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嘉拉福德圓滿佛學會】12-2月法訊 台灣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清明法會 尊貴的 索南達吉仁波切返台了!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23:16:24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科判下载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九品

153节课

80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麽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80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着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80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麽结果?为什麽?

80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80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麽?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麽必要?

80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麽?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80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81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麽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154节课

81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麽?明白这个道理後,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麽样的态度?

813、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麽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814、为什麽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81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於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1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麽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155节课

81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麽?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818、有人说:“幻物变灭後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麽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1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82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821、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麽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麽?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後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麽样去説明他?

822、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麽?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56节课

82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盘,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824、涅盘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麽?

825、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麽?

82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麽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麽划分?

82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828、名词解释:同等理  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

829、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麽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麽样破除的?

157节课

830、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怎麽样一一驳斥?

831、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於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832、什麽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麽情况下成立,什麽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麽结论?

83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

158节课

834、对於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麽关系?

83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麽近处自己的心又怎麽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3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麽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83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麽制止他?

83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麽?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麽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麽?

159节课

840、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841、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84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麽?了知这一点後,你有哪些打算?

843、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

844、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麽推出来的?

845、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麽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麽又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160节课

846、请具体解释什麽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後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847、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麽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848、有些人说:“对於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49、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着还是对空性的执着,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850、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麽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851、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於什麽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麽?

852、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麽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53、什麽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麽样引导他?

161节课

854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着,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佛陀就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

855佛陀是怎麽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後,对你有哪些帮助?

856、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後,什麽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麽?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

857、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麽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

858、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麽本质性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麽?

162节课

859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麽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860、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861、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於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後有何打算?

862、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麽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863、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物件,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864、你怎麽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麽问题?为什麽?

865、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後,你有哪些感想?对於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麽样帮助他们?

163节课

866、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麽?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867小乘因为什麽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868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869、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於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870、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麽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71、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麽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於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872、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麽?

873、关於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怎麽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164节课

874、为什麽说断除一切烦恼,也无法获得究竟涅盘?并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

875、目犍连、小驼背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876阿罗汉已断尽轮回之因,远离一切痛苦,为什麽他还不是究竟寂灭?

877、名词解释:无明习气地  无漏业  意生身  不可思议生死

878、阿罗汉的非染污爱,表现在什麽方面?请具体解释。最终你可得出什麽结论?

879、为什麽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盘?你所希求的什麽样的涅盘?为什麽?

165节课

880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麽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麽?

881、什麽叫烦恼障?什麽叫所知障?请从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麽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两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884、我们对什麽样的法应该畏惧?什麽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麽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166节课

885、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後打算如何修持?

886、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麽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麽?

887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888、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167节课

889、如何通过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他体,从而抉择人我不成立?

890、名词解释: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  见断  修断

891、有些人问:“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麽要知道数论外道的观点?”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892、在这节课中,中观宗从哪些方面破斥了数论外道?对你有何启示?

893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不能离开哪五点要诀?为什麽?你具备几点?今後有何打算?

168节课

894、你为什麽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麽做?

895、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896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麽?你对此有何想法?

897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麽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麽结论?

898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169节课

899、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麽业果也就不存在,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对此你该如何作答?请以三个回合进行辩论。

900内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说法究竟,哪些说法不究竟?请说明理由。

9011岁的你和20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为什麽?倘若认为是一体,会有什麽过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应该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实的“我”?为什麽?

903、什麽叫做缘起性空?应该避免什麽样的误区?以何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证悟了空性?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70节课

904、芭蕉树的特点是什麽?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麽样的定解?

905、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06、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麽用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07、有人说:“凡是执着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着,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麽样説明他?

908、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着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着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麽?请说明理由。

909《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麽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171节课

910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後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911、名词解释:人我执  法我执

912、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麽?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913、为什麽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麽样的定解?

914、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172节课

915、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於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916请以比喻说明,执着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麽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917、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麽结论?

918、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919、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色色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麽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173节课

920、为什麽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於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後,对你有哪些启示

921、世间人认为怎麽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麽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922、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後,你有什麽收获?

174节课

923实有执着的对治是什麽?它依靠什麽方法而产生?为什麽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924、在听受佛法方面,《涅盘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925、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926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麽?明白这一点後,对你有哪些启发?

927、《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75节课

928、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麽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929、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930、对於万事万物的贪爱,怎麽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931、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後,怎样将之运用於实际生活中?

932、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麽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麽样的态度来对待?

176节课

953、为什麽说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盘?既然如此,那凡夫与佛陀之间有什麽差别?请引用教证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956《正法念处经》中说闻法有什麽功德?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179节课

968、名词解释:观待理  作用理  法尔理  证成理

180节课

973、如果外道说自己的天尊恒常存在,他有时候造万物、有时候不造是观待因缘是否聚合。对此应当如何驳斥?你从中得到什麽收获?

183节课

98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麽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184节课

987、什麽叫做大缘起因?依此如何抉择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体会?

185节课

988、什麽样叫传承圆满?迄今为止,你的传承是否圆满?今後有何打算?

186节课

991、在究竟实相中,诸法的本体是什麽样的?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187节课

993、证悟空性会有什麽结果?请从自利、他利两方面分别说明。

188节课

997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处境如何?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

190节课

1004、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希望众生获得什麽样的利益?请一一说明。

 

第九品  思考题答案

153节课

80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麽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答: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即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80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着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无着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後後作为果。

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更合理。因为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没有前无度的因,就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80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麽结果?为什麽?

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无人引导的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积累一些人天福报。

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又云:“所有的河流入於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

80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答:请自己发挥。

80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麽?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麽必要?

