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持大吉嶺總寺與岡坡巴醫院 巴楚大圓滿龍欽心髓佛學會一、二月份法訊 第二世卡盧仁波切「噶舉護國息災大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5 12:52:32
學習次第 : 初阶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云丹嘉措尊者 

殊胜上师足下敬礼皈依,祈求赐予加持!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
照耀圣众之金山,遣除众生界痴暗。
同时开启佛教莲,为欲解脱善缘蜂,
赐予三学精华蜜,佛陀日轮前敬礼。
心荒野中出离水,利他菩提心苗芽,
四灌顶果之方法,善说三戒无谬传。
我虽无有撰注疏,细致分析之智慧,
为满修解脱友愿,简明扼要着略释。

具有权巧方便大慈大悲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之後幻化如来身相现示无量刹土,从未间断任运自成应机化众,其事业不可思议。又於此娑婆刹土所化众前再次现示成佛,尔後演说了八万四千法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完全可包括在四藏之中,而撰着诠解此等佛法密意之论典的印藏诸位大智者成就者们也不乏其数。其中本论的作者即是至尊文殊菩萨现为国王形相的赤松德赞的转世智慧卓越、成就颇高的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吉劄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贤。尊者彻见了一切修行法门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後着写了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说。

全论分三:初义、论义、末义。

甲一(初义)分三:一、宣说论名;二、於殊胜对境前礼赞;三、立誓。

乙一、宣说论名:

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而明确断定经函,为此而宣说论名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此乃诸法之实相,能无误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约嘎,而阿讷约嘎以下显密的所有道只能间接地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三戒的意义则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故为决定。作者以纯洁清净之心为令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经教的意义,而且能起到对治烦恼怨敌、救离恶趣的作用,故称为论。《明疏论》中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治救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因此,在造论之初首先宣说了论题。

接下来,说明顶礼之必要,如怙主龙树菩萨曾亲言:作者于本师,赞叹非无果,于本师论典,生起诚信故。通过礼赞可圆满自己的资粮,使造论善始善终,同时令诸後学了知论典的殊胜之处,从而恭敬而修学。

乙二、於殊胜对境前敬礼:

那莫革日巍!

所谓的那莫即是顶礼之义。对谁顶礼呢?于上师前礼拜。所谓的革日有沉重之义,传授三戒的大恩上师们身负功德的重担并是利害的严厉对境,因此作者在诸位上师前恭敬作礼。如果有人心存这种疑问:除了密宗以外小乘与菩萨乘中有上师的字眼吗?当然有。如《沙弥五十颂》中云: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亦云: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摄受自己并赐予授记的恩德而礼赞莲师。在这里是以婆罗门教中搅拌大海而出现月亮的典故通过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的,搅拌福慧功德圆满的二资大海,从中升起无碍彻知诸法、无缘大悲即智悲双运皎洁的圆月,於此皓月中显示能令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道与果位之事业而遍及各方洒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顶饰南赡部洲的大密咒师海生金刚众生上师前恭敬作礼。所谓的海生指莲师是在无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缘而以顿生的方式诞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毁的胜义实相智慧,智慧身远离生死老衰,故为金刚。由於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缘份而行利乐事业,因此称为众生上师。作者在其前以清净心毕恭毕敬顶礼,这种作礼是世俗的顶礼。而了达无有顶礼者与顶礼对境即是现见胜义见解的顶礼方式。

乙三、立誓:

为了使造论不半途而废并劝勉诸位後学者而立下誓言。

擅长洗众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蓝宝石妙瓶,
赐予三戒善说甘露水,求学众士当聚於此处。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饰法将自己喻为精通洗涤众生内心二障垢染、被世间人共称为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着了知一切经论及注疏的智慧蓝宝石妙瓶,瓶内有能清净未证以及邪见等众过患、净除轮回一切痛苦的无垢善说三戒论这一去病除障的甘露水,现今赐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胜解脱果位的正道三戒的诸位具缘之士云集此处,通过闻思等方便加以抉择,从而品尝到其中深义的美味。与此同时,详细阐明此论的必要等四法,三戒为内容(即所说);通过词句而通达三戒内容进而趋入解脱道为必要;三戒修学圆满、达到究竟後成就菩提为必要之必要;此三者相辅相成,缘起而生,即是关联。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第一品 总说

