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祥丘達吉林-高雄中心4-5月法訊 浙江杭州灵隐寺2015年为期十二日“地藏法会”圆满 綠度母破障法會.勝樂金剛.金剛瑜伽母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三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5 13:00:10
學習次第 : 初阶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三

云丹嘉措尊者 

戊二、斋戒:

辛二、旁述:

尼八他胜廿僧残,舍堕罪有三十三,
单堕一百八十条,向彼悔罪有十一,
恶作一百一十二,共有三百六十四。

比尼丘戒,非梵行等共同四他胜,以淫心抱触男子、以淫心仰卧男子身前、明知故隐同伴尼犯他胜、身语拒绝众所摈除比丘悔过来请宽容四种不同之戒,共有八种他胜罪;作媒嫁等共同七种、加上取轻重等不同十三种,共有二十僧残罪;持钵、离衣、积蓄等共同十九条,持余钵过夜等不同十四条,共有三十三舍堕;故妄等共同七十二条,受近圆戒後未满十二年而作他人上师等不同有一百零八条,共有一百八十单堕;从僧众已与学家羯磨之施主家受食者共同一条,化缘乳品、优酪乳、酥油、油饼等不同十条,共有十一条向彼悔;除施主未请坐而坐与不净物洒於青草上以外与比丘相同的恶作有一百一十条,僧裙露腰、以贪心去往他家不共两条,共有一百一十二恶作。, , 比丘尼戒总共有三百六十四条。但在此藏地,无有比丘尼戒的传承,因此仅略而言之。

庚二、同品应守学处:

应守学处圆修法,长净安居与解制,
衣事皮革舍宅事,药等事於别论知。

通过完全净除过患之方式增上三学的方法有十七事,其中增长对治学处、净除罪业的长净事有十一种必要。无论是早安居还是晚安居都有三个月,在此期间不说他过、不分财物,此为安居事。安居结束时解开此等规定,为解制事。为胜过在家人与外道并忆念戒律,免遭严寒酷热而依靠如理的方式等穿着不堕两边的衣装为衣事。宣说它的特殊情况为皮革事。如何使用僧众宅舍等,为舍宅事。宣说为利於不同疾病的四药用法,为药事。等字所包括的其他事在颂词中未说,详细内容当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在此,简略说明上述的总义。如《毗奈耶经》中云:出家事与长净事,安居解制皮革事,药衣张羯耶那衣,侨赏弥事羯磨事,红黄时非时所摄,以及行履别住事,中止长净舍宅事,诤论止息僧诤事。共讲了十七事。

一、出家事:要宣说一切出家的学处就必须先讲得戒的补特伽罗如何得戒,这一点前面已讲过,在此不赘述。

如是能守护所得到的学处之事有八种,圆修学处有三事,即长净、安居、解制。

二、长净:为了净除以前所积累的罪障、清净心与智慧而作的寂止长净。方法:首先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如云:浮肿虫啖想、红青黑肿想、啖食焚焦想、离散坏烂想。对治嗔心修慈心,对治痴心修缘起法,对治分别念,如云:修数呼吸法、随行安住法、转变分别念、真实许六种。这时宣说了忆念呼吸的修法。经中云:心安住、能恒住、能数住、趋近住、能调伏、能寂灭、最灭尽,能一缘、能入定。以九种住心方便息灭欲界心以後修四禅四无色正行的寂止以及正念住等三十七道品。

为了後世而在即生中禁防烦恼、清净戒律作顺法长净。方法:忏悔罪业、不再就犯、加持直到教诫不放逸等。如果有未参加者,则作取同欲等前行法即是加行,之後僧众同心诵《别解脱经》为正行。

定时长净:按照历算,鬼宿月(藏历十二月)、翼宿月(二月)、氐宿月(四月)、箕宿月(六月)、璧宿月(八月十六至九月十五)、昴宿月(九月十六至十月十五)等月份下弦十四日所作的为十四日长净,一年中有六次十四日长净。十五日长净在上述月的上弦有六次、其他六月的上弦下弦各有六次。一年总共有十八次十五日长净。

不定时长净有三种:在开光等吉祥之时所举行的长净叫吉祥长净;为了制止已出现传染病等灾害或者为了避免灾难出现而作的长净称为息灾长净;为和解僧众分裂而作的长净,称为和合长净。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比丘只有三位以下,那麽一直要等待,或者到举行长净之处去,或者以长净作加持,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那就念诵三偈半的长净偈。

三、安居:如云:避免讥讽断害生,断身命害修破损,增闻法等琐事鲜,解制张羯耻那衣。安居有此中所说的八种功德。安居方法有两种,如萨嘎拉所说:牛宿月(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之间)初一,前安居为主。室宿月(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初一,共称晚安居。无论是早安居还是晚安居,在半月之前就开始复修、清扫经堂等,为远预备;无论承诺早安居还是晚安居,那一月已满,於十五日作长净仪式,赐予舍宅等直到承诺,令大家知晓,为近预备。正行从下弦月初一开始,清晨在比丘前念诵三遍安居偈而承诺。如果无有特殊的对境,自己立誓也可以。在安居期间,有六种要守护的誓言,如云:立誓不离自地点,精勤闻法不挑拨,复修破损长安住,远离舍堕於此二。应当认真护持安居戒。

四、解制:固定时间在七日等之前,让附近地方知道即将解制等为远预备;如果是早安居,则在娄宿月(藏历九月),如果是晚安居,则在昴宿月(藏历九月十六至十月十五)十五日上午僧众聚集後作忏悔、三常念直到沙弥忏罪之间依照长净仪轨而举行。如果有不能参加者,那麽就要到僧众前取同欲、取解制而宣说,加持同罪,请大家专注解制,这是近预备。正行时为僧众发草,念诵三遍解制偈,并作财物解制。对於解制,以对境、物质、处所、时间、仪轨、作者的六种特殊情况也要了知。

非时解制:在安居过了一个半月的二十日,因某种外缘而可以作解制;在战争等出现的情况下,僧众全部需要分别,僧众聚集而作解制;比丘由於某种外缘而要离开,也可作解制。

安住缘五事即药事、衣事、张羯耶那衣事、皮革事与舍宅事。

五、药事:远离邪命而得到的不堕两边的四药。时药:主要是遣除饥饿疾病而对比丘开许的药。一般来说,是指过午不允许享用的五啖食、五嚼食,如萨嘎拉尊者云:肉粥面粉饭,油饼五啖食,根茎花与果,叶子五嚼食。

更药:主要为遣除乾渴疾病而开许的药。比丘在一日内加持後可享用此药,诸如饮浆八原料,如云:芭蕉果梅子,林檎菩提子,鸡血李葡萄,樱桃子酸枣。此外,还有人们共称的酿造粉汁(毗奈耶经中所说听许比丘饮用之葡萄酒酒尾子)、粮酒粉汁(开许比丘饮用之青稞酒梢子)、优酪乳汁、酸乳精、黄酒这些具有渗水、滤过、极淡、照见面影和清澈如芦羹五相饮料。此药与其余三药配合也有三类。

