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財神積聚資糧暨加持寶瓶修法法會 南給旺唎仁波切-中陰解脫課程法訊 十二世蘇曼噶旺仁波切摧破金剛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论释 十七、观我法品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6 01:50:04
學習次第 : 进阶

中论释 十七、观我法品

 

麦彭仁波切 着 索达吉堪布 译

 

丁十七、(观业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何为圣者种姓?彼等无业,亦无业之异熟宣说了无有业果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首先发难:轮回是存在的,因为轮回与业果的关系存在的缘故。如果所依的轮回不存在,则轮回与业果之间也不应该存在联系。如果积业者与受业者之间毫无关联,那麽今世所造的业,又怎麽可能在来世成熟呢?

为了证明业因果无有自性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三:一、随说他宗;二、对方避免常断边之理;三、驳斥无咎之回答。

己一、(随说他宗)(本科判与下一科判均为对方观点,因内容较广,且涉及对方所破之观点,故未更改字体,望详察)分二:一、略说业;二、广说业之分别。

庚一、(略说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所谓的业因果究竟是指什麽呢?

首先,如果补特伽罗人我能够断除三门之恶行,行持四摄等利他行为,并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众,象这样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善法。该士夫的此等善行,将成为成熟後世悦意果报的种子,因为前者为後者之不共因的缘故。犹如由稻谷种子产生稻谷苗芽一样。

其次,我们应当了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对趋入恶行毫无戒备制止之念,并以妨害之心损伤他人就是非法。

所谓法的名称,也就是以护持自己的法相,拯救於恶趣之中,以及出脱於五道轮回并从而获得解脱涅盘三种含义而安立的。此处所指的,即为第二种含义。

庚二、(广说业之分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分别之相。

辛一、(略说):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仙人——圆满正等觉佛陀,将业归纳为两种。如经云:思业即为意业,由思而生之思已业即为身语之业。关於业的分别之相,在其他经论当中也有种种分别之说,下文将进行详述:

辛二、(广说分别之相):

(业的种类可以划分为):言说表明善与不善语言词句的语有表色业,与善与不善身体行为的身体有表色业两种有表色业;以及永不断除杀生等行为的非律仪无表色,与永断恶行的律仪无表色两种无表色业;处中律仪的无表色业也分为善与不善两种:第一种,是指在向僧众供奉庙宇等等之後,乃至(该善业之果的)福德受用尚未间断之间,属於该作者的善无表色业之相续就不会中断;第二种,是指在建造杀生房屋之类的行为之後,乃至(该恶业之果的)非福德受用尚未间断之前,(属於该作者的)处中律仪不善无表色业就会始终存在;加上前面所有(共计六种)业的等起,也就是使善与不善之业现前的行思之业共有七种业。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究竟什麽样的业,就是佛陀所说的思业呢?我们承许:所谓的思业,也就是指意业;究竟什麽样的业,就是佛陀所说的思已业呢?我们承许:所谓的思已业,也就是指如果没有思维,也就不可能成立,因的名称是以果而安立的身语之业。以上所讲的,就是以三门所造的三种业。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原译: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语言之(有表色业),身体行为之(有表色业),加上不舍弃不善行为的非律仪无表色业,以及舍弃不善行为的律仪无表色业,都可以划分为(善与不善)两类。同样,在律仪无表色业与非律仪无表色业之外的处中律仪无表色业,也可以划分为善与不善两种。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从享用而产生福德,以及如同从享用而产生福德的道理一样的,(从罪业而产生的)非福德,再加上行思一共有七种业,就是我们所承许的业分别相。

己二、(对方避免常断边之理)分二:一、设立辩论主题;二、宣说避免过失之答案。

庚一、(设立辩论主题):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

他宗有人兴论道:倘若该业在果报尚未成熟之前,能够始终安住,该业就应成为恒常之业;倘若该业像种子被烧焦一样已经灭尽,则业果也应该像苗芽一样被灭尽,不可能有一星半点。既然如此,业果又怎麽会产生呢?

