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記憶】籲重視失智症 孫越叔叔、黑人聯手響應 尊貴 梭巴仁波切 來台弘法最新行程 8/19黑忿怒空行母日修儀軌教授及口傳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论释 二、观去来品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6 02:27:36
學習次第 : 进阶

中论释 二、观去来品

 

麦彭仁波切 着 索达吉堪布 译

 

丁二(观去来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如经云: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等宣说了无有来去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前面顶礼句中所说的:不来亦不去,也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道理。

(品关联)分二:一、广说理证;二、以理摄义。

己一(广说理证)分三: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三、以观察之理遮破。

庚一、(遮破所立)分二:一、观察作业而破;二、观察作者而破。

辛一、观察作业而破: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下文中的去者是指补特伽罗,是指去的行为[去法]去时是指去的作业。

所谓宣说以文字进行遮破的道理,意即从三时分别进行遮破。

已去的已经过去,而未去的则因去法尚未生起的缘故,所以不合理。

如果去者前往某地,跨越了一段距离可以称之为去;如果没有跨越,则为未去。除此二者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情况。

如果对方认为:现在正在行走的脚踩踏的某处即为去时

(这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只须稍加观察即可了知,包括脚也是极微尘(色法之最极细微粒子。如欲界所有之八尘质聚。分别说一切有部等师承认极微尘为五方分微尘实体)的本性。在脚趾处微尘的後方,应为已去的范围;而在脚踵处微尘的前方,却理当属於未去。除了已去未去平分秋色之外,其他所谓第三种情形的去时始终不可能存在。

我们可以先对去法进行观察:因为道路上去的行为已经灭尽,所以在以前所去的道路上不可能去;又因去的行为尚未生起的缘故,所以在未去的道路上也不能去。除了已去以及之前未去的道路二者之外,以现在正在去的行为所摄的所谓去时是以正量无法了知的。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原译: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如果对方认为:何处有脚部提放的动作,彼处则应该有去的行为。也就是说,仅仅某补特伽罗现在正在行走时的这种跨越[去时],是存在动作的。这种动作既不是以前已去,也不是未去。因此,在正在跨越[去时]去往他方的动作中存在去法。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
若离於去法,去时不可得。

但是,去的行为仅此一次,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去法。如果将第一个所谓去时的动词以及第二个所谓的动词,均合并于去时当中,则去时与去就会成为同一个含义,只不过在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已。如果这样,就只能成立所谓的去时,除此之外所谓的说法就不合理。

怎麽能在去时当中,而使去法能合理地以自性而成立为有呢?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观察:

首先,不存在去法的去时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去时中所包含的动词含义不存在的缘故。(既然不存在去法,又岂能成立去时呢?)

若言去时去,彼者于去时,
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

(原译: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离去有去时,去时独去故。)

其次,如果有人说:在去时中去,即已经将去时中的动词与去法合为一体。则去时中的去法就会成为空无或者无有。因为去时自身无有去法,所以(去时中)动词的含义也是空无的缘故。(既然去的行为仅有一次,也就不可能属於去时。那麽,又怎麽可能在去时中去呢?)

若去时有去,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

另外,如果承许去时与去二者中都包含去的行为,则应成有两种去法。其一,乃为在有去法的道路上去的那个使去时的命名能够成立的去法;其二,乃为在去时中所有的去法本身。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
以离於去者,去法不可得。

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去法,则应该成立两个去者。因为,如果所依的去者不存在,则其依者去法也不可能得到。

总之,在此时此刻,去的本体、所依的补特伽罗、去事三者都已经被彻底遮破。(以此类推,)包括住的因果等等也可以被一并遮破。

辛二、(观察作者而破)

若离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如果对方又争辩道:去法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去者,则去法不可能成立。但并非如此,因为世间人都能看见天授等等是在路上的去者。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该去者是与去的行为[去法]相观待而安立的。但在此处并没有去的行为,去者又岂能存在呢?绝无可能!