七日药:是主要为遣除风湿病而开许的一种药,比丘在七日内加持後可以服用。如总结偈中云:生酥与融酥,菜油及糖沫,糖沫块凝脂。

尽寿药:是主要为遣除身体疾病而开许的一种药,比丘乃至有生之年作过加持後可以使用。如云:根茎与叶子,花果之药等。此等药在界限内,也要造一座用来煮熟、过夜等的净室。新建、已建的旧房、在一界限内不能用作经堂有此三种可作为净室的。这些净室的条件及加持的方式,如总结偈中云:自之附近为己有、非二共同不相联,具有屋顶共六相,抬拾建造顿现四。

六、衣事:非为邪命、符合戒律而得来的衣物,通常是指经如法三色染色的衣服。有活、需和盈三种资具。(一)维生资具衣:为了比丘维持身体而开许的如法合度衣服,比丘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作加持,有祖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试面巾、护脓衣、护疮疥衣、剃发衣、敷具、雨衣,共有十三种。暂时为避免离衣舍堕,可以持有诸如三法衣其一的布料与在家衣装一肘以上的量。

(二)必需资具衣:在未形成维生资具任何一种形状的一肘以上衣物,用自他二者的名字作加持後可持用。丝绸衣物等作为财物想,帽等作为衣服想。

(三)盈长资具衣:用别人的名字作加持或者观想後可以持用、除维生与必需资具以外剩余的衣服。

对於这三种衣,断除贪执而将身体作伤口想、衣服作包紮伤口之物想而享用。实在不能继续使用时,为了增上施主的福德等也应当贴在佛塔的破裂处。

七、张羯耶那衣事:是裁剪法衣之事,因将其作成平板一样,以此得名。实际上,比丘意念观想自己法衣上的加持转移到从安居财物中所得的三法衣上,张开者被差遣等为加行。承诺早晚安居的比丘们在室宿月十六日清晨聚集一堂,被差遣者诵三遍偈文让僧众知晓为正行。僧众说随喜,被差遣者宣说护持誓言为後行。转移加持:被差遣者在界限以外黎明时,属於其中的所有僧众在不属於界限等处而作的为自然离加持,昴宿月十五日或者因外缘提前而作的是勤作离加持。

八、皮革事:在中土,为了保护僧众经堂等而仅开许皮鞋,除经堂以外的家中如果无有其他垫子,则可坐皮垫。在边地,为了防寒而开许使用皮鞋、皮垫,在特别严寒的地带,可以随意享用。

九、宅舍事:如《根本律》中云:当造经堂,於其一面中间造净室,其前为门框,四方形也。建造经堂後,要在门上绘画金刚手菩萨、轮回五分图。作礼的方式,在家人向出家人顶礼,所有出家人按照戒腊而礼拜,僧俗都要敬礼佛陀。使用经堂与寺院的舍宅等一切资具的方式:萨嘎拉尊者云: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开许享无过失。剩余懈怠所毁者,以还债式而享用,任何时於破戒者,皆遮享用经堂等。尤其是对破戒者的遮止方式:《心钉》中云:破戒者地迈一步,享一口食一碗水,享用僧众之财物,说为邪命堕地狱。应当以此等方式进行取舍。

失而还净事:分为犯罪还净与争论还净两种,其中犯罪还净有四种,即红黄事、行履别住事、时非时所摄事、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

十、(犯罪还净之一)红黄事,因为佛是为红黄地方的诸多比丘制定的,因而共称为红黄事。它又分不愿忏悔者与愿意忏悔者两种。对不愿发露忏悔者进行呵责、惩罚的方式有五种:威慑治罚:对於斗殴者以役使的惩罚,并严厉警告说:如果再不放弃,就要将其摈除僧团。呵责治罚:对於违犯僧残罪者令作迁悦等事,如果仍旧屡教不改,则通过轻的对治方式呵斥说,去其他地方居住。暂摈治罚:为了避免他人生邪见,而摈除令在家人生厌恶心者。疏远治罚:对於轻侮在家人者,僧众不与之友好,令其悔改。永摈治罚:受到此治罚的有七种人,本来已经犯了堕罪却说没犯,则为强说不见自曾犯罪者;明明众所周知此人已犯僧残等罪,不肯回改者;口口声声地说饮酒无有罪过等怀有恶见者;躬行斗殴之事不加回改者;暂时身语装模作样如理如法者;紧持斗殴之事不放者;与比丘尼淫荡杂处者以及依教评论仍旧不息诤论者。此七种人从僧团中摈除,如果重新祈求宽恕,则予以相合宽恕的长净,使其恢复如初。

愿意忏悔者之红黄事:还净方式与下三事中所讲的意思相同。

十一(犯罪还净之二)行履别住事:要想使真正犯的僧残罪与覆藏罪得以清净,就必须在半月等期间奉行迁悦等,因此共称为行履别住事。这样的僧人当然算不上是殊胜的修行人,犯僧残覆藏多少日,就要迁移多少日。正在进行迁移期间,如果再犯同类的第二个僧残,则重新迁移;倘若犯第三个僧残,则再重迁移;如若又犯第四个,那麽就必须作呵责治罚。愉悦:是为了使真正犯的僧残罪得以清净,比丘在六天、比丘尼在半个月中令僧众愉悦,比丘尼违犯难断法也通过这种方式还净。无论如何被予以愉悦之事後要在这些天内恭敬承侍僧众。如果期间又犯第二僧残,则重新愉悦;犯第三个僧残,再重愉悦;如果犯第四个僧残,则作呵责治罚,这一切均与前相同。此等之行下如总结偈中所说,在进行迁悦的过程中,履行迁悦者要断除五尊胜行(《毗奈耶经》中说,比丘受治罚者,行履迁悦期间,所当戒除五种尊胜行:承受清净比丘所受事奉、伴随清净比丘同寮敷座、诘问清净比丘堕罪、治罚惩处清净比丘和清净比丘同行),接受五微贱行(《毗奈耶经》中所说比丘受治罚者所须行履五种低贱之事:晨间须较常僧早起,开启殿堂门户;逢讲经时须作扇凉扇等应作之事;僧众集会时须击犍椎、敷设坐具、焚置熏香;午後须用适宜之水洗净诸比丘足;一切时处皆须一心向善,自居僧伽末座),解除迁悦:比丘二十人、比丘尼四十人聚集,先痛斥其恶行,再赞叹其改邪归正的行为,於是又成为恭敬处。

十二(犯罪还净之三)时非时所摄事:宣说覆藏与未覆藏的差别以及简明扼要地说明清净堕罪的时间与所有堕罪的本体,故共称为补特伽罗时非时所摄事。此事分六:覆藏:认识或怀疑与自相续相联的僧残堕罪,明明有发露忏悔的对境,却覆藏过夜;未知:对於造罪未造罪、造了什麽罪、是否为故意造罪等一无所知;再行:正在进行迁悦还没有结束时还俗等,如果後来又受比丘戒,则再继续前面的迁悦;不记:不记得覆藏的时间以及堕罪的量;五事:迁移、再迁移、愉悦、再愉悦以及解除迁悦;多数:不记得覆藏犯罪时间与堕罪的量,如果大致记得,忏悔要超过它的量,时间也要较其记得的时间长,比如(记得覆藏三个月,)要以四个月等为准而忏悔。

