整体,再从蕴聚产生“我”的执着。如同军队一样,从总体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存在,只不过是人们在自心中强取了一个名称。

722、为什麽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後有何打算?

答: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麽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中有一个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麽会存在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麽分别了。只要是痛苦,就应尽力遣除,因为不论是众生的痛苦,还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133节课

723、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麽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答:这虽然也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这种痛苦并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种痛苦,实际上它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而且,因悲悯众生而生起难忍苦受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麽痛苦。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并不是应舍弃的无义之苦,它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麽会属於痛苦呢?

因此,前面讲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是根除无始以来苦因及苦果的正因。

724、为什麽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答: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後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於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於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後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佛陀在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其他经典中也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根本。”

725、现在学习佛法是什麽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现在末法时代,不是宣扬的时代,而是观察自心的时代;不是说一些大话的时代,而是要老老实实帮助众生的时代;不是说自己开悟、宣扬自己境界的时代,而是对治烦恼的时代。

726、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麽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请自己发挥。

134节课

727、为什麽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麽差别?

答: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萨,会时时刻刻护念着一切有情,如果有情从业和烦恼中获得了解脱,他会为此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快慰安乐超越了一切,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了这种大安乐,菩萨决不会舍大求小,追求个人解脱的寂灭之乐,因为从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菩萨即使长期处於地狱,由於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

728、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麽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後,你有哪些感触?

答: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讲,如果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则是断三宝种,亦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729、在讲经说法时,为什麽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麽体会?

答:如果说法从来没有教证,全部是自己的分别念,则很容易偏离正道。当然,若是大成就者,说出来的话会比较可靠,否则,随随便便就下定论,然後自己的语言成了弟子永远的依靠处,如果所说的有错误,就会将无数人引入无明之道,过失是很大的。

730、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譭谤藏传佛教,你会怎麽样做?

答:请自己发挥。

731、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麽?

答:不仅要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悲心。

如果没有悲心,他长大以後读完大学、博士,会盘算着怎麽样贪污,一直想着自己,根本不想这是众生的血汗,随便享用不合理,最後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利。因此,应该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下一代。

732、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1)公案:《胜莲经》讲了一个公案,说以前在鹿野苑有一个婆罗门女,时时观想自己是老虎,後来有一天,她果然变成了老虎,将当地居民全部吓跑了。

龙树菩萨有一个弟子,也曾观修头上长角,结果真的长出了一个角。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後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

2)教证:佛经中说:“是故无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733、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麽?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应该多打听、多了解。就像买东西,也要辨别是否是伪劣产品。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便去依止一个人,一定要多方观察,不然对双方都不利。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135节课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答:自他相换包括:1、身体方面的交换: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2、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默默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3、爱执方面的交换:以前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爱执,而现在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着逐渐淡化。4、善恶方面的交换:自己的善根回向众生,众生的罪恶由自己代受。

必要:因为自身的过失极大,无始以来众生沉溺轮回、饱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无明我执,一直耽着、爱惜自己。由於分别自他亲怨,以此而造下无边贪嗔恶业,产生无边痛苦。因此,我执实际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铲除。

而他人,实际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为众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缘,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则六度万行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爱其他众生,则能迅速忏除业障,积累巨大资粮,生起证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关系後,应当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彻底断除我执,而慈悲地为众生拔苦予乐。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麽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答:首先告诉他:众生数量虽然非常多,但只要串习,修相换也就没有任何困难,比喻说每一个有情的手足等肢分虽然很多,然而众生都已习惯将这些支分执为自己的身肢,并且加以保护爱执。既然如此,为什麽不可以同样执着一切有情为“我的众生”?这种执爱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导串习,很快就可以成熟。

如果他还觉得有点困难,可以进一步分析说:从身体每一个部位去观察,可以了知,在五蕴假合的身体上,不可能找到一个“我”,然而众生由於无明串习,对之生起“我”的念头,这都是习惯导致的结果。既然如此,那麽对其他众生统统执为“我的众生”,久习成性,自然也就会生起“我”的感觉,当他人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如同感受到手脚的痛楚,而会想尽办法去消除苦受一样,毫无困难,关爱心和菩提心会自然增长。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菩萨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没有想过“我今天帮他,他明天要帮我”,也不希求来世有什麽异熟果报,只有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快乐,就是对他的一种回报。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一样,怎麽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众生的事与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己。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对微如他人不逊言词的痛苦,我们都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对一切众生的大小痛苦,我们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什麽样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稍微有点冷了,马上披衣服,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要吃药。但是别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们会不会像保护自己一样马上去帮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条件的——你是我的亲戚、你对我有恩的话,我去帮助你;你对我没有恩德、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不管,甚至会践踏他、杀害他。这样的理念一直串习到今天,如果还不改过来,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当中。所以,在任何众生遭受痛苦时,都要尽量保护。我们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断地串习,以成熟护他如己的悲心。

136节课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麽?