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没有去法,则不具去法的天授在去之说就不可能成立。如同不具手杖,则不能称其为持杖者一样。(因为天授在去的说法成立,所以去法也应该成立。)

如果所谓的本体具备的话,则无论从三方面如何进行观察,都应当经得起考验。下面,我们就对其观点进行观察,看其结果究竟如何:

首先,作为去者则不会去。关於此理,我们将在下面进行阐述;其次,不去者就更不可能去,因为已经远离去法的缘故;第三,在去者与不去者之外的第三者,又怎麽会去呢?此理根本无法立足。

如果对方认为:後两种情况的确不能去,但第一种情况应该可以去。

但是,的行为仅此一次,此行为究竟是与作者相关联,还是与的意义相关联,抑或是与两者同时相关联呢?

如果承许第一种情况,也即没有去法的单独去者之说,但没有去法的单独去者显然是不存在的。

如果承许第二种情况,则去者与去的行为已经分离。这样,应成没有去法的去者。(这也明显不合理。)

如果承许第三种情况,则如同我们在前面已经观察过的一样,因为存在两次去法,就会导致有两个作者等等的过失。

若离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原译: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观察:)去法与去者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呢?

如果承许第一种情况,即在离开去法的情况下,去者也不可能成立。既然如此,所谓去者去的说法又怎麽能成立呢?因为(去者的)去法并不成立的缘故。

去者去何处,彼去者将成,
无去之去者,许去者去故。

(原译:若去者有去,则有二种去:一谓去者去,二谓去法去。)

如果承许第二种情况,则去者本身与去的行为已经分离。无论去者去往何处,如果认为去者具有去法,这就会导致没有去法也是去者之过。因为你们承许的所谓去者并没有去的行为,而是(在成为去者)之後,才有去法的缘故。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

如果承许即使其二者为异体,但去者与去的行为却不能分离,也即成为去者去的话,则有使去的行为成为两种的过失。

为什麽呢?因为,首先使去者成为现实的行为,乃为第一个行为;其次,在去者成立以後,还须再有去的行为则为第二个行为。

因此,去者与去法等只不过是相互观待而假立的,除此之外,如果对其本体进行观察,则了不可得。

庚二、(遮破能立);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如果对方又提出,如果天授在舍弃停顿之後,有出发的行为,则去法也就应该存在。如果去法不存在,则出发也就不可能存在。就象如果乌龟没有毛,则不可能用其毛制成衣服的说法一样。(但是,出发是存在的,所以去法也就应该存在。)

如果出发的行为存在,则应该经得起以三时加以观察。(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在去的行为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则不存在出发,因为出发是现时之法的缘故;其次,如果去的行为发生在未来,也不存在出发,因为时间相违的缘故。尚未生起的所依之法[去法]不存在,(则出发的安立)也不合理;而对现在的去时而言,也不存在出发,因为不是过去(去)或者未来(去)二者的去时,其本身的体相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如果出发存在的话,就会有两次行为的过失,并由此导致两个作者的过失。

因此,在已去的道路上没有出发,因为去法已经灭尽的缘故;在未去中也同样没有出发,因为未来与现在相违的缘故;现在正在去的过程也不存在出发。如果(三时中)都没有出发,那麽,又在哪条道上出发呢?即使道存在,出发的存在也不合理。

於未发之前,何处发可成?
去无去时无,未去何有发?

(原译: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是二应有发,未去何有发?)

如果对方提出:去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有已经趋入、正在趋入以及尚未趋入三种道路之说的缘故。

如果去者成立,则天授正在坐的时候应该另外有出发。但在出发者没有出发或者说是出发之前,也即天授停留的时候,又能在哪条道上出发呢?因为在那条道上,既没有正在趋入的去时,也没有在道上已去。

如果对方又认为:既然如此,那麽在未去的道上应该有出发吧?