十三(犯罪还净之四)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依靠许多罪过而必须作中止教诫、长净、解制,故而称为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事。此事是针对有因如法与无因非法而发生事件的僧人。

诤论还净事有净论本事、侨赏弥本事与止息僧团诤论三种。

十四、诤论本事:对於僧众出现的大多数诤论以如法的形式予以平息,因而共称为诤论本事。诤论本事的所息诤事有四种,关於有为法常、无常等为言诤;在中止教诫长净解制中,中止者与被中止者的诤论为罪诤;如果评论堕罪,对方不承认,所说与能说之间发生的诤论为犯诤;因为前三种诤论而不能如法作长净等羯磨,为事诤。此四种为所息。能息者如果死去或者还俗或者相续中生起了殊胜智慧与悲心等,则自然息灭诤论。除此之外的能息有灭诤七法,即八现灭诤、回忆施教、清醒施教、多数灭诤、探索罪体、布草灭诤与承诺灭诤。其中的现量灭诤也有八种,即立敌现前灭诤、直道现前灭诤、僧伽现前灭诤、明白现前灭诤、明明现前灭诤、有上座僧伽现前灭诤、三藏法师现前灭诤、威力上座现前灭诤。如果依靠前面的灭法未能止息诤论,则使用後面的灭法加以平息。对於言诤,运用八现灭诤法与为僧众发筹码方式的多数灭诤法予以平息。对於罪诤,如果有犯罪的经过,则以八现灭诤法止息;若没有犯罪经过无有根据、有其他根据以及已经还净三者则用八现灭诤法与回忆施教法平息;精神病患者出现的诤论,通过清醒施教法止息,用此三种灭诤法。对於犯诤,如果犯罪者不认识自己所犯罪的本体,则让其探寻罪业的本体,通过探寻罪体而息灭;对於明白罪体者,在除了犯罪者与制裁者以外未有扩大的情况下,以承诺灭诤平息;如果犯罪牵涉的是少数人,则以八现灭诤;如果牵涉到所有僧众,则以布草灭诤,僧众同心加以止息,有此四法。对於事诤,通过僧众共同开许直接息灭以及间接采用灭诤七法。

十五、侨赏弥本事:侨赏弥地方与广严城的僧众发生不和,在一个界限内各作羯磨,因而共称侨赏弥本事。僧众关系破裂,通过相互断除言过失、作治罚、违谏、入列(使僧人入于劣者行列)等令僧众分裂的因,不离沙门四法,向僧众忏悔,予以宽恕与顺法长净此二对治加以和解。

十六、止息僧众诤论事:法相:按照《俱舍论》中所说,不是在本师佛陀前而是在凡夫僧团中,接受佛和正法以外的其他本师与教法,并取筹码,以此破坏僧团,时间不长,除南赡部洲外无有。所分裂的双方都是四个人以上,分裂者只有一人。《俱舍论》中云:初末二大尊者前,佛已涅盘未结界,於上此等六时中,破*轮僧不出现。除了本师在世、佛法未出现过患、佛差遣二大尊者、划界限时以外其他时间不会出现破*轮僧。还净方式:《毗奈耶经》中说要由二大尊者作调解。分裂之过患,在未和解之前那一尊佛陀刹土中所有众生相续中不会生起任何五道功德。

十七、羯磨事:能得之僧人守戒的方法、还净周遍一切,为羯磨事。作羯磨的僧众数量四至四十之间,有十一类,参加羯磨的人数具足,并且具有增添法(十三)、远离两种违品,羯磨师总的来说要具足增添法、了知仪轨,特殊情况仅仅了知仪轨也可。对境:大小界限等有的对境不属於有情,属於有情的覆钵口等是对在家人作的羯磨、安居期间外出予以开许等对沙弥所作的羯磨,施予羯磨、差遣羯磨、治罚羯磨、违谏羯磨、入列羯磨是对比丘所作的羯磨。这一切都是法、非法、和合、不和的羯磨,法与和合是所修,非法与不和为所断。这所有的羯磨若分类,则有一百零一种。(此等名称於此未译,请参阅羯磨律典)

庚三、推断同类:

佛说本未开与遮,若近开许离遮止,
当行此等近遮止,远离开许均断除。

如是对前述的所有取舍道理明确之後,略说如何修学佛未直接开遮的学处,对於佛陀最初未明显开许遮止的学处:如果与佛开许接近、远离遮止,便可奉行。例如,佛说沙弥要作解制,由此可知沙弥也需要作长净。毫无疑问,这样作非但不会成为罪业反而会获得功德。如果接近佛遮止而远离开许,必须要彻底断除。譬如,佛遮止用棉花作垫子,既然如此,那麽更多的座垫显现也不允许。这是《毗奈耶杂事经》中所说的。此经中云:世尊近涅盘时,告诸比丘:诸比丘,我已为汝等宣说广戒,而未归纳。然略说亦当谛听。诸比丘,我从始至终既未开许亦未遮止之学处,设若近于开许、远离遮止,则为开许,当持受;设若近於遮止远离开许,则为遮止,故皆莫行。

丁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生戒所依除外道,造无间罪北俱洲,
黄门两性五黄门,三变性者幻化外,
生於三洲之男女,承许为戒之所依。

生起如是别解脱戒的所依身体:业障深重、外道或入於外道造五无间罪等以及异熟障严重的北俱卢洲地方的众生是失毁种姓者,如云:无有性别者,称彼为黄门。二性同时生与两性者、半月变性者、拥抱堪能者、嫉妒者、失毁性别者为五类黄门、三次变性等失根者、非人幻化人相以及非人众生等是失众生者。如《俱舍论》中云: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除外一切人,可具恶戒恶亦尔。这些是生起戒体的违缘。除此之外,生於东南西三洲的所有男女均承许为生起、存在别解脱戒的所依。《分析三戒论》中云:三洲男女外,他众不得戒。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四:一、宣说舍戒之界限;二、宣说有无堕罪之理;三、还净方法;四、守戒之功德。

丁一、宣说舍戒之界限:

末说失戒恢复理,舍戒之因还戒死,
两性同生三次变,无因果见断根重。

如是堪为得戒身份者在如理守护所得戒律的过程中,如果因烦恼深重等而失毁,最终若忏悔,大多数也有恢复的方便法。如《毗奈耶经》中云:二者将得以清净,不成烦恼,此二者无有漏增长。云何二者?不犯堕罪与犯堕罪後如理还净者。这里已宣说了失戒恢复的道理。

从根本上舍戒之四因:如果在知言解义者面前心里一边想口中一边说将戒还给三宝、因三藏、授戒堪布阿闍黎、依止师、同修道友而还戒,则舍戒。因为相续中已生起了相违真实受戒的想法。此外,口中言说持梵净行很困难等,虽然不是真正的还戒,但已显示出还戒的因,故而与舍戒无有差别。《毗奈耶经》中说:未还戒未失戒。同样,如果死亡,则由於舍离了身体,故已舍戒。若是两性同时产生以及三次变性者,则已失去了生戒所依,因而舍戒。如果生起无有因果的邪见,则已断绝了善根,也就无有戒体所依的根本,因此舍戒。其实,这些均是舍戒之因,但由於生起邪见说为舍大小乘一切戒律的因,故罪过尤为严重。这些是总的舍戒因。