答: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所以观世音名号跟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甚至,让你发言、讲考,有些人胆子很小,特别害怕,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於轮回中无有恐怖感。”《学集论》中引用《观音解脱经》也讲了忆念观世音菩萨会令诸众生离堕落怖、令诸众生离众威怖、消除堕入三恶趣的命运、遣除世间的十八种灾难等功德。

739、怎麽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答: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理论了解佛法的奥义,这样虽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在诸佛菩萨面前祈祷。我们都需要上师的指点和加持,也离不开佛菩萨的无形加持。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741、为什麽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答:1)秘密的窍诀:因为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後,肯定会特别害怕。还有,没皈依佛门的人也无法接受,有些人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况这麽甚深的无上妙法了。

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萨和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并不是很广泛地流传,这种法不能传给没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见的人,否则他们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因诽谤而造下恶业。

2)甚深的窍诀:《大圆满前行》中说:“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即使能够面见本尊,这也是最甚深的窍诀。甚至当你遇到病魔、违缘,或者身体不好、无药可治时,修自他交换也能遣除。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1)现在是资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什麽学问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人们反而对知识不珍惜了。古人为了求法,翻山越岭、立雪断臂,经历无数苦行,而现在不管是经典也好、论典也好,只要打开电脑上网,什麽都能一览无余。

2)现在的一些知识,就是为了短暂的吃喝玩乐,长远的目标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目光短浅。他们不顾来世也不顾今生,不要说佛教的甚深道理,就连传统道德也荡然无存。这样之後,道德行为没有约束,盲目地跟着潮流跑,这一代的年轻人,孝顺、人道什麽都没有,而贪污腐败、乱七八糟的学问,他们有的是,头脑中全是垃圾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学习古代大德的论典,或者先贤留下来的教言,这样,做人才会有很好的约束。

137节课

743、为什麽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答:1)今生:如果没有舍弃对自我的贪执,今生当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蝨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

2)来世:贪执身体会为来世造下很多恶业: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乾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因缘成熟时,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

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答:不正确。

1)善业和恶业就像农民种下的青稞种子,刚开始虽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种下去了,因缘具足、没有遭到违缘,一定会长出苗芽的。同样,杀害众生不一定当下就能现前果报,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感受痛苦的。这就是业因果的一种自然规律。

2)不承认佛教的理由是“佛教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种说法完全是愚痴所限。科学根本没有观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对摩尼宝、珊瑚、金刚钻石等珍宝,不知道它的组成元素,就一口否认它的存在,这样合不合理呢?同样,佛教所讲的一切道理,世间科学也没有驳斥它的能力。

因此,不论是否承认因果,只要造下恶业,就必定会感受果报。即便在世间上犯了法,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产生一个善果。

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麽?

答: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讲“自他平等”时说了,旁生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也害怕痛苦、喜欢快乐。不管是哪一种杀法,用刀也好、枪也罢,都不可能是快乐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自己将要被宰杀,是选择哪一种死法比较好呢?肯定任何手段都特别可怕。那麽众生与自己也是同样的。

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於各种不良现象,你有那些感触?

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但现在的教育是“读书志在赚钱”,或者“读书志在找朋友”,这样一来,从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师长、孝顺父母。老师们教学生,也是在课本上走马观花就过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们从小怎麽样对待环境、怎麽样爱护动物、怎麽样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里,对老师教什麽根本不管。老师也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干坏事,学生学不到什麽优良品质。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杀害父母、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数不胜数。

747、什麽叫三宝物?为什麽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麽做?

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

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来世必定会堕落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经》中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因为对境极其严厉,所以佛在《宝梁经》里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凡是管财物的,不管是放生钱、三宝物,都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每个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公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约束自己,一方面也不会遭别人诽谤。

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麽差别?你属於哪一种?