答:二谛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它是圣者的境界,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概而言之,我们所见的假像与真相,分别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80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麽?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答:1)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2)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3)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於佛教的外道。

世间瑜伽士指入於佛教的内道行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

4)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犁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於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乾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

80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答: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若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随便说过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於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於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

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

而且,《入行论》中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因此,凡夫的分别念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份子不会有妨害、什麽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後不会有妨害一样。

81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倘若他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但他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

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盘亦如梦如幻,较涅盘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按因果理论来说,要想成立所立,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许的比喻。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他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

因而,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不成立。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麽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答:从轮回到涅盘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於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154节课

81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麽?明白这个道理後,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麽样的态度?

答: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着。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

我们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813、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麽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原因有二:

1)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本论云:“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

2)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其实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不能当作正量。

814、为什麽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答: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1)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2)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於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3)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81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於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它是观待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的观点而言见到无常,就可以说见到了真相,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

81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麽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答: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

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乾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平凡者的常见。

155节课

81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麽?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答:1)不是。虽然万法在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但在世俗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供养者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养的对境佛陀,都是幻化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後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2)以三宝为对境,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

我们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麽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818、有人说:“幻物变灭後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麽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等持,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也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并不一定是有情众生。因此,众生的本体虽然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其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

81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答:不合理。怎麽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麽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的那人,也是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麽真假差别,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

82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有些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这些意义非常大。

821、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麽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麽?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後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麽样去説明他?

答:1)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於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心,则如石头一样,不会有苦乐之报。

2)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

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麽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

822、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麽?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不能这样理解。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於就是实有。

幻化师只能幻现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

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犁牛和白马由於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犁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

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2)在胜义中,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麽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着的假像。

156节课

82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盘,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大乘经论中的教言,是就自性涅盘而言的。

涅盘分为“自性涅盘”和“离垢涅盘”两种:从自性涅盘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需要修六度万行;但从离垢涅盘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

众生虽然本具如来一切功德,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除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因此还是需要修六度万行。

824、涅盘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麽?

答:1)涅盘分为“自性涅盘”和“离垢涅盘”两种:从自性涅盘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盘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

2)这不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印度、汉地也是承认的。

印度的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宝性论》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

汉地的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於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825、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麽?

答:1)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

2)唯识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着它的心识存在一样。

中观宗:胜义中诸法远离一切戏论,本体了不可得;世俗中的显现如梦如幻,无有实体。

82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麽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麽划分?

答:1)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

2)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在於是否承认实有。如果认为胜义中有实有的东西存在,则是中观宗的破斥对象。

82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答: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的瓶子,则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

对方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着如幻如梦的外境?”以同等理来观察,我们可以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着什麽?”

所以,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

828、名词解释:同等理  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

答:1)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反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2)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

3)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

829、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麽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麽样破除的?

答:1)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

2)破除方法: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不可分割,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麽成立呢?而且,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 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止过。

157节课

830、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怎麽样一一驳斥?

答:1)唯识宗: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

中观宗:怎麽能说它照亮自己呢?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则同等理可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那世间就没有黑暗了。所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物件。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2)唯识宗: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某些心识需要依靠他缘成立,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中观宗:此喻亦不成立。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其实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龙树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831、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於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832、什麽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麽情况下成立,什麽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麽结论?

答:1)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如《释量论》云:“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

2)世俗中的法,都是因缘而生,全部需要观待;胜义中的法,远离一切戏论,不观待任何外缘。

3)请自己发挥。

83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

答:退一步说,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麽,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

如果说是自己的心,这不应理。因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东西不能作为因。心自知自明的观点正在观察、尚未成立,属於一个未知数,故不能说是心识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来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谁来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来了知,乙的心需要丙来了知……这样推下去,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而且由其他心来了知,也有诸多理证妨害。假如这两个心一前一後,那麽前念灭时,後念才生,二者无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与被了知的关系;假如这两个心同时产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证、他证均不合理,这样一来,心的自明自知又从何谈起呢?

158节课

834、对於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麽关系?

答:1)唯识宗:自心回忆过去的境相,是心识直接依前识自证自体之果,无需所缘之对境,心也能忆起过去的心识。

中观宗: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才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中观宗的观点更合理。

2)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能缘与所缘互相观待,不可能单独生起,假如没有外境,直接产生独立的心识是不可能的。

83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麽近处自己的心又怎麽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83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麽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没有这种过失。此时是指胜义中不存在自证,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破除的物件。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这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

83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麽制止他?

答:请自己发挥。

83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麽?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麽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麽?

答:1)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并非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的法,而是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

2)中观宗破析: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麽外境与心怎麽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3)麦彭仁波切之所以赞叹假相唯识宗,是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4)界限:是否承认实有。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实有,则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

159节课

840、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答:请自己发挥。

841、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唯一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类似西方的一些宗教,但不管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唯识宗所抉择的空性,也不承认修持六度万行,最後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世後世的存在,在唯心主义中一点也没有。

佛教的哲学思想不仅涵盖唯心主义,而且还涵盖了唯物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只是对暂时现象的一些感官研究,这种学说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论中;唯物主义只是探索物质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盖。这样一来,佛教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涵盖佛教。

84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麽?了知这一点後,你有哪些打算?

答:不是。因为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一本书,此书对西方的基督教有严厉的驳斥,但针对的绝不是佛教。

843、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

答:不正确。如果说无实轮回法必须依实有心法才能生起,一旦心法无实,轮回也就不存在。但是无实轮回法依于实有心法,又怎麽会起作用呢?就如同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虫草一样,根本不成立。

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麽是同体关系,要麽是彼彼所生关系,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所以,无实法不可能依於有实法起作用。

844、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麽推出来的?

