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會大施食法會 蓮師心咒一億遍共修 佛道-“如來藏”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四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5 13:04:34
學習次第 : 初阶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云丹嘉措尊者 

 

己二(摄集善法戒)分二:一、总义;二、详述。

如理如法修学六波罗蜜多。

辛一(总义)分七:一、法相;二、定义;三、分类;四、定数;五、次序;六、修法;七、功德。

子一、法相:

菩提心学处是具有四种特法之六度所摄的一切行善的相应心。四种特法:一、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二、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三、具有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四、成熟三菩提果。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毁布施违品,具有无念智,圆满诸所欲,成熟众生三。剩余的各度均可依此类推。

子二、定义:

梵语波罗蜜多,其中波罗义为彼岸;蜜多义为趋至,也就是说,到达胜过世间与声缘一切善法的彼岸,即是波罗蜜多。

子三:分类:

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分为六种,共有三十六种,即给予他众为布施;不染违品为持戒;忍耐苦行等为安忍;具有喜心行善为精进;一心专注他利为静虑;三轮体空为智慧。《现观庄严论》中云: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子四、定数:

菩萨戒的一切所修均可包括在三学中,观待三学而决定为六度,因为前三度分别以因、本体、所属三方面摄於戒学中,第五静虑度包括在定学中,第六智慧度摄於慧学中,精进是三学的助伴。如《经观庄严论》中云:观待三学数,佛真说六度,前三属戒学,後二归二种,一者三助缘。

子五、次序:

从因果、劣胜、粗细而确定六度之顺序。《经观庄严论》云:依前而生後,存在劣殊故,粗大细致故,说彼等次第。

子六、修法:

《经观庄严论》云:无求之布施,不贪世持戒,一切皆忍受,功德源精进,静虑非无色,智慧具方便,於此等六度,智者真实修。

这一切均应具足六种殊胜而实修。所谓六殊胜,一、所依殊胜:具足菩提心;二、诸法殊胜:行一切事;三、所为殊胜:为利一切有情而奉行;四、方便殊胜:以三轮体空智慧摄持;五、回向殊胜:回向无上菩提。六、清净殊胜:真实对治二障而行。

子七、功德:

六度分别的功德:所缘广大、发心清净、作用广义、果报无尽。彼论又云:广大与清净,广义与无尽,当知布施等,一切四功德。

修行之果:《宝鬘论》中云:施受用戒乐,忍光泽进威,禅寂慧解脱。六度也包括在二资粮中,《经观庄严论》中云:施戒乃福资,三度属二者,第五亦智慧。因此,通过积累二资获得二身是究竟之果。《宝鬘论》又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

辛二、详述:

摄善法戒修六度。为除贫困三布施,
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
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
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

下面对六度分别加以阐述,其中第一布施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施舍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达那,义为遣除对方的贫穷,故称布施。分类:有法施、财施与无畏施三种,其中法布施:观察法器而以大悲心应机施教,发放正法喜宴;财施有舍施、大舍施、极大舍施。无畏施:暂时救脱病魔等,究竟救离轮回。在家菩萨主要作财施,出家菩萨主要作法施。

持戒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断心并想防护罪业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谢拉,义为不被损恼所害,获得清凉,故称持戒。分类:如理奉行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安忍度,本体:具足四特法的清净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坚达,义为忍受痛苦等,故称安忍。分类: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与承受苦行之安忍三种,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维嗔恨的过患而对他众的加害心不计较无所谓,心不烦乱,非但不予报复、不怀恨在心,反而还应对其生起悲心;不畏深法之安忍:对空性等甚深法义不生畏惧,对利他不生厌烦;承受苦行之安忍:为了究竟的无上安乐而不对暂时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厌烦而是欣然接受。

精进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欢喜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布雅,义为坚强不屈奉行殊胜道理,故称精进。分类: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利他精进三种。擐甲精进:意乐不被恶魔所害作为因,心想:在未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之前,绝不舍弃精进;加行精进:历经五道十地而摄集一切善资,心不怯懦,不以稍许修行为满足,不被外缘所退,以恭敬恒时而精进;利他精进:欢喜成办二利之因、行持利益他之事,而倍加勤奋。

静虑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一缘专注之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得那,义为心相续不散他处,故称静虑。分类:修持与外道相同的四禅四无色之世间静虑、修持以出世间道获得的三乘各自的出世间等持静虑两种。也可以按照《楞伽经》中所说分三类,即未入道者相续中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行静虑、入资粮加行道者的义分别静虑以及见道以上圣者的缘真如静虑。

智慧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辨别万法的善心及其种子。定义:梵语劄嘉,义为证悟或通达,故称智慧。分类:闻慧、思慧、修慧三种。闻慧:精通佛经注疏的内明以及摄受所化的支分共同四明,《经观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伏他摄受,自成遍知勤。尤其是要想彻底通达经典的所有意义,必须以了义、不了义、秘密、意趣等方式来衡量,但此处为了对诸法的真如实相生起闻所智慧,从而遣除增益,必须要对依靠观察本体的离一异多因、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的破四边生因、遣除有无戏论的缘起因此五大因将一切世俗戏论的贪执抉择为无戏的第二转*轮的密意与超离心境的法性胜义光明智慧远离空不空等观察的境界不可思议本体的第三轮*轮以及所有密续中所说的意义,内心生起定解。思慧: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观察研究,融入自心,深思熟虑,分析揣磨,不是只停留在笼统的思维上,而要逐字逐句,对句义的次第、正确、错误深入细致专研,确定无疑。如《智藏集经》中云:诸位比丘与智者,当如炼金细观察,切莫因是我之言,欣然接受而恭敬。不仅仅是以信心奉行,而是依靠生信来源的教证、事实力的理证前後互不矛盾来观察而接受。《中观四百论》中云:何义依教理,善妙明宣说,前後无相违,诸正士尽受。如果对所要思维的内容已经圆满地思考了,那麽接下来就要在相续中生起甚深的修所智慧。总的来说,通过取舍一切了义法而实地修持,尤其是实修胜观妙慧无分别智慧。依靠思所智慧抉择二转、三转*轮与甚深密宗续部中所说的一切密义均不相违,断除所有分别念的戏论而安住,《罗睺罗赞般若经》中云:无有言思智慧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通过如是安住而如云散日出般使内心显现出入定觉性不成识别性自明赤裸安住的离思智慧即心性光明。依靠反反复复修习之力而对未证悟自住智慧的一切有情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这是一条规律,这样的空性大悲双运是所有大乘显密道的正行中不可或缺的无误要诀。也就是说,以最初发心、正行无缘、後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行,即是三智慧。

己三、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四摄,初以布施摄所化,
以爱语引令起信,九乘次第传利行,
为能引导彼等众,自己亦行即同事。