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支分;五、下三品之总述。

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

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

所谓的净基实际上就是如来藏,所有论典中均称之为种姓。对此,各宗派的观点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将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承许为圣者种姓(即如来藏);经部宗则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能力;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这些宗派普遍认为如来藏是有为法,因此都属有实宗。中观派大多数观点均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认识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此处,依照大乘不共的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等持王经》中云:清净澄光明,不乱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关於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论中依靠三种理由宣说了一切众生均具有如来藏,其後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刚乘中如来藏则被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也可以说是不变大乐与具殊胜空性无二无别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约嘎中认为,心之法性觉、空、明之本体中身智一切法犹如日轮与阳光般无离无合,圆满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别无其他,而轮回之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上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故而称为智慧之总相。如是净基的法性光相与所净的轮回法之垢共存,通过能净的正道可净化所净的垢染。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可以完全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於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故称为金刚持。其中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都应当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中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

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

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

为什麽说必须要通过密乘道来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无边无际,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无法获得佛果。为什麽呢?由於束缚於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这样说道: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关於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
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於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也是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是不计其数,故为无边际。当心相续灭尽无余时,既无有众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为什麽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过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总而之言,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而已,实际上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如此又怎麽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的。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
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

虽然概括这些乘的道理有许多,但本论中按照不共前译宁玛派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而言,可以分为九乘。即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自己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闻之义传授他人故称声闻;最後有者不依靠他者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故而称缘觉;为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故称菩萨。诠示修持此三乘可获得相应之果的途径,是故称为法相,并且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是果转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

外三乘分事续、行续、瑜伽续,事续主要宣说外在的事宜,故称为事续;行续见行平等受持,因此称为行续;瑜伽续主要宣讲内在修行,故而称为瑜伽续。此三乘与因乘的方式相似并且从他处寻觅悉地,因而称为外三续。

内三乘包括大瑜伽(玛哈约嘎)、随类瑜伽(阿讷约嘎)、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与外续相比,尽管有许多超胜之处,但归纳而言,因见修行不同故称为无上续部。如果详加分析,则主要讲述方便生起次第为父续,称为大瑜伽;主要宣说智慧圆满次第的为母续,共称随类瑜伽;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的为无二续,也叫明点瑜伽。此三乘证悟轮涅为净等,并且不从他处寻求悉地,所以称为内三续。

如是乘的所有分类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如《集密意续》中云:决定胜义乘,决定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此中所说的三乘每一乘又各自分三,决定共有九乘。

如此九乘次第下面稍广加以说明。总的来说,乘也并不决定有九种,声闻缘觉乘所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因而并非是大乘以外的他乘;菩萨乘与外三续部对於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统笼地讲述了,而并未圆满阐明,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内三续中的下二续(玛哈、阿讷)可包括在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中,此外无有他乘。所以说,究竟阿底约嘎唯一乘才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这与《大海续》所说的各自佛法大海续,此说以此为此说,诸义此中均圆满。意义相同。

如果按照各自的法义加以分析,则因相三乘中第一声闻乘,入门:护持得而未失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见解:虽然已了达了五蕴所摄的一切法人我为空性,却认为两种细微无分法我为实有;修持,观修九等至之寂止与四谛十六行相的胜观;行为:行持十二头陀行等;果位,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四种每一个都包括向与果两种共有八果。

第二缘觉乘,入门:与声闻乘相同;见解: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因此证悟了一个半的无我;修持:观修十二缘起生灭而断定十二空性;行为:与声闻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独觉果位,钝根者获得鹦鹉喻独觉果位。

第三菩萨乘,有唯识宗与中观宗两类。入门:受愿行菩萨戒。见解: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然而却承认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虽然他们自认为已经证悟了二无我,但实际上若以中观衡量,还未证悟细微的法无我;中观宗彻底证悟了诸法二我为空性。修持:唯识与中观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行为:行持六度。果位:暂时获得十地,究竟获得第十一普光地。由於此三乘能集聚於佛刹,并且是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故称为集聚招引乘。

外三续中第一事续,入门:依靠宝瓶水及五佛冠灌顶来成熟。见解:证悟法性清净天尊。所谓的法性清净天尊是指自之心性明空离戏智慧,之後如果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则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修持:观修四真如,一、自尊真如,在自己为真如的见解中安住。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续中不将自己观想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观想智慧尊者;殊胜事续,空性、文字、声、色、手印、标志六尊。三、念诵真如:按照事续六尊的方式观修,即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於面前迎请智慧尊者,将自己与智慧尊者视为主仆而成就悉地。在修念诵真如时应当具足三专注。其一专注本基:於自前明观天尊;其二专注内心:於天尊心间观想月轮;其三专注声音:於月轮上观想发声咒串,心专注於此而闭气念诵。四、禅定真如:将自己观为本尊,再於心间观想火焰中央日轮上有咒串,此为火住,是成就四种事业之根本,从中咒串发出自声,此为声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观察咒声并於寂止无念中安住,此乃声际解脱,是显现胜观之因。行为:主要行持沐浴、清洁等外在事宜。果位: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