答:1)一切众生都成了如来。2)建立唯识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按假相唯识宗所许,无实轮回对实有心体不起作用,如是自心则远离一切所取。因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了,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

既然一切众生不需依精勤修道皆已现前远离二取障垢的真如,皆已成就了清净圆满正觉,那麽一切闻思修行、建立宗派等都成为无义。如果是这样,唯识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们闻思修行、修持六度万行等,又有何必要呢?因为要建立宗派,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宗义,引导他们获得佛果之故。

845、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麽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麽又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1)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对外境就不执着,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在减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时遇到挫折或不快乐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着,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原来觉得特别大的事情就会消失无余

2)唯识宗承认在胜义中也有依他起,这一点不合理,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但在名言中,认为万法唯心造,确实非常好。

160节课

846、请具体解释什麽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後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答:1)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即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麽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2)为什麽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847、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麽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答: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

其实萤幕上根本没有你要担心或伤心的事,它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没必要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对中观的闻思比较究竟,不要说执着幻化物,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死了也不会那麽伤心。因为这些人跟幻化没什麽差别,父亲死了的话,他只是一个幻化人,幻化人本来不生,也不会灭,有什麽可哭的?

848、有些人说:“对於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於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於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但修行人则不同,若能将一切众生看做幻人,则可断除实执,趋入殊胜的果位。

849、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着还是对空性的执着,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答:众生自无始轮回以来,不断地熏习执着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这种实执习气异常坚固,所以应先引导他们修习无实空性,以空性执对治其实执,如是以毒攻毒,反其习性而行,实有执着最终会断除。

然而这种空性执也是观待实执而建立的法,在诸法实相中并不成立。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後,空性也不存在,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是真正的大空性。龙树菩萨在《出世赞》中说:“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如此继续修持无所有,最後无实空执也自然断掉,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以观空对治实执,最後二者也会同时灭尽,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850、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麽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答:教证1)本论云:“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後亦断空执。”2)《四百论》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後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851、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於什麽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麽?

答:不正确。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

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这说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

852、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麽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这些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

法王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善根非常重视。

853、什麽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麽样引导他?

答:一切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住於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那时也不会有其他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离戏之最寂灭境界。

本论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161节课

854、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着,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就佛陀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

答:并非如此。虽然佛陀没有任何分别勤作戏论,但是诸佛仍然能现身利益众生。以譬喻而言,摩尼宝、如意树等,无有任何饶益众生的分别心,像“某某很可怜啊,我应答应他的请求……”这类心念绝不会有。但是人天有情在它们面前祈祷时,以有情的福报与它们无欺的能力,有缘者衣食财宝等愿望皆会得到满足。

同样,佛陀安住於寂灭法界中永无动摇,绝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是由他在学道中所发起的菩提誓愿为俱生缘,在有福德众生前不断显现种种相,降下饶益之雨,这个过程是任运而无丝毫勤作戏论的。佛经中讲过,像太阳东升,莲花自然盛开,同样佛陀出世後,自然能满足众生之愿。

855、佛陀是怎麽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後,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佛陀已远离能所二取,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佛陀在因地时发了殊胜的愿,再加上众生的福报成熟,这两个因缘一聚合,就像阳光照耀世界时,莲花自然开启一样,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

这一点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

856、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後,什麽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麽?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

答: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於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

1)比喻: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於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後,为利後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他在世时,千千万万的人依鹏塔息灭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後,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漫漫岁月,但此塔仍能灭除诸毒病,众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

2)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行持布施、持戒等大乘法,那个时候是有分别念,就像《入行论·回向品》所言,没有衣服的众生,我愿变成衣服来帮助他;没有饮食的众生,我愿化作饮食来帮助他……但菩萨趣入不住涅盘之後,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麽样的祈祷,满什麽样的愿,赐给什麽样的悉地。

佛陀的法性身现前时,虽没有菩萨地或凡夫地时的发心,但众生的善缘和菩萨的大愿一旦结合,佛陀利生事业永不间断,恒转不息,不可思议地饶益有情,佛陀的事业常有、周遍、任运自成。

857、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麽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

答:1)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後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盘後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所以,没有心并不一定得不到功德。

2)虽然同是无心物,但对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它是三宝的所依。《波斯匿王请问经》云:“不论对佛塔或佛像,作顶礼以额头触碰,是人将成为宝器,受到诸天神与众人尊敬。”

按月称论师和寂天菩萨的观点,佛位时没有能取所取的智慧,但有远离能取所取的自然本智,能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众生。

858、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麽本质性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麽?

答: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後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162节课

859、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麽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答:1)小乘声闻宗有(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盘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2)本论中作者辩驳的物件,只是增上慢声闻。

3)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譭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4)并非如此。其实,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於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860、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答:1)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

2)四部阿含:小乘经典,包括《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

861、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於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後有何打算?

答:《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因此,凡是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862、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麽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答:1)小乘宗: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中观宗: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麽成立是佛说呢?

2)小乘宗: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麽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3)小乘宗: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於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於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着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麽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现在的“法轮功”,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4)小乘宗: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麽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

863、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物件,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答:这种行为非常可怕。对大乘法和法师不可随意轻视、诽谤,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跟别人辩论,说一些正当的过失,但不能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物件。尽管个别法师的说法显现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们要经常打扫房间,喷药杀虫”、“蟑螂可以杀,它是人们的公敌”……这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但也不敢说他就是邪师,驳斥这些观点一定要谨慎。

864、你怎麽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麽问题?为什麽?

答:1)佛教中的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

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2)在辩论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说“某某大德讲错了”、“某某高僧很愚痴”,以这样的口气来诽谤智者。像无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应该恭敬有加,在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丝毫的诽谤或者不恭敬。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是区区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们的智慧完全通达万法真理,而我们相当於幼稚园的稚童,凭我们的智慧对这些祖师进行辩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865、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後,你有哪些感想?对於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麽样帮助他们?