答:世间的聪明才智,只是一种世智辩聪,根本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这种人对三宝不承认,对高僧大德、三宝、父母不恭敬,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最终只能成为增长邪见之因,成为毁坏自他的手段。

因此,世间的智慧只是小聪明,在佛教中,不能称为大智慧。真正通达佛法中的道理,才是大智慧。

138节课

749、为什麽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满,为什麽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

答:因为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盘经》中说:“我已灭度後,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後,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

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释时说,莲花生大师比释迦佛殊胜,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从降生方式来看,莲花生大师是化生,在清净的莲花中降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污;从弘扬密法来看,释迦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讲了殊胜的密宗……

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答:1)教证: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说过:“持明成就莲花生,五百顶饰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也说:“成就自在莲花生,化为具德阿底峡,再次化现宗喀巴,我无其他皈依处。”

2)比喻:藏传佛教五大宗派宗如同五个手指,各派见解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根”全是释迦牟尼佛一个。

所以,藏地看起来有各大教派,但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品中说,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751、为什麽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

答: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体的。

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观世音菩萨、达纳郭夏降生的莲花生大师,虽然示现为三个化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从心间射出第二个“舍”字,在达纳郭夏的湖里变成莲花生大师,邬金国王恩紮布德来到湖边後,把他封为太子带到人间,然後大师经过印度,来藏地弘扬佛法。

尽管表面上化现不同,实际上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如果说密宗不好、莲花生大师不好,那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建立。

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麽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答:1)比如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麽?”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麽?”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而且重视他众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

2)如果为自利而伤害别人,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後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麽样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麽结论?

答: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淩驾於他人,那麽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於卑位,那麽,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业因果丝毫也不会空耗。

139节课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麽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答:在三界之中,众生无始以来都在为自利而劳碌,时时刻刻为了自身利乐而追逐不休,可是结果仍是无尽苦海轮回。这种爱执自身的习气如果不能断除,也就毫无安乐可得,将永无止息地流转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

反之,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智者们为例,他们在因地时,也曾是凡夫众生,但他们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并且将一切都投入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中身体力行。不仅一生如此,他们在生生世世,乃至发愿在轮回不空之际,都是如此,不顾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谋求众生的利益,从来不为自己考虑,而其结果,却是得到了无上成佛大安乐。

逐自利者堕落无尽苦海,唯利他者终成无上正觉,既然如此,为什麽不效智者的足迹,去精勤修习利他菩提心呢?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麽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1)未见之过患: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麽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因为一切快乐之源就是利他。这种果报虽然现在看不见,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2)可见之过患:暂且不论自私自利者来世果报如何,在现世,比如主仆之间,如果仆人以狡诈行为骗取利益,一旦被发现,就会丢掉工作;而如果主人不愿支付酬劳给别人,吝啬又轻视仆人,则仆人也不会为他付出,这样,就连今生的小利乐也无法成办。

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正确。自己发了菩提心以後,眼睁睁地看着众生受苦乃至死亡却见死不救,说证悟以後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简直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140节课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

答: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己马上倒下了。除了极个别的事例外,一般来讲不一定有,但这种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当大。

平时如果有条件,则可以每天按规定的时间修;若无条件,则随处随地都可以修。应该用上快乐和痛苦,遭受痛苦时,想到众生的痛苦让我代受;有快乐时,想到回向给众生,应该如此时刻不忘记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759、对自我执着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麽结论?

答: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病魔、鬼神等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

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来源也全部是我执。

烦恼过失与我执也连在一起。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甚至小狗来了、小老鼠来了也害怕,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着的。

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我执这一生死众苦之根本,使自己长久陷於生死轮回苦海的大魔,对它为何还要执爱而不断舍,还要留着它做什麽呢?难道自己所受苦难还不够吗?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所有的修行中应该反观自心,所有的力量应该用於断除我执上面。”

760、什麽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

答:1)我执才是带来一切痛苦的真正大魔。它潜伏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

2)大乘佛法里专门有种“断法”,即依靠般若法门来断除我执,与禅宗依靠《金刚经》来断除执着基本上相同。

或者还可以依靠修持空性、自他交换等等。此处可以自己发挥。

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

答:现在很多人特别痛苦,就是因为没有断除我执,以我执的束缚、捆绑,痛苦不断地增上。比如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麽时候断了我执,什麽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所以,自己有时间或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多修一点菩提心和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着,利他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

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不错,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着,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这一点,智作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讲得比较清楚,他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着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依靠这样爱所有众生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正等觉果位。

141节课

763、发了菩提心之後,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於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後,我们应该怎麽做?这样会有什麽结果?

