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阿毘达磨俱舍论》
資訊分項
相簿2
服務分項
回應(0)


轉寄 列印 迴響 總覽





《俱舍论》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被誉为「聪明论」
,或「以理为宗」的。本论也一直受到後代特别之尊重。然
而,我们从《俱舍论》之组织结构及其内容论点上一一分析
考察,发现後人实在高估了它的价值。

从组织结构说,只是修正了《发智论》与《杂心论》,
简化了推论过程而已,在内容论点上也嫌附会、矜持、并不
极成。

但在世亲个人思想之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由於世亲
以後转奉大乘,为印度瑜伽唯识学派真正之集大成者,对印
度佛教也是重要的。甚致,以後印度吠檀多学派之商卡拉之
唯心论点亦采证了瑜伽唯识之学说,所以对於印度思想史之
发展也是重要的。

本文主要指出《俱舍论》之所以受到後代重视,实受世
亲盛名所影响。但就世亲个人思想之发展、佛教思想史、乃
至印度思想之发展《俱舍论》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部派以来,佛教的文献有三种﹕即经(Sutra)、律(
Vinaya)、论(Abhidharma)合称为「三藏」(Tripitaka)。这
里所讲之「论」,音译为「阿毘达磨」。阿毘(abhi)意为问
与答之相对辩论﹔达磨(Dharma)意为法,当然是指佛法。因
此,「阿毘达磨就是佛陀当时大弟子正式讨论佛陀教义之记
录。既然是讨论佛陀的教义,所以也可以说是佛说的,至少
是佛认可的,这是一切有部传统的主张,但世亲(Vasubandhu
)却认为那只是一种传说。可见世亲虽然那时仍以「有
部」为宗,但却是主张理性的思辨。「以理为宗,非存朋执
。」


李志夫
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04出版)


《阿毘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包含界品、根品、世品、业品、随眠品、贤圣品、智品、定品、破我执品等九部分,反映当时流行於迦湿弥罗的有部思想,包括关於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学说,为《大毘婆沙论》的纲要书。本书统一烦杂的说一切有部学说,但又吸收经量部的许多观点,如过未无体、种子薰生、不相应行无实……等等,以改善有部教义,甚而对这两系的思想再加以批判,因其理路井然,世称「聪明论」,在当时相当盛行。阿毘是「对」,指以教法对向涅盘、以智慧对观四谛;达磨是「法」;俱舍是「藏」,有依止、包含二义,指本论依据、包含其他经论的要义。《俱舍论》共三十卷,包含六百颂及其说明(大正29, No.1558, pp.1a-159b)。说一切有部的《俱舍论》与经量部的《成实论》,被认为是由小乘思想发展至大乘思想时,「有」、「空」二种路线的代表作。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着,。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俱舍论》曾二次译为汉文,陈真谛的『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的『阿毘达磨俱舍论』。
关於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俱舍论》中所说最为详细,《发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着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
俱舍论由真谛译成汉文,传入中国,受此影响,成立了俱舍宗,是汉传十三宗之一。此论传至西藏後,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後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着称。
《俱舍论》,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於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印顺法师认为,《俱舍论》是出入於有部阿毘达磨与经部之间,成为一折中的学派。有部的论师众贤曾造《顺正理论》来破《俱舍论》,对其中经部论师的观点一一反驳。
◎若取自相则觉法……诸论中胜,趣向解脱,是名阿毗昙。」
阿毗昙是阿毗达磨的异译,学者有无比法、向法、大法、胜
法的几种不同解释。虽有各种的说法差别,但究其要,不外
是胜义法及法相法,胜义法就是出世的涅盘法,法相法就是
世间的世俗法。佛陀的一代时教,也不外说这两法,中论颂
说﹕「如来以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这道理。本论是抉
择胜义的无漏,法相的有漏两大类法,所以名阿毗达磨。
阿毗达磨俱舍,依华语说,叫对法藏。对法的意义,在
上面说过了,藏是什麽意思﹖这到论中「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的两句颂时再解释,这里不多说了。
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达磨及论的五个字,是论题的通
名,不特本论可以这样说,其他像六足、发智等的诸论,都
可名为阿毗达磨论的。俱舍这两个字,是一部的别称,唯有
本论叫做俱舍,其他的不论什麽论,都不可以名为俱舍的。
综合通别的名称,根据论中的内涵,用以教授後起的佛子﹔
所以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本论的思想渊源

一、直接的思想
一部伟大的学术作品,必有他伟大的思想体系,为他的
根柢,本论在当时可说是空前而又振动教界的最伟大的作品
,自有他思想上的统系和来源。据近人的研究所得,俱舍思
想的源泉,有直接间接的两大部类﹕直接的思想依据,是属
部派佛教的,间接的思想依据,是属根本佛教的。
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二十部派。小乘学者的思想纷歧
,错综复杂,可算到了无以复加,他们有的为了一颂的差别
,分裂为四。学派分裂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为思
想集团的分化