在观察直至业果成熟之前,作为因的业究竟是始终安住,还是并没有安住的有关争论方面,声闻乘部分承认相续存在的宗派[经部],以及部分承认不失坏法存在的宗派[有部]认为:承认後一种答案就没有过失。并罗列了下面各种理由来避免常断之过。

庚二、(宣说避免过失之答案)分二: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

辛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遣除常断之理;二、宣说业果。

壬一、(遣除常断之理):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苗芽、根茎以及枝叶等等的相续,首先都是因为种子存在,才能由其而产生的,果实也随後而从该相续中产生。如果离开了种子,则果实等等也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才用此方式建立了因果的关系。这样就不会有常断的过失。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後有果,不断亦不常。

因为,我们说的是从种子的灭尽而产生相续,从相续的灭尽而产生果实。种子在果实产生之前必定已经存在,果实也随着因的存在而产生,所以就不会是断灭;又因为因法种子已经灭尽,所以也不会是恒常。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样,任何善恶的心相续,都是从心法等业中产生的,随後又从此等相续中产生了苦乐的果报。如果不存在心法之类的业,其结果心的相续也不可能产生,而成为必定无有之法。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後有果,不断亦不常。

这又是为什麽呢?因为,我们说的是从心法等业中产生善恶的心相续,从善恶的心相续中而又产生苦乐果报。业在果报产生之前一直存在,直至异熟果报成熟之後才会灭尽,所以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

壬二、(宣说业果):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关於善业的真正含义,有下面三种解释:正在造作(善)业道的正行,即为白业,该业圆满之後即称为善法;或者按照前面所讲的律仪、饶益、慈悲之心三者,也可称之为善法;另外,善法也可以指一般的共同善行。

十善法的白业之道,是修(福德)正法的方便。修正法的(白业)果报,是在今生以及来世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悦意欲乐。我们还应该了知,造作非法的果报,是与修持善法完全相对立的。

辛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建立自宗。

壬一、(宣说他宗之过):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於义则不然。

如果按照对方的说法,而建立承认业果相续的观点,就会有极大的过失和极多的过失。

对方认为:如同从种子苗芽等等当中,最终只能产生与其相续一致的果实,比如从稻谷的种子中,就只会产生与其同类的果实,而不会产生异类之果一样,从善法等等的心相续中,也只能连续不断地产生同类的果报。从三界与六道各自补特伽罗的业中,也应该产生与自身相续同类的果报,而决不会产生不同的其他果报而使相续中途间断。如果相续间断,就有相续不存在的过失,所以是不合理的。

如果对经部刚才以喻义结合方式所陈述的观点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如果承认对方的观点,就会有除了同类以外,不能有不同类来进行间断等众多的、极大的过患(对此,果仁巴论师认为:如果这样,则无论善、不善、无记,欲界、色界无色界,还是有漏与无漏,天人与人的相续就只能产生善法(等一种法),而不会出现不善法(等其他法,但其中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前一刹那为善,後一刹那因产生不善心而将善法中断的情形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在对方试图用自己所建立的观点进行回答,以避免有关解释业因果的常断之过的时候,他们却无法自圆其说。

壬二、(建立自宗)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癸一、(略说):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如此,那麽如何回答就可以避免臆说妄论之过呢?

善逝佛陀及其眷属曾说过:所谓不失坏业是指所作的作业虽然已经消失,但在作者的相续中却产生了不失坏法,也即不相应行,如同签订了欠债的契约一样。业就如同所欠的债务,而不失坏法就如同债券契约,该契约一旦签订,即使借出的财物被享用消耗掉,但总有一天,债主可以连本带利一并收回。

同理,虽然所作的作业已经消失,但以不失坏法,就可以使造业者承受与业力相应的果报。

如同在债权人将财物收回以後,残存的字据无论是否存在都无所谓,凭它不可能再一次收回什麽财物一样。异熟果一旦成熟,不失坏法无论是否存在都毫无用武之地,绝不可能使异熟果再次成熟。

这种不失坏法,因欲界、色界、无色界与无漏界的差别而分为四种。虽然因所属界类的划分而安立为有漏与无漏,但其本体却是无记的,因此,既不是有漏,也不是无漏。说它不是有漏是指它并非有漏之业,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属於有漏的范畴,因为是所断的缘故。它也不是善法与不善法,因为在离贪者与善根中断者两种相续中都存在的缘故。

即使断除了诸业,也不能断除不失坏法。比如,见道的圣者虽然断除了凡夫之业,但我们却能在圣者阿罗汉身上看到凡夫之业的功效,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失坏法存在的缘故。

但不失坏法却属於修断;另一种说法认为,(不失坏法)是从属於拔离於三界的寂灭之道的所断,以及彻底脱离於三界的所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失坏法)虽然不是无漏的所断,但却必须存在,难道不是这样表述的吗?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所以,自宗的诸佛、辟支佛以及声闻乘的贤圣们,都对这种业果关系的安立远离常断的理由赞叹不已。

