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除障--- 釋迦牟尼佛四百供法會 台中甘丹講哲佛學會 最新活動 埔里火供儀式由哲蚌寺住持洛桑丹巴仁波切主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1:46:33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3-1甘丹赤巴法王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一)2003320

印度的大成就者月称菩萨,曾经在《入中论》有讲到一个偈颂,「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从他转,後以何因从彼出。」首先看到偈颂的第一句「若得自在住顺处」,所谓的「自在」就是有机会修学佛法,并且在修学佛法时,远离了种种的违缘,具备顺缘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是应该要把握机会,好好的来修学。所谓的「自在」,就是远离了八种的不暇称之为自在,也就是「暇满」当中暇闲的部分。所谓的「住顺处」表示想要去修学佛法,种种的顺缘是具备的,也就是具备了十种的圆满。因此在第一句就是讲到,既然现今有机会得到暇满的人身,应该要把握时机好好的来修法。因为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并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能够获得的,因此在获得的当下,也就是现今,应该要把握每一个时间好好的来修学。

之前有谈到,应当藉由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好好的来修学法的内涵。什麽样的法,能够称之为正法?所谓修学的法,就是藉由修学它的内涵,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甚至能够让脱离三恶趣苦,获得解脱之後能够得到究竟的佛果。也就是透由修学它能够调伏内心,让我们的心能够呈现出平稳的状态,并且在此之上好好的来行善。透由行善、持戒,能够跳脱三恶趣的苦,尤其是能够跳脱轮回种种的痛苦。因此以「共」的角度而言,要是藉由这个人身,好好的来修学佛法,不仅来生能够跳脱三恶趣,并且能够藉此而跳脱生死轮回的苦海。以不共的角度而言,所获得的这个人身,要是好好去利用它的话,不仅能够成办之前所说的这些义利,而且能够藉此而获得圆满的佛果。所以既然透由它能够成办如此殊胜的果位,我们就应该把握时间,好好的来修学。

因此在之前的偈颂也有谈到,「堕落险处从他转,後以何因从彼出」,透由现今所获得的人身,只要好好修学,之前所谈到的这些有意义的事情,都能够藉此暇满人身而成办它。但是相反的,在获得这个人身的当下,要是没有办法好好修学,来生想要再次获得人身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要是万一来生没有办法再次的获得暇满的人身,比如堕入了三恶道;纵使投生在善道,比如以人而言,投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自主的修学佛法的话,实际上要透由法的力量去调伏内心,或者是行善,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因此既然想要生生增上,就应该藉由这个时间,好好的来修法,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为什麽要修法?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是,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既然我们不想要面对痛苦,也不想要承受痛苦,必须要先了解应该藉由什麽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苦的根本?断除苦的根本,唯有藉由修学佛法的内涵,才有办法断除痛苦的根本,而获得真正的快乐。既然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要修学法的内涵,才有办法获得最究竟,而且最真实的快乐。

藉由现今所获得的人身,它是可以成办三种不同的利益。以最殊胜、最究竟的利益而言,藉此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办圆满的佛果。因为想要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必须要得到最究竟圆满的佛果才有这种能力,而佛果它透由所获得的人身,是可以去成办的。要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可以藉由现今所获得的人身去成办解脱,也就是能够成办一己的解脱,这是以自利的角度为出发点,能够藉由暇满的人身,而成办一己的解脱。如果在今生,还是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境界,最低的限度,可以透由暇满的人身,好好的去行善,来生不堕恶趣。如果能够生生增上,也就是一生比一生更好的话,你就是越来越接近圆满的佛果。所以现今在修学大乘法时,所谓的大乘法,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能够藉由法的内涵,去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虽然当下没有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一切的有情,但是必须要有这种目标,就是我希望在将来也能够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圆满佛果,把握当下的时间,好好的来修学大乘的佛法。如果能够藉由此方式而生生增上,实际上你离佛法、离佛果是越来越接近了。