未去中去的行为尚未产生,也没有出发,那麽出发又何在呢?正如人正在停留而并没有在道上去。

因此,只有去的行为已经生起才能称其为出发,直至出发尚未生起之前,正在去的概念也不存在。如同已去以及停驻时的情况一样。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
去无未去无, 亦复去时无。

(原译: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

如果对方又说:虽然以此可以得出在三种道中没有出发的结论,但是,因为已去未去以及去时这三种情形是必定存在的,所以,如果没有去,就不合理。

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如果以正量加以观察,所有情况的出发都了不可得或者不存在。

前面的已去中怎麽可能存在出发?现在正在去的过程以及未去中,又怎麽可能存在出发呢?既然这种说法无论如何进行观察都不存在,那麽这种颠倒之谬论又怎麽经得起以三时进行观察呢?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如果对方又提出:去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与其相对的住法存在的缘故。无论何法,只要存在对治之法,该法就必定存在。如同光明与黑暗,此岸与彼岸相对而成立一样。

如果住法或者安住的本体成立,则不应该超离于三时。但如果对其进行观察,(却并不成立。)

首先,在去者中则不能成立住,有关此理,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其次,在不去者中也没有住,如果在不去者中住法还能成立,则有两种住法,这就必将导致两个住者的过失。

如果认为天授是去鹿野苑的去者,但供施却不是去往那里的去者,所以他是住者的话。我们就可以反问:供施究竟在何处住呢?如果回答说在王舍城住,就可以进一步又问:他究竟去还是没有去王舍城呢?……”

一般说来,没有去法也不能称之为,(就象没有去法的)虚空,又怎麽会有住呢?如果住法以本体能够成立,则应当在去者之外,以他体的方式存在。但住者并不是住法,因为作者与行为并非一体。因此,没有住者又由谁来住呢?

第三,在去者与不去者之外的第三者又有谁能住呢?绝不可能!

若当离於去,去者不可得,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

(原译: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若当离於去,去者不可得。)

如果对方认为:後两者的确没有住,但是在去者中,住应该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去法,则称其为去者也不合理。但如果有去法,住者又不能成立。所谓去者正在住的说法,又怎麽可能符合逻辑呢?不可能。

如果对方又固执地扬言:去法的本体是存在的,因为去法之外的住法存在,并且安住於去法之外缘故。

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以三时对住法进行观察(就可以了知),正在去的过程当中,去的行为不是住。而所谓去时,又不可能在已去以及未去之外得到。即使去时存在,去法也不应该存在,其道理我们已经在前面进行了论述。再进一步,即使去法成立,但去法与住法两者在同一时间成立又是相违的,(因此也不合理)。既然在过去与未来的道上,都不存在去法,则於其上的住法也同样不能成立。犹如石女的儿子不可能存在死亡一样。

去时无有回,去未去无回,
所有去发回,皆同於去义。

(原译:去未去无住,去时亦无住,所有行止法,皆同於去义。)

正在去的过程中不成立返回,已去和未去当中也不成立返回。针对于为了住法成立而与其相伴的,以及趋入去法的,还有自住法中返回去法的三者,其遮破方式都是完全与去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住者则不去,不住亦不去,离住不住者,何有第三去住中无有发,未住亦无发,住时更无发,何处当有发以及住时无有回,住未住无回等方式,只须将语气稍微进行改变即可以建立我们的观点。

庚三、(以观察之理遮破)分二:一、观作者之一异而破;二、观行为之一异而破。

辛一、(观作者之一异而破)

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

如果对方又提出:虽说对三种道路等进行观察,都没有去法,但是,士夫的脚迈步的行为是现量所见的。所以,去者与去法还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就此进行反问:如果去的行为与去的作者两者以自性能够成立的话,那麽它们是一体还是异体呢?但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去法与去者两者互相之间的关系为一体的说法既是不合理的;而去法与去者两者为异体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为什麽呢?

若谓於去法,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

如果说去法即是去者,则作者与其所作的业二者,就有成为同一者的过患。如果这样的话,则无法分辨出这是作者这是其所作的行为之间的差别,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同砍断的行为与砍断者之间,也不可能没有区别一样。

若谓於去法,有异於去者,
离去者有去,离去有去者。

如果说去法与去者为异体以自性能够成立。如同互不观待的宝瓶与氆氇,在一者不具备的情况下,另一者还可以在别处单独得到。

但这种情况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承许去法与去者为异体,则就成了离开去者而单独存在去法,与离开去法而单独存在去者。

去去者是二,若於一异法,
二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

(原译:去去者有二,若一异法成,二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

如果去法与去者在成立为一体的自性,与成立为异体的性质两种情况下,都不能成立的话,则其二者又怎能在自性或实体上成立呢?所以,去法与去者并不存在。

辛二、(观行为之一异而破)分二:一、观察二者而破;二、观察各种能作所作而破。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

如果对方又认为:如同世间人都共称天授在走路说者在说话作者在作事一样,去者在去的说法又怎麽会有过失呢?