第二行续,入门:通过觉性五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与瑜伽续相同。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如《大日如来续》中云:文字结合字,基中成为基,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其中第一个文字是指观想胜义菩提心空性与彼之现分世俗菩提心月轮,第二个文字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观想所诵咒语的自声,第一个基是指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第二个基是指自前观想智慧尊者,之後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这是有相瑜伽。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现前无念本体为安住,从中对一切未证悟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座,以趋入、安住、起座三者而观胜义菩提心,这是无相瑜伽。行为:与事续相同。果位:通过如是修行获得四部金刚持果位。

第三瑜伽续,入门:五觉性灌顶加上阿闍黎灌顶,通过获得此六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的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如《嘎波续》中云:修无念月语金刚,散摄而明现天尊。即观修基空性、月垫、语文字、意标志、完整的天尊身相,通过如此五现前正觉的方式观想本尊。彼续又云:等持加持灌顶供。意思是说,观想眷属天尊、以自部作加持、受自己所属部的灌顶、顶礼供养赞颂,此为四幻化。意为誓言手印、语为法手印、身为大手印手印、事业为事业手印,以此四手印印持後迎请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最後祈送智慧尊者,通过此等形式修持为有相瑜伽。于见解中安住为无相瑜伽。行为:沐浴清洁等仅仅作为助缘。果位:于五部密严刹中成佛。此三乘依靠外在的苦行而觉悟内在的意义故称为苦行明觉乘。

内三续中第一大瑜伽,入门:以外十利益灌顶、内五力量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共十八种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於三垫天尊坛城中自性任运自成,此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自性无有差别,也就是抉择真谛无别大法身。修持:生圆次第中主要宣说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净除卵生与胎生习气的生起次第,这一切修法都是以三等持为核心,本体具足清净、圆满、成熟,以闭气四钉印持而修。大瑜伽中的父续修持风的圆满次第;母续修明点圆满次第;无二续修胜义光明圆满次第。行为:行持有戏、无戏与极无戏三种行为。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第二随类瑜伽,入门:以外十续灌顶、内十一大灌顶、十三修行灌顶、密二缘灌顶,共三十六殊胜灌顶来成熟相续。见解: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即通过随寻、伺的方式来抉择此三坛城。修持:随义而安住於无分别念的境界中,随句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此为解脱道。方便道则依靠上下门而生起俱生智慧。行为: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从而无有取舍地行持。果位:究竟五道本体的五瑜伽与十地,次第修持随法性真如的五道而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

一、如是资粮道意乐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迁变地与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净除相续的粗、细业习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细微神变等共同悉地,现见佛化身等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二、加行道辨大种瑜伽包括第三净除粗障地、第四恒时修学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此瑜伽清净粗、中、细现行因习气,仅以风心成就天尊身,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以会供行为摧毁精、尘、风的粗乐、远离五怖畏、灭尽有漏而获得见道赐大安慰瑜伽。

三、赐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胜地,清净众生的障碍、现量见到法性自相,从而成就空乐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获得自在,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等显现见道的一切功德。从见道光明中出定而现证修道,获得大授记瑜伽。

四、获大授记瑜伽包括第七所缘生果地,此瑜伽清净同时存在的障碍後成就证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净天尊身,显现不间断的双运身。

五、究竟道时获得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变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圆满相融地,依次清净粗、中、细的随眠烦恼障碍。如是修道的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则为修道九地所摄,修道的功德从见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万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显现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学道究竟後获得果灌顶末际所依精、尘、风三者的细微之因已断绝,从而使能依微细心识也得以清净,最终现前与二十五果法无二无别、任运自成的大乐身。

上述的五瑜伽与十地的定义虽然在经部、根本续以及窍诀中未曾见过有明确的宣说,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光明与本尊身二者仅仅是由意乐引发的信解之对境,因此称为意乐心瑜伽。第二辨大种瑜伽:获得加行道时,有漏法虽然存在,但不会再度退转,因种姓已确定故而称为辨大种瑜伽。第三赐大安慰瑜伽:见道时远离五怖畏等,现量见到法性超离一切世间法,因而称为赐大安慰瑜伽。第四获大授记瑜伽:修道时,以时处等固定的方式获得大授记,因此称为获大授记瑜伽。第五大妙力圆满瑜伽:究竟道时,学道双运功德的妙力都已究竟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地也有十种:由於资粮道时有漏与退转都有,因而称为第一不定迁变地;第一瑜伽阶段的一切现证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称第二能依根本地;加行道时净除障碍见道义光明之现行因的一切习气,因而称为第三净除粗障地;昼夜不间断以如幻的方式修学双运之因,所以称为第四恒时修学地;依靠近因所积的福德而获得无漏智慧,故而称为第五福德所依地;见道时现量见到义光明,依此可使无漏功德与日俱增,更为殊胜,故称为第六趋至殊胜地;修道时,观想并修习有学道的双运之义而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身,为此称为第七所缘生果地;究竟道时,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无有迁变,由此称为第八安住不变地;法性义光明与有法圣尊身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称为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显现的庄严色身均於无生法界中圆满究竟,圆融一味,为此称第十圆满相融地。从这一切地大多数名称都不固定的方面来说,它们都是有学地,各自的暂时障碍清净获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暂时安立的各自定义来看,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最後一地虽说是无学地,但只是名称而已,就像阿罗汉向虽然名为阿罗汉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阿罗汉一样。