我们在修学佛法,为什麽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利益其他的众生?这是有它的原因在的。因为就如同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实际上一切的有情众生,也是想要离苦得乐。绝对不会有一种众生,他不想要获得快乐,而想去承受痛苦,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就如同我想要离苦得乐一般,我以外的有情众生,不管是人,或者是畜生,只要是在轮回当中的有情,都会想要离苦得乐,而且实际上他也有权利离苦得乐。既然我们内心的感受,跟他人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只在乎自己的苦乐问题,而忽略掉了他人,或者是舍弃他人的话,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或者是所做的任何行为皆是不合理的事情。因为自己不管再怎麽珍贵,你还是一个人;但是他人,如果你去思惟会发现到,他人的数量是相当广大的,就是如同虚空一般。所以自他两者利益去作比较时,你会认为既然我是想要离苦得乐,其他的众生也是想要离苦得乐的话,我应该要舍弃自己的苦乐问题,而去成办他人的苦乐问题。如果只缘着自己的苦乐问题,这不仅没有办法令你获得最究竟的快乐,如果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也不是正确的想法。想要成办最究竟的自利以及利他的话,必须要获得圆满的佛果,所以在刚开始听课之前,必须要让自己先生起菩提心。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为利有情众生」的心,我为了利益其他的有情众生,希望能够得到圆满的佛果。菩提心,它是具备了两种的希求之心,也就是为了成办自利,而希求菩提之发心;以及为了成办他利,而希求利他之发心。菩提心是必须要具备有这两者的内涵,也就是希求菩提之发心,以及希求利他之发心。因此菩提心是建立在这两者之上,所以你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心,先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来听闻这一堂课。

如果能够在内心生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力量,不仅能够成办圆满的佛果。以现前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够在内心生起菩提心,你自己会获得安乐,而他人也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获得快乐。因此达赖喇嘛法王在讲课时,都有特别的谈到,平时我们在修学,最主要就是修学「慈悲」的内涵。如果你能够对於他人生起慈悲心的话,不仅在现前能够获得快乐,以究竟的角度而言,也能够获得快乐。所以既然藉由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它能够成办现前以及究竟的两种安乐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在内心,培养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菩提心或者是慈悲心,它的力量没有办法完全的显现出来,但是只要不断的去练习,不断的去观修,它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只要它的力量能够慢慢的增长,实际上在增长的同时,不仅仅你自己能够获得快乐,他人也能够因此获得快乐。所以在每一天,如果能够不断的去练习,在内心生起慈悲,或者是生起菩提心的话,实际上在这一天里面,能够获得你想要获得的快乐,而在你四周围的众生们,也会因为你的关系而获得安乐。

尤其是在五浊恶世的现今,我们都知道,众生心相续当中的烦恼都是非常的炽盛,所以在此同时,要是能够培养慈悲心、培养菩提心,去对待四周的每一个人的话,它的功效是很容易就呈现出来的。因此透由这种思惟方式,我们能够了解到,生起慈悲心或者是菩提心,对於我们自己,或者是对於他人,都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今,培养慈悲心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科技本身是希望能够藉科学的力量,让人类解除某一方面的痛苦,而获得某一方面的快乐。但是如果科学家,或者是使用这些东西的人,他的心相续没有慈悲心的话,实际上透由科学,它不仅没有办法帮助人类,反而会因此而伤害更多的人。这并不是科学它本身有什麽样的错误,而是使用的人,他本身因为没有慈悲的缘故,所以会藉由科学的力量而伤害到其他的众生。因此在现今培养慈悲心,对於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实际上菩提心,它是透由慈心以及悲心而生起的,所以从因的角度而言,就是从因果当中,因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够在内心生起慈心,或者是悲心的话,就能够藉此力量而帮助到很多的众生。透由修学菩提心之後,能够获得什麽样的果位?就是能够获得最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不管是从因的角度,或者是从果的角度,菩提心的「因」是慈悲,而菩提心的「果」是佛果;所以不管你从因的角度,或者是从果的角度而言,修学慈悲心都是能够利益他人的。

透由修学慈悲,不管是我们自己或者是他人,都能够藉此而获得快乐,而这一点是我们能够亲自感受到的。所以不管是从现今的角度,或者是从究竟的角度,不管是以自己的角度,或者是他人的角度,只要你能够修学慈悲,你自己以及他人都能够藉此而获得快乐,不管是现前或者是究竟,也能够因此而成办许多的快乐。所以在这个当下,修学佛法时,修学慈悲对於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如果一个人他的内心没有慈悲心,纵使外在的物质再圆满、再丰盛,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办法藉此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之前我们有谈到,现今透由修学佛法,要在内心生起菩提心,是相当困难的。纵使你的心相续当中,没有一颗非常自在,也就是不用透由造作就能够生起的菩提心,但是至少你必须要去思惟,我是应该要去利益其他的有情众生。为什麽我应该要这样做?透由思惟生起菩提心的道次第,能够让内心生起造作的菩提心。如果能够在今生不断的去修学,不断的去作观修的话,纵使在这一生,没有办法生起清净的菩提心,但是透由不断的串习,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心相续当中,一定能够生起菩提心,这一点是能够肯定的事。