答:孙中山说过:“佛教是哲学之母。”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的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後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自然科学家尤智表说:“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着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後,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於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

163节课

866、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麽?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答:小乘三藏:《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只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

大乘三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编入大乘论藏。

与三学对应: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

867、小乘因为什麽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

《中观宝鬘论》云:“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因此,如《经庄严论》中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868、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四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

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

869、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於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答:以同等理驳斥:“《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好报,这在显宗中也有,所以显宗也来源於婆罗门教。”

870、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麽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该颂间接说明了大乘甚深难测,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认为大乘不是佛语,也是情有可原的。

871、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麽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於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答: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1)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麽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怎麽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2)你们怎麽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麽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872、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麽?

答: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乞食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後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

若没有般若空慧,破惑比丘就很难安立。因为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於涅盘,获得阿罗汉果位。

873、关於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怎麽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请自己发挥。

164节课

874、为什麽说断除一切烦恼,也无法获得究竟涅盘?并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

答:小乘认为阿罗汉断尽了三界一切烦恼,获得了究竟寂灭解脱,可是实际上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於三界的烦恼,但由於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後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比如大阿罗汉目犍连,虽然已证得了阿罗汉果,却仍遭到外道殴打,而使身肢毁坏,感受了往昔恶口骂母亲的果报。

依小乘的观点,阿罗汉在断惑之无间即已得究竟解脱,那为什麽还会有这些受业现象呢?这很明显地说明了阿罗汉非究竟果位。

875、目犍连、小驼背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876、阿罗汉已断尽轮回之因,远离一切痛苦,为什麽他还不是究竟寂灭?

答: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於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於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於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因此,阿罗汉虽远离了无明我执,但对外境的执着并未断,所以得果不究竟。

877、名词解释:无明习气地  无漏业  意生身  不可思议生死

答:1)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

2)无漏业:依无明习气地,以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而引生的无漏善业。

3)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

4)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可随意舍弃生命,此舍身随意自在,不似凡夫舍弃有漏身体毫无自在。

878、阿罗汉的非染污爱,表现在什麽方面?请具体解释。最终你可得出什麽结论?

答:阿罗汉相续中的非染污爱,即通常所说的四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却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极其遥远,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祗。还有《无量寿经》中云:“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若以佛陀的智慧为对境,声闻阿罗汉纵经亿劫、穷尽神力,也无法测度一丝一毫。

2)时不知因:华杰施主想要出家时,由於时间隔得太远,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有出家获得解脱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罗汉罗侯罗说,孔雀羽毛色彩斑斓,这各种各样颜色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其他人皆无法通达。

4)细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胜,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结论:阿罗汉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可是用大乘理论来观察,时间长久、外境过远、所知法过细、过多,阿罗汉都无法了知,而且阿罗汉仍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性身、不可思议投生等等,这样的果位并未得到究竟解脱。

879、为什麽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盘?你所希求的什麽样的涅盘?为什麽?

答:1)由於远离了大乘空性,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因此虽然他们入灭尽定,心识暂时灭尽,但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後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所以一万劫之後,佛陀会从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出定,劝导其入於大乘。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後,罗汉出定入大乘。”

大乘经典中说,阿罗汉的证悟犹如蹄印中的水洼,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後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因此,按照大乘经论的说法,小乘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他们的涅盘阿罗汉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盘。

2)希求的应是佛陀的究竟涅盘。藏文《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盘,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盘,当寻殊胜此佛乘。”涅盘其实分两种,阿罗汉的涅盘虽已脱离三界痛苦,但还不算是真正的涅盘,我们应寻求远离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佛乘涅盘。《宝性论》中也说:“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盘,若离日光者,不可见日轮。”没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盘,犹如日光与日轮无二无别,没有日光的日轮是不存在的,同样,佛果与涅盘也是无二无别,离开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盘。所以,我们希求的目标是最究竟的佛果,而不是菩萨果,更不是阿罗汉果。

165节课

880、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麽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麽?

答:对大乘菩萨来说,在胜义大空之中,一切苦乐等法都不成立,如同虚空一样,但是菩萨并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菩萨证悟大空智慧远离贪惧二边,不再像凡夫那样对世间有贪恋,也不会像小乘罗汉那样,对轮回充满恐惧,而堕在寂灭边。因见众生有如幻受苦之心,受着愚痴黑暗痛苦的煎熬,所以菩萨以大智大悲仍住於世间,不断精勤於救度有情的事业,虽住於世间,但绝不会受轮回烦恼痛苦染污。

《华严经》中说菩萨“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不离於世间,亦不着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以空性智慧力,菩萨住在轮回中,与住在涅盘中一样自在,在大悲力推动下,菩萨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恒久住於轮回而不受轮回的染污,这就是证悟空性之果。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於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於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

881、什麽叫烦恼障?什麽叫所知障?请从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於《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着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着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着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着习气,皆为所知障。”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麽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答: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

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因为它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因此,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因此,认识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什麽都会失败的。只有依靠善知识的教诲,通过对空性不断认识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甘露妙法的殊胜。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答:这种行为非常可笑。现在译成汉文的密宗书,连1%都不到,看了一两本就下结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如果能破得了密宗,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紮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後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如果只看一两本书,就开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个简单比方,你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牛顿的“绝对论”、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概念一窍不通,却妄想一一破掉它,试问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因此,连密宗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了解,就肆无忌惮地驳斥一通,实在是不合理。

884、我们对什麽样的法应该畏惧?什麽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麽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如果某法会为自他带来今生後世的痛苦,才应该畏惧这种法;如果某种法能息苦、能带来真正的安乐,那就不存在任何畏惧它的理由。

在世间,所有轮回痛苦的唯一根源便是实执,萨 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苦难无边际。”轮回中大大小小的痛苦,无一不是因众生执着人法实有而起,如果像佛菩萨一样彻证空性,断尽了实执,那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因此,一切痛苦之源的实执,才是真正值得畏惧的物件,而对能息灭轮回众苦的空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

166节课

885、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後打算如何修持?