第三明点瑜伽,入门:着重强调获得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见解:断定诸法於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修持:懈怠者无勤而解脱以本来清净自然安住来护持境界;精进者有勤而解脱即依靠顿超六要而开启如来藏之密藏门,从而现量见到如来藏光明。行为:一切显现均现为法性游舞,因此远离破立贪执而安住。果位:究竟四相而趋至任运圆满普如来无别地或无上智慧地。此三乘不需要依靠对治刻意断除一切烦恼,具有将觉性智慧转为道用的方便,因而称为随转方便乘。

丙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种姓趋入密宗道;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丁一、成立三种姓趋入密宗道:

五十万续之教证,成立声闻与缘觉,
以及菩萨分别有,趋入金刚持道者。

如是九种次第前六者三种姓的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宗的方式一般说来,一切众生的界性或种姓有许多分类,但归纳而言,分为下、中、上三种。下根指声闻种姓,中根指缘觉种姓,上根指菩萨种姓。这三种根机各自都有趋入无上金刚乘持明道中者。关於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明显可成立。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意思是说,以上、中、下等石头来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姓,铁、铜、银三者是趋入三种姓各道并已得果阶段的比喻,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是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

丁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

意乐差别入密宗,法门虽多不广说。

接下来,宣说以各自意乐的差别而趋入内续无上密宗道之理:如颂云:基种姓一道种四,大密无上不退转。从基础趋入,即未入各自道者最初趋入,一边修学人天、声缘、菩萨与哲雅等外三续四道一边趋入,此等道自己的果位究竟後趋入无上密乘,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可是,此处由於会遮障本义,因此不作广述。

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於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份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劄布德王。

此处,一切乘道之要点包括在三戒之中,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机差别而有上、中、下三种,其中最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资修学已达究竟的具缘者,即生之中未以共同道净化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顿时生起三戒。因为无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经摄持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别解脱戒与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萨戒,就像证悟灌顶义智慧与相续解脱同时的邬金国王恩劄布德一样。国王向佛陀请求不断欲妙而得成佛的方便法,佛为他显示坛城灌顶时,他立即获证双运身果位。

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树。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而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二大法轨其中任何一种仪轨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而受密乘戒。也就是说,依靠三戒各自仪轨次第获得三戒,如怙主龙树的传记中所说的一样。

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我们应当认识到,前世与今生未曾积累二资的劣缘下根者,极难调化,他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入道。首先,为他们宣说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接下来传授长净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後让他们修习四宗派中第一有部与经部宗所抉择的无我道理,随後发菩提心,以唯识与中观的见解修心。修心完毕,先获得各自灌顶,再次第了达主要宣说清洁威仪与念诵等身语事宜的事续、平等宣说身语事宜与心之等持的行续、主要宣讲心之等持的瑜伽续此三续中的见、修、行所摄的一切修法,并且通达无碍。之後依靠方便智慧无二大乐瑜伽所宣说的殊胜方便无上内续的灌顶来成熟相续,再循序渐进地学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双运续部。关於下根者趋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刚二观察续後戒律品》中有明确的宣说。此续中云:最初传长净,後授十戒律,於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後瑜伽行,再後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後传喜金刚。与之相同,《普巴嗔怒续》中亦云:初授别解脱,传彼声闻法,复授菩萨戒,讲诸中观法,最後果大乘,灌顶传果续。必须明确此处所说三种根机的意义。

此讲中根之方式,橛续时轮金刚言,
具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次第为密宗,
上等中等与下等,然具智慧为主要。

此论按照中根者的方式来宣讲,得受灌顶时,小乘中的比丘、沙弥、居士在金刚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关於此点,《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异口同声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不仅仅是密乘中,受菩萨戒的身份也是出家人胜过在家人。《经观庄严论》中云:一切出家众,具无量功德,胜过勤持戒,诸在家菩萨。这些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时轮金刚》中云: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又《毗奈耶经》中云:戒饰作严饰,调柔持净戒,断惩诸鬼魔,即比丘沙门。认清如是所说的三戒。