未满二十受後知,则舍比丘之戒律,
若应许作非梵行,则舍正学女戒律,
过夜则已舍斋戒,此等各自不共同。

再者,自以为已经到了二十岁而受近圆戒,後来方知未满二十,如果加上住胎与闰月仍不足二十岁,则舍比丘戒。答应作非梵行,由於违越学处,故舍正学女戒。如果过了夜晚最後一刹那,则已过了受戒的时间,因而舍斋戒。这三种不仅仅以总的舍戒因舍戒,而且以各自分别不共的舍戒因也舍戒。

如若违犯根本戒,及正法灭亦舍戒。
喀什米尔有部师,许若具戒犯他胜,
则如具财亦欠债,有谓破一均失毁。

接下来宣说是否为舍根本戒之因等道理:经部宗认为,如果覆藏根本罪,那麽相续中已经无惭无愧,这是大的失毁,因而会舍戒。红衣部论师则认为,如果教法隐没,也就无有学处的界限,所以也会舍戒。无着兄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说:(仅仅教法隐没,并不会舍戒,)由於证法未隐灭,以前有的戒体不会舍,只是因为无有能授的仪轨而不会有新生的戒体而已。喀什米尔的有部宗诸位论师承许说:虽然犯了覆藏根本罪,但不会舍戒,因为失一方面就舍了一切是不应理的。如是具戒与犯根本戒二者都具足,就像有些人既有财产又欠债一样。还有一些律师认为,他胜不是舍戒之因,因为仅仅犯了四根本罪中的一条,还是具足戒体。可是,观待失戒而言,则所有的戒已失去了其作用。如《根本律广释》中云:犯他胜罪之比丘虽有戒律,然其戒已无作用,因不得与梵行道友共住、不得享受用,真实受戒是为得解脱,彼已远离解脱,故与无戒相同。因此,失毁戒体与未得戒体二者如果犯堕罪,只是恶作。

丁二、宣说有无堕罪之理:

初学失常苦逼者,无能力守无罪业。

是否犯了真正五堕罪之界限,初业者由於未与佛制罪联系在一起,故不会犯真正堕罪,如贤施一样。精神失常与被痛苦折磨者由於不能处於正常心态中,以致於无法如理守护所有粗细的取舍界限,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堕罪,就像疯子杀人与梦中造罪一样。

丁三(还净方法)分二:一、认识覆藏罪;二、真正还净。

戊一、认识覆藏罪:

所谓覆藏密不言,覆他胜今不恢复。

下面宣说有无覆藏的真正堕罪可否还净的界限:所谓的覆藏,想保密罪业的心理即是覆藏之心,以此引发语言不告诉他人,身体也加以隐瞒,即是覆藏罪,它是有表色,所覆藏罪之本体是无表色。除了具有辨别是否犯堕罪能力的比丘等以外不会犯真正的堕罪。对於他胜罪,如果一刹那生起覆藏之心,也已成了覆藏罪。而僧残罪由於需要作迁移,所以过一夜才成为覆藏罪。未还戒者如果一次犯了覆藏他胜罪,则即生之中不可能恢复真正的堕罪。如云:造预造罪污在家,於此三种破戒者,断诤击打犍槌後,如腐芭蕉当摈除。然而,破戒者自己以悔前戒後之心忏悔,则会有清净异熟罪业不堕恶趣的机会,因此应当精勤忏罪。如果未作忏悔,则今生来世的过患不仅要自己承受,甚至他人与之同宿一夜,也要在十四俱胝四万年中转生地狱。假设破戒者是三藏法师,那麽虽然不能与僧众共用受用,但是僧众以赐予其住处与受用等摄受,如果他祈求宽恕时,僧众未接受,那麽从此以後,计算所得财物的价值量,若已足量,则僧众犯他胜。

戊二、真实还净:

若无覆藏说真实,於僧前忏视戒净,
复受戒律僧残等,观待轻重次第净。

此外可以恢复的还净方法,犯四他胜任何一种,如果一刹那覆藏心也没有,则不覆不藏讲说所犯之罪,在具法相的僧众前忏悔,僧众问:你将罪业视为罪业吗?忏悔者不是故妄而是真心诚信所犯之罪而说:视为罪业。又问:你今後能禁戒不犯吗?他心里有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样罪业的想法而回答:能戒。应当如是忏悔。祈白是前行。正行时,僧众以四白羯磨授学惩罚羯磨,令其在有生之年中履行五微贱行,断除五尊胜行而留住,从而可清净罪业,这是佛经中的直接意思。如是忏悔後重受比丘戒而授学惩罚羯磨,这显然是唯识宗以上的观点。

十三僧残未过夜的所有覆藏罪如果是违谏,则在界限内的所有比丘前,其他罪在一人前发露忏悔。犯过夜的覆藏罪的人不是殊胜的人,覆藏多少日,就要迁移多少日,迁移与正行愉悦的所有方式在前面总义中已宣说过。殊胜的人犯僧残罪还净的方式,如云:具惭、持戒、持经、持论、具智慧者於一人前忏悔,可清净僧残罪。

字所包括的其他所有堕罪则观待轻重忏悔而次第清净的方式:他胜粗堕重罪在六位比丘前,轻罪在五位比丘前,僧残粗堕重罪在四位比丘前,轻罪在一位比丘前忏悔,得以清净。舍堕等後面的罪堕以及沙弥犯罪忏悔的方法在前面各自的戒条中都已概括宣说了。

一般来说,随时随地出现堕罪时,应当精勤发露忏悔,做到死亡时无有罪业至关重要。假设死时有能回忆起未忏悔的罪业,虽然当时身语不能如理发露忏悔,但心里忆念忏悔戒、犯也能清净。《根本律》中云:最终若有气无力(未具足他缘),则观想与作相同(心里观想忏悔与真实身语忏悔相同)。这些是能还净的道理。

不能还净作加持的方式:需要作惩罚的僧人因未作惩治、无有忏悔对境以及有犯诤等外缘而未能忏悔,在未到僧众行列中之前作加持总集所有共同的堕罪而以启白羯磨作加持,如此在忏悔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诀。

总之四力无不摄,前造悔忏如服毒,
诚心後悔厌患力,如毒依药精进行,
善法对治现行力,如不服毒後戒罪,
稳固定解返回力,如依药以猛厉信,
皈依发心忏罪等,即所依力行四力。

总而言之,没有不包括在四对治力中的忏悔。《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所造所积罪业皆可压制。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也。对以前造的罪业作忏悔的方式:就像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服了毒,重疾萦身、呕吐不止时追悔莫及一样,不是口头上而是深深生起後悔心为厌患对治力。就像对治中毒要依靠药物一样,为了清净罪业,三门励力行持善法为现行对治力。如同今後不再服毒一样,忏悔以前所造如毒般的堕罪後心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禁止恶行,对若忏悔则清净的功德、不忏悔今生来世过患无穷的道理生起稳固定解为返回对治力。如同服毒者要依止施药的医生一样,以猛厉的信心皈依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念诵《三聚经》等忏罪经典而忏悔,为所依对治力。倘若如理依靠此四力,则产生後世苦果的堕罪都能得以清净,因此精进忏悔意义重大。然而,如果未依靠此宗的方法以及前面所说的方式忏悔,则无法清净真正的堕罪,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然若犯一严重罪,得地延迟如目护。