51页

。照说,僧伽是以和合为本的﹕在事方面,以六和为原则﹔
在理方面,以一理为共证﹔在所宗承的上师方面,以具三德
二利的佛陀为同尊,这样,在同一信仰下,采取同一行动,
趋向同一目标,为什麽还会发生思想上的分化呢﹖这似乎很
奇特,其实也很平常,因为学者的思想,无论怎样,是不能
统一的,何况佛教重自由思想而思想尤其开放呢﹖所以佛世
的一味佛教,由二部而三系,由三系而四派,由四派以至於
二十部,一时学派争鸣,互以正统自居。以今研究学派思想
所见,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此中得失,可读印度之
佛教的「学派之分裂」,「学派思想泛论」的两章。
本论是在各派思想发达到高度,而又逐渐凝固後产生的
。他承阿毗昙心论及杂心论的传统,虽以婆沙论为己所宗,
但绝不盲从。有说本论思想的来源,是汲取发智、六足、婆
沙,这不完全对﹔自然,这是构成本论思想的主要元素,不
过部派佛教的其他学派思想之所长者,论主无不取来用的,
所以本论的思想,为学派思想的总汇,学俱舍的,不应以六
足、发智、婆沙做参考,就算满足,而应遍及於小乘二十部
派的每一学派的学说思想,才能正确的把握本论的思想枢纽
,不为一家一派的思想所拘。这不同的思想,论中讲到的时
候,可为一一指出,现在不劳先说。
二、间接的思想
根本佛教,就是佛说的四阿笈摩及诸部律典。从圣教的
依据上说,这是直接中的直接思想,

52页

因为要有根本佛教,才有部派佛教,有了部派佛教,才有俱
舍学的问世。现在说他是间接思想的渊源,这不是否认根本
佛教,是後代大小乘的一切学派思想的总源泉,只因本论思
想的流出,是与阿含教及诸部律,隔着一座部派佛教的桥梁
的,所以它就成了本论的间接思想了。学派思想,参杂了主
观的执见,不能吻合整个佛教的正确思想,这是谁也不能否
认的。作者创作本论,一方面以学派思想为所依,一方面又
发现他们思想的错误,为了要纠正他们的思想,透视思想的
根源,乃不得不上溯於根本佛教,因此,阿含与俱舍,就发
生了间接而又深切的关系了﹗
阿含是佛法的根本,是如来住世时亲口所宣说,其内容
说明的不外是﹕三科、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人天因果
及出离因果诸法。三科是佛以之说明万有根本的,阿含对他
有详细的发挥,本论的界品,也有广泛的解释。四谛是佛以
显示生死流转的苦痛及原因,显示解脱生死的圣境及离苦得
乐的正道的。它是佛法的精义所在。阿含经中处处说他,佛
弟子也常常谈它,本论的全部,可说都也是讲的四谛要义。
(到下诸品的次第中,再说明所以。) 缘起是佛以之区别佛
法与外道的差别的﹕他们说宇宙的本元是大梵,万事万物为
大梵所创,亦受其所支配,说到个人的主体人是小我,生死
流转,就是小我在上游下游。佛法既不承认有大梵,也不赞
成有小我,宇宙万有是从缘起,有情流转也只是缘起的钩锁
。缘起是佛法的特质,阿含经中有广大的开显,本论的世品
也有相当的阐述。三法印是佛以之衡量教法的真伪邪正的,
合乎三法印的原则的,是真正的佛法,违

53页

反的就是伪造邪说,根本不是佛法。有人说﹕阿含中的长阿
含,偏谈诸行无常印,杂阿含偏谈诸法无我印,增一及中含
,偏谈涅盘寂静印。论师作论,都是解释法印的,不过有的
偏释一印,有的举一明三﹕如五蕴论,是偏解诸行无常的﹔
涅盘论,是偏释涅盘寂静的。本论呢﹖是举一以明三的,这
到诸品次第的一目中,也有所说明的,这儿且不指出来。人
天因果及出离因果,是佛依之使令有情得到现前增上生及毕
竟决定胜的二种胜利的,这只要读了阿含经,就会知道。本
论说的有漏法,是明的人天因果法,说的无漏法,是明的出
离因果法。根本佛教与本论有着这样深而且切的关系,可是
本论间接的采取阿含的思想实在不少,所以研究本论的学者
,如能留心阿含,当必更能获得俱舍的心要﹗俱舍论释题-演培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22 册-1978年3月初版-页41-70

回慈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