前译普集续中说,自利利他大利他,
别解菩萨密乘戒,智者共称若分持,
声闻菩萨持明称,如是共同下二戒,
为无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续此宣说。

总的来说,三戒的术语在别解脱戒时安立为三学;菩萨戒时立为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密乘中安立为身语意三誓言等各不相同。但是此处按照前译甯玛派续部的根本《普集续》中所说:仅为自利欲获得寂乐果位为别解脱戒,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经藏、律藏与密藏中所说的各自教义,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加以受持三戒,则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後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的角度来说是不一定的。《分析三戒论》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姓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这其中已间接说明,如此必须承认具足密乘戒者若受别解脱戒,则成了不共密宗之别解脱戒。如是因乘上下的共同戒为别解脱戒,菩萨乘与密乘的共同戒为菩萨戒,二下戒在此处说为无上密乘灌顶的分支。具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者在受密乘戒时,别解脱戒成为密宗的严禁恶行戒,菩萨戒成了毗卢遮那佛的誓言。

由此可见,无上密宗总的与特殊的誓言中,总的誓言具足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外续的所有誓言。不仅如此,而且以前未曾受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金刚持(密咒师)在获得灌顶时也会具有别解脱与菩萨戒。如颂云:别解脱戒菩萨戒,集於持明内戒中,无余皆为我所摄。因为在灌顶之前要念诵此等承诺句。这样一来,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的相续中自然也包括了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续》中云:无上胜誓言,无余而摄集,律藏之戒律,所有无量戒。《阿木漏续》中云:为比丘菩萨,瑜伽大瑜伽。《戒轮续》中云:别解脱菩萨,持明之比丘。如理依照诸如此类浩如烟海的续部中所说之义而在此论中作了阐述。

丙五、下三品之总述:

三戒各有总缘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护持法,末失恢复方法四。

三戒总的道理宣说完毕後,接下来为了了解分别所摄之义而总述:概括来说,三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体分类的方式作谋篇布局之缘起;初未得戒者通过仪轨等受戒的方法;中间宣说守护所得戒的分类与不失毁而护持的方法;最後宣说以四门而犯戒重新恢复的方法,共四种。

第一品三戒总说基次第终

 

第二品 别解脱戒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五浊恶世众生的导师、具足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虽然已趣入寂灭法界,但在持戒僧众中却现示分析开遮的戒律相,因此说能代表本师与佛法的就是戒律。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按照声闻乘共同的观点来说,我等本师释迦佛在三大阿僧只劫之前,於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心,在资粮道圆满二资粮後於南赡部洲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期间,成为婆罗门无上童子。自後世转为兜率天圣者白顶天子以来,一直以正法令众天人相续成熟。到了人寿百岁时,以种姓、洲、父、母、时间此五观照明见後为诸天人宣说了净除死堕的法门。其後以六牙白象的形相从兜率天降下。

当时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六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侧入胎,将母胎加持成无量殿,为数多人天眷属开示净除四生的法门。

铁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亲摩耶夫人前往蓝毗尼林,当她手持树枝时,便在无有任何苦痛中从右胁顺利生下了身披法衣的佛陀。佛陀诞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迈七步,伴随着天人在空中赞叹以及诸多稀奇的瑞相口中朗朗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曾在众敬师等上师前学习文字、投抛、技艺等,一切学问均是卓越超群。迎娶释迦族的女子萨措玛、劄怎玛、热达吉以及六夫人,享受安乐。

二十九岁时经净居天劝请而出宫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与沙门,以此为缘,生起出离心,在四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乘着由四大天王撑起的坐骑行於空中,来到清净塔前,自己削发为僧。之後在知幻力的儿子让破与让雪的儿子胜行二者前听受了世间禅定,又与侨陈如等五人在尼连河畔入定於虚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後经众天人劝请而出定,在前往金刚座的途中,蒙婆罗门女乐吉玛供养五百头母黄牛的醍醐,使得身体彻底变成金色,接受了卖草人具祥供养的吉祥草,於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树前走去。

在木马年四月十五的那一天,在金刚座上铺草安坐,并立下这样坚定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座,此垫我身纵乾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於此垫不动摇。

初夜时分,魔王口出各种欺骗之词,七魔女以贪欲的伎俩百般诱惑,但终究未能得逞。这时,他们又派出千万上亿的魔军,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黎明时现前了灭尽、无生之智慧,获证正等正觉菩提。当时,大地震动,光芒万丈,天众赞叹不止。