癸二、(广说)分五: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三、宣说不失坏法之断除(此科判标题在藏文版中缺漏,此处根据其内容予以增补);四、安立债券生灭之理;五、宣说以本体而分类。

子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不失坏法究竟是怎样的呢?有关它的比喻又是怎样的呢?不失坏法就像世间人借贷的债券,不失坏的业就像所借的债款,而业力的成熟就如同收回欠款。

此颂还有另一种说法:业与不失法,如欠款与券,也说明业就像所欠的债款,不失坏法就像债券一样。

总之,因为业如同所欠的债款,在产生之後立刻就消失了的缘故,所以不会是恒常;而以如同债券的不失坏法,总有一天会将业果连本带利一并收回的缘故,所以又不会是断灭。

子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这种不失坏法因所属界之差别,而分为属於分别三界以及无漏界共计四种。因为其本体或者自性既非善法,也非不善法的缘故,所以是无记法。

子三、(宣说不失坏法之断除):

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见道者虽然断除了凡夫之业以及见道之断,却并没有断除不失坏法。因为(不失坏法)属於修断[思维所断],所以即使断除了见断,也不能断除前面所造之业的不失坏法。虽然业已经灭尽,但该业的不失坏法之相续却不会毁灭。

按照以上所陈述的理由,可以得出结论:圣者与凡夫以前所造的善与不善之业,因不失坏法的作用,就不可能使悦意与不悦意的业果失坏,并一定会产生。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原译: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如果因断除了见道所断,就能将不失坏法断除,并可以毁灭业,也即以前面所造的不同种类业,所产生的前面的不失坏法之相续也会毁灭。这样一来,则有该(见道者)之业果就会灭失,其他没有造作该业的(补特伽罗)却需要承受该业果,以及业也会失坏等等的种种过咎。

也就是说,这样承许就有圣者无需感受异熟果,而凡夫即使没有作业,也必须承受业果,以及业果不存在的过失。

子四、(安立债券生灭之理):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法独生。

(原译: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

在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中,包括所有属於同界的善业等同类或者相似的业,以及互不相似的善与不善之类的业,所产生的众多不失坏法,在受身之时,就将各自(不失坏法)舍弃,而在(现在投生的)该界,单独只得到了(不失坏法的)得绳,从而使其得以产生(此处说法与鸠摩罗什的颂词原译略有不同,但与僧成论师的观点一致。而《般若灯论释》中,此偈译为: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现在未终时,一业一法起。未论及受生之时不失法的产生过程。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与鸠摩罗什观点一致,认为此处生起的是果报。如云:生起受身尔时就唯有某一种果起;其他的业,暂时不起作用,再等机缘。果报现起,保证业力的不失法,也就过去不存在,而唯有此果报身的相续受果了。)。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

(原译: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

现世所受的一切果报,因有漏及无漏,或者善与不善的两种思业与思已业,而产生於与该业数量相同的、异体的不失坏法。在以今生所有的不失坏法,而使异熟果现前之後,其自身却不会毁灭,而是一如既往地安住,只是对业果的产生不起任何作用,如同(债务偿清之後),残留的债券一样。前世或今生所造之业,在顺现法受[即现世现报]之後也是一样,因为不存在使不失坏法灭失的因,所以在果报现前之後,(不失坏法)仍然不会毁灭。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那麽(不失坏法)究竟在什麽时候毁灭呢?在证果或者死亡之後毁灭。所谓证果之後的毁灭,可用前面已经讲述过的但修惟所断来进行表述;所谓死亡之後的毁灭,可用一界初受生,尔时法独生来进行表述。

子五、(宣说以本体而分类):

於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我们还应当了知,(不失坏法)分为互相观待的有漏与无漏二者。

癸三、(摄义):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不失坏法不但将因果关系紧密相连,而且与我们所宣说的我所空等道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下面将陈述以不失坏法与业相关联所具有的四种特徵:

如果承认我们在前面所宣说的道理,则可以了知,因为所造之业在第二刹那不会安住,所以其本身的自性也不会安住,也即为空性;虽然业已经灭失,但是业的异熟相续却不会中断;虽然业不是像河流一般连续不断,(而是在产生的第二刹那已经毁灭,)但六道众生的相续却可以合理存在,因此,森罗万象之三有轮回可以理所当然地存在;虽然在与业相应的异熟果成熟之间,能够始终安住,但却并非恒常(此处与《般若灯论释》的观点有所不同,该论认为,因为存在业的坏灭,所以为无常。如云:云何不常?业有坏故。但本论认为,此处的无常,是指不失坏法的无常。印顺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的观点,与本论一致。如云:“‘生死业果的相续,因感果以後,不失法即灭,生死在无常演化中,所以也住的。此处列出各派观点,望诸位斟酌。)的法,就是所谓的不失坏法

