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羅漢灌頂 陽明山火供法會 中陰文武百尊沙壇城 息、增、懷、誅大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4 22:23:21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安 忍法本 科判思考题 答案

 

第六品  安忍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後世。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於敌则相反。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故於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湣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不生故无果。常我欲享果,

       於境则恒散,彼执亦不息。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

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

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由谁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诸苦灭,故非不应理。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皆当无苦楚。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伤,

或为得妇心,忧伤复绝食,

纵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於己作损伤。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於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故於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敌器与我身,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於谁该当嗔?

身似人形疮,轻触苦不堪,

盲目我爱执,遭损谁当嗔?

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

既由己过害,岂能嗔於人?

譬如地狱卒,及诸剑叶林,

既由己业生,於谁该当嗔?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若我有功德,必不堕地狱,

若吾自守护,则彼何所得?

若以怨报怨,则更不护敌,

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於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谓他不喜我,然彼於现後,

不能毁损我,何故厌讥毁?

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

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於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嗔人?故我应忍害。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还嗔,

此中孰无过?孰为有过者?

因何昔造业,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於彼?

如是体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於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後世。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於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於彼,少分吾不得。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闍黎,亦非障出家。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唯佛功德齐,於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第六品终

 

 

 

第六品  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当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戊一(当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过患;二、安忍之功德。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庚一、未见之果: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注释中解释说:只是生起一个嗔心就足以摧毁千劫中所积累的布施、供养佛陀等三宝以及严谨持戒这所有的福德。《文殊游舞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

对此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毁的善法有三种,即未以方便智慧所摄持的随福德分善、以证悟无我所摄的随解脱分善以及被方便智慧所摄的大乘善法,这里指的是其中的第一种。

二、能毁:缘殊胜对境而生起十分猛烈的嗔恨心,後来也无有後悔等对治法。

三、摧毁方式:有人说:“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顺次生受业的能力後转为顺後生受业。其原因是较深重罪业的果报也是首先成熟,罗罗尊者亲言:‘业之重果报,若近若串习,若前彼等中,前前将成熟。’”但感受时间改变实际上对随解脱分善也可以,因此所毁的善根并不固定,摧毁的方式也没有固定(意思是说,可能从根本上摧毁善根)。《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罪恶中再没有超过嗔心的了,而且艰难的苦行也无有胜过对治嗔心的安忍,因而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忍辱。

庚二、已见之果: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灼的嗔恚之心,那麽就会心烦意乱,十分痛苦,不可能处於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当然也就难以得到意乐与五根门的从属安乐,以致於夜不成眠,烦躁不安,身心无法堪能。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尽管主人以财产的利益与恭敬的恩惠赐给那些前来依靠他们的仆人,但如果主人易嗔易怒,反而会遭到他们的反抗杀害。嗔心使亲友心生厌烦,虽然以布施来摄集有情,但由於被嗔心控制使得一切有情都不与之亲近、交往。

庚三、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总而言之,由嗔怒导致而不会拥有安乐,因此,嗔恨的敌人会带来诸如上述今世以及其他的痛苦过患。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後世。

如果全力以赴摧毁嗔恨,那麽此人无论今生还是他世都会享受快乐。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强制性地给我造成不幸、百般阻挠我所希求之事,得到这种不悦意的食物,嗔心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足以毁灭自己。

庚二、理当遣除: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因此,理所应当断绝自己的这个嗔恨敌人的不悦意“食物”。原因是,这位怨敌除了如此加害我以外再没有其余的事情了。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事,自己都不要扰乱欢喜的情绪而造成心不愉快。即使忧愁苦恼也无济於事,根本实现不了愿望,反而会失毁一切高尚的行为。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再者说,假设事情尚有可扭转的余地,那麽还有什麽不高兴的呢?倘若已经不可救药,那忧愁苦恼又有什麽用呢?根本无有任何利益,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於敌则相反。

由於仇人使我或我的亲友们饱尝痛苦、遭遇不幸;对我们百般侮辱使我们得不到利养;让我们听到恶语中伤;毁坏名誉的刺耳语言。给我方带来的是这四种不愿意,相反的四种是我们所希望的事。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们痛苦等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他们安乐等是我不愿意的,总有此十二种,再加上阻挠十二种愿意之事。为此,我才对怨敌生起嗔怒。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於障碍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於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二、破嗔於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於怨敌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於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二、作意出离之因;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在轮回中享受安乐之因的善业等只是偶尔产生,可谓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业等无勤中就存在却多之又多,因此出现痛苦本来就是轮回的自性(即是自然规律),因而应当安忍。

丑二、作意出离之因: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如此也就不会有出离轮回的念头,因此你这颗心要好好思维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再者说,对大自在天的王妃天女俄玛生信者在九月九日等日子里绝食一天或三天,进而焚烧、割断自己的身体等等;为了与嘎讷劄巴地方的人们竞争竟然忍耐互相用利刃打击,这般毫无意义的苦受,他们尚且忍耐,那麽我现在是为了解脱,为什麽反而畏缩怯懦呢?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大疏》中解释说:久经串习还不变得容易的事无论在哪里都必定不会有,比如通过长期熏习,具有悭吝者竟然能把痛苦想成快乐。同样,菩萨修习一切痛苦为安乐想,最终必能获得《父子相会经》中所说的“诸法变成安乐”的等持。因此,通过逐渐修习而安忍小小的损害,到後来巨大的灾难也就能忍受了。

寅二、广说: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虽然有些注释中为了表明要串习的小小痛苦,而说“遭受蛇、蚊蝇、饥渴等感受以及疥疮等无义的痛苦难道不是已经司空见惯了吗”将喻义连在一起解释的,但实际上解释为“既然见过这些无义的痛苦就理当安忍具有意义的痛苦”较为恰当。

故於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此外,对於严寒酷暑、狂风大作等,重病缠身、遭受束缚、被人殴打等,自己不应当过於娇柔怯弱,如果过於娇弱反而会更增加痛苦。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再者说,有的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会更加坚强勇敢,有的人看见他人的血也会惊慌失措,昏迷不醒。这两者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完全是由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的。

寅三、摄义: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因此,我们要通过修习力而轻视一切损害,不被一切痛苦所害。智者即便历经千辛万苦,然而内心仍旧要保持明清,不受干扰。

丑四、作意功德: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屍者。

在与一切烦恼进行殊死搏斗时,虽然会遭受众多损害,但要不顾一切苦害而力争摧毁嗔等烦恼仇敌,制服烦恼仇敌的这些人才堪称为战胜怨敌的真正勇士,而杀害其他有情之辈就像杀屍体一样徒劳无益。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湣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再来说说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让人们生起厌离心,遣除骄傲自满的情绪,进而对流转在痛苦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萌发恻隐之情,希望他们脱离轮回,警惕轮回之因的恶业而乐於奉行对治罪业的善法。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三: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应理之邪念;三、摄义。

丑一(遣嗔作害者)分三: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三、摄义。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分三:一、无有自主;二、无心;三、摄义。

卯一、无有自主: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如果有人心里认为:敌人使我生起痛苦,因此我才嗔恨他。

胆涎等疾病是多重痛苦的大根源,对它们竟然不嗔恨,为什麽唯一嗔怒有心的怨敌呢?