答:请自己发挥。

886、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麽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麽?

答:1)此处是剖析“我所”不是我,从而得出结论:“我”不存在。

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血液、唾液、鼻涕,不是脓液,也非胆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也不是其余任何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运行於脉络中的气、体温不是我,眼等百窍不是我,六识等也都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於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於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眼耳鼻舌身识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2)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在《中论》中,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於《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

887、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答:佛陀在《大念处经》中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後,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着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後,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後,“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着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888、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答:麦彭仁波切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後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後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

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後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167节课

889、如何通过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他体,从而抉择人我不成立?

答: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着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

那麽,“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我”只是众生对五蕴的总体执着,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

890、名词解释: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  见断  修断

答:1)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2)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後,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

3)见断:是见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见道是预流果,大乘的见道是一地菩萨,也就是获得见道时所要断除的法。

4)修断:是修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修道是一来果至阿罗汉果,大乘的修道是二地菩萨至佛地,也就是在此过程中所要断除的法。

891、有些人问:“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麽要知道数论外道的观点?”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答: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

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後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892、在这节课中,中观宗从哪些方面破斥了数论外道?对你有何启示?

答:数论外道:神我是能遍享一切现象的常有意识,比如说享受声音之识便是常有我的一种本性。

中观宗:按汝宗所许,执声之识常恒不变,那麽在一切时分,都应听到同一声音,因为常有是亘古不会发生变化的。

数论外道:我们不许这种推论,因为声识虽然为常,但是有声境时,才有听闻了知,没有声境时,也就没有闻声,并不会因声识为常而恒时有闻声。

中观宗:如果没有所知声境,那麽你们所谓的声识凭什麽道理说能认识闻知声音呢?因为此时无有任何闻与不闻声的分别意念,所谓的声识又从何而有,怎麽能安立呢?

数论外道:虽然声识不会恒时闻声,但这并不能因此而证明它不是常有。前时闻声之识,也即常有自在之我,现在虽不闻声音,但可了知色等余法,以此意识其实恒常存在,不存在你们所说的“无境则无知”。

中观宗:既然汝宗许闻声之识是恒常之法,那麽在它了知色等余法之时,为什麽不闻声音呢?如果前时可听闻声音而後时不闻声,这种识岂不是成了无常吗?

数论外道:我们不会有这种过失,其识在执色之时不闻声,是声音不在附近故不闻,而声识本身依然不变地存在,不成立无常。

中观宗:若声音不在附近,则声识也就不存,在前面不是已论述过嘛,若无所取境,能取也就无法成立。

何况,你们说闻声之识是常有不变,那怎麽会变成缘取色法的眼识呢?因为本体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数论外道:闻声之识为什麽不能成为眼识呢?如同一个人,观待儿子是父亲,观待父亲是儿子,而其自性不变;同样,一个识观待声音是耳识,观待色法是眼识,观待不同的对境可变成两种法,而实际上是自性一体,这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中观宗:比喻不成立。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这是不同观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缘起空性的规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观待父亲是儿子、观待儿子是父亲,但如果认为自性实有,父、子两种相违的本体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质任何时处都无法改变,父亲必定不能成为儿子,儿子也必定不能成为父亲。

再者,你们承许的神我是三德平衡状态,按汝宗所许,三德殊胜性不能现见,凡属见闻所知的对境全是虚幻,如《黑自在书》云:“三德殊胜性,非为所见道,凡成所见道,如幻极虚幻。”因此你们的神我无法见到。而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可见,假如这种现象安立为神我,那神我就是虚幻的,而非自性实有了。

893、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不能离开哪五点要诀?为什麽?你具备几点?今後有何打算?

答: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五、对上师起恭敬心。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麽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

168节课

894、你为什麽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麽做?

答:请自己发挥。

895、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896、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麽?你对此有何想法?

答:不能一概而论。《释量论》云:“不见非无有。”没有见到,并不一定不存在,否则会像顺世外道一样,认为前世後世、三宝的功德无法见到就不存在,这完全是一种邪见。

为什麽呢?因为这些并不是根识的对境。前世後世有一种隐蔽分,眼睛肯定看不见,耳朵肯定听不见,但没有看见、听见,并不能证明不存在。有些人用肉眼看不见鬼神,就声称世上没有鬼神,这种推理不成立。

897、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麽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麽结论?

答:因为外道认为意识是常有的,但佛教不承认这一点。意识不是常有,才可以观待六种外境产生六种识,可若安立在一个常有本体上,这是不成立的。

结论:很多事物,在名言中可以如幻显现,但在胜义中却不能成立。

898、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答:中观宗:你们所许的无情实法,也不会是“我”。为什麽呢?因为无心之故,就像瓶子、柱子、石头等一样,这样的“我”与众生执着相违,不合理。

胜论外道:“我”的本体上虽没有心识,但 “我”和心的关系,就像海螺和海螺的白色、犁牛和犁牛的牛角一样,以和合的方式存在。“我”享用外境时,可与心识会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识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乐了。

中观宗:这种说法太荒谬。如果“我”具足心识,那“我”是无情法之说如何安立?再加上,“我”若是常有,如同虚空一样,即使心识再多、和合的力量再大,对它又起什麽作用呢?