接下来所要听闻的法,虽然以法的本质而言,它是大乘法。但是如果讲说的人,或者是听闻者,本身并没有具备大乘者的条件,也就是以动机的角度而言,他并不是以大乘的动机来听法;纵使我们所听的法,所修学的法是大乘法,但是实际上它的功效是产生不出来的。所以既然了解大乘的法,尤其是密法,他们是相当的甚深,相当的殊胜;但是它是否能够呈现出它的功效,最主要的就是在於,修法者是以什麽样的心态来听闻,来作观修?如果以讲说者,或者是以听讲者本身而言,要是没有办法具备种种的条件,尤其是没有办法具备大乘的动机的话,纵使法再殊胜,它是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效用。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既然所听闻的法是大乘法,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位大乘的行者。所谓的大乘行者,就是必须透由修学整个道次第的内涵,让内心生起菩提心。菩提心,不管是造作的菩提心,或者是不透由造作而生起的菩提心,这都没有什麽关系。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先思惟到,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我希望能够得到圆满无上的佛果,所以我来到上师的面前,来听闻这一堂大乘的法。

之前我们所讲的法,就是讲到了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今年为什麽会将去年的课程改成《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实际上是有它的原因的。一方面从第六品开始,如果没有照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来作讲述的话,不管是讲说者,或者是听法者(也就是你们),想要了解《入中论》的内涵,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之前从第一品到第五品所有的内涵,大致上在道次第里面,都有仔细的讲述到。接下来第六品,是讲到有关空性的部分,所以在讲述第六品,本来就是应该要照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来作讲释,这样会比较恰当。

另一方面也是达赖喇嘛尊者,他有特别的询问到,「去年到台湾讲法的时候,是讲那一部分的法?」这个时候,我就回答他说:「我到某些中心有讲述道次第的内涵,到台北的一个中心里,我又讲到有关空正见的部分。」法王他很关心这一点,然後跟我特别谈到:「在讲述空正见的时候,是用什麽样的方式来讲的?」这时候我回答他说:「我是讲入中论」。法王他觉得,如果只是讲《入中论》的根本颂,也就是它里面的偈颂的话,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利益到现场的众生。因此法王他是建议,接下来第六品之後,如果能够照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来作讲释的话,可能会比较恰当。因此一方面实际上在讲述的当下,本来就是应该以《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来作讲释;一方面这是法王特别交待的缘故,所以今年我们的课程,从第六品开始,就是以《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为主。接下来就会为大家介绍这里面的内涵。

并且在修学中观正见的当下,阅读《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是相当重要的一点。现今《中论》的论着有相当多种,其他的教派里也有很多是解释《中观》,也就是空正见这部分的论着。我们所要修学的这本论着,也就是《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它有什麽样的特色?之前我们都了解到,《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它是在解释《入中论》的一本论着,《入中论》是月称菩萨所造的。月称菩萨他在造了《入中论》之後,也造了一本《入中论》的释论,也就是他自己解释入中论。宗大师在造《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时,不仅会将《入中论》的根本颂解释出来,并且在此同时,他也会将《入中论释论》当中的句子引摄出来,然後来作解释。所以如果你能够阅读《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话,不仅能够了解《入中论》的涵义,你也能够了解《入中论释论》的内涵。所以阅读《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对於想要修学中观正见的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因为在谈到中观正见时,有一些部分是相当困难的,所以这时候宗大师就透由引《入中论释论》的原文,然後作解释;将比较困难的部分,以相当精简的文字,以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所以想要好好修学的话,实际上《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是相当重要的一本论着。

释第六胜义菩提心之一

己二、释第六现前地(四)

  庚一、明此地训释与慧度增胜124

  庚二、赞慧度功德125

庚三、观甚深缘起真实(五)125

  庚四、结述此地功德396

庚一、明此地训释与慧度增胜124

因为我们所要上的这一本论着,也就是《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它的内容相当的多,所以在短短的几堂课里面,没有办法将它完全的上完,所以能够上多少就上多少,如果明年有机会,还可以继续的往下上。接下来是看到《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正文,请翻到第124页。我们从第六品开始,就是照着《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为大家解释《入中论》的内涵。第六品又可以分四,这当中是用庚一、庚二、庚三、庚四,这是第六品最主要的科判。所以简单的说,第六品分四:第一、明此地训释与慧度增胜,第二、赞慧度的功德,第三、观甚深缘起真实,第四、结述此地功德。