因此,诸佛才为我们昭示了具备虽然是空性,却不会间断;三界以及六道众生的轮回虽然存在,却并非恒常四种特点的诸业果报之不失坏法。

己三、(驳斥无咎之回答)分四:一、因无自性故无常断之理;二、宣说能损承许自性存在之理;三、破谛实存在之能立;四、名言中如何安立之理。

庚一、(因无自性故无常断之理):

既然所谓的存在不合理,那麽其异熟果又怎麽能够产生呢?针对因果关系进行辩论的尔等之辈,简直就像因为担心寻香城的毁灭,而苦心竭力地进行保卫的愚蠢之徒一般。

如果在业自身的本体产生之後,直至其相应的异熟果成熟之间,一直驻留不动,就有恒常之过;而一旦消逝殒灭,没有驻留,又有断灭之过。但业是根本不存在的,关於其自性不合理的理由,我们可以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观点进行驳斥。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如此,那麽佛陀所说的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又是为了表达什麽样的密意呢?

建立在常断基础之上、虚假名言中的诸业本来没有生,其原因是因为业本身固有的自性并不存在的缘故;又因为业的自性没有产生的缘故,所以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毁灭。只有在生法建立的前提下,才能提及毁灭的话题。

庚二、(宣说能损承许自性存在之理):

若业有性者,是即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

为什麽呢?因为,如果业存在自性,则其本身无疑就成了恒常之法,因其自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往他法转变;如果成了恒常之法,则业也就成了无作之法,其原因是因为恒常之法不可能有作法能够找到切入点的缘故。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

不断於梵行,而有不净过。(此处藏文版颂词原意略有矛盾,但果仁巴大师对此的描述为:沙门虽未作非梵行,但因有非梵行的无作之业,故有梵行染污之过。与鸠摩罗什颂词原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解释一致,故保留汉文原颂词。)

如果业是无作之法,那麽就会有谁会在根本没有作业的情况下,却要承受无作之果报。这样一来,就成了即使没有造作该异熟果的因——业,也会遭遇无作异熟果的巨大恐慌之过。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没有造作杀生罪业,却会有无作的杀生果报降临到自己头上。

(如果这样承许,就会导致)即使保持圆满清净的梵净行,却因为存在非梵行的无作之业,就使所有的行为都成为非梵行,所以也不能获得涅盘。这样就与自宗的论典及立场完全相违了。所谓即是指涅盘,就是指为获得涅盘而作的业(此处的译文,为使文意不至於前後矛盾,故删除了藏文原文中与其他注释(包括僧成论师、果仁巴大师等的观点)相左的一句话。望大家详察。)。

你们如果承许业的自性存在,就会有即使没有行持不善法,也会面临果报灾难,所以(断除不善法)毫无意义,行持梵净行也大可不必等众多过咎。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亦无有差别。

这样一来,也就毫无疑问地否定了世间名言中制作瓶子、氆氇的劳作,以及耕耘稼穑等等一切法。因为纵然没有劳作,其成果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可能重新再作的缘故。

由此还可以推断出,补特伽罗造作福德之业与造作恶业也成了无有差别,因为所有的善恶之业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可能重新再作的缘故。

受於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原译: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受於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这样还有在业的异熟果报已经成熟之後,还需要再三地承受异熟果报的过失。若要追究这一切过失的原委,就是因为承许业的自性存在的缘故。如果作为因法的业并没有(因为果的产生而)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就不能否认(新)果法的产生。

庚三、(破谛实存在之能立)分三:一、破因法烦恼;二、破异熟果法;三、破承受者。

辛一、(破因法烦恼):

若诸世间业,从於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如果对方提出:业就是存在的,因为业的因法烦恼存在的缘故。如果业不存在,则其因也不应该存在,如同用龟毛缝制的衣衫一样。

如果世间的诸业是依靠烦恼而产生的,则在烦恼不存在的前提下,有漏的业也遍是成立不存在。以宗法无有烦恼的能立,也可以成立业不存在的结论。而作为因法的这些烦恼,却是因缘起而生,并非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些烦恼不是真实存在的,其具因者[果法]——业又怎麽可能真实存在呢?