如果认为:胆病等是以外缘不由自主而形成的,因而不该嗔恨。

那些作害者实际上也是以烦恼的外缘而给你造成痛苦,烦恼的外缘也是在不情愿中被外缘力所压迫而涌现的,如同不愿意中也会生病一样。

卯二、无心: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若想:胆病等没有想作害,而怨敌有作害的想法,因而嗔恨他们。

心虽然没有思维“我要嗔恨”,但人们仅以外缘自然生起嗔恨,而此外缘也未曾思维“我要生起嗔恨”,但嗔心还是同样会生起。

卯三(摄义)分二:一、不由自主之摄义;二、无心之摄义。

一、不由自主之摄义: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烦恼等所有的过失以及由它引发的各种各样罪业也都是由外缘力所产生的,而没有一点自主权。

二、无心之摄义: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

能产生罪过等的形形色色外缘也没有“要生这些罪业等之果”的念头。而所产生的这些罪业之果也没有“我要依靠此外缘而产生”的想法。

寅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分二:一、共破神我与主物;二、别破常我。

数论外道与胜论外道等认为我与一切外缘不由自主是不成立的,下文中要讲的主物与神我等能自主产生敌人的害心等一切果。下面对此加以破斥:

卯一、共破神我与主物: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不生故无果。

你们所承许的主物以及所谓的神我作为有法,所谓的“我故意为了加害等而生”於是便产生这一点是不会有的(立宗),因为不生之故(因),如同石女儿(比喻)。不生的理由是成立的,因为承许这些常有自在的缘故。如果已经产生,显现就成了无常并随因缘而转。周遍:如若尚未产生,就根本不会存在,这一点是一定的(必定成立立宗),如此一来,当时想产生作害等果也就决定不会存在。

卯二(别破常我)分二:一、破享用者;二、破能生果。

辰一、破享用者:

常我欲享果,於境则恒散,

       彼执亦不息。

如果对方说:这个神我依靠主物能享用指定的对境。

倘若如此,则神我对於诸如敌人一个对境的执着应成永远不会消失,并将散乱于诸如敌人的唯一对境中,因为执着它的能取常有之故,原因是神我常有是你们自己承认的。“亦”字的意思是说也不会趋入对境,因为恒常的缘故。

辰二、破能生果: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

《大疏》中将这两句解释为遮破胜论派所承认的无心常我。(如果你们所谓的常我是恒常的,)那麽这样的常我显然就成了起不到害心的作用,原因何在?因为常有之故,如同虚空。

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

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若对方说:假设常我遇到其他无常的外缘,就会起作用。此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既然自性无有迁变,依外缘又怎麽会有前所未有的差别呢?根本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依靠他缘起作用时,常我也是一如既往未曾改变,那麽外缘的作用对它又造作了什麽前所未有的特徵呢?根本没有造作。如果自性改变,显然就失毁了常有。如果说,常我是彼者,而起作用的作者是此者。如此一来,作用与常我这两者到底有什麽能饶益与所饶益的关系呢?因为恒常的我不可能依外缘而起作用。

寅三、摄义: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因此说,所有万法均是依靠他力而生,一切外缘也是以前前之力而产生,所以它们都是不由自主,而且前面的边际无穷无尽,自主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後,就不会再嗔恨无实中显现如幻化般的一切事物。

丑二、遣除除嗔不应理之邪念:

由谁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诸苦灭,故非不应理。

如果说:既然一切如幻化般无有真实性可言,那麽由何人或依靠何种对治来遣除何种嗔心呢?遣除也是不应理的。

答辩:在世俗谛中,承许依靠去除嗔心而息灭依於嗔恨的所有痛苦,因此并无不合理之处。这是善天论师及《释论》中解释的。《大疏》对“一切若以缘生则遣除嗔恨不应理”的观点也作了答复。

丑三、摄义: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

因而,当见到仇敌或者亲友做非理之事(指妄自加害自己)的时候,心里应当这样想:他们之所以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事完全是身不由己,依外缘而造成的,我不该为此而心烦意乱,而要乐观接受。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皆当无苦楚。

假设说痛苦是随意而成的,那麽任何有情都不希望自己痛苦,由此一来,一切众生都不应当有痛苦了。

子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分三: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丑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伤,

或为得妇心,忧伤复绝食,

纵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於己作损伤。

那些作害者由於被烦恼所控制不加小心当中,自己用荆棘等戳伤自己的身体;或者为了赢得女人的心,得到财物等而忧愁悲伤,甚至绝食等等;有些人自尽、跳崖、服毒、吞下有害食品等等,以非福德行为长期自我虐待。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於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一旦被烦恼所左右,甚至不顾惜极为珍爱的自己生身性命,自杀身亡,又怎麽会对别人的身体丝毫也不伤害呢?

故於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因此对於萌生烦恼而加害我的那些人理当生起悲心,就算生不起悲心,又有什麽理由嗔恨他们呢?实在不该嗔恨他们。

丑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分二: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

寅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分二:一、观察本体;二、观察害法。

卯一、观察本体: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

假设说损害他众是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麽就更不应该嗔恨他们,否则就像嗔恨燃烧本性的火一样。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如果损害等过患只是偶然性的,众生本性善良,那麽也不应当嗔恨,这种嗔恨就像仇恨自性空无的虚空被滚滚的浓烟遮蔽一样。

卯二、观察害法: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如果敌人使用棍棒与兵刃等来加害,那麽理应嗔恨直接的加害者棍棒(而不应当嗔恨使用棍棒的人)。如果说使用者是敌人,因此对他生嗔,实际上敌人也是由嗔恨心唆使而造业,那理所应当憎恨嗔心了。

寅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分三:一、说明以往曾害过他人;二、说明自身之过失;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卯一、说明以往自己曾害过他人: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在受害之时心里要这样想:我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由於我以前曾经对有情如此加害过,既然我曾经害过有情,那麽如今受到这样损害的报应是天经地义的事。

卯二、说明自身之过失:

敌器与我身,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於谁该当嗔?

敌人的兵刃与我的身体这两者均是伤痛的来源,既然怨敌使出兵器、自己拿出身体才导致的伤害,应当对二者中的何者生嗔呢?因为这两者的理由是相同的。

身似人形疮,轻触苦不堪,

盲目我爱执,遭损谁当嗔?

身体就像人形的脓疖一样,只是轻轻触碰也是苦不堪言,盲目愚痴的我由於贪爱身体等的我执而遭受一切损害,那麽应当对加害身体的谁生嗔恨心呢?嗔恨他人实不合理。

卯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

既由己过害,岂能嗔於人?

譬如地狱卒,及诸剑叶林,

既由己业生,於谁该当嗔?

愚昧的凡夫本不想受苦,却偏偏造痛苦之因的恶业并贪恋身体,既然由於自己所造痛苦之因、执着自身的过患才招致损害的,怎麽能憎恨他人呢?无有理由憎恨他人。例如,众生地狱的看守与剑叶林等完全是由地狱众生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的。同样,既然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遭受这些伤害,那又该对其他谁人生嗔心呢?对谁也不应生嗔。

丑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由令自己受害的往昔业力牵引而导致他众加害损恼我,如果依此而令那些作害者堕入众生地狱,岂不是我毁了那些作害者吗?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再者说,依靠这些作害者修安忍可消除我的众多罪业,可是敌人却由於加害我而长期堕落於地狱中受苦,这样一来,我反而成了加害怨敌的人,而那些敌人却是饶益我的人,如此这般颠倒,为什麽粗暴的心你反而对他生嗔呢?显然不应理。

若我有功德,必不堕地狱,

若吾自守护,则彼何所得?

若有人想:以他人的罪业为缘使我也堕入地狱。如果我具有安忍的功德,则绝不会下堕地狱。倘若认为:同为作害不应该有堕不堕入地狱的差别吧?应该有差别,如果以我的功德而防止我堕入地狱,那麽他们怎麽会得到这种防护呢?不会得到的。

若以怨报怨,则更不护敌,

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

如果说:那麽,你以安忍来保护你自己,而不保护饶益你的那位怨敌,显然已成了不知报恩或无有悲心。

以我的安忍尚且无法保护他,如果我无有安忍那又能以什麽来保护他们呢?如果我以牙还牙进行报复,那只能更增长他们的罪业而已,根本不可能保护他们,这样一来,我的沙门四行也将失毁,结果最殊胜的苦行安忍也会毁於一旦。

癸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分三: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子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於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如果说:由於敌人伤害心意或身体,因而对他生嗔。第一伤害心意不合理,因为心意不具形体,所以谁也无法用兵刃等对它加以摧毁。

如果对方说:由於心贪执身体,身体是能够以痛苦加害的,伤害身体实际上就等於加害身心二者了。既然口出轻侮粗语以及刺耳之词也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更何况说对心了,心你为什麽极度嗔恨这些呢?