而且,“我”这样的无情法,是常有的,因而不能起任何作用,那跟虚空有什麽差别?你们把虚空当作“我”就可以了。

胜论外道的妄执十分颠倒,因此,麦彭仁波切在注疏中感叹地说:“呜呼!当瞧,吠陀宗之劣智矣!”

169节课

899、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麽业果也就不存在,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对此你该如何作答?请以三个回合进行辩论。

答:1)首先,以同等理破斥:先时造业者与後时受报者,其五蕴并非同一而是异体,受报之时造业者的五蕴已灭坏,这些道理是你们也承认的。如果这是你我两宗共许的观点,争论这个问题又有何意义呢?

2)对方说:“现世现报的顺现法受业,在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

破曰:虽然是有现世现报,比如在殊胜对境前以强烈的意乐作供养,未死之前即可感受这个果报,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体。不然,你在造业的时候,就应该感受果报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因时即有果,那父亲和儿子可以同时出生,种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时现前,这样一来,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

3)对方辩驳:“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於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麽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破曰:不会违背。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存在于同一相续,佛陀说造业者受报,也是依世俗名言假立的同一五蕴相续而言。

900、内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说法究竟,哪些说法不究竟?请说明理由。

答:在内道中,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相续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这种说法都不究竟,因为承认胜义中有一个堪忍实体。

中观宗并不承认这一点,它着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究竟胜义谛,但也不抹杀因果在名言中的无欺显现,这种说法最为究竟。

9011岁的你和20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为什麽?倘若认为是一体,会有什麽过失?

答:名言中,未经观察时,可以把前後二人当作一体,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我20岁时跨过一条河,40岁时也跨过这条河”。但若严格分析,1岁的我与20岁的我绝不是一体。

如果说1岁的我与20岁的我是一体,那我1岁在吃奶时,20岁也应该一样;20岁在上学时,1岁也是如此,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过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应该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实的“我”?为什麽?

答:1)从实相层次言,人我、法我、因果等无自性,皆为离戏寂灭之大空,而在世俗层次观待众生的迷乱习气,轮回、因果等确确实实地显现不灭,不虚地存在着。佛随顺众生而说造业者定受果报,是建立在众生不断的五蕴相续假象上而言。在世俗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生到来世,这种相续如同长河连续不绝,众生执着这种如珠串一样的相续为同一相续,并许这种五蕴相续为我是因果的所依。随顺这种世俗名言,佛陀才说作业者必定受果。这是世俗中的一种无欺缘起。

2)佛陀依众生所执的一相续而言因果,但这一相续中,并无实有不变的我存在。因为这一相续不可能在身体上,而应安立於内心,然而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破析,心的实有根本不成立。

怎麽不成立呢?因为过去心已灭尽,未来心还没有产生,而现在心分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许多细微的时间,刹那刹那在生灭,假如现在心是我,当它刹那消逝时,我岂不是也荡然无存了?《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此,从三时心的角度来观察,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为我呢?或者从时间的本体来观察,《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现在、未来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三时的我又在哪里呢?

903、什麽叫做缘起性空?应该避免什麽样的误区?以何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证悟了空性?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1)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万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缘起显现。之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显现的缘故;之所以叫缘起,因为在显现的当下本体即空,显现与空性是双运的。

2)应该避免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後,什麽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从而堕入断灭空。

3)麦彭仁波切说:“一个人证悟了没有?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平时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绝对没有证悟空性;假如你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进行持善法,相续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证悟。这不用别人来观察,自己是自己的见证者。

170节课

904、芭蕉树的特点是什麽?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麽样的定解?

答:芭蕉树高大挺拔,乍看之下似乎有着硕大坚实的树干,而一层层剥开之时,就会发现它毫无坚实之分,唯是一片片皮壳而已。

同样,人我看似实有存在,但以中观正理剥去一层层名言概念之虚壳,最终也会发现所谓的因果所依之相续我无有任何实质。

905、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持这种疑问的是未清楚二谛。在胜义中,是无有任何生大悲的对境,也不存生悲心的菩萨。因法界实相中,清净离戏,不存在任何可缘执之相状,众生、轮回等都不存在。胜义实相中虽是如此,但在执着假立蕴聚等为我的众生迷乱心识前,以现相而言,轮回苦乐等诸法无欺地存在。

众生处於迷乱之中,感受着种种如梦一般的虚幻痛苦,却不能自知醒悟。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因,对外境执着造业,陷於地位、名利、财产、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无欺地感受着一切轮回痛苦。而若进入佛教修道,也会无欺地灭除痛苦,获得安乐果。所以为了这些众生远离一切妄执苦境,获得正觉果,菩萨立下誓言:为利众生愿取证佛果。

这种取证佛果的誓言,从胜义层次抉择,当然也是一种愚痴,是以一种痴心而虚设假立的法,仍属所知障,是一种细微无明执着。但这种细微的无明痴心,在未得佛果前,不能舍弃,因它是对治轮回诸苦的一种善执,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一样,是必需工具,然过河後,如同舟船一样也应舍弃。悲心的对境是基於世俗迷乱众生,因为无欺存在着苦乐感受,故修大悲极其重要。因此,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它并不是实有。

906、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麽用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於胜义中,一切有情皆空无自性,轮回等一切法也无自性,无众生可度,无佛果可证,行持六度万行也不存在,涅盘与轮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针对尚未证悟胜义实相的众生,显现依然存在,轮回与涅盘仍有差别,轮回要出离,安乐果位也要取证。

所谓涅盘,就是消尽错觉分别心,因此在有愚痴二我执着的时候,轮回错觉现象无欺存在着,而与之相观待的涅盘也就无欺存在。《澄清宝珠论》中以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中魔发狂者,对别人看来很清净的外境,他会常常见到魔相,感受恐怖痛苦,因此针对他而言,有苦、有自我、有出离并有安住无苦之境的存在;我们修习佛法取证正觉果的过程也同样,虽然实相中本来无有轮回、众生、修道、果位等等现相,但在无明二取痴心未尽之前,皆应承认存在。我们为了救度他们,证悟佛果是有必要的。

907、有人说:“凡是执着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着,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麽样説明他?