共同大乘认为,佛陀在异生凡夫阶段圆满一大阿僧只劫资粮,圣者十地圆满历经两大阿僧只劫究竟二资粮,於十地相续末际在此成佛。声闻宗的观点,《俱舍论》中云:本师独觉与菩萨,等持结地均归一。又如云: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意思是说,世尊是在资粮道中於一座垫上现前五地而成佛,之後於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当时,梵天帝释请转*轮,佛应允。一时间,这一喜讯传遍了人间天界,直至色究竟天之间。

虽然佛次第转了三次*轮,但此处宣说第一转*轮戒律藏的缘起具足五圆满。本师圆满:无等大能仁佛陀。处所圆满:于鹿野苑野兽得不畏施树林。这里是许多独觉趣入无余涅盘、舍利子颗颗坠地、梵施国王为野兽发放无畏施的圣地。时圆满:从六月初四开始;法圆满:主要传讲的是戒律学处的内容,其中律中律的佛制与自性罪只是概括性地提及,对律藏的经部等持与梵净行瑜伽次第、律藏中论藏的分类作了详细广说等,以对治烦恼之次第修法的四谛法门为主。眷属圆满:五比丘与八万天子。佛为此等眷属传法後,五比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现见真谛。一般而言,四种律典(释迦牟尼佛所说小乘律藏四部: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和律上分)所摄的律藏是释尊从成佛以来直到涅盘之间宣说的一切戒学道理。因此律藏并不一定完全是指第一转*轮的律藏。但从主要开示轮回所舍之法相与脱离轮回之正道的角度而安立为律藏。中转*轮与末转*轮将在下文中阐述,故於此不繁述。

佛在八十一岁铁龙年四月初八接近涅盘时,将佛法与四众眷属一同交付与迦叶尊者,而在拘屍那城萨拉树下融入寂灭法界。

佛涅盘後教法是如何结集的呢?佛涅盘後总共有三次结集。其中第一次结集:当时,与佛陀一同趋入涅盘的有八万一千阿罗汉,与舍利子一起圆寂的有八万阿罗汉,目犍连一道圆寂的有七万阿罗汉。诸天人不禁冷嘲热讽地说:现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涅盘,正法也成了火灭之烟而已,诸如此类。为了遣除这种讽刺之语,佛涅盘後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七叶行窟内,未生怨王作施主,供养资具,迦叶等五百罗汉集聚一堂,由阿难结集经藏、优婆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

第二次结集:佛涅盘後一百一十年时,当时,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可以不作犯戒处理的十种非事:一、作非法事,口呼负负,即可听许;二、作犯僧残,得人随喜,即可听许;三、病中饮酒,状如水蛭吮吸,即可听许;四、土为共用,不伤生命,两手耕种,即可听许;五、调盐变味,非时而食,即可听许;六、用斋之後,行程逾越半俱卢舍,再次用餐,即可听许;七、用斋之後,食物未作余食法者,两指拾食,即可听许;八、搀和定时及不定时食品,非时食用,即可听许;九、卧具补某,不必如来一卡,即可听许;十、沙弥头上,顶戴小龛,内置钵盂,花鬘为饰,若得设进金银,便自接触,即可听许。为了制止此十非事,在毗舍离城婆利迦精舍,阿育王作施主,耶舍等七百罗汉摈除十种非事,完整地诵一遍三藏,也作了相顺长净与吉祥长净。

第三次结集:由於大天比丘等鼓吹答复他不知,怀疑皆观察,能养活自己,此乃佛教法。五非事,以此等为缘,僧众内部出现争论,又由於佛陀未开许律藏立成文字,长久以来,别解脱诵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分成十八部。佛涅盘近四百年时,在喀什米尔花积精舍,腻契波王作为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罗汉、六万一千凡夫大尊者以及五百菩萨结集,将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均立为佛教,并将律藏立成文字,以前未曾立文字的经藏与论藏也都立成文字。之後通过撰着解释三藏密意的论典等方式弘扬佛法的情况:在宾陀山名优寺圣者密藏(优婆俱多)以及欲遍等五百阿罗汉集体着写了《大毗婆沙论》,字还包括圣者们撰着诠解密意的诸多论典,尤其是,获证发光地的阿闍黎功德光撰着了《根本律》与《羯磨论》,阿闍黎释迦光造了《毗奈耶三百颂》与注释等,通过这些论着将律藏加以弘扬光大,直至今日仍旧主要依靠两位阿闍黎的着作一脉相传。

前译传承静命师,尔後释迦西日弘。

别解脱戒的传承是怎样的呢?前译派别解脱戒的传承:圆满的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传,後来传到大堪布静命论师、瓦绕那、藏绕色、友给瓦炯内、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在朗达玛国王毁灭佛教之时,玛、友、藏三位尊者将律藏驮在一匹骡子背上,前往丹德山。当时贡巴绕色大师出家,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其後,传给乐美赤诚西绕,直至现在。这是人们共称的东律。