以六度成熟自相续後不杂自私自利之心而以四摄随机利益所化众生。布施:首先以财施摄受未被集聚的所化眷属。如《莲聚经》中云:以布施招手。爱语:对於所摄受的眷属,以爱语加以指引,传授妙法,令他们对修行生起希求心与欢喜心。彼经云:以爱语迎接。利行:对於具有希求心的弟子,应当像用稀稠食物次第喂养小孩一样,仅仅依靠一法不能成熟不同根机的众生,因此对下下、下中、下上三种根机者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对三种中根者以事、行、瑜伽三乘,对三种上根者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领,称为利行。如彼经云:以利行安抚。同事:如是为了引导所接引的所化众生实修此等法义,自己必须同样奉行彼等之义,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则如麻风病者说大鹏修法一样,别人无法诚信。彼经云:以同事劝谏。

四摄的定数为四的理由:为暂时利益而布施,为成为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义、诚信彼义而需要後三摄,也可以说堪为法器,对此信解、实地修持、究竟奉行,为此数目确定四种。《经观庄严论》中云: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三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间接也说明了四摄的次序。此外,尽管《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十二种饶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也仅是就前面所说的四十六种恶作个别的反体而安立的,实际上无有不同,故於此未述。

戊二(能护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

己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

学诸同品断违品。

清净、增上一切学处的方法:如《学集论》中云:我身与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予诸有情,护彼清净增。这其中以布施三事、护持、清净、增上四种方式而概括宣说了一切菩萨戒。也就是说,初学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净七地圣者主要修清净,清净三地圣者主要修增上。

此处宣说通过四正断精进使菩萨戒得以清净、增上的方法:为使圆满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过发起猛厉希求心、三门精进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语的方式使内心真实安住而修学。同样,为使圆满菩提的违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断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学。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应当恒时依靠不忘失护戒之心的正念与观察自相续是否出现罪业、精进善法与否等的正知以及谨慎取舍的不放逸而护持菩萨戒。

己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

行住坐卧威仪中,遵照清净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为中,言相合语且发愿。

将一切无记之事均转为善法後为了具有实义而修学的道理: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一切时分,不失正知正念而应当对《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所说的道理生起定解,再进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经观庄严论》中云:佛子行时当如何,随异根机之行境,如是以符种姓词,利有情故为现行。因此,我们应当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於行住坐卧威仪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事。所作所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说相合各类众生的话语或者仅仅心思维为利益有情而发愿,如此一来,不用说善事,就是无记的一切事也将成为福德资粮,因此,深深认识到这一切所为均具有实义,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己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分二: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二、建立自宗观点。

庚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

全知龙钦绕降言,愿心学处四无量,
行心学处行六度,归纳取舍黑白法。

在此阐明智者的观点,辨别万法的智慧超群、对佛经论典的词义通达无碍、心相续中富有教法、证法功德的全知龙钦绕降尊者说:愿心学处的摄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无量修炼自心、反复观修、具有利乐有情之心中,因为这已说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愿力学处的缘故。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摄於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学处。《心性休息》中云: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概括而言,则摄于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之中。《宗派宝藏论》中宣说二宗轨之根本堕罪分类後,在讲如何护持之时写道:当不失正知正念而舍弃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虚度光阴,那就证明已舍弃了愿菩提心。如果舍了愿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无有墙壁就不存在画面一样。

戊二、建立自宗观点:

利乐现世皆当行,不利今生害後世,
一切行为均应断,二轨学处无不摄。

此外,如果以慈爱心引发,那麽无论任何行为都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所以应当以权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驱使,相互诤论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续无法堪能等,对自他今生不利,後世也会成为恶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谨小慎微,彻底断除。而且对於现世表面的安乐,有害於後来的所有因素,也要详加观察,尽心尽力予以断绝。这也是摄要。总而言之,一切菩萨取舍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诸经典中所说而如理修学的方法无不包括在前面讲的二大宗轨学处中。

戊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与龙,罗刹女等罪业者,
亦能生戒龙树宗,无着则说彼所依,
需具别解脱戒者。总之信仰佛与法,
亦信无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则能生起菩萨戒,此乃宝灯经中云。

能生起这样的菩萨戒体所依身份:如果具备知言解义并想受戒的条件,那麽即便是天龙罗刹女等这些不能堪为别解脱戒所依的非人类以及造无间罪等恶业者等下劣身份的众生也能生起戒体,这是龙树菩萨的观点。其依据是《宝积经》中所云:尔时,说此法已,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不可计数之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这里密意指的是生起愿菩提心。

如果按照圣者无着的观点,那麽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须是三洲中具足性别、功用、能力的男女,因为具足七种别解脱任何一种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两大宗轨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门广狭等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要诀均是一致的,无论是否先受了七种别解脱戒,如果连戒杀等断一分罪业的心也没有,则无法生起菩萨戒,因而必须要具足断除恶行这一点,否则与菩萨戒相违之故。所以,若就总的观点来说,为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即是身体所依,当然主要还是意乐所依。所谓的意乐所依即是说信仰本师佛陀出有坏及其传的大乘三藏所有教法,并对所要得的无上菩提果诚信,以想修学欲乐信行持经中所说的菩萨如海般的大乘行为,则可生起菩萨戒体,这是《宝灯经》中所说的。此经云:若信佛佛法,亦信无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处之所依:所转生之处的所依,如果未出现舍戒之因,则後世无论生於何处都具备菩萨戒,因为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缘故。由此看来,以後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识而仅以恢复忆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对於这所有的戒条,上、中、下根者根据各自的能力,按照律仪中所说的如是於学处,次第而修学。以正知正念摄持而修学,然而,如果因犯堕罪而失毁,则过患无穷,诸如成为谴责之处,令诸佛不悦,众生不喜,失毁自利,失去名义等不只现世中会感受此等果报,而且也成为後世转生大地狱之因。《学集论》中云:毁善根之罪,众生地狱因。尤其是还菩萨戒的罪过极为严重。《入行论》中云: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後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三: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二、真实还净方法;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丁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

末说失而恢复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像,
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像。

最後宣说若毁菩萨戒恢复的方法:任何补特伽罗对任何事,都必须尽己所能观察合理与非理,如果对此未加观察,对本应舍弃之处,无论是做还是中止做,或者对行止漠不关心处於平淡等舍的状态,都有堕罪。这种堕罪也有四类,如果经过一番观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诸如以损恼心杀生行非理,以吝啬不作布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堕罪。如《宝积经》中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远胜彼。与布施相比,持戒更为殊胜,因而为了大利持戒耽搁舍弃小利布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悦可以成为大的对治,诸如对於在造恶趣之因者,其他人通过暂时粗暴的损害而制止,这是堕罪的形相。布施头颅不是初学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们不做或无误行止均无有罪过。初学者对於无能为力的布施肢体等如果勤奋去做或者以恶心引发苦行,无有罪过,只是无罪的形相。

对照实例来说明三戒:严禁恶行戒:以嗔心杀生为堕罪;以饶益心杀生只是堕罪形相;以悲心杀人无罪;虽然对利他有利但却不杀为无罪形相。摄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作财施为堕罪;以饶益心不施酒等为堕罪形相;以清净心布施为无罪;为害他给予兵刃等为无罪形相。饶益有情戒:不护理患者为堕罪;为成大利不作护理为堕罪形相,慈心而作为无罪;本有大利而舍弃为无堕形相。应当以此为例了知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语七不善,有开许时实为善,