第六品最主要而且内涵最多的,可以算是第三个科判,也就是「观甚深缘起真实」。在这个科判当中,会以相当仔细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何谓缘起性空」的内涵。接下来先看到第一个科判「明此地训释与慧度增胜」。所谓的「训释」就是第六地又称之为现前地,它为什麽又称之为现前地的原因,在接下来这几个偈颂会谈到。所以首先看到第一个偈颂,「现前住於正定心,正等觉法皆现前,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

在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正文里,是没有引出根本颂,也就是它没有引出这个偈颂。是为了大家方便的缘故,所以在这个地方会特别将它引出来。接下来小字的部分,是《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的正文。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故第六现前地得住最胜定心。在第六地以前,也就是从初地一直到五地,菩萨们会获得种种不同的功德,比如初地菩萨们能够获得殊胜的布施波罗蜜功德;二地的菩萨们,能够获得殊胜的持戒波罗蜜功德;三地的菩萨们,能够获得殊胜的忍辱波罗蜜功德;四地的菩萨们,能够获得殊胜的精进波罗蜜功德;五地的菩萨们,能够获得殊胜的襌定波罗蜜,就是这边所谓的静虑波罗蜜多。因此「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在六地之前菩萨已经获得了清净,而且圆满的襌定波罗蜜。「故第六现前地得住最胜定心」因此第六地,又称为之现前地,也就是因为在五地之前,有获得了清净的襌定波罗蜜的缘故,所以在登上六地,也就是登上现前地,能够安住在最殊胜的定的状态。以此为依现见甚深缘起实性,因此透由之前襌定的力量作为依靠,能够真实的了解缘起性空的内涵。即此菩萨住第六地,由得最胜般若波罗蜜多故得住灭定。这位登上六地的菩萨,因为在登上现前地,也就是登上六地时,能够获得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因此在此同时,他能够获得种种灭定的功德。

之前我们所谈到的部分,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根本颂的内涵。在第一句里面,「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故第六现前地得住最胜定心」,实际上这一段文,它是在解释『现前住於正定心』的这一句话。接下来「以此为依现见甚深缘起实性」这一段就是讲到了,根本颂里面的第三句『现见缘起真实性』。接下来「即此菩萨住第六地,由得最胜般若波罗蜜多故得住灭定」,这一句,就是根本颂的最後一句话『由住般若得灭定』。

前五地中,以未得增胜般若波罗蜜多故,唯由施等五波罗蜜多增胜,不能得灭定也。之前我们有谈到,菩萨在登上六地时,不仅能够获得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并且在此同时,他能够获得不共的灭定功德。因此从这一句就可以了解,从初地一直到五地的阶段里,他并没有办法获得灭定的功德。为什麽没有办法获得灭定的功德?这一句里有讲到原因,「以未得增胜般若波罗蜜多故」因此在六地之前,也就是从初地一直到五地这一段过程,菩萨他因为没有办法获得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光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等五波罗蜜多,是没有办法获得灭定的功德。这当中的「灭定」,就是大乘的不共灭定。所谓的大乘不共灭定,就是行者他在观修空性时,能够在短短的一刹那之间,出入空性。「出」是什麽样意思呢?所谓的「出」是出定,「入」是入定。这一位观修空性的行者,也就是登上六地的这位菩萨,在观修空性的当下,能够在短短的一刹那之间,出定以及入定,这时候他所缘的法是缘着空性的,这种内涵就是大乘的不共灭定。如果你想要获得这种殊胜的成就,必须要登上六地,也就是获得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功德之後,才有办法获得。因此从初地一直到五地之间,虽然它有种种五度的功德,但是没有办法因此而获得大乘的不共灭定。

接下来看到第125页,又由般若增上,现证法性如影像故,第五地中见道谛故,正等觉法现前得故,此地名现前地。这一段文当中,就是在解释,为什麽登上六地的菩萨,他所登上的这个「地」,称之为现前地?这就是科判「明此地训释与慧度增胜」当中的「训释」的部分。所谓的「训释」它就是要解释,为什麽第六地,它又称之为现前地?这一段文有讲到三点:「又由般若增上,现证法性如影像故」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五地中见道谛故」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正等觉法现前得故」,因为这三个原因的关系,所以第六地又称之为现前地。这三点在後文会作详细的解释。