後译派的西律传承:由三护论师传下,此传承以前虽然有,但未听说现在仍存在。

中律喀什米尔的传承:龙树传下,後来由喀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依次弘扬。关於律藏的言传当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讲述了别解脱的传承。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出离意乐引,断除一切害他事,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自部上下各观点。

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以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严禁恶行戒、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因为是出离心所生而遣除了外道的戒律;因断害他而遣除了中间律仪;因为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与无漏的戒律。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身语所生的,因此於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住於无表色中。《俱舍论》中云: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戒有所谓别解脱。又《分析三戒论》中云:声闻戒律无表色。经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单单是心,那就无有相续,如果仅仅是习气,那麽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入行论》中云: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如是内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据各自心的差别而出现了高低的观点。

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近事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则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尽管这一点均相同,但分别来说,根据自己不同的方面所断的差别,于一日中立誓断除八种所断为斋戒,也叫时戒。如果是居士受斋戒,也称为长净。同样,承诺有生之年断除一至五之间的所断,为男女居士戒,对此戒律中虽然只说了近圆居士,但《俱舍论》中也宣说了受持三皈依等许多分类。此三种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承诺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与沙弥尼。在此基础上,在两年期间立誓断除十二种所断为近事女戒。承诺有生之年断七及其从属(声闻别解脱戒者,谓断七及其从属,即身之三不善、语之四不善,以及所属一切所断身语之戒律),即是比丘与比丘尼的戒律。此五种是出家方面的戒律。综上所述,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如果归纳而言,则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弥、近事女以及男女居士,男女只是名称不同而己,本体无有不同,实际上只有三种戒体,加上斋戒,共包括在四种戒律中,这是《俱舍论》的观点。此论中云: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丁一、旧仪轨: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
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

上述的这些戒律除了个别的以外,几乎都不是自然获得的,而需要观待表示而得。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有无勤作圆满的旧仪轨与有勤作圆满的新仪轨两种受法。

其中旧仪轨: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成佛之时、成佛後不久以及涅盘之前受近圆戒的仪轨称为旧仪轨。此仪轨有十种分类:佛与独觉由证尽智及无生智,证大菩提,从而有二种获得近圆;五比丘生起见道,由内证智而得近圆。此三者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供施女因未获父母允许,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讯,依僧传信而得近圆;大迦叶等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舍利子等由佛说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僧伽会众,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佛问善施:何为唯一善法?彼答解脱又问解脱需何法?信心,彼以问答令心喜而得近圆;众生主母由许修学八难断法而得近圆。八难断法:《律词品》中云: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於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於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意思是说,从比丘僧团处得受近圆戒,每半个月再从比丘处听受教言,在具足比丘处立誓安居,在僧尼二众前解除夏安居,如果违越了难断法,就要在僧尼二众前履行迁悦,不能谈论比丘破戒,不能对比丘轻视、侮辱,对新比丘也要恭敬礼拜。本颂中的字是指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有些人说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除了白四羯磨与传信以外的五种是由本师加持而得的近圆戒。八种是假立的,传信是现行仪轨,但旧仪轨中能如是出现,说明仅仅是安立而已,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旧仪轨的法相是白四羯磨。由於以前的所化众生业力、烦恼异熟三障轻微,智慧、相续与根机成熟,内心清净,能传近圆戒的上师也绝对是圣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丁二、现行仪轨:

现行轨离五择定,石女等生之障碍,
国王不允等住障,不能驱乌等胜障,
以及发为黄色等,庄严障碍皆无有。

继旧仪轨之後制定的白四羯磨仪轨及其从属,即是现行仪轨。其中的斋戒,如《俱舍论》中云:居於低位重复说,不佩装饰明晨前,具足斋戒之分支,清晨於他前受戒。受戒者坐於较传戒师低的位置重复传戒师所说的话而得戒。关於受戒者的身份,有部宗认为七种别解脱种姓,经部宗认为旁生的身份也能生起戒体。对境:有部与经部均承认依从次受比丘戒者乃至具居士戒、斋戒以上者前受戒。特殊情况下,承诺每月十五、初八守戒的人,後来每到那时也需要受,但以前一次性受戒也可以。按照有部宗的观点,饭後受也能生起戒体。经部则认为在佛像等所依前受戒也能生起戒体。