虽说通过这样如理如法忏悔,罪业能得以清净,但是犯了一次严重罪业,纵然如理进行对治,也如根本罪无覆藏而还净却不能清净其本体而较他人难以获得阿罗汉果,以此为例,获得上地解脱功德会拖延很长时间。为此,对於所有细微的学处都必须比心脏与眼珠还要精心护持。《毗奈耶经》中云:何人若於悲佛教,以轻视心稍违越,彼将为苦所束缚,如砍竹林毁芒林,此罪遭受大国王,严厉惩罚不可比,非理若违佛教言,转旁生如翳树龙。

失戒的过患:如《毗奈耶经》中云:失戒不得微妙法,已得迅速而忘失,地道证悟皆不生。倘若破戒,心里想不告诉他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羞辱耻笑等,则如《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罪业,犹如服毒不安乐,天尊以及瑜伽士,以清净眼定现见。上方天界中的诸位天人也会到处宣扬,使破戒者臭名远扬四面八方,遭受天等众生百般耻笑,在圣者前也感到羞愧难当,在僧众集会中也是惶恐不安,对於施主的供养十分胆怯,善法方面的诸天神也不予庇护,并会使黑法方面的魔众有机可乘,现世中种种不幸降临头上,後世以违越他胜、僧残、舍堕单堕、向彼悔及恶作次第堕入烧热地狱直至复合地狱之间。因此,必须要谨小慎微。

丁四、守戒之功德:

功德为病国王惩,暂遣违缘救畏戒,
为後世受善愿戒,得人天乐非解脱。
若具出离之戒律,获得圣果如难陀。

如果未失毁戒律,如理护持,则其功德无量。如果为了即生中免遭疾病折磨与国王的惩罚而受戒,虽然能遣除暂时的违缘,但只能算是救畏戒;如若因害怕恶趣的痛苦仅为了获得善趣而受戒,则称为善愿戒,自己虽如愿以偿获得人天乐果,但由於未被出离心所摄,而不是获得解脱的方便。因此,以欲求出离轮回获得三解脱之一的意乐所摄而受八种别解脱戒,之後未有失毁,严谨守护,那麽就能够获得阿罗汉等三解脱的果位,例如难陀最初遵照世尊吩咐不由自主地受了戒,後来佛陀依靠神变将他带到天界,现示诸天子天女给他看。结果他希望後世与他们共用快乐而精勤守护学处,因而他以前的戒律也就成了善愿戒。其後,世尊又显示地狱的痛苦给他看,难陀因而生起了出离心,从此之後,他所受的戒真正成了别解脱戒,最终现前阿罗汉果位。

三皈等德後殊胜,乃为前後共同道,
大乘所化与彼同,故为诸德之根本。

不仅如此,守戒而且也有暂时的功德,成为梵行智者们交口称赞处,具足圣者七财,死而无憾,後世也会因为守护戒律未犯他胜等五罪而转生到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等欲界五天处,最终依靠无垢戒律成就一缘等持,依靠一缘等持生起无分别智慧,从而根除三有,获得解脱。萨嘎拉尊者曾说:倍受赞叹财圆满,转生天界无量殿,获得等持及解脱,此戒律果极广大。《教比丘经》中云:严谨护戒人,彼具端严貌,守持清净戒,自信戒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不可量,成就正觉果。

这些戒律是一切上上功德之所依等功德:持受三皈依的居士到圆戒居士,如是等字所包括的沙弥与比丘戒,後後功德更为殊胜,并且前前戒是趋向後後戒的共同之道,因此,别解脱戒也就成了菩萨戒的所依,别解脱与菩萨戒又成为密宗戒的所依。对於上两戒的所化众生,也须要具备下戒,别解脱戒内下下戒与上上戒所依能依的关系也与之相同。所以说,具备出离心的戒律是生起教法、证法一切功德的根本,也是增上所生功德的所依。《亲友书》中云:戒如动静之大地,诸德根本佛所说。在往昔佛教兴盛之时长期守护清净圆满戒律也不如於佛法濒临隐没的现在仅守一天的学处功德大。如《三摩地王经》中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

第二品别解脱戒次第释终

 

第三品 菩萨戒

宣说别解脱戒之後,接下来要讲菩萨学处的界限。不仅是世间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就是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於佛的传法。佛陀是依靠在行菩萨道时于三大阿僧只劫中积累二资而获得正觉果位的,菩萨也是由发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宝是三宝的源泉。如阿闍月称论师也亲口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则由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乃佛子因。宣说这样内容的大乘三藏为一切佛子无误地开示了如何修学的意义,并且作为持戒的根本而住於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三、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姓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树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着世亲作诠示,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本师释迦佛在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前就已成佛,佛号根顶如来,然而为了引导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从三有到达寂灭城而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於此贤劫中示现成就菩提。如《宝性论》中云:以大悲心知世间,照见一切世间界,於法身中不动摇,以异化身之自性。又云:于不清净诸刹土,乃至世间示现住。世尊以千佛等的形相应世而利益有情,未来乃至世间存在期间一直以不可思议的幻化任运自成饶益众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时以殊胜化身形相所演说的所有法门仅是在众生心前显现而己,实际上自相根本不存在。《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

尤其是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本师圆满:第四导师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处圆满:鹰鹫山等地;眷属圆满:总的大乘种姓者,分别的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共不共住地无量菩萨;法圆满:宣说定学为主的第二转无相*轮,其中经之律阐述菩萨学处的界限;经之经宣讲深广等持;经之论开显地道、总持、等持的详细分类。宣说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如来藏的第三转广分别*轮,其中论之律阐明以方便调伏烦恼;论之经宣讲趋入深义之方法;论之论广述蕴界处的详细分类等。也就是说,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化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次第或同时传讲了句义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三藏。《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

关於三转*轮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轮法转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对於二转与三转*轮各宗观点多有分歧。此处承许中转*轮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末转*轮为了义。《解深密意经》中云:初二转*轮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最後佛转了稀奇殊胜的*轮。彼经中又云:此转*轮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涅盘经》与《总持王请问经》中以乳药与净宝的比喻等说明以次第的方式净化补特伽罗。

对於佛所说的三藏,诸随学者通过结集与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扬的情况:共同结集如前。不共结集: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一百万佛子聚集一堂,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三藏。

如果依照二大车轨而言,则所有甚深经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後来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大乘阿闍黎龙树菩萨撰着了解释中转*轮密意的《中观六论》以及诠示末转*轮密意的《赞颂集》等。对於龙树菩萨的宗轨,月称、圣天、清辨论师等也通过着写大量解释密意的论典来诠解。发心(菩萨戒)法轨等寂天与则达热论师等广泛弘传,这是甚深见派。