应当以了知开遮的方式而修学,以大悲心引发,在无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况下,行饶益之事,则身语的无记之事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不善,因此初学者成为不善的七业,对於持菩萨行者广大利他也有开许的时候。诸如诛杀有损于佛法众生之屠夫的杀生,诸如为了圆满彼之资粮而从富翁手中盗取供养三宝、赈济贫困的不予取;诸如为了挽救贪欲所逼必死无疑的女人并令彼逐渐行善而与之不净行的邪淫;诸如为了挽回他众的生命等而说欺人之谈的妄语;诸如分开被恶友控制的修行者与恶友的离间语;诸如为使喜欢言谈者趋入正法而说各种无稽之谈的绮语;诸如为制止造不善业而口出不逊呵责之词的粗语。以上这些身语业表面上虽然是不善业,但由於是好心善意所引发,实际上是善法。《中观四百论》中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经》中亦云:比丘于自父,说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无间罪,善心置鞋垫,於能仁头上,他人丢弃之,二者得国政。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具有慈心悲心故,内心善妙无罪过。

丁二(真实还净方法)分二:一、龙树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着之观点。

戊一、龙树菩萨之观点:

越时失毁黎明时,祈祷圣者虚空藏,
梦中堕罪得忏净,余罪昼夜诵三遍,
三聚经而得清净,此乃龙树之观点。

舍戒失戒之缘:有舍愿根本愿菩提心、犯违品根本罪、还菩萨戒三种,初终二种是即刻菩萨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仅仅忏悔还不行,而必须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即一日六时中,若从犯罪时起已超越了对治期限,则称为越时堕罪。

出现堕罪还净的方法:中根者通过在本尊前忏悔而得以清净。如果想在总的密主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前忏悔,则未过夜前沐浴、清洁,供香、持诵其名号,顶礼,猛厉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相,令我罪业得以清净。如此真实或於梦中根据缘份,虚空藏菩萨显现人等各种形相来表明清净堕罪。假设未出现验相,则在黎明时,如前而行,诚心祈祷,黎明啊黎明,当您在赡部洲出现时愿立即以大悲关照我,将我的话语迅速转给大慈大悲的虚空藏菩萨,请他在我的梦里显示快速忏净堕罪、获得大乘圣者之方便与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祷後入眠,结果虚空藏菩萨在梦中随机显相令堕罪忏净。

下根者则通过四种对治力而忏悔,所依对治力即大乘善知识与殊胜佛像、内在所依即皈依与发心;现行对治力即诵读值得赞叹的大乘经典、陀罗尼咒等;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与前面别解脱时所讲的相同。

利根者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在遍布虚空界的佛菩萨前以词句忏悔後於真实义中入定。《广方经》中云:何者欲悔戒,端坐观真义,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彼为胜悔忏。

此外,对於恶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摄持而未能还净的剩余所有堕罪,通过昼夜各三遍诵《三聚经》、精进奉行善法来忏悔。

一般说来,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则戒体将越来越增上,而且所犯根本罪如果未逾越期限,仅以忏悔也有可恢复的,但如若超过了期限,则已毁戒,必须要重新受。受戒次数不固定,对於所犯的总的自性罪与佛制罪,尤其是违犯一切菩萨学处,每日受菩萨戒是甚深殊胜的对治法,因而至关重要,这以上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戊二、圣者无着之观点:

行四黑法舍众生,则已舍弃愿心戒,
不间断行无惭愧,以此喜悦视为德,
乃大束缚毁戒律,称为他胜小中非。

无着菩萨的观点:行四黑法以及存心舍弃众生,则已舍弃了愿心菩萨戒。舍了愿心,行心也将失毁。对於诸如为了利养而赞自毁他等四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如若具有不间断屡屡再犯、毫无惭愧、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对此事视为功德此四支分,则称为大束缚之堕罪,将毁掉戒律,因此称为他胜;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对此生起强烈的惭愧心,并不观待他缘自己快速中止恶行,则为小束缚;支分具足,但略生惭愧,经他人归劝而中止恶行,称为中束缚。後两种并不是真实舍戒。

犯他胜罪重受戒,中等者於三人前,
下等者於一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
无相合者意念戒,广大行派无伦比。

忏悔以上罪业的方法:如果出现以舍愿心、大束缚他胜根本堕罪而舍菩萨戒的情况,则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之前励力忏悔戒犯,积资净障,再度受戒,重复受戒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以中等束缚引起的所有相似他胜在三人以上之前忏悔。

以下等小束缚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恶作根据是否具染污性发心也有成为无堕的。无论如何,犯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说罪体而忏悔戒犯,则可清净。《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於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如果无有忏悔此等罪业对境的大乘具戒者,就应当意念观想在佛佛子前忏悔戒犯。《道炬论释》中云:初时能恢复,上士中二时,末时恢复下。一般来说,六时与特殊时每一时均可分为三份,在这些时间里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对治法而得以恢复。由於广大行派的护戒界限以及恢复方法等是针对初学者而严格要求的,因此无与伦比。

丁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若为菩提心摄持,眠等放逸亦不断,
生福德力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

一、善根持续产生之功德:如果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那麽产生暂时增上生之果的能力也永远不会灭尽,并成为究竟获得菩提之因。若在这样的愿心基础上,被行菩提心摄持,除了造不善业时以外,即便是在睡眠游乐散乱等放逸的状态中也会接连不断产生福德力,那果报不会穷尽就不言而喻了。《入行论》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二、名句转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称立即就变成了佛子,成为人天应礼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既便犯了某些罪业,但如果不舍愿菩提心,则种姓已胜过了声闻缘觉阿罗汉,并且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弥勒菩萨传记》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破损亦胜过诸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亦能遣除贫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刚宝者亦胜过声缘一切功德并不失菩萨之名,亦能遣除轮回一切贫穷。

三、获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功德:获得究竟果位的方法。总的来说,在资粮道中通过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而获得五通与法续等持等。尔後加行道暖、顶、忍、胜法位在四顺抉择分前二分时修五根、後二分时修五力而减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别念,功德也大大超过资粮道。一地通过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计所摄的二障,获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三串习现见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三清净地灭尽烦恼障後渐次断除细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时,一万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际以金刚定摧毁细微习气,从而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

利根、中根、下根菩萨证道之理:如牧童或称不可比喻发心的利根者愿度一切众生成佛後自己再解脱,此等者不迟三大阿僧只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资粮加行道,第二大劫圆满不清净七地,第三大劫究竟三清净地,最终得果。

称为如舟子或具殊胜智慧发心的中根者即愿自己与众生一同解脱的菩萨们经七大阿僧只劫成佛,也就是说资粮道加行道各经两大劫,见道一大劫,修道两大劫,究竟证道。

如国王或具大意乐发心的钝根者即希望自己解脱後再度化他众的菩萨们历经三十三大阿僧只劫中成佛,资粮道加行道经三大劫,十地每一地经三大劫,最终获得菩提。

第三品宣说菩萨学处之次第释终

 