终身戒是指观待各自学处的违缘,比丘需要真正远离五择定,沙弥也需要相似远离五择定。

五择定:诸如认为在顺缘具足的此地能守戒而於他处不能守戒,此为境择定;诸如认为仅在此年此月等期限内才能守戒,此後不能守戒,此为时择定;诸如认为在战争期间以外的其他时期能守戒,此为时期择定;诸如认为不会害怨敌以外的他众,此为众生择定;诸如认为除个别粗的学处以外所有细微的学处不能护持,此乃分支择定。必须远离此五择定。

此外,对石女与犯五无间罪等人虽传戒,但他们不能生起戒体,这是生之障碍;由於未得到国王与父母的允许,虽得戒,但因无有自由,故而戒体不能持久,这是住存之障碍;未到驱乌之年,或因病苦缠绕等,虽受戒,但不能守学处,不能学到殊胜功德,这是殊胜之障碍;黄发等色有缺陷者、断手等形有缺陷者以及屠夫等种姓有缺陷者,虽能学戒,但由於成为他众不信仰佛法之因,故是庄严之障碍。

无有此等障碍,具足五圆满顺缘,境圆满:所在地须有三宝及亲教师、轨范师;相续圆满:自己需要未侧身僧会,未破律仪,外貌须已剃净须发;资具圆满:备足资具;意乐圆满:意乐须具因位等起;仪轨圆满:仪轨须具足加行、正行、後行。

具出离心善缘士,具通善说如海戒,
一百零一种羯磨,上师前渐受近圆,
前未曾受圆满戒,亦於经中有明说。

不是仅仅为了救护怖畏以及实现善愿,而是具有希求获得三解脱中任何一种的出离心、无有违缘、具足顺缘的善缘之士,在具有智慧功德、精通三藏尤其是善说的四种律典所摄的如海律藏之义,并具足以一百零一种羯磨各自仪轨半句也不错地背诵的方式交待清楚的能力,具备戒律清净的功德,包括忏戒加持以上连细微的罪行也未染污,有如是功德的亲教师参加并具足十三增添法的僧众前按次序圆满受居士、沙弥、比丘戒。前两种戒未受直接受近圆比丘戒也能生起戒体,但传戒者犯一个恶作,这一点在经部中有说明。《毗奈耶经》中云:未出家之在家人若受近圆戒,可否传授?优婆离,可以传授。《报恩经》中亦云:阿那律亦白佛言:设若在家人未受五戒,若顿时受十戒,能得戒否?佛告阿那律:时可得居士、沙弥二戒。设若未受五戒,亦未受十戒,顿时受近圆戒,亦於同时得三戒体。’”这是得後戒前戒顺便可得之义。

得戒界限则承许,三念诵之最後次。

如是受戒者的相续中得到所受戒律之界限:居士、沙弥戒念诵三遍皈依诵、自诵、他诵中的自诵圆满之际得戒,比丘戒念诵本体诵、所作诵、作者诵,所作诵刚刚圆满即承许为得戒之界限。

丙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所护之戒条;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丁一(所护之戒条)分五:一、略说护持法与皈依戒;二、斋戒;三、居士戒;四、沙弥戒;五、比丘戒。

戊一、略说护持法与皈依戒:

中得不失护戒法,学处不共三皈依,
不寻皈他断害众,不交外道各恭敬。

只是得到了戒体还不够,中间为了不失坏而必须要守护已得之戒。因为不守戒过患无穷,守戒功德无量。《教比丘经》中云:有者戒律为安乐,有者戒律乃痛苦,具有戒律则安乐,破坏戒律则痛苦。

护持之方法:了知止行的学处後必须如理取舍。首先宣说遮止方面各自的戒条。

皈依戒:皈依三宝之人不共的三戒,第一皈依本师佛陀外不得寻求其他世间天神等作为皈依处;第二必须断绝损害众生之心;第三不得交往外道或与之相似的友人。关於此三所遮,《涅盘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莫皈依,其他诸天神;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莫交外道徒。作为皈依三宝者,仅仅是残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一字一句的法所依以及僧众的形相乃至对黄色补钉以上都分别应当作佛、法、僧宝想,生起恭敬心。这些是应行的学处。

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
不断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
阿底峡尊许五种,即是共同之学处。

此外,为了生命、奖赏国政等也不能舍弃三宝;即便如何重大的事情,也不能认为三宝不能救护而去另寻其他世间的办法;恒时忆念三宝功德,从不间断;了知功德而令自他虔诚皈依三宝;无论去往何方,都要对那方的佛陀与佛像等作礼。此五种均是共同的学处,这是阿底峡尊者的观点。










相關文章: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二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三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四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五

上一篇(建立三戒一体论) 回目錄 下一篇(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俱舍论《阿毘达磨俱舍论》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玛吉拉尊佛学会-Yahoo奇摩布落格
真实意与普巴金刚合修
波卡仁波切圆寂四周年纪念音乐会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