答:1)意乐:在发菩提心的当下,我们的身口意、财产、善根已经完全属於众生。发菩提心的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益有情,如同工人的任务是做工一样,应时时刻刻想着众生,暂时让他们身心安乐,究竟得到圆满佛果,除了利益有情外,千万不要再想其余事。

行为:我们不应再用属於他人的眼等肢体,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属於他人的眼等身肢,造作恶业伤害众生。因为发菩提心时,曾以十方诸佛菩萨作见证,迎请三界轮回的众生作嘉宾,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众生了,给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用它来害众生。

2)明白这个道理後,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

3)结果:能够付出一切,就能获得一切。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来为众生服务,自然而然会生起很高的境界,智慧无勤开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任运自成。

764、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明应当如何对治。

答:1)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觉得他的才华、智慧、名声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认为他跟自己是一样的,他发财的话我也要发财,处处想与他竞争;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

2)有了这三种过失後,现在应该换一个位置,我当作低劣者、我当作高者、我当作平等者,原来的位置换作众生,然後去表演角色。

但是这三种烦恼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修行的时候不要怀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别人啊?”边修边怀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种决定性,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修持交换。

765、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麽看待的?

答: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常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766、什麽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

答:1)《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对嫉妒作了详细定义:“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生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2)这部经典中还讲了嫉妒心的诸多果报,比如特别嫉妒的女人,将会失去丈夫,还会转生於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

3)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进行观想,对易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感受卑下者渴求帮助关怀的心理,使自己承受那些痛苦。

然後再回过头看自己在没有做这种交换修习前,自己对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怜悯爱护善心,有时甚至生傲慢轻视恶心,那样是多麽不如法与冷酷。从今後应以大精进修习菩提心,利乐他们。同时,回顾自己的嫉妒烦恼,除为自己带来痛苦之外,完全没有意义,应彻底根除。

142节课

767、怎麽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麽说低劣者用不着过於自卑?

答:1)我们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极下劣的人换作自己,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而原来的自己换作别人,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如此进行换位思考,对之修嫉妒心。原来自己看不起低劣的人,但现在受这些苦恼,以後就不会这样了。

这种心不能有任何怀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来,修行才会比较成功。

2)低劣者与高者比起来,尽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佛经中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来藏,那也用不着自暴自弃,甚至想去自杀。因为与更下等的人相比,你还是超过他们,那些傲慢的人与最高的智者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虽然赶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

768、对於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答:易位至其位置,以此而引发大悲救护之心。自己观想与他们相换,然後可以想到:“虽然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但这并非我心甘情愿如此,而是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恶缘在控制我,贪嗔心极为强烈,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结果。作为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净,获得正见,得到无上解脱安乐。而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净正见戒律,就应该帮助与救护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折磨,我都心甘情愿去面对接受。”

如是修习後,自己对戒律见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们虽然对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麽能因此而傲慢或对他们不理不睬呢?自己理应克服傲慢烦恼,以大悲宽容之心对待他们,也应安然忍受重重困难,尽心尽力帮助救济他们。同时,也可掘出自己内心潜藏的嫉妒烦恼,予以认识後彻底铲除。

769、破见者和破戒者相比,哪个过失的更大?请说明理由。

答:比起破见来,破戒过患尚稍逊一筹,破见的过失更大。

因为破戒者如有正见尚可忏悔,依靠还净仪轨可得以清净,而破见者对因果、正法等生邪见,如同坏自命根,坏自解脱眼目,这种罪过无法衡量。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甯毁犯屍罗,不损坏正见,屍罗生善趣,正见得涅盘。”《俱舍论》里也说,获得善趣以戒律为主,获得解脱以见解或修行为主。

正见是证得无上涅盘的根本,因此,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护持自己的见解。

770、什麽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麽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对治傲慢?

答:1)内在越没有功德的人,有了一些地位名声时,外在的表现越傲慢。

2)有了傲慢相的话,会遮止自己相续中产生功德。本来你很快就要开悟了,但有了傲慢就会耽误;本来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很大,有了傲慢心的话,就不行了。

3)加行里说多磕头可以对治傲慢,有傲慢的人必须磕头。让他在佛像前磕头的话,傲慢心逐渐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自相续比较调柔,修法、做事情都比较堪能。

771、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闻思修行。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利益众生的大事。

143节课

772、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麽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为什麽?