第四品 密乘戒

接下来,抉择诸大持明者的的学处密宗三昧耶戒之次第,如来彻底通达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本来即於身语意无尽庄严轮自性中成佛之理,这是所诠义续;无谬开显此理的即是能诠声续,此声续是由金刚持三密无二无别中自生的,在所化众生前所显现的这一切表示与名声续均是通过身幻变的文字相、语幻变的名声续与表示的方式来直指本义的,依此而通过意幻变能为有缘者直接开示实相义智慧。由於此等甚深续部与十方四时诸如来三金刚无二无别,因此堪称为诸乘之顶、诸教之源、究竟了义,远远胜过他法。

乙四(密宗三昧耶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本师普贤金刚持,密严刹中说续部,
後於米积等重说,问者金刚手结集,
八位大成就者等,印藏智者作诠示,
共称前译派教藏,以及新派之宗轨,
虽不可量然于此,宣说续部总誓言。

本师佛陀以五圆满之方式宣说了续部,(法身界五圆满:)本师圆满:我等大师无始时於本基法界中解脱觉性智慧,现前菩提,安住于身智无离无合的境界中,与三时诸佛意趣一味一体,从中显现圆满受用身,如《密智续》中云:自性不动自圆满,一切行境为普贤。也就是说,本师圆满即普贤金刚持。由於一切行境唯一清净为智慧自现之本体,故为普贤,因不为二取妄念所动,故称金刚,法界智慧无离无合而受持,示现为一切坛城的殊胜主尊之本师。处圆满:自现极为清净的密严刹土。眷属圆满:与本师无二自现的无量寂猛坛城眷属。法圆满:不可言说之智慧光明密意。时圆满:基圆满无有迁变法界中以自现方式显现的时间。

(报身界五圆满:)由受用圆满身中在十地菩萨前显现的密严圣处,以六部本师的形相,通过表示密意的语言为诸位菩萨眷属恒时宣说密宗如海续部。同样,在九地菩萨前显现的相似密严刹土与八地菩萨前所现的假立密严刹中也以相同的方式宣讲。尔时,在威猛所化者前也现为黑日嘎形相幻变忿怒坛城来利益他们。

(化身界五圆满:)此外,在自性化身五刹土以及清净不清净的所有世间界显示无量无边的调众化身相,根据各处众生各自的意乐而以不可估量的调化方便加以饶益。如是一切续部是由金刚持意幻变的三部怙主菩萨分别在天界、龙宫以及罗刹境内弘扬光大。尤其是在人间等处弘扬的情况如下:

殊胜化身我等本师在苦行期间心于密严刹土中成佛後依次在须弥山巅,大海岸边、邬金境地等处宣说了许多密法,又再度入於肉身而示现成佛等。还有者认为,佛陀以化身在宣说三藏时到密严刹土中成佛之後次第宣讲所有密法,虽然有这种说法,但此处遵照前一观点。佛陀传讲三乘之後於三月十五日在米积塔前,于下方幻化法界语自在坛城,于上方幻变具德星宿坛城,为云集此处的眷属灌顶後宣讲瑜伽与瑜伽母的所有续部,又以离贪的形相传讲了大多数事续、行续,为邬金国王恩劄布德传授《密集金刚续》,为金刚藏授予《喜金刚续》,诸如此类。在传法时,佛陀自己显示为各自坛城的主尊身相。字是指前面所说的密严刹土各处,又重复演说以前宣讲过的一切续部。

以结集等方法弘传的情况:在须弥山的东北扬柳宫,九亿六千万菩萨聚集一堂,由金刚手菩萨结集、宣说一切续部。《时轮根本续》由月贤尊者结集,金刚藏菩萨结集《二观察续》,《金刚空行续》由金刚亥母作结集……,总之这些续部是由请求者的诸位眷属结集的。本师与结集者显现上是异体,实际上无有二致。《成密续》中云:传讲续者意金刚,说者集者均为彼。

若问:那麽,《授教王经》中云:引导众生之三乘,必是世尊所宣说,因果任运自成行,正觉不从他处寻,为何不说了义乘?”“于因信解者,转因*轮後,金刚乘捷径,未来时出现。这不是已经说明果乘佛只是授记了,并未直接宣说吗?对此作答:那只是说密法在人间未普遍公开而己,并不是指根本未宣说。依靠前面所说之理也能够了知这一点,所谓的授记後来出现密意是指将来广泛传播。

按照前译派的观点续部在人间兴盛的情况:如《集密意续》中云:吾已涅盘後,二十八年时,三十三天处,教主胜心天,降临於人间。南瞻东方隅,人中具缘种,名为国王匝,出现祥预兆。紮谢坚山上,金刚手现前,传于五圣贤,罗刹境主等。佛陀涅盘後二十八年时,圣种五贤依靠各自的神通神变汇集在斯里兰卡的玛拉雅山顶,发出二十三句悲哀之词,结果密主(金刚手)现前,为圣种五贤等大多数聚集於此的持明者宣说了曾在密严刹、兜率天、三十三天弘扬的密乘。慧方便罗刹用琉璃溶液写成金函,以密意七妙力的方式隐藏於虚空中。当时,依靠此伏藏的加持,萨霍山的国王匝梦到七种稀奇梦兆,依此缘起,结果玛哈约嘎续部经函落到屋顶。此外,智雅等其他续部也分别落到各处。在邬哲雅那境内嘎绕多吉在金刚手菩萨前直接听闻阿底约嘎续,并作结集,撰成经函。所有修部(八大法行)以前曾经在密严刹土圣地由胜尊黑日嘎以法性自声宣说,密主金刚法自己显现在九圣聚坛城中,最初以语言结集,之後才立成文字,同时又撰着了诠解密意的五教(大悲护持长住教、行为神变天尊教、事业究竟修行教、密宗了义教、开启密门灯教),交付与自在空行母。她将总的续部与分别的续部分开,装於各自的宝箧中,伏藏于能乐塔处,後来将八宝箧分别交付与获得大成就的八大阿闍黎,总的宝箧仍旧隐藏,最後由持明者莲花生大师开取,传授予九位或二十五位心子……

印度藏地的智者成就者们对各续部的密意加以诠释、广泛弘扬。按照《集密意续》中所说密意持明与耳传,如来菩萨瑜伽士,乃至补特伽罗间。

前译派自宗的远传教法部与近传伏藏部是通过此续中所说的三传承,再加上嘱咐授记传、发愿灌顶传、空行印持传这六种传承的方式一脉相传,这是共同承许的。

後译新派的宗轨,邬金国王恩劄布德将所有续部立成文字,为当地的一切众生宣讲,最後包括细微生灵在内全部变成虹身,整个地方空空如也,成为汪洋,遍满龙类。密主又为这些龙类传授续部,使它们相续成熟,次第转变为人,到大海岸边,形成城市,通过修持全部获得成就。他们的儿女们变成了空行勇士勇母,於是便形成了人们共称的邬金空行洲。如此一来,大海也乾涸了,自然出现黑日嘎殿堂,在其库房里保存着所有续部经函,後来持明成就者们从该地以及香巴拉等其他地方迎请,逐步弘扬开来。诸如此类的源流虽然不可估量,但未加广述,此论中对外续部只是笼统提及,为了实修而主要宣讲了内三续总誓言的戒条。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三门由方便,智摄戒条依各宗。