接下来,疏中释第二理由,谓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现证故。「疏中」是谈到了清辨论师所造的《慧炬论》。《慧炬论》在解释《入中论》这一段文时,有谈到「谓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现证故」,这一段文是特别在解释,三个理由当中的第二个理由,也就是「第五地中见道谛故」。这一段文,清辨论师在《慧炬论》,将它解释为「谓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现证故」。虽然清辨论师在《慧炬论》有作如此的解释,但是这几个字最主要的内涵,并不是阐释如此的道理。所以接下来,然释论说见道谛者,这个「释论」就是月称菩萨他亲手所写的《入中论》的一本释论。在《入中论释论》它是如何来解释「第五地中见道谛故」的内涵呢?然释论说见道谛者,是举四谛中最後谛,义谓彼地於粗细四谛得善巧,故第六地已得圆满善巧四谛慧。所谓的「第五地中见道谛故」的内涵,最主要就是谈到了所谓的道谛。道谛是苦、集、灭、道四谛当中的最後一谛。因此透由强调最後一谛,就可以发现到,在五地的时候,五地的菩萨,他是能够善巧的通达粗细的两种四谛法门,所以「义谓彼地於粗细四谛得善巧」,「彼地」就是五地。所以「第五地中见道谛故」就是五地的菩萨,他能够在登上五地的时候,以相当善巧的方式,而通达了粗细等四谛的内涵。也就是四谛当中,可以分为粗分的四谛以及细分的四谛。对於一位登上五地的菩萨而言,他不仅能够了知粗分的四谛,而且也能够了解细分四谛的内涵。为什麽要谈到道谛?最主要就是,道谛它是四谛的最後一谛,所以透由了知道谛,可以了解到他对四谛的法门,是相当的精通,而且相当的善巧。「故第六地已得圆满善巧四谛慧」,藉由第五地,他能够通达了解粗细两种四谛的法门,所以在登上六地的时候,对於之前所通达的智慧,他能够圆满的缘故,所以在此有特别的强调,为什麽在「第五地中见道谛故」,他就能称之为现前地。所以「故第六地已得圆满善巧四谛慧」,之前在第五地所获得的智慧,虽然他能够了解,但并不是圆满的,透由不断的串习,能够在登上六地的时候,以相当善巧的方式,圆满粗细两种四谛的智慧。

第一理由,显示圆满善巧顺逆缘起之慧学。第一个理由,就是之前有谈到三种的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又由般若增上,现证法性如影像故」,这一段文最主要表达的内涵就是谈到,「显示圆满善巧顺逆缘起之慧学」,登上六地的菩萨,他能够以相当善巧的方式,了解顺、逆两种缘起。缘起可以分为顺的缘起,跟逆的缘起。对於一位登上六地的菩萨而言,他能够善巧的通达顺、逆的两种缘起,而生起坚固的慧学。由已圆满此二慧学,故四谛缘起皆得现前。因此在此有谈到两个理由,就是之前透由五地,能够了知粗细两种四谛而生起智慧的力量,在登上六地的时候,他能够以相当圆满的方式,而了解所谓粗细两种四谛的法门,并且在此同时,他也能够相当善巧顺逆的两种缘起,因此了知这两种法的智慧,是相当圆满的。「由已圆满此二慧学」,所谓的两种慧学,就是了知粗、细四谛的慧学,以及通达顺、逆缘起的慧学。「故四谛缘起皆得现前」,因此对於六地的菩萨而言,不管是粗、细的四谛,或者是顺、逆的缘起,对於他而言就是如同现前法一般。

如是当知此地圆满三种慧学。所谓的「三种慧学」,就是由殊胜的慧学所摄的戒定慧三学。「圆满三种慧学」是透由殊胜的慧学所摄持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殊胜的慧学,就是现证空性的智慧。因此在六地菩萨心相续当中的戒、定、慧三学,是透由现证空性的智慧所摄持的缘故,所以他所获得的三学,可以称之为殊胜的三学。

又奢摩他若何增胜,则毗钵舍那亦随增胜。所谓的「奢摩他」就是襌定,而「毗钵舍那」就是证得空性的智慧。如果你的心相续当中,奢摩他是坚定、稳固的,那透由奢摩他所生起的毗钵舍那,也能够产生越坚定、越稳固的面貌。因为毗钵舍那是建立在奢摩他之上的,如果奢摩他能够坚定、稳固,由此而生的毗钵舍那,它的本质也能够越殊胜。第五地既得最胜静虑波罗蜜多,则此地自亦能得最胜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在五地时,能够获得殊胜的襌定波罗蜜,也就是能够获得殊胜的奢摩他;在六地时,能够藉由之前所获得的奢摩他,而生起殊胜的毗钵舍那,也就是这边所谈到的,最胜般若波罗蜜多。故从此地後乃得入不共灭定也。因此在六地时,「故从此地」从六地之後,透由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能够获得大乘的不共灭定。大乘的不共灭定,在之前已经解释过了。所以从六地开始,因为能够获得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所以在此之後,能够获得大乘的不共灭定。