如果去者与去法(去的行为)的本体存在,而且也正是以(该)去法表明或使人了知去者的,则这样的去法就不是去者所作的去。

其原因为:在去的行为没有产生之前,并不存在去者。因此,去者去往某一村落或者城市的去法也是不存在的。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
於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

如果对方又提出:用去的行为就可以表示去者,其二者是处於同一时间的,因为互为表示的缘故,所以并没有过失。

事实并非如此,在去的行为没有产生之前,都只能称之为非去者。只有在去的行为产生并发生作用之後,去者才会与其同时生灭。但去者是以去法而实现的,在去法没有生起之前,若去者已经成立,则其不能成为作者;如果不是去者(而是作者),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称之为去者。去者所作的去法以其自性而存在(的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观察,都了不可得。而以该(去法),也不能重新将该补特伽罗表明为去者。

如果去法能够使去者实现[]并且表明去者,则其之外与其相异的某一个(去法)并不能用作彼去者的去。为什麽呢?因为,在一个去者当中,是不应该既存在表明自己是去者的去法,又存在於其之外的其他去法这两种去法的。

壬二、(观察各种能作所作而破)。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决定是去者又同时具备去的行为,无论从前往目的地的已去、未去以及去时三种情形的去都不能采用。

而远离去法的决定不是去者,仍然三种去都不能采用。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

无论决定是去法,还是决定不是去法,抑或两者兼具的情形,三种去法的去都不能采用。《显句论》云:三种情形的去,也即无论决定去,还是不决定去,或两者兼具三种情况,在第八品中,通过对作与作者进行观察时,以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等将进行宣说。

在《佛护论》中,也如同前述而就已去、未去、去时三者进行了阐述。

在决定是去法时,可用去者已经成立等前面所采用的观察方式加以破斥;在决定不是去法时,则在三种道路上都不可能去,因为已经远离去法的缘故,如同住者一样;而二者兼具的情形,是以两方面的理证可损,或者(可以说该情形)不存在的。

前往彼处与来至此地两者,都属於去法。(既然前面已经对去法进行了分析,)那麽对於,也就不必以其他理证(进行分析了)。

己二(以理证摄义):

由以上观察可以得知,无论是去法、去者还是所去的道路三者,都无法存在。因此,由一处前往另一处的去时(正去)等法,其本性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合理成立。如同印章中的印模与明镜中的影像等等一般。

总之,此法——也即远离了从那里来至这里,或从这里去往那里的来去等一切能作所作,犹如虚空般的无显智慧已经宣说完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观去来品释终










相關文章:
中论释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中论释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中论释 二十五、观涅盘品
中论释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中论释 二十三、观颠倒品
中论释 二十二、观如来品
中论释 二十一、观成坏品
中论释 二十、观因果品
中论释 十九、观时品
中论释 十八、观我法品
中论释 十七、观我法品
中论释 十六、观缚解品
中论释 十五、观有无品
中论释 十四、观和合品
中论释 十三、观行品
中论释 十二、观苦品
中论释 十一、观本际品
中论释 十、观燃可燃品
中论释 九、观本住品
中论释 八、观作作者品
中论释 七、观三相品
中论释 六、观染染者品
中论释 五、观六种品
中论释 四、观五阴品
中论释 三、观六情品
中论释 一、观因缘品
中论释 总论
中论释 前言

上一篇(中论释 三、观六情品) 回目錄 下一篇(中论释 一、观因缘品)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自我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不丹、印度法王寺院斋僧千僧善行 ~ 2008/8/11~2008/9/29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绿度母药师莲师财神龙王护法.文殊真实化身 龙钦巴尊者
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赎命延寿法

赞助网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世界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