若问:所实修的密乘戒的本体是什麽呢?以能护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大乐智慧加以防护所护之三门细微习气以及执相之分别念的心及其种子并且通过自相续获得灌顶而得到的密宗戒律。自相续受持目视大乐、发笑大乐、拥抱大乐、双运大乐智慧的差别依照四续部各自的观点。

丁三、分类:

事行瑜伽无上四,十四堕罪各数定。
参阅时轮金刚说,无上之宗廿五戒,
十四根本五部戒,粗堕与大圆满轨。

如果对此密宗戒作分析,则事、行、瑜伽、无上四续部中十四条根本堕罪各自均是定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具德《时轮金刚大疏》中有宣说,请参阅。外三续的所护戒条归纳成偈颂即:事续十四根本罪:诚信三宝与密宗,信解大乘敬师友,不嗔他尊供自尊,不赞他论供宾客,不舍慈心勤利他,精进念诵护誓言,密续不传非法器,护持证悟密宗续,违犯则为根本罪,依密总续而禁戒。行续十四根本罪:十不善业为所断,正法以及菩提心,纵遇命难亦不舍,莫以吝啬不布施,不害众生若违越,《现菩提》说根本罪。瑜伽十四根本罪:五部誓言次第为,皈依殊胜三宝尊,受持铃杵手印师,慷慨发放四布施,受持戒律勤供养,即是所断余他胜,《大现真如续》中说。

此处主要宣说无上瑜伽部的二十五条戒律、共同与殊胜五部戒、总续部中共称的十四根本戒、彼支分粗堕,大圆满教轨中的根本支分誓言在下文中也有阐述。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

初说未得得戒法,彩粉密处之坛城,
世俗胜义菩提心,如是四种坛城中,
瓶密智慧四灌顶,次第赐与具相徒。

一般来说,灌顶有基灌顶、道灌顶、果灌顶三种。其中基灌顶:风脉明点的本性与四灌顶的功德是不可分割而存在的,如续中云:自若无灌顶,灌顶岂能得?于荞麦豆米,灌顶无果现。道灌顶:是由金刚阿闍黎授予的灌顶,下面再作说明。果灌顶:最终现前果位元时,虽说不需要依靠仪轨而得世俗所摄的灌顶,然而就像因乘中所说的佛地具有断障发心一样,在四身本体中可以安立果灌顶的名言。道灌顶:自己仅仅本来具有这样的基灌顶还不够,譬如,虽然具有种子,但如果人力、水肥、温湿的外缘不具备,则不能成熟苗芽。同样,如果未得受能成熟的灌顶,就无有直接生果的能力。

(道灌顶又分为基、道、果三灌顶:)最初未得者新受的灌顶是基灌顶,之後上师赐予灌顶,自己趋入坛城受灌顶等,称为道灌顶。十地末际,依靠报身佛灌顶而净除细微习气,从而本师、眷属成为无二无别,这是果灌顶。

在此宣说基灌顶与道灌顶的得受方法:本来,自性智慧坛城、殊胜等持影像或幻化坛城、觉性觉受坛城、殊胜影像坛城四种之中前三种依次是上师圆满佛陀赐予十地菩萨的灌顶、十地菩萨授予见道、修道菩萨的灌顶、见道修道菩萨传与究竟资粮道加行道功德者的灌顶。

接下来,广说最後一种殊胜影坛城的灌顶,此灌顶是为了成熟不能趋入前三种坛城的补特伽罗相续而传授的。关於灌顶者金刚阿闍黎的法相,《集密意续》中云:稳重调柔无谄诳,通达密续之修法,擅长绘画诸坛城,十种真如皆当知。于诸有情施无畏,恒时喜爱大乘法,彼即称为阿闍黎。具足此等续部中所说之法相的上师依靠任意坛城进行四灌顶。第一宝瓶灌顶,《八大法行集善逝灌顶仪轨》中云:于何坛城中,上中下所说,三坛城灌顶。趋入花束、唐卡、彩粉三坛城,或有些利根具缘者首先即趋入阿闍黎身坛城也可以。此外,三殊胜灌顶通常而言是依靠自性真如身脉坛城、不同的是第二灌顶依靠密咒真如文字密处坛城,第三灌顶依靠本尊真如世俗菩提心坛城,第四灌顶依靠智慧真如胜义菩提心精华智慧风坛城,有此四种。灌顶的方式:伏地、宝瓶、本尊像、弟子等事先作好准备,其後上师自己趋入坛城,为了使弟子堪为法器而令入坛城,受持誓言戒律。

净醒梦酣睡双运,所生三门所知垢,
生次绝火喻义智,修得三身具能力。
初三处观三金刚,最终四灌圆满时,
获得持明密戒後,承诺精勤守誓言。

灌顶正行:(宝瓶灌顶,)阿闍黎身金刚住於化身本体与坛城本尊无二之中,从中幻化的本尊与从自性刹土迎请的天尊这一切均具足三清净相而住。上师将弟子与灌顶圣物观想为本尊,融入智慧尊者,灌顶物的所有圣尊化光後变为各灌顶物的形相,再持此灌顶物而进行觉性五灌顶以及方便金刚禁行灌顶即弟子之六灌顶,加上方便生金刚阿闍黎灌顶宝瓶灌顶,正行时赐予这七种灌顶,包括彼之分支结行均已完毕,从而领受现空无二智慧。

(秘密灌顶:)金刚阿闍黎语金刚住于佛父佛母双运报身本体中,迎请诸佛融入後通过双运喜爱等安住於菩提心本体白红甘露密处,弟子直接从上师父母密处取甘露,或者,如果无有这种能力,那麽上师就用镜柄沾取甘露而放在弟子的舌头上而融入心间,赐与秘密灌顶,从而领受明空离说智慧。

(智慧灌顶:)金刚阿闍黎意金刚住於法身本体中,依靠弟子佛父佛母双运而赐与智慧灌顶:智慧尊者融入後上降四喜的方式而降下,达到金刚宝瓶时无漏而持,从而领受空乐无二智慧。

(句义灌顶:)阿闍黎智慧金刚住于本性身本体中,第三灌顶时的四喜圆满後以方便逆返,从中究竟下固十六喜时,领受俱生智慧,这是第四灌顶。此灌顶有仅是以词句直指智慧之句灌顶、相续中生起大乐智慧殊胜等持之义灌顶、依靠明妃引出觉受的所依灌顶、修习彼的道灌顶以及究竟的果灌顶五种,将这些灌顶次序不乱以间断或连续的方式依次而赐予具有能自利的信心与能利他的精进者、能无有取舍地享用五甘露等殊胜誓言物、能修自加持之道的禁行者、风脉明点堪能并能依止手印明妃的禁行者、能远离取舍无二安住的平等禁行者具足法相的弟子。续中云:了知信勤禁行者,应当次第而赐予,利益力量之灌顶,以悲不令唐捐摄。