关於烦恼不存在的道理,首先在前面破生的时候已经予以了遮破,然後在第六品中又遮破了烦恼的本体。下面,我们将以可爱与可憎等方式进行遮破:

辛二、(破异熟果法):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

如果对方提出:业以及烦恼是存在的,因为其果法异熟身存在的缘故。

经书中所宣讲的,业以及烦恼,是诸异熟身成立之因的观点,只不过成立于名言当中,在胜义中却并非如此。

既然已经证明了业以及烦恼二者的自性为空,又怎麽可能言及以前者为因的异熟身呢?换言之,既然作为因法的业与烦恼都是空性,又怎麽可能堂而皇之地高谈阔论所谓彼等之果法——异熟身呢?实在是毫无道理!

辛三、(破承受者):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

如果对方提出:业是存在的,因为其异熟果的承受者存在的缘故。如果业不存在,那麽(承受者)又怎麽会承受其异熟果呢?如同虚空中的芒果一样。

但承受者也并不存在。这样的所谓承受者,是指智慧之眼被无明所遮障的凡夫,因为具备了贪爱外境的束缚,所以才会成为有漏之业异熟果的承受者。

这个承受者既不可能是该业作者之外异体的他法,也不应该是该业的作者。因为作业与异熟果报成熟并不是处於同一时刻,而在作者之外的他法身上,又不可能使果报成熟的缘故。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能起於业者。

如果对方提出:因为不可言说一体异体的承受者存在的缘故,所以业也是存在的。

但业并不存在。因为业并不是从因缘而生,关於此理,在《观因缘品》中已经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业也不是从非缘而生,其道理在《观作与作者品》中已经予以了破斥,所以业并不存在。因为业不存在,所以业的作者也不会存在。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

如果所作之因——业,以及其作者两者都不存在,那麽由业而生的果又怎麽可能存在呢?如同空中的树木所生之果实一样。

如果所承受的果报并不存在,承受者又怎麽可能存在呢?

庚四、(名言中如何安立之理):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如果对方又提出:连佛陀都说过:自作业之异熟,由各自承受。你们这样安立诸法无有自性的观点,岂不是在譭谤业果?你们(这样承许),简直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无派首脑了。

《显句论》中云:吾等并非空无派',吾等遮破有无二者,乃为开显趋往涅盘城之无二道。吾等未言无有业果作者,仅言其无有自性。若以为无有自性,则能作所作非理。然若有自性,则能作所作愈发非理。唯自性无有,能作所作方能合理。于此理,尚可以喻说明。《般若灯论》也云:犹如幻化师,以精湛幻技,幻化复幻他,彼幻复他幻。作者作作业,亦同於幻术。这些教证说明,本师佛陀以无量圆满之神通幻化出根本之幻化,此幻化於幻化之後,复又幻化为他法。按照《显句论》的观点,一共作了两次幻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幻化又化作他法,支分的幻化又再一次幻化。这三个层次的三种幻化依次与作者、所作之业以及异熟果三者相对应。

也就是说,如同该幻化又化作其他的幻化之法,支分的幻化又再一次幻化为另一个他法一样。无有自性的作者以及所作之业也同这些幻化是一样的。譬如,如同幻化的作者,其所作之业以及异熟果报,也像幻化之法所幻化出的他法一样。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同理,诸烦恼以及业,异熟之身心,诸业的作者补特伽罗,还有异熟之相续等等一切果报,其本体都不可成立。正当显现之时也犹如寻香城[]、犹如阳焰、犹如睡梦中的现象(犹如谷响),即使显现,其自性也了不可得。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七观业品释终










相關文章:
中论释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中论释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中论释 二十五、观涅盘品
中论释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中论释 二十三、观颠倒品
中论释 二十二、观如来品
中论释 二十一、观成坏品
中论释 二十、观因果品
中论释 十九、观时品
中论释 十八、观我法品
中论释 十六、观缚解品
中论释 十五、观有无品
中论释 十四、观和合品
中论释 十三、观行品
中论释 十二、观苦品
中论释 十一、观本际品
中论释 十、观燃可燃品
中论释 九、观本住品
中论释 八、观作作者品
中论释 七、观三相品
中论释 六、观染染者品
中论释 五、观六种品
中论释 四、观五阴品
中论释 三、观六情品
中论释 二、观去来品
中论释 一、观因缘品
中论释 总论
中论释 前言

上一篇(中论释 十八、观我法品) 回目錄 下一篇(中论释 十六、观缚解品)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绿度母除障之功德利益解说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2009年放生活动-文殊师利佛学会的部落格 2009/3/6
吉祥天母
法海点滴 道次第 中华民国阿底峡佛学会

赞助网站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台北教育網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北生技網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