谓他不喜我,然彼於现後,

不能毁损我,何故厌讥毁?

如果说:由於通过轻视等态度造成其他众生不喜欢我,为此生起嗔恨。既然今生或他世中这对我不会造成损害,我又何必讨厌、讥讽、诋毁他们呢?

子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分三:一、嗔罪严重;二、利养无有实质;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丑一、嗔罪严重:

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如果说:由於轻蔑等使他人对我不起信心,这样一来,就对我得到利养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不愿意受到轻辱。纵然我获得利养,但最终毕竟要留在今世,不可能跟随到後世,而为了他而嗔恨的罪业则要在未感受果报之前一直恒久稳固留存。

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因此,宁愿我无有利养当下死亡,也不愿意通过害他的途径来邪命养活、苟且偷生长久存活,因为我即便能长久留住人世,但终究摆脱不了死亡的痛苦,并且死後以邪命的果报还将受苦。

丑二、利养无有实质:

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

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有人在梦中百年享受快乐,醒来以後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另有人於梦境中只是在顷刻间感受安乐,醒来後又会是怎样的呢?很显然,清醒後的这两者,梦中拥有的快乐在醒觉时都是一去不复返。同样的道理,长寿短命这两种人,在死亡时以前享受的快乐均不会再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再者,即便获得丰厚利养能长时间尽情享乐,可是在死亡的时候就像遭受强盗抢劫一般,丝毫也无权带到後世,最终只能是赤手空拳、赤身裸体而离开人世。因此,利养等无有实质。

丑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若有人说:利养是生活的顺缘,具足利养後可以长久存活,并能灭尽罪业、增长福德,如云:“行法乃至长生存,期间极增善相续。”因而利养意义颇大,为此才嗔恨对利养作违缘的人。如果为了利养而嗔恨对利养制造障碍者,那麽岂不是会灭尽福德、增长罪业吗?为了存活的目的而使福德失毁,唯一以造罪业苟活尘世有什麽意义呢?根本无有实义。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如果说:由於会使其他众生对我退失信心,为此才嗔恨那些诽谤我的人。那麽,你为什麽不同样嗔恨诽谤其他人的人呢?因为这也会使人对他退失信心。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若说:因为这只关系到别人对他信不信的问题,(所以我可以接受)当然别人对他有没有信心,这还取决於他本身有无功德与可信处。如果对他人无有信心这一点你可以忍受,那为什麽不能安忍诽谤自己的人呢?因为这也是由於别人心生烦恼而诽谤你的。

壬二(破嗔於亲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於对境无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癸一、因於对境无害而止嗔:

於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对於佛像、佛塔、正法信口开河说些非理诽谤之词并加以毁坏的人,我理应生起悲心才对,不该反而生嗔心,因为这於对境的佛陀等不会有丝毫损害,并且作害者本是该悲悯的对象。

癸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损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其实,加害上师亲朋好友等也都是依靠以前如是一切外缘等造成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制止嗔恨。

子二(不畏损害之安忍)分三: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二、是故断除嗔彼;三、为断嗔而除贪。

丑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分三:一、与无情损害相同;二、与嗔者罪业相同;三、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

寅一、与无情损害相同:

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嗔人?故我应忍害。

如果有情与无情对众生同样损害,那麽为何单单对有情怀有仇恨呢?因此,我们理当安忍损害。

寅二、与嗔者罪业相同: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还嗔,

此中孰无过?孰为有过者?

如果有些仇敌是由於愚昧而作加害,有些因为愚痴而以怨报怨,那麽这两者谁无有过失,谁具有过失呢?很明显,两者同等具有过失。

寅三、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

因何昔造业,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於彼?

你昔日为什麽要造下损害众生的业,以致於如今遭受他众的加害?既然一切损害均来源於自己的业力,那我凭什麽仇恨这位怨敌呢?

丑二、是故断除嗔彼:

如是体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

这般认清损害是由业力所致等道理以後务必要尽心尽力断除互相之间的嗔恨心,彼此仁慈善待。为此,我应当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勤修福德。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例如,房屋失火,当火势燃向其他房屋,这时主人按理来说要将能助燃的草木等转移出去。同样的道理,由於心贪执所需的物品,别人对此作违缘能使嗔心之火蔓延,因此唯恐嗔恨的烈火焚烧福德的宅室,一定要当机立断,厌恶地抛弃贪执。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如果说:敌人使我带来巨大的痛苦,因而我对他实在无法容忍。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将要遭杀的人假设只是被砍断手而免於一死,那难道不是值得庆幸吗?当然值得庆幸。同样的道理,如果仅仅以人类的这一痛苦或者安忍现在的这种苦难就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现在的这一点点苦如果我都不能忍受,那为什麽还不遣除地狱苦因的嗔恨呢?理当遣除。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於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由於贪执欲妙而为了达到目的,我以嗔恨曾经成千上万次堕入地狱受烧烤的煎熬,或者按《大疏》中所说“为了嗔恨而曾经……”。尽管几度饱尝过这般剧烈的痛苦,可是如今我仍然没有成办自利与他利。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只是承受现在的痛苦这并不是大的危害,而且依靠安忍还能成办广大利益,因此理应欢欣喜悦地承受能遣除一切众生损害的危难或痛苦。

壬三(破嗔於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假设说他人赞评怨敌具有功德,从而赞叹者获得了随喜他人功德的安乐,那麽心意你不应当对此忍受不了,你为什麽不赞叹敌人而令自己像其他赞叹者一样满怀喜悦之情呢?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你随喜别人的功德而赞叹他这种安乐绝对是快乐的源泉,而无有罪业,并具有功德,也是诸佛等圣贤一致高度赞许的,由此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因此又是摄受他众的殊胜方便。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後世。

假设说因为赞叹他人而使他获得喜乐,然而你厌恶称赞他人的快乐,那麽由於付给工作人员薪水等也会使对方安乐,所以也应当剥夺不给,如此一来,眼见的今世当中事业等、未见的後世中感受布施之果报等都将毁坏。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时,希望他也获得赞扬我功德的快乐,而当他称赞别人的功德时,我为什麽不希望他获得赞说别人的欣乐,这实属颠倒错乱。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最初以欲求一切有情获得安乐的意乐而发菩提心,如果众生不需要我帮助自己获得快乐,为什麽反而嗔恨他们呢?实不应理。

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当初承诺说希望一切有情成就三界供养处的佛果,如今见到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利养恭敬,为什麽要生起妒忌而损恼他呢?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比如,你的亲人本该由你来抚养,按理来说,你要给予他食物等,如果那位元亲人不需要你施舍,独自而谋得生计,那麽你怎麽会不欢喜雀跃反而嗔怒呢?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连别人获得暂时的这点利养也不愿意,那麽,又怎能愿意众生证得菩提呢,根本不可能。善天尊者解释为,倘若不愿意让敌人获得这麽一点点利养,那麽……。对他人的财富憎恨者怎麽会具有菩提心呢?根本不会具有。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如果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那些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中,不管怎样都不会到你手中,无论施给与否,受用或破立的行为与你又有什麽瓜葛呢?根本毫不相干。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假设嗔恨敌人的利养而过分希求自己获得,那麽自己得到利养的因是以往的福德、施主的信心以及自己暂时的功德,既然如此,为什麽要以嗔恨力丢弃这些呢?本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得到利养的这些因,那为何不嗔恨自己,理当自我谴责才对。

於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此外若有人想:既然自己没有利养,以後他人也无有才好。你非但对自己得不到利养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恶无有羞愧後悔之意,居然还想与培植利养之因——福德的他众攀比,这麽做实不应当。

辛二(遮破於障碍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於怨敌造罪作障者;二、破嗔於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

壬一(破嗔於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敌人痛苦於己不利;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敌人痛苦於己不利: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即便仇敌闷闷不乐,痛苦不堪,你又有什麽值得高兴的呢?即使你值得高兴,但只是以想降伏敌人(盼望他们受苦)的愿望而并不能成为损害敌人的因,所以无有实义。

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纵然你让怨敌痛苦的想法如愿以偿,你又有什麽可欢喜的呢?如果说这样一来就满了我的心愿,那麽还有比此更严重的祸害吗?