答:1) 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很容易产生竞争。但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

2)以观想相换,使自己变易为对方,然後对易位前的自己,发起竞争好胜之心:为了使自己优越超胜,如果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麽顺利,纵然发生争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

功德方面:我将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令名声传扬世间各方,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千方百计压制,使世人听不到他有任何优点功德名誉。过失方面:我更要设法隐藏自己的过失,使自己广受供养,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完全相反,尽力显露其过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养,使我今後获得名利地位,备受恭敬,而不让他获得任何名利。

我自己心怀安乐,而希望看到他长久沦落苦难,惨遭不幸,我要使他成为众人嘲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譭谤的对象。

3)不是。在闻思、修行、辩论、守持戒律等方面,互相也有种竞争心时,这种竞争对自他都有利,不用去对治。

773、什麽是禅话、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时是怎麽样修持的?

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駡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譭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对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禅心。

我们应该尽量断除竞争心、烦恼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来调伏自己。

774、现代人对於出名,与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麽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去打一些假广告。佛教徒应该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

775、怎样理解说别人过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见他人言行不如法时,应当如何处理?

答:关於说过失的问题,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也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鴞给人起恶兆。”特别喜欢说人过失的话,那绝对是个坏人。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佛子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後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776、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会导致什麽後果?请用公案加以说明。

答:以前有个小孩叫派克,他是8岁。一天他气势冲冲地回到家,一直跺脚,特别不开心。当时父亲在院子里干活,见後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发生了什麽事。派克气愤地说:“我们班里的华金特别坏,在很多人面前让我丢脸,真很希望他遇到倒楣事。”

父亲於是指着院子里晒的白衬衫,对他说:“你把这个白衬衫想成华金,拿一袋木炭使劲砸,砸中一个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楣事。”派克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开始拿木炭拼命砸。

全部砸完之後,父亲问他感觉怎麽样,他气喘吁吁地说:“蛮舒服的,毕竟砸到了好几个,但累死我了。”父亲知道他没明白自己的意图,就把他带到镜子前。派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个“黑人”,只有牙齿是白色的,而白衬衫上只有几块黑点而已。

他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恶行去攻击别人,对别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对自己的反作用相当强。”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哪怕跟别人关系再不好,也千万不能发恶愿“但愿他受到如何如何的痛苦……”,而应该用菩提心来摄持。

777、我们大乘修行人,理应怎样对待高低贵贱的众生?你平时是怎麽做的?请以具体事例进行剖析。

答:学了大乘菩萨道的人,对所有的众生都不要有轻辱心,应该有恭敬心,来了县委书记和来了一个乞丐,应该用同样的态度来平等相待。

144节课

778、怎麽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答:1)首先把自己换成别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显得傲气十足,以蔑视侮辱的眼神来对待他(原来的我)。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然而我们换位後应该知道,这个被赞叹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众生。如果是我受到赞叹,肯定会得意洋洋,但若是众生的话,我们恐怕会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这个时候,这些烦恼的祸首,其实就是我执,正因为我执从中作怪,所以我们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非常贪爱。

2)这里主要是从重自轻他来源於我执讲的,而《广释》则是从换位後体会高者的傲慢之苦来讲的,即换位後修习自他交换,代受他们的痛苦。

779、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麽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麽体会?

答: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 吉达说过:“行持善法不能调伏自相续,是因为傲慢所导致。”有些人虽然修持善法,但这种善法跟自相续并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上师苦口婆心地讲了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论等殊胜教言,但这些教言一直没有融入自己心中。这种人的我执特别重,认为上师讲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确,於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前进,这样之後,上师也没有办法教育你,最後你的相续与法根本不相应。

780、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麽?

答: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盘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於轮回当中。

781、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麽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种窍诀的?

答:1)龙猛菩萨说:“无余此有情,皆源於我执,具我所执重,佛唯利彼说。”三界众生流转生死,没有一个不是源於我执,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这一点後,为令众生减少我执,而宣说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门。

夏吾巴格西说:“乃至没把‘我’看成怨敌之前,善知识的教言对自己也无济於事,一旦将自己看成怨敌,善知识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

月称论师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2)我执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断除,一种是按照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法门来根除,一种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与别人交换位置,以前对自己非常关心,从现在开始当以众生为主。

782、学习大乘佛法之後,你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145节课

783、为什麽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麽方法加以引导?