《宝鬘论》云:「第六名现前,现证佛法故,由修止观道,得灭定增广,六地为什麽称之为现前地呢?因为在六地,能够现证种种的四谛以及缘起的内涵。所以对於六地的菩萨而言,不管是粗、细的四谛法,或者是顺、逆的两种缘起法,对於六地的菩萨而言都能够现前,所以六地又称之为现前地。「由修止观道,得灭定增广」,透由修学殊胜的止观双运,他能够获得不共的灭定功德。而且他心相续当中的灭定功德,是会不断的增长广大。此地异熟果,作善化天王,声闻无能夺,能灭诸我慢。」登上六地的菩萨,透由悲心以及愿力的缘故,如果能够利益到广大的众生,他会投生作为善化天王。这当中「此地异熟果」,也就是登上六地之後,透由悲心以及愿力的缘故,所以他会投生作为转轮圣王,或者是在这当中所谈到的投生作为善化天王。「声闻无能夺,能灭诸我慢」,六地菩萨心相续的功德,是声闻所没有办法相比的,因此在相比的当下,他能够灭除声闻心相续中的我慢。善化即化乐天。倒数第三句有谈到「作善化天王」,「善化」就是化乐天。所以登上六地的菩萨,藉由悲心以及愿力的缘故,他会投生在化乐天,而作化乐天王。

庚二、赞慧度功德125

接下来看到第二个科判「赞慧度功德」。此显诸余施等资粮,要依般若波罗蜜多,方能趣果。从这一段文,到第125页的最後一段文「趣向圣位佛果」,这一段文除了根本颂之外,其余的文都是《入中论释论》的正文。接下来在解释《入中论》的根本颂时,一方面会引用月称菩萨亲手所写的《入中论释论》,一方面宗大师他也会作解释。所以接下来就是看到这一句,「此显诸余施等资粮,要依般若波罗蜜多,方能趣果」,也就是般若以外的布施种种资粮,要依靠着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够成为成办佛陀果位的因缘。这一点在《入中论》就有谈到,「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如一有目士夫,能引一切盲人到达欲往之处。这就是这一段文当中的譬喻,比如有一个人,他能够看到外境,藉由他的力量,能够引导众多的盲人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就如同这个譬喻所要谈到的内涵,如是於修道时,亦由般若波罗蜜多,能不颠倒明见正道非正道故。便能摄取如无眼之布施等功德,趣向圣位佛果。在修学佛道时,「亦由般若波罗蜜多」必须要透由般若的内涵,才能够正确清楚的看到正道以及非道的差别。所谓「正道、非道」,就是必须藉由般若的力量,才能够清楚的了解何谓空性?何谓非空性?「便能摄取如无眼之布施等功德」,藉由般若波罗蜜,它能够引导如同失去双眼的布施等等众多功德,而走向圆满的佛果。因此在这个偈颂当中,最主要强调的内涵就是,纵使行广大的布施,或者是行众多的善行,要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作为助伴的话,实际上所造的一切功德是没有办法趣向佛果的。相反的,在作任何善行,要是有般若作为助伴的话,所行的任何善行,它都是成办圆满佛果之因,能够藉此而趣向圆满的佛果。

《释论》的这段文,就是在解释《入中论》的根本颂的这个偈颂,也就是「如有目者引能导,无量盲人到止境」,能够清楚看到外境的这个人,他是能够引导无数的盲人,而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就如同这个譬喻一般,「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透由智慧的力量,能够引导如同无眼的布施等等功德,而趣向佛陀的胜果。接下来《般若摄颂》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廓,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相同的内涵,也就是无量无数的盲人,要是没有一个人去引导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看清楚外境,也没有办法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在修行的当下,如果缺少了智慧来作引导,光靠布施等五度,是没有办法证得菩提胜果的。