一旦被烦恼发心的渔夫所投下带有愿别人痛苦之诱饵十分锐利的铁钩所擒,必定使我在众生地狱的篓里受狱卒们煎煮。

壬二(破嗔於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於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於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於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赞叹与名誉的荣耀既不能成为有利於未来的福德,也不能成为今生安乐之因的长寿,又不会使自己身强力壮,也不能带来健康无病、身体舒适。

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如果分析成不成为我自利的是心识,那麽赞叹与名誉对此能谈得上什麽自利呢?根本无有利益。假设说依此能舒心悦意。如果只是贪图暂时的惬意,那麽就应该去赌博、去喝酒、去交往美女佳人等等。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毫无意义仅仅为了慷慨布施的虚有名声而倾家荡产,为了英雄的称号而奔赴战场,自己也会有丧命等危险,那名声又有什麽用呢?自己死亡时,又有谁依靠名誉而得到安乐了呢?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如果沙屋倒塌了,那些愚昧无知的孩童就会极度伤心哭泣。同样,如果我因失去了称赞与名誉而伤心,难道不是与幼稚的孩童一模一样了?这实在不应理。

丑二、不应喜之: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於彼,少分吾不得。

偶尔的赞叹声原本无心,因而不可能有“要称赞我”的想法,对此有什麽值得欢喜的呢?因赞誉而心喜若狂实不应理。如果认为令其他赞叹的人喜欢我,宣扬我名声的他人欢喜就是我欢喜的因,那麽无论是赞叹敌人还是褒扬我,赞者的欢喜对我又有什麽利益呢?欢喜是赞叹者拥有的,我从中一点也不会得到。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如果说:我是菩萨,因此赞叹者快乐我也快乐。那麽,一切有情安乐也同样需要欢喜。为什麽当其他人欢喜称赞你的仇敌而快乐时我不郁郁寡欢呢?理当欢喜快乐。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受到他人赞扬时,生起欢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这种欢喜只是喜欢无义之事的愚童行为罢了。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赞扬名声等能使自己的心散乱於善法所缘之外,它也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并且为了它会嫉贤妒能,对他人的圆满怒火中烧,这以上是《大疏》与《释论》中解释的。《普明论》中将其解释为:以嗔恨心毁坏他人的圆满。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毁坏我的名誉等,那难道不是依靠他们的力量救护我,使我免於堕入恶趣了吗?为此更不该嗔恨。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此外,我唯一追求的是从轮回中解脱,不应当被成为解脱障碍的利养恭敬所束缚,有人从中作梗而使我解开轮回的束缚,我怎麽能反而嗔恨他呢?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正如我想以赞誉的罪业趋入恶趣中时,蒙受佛陀的加持,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不放行我到恶趣中而紧闭恶趣之门,我怎麽能反而嗔恨他呢?实在不应憎恨。

癸二(破嗔於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敌人是福德的障碍者(因而嗔恨)。嗔恨障碍福德者也不应理,如果再没有与安忍相提并论的苦行,那麽我为什麽不安忍呢?理当安忍,而安忍要依赖敌人。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假设我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不能忍受这位怨敌,难道不是我自己对福德之因的安忍作障碍了吗?

子二、作害是顺缘: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闍黎,亦非障出家。

某一法如果不存在,就不会生果,某一法如果存在就会生果,那麽这一法就是此果的因。既然安忍也是随怨敌而生,那为什麽说仇人障碍福德呢?实际上怨敌正是安忍之因,譬如布施时,前来乞讨者是布施的因而绝不是布施的障碍;赐予出家戒律的授戒阿黎等绝不会被称为障碍出家者。

子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分三: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三、观察果当恭敬。

丑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断除於彼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世间的乞者与怨敌同是福德之因,然而在世间中乞丐多不可数,而作害者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如果未加害对方,不结下怨恨,必定不会有反过来加害的人。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由於安忍是最大的福德,因而敌人恩德颇大,难得难遇,如同未经辛勤劳作而在自己家中出现宝藏一般,成为菩提行即成佛的助伴,因而我应当喜爱敌人才是。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敌人与我共同修成安忍,我们二者都属於安忍的因,为此果报正法甘露首先理当献给这位怨敌,因为他是安忍的真正因。

卯二、断除於彼迷惑: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假设说:敌人并没有助我修成安忍的想法,虽然他是安忍的因,但并非是应供。

那麽,你为什麽要供养修成善法之因的正法呢?(它也同样没有助修成善法的念头)所以也不该成为应供。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假设说:这两者全然不同,正法无有害心,而敌人却有要害这个人的心态,因而他不是应供。

倘若敌人也像医生一样精勤利益我,那肯定不是安忍的对境,依靠他我怎麽能成就安忍呢?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既然依於具有极度的嗔心者才能生起忍耐之心,所以说敌人才是安忍的因,理当犹如正法一样供养。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能仁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摄正法经》中说:由於从有情中产生善法,因此众生之田与佛陀福田中出生佛法,此中云:“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於其倒行逆施不应理。”

卯二(教义成立)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论。

辰一、真实宣说: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如果有人认为:由於这一教义没有依据的理证,因而不是可信之处。

有理可依,经常令众生欢喜者,能获得圆满波罗蜜多的佛果。因此,从依靠众生与佛陀成就佛果的正法这一角度来说是相同的。对佛陀恭敬而不恭敬众生,这是何道理?根本没有理由。

辰二、遣除争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假设有人认为:这两者功德截然不同,因而不应当同等恭敬。

这里并不是从自心功德的角度安立为同等的,而是从依靠众生与佛陀二者能成就佛果这一点而安立平等的。因此,与佛陀相同,一切众生也具有助成佛果的功德,为此说众生与佛同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此外,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现世中也会获得福德,原因是众生尊贵,如果无有众生的对境,那麽也就无有福德可言,对佛陀起信的福德也是由於佛陀是尊贵无比的福田。

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总而言之,由於同样是助修成佛,因而承许众生与佛平等,然而任何众生的功德不可能与无边功德海的诸佛平等。

唯佛功德齐,於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不仅如此,而且圆满具足一切殊胜功德的唯一补特伽罗就是佛陀,为了供养具足佛陀少分功德者,即使献上整个三界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功德不同。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然而,从能生起殊胜佛法的角度而言,一切众生也具有,仅以这一点相符,就理应供养众生。

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分二:一、当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过。

卯一、当恭敬之理由: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对於无有虚伪狡猾、作为一切有情之至亲的诸佛与菩萨,所行所为唯一就是饶益无边众生,因而除了令众生欢喜以外,何以回报佛菩萨的深厚恩德?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只有利益众生方可报答为了众生舍弃身体入於无间地狱的佛陀之恩,因此我无论遭受再大的损害,三门的一切行为都要善妙,唯一行持利益他众之事。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我何故,骄慢不侍众?