答:1) 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因为多劫以来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亦言:“见义故无欺。”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而且佛陀这样的语言,是生生世世串习过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於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

2)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徵。

按照世亲论师的观点,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

3) 这些人必须要通达“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佛陀建立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讲了那麽多法门,世间上的智者推翻过多少?其他学说在世间上留下了多少?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话,就会对佛所说的话产生信任了。

784、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麽样?明白这个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

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麽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答: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着呢?

父母的不净种子本不是我,却因长期执着而当成我。同样,芸芸众生虽然也不是我,但从现在开始,若串习将他们视同己身,并以智慧加以引导,最後无疑也会执着为我。只要慢慢串习,这一点根本不会有困难。

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答:1) 三种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那应该布施给众生。

2) 在家人也可以当法师。《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

但现在有些城市里面,居士给居士讲经觉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讲台上讲经,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听着,这种传统不一定对。出家人面前应该由出家人来说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说法都可以。

146节课

787、有些人认为:“皈依、出家虽然非常难得,但做不到的话,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这种想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合理。佛陀在《说菩萨行》的经文中曾记载:有八位比丘听到大乘空性法门,因生起邪见,当下口吐鲜血,堕入地狱。本来他们千百万劫不能解脱,但由於听过空性法门的缘故,很快时间内就转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转轮王而获得成就。

如果没有皈依、出家,在漫长轮回中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即使因为你业力深重,守戒无法善始善终,但和不皈依、不出家比起来,只要入了这个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语。

788、为什麽听一声佛号、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报?这种善根如此微小,为什麽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

答:1)《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漫长的时日中供养缘觉,不如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功德大。”

2)因为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等以後,眼识阿赖耶上就种下了善根,虽然比较微小,但这个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没有乾涸之前,水也不会消失。同样,缘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用尽,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胜过所有星星的光。

789、什麽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现在世间人有哪些误区?你打算如何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者?

答:1)倘若有了一点利他心,平时经常约束自己、转变自己,以前不能面对的东西,学习佛法以後能面对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时特别执着,现在通过学习之後,真的有一点点改变,对世间的执着比较淡,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

2)修行的成就相并不是头上一下子长两只角、脸上马上冒一个包,也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假如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就是成就相,那盯着灯泡就可以了。

790、当今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源究竟在哪里?怎麽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答: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若没有调伏这种烦恼,冲突就会不断发生。什麽时候摧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什麽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791、古代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志向有什麽不同?两相对比,当今教育体系有何弊病?你将如何引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小孩?

答:古代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平。

而现代人读书,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是为了自己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

後两问请自己发挥。

792、倘若别人犯了一些大错,你会怎麽样对待他?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麽不同?从中你有哪些收获?

答:请自己发挥。

793、发露忏悔有哪两种方式?应当如何正确地发露忏悔?

答:1)上师如意宝讲过,发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忏悔低劣的行为,如杀生、邪淫等,觉得自己做错了,在别人面前发露忏悔;还有一种是,自己造恶业之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战场上怎麽样杀人,当时如何如何厉害。这样的发露没有功德,只有过失。

2)方便的话,应该在大众面前忏悔;如果在他们面前说对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也可以。

794、《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答:请自己发挥。

147节课

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麽、听到什麽,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什麽?

答: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就算偶尔有点修行境界,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而有些人根本没有什麽境界,却偏偏喜欢讲这些,这是不合理的。

原因:1)即便有一些境界,但也许是暂时的、偶尔的、不可靠的,没有什麽可信赖的。

2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

3)智悲光尊者曾说:“作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否则,从此之後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

因此,在保护自己修行的方面,我们应该学智者的行为。

796、什麽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答: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产生什麽呢?自己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後,会经常考虑怎麽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若能如此,那说明真的有了菩提心。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

答: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麽样让自己一一具足?