答:希求佛果的发心纵然是愚痴,但是为了息灭自他众生的如幻痛苦,暂时不应断除。因实相中虽无有任何所得,然现相中三界轮回众生有种种如幻痛苦感受,有着深厚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了断除它们必须修习佛道证取正觉果。这种愚痴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此过程如同自他於噩梦中饱受苦痛,理应精勤於醒梦之方便,梦中方便纵然也是梦中的妄执,然在噩梦未醒之前,这些方便不应舍弃,只有从睡梦中完全苏醒,这一切才可彻底弃舍。同样,希求如来果位,虽是所知障所摄的一种细微痴心,但在轮回现象未彻底融入清净法界实相之前,绝不应舍弃。

908、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着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着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麽?请说明理由。

答:1)虽然我执亦是痴心,却与修道求果之痴心有很大差别。因修大悲求佛果之心,其本性虽属无明愚痴,但它能断除众生的幻苦,是成佛的顺缘,不会成为解脱的障碍;而执五蕴假相为我的我慢,只会增上烦恼痛苦。实际上是三界轮回痛苦的根源,我们在轮回中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於自己的我慢执着程度,我执有多少,痛苦就会有多少。这一点真正有过实修者,定会有不同程度感受。我慢不除,只会使迷惑无明越来越增长,使自己陷入轮回深渊不得解脱。所以,应当了知,我慢与修道求果的所知障差别很大,求果的痴心正是对治我慢屙疾的良药,二者不可同一而论。

2)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修无我。因为无我是诸法的真相,执着我是颠倒的分别念,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客尘,无法掩盖本具的心性光明。《释量论》中说:“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为使本来光明的心性现前,修无我是消除客尘的最殊胜方便。有了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自然消除一样,任何执着都会统统灭掉。

909、《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麽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这说明修无我与我执直接相违,修慈心、悲心等没有这种力量。

171节课

910、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後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911、名词解释:人我执  法我执

答:1)人我执:将五蕴的聚合妄执为我。

2)法我执: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从凡夫地到十地菩萨末尾之间都有,它属於一种所知障。

912、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麽?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答:最好方法就是四念处,以四念处来分析诸法空性寂灭。

关於四念处,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1)目的不同:小乘修持四念处,是为了自我解脱,而大乘是为了安住寂灭之後广利众生。2)修法不同:小乘主要抉择世俗谛,即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大乘主要抉择胜义谛,即将四念处抉择为空性,而世俗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四种颠倒分别。

大乘更为究竟。如果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只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着。

913、为什麽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麽样的定解?

答:1)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身体不是足、小腿,大腿、臀部亦非身,腹背与胸、肩膀这些部位也不是身体;两侧的肋骨与手臂不是身体,腋窝、肩头不是身体,内脏与头、颈这些部位都不是身体,在各个部位中,到底哪儿是身体呢?因此,身体不是各个支分。

2)下面进一步观察身体是否遍于每一个支分,这从两个方面来观察:所谓的身体存在,是身体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还是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

1)如果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观察的,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那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以外,根本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每个支分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如手臂住在手臂的位置上,除了手臂的自体外,绝对没有一个身体以无二无别的方式附在上面。可见,身体总体并非真实,只是想像出来的而已,这种身体根本不存在,不仅与支分一体的方式不存在,以隐藏的方式也不存在。

2)如果认为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比如手上有一个身体,脚上有一个身体,眼睛上有一个身体……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这样一来,一个人不止有一个身体,而是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着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

914、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关於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有些传承上师以比喻说,好比一个幻化师变出大象骏马,一部分人的眼识被迷惑,认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马,对此既有显现也有贪执;幻化师面前虽有显现,但一点贪执也没有;未被幻术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马的显现,也没有对其的贪执。同样,对於骨肉血液组成的身体,凡夫人既有显现也有执着;作为大乘菩萨,後得时有身体的显现,但却没有对身体的贪执;获得佛果以後,既没有身体的显现,也没有对身体的贪执。

我们作为凡夫人,对无我法门刚有初步了解,肯定既有显现也有贪执。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像在做梦时,认为梦境中的人真实存在,接触也有感觉,吃东西也能饱肚子,但醒过来以後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心的幻变。同样,三界众生所执着的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後想方设法把它推翻,建立正确合理的观点。若能在无我见解的摄持下进行修持,则可逐渐根除执我的分别妄念,豁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172节课

915、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於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1)一体的角度:见913

2)他体的角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五蕴聚合,不会执着其他东西为身体。除了五蕴之外,人们不会执着支分以外有一个身体,谁都觉得肢体聚合才称为身体,因此,这种身体并不存在。

因此,无论以何种方法观察,也不可能从色身内外,找到一个自性成立的身体。

916、请以比喻说明,执着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麽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答:这如同人们在昏暗中,看见那些形态殊异的石堆等物时,往往会误认为人或猛兽等。有些农民为了不让鸟兽吃庄稼,往往会在田地中做一些草人,让它们穿上衣服,戴上草帽,远远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样,野鸟、野兽很容易受骗而不敢靠近,有时候人们也会因昏暗等因缘,误认这些草堆为人。同样,身体只是假立的一种名言概念,除此之外毫无实质,但众生因愚痴迷乱所惑,在本无自相之中而妄执为有,将骨肉的堆积执着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着,生起各种贪嗔之心,其实执着“身”与执着假人无有差别。

917、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麽结论?