众生的主尊——佛陀尚且为了群生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而愚昧无知的我怎麽能贡高我慢、不行侍候众生的事情呢?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安乐,诸佛才会欢喜,伤害众生,佛陀也会悲伤,令众生欢喜,诸佛自然会欣悦,冒犯加害这些有情,佛陀就会伤心,因此等於伤害佛陀。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譬如,周身燃火之人,不会以所求的一切功德而心情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众生,(凭什麽取悦诸佛?)那麽显然无有其他令大悲诸佛欢喜的方法。

卯二、忏悔不敬之过: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因为曾经加害众生而令大慈大悲的诸佛不悦伤心,今日对所造的一切罪业分别忏悔,祈求诸佛原谅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从今以後,为了使诸位善逝欢欣喜悦,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作为世人的奴仆,任凭芸芸众生脚踏在我的头顶,宁死也不反抗,以此令所有世间的怙主喜悦。

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悲悯一切有情的尊主佛陀,证悟法界等性并以自他相换的方式视众生为自己,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了达众生的本体就是怙主佛陀,我为什麽还不恭敬众生呢?理当恭敬。

丑三(观察果当恭敬)分三: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三、摄义。

寅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取悦有情能令善逝欣喜,也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又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我要时时刻刻修行安忍。

寅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国王的某位大臣伤害众多民众,然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们,想到以後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们明白表面看来对方似乎只是孤身一人,无有兵旅,势单力薄,其实不然,国王的强大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作害者虽然力量薄弱,但也绝不能不屑一顾、等闲视之。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地狱的看守与大慈大悲的佛陀就是我这些怨敌的依怙靠山,狱卒会反过来对我进行报仇加害,佛陀会不悦悲伤。就像百姓对暴君做小小的错事也会大祸临头,因而应当如同民众百般取悦君王一样令所有众生皆大欢喜。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尽管使残暴的君主勃然大怒,但也不致于像使众生不悦那样遭受地狱的损害。同样,即便令国王心花怒放,也不可能赐予像取悦众生那样获得佛果。因此,喻义二者利害并不相等。

寅三、摄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为什麽还见不到令众生喜悦的果报呢?暂且不说未来成就正觉,就是今生今世也会享受丰厚财富、美名远扬的快乐,不仅是现世,而且身处轮回中时,其他生世中也会因为安忍而感得相貌端严、健康无病、名声荣誉、长寿百年等等,拥有转轮王的圆满安乐。

 

于无始害恩德者,受苦成就大乐因,

观察能所嗔不成,莫嗔焚心诸智者。

 

第六品释终

 

科判下载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六品)

70节课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麽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麽深刻体会?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麽样的痛苦和过患?

71节课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麽?它依靠什麽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麽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麽?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72节课

475、为什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476、轮回中的痛苦,对我们有什麽帮助?对此你有什麽亲身感受?

477、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後,应该怎样提醒自己?

478、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

73节课

479、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有什麽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由痛苦本身所导致的吗?请以你的经验加以分析。

480、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麽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麽?

481、怎样理解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助进作用?

74节课

482、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483、若有人想:“疾病并非故意害我,但怨敌却有加害我的念头,所以我一定要对他恨之不可。”请判别此观点的对错,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484、为什麽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75节课

485、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认为,诸法有一个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产生。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86、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究竟观点上有什麽共同之处?对此理应如何破析?

487、胜论派和数论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现在几乎不存在,为什麽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并大费周章地加以破斥?

488、通达了诸法缘起生,对我们会有什麽帮助?

76节课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後,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490、有些亲友本来相处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闹许多是非,这时候应该怎麽做?你能做到吗?平常你是怎麽训练的?

491、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麽?

492、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麽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77节课

493、有些人梦见佛菩萨,或自己的照片上有光,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494、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麽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495、若有人持刀棍等凶器加害我们,让我们感受身心的痛苦,此时是否应该对敌人生嗔?为什麽?

78节课

496、怨敌用兵器打我们时,为什麽不能完全怪他,我们自己也有责任?你觉得这种说法合理吗?

497、有时我们对某人的言行举止看不惯,真是那个人不对吗?为什麽?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498、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麽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79节课

499、怨敌因我们而堕落受苦,那我们会不会有恶报呢?修行人依靠怨敌的伤害而修安忍,怨敌是否也会因之而得到利益?请详细分析。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损害时,能否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为什麽?

501、电视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对你有什麽影响?学习了本论之後,你有哪些改变?

502、面对别人的讥讽、诽谤和谩駡,你应该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吗?

80节课

503、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504、学佛或出家之後,家人依靠自己造恶业,为了防止他们造业,应随顺他们吗?为什麽?

505、有人说:“讥毁障碍我得到利养,若没有人供养,我饿死了怎麽办?”对此应如何回答?

506、邪命分为哪五种?你有几种?今後该怎麽做?

507、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

81节课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麽罪过。”对於这句话,你怎麽看?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

511、若谓:“别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麽办?

82节课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譭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麽做?为什麽?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麽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83节课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麽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麽深刻体会?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麽做?

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麽样修安忍的?

84节课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於外境还是内心?为什麽?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麽劝他?

524、为什麽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85节课

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着的对境时,应该怎麽做?你能做到吗?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後有什麽打算?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麽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麽?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麽?

86节课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後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532、有些人经常咒駡自己的敌人:“愿他倒楣、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於一旦,你会怎麽对待?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麽态度?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麽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麽破斥?

87节课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有什麽看法?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後你有哪些打算?

539、为什麽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麽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540、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自然会生欢喜心,为什麽作者说这不应理?

88节课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後,会带来哪些过患?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麽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544、“佛陀怎麽样对待众生?我怎麽样对待众生?”在这两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麽?

89节课

545、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546、为什麽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547、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一般是怎麽样处理的?舜的故事给了你什麽启示?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麽?

90节课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马上磕头,看到怨恨的敌人就咬牙切齿,这种做法对吗?为什麽?

550、有人说:“敌人虽然是修安忍最殊胜的助缘,但他并没有利益我的发心,所以不应将功德回向给他。”请以理驳斥这种说法。

551、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触,这样会有效果吗?安忍应当怎麽修?

552、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553、为什麽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91节课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众生时,态度有什麽不同?这样对吗?为什麽?

555、“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556、“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557、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92节课

559、如果你周围的人特别恶劣,经常无事生非、造谣诽谤,你会怎麽对待?为什麽?

560、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麽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561、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562、“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对於这句话,你怎麽看待?

563、为什麽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93节课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麽?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麽触动?你打算以後怎麽做?

566、为什麽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94节课

567、为什麽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麽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麽做?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麽事情上?

 

第六品  思考题答案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70节课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这三方面,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答:1、所毁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随福德分善。

2、能毁的嗔恨心,具备三个条件:1)对境严厉,如上师或已发心菩萨;2)嗔恨心十分猛烈;3)生起後也无有後悔等对治法。

3、摧毁方式: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则从根本上断除。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麽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答: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还有论师说,此二者之差异是因为所引经典不同,《入中论》根据《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入菩萨行论》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麽深刻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470、嗔恨心到底会招致什麽样的痛苦和过患?

答: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71节课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麽?它依靠什麽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答:嗔恨心的因是“不快乐的心态”。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悦心意的饮食後,便会增长它的身力,摧毁自他的所有安乐。

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着,如果没有特别执着,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麽希求,别人怎麽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麽,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无论遇到什麽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麽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答: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着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麽环境中都非常快乐,若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要不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麽?

答:不合理。事情失败了,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麽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麽用呢?发脾气不但於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答: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後说譭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譭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72节课

475、为什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答:因为大多数人造善业极少,起心动念都在制造苦因,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快乐在轮回中必定少。《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因此,痛苦的毒火无时不刻地焚烧着轮回众生。佛在《正念经》中说:“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

476、轮回中的痛苦,对我们有什麽帮助?对此你有什麽亲身感受?

答:“无苦无出离”,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进而追求解脱。从对修行有如是增上助进作用的角度上,我们得感激这些痛苦。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安乐故苦恩大。”

477、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後,应该怎样提醒自己?