《能断金刚经》云:「善现!如士夫入於闇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於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在《金刚经》,佛陀有特别提到,如果有一个人,他进入了相当黑暗的房间里面,虽然他拥有眼睛,但是没有办法看清楚外境的。「当知菩萨若堕於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相同的,菩萨在行布施「若堕於事」,是执着外境然後去行布施的话,这样的布施,不能够称之为清净的布施。善现!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於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在日光底下,透由明亮的双眼,能够看见外在种种的色法,也就是种种的形形色色,所以「当知菩萨不堕於事」,这当中的「不堕於事」就是如果你想要去除这种执着的话,必须在内心生起证得空性的智慧,透由证得空性的智慧来作摄持所行的布施,称之为清净的布施。简单来说,就如同我们之前有谈到,布施它可以分为世间以及出世间。所谓「世间」的布施,就是在行布施时,要是执着外境所行的布施,称之为世间的布施。相反的,如果在行布施时,是透由现证空性的智慧来作摄持,来作辅助的话,所行的布施,称之为「出世间」的布施。於持戒等当知亦尔。相同的,其他的善行也是相同的道理。

庚三、观甚深缘起真实(五)

    辛一、立志宣说其深义126

    辛二、可说深义法器128

    辛三、说後引发功德130

    辛四、劝法器人听闻132

    辛五、宣说缘起真实(三)

辛一、立志宣说其深义126

接下来看到第三个科判观甚深缘起真实」,这个科判又分为五个小科判,第一个科判「立志宣说其深义」,第二「可说深义法器」,第三「说後引发功德」,第四「劝法器人听闻」,第五「宣说缘起真实」。实际上第六品大部分的内涵,都是包含在这五个科判当中,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立志宣说其深义」。今初,云何现见缘起之真实性?这当中就是问到,既然登上六地的菩萨,透由见到了缘起的内涵,能够了知真实性,也就是了知空性之法的话,他是如何了解的呢?释论答云:《入中论释论》做了回答:「彼缘起实性,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唯是第六地以上之境,「彼缘起实性」缘起性空的内涵,「并非」这後面就谈到了「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所谓的「翳」就是眼翳,眼翳是眼睛的一种疾病,就是透由眼翳来譬喻无明。所以真实的缘起性空的内涵,并非被无明的眼翳所蒙蔽智慧双眼的我,能够作解释的。月称菩萨他谈到,因为我的双眼被无明的眼翳所遮盖、所蒙蔽的缘故,所以智慧的双眼,对於我自己本身而言,因为被无明的眼翳所遮盖的缘故,所以我没有办法解释缘起性空的真实内涵。「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唯是第六地以上之境」,那谁才能够真正的宣说缘起真实义的内涵呢?是登上六地以上的菩萨,他才能够真实的了解。因为对於一位没有办法现证空性的人而言,他是没有办法如实的阐释空性的真实义。因此如果想要如实的阐释真实空性的内涵,必须要先能够现证空性。因此对你之前所提出来的问题,你必须要问其他的人,故此不应问吾等,至於你问的这个问题,因为我本身,我的智慧双眼,被无明的眼翳所蒙蔽的缘故,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应问已涂善见空性安善那药,除无明翳,成就慧眼之诸佛菩萨。」所以在你之前所提出来的问题,你必须去问,已涂上善见空性之眼药,就是没有这种无明眼翳,因为他在眼睛上面已经涂上了,能够完且清楚了知空性的眼药,而且在此同时,他已经去除了无明的眼翳。「成就慧眼之诸佛菩萨」,并且在去除无明眼翳的当下,能够成就智慧的双眼,透由智慧的双眼,他能够清楚的看到,缘起真实义的内涵,所以你必须要去问这些诸佛菩萨们。

由此当知如涂安膳那药令眼明了,非剜其眼。如是由涂善见空性安膳那药,令慧眼明了,非剜明眼。故此宗无诽谤圣根本定全无智慧之恶见也。首先先看最後一句「故此宗无诽谤圣根本定全无智慧之恶见也」,有一类的人,他们会阐述到一种论点,就是当你能够现证空性时,因为在现证空性的当下,必须要能够去除一切世俗的影像;因为在现证空性时,除了空性之外,空性以外的这些世俗法,是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的,所以在现证空性时,是必须要能够去除一切世俗的影像。既然要去除一切世俗的影像,有一类的人就问到说:对於根本定,也就是现证空性的智慧而言,它本身也是世俗谛;既然现证空性要去除一切世俗的影像,那就表示,在现证空性的当下,根本定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世俗的缘故。这样的见解,是错误的见解,如果有这种错误见解的话,你没有办法解释之前《入中论释论》的这一段文。为什麽呢?因为正文有谈到「由此当知如涂安膳那药令眼明了」,涂上眼药之後,是希望我们的眼睛能够明亮,「非剜其眼」并不是涂了眼药之後,要将眼睛挖出来,并不是这个意思。「如是由涂善见空性安膳那药令慧眼明了,非剜明眼」,相同的道理,透由之前的譬喻,涂上能够了知空性的眼药,为的是希望我们的智慧双眼,它能够明了,而不是要将我们的智慧双眼挖出来。所以在此同时,涂上能够了知空性眼药的这双眼,实际上它是存在的。我们涂了眼药,是希望这双智慧之眼,它能够越来越明了,而不是完全的消灭它。所以在现证空性时,它虽然是去除一切世俗的影像,但并不是说它要去除它自己本身,你不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作解释。如果你谈到这种论点,就表示在现证空性时,智慧它本身也是不存在的;那就如同涂上了眼药之後,眼睛也是不存在的,但是这跟《入中论释论》的原文并不相符。