答: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

148节课

799、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麽做才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

答:1)这样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因为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8个小时,如果还能活10年,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说话,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时间不要定下来,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藉口。

2)其实什麽时候都可以修,长的话,闭关两三年,每年可以有月修或季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每天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於禅定或安住於中观的境界中,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环境方面,在寂静的地方可以,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家里、单位、车上……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修。

《百喻经》中说,有个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麽,他回答说:“河水这麽多,我怎麽能喝得完呢?”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缓解自己的口乾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个道理,对自己也是有利益的。

780、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麽?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

答:从世俗来说,自心警醒、坚强,不留任何余地地斥责消除我执恶习。

从胜义来说,即是以甚深般若去观照,勘破其虚伪外相,而彻断其根源。这是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智慧品》所阐述的内容。

781、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

答: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经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两三天后开始闹着要回家,这是不可以的,谁让你刚开始愿意到他家去?同样,我们发菩提心时,“爱上”了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现在想要反悔的话,没有那麽容易。世间人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随随便便出尔反尔,今天想要利益众生,明天觉得困难就放弃,这样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782、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麽样的後果?应该用什麽方法把它断除?

答: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想去利益众生,以致在轮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後仍一如既往,肯定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之後堕入三恶趣,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

修断法古萨里,是断除我执的殊胜方法。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传承上师的教言中所说,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甘露,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布施给三界众生,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获得妙药,使盲者获得明目,使饥饿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获得衣服;最後一份布施给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债的众生,还清所有的命债、宿债、财物等。这样观想的意义也非常非常大。

149节课

783、什麽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麽样依止上师的?

答: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不离正道。而不一定是呆在上师身边。

784、为什麽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因为自我执爱如同毒药一样,如果不彻底舍弃,永远不会得到安乐,反而堕入可怕的深渊。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过:“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藕益大师也说过:“内不见有我,则吾无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断除我执,那修行也就没有什麽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断除我执迷乱,就像除灭一棵大树,如果断其根,则整棵大树自然死亡;同样,如果断尽我执之根,则三界轮回迷乱显现自然灭尽。

当然,如果想灭除种种难忍之苦,必须将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尽心尽力地爱护众生,利益众生,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有痛苦。法王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众生,这种人将永远不可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只有摧毁我执的自私自利心,愿意帮助众生、保护众生,就有了如来种性,如此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

785、为什麽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答:1)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如果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他脚下踩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他的衣服、头发、舍利都有加持,甚至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

2)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为了众生而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有些人不管办慈善也好、传法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如果自己任何目的都没有,很多人一定会对他伸出支援之手的。而自私自利心强的人,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迟早会暴露无遗,人看不惯他,非人更是看不惯,到头来得到的利益很少,造的恶业很多,唯一剩下的就是痛苦。

786、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麽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答:1)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来越脆弱无力,对小苦也不堪忍受,欲望不断地增加,就算拥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满足不了。

2)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不要贪得无厌。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每天还要尽心尽力修一点法,一边听佛法,一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这样人身才会变得有意义。

150节课

787、按照小乘观点,什麽是圣者种性?大乘又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让自己具备这一功德?这样有什麽好处?

答:1)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俱舍论释》中说,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

2)大乘《涅盘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所以,应当在此生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对今生来世的危害很大。

3)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比如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於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於贪着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

4)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旦达到没有什麽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788、为什麽说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

789、有些人认为不耽着受用是合理的,但贪着身体理所当然。对於这种想法,你怎麽看?请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怎麽样正确对待这个身体。

答:1)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着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後的屍体没什麽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後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屍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把可爱的部分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乾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麽组成的,最後会变成什麽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屍陀林里的屍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屍”,不应该去贪着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後,为什麽还要贪执身体呢?

2)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後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屍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於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没有丝毫实质可言。龙猛菩萨云:“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故不应该特别贪执,一定要断除我慢,依靠它为众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认真学习佛法。

790、名词解释:慢  我慢

答:1)慢: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

2)我慢:本来身体没有什麽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执着身体为我,这就是“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什麽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麽打算?怎麽样去帮助周围的人?

答:一是心里对佛法有怀疑,对上师起邪见,被很多邪见和怀疑阻挡着;还有一个就是心力不够。如果心力特别强,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那样把身体当成一堆草,且不说一生当中成佛,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792、请从名言和胜义的角度分别说明,身体的本质是什麽?你依靠何种方法对此生起定解?

答:这个身体从胜义角度讲,如《般若经》中所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从名言角度讲是痛苦的本性,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

《中观四百论》讲了凡夫的四种颠倒执着,一旦通过闻思修行破除了迷乱,就能见到万法的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

151节课

793、世间人贪爱身体的新闻,你最近听到了哪些?对於这种现象,请以佛教的道理进行剖析。

答:请自己发挥。

794、为什麽说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对苦乐、毁誉无动於衷?明明赞叹或辱駡这个身体时,我们会或喜或怒,这是怎麽回事?