答:一定要修安忍!龙猛菩萨说:“众生的功德与过患,皆依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於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如果修安忍的话,几百个人中天天去,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即使大的苦难临头,到时候也能够安忍了。

478、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

答:现在的修行人有两大违缘:一是散乱,另一个就是娇弱。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73节课

479、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有什麽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由痛苦本身所导致的吗?请以你的经验加以分析。

答:坚忍者见到自己为敌所伤而流血,反而会增强坚毅和勇气,而懦弱者看到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害怕,甚至吓得昏死过去;懦弱者在遇到苦难时,心烦意乱,毫无主见,只有可怜地随业风而浮沉,可对坚忍者来说,他具有坚强的毅力,明鉴诸法的智慧,面对苦难时,自心澄净而清明,不会有浮躁不安、忧恼的情绪。

这二者的巨大差异,并不是外境有异而致,亦非身力有强弱的差异而致,完全是由於心理坚毅和懦弱而导致。

480、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麽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麽?

答:世间英雄是战胜外面的敌人,而出世间英雄是能战胜自己内心的烦恼。

出世间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後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481、怎样理解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助进作用?

答:一般人认为苦害是安乐的违品,因而不愿遭受它。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如果用智慧去剖析,在坚忍的修行人面前,苦害会显露出功德的一面。

1)“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前面也讲过,“无苦无出离”,有些人若没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学佛机会,因此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

2)“除骄慢”:如果一生中事事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毁。

3)“悲湣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生病以後,才能体会有病苦的众生多麽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以後,才能了知寒地狱众生的切肤之痛。故而,苦难可令悲心自然增上。

4)“羞恶乐行善”:对痛苦有了真实体会後,便明白恶业乃为痛苦之因,为获得平安快乐,必须不再造作恶业,从今以後断恶行善,努力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定会有所助进。

总而言之,痛苦并非不好,若能善於利用,则可成就许多道业功德。

74节课

482、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这种想法不对。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於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却生起猛厉的嗔恨。同样是带来痛苦的因,为什麽对它们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

或许有些人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

驳斥: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被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比喻: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所以,他人恼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

483、若有人想:“疾病并非故意害我,但怨敌却有加害我的念头,所以我一定要对他恨之不可。”请判别此观点的对错,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答:此观点不正确。从嗔恨的起因与过程上分析,都是毫无主体的,并没有一个人在主宰它,只是由於因缘条件具足,嗔恨自发地生起。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去作意如何生起嗔恨,嗔恨也会自动地生起。所以生嗔只是一个习惯的执着过程,并非有自主的力量。既然如此,我们在感受到某种嗔害时,又怎麽可以去怨恨别人呢?

484、为什麽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答: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麽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後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麽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75节课

485、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认为,诸法有一个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产生。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如果认为造作者是常有,则不可能造作这个世间,为什麽呢?因为若是常有则不生,若连自己的本体都没有产生,那制造万物是根本不现实的,如同石女儿的本体都不成立,他要创造整个世间有没有可能呢?绝对不可能。

或者,还有一种破斥方法:你们承认造作者是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则恒时无有变动,又怎麽会产生器情世间之种种呢?

486、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究竟观点上有什麽共同之处?对此理应如何破析?

答:他们都承认众生的苦乐、感受、器情万法,均依靠上帝或真主或道来制造。

我们分析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承不承认这些是常有?如果承认常有,则无法避免前一题的过失;如果不是常有,那它们究竟是怎麽造万物的?有人说这是神的境界,不可言说,若不可言说,那你怎麽知道的?世间万法若真有一个造作者,不管是上帝也好、主物也好,谁来造的话,应该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487、胜论派和数论派是古印度的外道,现在几乎不存在,为什麽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并大费周章地加以破斥?

答:了解并破斥这些,一方面是为了破除我们相续中的遍计执着,另一方面是为了以後容易去判断、破斥种种无明邪说。如今在世界上,有很多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相似的宗派,以及其他外道的种种邪说倒见,到处都在蛊惑欺骗世人,我们如果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剖析、分辨乃至破斥的方法,对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极有裨益的。

488、通达了诸法缘起生,对我们会有什麽帮助?

答:知道了这个道理後,在我们境界中,虽然嗔恨等烦恼仍会不断地显现,但此时已了知这些法无有实质,如同幻术变化一样,又有什麽可值得生起执着呢?大空的缘起幻现中,嗔害者与被害者、嗔害本身,这些都无有主体,应去嗔恼谁呢?愚昧的实执习气支配下,许多人为损恼苦受而生嗔,唯有徒然造业而已。若了悟此理,苦乐喜忧的种种分别念自然平息下来,任何苦恼损害之境也就能泰然安忍。

76节课

489、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後,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答:这种说法没有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虽然在证悟实相者的境界中,一切现法都是幻化梦影,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实执习气浓厚,诸法无生幻化的实质无法见到,森罗万象显得实实在在。特别是嗔恨的恶习,在没有证悟空性前,它带来的苦受超过其余所有烦恼。因而胜义中虽无有除嗔之事,但在世俗却有灭掉嗔恼的必要。我们必须以忍辱去对治嗔恨,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以如幻如梦的忍辱去对治如梦如幻的嗔恨,这样才能彻底断除嗔恨带来的如幻如梦痛苦,得到如幻如梦的解脱和安乐。

懂得这个道理之後,平时我们修行时,一方面对诸法不要太执着,要明白它幻化无实的本质;另一方面,世俗中的行持善法不能偏废,在如幻的境界中积累如幻的资粮,度化如幻的众生。

490、有些亲友本来相处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闹许多是非,这时候应该怎麽做?平常你是怎麽训练的?

答:应该想“思此乃缘生”,将心安住於这种境界後“受之甘如饴”。既然嗔害等法是缘起生,那就找不到该嗔怨的主体,进而息灭嗔恨。然後进一步去观察,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往昔恶业果报的成熟,现在以此能消宿业,何乐而不为呢?还可以去想,这是自己善业的感召而现,以此能消除自己骄慢,增强自己的出离心、悲湣心,能迅速成就安忍波罗蜜多等,这样难得的修法机缘,理应去欣然接受。

在没有遇到违缘时,平时自己应该有所准备:“今天若有人无缘无故来害我、譭谤我,对我进行殴打摧残,那我怎麽样对待?”这个问题要经常思维,让自己有心理准备,这样即使真正遇到对境,那时候也可以坦然面对了。否则,如果什麽准备都没有,一爆发则很难以控制。

491、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如果痛苦不是因缘生,而可以自主取舍,那麽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一切有情都应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492、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麽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答:对有我执的众生来说,最珍爱的莫过於自己,但在烦恼强烈现前时,他们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弃之不顾,尚能自杀摧毁,那麽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麽会不生悲悯呢?

77节课

493、有些人梦见佛菩萨,或自己的照片上有光,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请自己发挥。

494、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麽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答:1)作害者:作害者损害他人,是不是他们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话,那生嗔也没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无论接触谁,都具有如是的损害性,并不是只对我个人有如此的伤害;如果不是的话,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暂时的因缘害我们,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性。

2)受害者: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众生如此加害过。现在别人来同样损害自己,这也是合乎因果规律的事,自己应该毫无怨言地安忍。

495、若有人持刀棍等凶器加害我们,让我们感受身心的痛苦,此时是否应该对敌人生嗔?为什麽?

答:不应该。作者说:“你不应对敌人生嗔,应该对棍棒生嗔。因为打你的不是敌人,而是棍棒。”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不对,棍棒无法自己跑来打我,是敌人操纵它来伤害我的。所以害我的根源是敌人,我理应嗔恨他。”对此,作者回答道:“其实敌人也是身不由己,在烦恼的控制下,他毫无自主的力量。如果棍棒是敌人的工具,那敌人就是嗔恨烦恼的工具,要找主犯的话,烦恼才是罪魁祸首。”

或者说,你真要生嗔的话,为何不嗔恨所有的因缘?打你的是棍棒,棍棒的来源是敌人,敌人的来源是嗔恨心,嗔恨心的来源是无始以来的业……。打你的因缘有那麽多,对前面的你不生嗔,对後面的也不生嗔,仅仅挑出中间的敌人来嗔恨,这样也太不合理了!