如是灌顶次第灭尽醒觉时的粗大显现、梦境时明点被风所动的细微显现、酣睡时不分别一切的意明点以及双运时安乐境界中的所有分别识聚,也就是净除四阶段所生的粗大身、细微语、极细微意三门以及最细微阿赖耶的一切所知垢。此外,依次摧毁蕴魔、烦恼魔、死主魔以及贪执对境的天魔而清净业障、烦恼障、粗大所知障、细微所知障的所有习气障。通过灌顶赐予弟子这种能力,使他们具有修道的资格。得受第一灌顶能修内外生起次第及事业;得到第二灌顶可以修持绝地火、幻身等具自身方便的道;获得第三灌顶,可依靠业手印、智慧手印而修空乐道,通过修持这两种道而生起喻智慧;获得第四灌顶可以修双运道而在相续中生起义智慧。喻智慧与义智慧是以三圆满次第而获得。如是反复修习四道,究竟时获得身金刚与化身、语金刚与报身、意金刚与法身、智慧金刚与本性身四果。在进行灌顶时,只是可以赐予修持各道、获得各果的能力及殊胜缘份而已,并不能立即现前果位。如颂云:犹如磨利刃,得生能力量。

认清获得密乘戒的界限:从最初弟子三处观想为三金刚、加持三门开始,到已经生起戒体的末尾即是四续部各自的结行圆满之时。也就是说,下三续部各自灌顶的正行完毕观待各自的阿闍黎灌顶圆满,因此得到戒体是这些灌顶的末尾;无上续部的宝瓶灌顶末尾时获得生起次第的戒体,得受三殊胜灌顶时得到观待各自圆满次第的每一戒体;最终圆满四灌顶时才获得了所有持明密乘戒体。

根据法器的差别,无论传授多少灌顶,在灌顶完毕後都要详细宣讲誓言,再概括说明,令弟子承诺受持誓言,受持誓言後必须要努力守护一切戒律与誓言。

丙二(得戒者不失而守护之方法)分三:一、所护戒条;二、概述;三、生起密乘戒之所依。

丁一(所护戒条)分五:一、二十五条戒;二、五部誓言;三、十四条根本戒;四、宣说支分粗堕;五、宣说大圆满之誓言。

戊一、二十五条戒:

中说不失守护法,初禁行戒时轮云,
断除杀盗淫妄酒,所断五种根本戒。
禁止牌棋非法食,口出恶语修魔法,
及学非法五近罪。杀牛孩童与男女,
佛塔共称五杀罪。嗔恨善友主尊佛,
僧众上师五怨恨。不贪色声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二十五禁行戒。

仅仅获得戒体还不够,中间为了使所得戒不失毁,必须要以格外的清净心而护持,誓言戒律是密宗所有功德的基础,如果失毁,那一切学处都成了无有意义,譬如命根若灭尽,则一切根都将灭亡。也就是说依赖了知护持方法而於此宣讲,这以上是略说。

下面对前面分类时所说的五种密乘戒按次第讲述。第一二十五禁行戒:最初成为誓言所依的金刚萨埵誓言支分的二十五禁行戒在《时轮金刚》中有宣说,它共分五类:

一、五根本罪:(一)包括细微生灵在内不用说是杀害,就是刹那以害心损恼也要禁止;(二)以自私自利欺骗他人的心态说妄语;(三)盗取旁生以上执为我所的他者财物;(四)依止他人的女人等行邪淫;(五)饮用产生罪过根源的迷醉之酒。此五种包括同分在内均必须断除。这些是将我们紧紧束缚於轮回的因,如同金刚绳一般,能摧毁自他一切善法。如果能够并且想守护这些戒条,再赐予其余二十条。因而这五条称为所断五种根本罪。

二、五近罪:(一)通过打牌、下棋等方式赌博;(二)依靠别人为了饮食、钱财而杀的肉等非法食品维生;(三)以烦恼心引发而谈论战争、经商的话题等;(四)将吠陀中所说的祭祀祖先所信奉的神只等视为解脱的善法、唯一依止以牲畜供施等魔法;(五)除了自己杀的肉以外以业力而死的肉不吃、穿着白衣、饮用鸡蛋清等,随学边地这些非法陋轨。如果以这些非法虚度时光,则失毁善法,故称为五近罪,切莫行持此这五种非理之事。

三、五杀罪:(一)欲求善趣,为了供施而杀犁牛;(二)为了供神而杀孩童;(三)为了供施而杀男人;(四)为了女人而杀女人。这四种虽说可包括在前面五种根本罪的杀业中,但许多外道徒将总的杀业视为罪业却认为这些是善法,因而为了遮止而另外宣说。(五)所谓的杀人天上师是指毁坏佛菩萨像、经典以及佛塔,之所以立名为杀,是因为边地者认为这些也是正法,为了加以遮止,并且由於罪大恶极而如此称呼。如是共称的五杀罪均当断除。

四、五怨恨:(一)对於正法与世间法的同行善友生嗔怀恨;(二)对依照二轨应当恭敬的尊者长者等生嗔怀恨;(三)对人天上师佛陀生嗔怀恨;(四)对比丘僧众生嗔怀恨;(五)对理当依止的堪布阿闍黎等上师生嗔怀恨。必须断除此五种憎恨。

以上这二十条戒应当通过平时威仪而精勤断除。

五、五根境罪:眼、耳、鼻、舌、身五根识不应贪执色、声、香、味、触五境,否则都是能引来世之业。对此,应当通过生起次第将根境转变为天尊,以收摄瑜伽之圆满次第而断除取境等,勤依正知正念来对治。

上述的这五类誓言称为金刚萨埵二十五禁行戒。

戊二(五部誓言)分二:一、五部共同誓言;二、五部特殊誓言。

己一、五部共同誓言:

五部共同五誓言:学愿行心三律仪,
如来瑜伽部誓言;受持铃杵手印师,
乃金刚部之誓言;财法无畏与慈施,
即珍宝部之誓言;受持内外密之乘,
为莲花部之誓言;供食业次业部誓。

意义虽然超胜瑜伽後品中所说之义,但由於名词相同而且与愿行发心、三律仪等大乘总的学处相同,因而称为共同戒条。在此依照金刚乘的殊胜密意来讲,尽管需要以各部的瑜伽来守护五部誓言,但主要应当修学自己所属部的戒律,所以称为五部各自戒或五部誓言。接下来依照次第而宣说:

一、如来部誓言:按照直接意义来说,稳固受持愿行二发心以及具足各自法相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戒,这一切的所依即是不共皈依三宝。隐含意义即受持空乐无二菩提心与心性本来清净三殊胜自性。如来部瑜伽毗卢遮那佛主要是身部,身是一切果法的所依,同样戒律也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戒律的根本即是皈依,因而将愿行二菩提心与三律仪立为此部的誓言。

二、金刚部誓言:就直接意义而言,受持外标志物的铃杵後将自己观为大手印本尊,《集真如续》中云:彼当持金刚,摇晃正法铃,以誓言加持,大手印诵咒。隐含意义指内铃杵与密铃杵。其中内铃杵即方便佛父金刚宝、智慧佛母莲花铃,手印为互相双运。密铃杵指白红菩提燃降而双运,修持真如不变大乐与具殊胜之空性无二无别双运智慧也就是大手印。对於开示此等真如之义的上师也要恭敬依止承侍。由於金刚不动佛主要是意部,能诠方便智慧的标志物铃杵以及内密真如铃杵为所诠意之本体,因此受持手印铃杵与依止上师安立为金刚部的誓言。