答:1)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只是四大假合,没有任何感觉,对它赞叹和辱駡就像空中的风一样无利无害。虽然《俱舍论》里面讲了身受和意受两种受,但身体的感受其实是意识在接受,如果没有意识,身体单独不会有感受的。

2)赞叹或辱駡这个身体时,我们会或喜或怒,这是妄想分别在中间作怪。对身体过於执着,不明白佛教道理,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反而当成自己的,本来不乾净的东西反而执为乾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着。

795、有人说自己爱护身体,是为了让众生喜欢,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对此你怎麽看?

答:这个理由似乎比较充分。假如纯粹是让他人高兴,想利益众生,这也没什麽不可以的,因为哪怕让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快乐,大乘菩萨也应该全力以赴去做。

但如果他真有这麽一番发心,那天下无边所有的众生,大至天人,小至蚂蚁,没有一个不爱自己身体的,他为什麽不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呢?因为他爱护身体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让众生欢喜,但众生欢喜的因不仅仅是他的身体,众生对自己的身体更是关爱,如此一来,为何不去爱他们的身体呢?但实际上恐怕不是这样,他只不过是说漂亮话而已,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爱自己的身体,不是爱其他的众生。

796、世间上有哪两种爱?请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爱分别属於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答:世间上有两种爱,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无私的爱。

自私的爱就像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是互相利用,有时其乐融融,有时反目成仇,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无私的爱是以对方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佛教的博爱就属於这一种,不管是什麽样的众生,都没有条件地让他快乐,这种爱是非常伟大的。

797、身体既然是万恶之源,是否就意味着应该彻底舍弃它?为什麽?请用教证和比喻加以说明。

答:不是。身体虽有诸多过患,但如果善加运用,也能成为解脱的工具。诚如圣天论师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前行》中也有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从轮回的此岸越过生死大海,到达涅盘的彼岸,一定要依靠身体这个船只,没有它的话,不可能接受佛陀的甘露教法,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的讲义中,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譬如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儿子跟盗贼同流合污,犯了法,最後被关在监狱里。商主明明知道儿子的劣迹,但因为家业还要靠他继承,所以并没有舍弃儿子,还是对他很关心。同样,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往昔造了很多恶业,也有很多坏毛病,但也不应该舍弃它,假如没有身体的这个船筏,那解脱生死大海靠谁呢?

所以,有这样的身体既要欢喜也要谨慎,应该自己行持善法,也尽量让别人行持善法,如此活在人间是有意义的。《中般若经》云:“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

152节课

798、什麽是愚行?当今社会有哪些行为属於这一类?怎麽样才能断除愚行?

答:“愚行”即愚昧无知者的行为,指不明佛法的凡夫众生执着自我,与解脱大道相乖离的身口意三门行为。具体说,我们执着自我,追求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愚行。并且了知: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只是诱惑我们的幻象,究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问请自己发挥。

一定要追循前辈大德们的足迹,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龙猛菩萨在《经集论》和《学集论》中也讲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努力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障碍。

799、什麽是禅定的五种障碍?请引用教证一一说明。

答: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掉举後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1)掉举和後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2)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3)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这两个也算为一种;4)对有漏欲妙的贪求;5)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800、龙施菩萨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精进和不精进的结果有何差别?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答:请自己发挥。

801、初学者一开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恶,这样合理吗?为什麽?玛哈雅那的公案对你有何触动?请具体说明。

答: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缘的弟子,一般来讲是不合理的。

抉择了很高的见解而对世俗法并不重视,麦彭仁波切把这种人归为“盲修无念和尚宗”。虽然在胜义中,心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执着,但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就一味追求什麽都不执着,造恶业随随便便,造善业也无所谓,这样一定会堕入三恶趣。自己趋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炼,这个罪过非常大!

802、什麽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麽?学习了本品之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让自己断除它的违品?

答:一般而言,三摩地就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动地安住於一个境界中。还有一种三摩地,是安住在心本来面目的境界中。但在本品,三摩地则是远离自私自利心,安住於自他交换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迦耶-满愿求法义工团 日期2008/9/26~2008/10/15
摄类学
具信四众佛友道监
萨迦?哦巴 Sakya Ngorpa
莲师极密圣地『贝玛贵』建寺计划

赞助网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我們的仁波切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