答:实际上,这类分支也无有自性。譬如所谓的手,也不能成立有自体,因为手其实是由手指、手掌、手背等很多部位聚合而成,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这些部分上并不存在手的自体,那麽所谓的手又在哪里呢?再观察细致一点,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节、下指节等组成;指节是由皮、肉、骨、髓等组成;指节上的一小块是由血、肉等许多微尘组成;微尘又可以再分,成为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用六种微尘的方法观察,无分微尘也不存在……这样观察下来,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为自体,最後得出结论: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

918、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现代科学家认为,物质分析到最後,可以承认是能量,能量虽无有颜色、形状等,但它存在於真空当中。这种能量就是“场”,或者叫做“零点能”,它是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零点能与真空二者互相起作用,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

他们所谓的“真空”,相当於佛教中的空性,而“场”相当於空性中的显现,他们的观点与佛教现空双运的道理有一点相似。但这只是相似而已,科学发展得再先进,也无法摆脱实有执着。他们的观念其实如同许大种为胜义的外道一样,是一种实有执着的邪见,即使他们再努力,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结果。

919、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色色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麽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答: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害怕一说万法不存在,就什麽都没有了,一旦地板没有了,那自己就掉下去了。佛教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不能什麽都空了,无分微尘必须存在。

可是若以正理来抉择,无分微尘也不存在。大乘唯识论师说:“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若无分微尘实有,那麽它们组成粗尘时有六尘围绕中尘,中间的无分微尘与它上下前後左右的无分微尘是否有接触呢?若有接触,那它应成有六分,而不成为无分微尘;如果没有接触分,那上下前後左右的六尘与它只占一个无分尘的空间,按这样推理,组成山王的诸多微尘,也只能成为一个无分微尘大小,而不能增大。所以,实有无分微尘不能成立,它实际上如同虚空一样,只有名言而无实质,其本体无法成立。

一切诸法本体皆空,空性中又可显现一切,这是最稀有的道理,圣天论师运:“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存在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即是现空双运的观点。

173节课

920、为什麽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於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後,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因为我们平时的苦乐感受,在心的本体上并非真实存在,在外境上也没有实有本体,它只是一种迷乱妄念。

具体而言,1)苦乐在心的本体上不存在,原因是:以痛苦为喻,如果苦性实有存在於内心,那为什麽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有些人今天痛苦不堪,明天却是非常快乐,如果痛苦实有其自性存在,那麽不论何时何处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它必然显现出其痛苦之自相,也就意味着此人会恒常感受这种痛苦,永远不会有安乐感受。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以前它怎麽样,以後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後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说明它不是实有。

2)苦乐在外境上不存在,原因是:以快乐为喻,如果安乐实有自性存在於外境,那麽在有些忧苦者前面,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安乐呢?在那些心存死亡恐怖或心存亡子之悲的人前面,无论有多麽华丽的衣饰、甘美的饮食或精彩的歌舞等,他们哪怕丝毫安乐也不会感受到,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因此,苦乐在外境上自性不成立。

921、世间人认为怎麽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麽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世间人认为外在的物质是快乐之源,它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於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外在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快乐,世间上的有钱人不一定快乐,而没有钱的人也不一定痛苦,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应该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如果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

当然,对修行人而言,如果对空性有所认识、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麽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922、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後,你有什麽收获?

答:中观宗:如果苦性实有存在於内心,那为什麽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於外境,那麽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麽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对方: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实际上苦乐是可以并存的。

中观宗: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麽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麽能说你有乐受呢?如果没有领纳也可称之为受,那空中鲜花的香味、石女儿的模样,你也应该能感受到了。

对方: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

中观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这通过可现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为一个人的感受不难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说不上是快乐,也说不上是痛苦,那应该归摄在舍受当中。总之,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乐,二者像牛角一样并存。

如果你说乐受非常强烈,而苦受就像糖水里的盐一样微小,这只是分别念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或者说一个人敢打死强者,那面对弱者就更不在话下。其实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与之相违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对方: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

中观宗: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麽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麽,就存在什麽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对方: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

中观宗: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174节课

923、实有执着的对治是什麽?它依靠什麽方法而产生?为什麽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答:实有执着的对治是空性,它依靠观察智慧而产生。

堪布根华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中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

《犍椎经》中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由《黑山羊的故事》、《续高僧传》中的公案,都可以说明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924、在听受佛法方面,《涅盘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於哪一种?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涅盘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後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盘。

925、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答:1)根境: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麽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麽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

2)识境:如果认为,意识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麽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因此,根或识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926、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麽?明白这一点後,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不观察时可称之为接触,但究竟而言,这并不叫接触。

可以观察,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麽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麽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认为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就是接触,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927、《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1)聚合无有实体,根、境、识三者聚合唯因缘假合,如前分析“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2)圣天论师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有,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因为眼是色根,无有作意,不会发生见色作;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

175节课

928、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麽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答:大家在听法时,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後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後,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还有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

929、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感受的因——触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麽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後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930、对於万事万物的贪爱,怎麽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答: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麽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着上,只要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就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

若对这种观察方法学得比较好,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後,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麽会不灭尽呢?

931、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後,怎样将之运用於实际生活中?

答: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1)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2)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於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後,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於心之後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麽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麽,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於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麽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932、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麽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麽样的态度来对待?

答:请自己发挥。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感激! - 生命之水- Yahoo!奇摩部落格
慧光净土笔记- Yahoo!奇摩部落格
究竟一乘宝性论
发现遗失的慢飞天使-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八八救灾专案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台北教育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