广博的一切经部由补处弥勒菩萨结集,之後他撰着了解释密意的《慈氏五论》,并传给圣者无着,无着菩萨着写了《瑜伽师地五论》,世亲论师造了《八品论》(《经观庄严论释》、《辩法法性论释》、《辩中边论释》、《注疏道理》、《作业品》、《五蕴品》、《二十颂品》、《三十颂品》)等。由他们兄弟二人加以诠解并弘扬光大,这一源流菩萨戒的法轨由阿底峡尊者在此藏地弘扬开来,一脉相传,这是广大行派。

追随莲花生大师的前译派自宗所有密乘续部中所说的得受菩萨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数支分学处都与龙猛菩萨相同,见解则随两大宗轨。共称广大行派的开创者圣者无着等的见解虽然决定是中观见,但在宗派与所化众生前解释为唯识,这也是毫不相违的。

丁二、所得戒之本体:

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心。

若问:菩提心的本体是什麽呢?以对无量众生悦意的慈心与不忍他们痛苦的悲心滋润相续,唯一为了利益他众以智慧缘圆满菩提而想获得佛果之心引发,也就是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心所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欲求圆菩提。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而无着兄弟则认为是心所,无着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心所之一)。世亲论师在《经观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认为,发心时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

丁三(分类)分二:一、分类;二、归纳。

戊一(分类)分二:一、分一至六类;二、地界之分类;

己一、分一至六类:

分类龙树无着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类空性大悲藏,二资胜义世俗二,
三类戒定慧三学,资粮加行信解行,
不净七地胜意乐,三清净地异熟心,
大悲断除一切障,即是佛地发心四,
观待五道五发心,对应六度分六类。

关於菩提心的分类,共称有龙树菩萨与圣者无着两大派。他们每一派均有一到六种分类,观待分基以愿行菩提心而分各有两类。

一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对未证悟者生起纯净的悲心的方便智慧双运藏菩提心。

二类:观待福慧二资粮的学处而分为粗大名相所生世俗发心与由细微法尔所得之胜义发心,如《涅盘经》中云:世俗胜义分,二种菩提心。

三类:依照能清净的戒学、能安住的定学与能解脱的慧学即三学或者禁戒恶行戒、摄持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而分三类。

四类:资粮道加行道以对离边空性生起胜解而行的方式缘他利为胜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证悟自他等性,因而是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无勤获得无分别智慧自然成办他利故为异熟发心;具有无缘大悲、远离二障及其一切习气即是佛地之发心。

五类:新入道初业者的发心即资粮道初发心;加行道圆修之发心;见道现见法性义之发心;修道解脱一切俱生障碍之发心;无学道如实现前无为法智慧最终任运自成饶益有情,它不是一切住地菩萨真如的行境,因而为不可思议之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发心。

六类:观待六度的反体而有六种发心。

己二、地界之分类:

地金月火等廿二,以地界分十地间。

此外,若以对应比喻、助伴、同法三种方式而分,则有如地、金、月、火等二十二发心。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按照次第,一、如地之发心:与以希求菩提的欲乐心之助伴相应的心如大地,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故;二、如金之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故如金子;三、如月之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故如明月;四、如火之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障碍乾薪,故如烈火;五、如藏之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愿望无穷无尽,是故布施如宝藏;六、如宝源之发心:能生功德宝,故戒律如宝源;七、如大海之发心:心不被不幸所扰,安忍如大海;八、如金刚之发心:不因魔缘退转,因此精进如金刚;九、如山之发心:不为有相所动摇,故禅定如高山;十、如药之发心:息灭二障之疾,智慧如妙药;十一、如友之发心:不毁善根,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故方便如友;十二、似如意宝之发心:满自他愿,故愿似如意宝;十三、如日之发心: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故力如日轮;十四、如歌之发心: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故智慧如歌声;十五、如王之发心:无碍成办他利,故神通如国王;十六、如库之发心:福慧无尽,故二资如王库;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十八、如车乘之发心: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故止观如妙乘;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故总持辩才如泉水;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想解脱的所化众生传播妙法,故法宴如雅声;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二十二、如云之发心:於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故法身如云。共有以上二十二种发心。

此等发心若以地界分析,则欲等三者为三资粮道发心;实地行持为加行道发心;十度为见修道所摄之十地的发心;神通到总持辩才之间的五种为三清净地发心;法宴等三发心为佛地发心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大乘阿罗汉向即十地的加行、正行、後行的发心。如是就最初的资粮道至十地末际而安立了二十二发心。

戊二、归纳:

全摄愿行二发心,彼亦愿心思利众,
行心则为实行持,犹如欲行与正行。

如是七种分类所说的一切发心归纳而言,则均可包括在愿行二心之中,即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其中愿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实启程。就像正在行进时也不舍欲去之心一样,修学行菩提心六度时也具足愿心。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法相;二、受菩萨戒之方法。

丁一、法相:

世俗发心之法相:除开菩萨圣者入定本体的发心,为他利缘圆满菩提的大乘学处之发心。事相: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者相续中的发心以及菩萨圣者後得本体的发心。分类:如《经观庄严论》中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丁二(受菩萨戒之方法)分二: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戊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

初未得戒得受法,持戒善知识面前,
大乘法器之信徒,七支供已愿行心,
一次性受自他喜,此乃龙树之观点。

最初未得菩萨戒者得戒的方法,这是略说。此种受菩萨的方法是由粗大名相中产生,具体受戒方法:关於传戒的对境,两派一致认为需要一位元具足菩萨戒、精通传戒仪轨、不求财物而以慈悲心摄受所化众生的具相善知识。《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炬论》中云: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

受戒之补特伽罗:如果依照甚深见派,则具有解言知义法相并想受戒者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凡是具有希求圆满菩提的意乐、能真实生起戒体、堪为大乘法器的一切众生均可受戒,因此受戒者是对如浩如烟海的菩萨行及无上大菩提果有虔诚信心的弟子。

受戒的仪轨:加行:依殊胜教言断除厌离轮回、贪执寂灭之心,而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以此三方便而改造自心,再对殊胜对境传戒上师供上曼茶罗,在殊胜所依三宝前皈依,并以殊胜方便七支供积累资粮。正行:依靠苦乐施受法修心,先三次祈祷垂念,再念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如此一次性受愿行菩提心。後行:自己修喜心,令他众也修喜心,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略说学处。

这以上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无着承许受愿心,无需别解脱戒律,
然正受前受七戒,上师询问其违缘,
弟子承诺学处等,以愿行各仪轨受。

无着菩萨的观点:仅仅受愿菩提心,受戒者不必先受别解脱戒,但未受行菩提心戒者真实受戒首先必须要受七种别解脱戒。《道炬论》中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受戒方式必定依靠仪轨,以前面的三教言改造自心。加行:在殊胜对境前供曼茶罗,诚心祈祷,皈依殊胜所依,以殊胜方便积累资粮。正行:依靠自力苏醒种姓,依靠他力了知圆满菩提的功德等,通过加行力生起三想。先祈祷垂念,再念诵三遍:我某某今发心……乃至涅盘如此受愿菩提心戒。後行:心生欢喜,上师宣讲学处,弟子供养酬谢。