78节课

496、怨敌用兵器打我们时,为什麽不能完全怪他,我们自己也有责任?你觉得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1)只有敌器与我们的身体二者同时具足,才会导致伤害痛苦的出生。如果没有身体,别人要打也像打虚空一样没有办法。假如单独对敌人生嗔心,非要报仇不可,但对身体从来没有怨言,也不打算找它算帐,这完全是一种愚痴的做法。

2)身体像一个人形的大疮伤,轻轻触及就会痛苦不堪,我们由无智慧而盲目地爱取执着它,它在遭害受伤时该嗔恨谁呢?

3)我们虽然不想受苦,却偏爱造作导致痛苦的恶因,既然现在为往昔的罪业而受害苦,凭什麽憎恨别人呢?

497、有时我们对某人的言行举止看不惯,真是那个人不对吗?为什麽?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不一定。我们即生中对有些人的说话做事看不惯,不一定是对方真有毛病,很可能是前世的业缘在中间作怪。我们挑剔别人时,应想到这是前世业力的一种後续,今生若没有斩断这种相续,乃至生生世世也许都会成为冤家。

498、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麽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答:怨敌来损恼我,是因为我往昔造过类似恶业害过他人,业力今生成熟时,自然导致他对我生起嗔害心。而我依靠他的损恼,偿还宿债、积累功德,他却因缘我生嗔而堕落恶趣,长劫受苦。表面上看,他在损恼我,实际上是我害了他。

79节课

499、怨敌因我们而堕落受苦,那我们会不会有恶报呢?修行人依靠怨敌的伤害而修安忍,怨敌是否也会因之而得到利益?请详细分析。

答:他人因损害我们而堕落,原因虽然是由我们的宿业所引发,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没有损害他人的发心,只有以慈湣去修安忍的善法意乐。如是发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结行也是善法,因此,我们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绝不会导致堕落地狱的苦果。

虽然我们藉他人的伤害而成就安忍,但这个过程中,是自己发起修行安忍的意乐,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而成就善法,个人发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发心修持者本人得到。而他人的伤害,其因是嗔恨烦恼,其行为是损害恶业,其结果也会是恶趣。一切善恶业都是由发心的善恶而决定,如《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恶劣的心念行为,导致恶果,善良的心念、行为会导致善果,因果规律便是如此。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损害时,能否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为什麽?

答: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对他人的损恼,如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人进行伤害行为时,心相续为烦恼所制而无有自主,如果在此时遇到了抵抗损害,如同火上浇油,嗔心会更炽盛。他在这种情形下,根本不会去考虑修持安忍,只会更增加他的损害恶业。而且,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安忍难行也会毁损,自己的菩萨行也就退失了。

501、电视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对你有什麽影响?学习了本论之後,你有哪些改变?

答:请自己发挥。

502、面对别人的讥讽、诽谤和谩駡,你应该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吗?

答:我们应作仔细观察:他人对我的讥毁伤害,是损害了我的心呢?还是损害了我的身?首先来看自己的心,心没有颜色、形状,没有来处、住处、去处,一切的一切了不可得,本体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会存在受伤害的可能性。

那麽身体会不会受到讥毁伤害呢?身体是地水火风无情法组成,本身不会有任何苦乐感受,所以不存在受损害的问题。

若谓“心将身体执为我所,所以身体能以痛苦加害”,这也不合理。因为心自己的本体都不存在,那它所执着的身体会存在吗?

除了身心之外,没有其他可受苦损之处。所以,任何言语对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害,有什麽理由生嗔恨呢?

80节课

503、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答: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你不喜,然而他人对你讨厌,对你的现生、後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後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後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504、学佛或出家之後,家人依靠自己造恶业,为了防止他们造业,应随顺他们吗?为什麽?

答:不应该,如果为了让他们满意,从而舍弃见解、舍弃学佛,那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世间上的流言蜚语各种各样,对你的今生不会有危害,对来世也没有什麽影响。尽管出家学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对佛教产生不满,但这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并不是你故意去害他们。假如为了博得他人赞叹,从而失坏自己的道业,或者为了让世人满意,自己从此不修忍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对自他的今生来世无有任何利益。

505、有人说:“讥毁障碍我得到利养,若没有人供养,我饿死了怎麽办?”对此应如何回答?

答:即使障碍你获得利养,也不应该生嗔恨心。因为利养是带不到後世去的,而为了利养所造的恶业却会如影随形,从而感受漫长的恶趣痛苦。所以你宁可现在迅速死去,也不要以邪命过活。苟且偷安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久,但最终必定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506、邪命分为哪五种?你具备几种?

答: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507、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之理。

答:比如一个人做梦享受了百年快乐,另一个人做梦只享受一瞬间的快乐,但这两人醒过来以後,梦中拥有的快乐都是一去不复返。同样的道理,有人以邪命养活过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暂的时间,但他们临终的时候,原来享受的快乐都不会再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者,即便获得丰厚利养,能长时间地尽情享乐,可是在死亡时就像遭受强盗抢劫一般,丝毫也无权带到後世,最终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离开人间。

 

81节课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前面也讲过,对菩萨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够摧毁千劫的福德,过患非常非常可怕。假如为了利养而嗔恨造障碍者,自己的罪业会增长、福德会灭尽,不但没有任何利益,且对修行有极大障碍。

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麽罪过。”对於这句话,你怎麽看?

答:屠夫猎人等活一天就要造一天的恶业,如果让他们死了,也就解救了很多众生,他们也少造恶业。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凡夫去杀死他们,超度不了,肯定有过失。但是针对造恶业者说,确实是早点死了比活着好。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

答: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若真正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声和利养是可以的,但若纯粹是为了个人,那拥有这些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後遇到名闻利养时,也应以这种态度来面对。

511、若谓:“别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答: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们听信谣言生邪见而失坏善根,那你为何不嗔恨诽谤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事业非常兴盛,有人就对他无因诽谤,令许多信徒产生邪见、毁坏善根,你为什麽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经》中记载,舍利子和目犍连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诽谤,你怎麽不为他们愤愤不平?甚至个别大德受诽谤时,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兴地跟别人一起谈论,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说别人过失,你非常快乐,说自己的过失就忍无可忍,这是什麽原因?你不是口口声声说生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吗?这样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完全是我执和我所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所以,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麽办?

答:不对,这是一种不懂佛法的愚笨做法。如果去随顺他们,从而舍弃正法,断了解脱的慧命,不仅你造下了舍法罪,而且这个恶业得由他们共同承担,恰恰把他们全部推进了地狱火坑!如果你闻思过佛法,对教理有所了解,那麽在遇到家人反对时,更应精进学佛,以慈悲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脱之道。

82节课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譭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麽做?为什麽?

答:如果自己有能力,应予以制止。若无能力,应掩耳不听,内心不要随烦恼对他生嗔恨心或害心,而应如理如法地观修,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以澄明的心去安忍这一切。若对譭谤上师的人生嗔,这种做法有违上师教言,并不是在报答上师的恩德。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千万不能为此而打架骂人。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答:怨敌害你实际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缘催动下不得不做,这完全是因缘的产物,和无情法一样。所谓的怨敌,也只不过是内心烦恼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没有烦恼的指使,并没有自主伤人的能力;而烦恼也只是因缘的产物,如幻如梦,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在这一连串的因缘所生法中,该嗔恨的对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当别人辱駡我们时,可以这样去观察,使自己直接感到伤害的是恶语;恶语的来源是口腔声带等发音器官;而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他的心识又是谁操纵的呢?烦恼,烦恼出於何处呢?烦恼出於如幻如梦的缘起。这一串因缘中,应该嗔恨谁,不能昏官断案,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责怪。而我们由长期的错误串习,放过了无情法的语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风无情法与心识而组成,而心识也只是缘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个有能动作用的本体。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麽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答:懂得因果业报、缘起等佛法的人,对此中的关系、责任会一目了然。双方都由无明愚痴覆心,作害者不懂佛法,也不懂世间法,不能逃脱责任;受害者生嗔同样也如是,不知自业感召,反而对此生起了嗔恨烦恼,也造了很大的不善业,双方都在造恶业,同样犯了错误。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请自己发挥。

83节课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麽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麽深刻体会?

