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瑪里沙仁波切台南八大黑嚕嘎灌頂 阿底峽佛學會12月份課程表 甘丹文殊-4/17-18六加行教授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9 08:42:50
學習次第 : 进阶

第一篇    理论 1.11 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三法印是指身心一直是无常、苦、无我的,但为什麽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身心上体验到三法印呢?因为三法印被某些因缘所隐蔽住了。

1)无常。隐蔽无常真相的是:妄执身心是相续的邪见。身心迅速的生灭,让我们产生一种以为身心是相续的错觉,但事实上,身心每一刹那都在不断地生住异灭。

2)苦。隐蔽身苦真相的是:没有清楚觉察身体的姿势。

3)无我。隐蔽身心无我真相的是-坚实。

我们修行的时候如何「看破」这三种遮蔽事实真相的因缘呢?

1)相续。身心的生灭是如此迅速,以致於难以见到它的生灭的现象,因此使我们误认为身心是连续的,就像萤幕上的电影看起来好像是连续的,事实上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照片所组成的。因此身心看起来像坚实而永恒的,是因为我们无法见到这种不断生灭的真相(1)。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快速的生灭现象(因为这是事实),但修行者必须以精进和觉照来引发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生起时就可以体会生灭之间的空档。实相般若可以破除妄执身心是相续而隐蔽无常真相的错觉。

身的无常是可以由思慧体验到的,然而心的无常就更微细而很难体会。改变姿势时,例如,从坐的色身变到站的色身,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坐的色身是无常的,这也是为什麽钝慧的修行者必须要观身念处的原因。

2)不觉照姿势。不觉照身姿我们就无法认知色身是苦的。苦是指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这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这是无法改变的)。改变姿势的时候,苦苦早已存在旧的姿势当中,但如果缺乏「如理作意」观照旧姿势的话,明觉就无法起作用而察觉到苦苦了。

(1:当然身心的生灭是远比电影画面的闪动快速--快好几千倍。)

持续以明觉观照各种姿势时,要如理作意来防止烦恼,使内心不会生起喜欢和不喜欢,如此修行者就可以见到每一种旧姿势中的苦苦了。而因此新姿势也无法再隐蔽苦的真相了。

例如:坐的色身疼痛时,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会认为是「我们」苦,而产生厌恶的感受,然後不能以明觉观照而又起厌恶心——不喜欢旧姿势。如果修行者是因为自己想站而站起来的话,这样又会对新姿势起贪爱心。因为新姿势隐蔽了旧姿势的苦,因此无法从旧姿势中体会到苦苦。(这是解释不觉照身姿为什麽会隐蔽苦的一个好例子)

明觉起作用的时候很容易体会到旧姿势中的苦苦,但行苦(变换到新姿势所残留的苦)却很难体会得到——因为新姿势通常令人觉得舒服。如果修行者要体会新姿势的苦,就要保持「如理作意」,因为对新姿势通常会产生贪爱或喜欢——就像不喜欢旧姿势一样。

贪爱会喜欢乐而不喜欢苦。因此要断除贪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实相般若去体证苦。因此佛陀以苦的体证来描述灭除贪爱的智阶。

修行要体会四种苦:

1.觉察旧姿势的苦苦。

2.觉察变换到新姿势的行苦。

3.觉察苦相(也就是身心是无常、苦、无我)。要到第四智——生灭随观智照见生灭现象时才能体会苦相。

4.体证苦谛要在第十一阶智——行舍智时才能证得苦谛。然後接着就是智慧猛利的第十二阶智——随顺智(体证四圣谛)

如果修行不以智慧(内观)来体证苦的话,就不是正确的修法,不是中道法(亦即八正道)。唯有体证苦才能使你脱离轮回——因为体证苦才会厌离五蕴而导致灭苦。

如果没有证得厌离随观智(第八阶智),就无法证得离染(无执:离欲、离贪),也就无法灭苦。以智慧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会对身心生起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

因此,要觉察新姿势的苦,修行者就必须保持「如理作意」。他也必须知道每一次改变姿势的原因,用如理作意改变姿势会有什麽利益(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和不以如理作意改变姿势有什麽过患(会与烦恼相应)。通常初学者并不知道改变姿势的原因,因为他会认为是他想改变的,事实上是苦迫使他改变的。知道正确的原因并一再反复练习,他就能体会苦并且体会到新姿势并不比旧姿势好,因此也不会再喜欢新姿势而讨厌旧姿势了。这样可以启发智慧认知身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非男、非女——而这就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体会实相之後,厌离心就会生起,烦恼就会变得薄弱,而毅力、意志力更强。然後就可以成就四念处智而断除对五蕴的贪和瞋。

3)坚实身心的坚实是实法或现在法——实相,但即它是事实却让我们误认为自己是男、是女或以为有我的邪见,因此我们会妄执身心是常和乐的,坚实隐蔽了身心的实相——无我。

修行者必须以「如理作意」将身和心分开,这样身和心看起来才不会像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就不知道那一样是身,那一样是心。而且每一种色身都是不同的:坐的色身不同於站的色身,站的色身不同於行的色身等等。六组毘婆奢那慧地(基础,原理)对於分离身和心的观照是很有用的。他们是:

1.五蕴。

2.十二处。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圣谛。

6.十二因缘(缘起)

以五蕴为例,我们知道身蕴在坐,而识蕴(用其他三蕴——受、想、行)(注1)知道身蕴在坐。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将身和心分开(识别)

(注1:这里的受、想、行(通常讲蕴)的作用像心所,再组合成识蕴。)

修行要看破坚实仍然是观照身心(不要做特别的尝试去识别身和心),修行者要了解「知道坐的色身的心」和「知道站的色身的心」是不同的;而且甚至於坐的色身不同於站的色身。所以用平常的方式修行,直到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为止。如同看破执无常为相续以及观照身姿而看破身苦一样,要看破坚实也只是观照身心而知道什麽是什麽罢了。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就证得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即见清净——清净的知见和内观),如果没有证得第一阶智,是无法成就後面其他的阶智了。

修行看破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并不是必须证得全部的三法印,而只要证得三法印其中的一相即可,假设说如果你看破了隐蔽无常的真相,你就证得了苦和无我。










相關文章: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禅修中心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巴厘文索引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心王 心所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学生的会谈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总结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果智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道智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种姓智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随顺智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行舍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审察随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欲解脱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厌离随观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过患随观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怖畏现起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坏随观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生灭随观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遍知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把握因缘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 名色分别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成果 十六阶智图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结论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杂项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妄想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定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检查身心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可以对自己发问的问题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问题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各种苦的四念处修法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此修法与四圣谛的关系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适应初学者简化的修法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如何判断修法对或错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为什麽用自然的修法?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自然的修法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意见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修行的原则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行住坐卧实修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中道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我们观照所需工具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四种姿势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实修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缘起法面面观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如何十二缘起破除邪见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十二因缘(缘起)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色和心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奢摩他与毘婆奢那修法
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论 善恶和无记

上一篇(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理) 回目錄 下一篇(阿姜念 身念处禅观修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定解宝灯
◎《华严经.十地品》地位.以澄观疏解为主.不动地菩萨无功用行之研究
大圆满《普贤上师言教》仪轨内容
慈悲教孝月冥阳两利法会
尼泊尔朝圣之旅

赞助网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Nissan 台灣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