行菩提心戒受法:加行:受戒者观察意乐,祈求迅速赐戒。上师问其违缘情况,并让他懂得菩萨学处,再问是否愿意受戒。正行:上师说善男子某某,你是为利一切众生而受戒吗?三遍。弟子也承诺说:是为众生而受戒。以此将得戒体。字包括宣说後行仪轨,叮嘱了知,宣讲功德,要求保密,宣说学处,酬谢供养。所谓的抉择自性也就是略说菩萨戒功德。如是按照愿行菩提心各自不同仪轨而次第受戒。

佛像前可二派同,得戒界限三诵末。

假设未寻找到具有法相的传戒善知识,那麽在佛像所依前也可以自己受戒,这一点是两大派系共同承认的。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虽然没有所依,但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佛菩萨,在彼等前受菩萨戒,这一方式依据《文殊刹土庄严经》所说在《道炬论》中也有宣说。得戒之界限:海云上师说第一诵时得愿菩提心戒,第二诵得行菩提心戒,第三诵使此二戒得以稳固,这也与中观宗的仪轨极为吻合。但在此处宣说两派共同承许的得戒界限,即三诵各自传授仪轨的末尾得戒。

戊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胜义依轨而得受,此乃密宗之观点,
显宗若有如是说,仅是立宗修力生。

胜义发心不观待仪轨而得戒的方法:认识胜义菩提心的本体。胜义发心的法相:现量证悟无分别法性之智慧的菩萨圣者根本慧定以及佛陀入定出定无二无别之本体的发心。按照名言的观点来分,则显宗说胜义是法界,发心是现证智慧,得戒的方法也必须具备上师、修行、证悟三殊胜。《经观庄严论》中云:令圆满佛生欢喜,积累福慧二资粮,於法生起无念智,故承许彼为殊胜。密乘则认为胜义发心的法相是远离二取、安住於本基中的光明智慧。《密集根本续》中云:自心本无生,空性之自性。如是发心依靠仪轨而受得到戒体的道理在《幻化网续》、《现前菩提普明续》、《五次第续》等续部中有宣说,由此可知,胜义发心依靠仪轨而受是密宗的观点,因为它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於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假设依据《诸佛菩萨名称经》中所说的当发胜义殊胜菩提心而认为显宗对此也有宣说,那只不是立宗罢了,胜义发心的法相正如前面所说,在资粮道加行道中通过反复修止观瑜伽的力量而於见道中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

丙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中说得不失护法,即是三种菩萨戒,
严禁恶行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戒。

如是所得到的戒律,中间为了不失毁,而必须要护持,原因是如果失毁,那麽将有欺惑所有众生等极其严重的过患;若未失毁,则获得菩提等功德颇巨。

守护的方法:需要依止增上缘的大乘善知识,精通所缘缘大乘三藏及其注疏,并且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实地加以修持。

宣说所护的戒条:概括而言,即是三种菩萨戒,禁戒发心学处的违品三门之一切恶行(严禁恶行戒),自相续摄集以六度所摄的一切善法(摄集善法戒),以四摄利益有情(饶益有情戒),所有菩萨戒完全可包括在这三戒中。这三戒实际上是一本体,仅是以反体不同而分的,譬如一个宝珠可以遣除黑暗、摄集众生之财、利於传染病。

一切菩萨的事业决定是为自他二利,依靠严禁恶行戒与摄集善法戒成熟自相续後以饶益有情戒成熟他相续,因而它们的定数与次第也是如此确定的。如是远离三种戒律的违缘,成办顺缘而加以守护。尤其为了便於记忆也可作成偈文“……以正知念不放逸,断除不善行善法。

丁二(广说)分三:一、所护戒条;二、能护方法;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戊一(所护戒条)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己一(严禁恶行戒)分二:一、龙树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着之观点。

庚一(龙树菩萨之观点)分二:一、宣说根本罪;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四:一、国王五定罪;二、大臣五定罪;三、平凡人八定罪;四、彼之摄义。

子一、国王五定罪:

第一掠夺三宝财,舍法惩具破戒者,
令还俗等造无间,邪见国王五定罪。

接下来次第广说以上概述的三种戒条,其中第一严禁恶行戒,依照《虚空藏经》、《大密善巧方便经》,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对龙树菩萨的观点加以分析:一、以猛烈心强行掠夺或盗窃、令盗三宝的财物,无论价值足量与否;二、口口声声说三乘中任意一乘的教法三藏、证法三学中所包括的一切善法不是佛陀的言教,也不是获得解脱的方便,自己舍弃或令他舍弃;三、以嗔恨心惩罚持学处的具戒比丘或未持学处的破戒比丘,或令他们还俗,抢夺或令人抢夺他们的袈裟等;四、杀父、母、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造五无间罪任何一种;五、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不存在,执持邪见。如果以此驱使,直接造不善业,那实在是罪大恶极。这五种罪是势力强大的国王容易就犯的,因而安立为国王五堕罪。

子二、大臣五定罪:

亦毁宅村乡镇城,都市大臣五定罪。

以嗔恨之心毁坏一家一户等的舍宅、四个民族居住的村落,有十八种工巧的城镇,大量商业汇集的城市,像匝巴嘎那样的都市,字是指前面国王五定罪中除邪见以外的四罪基础上再加此条,诸位大臣为效忠国王而在四面八方直接执行法律,容易就犯这五条,因此称为大臣五定罪。

子三、平凡人八定罪:

于未修者说空性,令其慕求声闻乘,
退佛果发小乘心,舍别解脱学大乘,
声闻乘不断贪等,退彼不得彼之果,
以妒赞自而毁他,为求利养炫耀己,
令惩比丘行贿赂,修者受用施诵者,
使弃寂止之修法,乃平凡人八定罪。

一、对於未曾以诸如有为法皆无常的道理修过自心的初学者或小乘的不定种姓,过早地讲说离边空性,致使对方舍弃菩提心,而慕求声闻道,如此传法者犯堕罪;二、在已趋入大乘道者前故意说你行持六度也无法获得圆满菩提果令其退心,之後又继续说:修持声缘果位吧,必能出离轮回。使对方发小乘心;三、在无有任何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对正在修学或者虽未出家但想学别解脱戒的声闻种姓者说:你学这个有什麽用吗?令其舍弃,之後又告诉他说:发圆满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吧,依靠菩提心的威力能摧毁一切罪过。使对方学大乘;四、口若悬河地对小乘的学徒说:依靠声闻乘不能断除贪等烦恼,学大乘吧!使对方舍弃声闻乘,自己持有修学小乘道无有解脱果位这一观点并在无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令别人也持此观点;五、为了名闻利养,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自己本无功德却说有而加以褒扬赞叹,对於众人恭敬的其他菩萨,真实或者妄说加以诋毁;六、为获得名闻利养,自己明明未证悟却大颜不惭地说我已经证悟了深法奥义,说上人法妄语来自我炫耀;七、以离间语在诸如王族等有权有势的人与修此法的比丘等诸沙门之间搞分裂,使有权者对沙门予以财物治罚,以此为缘,沙门盗取三宝财物向离间者进行贿赂,离间者自己接受或者送给掌权者,如果这三人是发心菩萨,那麽都犯堕罪,否则,离间者自己犯堕罪;八、抢夺禅修者的受用,给予或令人给予讽诵者,如果接受者也属於那一方并且是发心菩萨,则犯根本堕罪,依靠恶劣的法律等手段使其放弃寂止为主的瑜伽修法。这些是普通人容易就犯的八种罪。