答: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於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当别人对你贪执之境造违缘时又生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麽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後一问请自己发挥。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答: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死囚,若因断手而得以活命,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若以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脱离地狱等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麽做?

答: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因为对前後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没有正见摄持的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只是一种茫然的迷信,遇到别人的问难时,自己也是哑口无言。

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麽样修安忍的?

答:请自己发挥。

84节课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答:1)“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的各种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2)“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3)“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4)“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於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於外境还是内心?为什麽?

答:在於内心。人世间如同火坑般的险恶苦境中,痛苦障难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种安乐的心态,对这一切才能正确的对待,顺利的将苦难转化为修行助缘。要不然外境最好,自己也会非常痛苦。如果能净化自心的烦恼,原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会变成安乐。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时人们每天都要批斗他,但他却显得特别安乐,在私下告诉别人:“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欢乐,现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欢喜之中。”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麽劝他?

答:1)倘若对方因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他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麽你为何不同样称赞,而让自己也一起享受快乐呢?

2)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麽你也不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你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失去。

3)当别人称赞你有功德时,你就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你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麽你就感到不乐意呢?

4)如果对方发过菩提心,则可以劝他:你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因而发起了“成佛利众生”的菩提心,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你反而要为之而嗔恨呢?

524、为什麽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答: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

毁坏今生的公案:慧期僧人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详见《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答: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1)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麽事情都搞不成。2)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3)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後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4)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

85节课

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着的对境时,应该怎麽做?你能做到吗?

答: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着、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因为你在发菩提心时,曾于上师三宝前立誓:“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体都能舍弃,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後有什麽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麽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麽?

答:前一问请自己发挥。

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麽?

答:请自己发挥。

86节课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後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4)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532、有些人经常咒駡自己的敌人:“愿他倒楣、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样阴毒的发心,对於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答:如果能断除烦恼心,说明自己的修行正确;如果烦恼有增无减,那修行可能误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已经步入正轨,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於一旦,你会怎麽对待?

答:随缘而转。别人造违缘的话,说明因缘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没必要为此怀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间人那样,拿着刀子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麽态度?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麽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麽破斥?

答:度化众生靠的是修证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些功德,即使他没有什麽名声,也能够利益广大众生。西藏人有种说法是:“是真金,虽在泥土中也会发光。”你真正有了修证功德,就会像太阳升起来一样,不管乌云有多麽浓厚,阳光也不会被遮挡的。如果自身没有功德,纵然名声如雷,但这除了给你带来麻烦外,也利益不了任何众生。

87节课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有什麽看法?

答:请自己发挥。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後你有哪些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539、为什麽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麽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答:在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同样,在圣者眼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与孩童对沙屋的贪执一样可笑,无有实质意义。只是口头上的一种言词,这种言词对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因之坚固我执。在轮回的大梦里,若为了拼命追求名声而丧失财产、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区别?

540、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自然会生欢喜心,为什麽作者说这不应理?

答:这种赞美我们的声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种很短暂的法,显现後无间即入於寂灭,不再存在。而它本身又是一种无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赞美某人”的分别意念。它只是一种响声,由微尘的不同振动频率而组成,与自然界的水声风声没有区别,对这样的无情现象,理应不能生执爱,认为它在赞美自己而为之高兴。

88节课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答: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麽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麽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後,会带来哪些过患?

答:赞美称誉会使自心掉举散乱,琐事应酬不断,且损坏自己的厌离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麽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答:因为赞誉名声能让自己陷於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於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若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名声迷网,使我从障蔽中解脱,那此人对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所以,被他人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是好事。

544、“佛陀怎麽样对待众生?我怎麽样对待众生?”这两句话当中,你感悟到了什麽?

答:请自己发挥。

89节课

545、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麽做的?

答: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546、为什麽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答:《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修持安忍波罗蜜多,不伤害众生。

547、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一般是怎麽样处理的?舜的故事给了你什麽启示?

答:请自己发挥。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安忍并不是在没有人的环境中,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修。修安忍必须要依靠众生,若没有众生的损害,对谁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这是修安忍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能生嗔恨心。

90节课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马上磕头,看到怨恨的敌人就咬牙切齿,这种做法对吗?为什麽?

答:不对。恭敬佛像可以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而敌人也是一样,依靠他的损害,自己才有机会修安忍,才能圆满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缘,故应平等恭敬。

550、有人说:“敌人虽然是修安忍最殊胜的助缘,但他并没有利益我的发心,所以不应将功德回向给他。”请以理驳斥这种说法。

答: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佛塔、佛像、舍利等,这些都是没有心识的法,如果以没有利益你就不应对其供奉为理由,那对这些都不应去顶礼供奉,甚至连佛陀也不能去供奉了。但这是每一个三宝弟子不会承认的。

551、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触,这样会有效果吗?安忍应当怎麽修?

答: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仇敌嗔害越强烈,所受的苦恼越厉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翻阅诸佛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不依靠怨敌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恐怕是没有的。

所以,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552、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麽样修的,慈悲心是怎麽样修的,布施心是怎麽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着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553、为什麽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答:基: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众生。

道:发了心之後,三大阿僧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

果:最後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後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91节课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众生时,态度有什麽不同?这样对吗?为什麽?

答:请自己发挥。

555、“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答: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後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麽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

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於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无法与佛的无边功德事业相比。

556、“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答:1)安住於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

2)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

557、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答:1)教证:《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众敬如师。”

2)理证: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後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答: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於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像。至於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92节课

559、如果你周围的人特别恶劣,经常无事生非、造谣诽谤,你会怎麽对待?为什麽?

答:以欢喜心去对待。因为这些人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实际的功用,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断毁解脱功德至命的愚痴行为。以这份实实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我们至心恭敬供养。

560、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麽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答:世间的爱,所爱的范围有限,且带着自私的成分,非常虚伪、不可靠。而佛陀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普洒有情,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因地时宁可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

561、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答:上师诸佛视三界众生如爱子,愿他们都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尽一切力量让众生欢喜,那麽上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562、“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对於这句话,你怎麽看待?

答:请自己发挥。

563、为什麽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答: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93节课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麽?

答:实际上这是对诸佛圣尊最大的伤害,这种供养也没有意义。损害众生会令诸佛圣尊悲伤,即使表面上的善法再大,对众生有害的话也劳而无功,是让诸佛圣尊不悦之因,护法善神也会因此而远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修行中心,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恶业,尽心尽力去饶益众生。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麽触动?你打算以後怎麽做?

答:请自己发挥。

566、为什麽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答: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後,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94节课

567、为什麽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答: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麽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麽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後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麽做?

答:如果有能力的话,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但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答: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修习安忍: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麽事情上?

答:请自己发挥。
 

 

 











相關文章:
入菩萨行论-桑杰年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入菩萨行论序
入菩萨行论 序言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 护正知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 回向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後义讲述者後跋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一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二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五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六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七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八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
入菩萨行广释(下册)
入菩萨行论学习 视频WMV MP3下载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念法本 科判 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第八品 静 虑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静 虑 科判思考题 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法本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智慧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 第十品回向法本 科判思考题答案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略释 一
入菩萨 行论智慧品略释 二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五品正知正)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精 进法)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护持【嘉拉寺】希望学校及闭关中心
主席天地- PChome新闻台Blog
宁玛白玉~圣黑财神成就精华水供
慈悲林雪域学佛会
藏传佛教慈悲林寺学佛院- Yahoo!奇摩部落格-藏传疑问-多识仁波切开示

赞助网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喇嘛-互動百科
我們的仁波切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