接下来,问:《般若经》与《十地经》等,岂不明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见缘起性乎?故但当随彼圣教而说。之前我们有谈到,月称菩萨他要阐释甚深空性的内涵,但是在阐释时,他有谈到藉由他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宣说空性的甚深大法。所以在这一段文就谈到,既然月称菩萨他认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但又要宣说空性的甚深大法,这个时候他就是必须要依着具量的师长,「具量」的师长就是龙树菩萨。以龙树菩萨而言,他不仅能够现证空性,而且他是佛陀亲口授记的一位具量善知识。并且佛陀有亲口授记,龙树菩萨在宣说空性的真实义,是能够远离常、断二边,而阐释中道的。所以既然龙树菩萨,他能够现证空性,并且又是佛陀亲口授记的一位善知识,月称菩萨在阐释中观正见时,就是依着龙树菩萨所造的论着来作解释。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人问到,在《般若经》以及《十地经》当中,不是有谈到,菩萨他们是如何的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吗?既然在《般若经》与《十地经》有这样讲述到的话,你可以依照着经论,也就是依照着经典的内涵,来宣说空性之理。接下来就做了回答。

答:「圣教密意亦难解,吾辈虽依圣教亦不能说也。」月称菩萨他就回答说:经典虽然有谈到,菩萨他们是如何的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但是经典最深的内涵,也就是它最究竟的密意为何?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了解的。所以藉由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宣说《般若经》以及《十地经》的内涵。此依自力解说而言。「吾辈虽依圣教亦不能说也」的「不能说」是什麽样的内涵呢?「此依自力解说而言」他依着自己本身的力量,是没有办法阐释经论的内涵。然堪为定量大士所造宣说真实义诸论,则能无倒解释经义,要依彼论乃能了解圣教密意。既然月称菩萨,他认为藉由他自己的力量,不能够阐释中观正见的话,那他又要阐释中观的真实涵义,就必须要依靠着一位具量的士夫。透由依靠着龙树菩萨这位具量的士夫,以及龙树菩萨他所造的中观论着,「所造宣说真实义诸论」就是龙树菩萨亲手写的中观理聚六论。如果依照着龙树菩萨,以及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着,「则能无倒解释经义」这个时候,就能够非常清楚的,将经论的内涵解释出来。「要依此论乃能了解圣教密意」,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经论的真实涵义的话,必须要依靠着龙树菩萨所造的论典,才有办法无误的了知。

颂曰:因此在《入中论》的正文就谈到,「如彼通达甚深法,依於经教及正理,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如彼六地菩萨通达最甚深法,如是龙猛菩萨无倒了解诸经义已,六地菩萨他所通达最甚深的空性大法,实际上龙树菩萨也了解。「中论」的这几个字,在藏文版的原文当中,是谈到了中观的论典;中观的论典,是包含了中观的理聚六论。至於这当中的《中论》,只是中观理聚六论当中的一部注解,就是一部论着。所以以原文的藏文版来说,这几个字应该是改成,这是「中观的论典」。所以在中观的这些论典当中,依诸经藏及余正理,显示诸法真实义,极为明了。龙树菩萨他在造中观理聚六论,是依照着佛陀亲口所宣说的经藏内涵,以及种种的正理,以相当清楚的方式来解释真实义,也就是空性的道理。故月称论师唯依龙猛菩萨论中所说真实义,今当如彼教规而说。既然龙树菩萨他有这种能力,能够无误的阐释中观正见的话,那月称菩萨在阐释真实义的同时,就是依靠着龙树菩萨,他在中观论典当中所谈到的空性之理,依着龙树菩萨所传下来的教轨,而为弟子们宣说真实义的内涵。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 6)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威德金刚火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
◎中华佛教直贡噶举协会-现代人为何需要『止观禅修』的心灵训练??
护持【嘉拉寺】希望学校及闭关中心
苏富比国际收藏家

赞助网站
喇嘛-互動百科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