子四、彼之摄义:

彼彼易犯而安立,然而一切均可造,
名称十八实十四,舍愿行心根本罪。

对国王大臣与平凡人三种人安立各自的堕罪,其实是从这三种人容易就犯的角度而安立的。一般来说,并不意味着这三种人不能犯所有的戒条。

这所有的堕罪名称上虽然有十八种,但国王与大臣的前四条根本罪没有不同,如此算来,实际上只有十四罪。入了菩萨道以上(一地以上),不可能出现根本罪,因而只有受了菩萨戒的凡夫与夜叉等才会犯。在这些根本罪的基础上,按照《大密善巧方便经》中所说的善男子,菩萨若以声缘作意而住,则犯菩萨根本重罪。舍愿菩提心为根本罪。依据《宝积经》中所说舍弃行菩提心不奉行善法为根本罪。这样一来,菩萨戒共有二十条根本罪。

如果以菩萨的根机次第而分,上述的十八种是利根者的戒条。

对中根者以下,《集学论》中宣说了四种罪。此论云:舍弃菩提心,以无尽贪吝,於乞不布施,不勤令欢喜,於众不安忍,以嗔打有情,烦恼随他转,伪装如法说。

对於钝根者,唯一安立不舍愿心一条,这一道理按照《教王经》中所说作成偈颂,所作所为数众多,一切虽然不能行,希求信仰与羡慕,真实圆满之菩提。行住坐卧威仪中,恒时当以忆念修,亦应诚心随喜已,供佛菩萨与缘觉,善根回向诸众生,共同圆满菩提果,不毁自己圆资粮。假设这样的愿心菩萨戒失毁,则行心菩萨戒也已舍弃了,如此罪过极为严重。《般若摄颂》中云:虽於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

辛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支分八十恶作等,细故未说阅学集。

恶作等同分的所有罪业,护持根本戒的支分八十条恶作等由於极其细微,故於此论中未加阐述,但《学集论》中有明确宣说,敬请参阅。

庚二(圣者无着之观点)分二:一、宣说根本罪;二、恶作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子一、愿菩提心学处:

无着观点愿学处,不舍众生念功德,
勤积资修菩提心,取舍黑白愿心戒。

接下来阐述无着菩萨宗派的愿心学处。根本学处不改愿心的方法:任何众生扰乱自心时,心里不禁暗想:我现在就算有能力也不饶益这个众生,也不制止其损害,断除此种舍弃众生的心态,即便他众恩将仇报,也以大悲心摄受不舍愿心。不失愿心的方法: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比喻而说明的菩提心功德,从而珍重受持。提高心力的方法:以善心为前提,尽心尽力积累二资等。增上的方法:通过修四无量、昼夜六时中发心、修苦乐施受法三种方式恒常行持菩提心。不忘失的方法: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此八法即是愿心学处。

欺骗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下面讲黑白八法。虚妄欺惑成为应供处的上师堪布阿闍黎等;别人成办本不该後悔的善事等,虽然对方最初无有後悔之心,但令其心生追悔;以嗔心言说圣者的过患,妄加诽谤;在众生面前谄诳行事。此等即是四黑法,应当断除。与之相反,《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云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萨作本师想;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将一切众生安置於大乘。这其中所说的即是四白法,应当随时随地奉行。

子二、行菩提心学处:

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
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成为行菩提心违品的根本罪经部中零散存在,无着菩萨将这些内容归纳于《菩萨地论》中。由於贪图名闻利养,为了获得而赞扬自己,诋毁其他受恭敬者;发心菩萨自己本来有能力,但因吝啬而对痛苦饥饿、无依无靠的乞丐不施少许财物,或者对於想听闻佛法并堪为法器的补特伽罗不赐正法;在猛烈嗔心的驱使下,仅是口出不逊、恶语中伤还不满足,竟然对他人大打出手等进行加害并且别人忏悔也不接受,而是一直耿耿於怀;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於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这四种根本罪也是从发心方面而分为四种的,就加行而言则有八种,断除这一切罪行,即是行菩提心学处。

辛二、恶作参阅他论:

细微恶作四十六,当於他论而了知。

此外的细微恶作罪虽有四十六种,但於此未加详说,因而应当参阅其他论典而了知。《菩萨戒二十颂》中云:与摄善法戒相违三十四,与利益有情相违十二戒,其中第一分六类:(相违布施七恶作:)三门不供三宝尊,内心跟随欲望转,于诸长者不恭敬,於提问者不答复,不应他人之宴请,拒绝接受金子等,於求法者不施予。(相违持戒九恶作:)舍弃一切破戒者,为他信仰不修学,利益众生行为少,具有慈心无不善,欣然接受邪命事,不静极为掉举等,内心不思离轮回,不断毁名之六因,虽有烦恼不对治。(相违安忍四恶作:)他人谩駡还骂等,舍弃一切嗔恨者,对方忏悔不接受,内心跟随嗔恚转。(相违精进三恶作:)为求名利摄眷属,于懈怠等不遣除,以贪言说无稽谈。(相违禅定三恶作:)不求等持之实义,不断禅定之障碍,视禅定味为功德。(相违智慧八恶作:)诽谤舍弃声闻乘,本具有而勤於彼,不勤佛教勤外论,勤行外道乐於彼,诋毁舍弃大乘法,赞叹自己诋毁他,于正法义不趋入,诋毁意义依文字。第二与利益有情相违十二戒分三类:(退失利他四恶作:)必要不与他同行,于诸患者不承侍,能遣他苦不遣除,於放逸者不说理。(不饶益他六恶作:)於有恩者不回报,不解他者之忧愁,於求财者不布施,不利自之诸眷属,不相随顺他众心,不说功德与过失。(不惩恶者二恶作:)时机相宜不铲除,不显神变呵责等。

以上这些恶作在其他论中是各以三种方式来讲解的。假设因不恭敬、懈怠、懒惰而出现罪业,则成了染污性罪。倘若因忘失而犯罪,则成非染污性罪。精神紊乱者犯罪则无有过失。与严禁恶行戒相违的堕罪不必单独宣说,原因是作为出家身份,别解脱的四他胜在此也是根本罪,其余的所有堕罪在菩萨戒中都成了支分恶作,虽然不是出家人,但自地的根本罪同品的一切细微罪在菩萨戒中均成恶作。

阿闍黎净贤与阿瓦白雅嘎热虽然已阐明了此二宗轨所说的十八种根本罪与四根本罪二者互不相违的观点,但大阿闍黎寂天菩萨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种,再加上《大密方便经》中所说的以贪吝心等四种,总共十八种,《菩萨地论》中所说的四根本罪也包括在这十八种根本罪中,因而它们并不矛盾。










相關文章: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一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二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四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五

上一篇(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 回目錄 下一篇(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南印度色拉杰僧伽大学
度母破阵法
2008国际供佛斋僧

赞助网站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世界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