三、珍宝部誓言:依照直接意义而言,财施、法施、无畏施、彼之根本大慈心此四布施,每日六时中要奉行。隐含意义,通过双运菩提心降返生起四喜智慧。由於宝生佛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故为珍宝部,布施也是赐予所需的本体,因而财施、法施、无畏施与慈施安立为此部的誓言。

四、莲花部誓言:按照直接意义而言,受持外因相三乘、内事、行、瑜伽三续、密内三续诸乘之词义。隐含意义:於中脉内持风,从而修持无毁之语金刚。由於无量光佛是语莲花部,法也是语金刚之本体,所以受持内外密乘义立为莲花部的誓言。

五、事业部誓言:就直接意义而言,在具足以上所有戒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供养内外密的供品,供施食子,进行火施等受持四事业之一切次第。从隐含意义来讲,这一切均以智慧方便双运印持,通过供养而令融乐之蕴界根境诸天尊心满意足。不空成就佛是一切事业的主尊,同样,这些戒也主要是事业的本体,所以安立为此部之誓言。

己二、五部特殊誓言:

特殊杀生金刚部,十大应诛风分别,
珍宝部誓不予取,财女大乘甚深法,
念成自他利益说,莲花部业法誓言,
大手印说依女人,事业部誓说妄语,
不缘自他示无实,如来部依酒五肉,
诸境次第不失行,内外密乘无上宗。

行持无上瑜伽不共五部瑜伽获得稳固并得到能力的人,如果为了自他的利益而依照词句直接行持不了义生起次第的戒律,也要明确词句转变具有密意所说的了义而不是依直接的词句而行,相应上灌顶圆满次第的戒律。这些誓言的了义、不了义两方面都是无上密宗的不共学处,故而称为特殊誓言。特殊誓言也有五种,在此次第宣说:

一、杀生即是嗔心清净为金刚部不动佛之誓, 言:, 从不了义方面而来讲,为了使只有以诛法才能调伏的十大应诛的众生中断恶业而以诛业降伏,如此而做自己非但无有罪过,反而意义重大。《密藏续》中云:不缘有无与中间,如幻眼花之方式,无命命亦无所断,命与士夫乃邪念。《定言续》中云:损害佛陀教,精勤谤上师,恒时勤害众,智者当诛杀。从了义的角度而言,命是指精、血脉之风,依靠断绝风的方便使风入於中脉,在顶髻得以稳固。此外命也指分别心,断彼即指令分别念的心相续清净於无生法界中。

二、我慢清净为珍宝部之誓言宣说不予取:从不了义方面而言,为使他人资粮圆满,遣除布施对境的贫穷等而依靠密咒的威力获取他财作上供下施等,无有罪过。《密藏续》中云:二谛二者无有别,幻化方式非异体,无有他与不予故,无取一切均法界。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为了修持密宗智慧而以勾招他者之女人的方便抢夺,依风力而取受她的菩提心,或者是指胜义明妃大乘密意空性,依靠修持它的精华甚深法无二智慧而获取,密意是针对成办自他二利自在者而宣说的。经中云:为何于大乘,何者亦未予,悟者不予取。

三、贪心清净为莲花部之誓言说邪淫:具有修行证悟境界的补特伽罗具足无二见解,将佛父佛母作天尊想、二密处作金刚莲花想、大乐智慧作法想即具此三想而观修,以三方便行为摄持,依止真实业手印明妃。《密藏续》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同样依止意幻明妃法手印、绝地火誓言手印,即依靠此三手印(业、法、誓言手印)而修融乐智慧,因此有了义、不了义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了义的角度而言,修持具殊胜之空性与不变大乐双运中的空乐大手印义智慧,这些是借用女人的名称而说为依止的。

四、嫉妒清净事业部誓言而说妄语:从不了义方面来讲,如果对他众有利,则当说妄语。《金刚续》中云:行利诸有情,为恒护誓言,师财有情命,妄言亦当说。从了义的角度来讲,於不缘救度者与被救度者之众生的境界中救度一切有情脱离无实轮回,《密藏续》中云:一切万法如幻术,名词虚妄而假立,虚妄性中虚妄行,虚妄假立亦非有。或者也可以如此解释:风融入心轮从而显现无毁之诸声说为了义;除此之外他现众生前同时演说各种法门说为不了义。《金刚藏续释》中云:何者食命风,同时以众语,随机而宣说,相应法妄语。

五、痴心清净如来部毗卢遮那佛之誓言:从不了义方面来说,饮用无有迷醉过患的酒,以及为了摧毁贡高我慢、净秽执着,就像在中土对於不是为了享用而杀的五肉有开许一样,将那些以自己业力而死的一切肉作为誓言物。此外,五甘露以及色等诸境随意享受。就了义而言,享用五肉是指受持五根精华,饮酒意味着无漏受持上降俱生融乐,享用五甘露则指受持五大精华,依此清净细微明点。境是指大小香精华逆反到脐间。或者说,依靠这些能使一切分别念於平等法界中融为一体。

这所有的誓言与戒律的次第,之所以最先宣说二十五禁行戒,是由於它所属的五类中第一类对众生损害颇大,第五类五根贪执对境也是生起烦恼之因,为此因相乘与外三续都一致要求断除。接着宣说共同五部誓言,原因是它的所有直接意义与瑜伽续誓言相同。再後宣说五部特殊誓言,是因为它的了义不了义两方面都是无上密乘的特法。所以应当清楚,按照所化众生的根机次第以不失毁的方式加以引导,并让他们如法奉行,这是无上宗派的作法。

戊三、宣说十四条根本戒:

宣说十四根本戒:存心诋毁三恩师,
轻侮扰乱其内心,一切罪中最严重,
是故此条首先说;於示取舍如来教,
上师教言自明知,轻视违行违教二;
于总远近密道友,嗔怀恨嫉侮等三;
心想众生离诸乐,诚心舍慈第四条;
以贪非时故出精,舍菩提心第五条;
诋毁寻道入外道,声缘大道乘宗六;
非器未作仪轨者,未圆满与失毁者,
畏惧深法五者前,泄露秘密第七条;
於五蕴即五佛陀,轻侮诋毁摧残八;
于基道果清净性,疑为引导第九条;
本具能力不降慈,十大应诛第十条;
离名等执实无实,寻思衡量十一条。
不利具三信心众,不护心欺第十二;
合适资具誓言物,应时不依十三条。
观待总别智慧母,明暗满足谤十四。

如果能像保护树根般守护誓言,则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根本;若未加以护持,则成为恶趣之因与痛苦的根源,以业力牵引而下堕,密宗誓言也可分为十四戒条,以下对此理进行说明:

一、诋毁上师:如《明誓言续》中云:一般引导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六上师。这里宣说了六种上师。虽然从对境方面而言,不需要只是与密宗相联,但此处所指的是三殊胜上师,《集乐寂静根本续》中云:解脱相续灌顶示窍诀。也就是说,对於赐予灌顶、续部与窍诀的三恩德上师或具二恩德或具一恩德上师任何一者,以嗔恨或嫉妒心心想诋毁,进而通过言词反对、讥讽的方式加以诋毁,轻侮不敬等,扰乱其心,令不欢喜,这是所有罪业中最为严重的,因为金刚上师是诸佛之本体,不仅对境严厉,而且自己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完全取决於上师欢喜摄受,为此首先宣说这条誓言。如果破此誓言後未立即忏悔还净,那麽无论再怎麽精勤修持密宗道,不用说殊胜悉地,就连共同成就也不会获得。因此,对於上师的任何行为都应视为功德,尽心尽力成办上师欢喜之事。

二、违如来教:对於为所化众生开示取舍道理的三藏六续所摄的一切如来教法、诠解其密意的所有论典以及遵循彼等取舍学处的殊胜上师对自己的言教,自己明明懂得其义,却以轻视的心态违越,不依教奉行,或者背道而驰,或者与彼相关的事情讲与他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违背如来教。第一条根本过後要数此罪最为严重,因而立为第二条誓言。

三、嗔恨道友:总道友即一切众生,远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指入密乘者,尤其是密道友即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间接说明一坛城所摄一母之道友,以上这些道友後後较前前更为亲近,特别是密道友中于一父母前获得灌顶时间如果有先後,则如长幼兄弟,同时受灌顶如孪生兄弟。圆满获得四灌顶的所有道友是最为亲密的。对於这所有的道友心里嗔恨,怀恨在心,以嫉妒的心理身语侮辱,口中言说过失等令其心生厌烦,则犯第三条根本戒。密道友之间进行诤论等是金刚内战,罪过极为严重,难以清净,故当小心谨慎。

四、舍弃慈心:心里想:任何众生远离一切快乐或某一安乐遭受痛苦那该多好,以嗔恨的心态存心舍弃慈心,则犯第四条根本戒。

五、舍菩提心:尤其是因为秘密灌顶道而发呕,从而舍弃方便智慧之精血,因为智慧灌顶而在非为开许七时的时间以贪心和轻毁学处之心对不变大乐生起邪见,认为不变融乐无有必要,故意出精。关於开许七时,如颂云:秘密灌顶第三灌,一味平等供天尊,繁衍种族作丸子,以及观察死相时。一般来说,以生起次第舍弃对众生的愿菩提心或者通过行持菩萨戒根本堕罪而舍弃行菩提心,即犯第五条根本戒。

六、诋毁宗派:对於为寻求出离恶趣获得善趣而宣说外道宗教的白法,趋入出离之道的声闻缘觉以及趋入脱离二边的大道的大乘宗派,不认为这些乘道是趋入究竟一乘、引向上乘等的梯阶,而是真正执为它们有胜劣之别,以嗔心加以诋毁,则犯第六条根本戒。

七、泄露秘密:因不诚信因果而未成熟的非器邪见者、因未作仪轨而未成熟连宝瓶灌顶也未得受者、因未圆满仪轨而未成熟未获得三殊胜灌顶者、因失毁而未成熟犯根本戒未忏悔还净者、声闻缘觉等根机未成熟畏惧甚深法义者,在观待调化的时间与对所讲之法不能堪为法器的这五种人面前,泄露密宗不共的誓言物、行为以及深义的秘密,当对方明白并生起邪见时,即犯第七条根本戒。

八、诋毁五蕴:如续云:金刚蕴支分,共称五正觉。对於诸如在灌顶时直指五蕴自性为五部佛,以欲妙欢喜供养从而增上所依大乐、现前能依智慧这一点不了知,而认为身体是集谛的根本,口中侮辱诽谤并以砍断身肢等苦行摧残身体,则犯第八条根本戒。

九、於法生疑:基道果之诸法自性清净故说於无二双运光明菩提心如来藏本来实相中安住,认为此种说法只是为了引导众生入道令生欢喜而已,实际上并非如此,产生怀疑,进而生起邪见,则犯第九条根本戒。

十、不降十敌:如《明誓言续》中云:三宝上师怨敌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会列害众生,成具誓敌唯造罪,以及三恶趣众十,诸瑜伽士当诛之。正在造痛苦之因的九应诛、真实感受痛苦的三恶趣众生算为一应诛,对於这十大应诛任何一位有情,尤其是对损害上师与弘法利生的野蛮众生,在自己明明有降伏能力的情况下,本应当以大悲心予以降伏,却放弃不降伏,反而以颠倒的贪爱与其结为亲友,平庸仁慈,身语也与之同流合污,即犯第十条根本戒;对於这些应诛众生,如果舍弃慈心,则犯第四条根本戒。

十一、揣度正法:对於远离一切名称、表示或相状等的胜义以及了达胜义的方便无分别之道,不是以各别自证,而是以怀疑之心认为它有实、无实,分别贪执妄加揣度,则犯第十一条根本戒。

十二、令信士厌:具有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三种信心想求正法的所化众生,自己明明有能力赐法,非但不行利益,而且相违其心,不加护佑,以令生邪见的行为和贪嗔之心言说过失或者谄诳欺骗,使该众生心生厌恶、反感,则犯第十二条根本戒。

十三、不依圣物:在会供勇士勇母享受喜宴等密行时,本应依止的誓言物铃杵衣饰等资具、内外五肉五甘露醇酒等饮食受用,金刚歌舞等誓言物以及行为在应时也因耽着声闻戒律认为这些有过患而不享用,则犯第十三条根本戒。

十四、诋毁女性:对於总的女性,特别是自己所依止的智慧女性这些法源自性者当面或暗地为了心里满足而轻侮,说诋毁之词,当对方懂得其义时,即犯第十四条根本戒。然而,如果这些女性具足密宗誓言并是自己的上师或道友,则犯第一条或第三条根本戒。

此十四条根本戒的顺序也是依据密宗对治的次第,後後较前前轻,因此是以轻重的方式如此安立的,成为四灌顶各自根本戒的道理,如此主要而言,则第十三条与第五条作为因果而成为与秘密灌顶与智慧灌顶相违的根本戒,第十四条尤其是与智慧灌顶相违的根本戒,第九条与第十一条是与第四灌顶相违的根本戒,其余的九条则是与宝瓶灌顶相违的根本戒。後後灌顶时前前成为共同的戒条,本灌顶自己的戒成为不共的戒条。所以,仅仅获得宝瓶灌顶者与自相违的九条戒如果犯了,则成为根本罪,除此之外的其他五条虽然犯了,也不会构成真正的根本罪,尚未得断彼之戒的缘故。










相關文章: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一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二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三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五

上一篇(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 回目錄 下一篇(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感激! - 生命之水- Yahoo!奇摩部落格
地藏菩萨灌顶﹝米滂仁波切传承﹞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绿度母药师莲师财神龙王护法.文殊真实化身 龙钦巴尊者
四共加行

赞助网站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美國菩提學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