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卓林女性傳承成就者 白.黃火供 吉祥三界護法、大圓滿三寶總攝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五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8 21:17:48
學習次第 : 初阶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五课

今天讲第六个问题: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此颂讲述了儒教的精华教义:只要是人类,不分种族国家,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互相关爱。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居住在同一块大地上。

在这个地球村,人类就像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彼此应该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千万不要互相伤害,国家之间也不要发动战乱,而应构建一个和谐大家庭。所以,儒家思想中讲究博爱,要求用和平拥抱整个世界,这是让人非常佩服的地方。

与此相反,当今世界强调暴力、战争,人们只想强大自己的民族,而对其他民族相当歧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於希特勒。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到: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的源头、一切灾祸的根子。在这种观点的推动下,二战中他下令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民族,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一定要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需要这种理念,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也离不开这种思想。毕竟只要是人,谁都不愿意接受痛苦,而希望获得快乐,既然目标是相同的,那就应该推己及人,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姊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凡是人,皆须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既然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天同覆,地同载,那就不应该只关爱人类,而应扩展至一切众生。按照佛教的观点,这句话应改为凡众生,皆须爱,为什麽呢?因为其他众生跟人类一样,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大地上。而且,它们也同样愿获得快乐,不愿接受痛苦,正如寂天菩萨所云: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这是个很甚深的道理。所以,人类应像关爱自己那样,维护所有的众生。

有位国学教育专家曾说:我最欣赏《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代表了儒学的精华。甚至在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齐美。可是,说它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似,都是在关心人类,这还讲得通;但说它与佛教的教义可以媲美,恐怕还要观察。虽然佛教中也提倡帮助人类,但严格来讲,佛教所涉及的范围是所有众生,而不单单只有人类。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并未牵涉佛教的甚深意义。因此,佛教的伟大精神,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才会了知,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其实不说对所有众生,仅仅是对人类,现在人做得怎麽样?大家也可以看看。如今很多国家对自方的人很爱护,不准杀害,否则要被枪毙或判刑;但对於敌人,则鼓励随便杀,杀的人越多,所得的荣誉越高。要知道,儒教提倡凡是人,皆须爱,而不是凡本国的人,皆须爱凡本民族的人,皆须爱,因此,当今世界的行为与儒教思想很不相应。那跟佛教相比,就差得更远了,因为佛教不但关爱人类,甚至对所有众生,都不分亲怨地平等爱护。佛陀因地时就算为了救护鸽子、老虎,也宁愿舍弃自己的身体血肉、头目脑髓,相比之下,现在人救了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就被歌功颂德,其中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里计。

在佛教中,就算是修行不好的人,也懂得要为了众生而不顾自己。以前曲恰堪布有个特别调皮的出家弟子,表面上看来人格很不好,平时行为也不如法。1994年他身患重病,住进成都某医院接受治疗。医生诊断後,说他体内一器官已全部坏死,若能将狗的相同器官换上,或许有治癒的希望。他哥哥兴冲冲地买来一只狗,准备开膛摘取器官。但躺在病床上的他强烈反对,说:狗是无辜的,千万不要因为我而杀死它。他父亲和哥哥反复开导,最後他急了,横下一条心说:这狗一断气,我就自杀!由此保全了狗的性命。很可能是他舍己护生的诚心感动了佛菩萨,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不药而愈,很快就出院了。

可见,佛教的爱,确实是大爱,它不是世间那种自私狭隘的爱,而是用慈悲心来关爱天下一切众生。所以,大乘佛教徒无论在什麽地方,有了菩提心的摄持,给任何众生都会带来安全感,不像世间人那样,对有利可图的人才愿帮助,而毫无利益的人,宁死也不施以援手,这是不对的。比如我们做慈善,不论是什麽众生,只要有需要,都应该帮忙。近几年来,我资助过一些大学生,不管他跟我有没有关系,也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只要他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只要我有一分能力,就会尽己所能地去帮助。

假如帮人还要看关系,这种发心很狭隘。虽然我们还没达到很高的境界,但在修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当作父母来对待,他们遭受痛苦时,应该全力以赴地救护。为什麽要这样呢?按照儒教的理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天地间;而按照佛教的观点,众生跟我一样希求快乐、不愿痛苦。当我遇到痛苦时,若有好心人帮我遣除,我会感激不尽,所获得的快乐无法形容;同样,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它遭受痛苦时,心态也和我完全相同。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对众生应该平等对待。

这样的思想,世间上绝对不会有人否认,除非他不懂什麽叫爱。倘若人人都有这种慈悲,不但对飞禽走兽会有一种关爱,而且对身边的草木森林、大海湖泊,也不会轻易损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进一步说,这也是佛陀的大乘教言。在大乘佛教中,时刻强调爱护所有众生,不能伤害;而且在戒律中,严格来讲,出家後连草也不能割。可见,佛陀的教言与现在所提倡的许多理念,是相吻合的。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行高者,名自高:品行涵养高尚的人,不必打广告、写介绍,其美名会不宣自扬,自然流布於整个世间。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大德就是如此,当他们修证达到一定境界後,逐渐会广为人知,得到无数人的景仰,甚至他门下的弟子、後嗣的传代也会一直受恭敬。反之,假如没有内在的德行,即使偶尔名噪一时、轰动一方,终究还是会销声匿迹,不可能长久。所以,不管世间还是出世间,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德行。

人所重,非貌高:倘若没有内在的德行,外貌再好看也没有用。为什麽呢?因为一个人的外貌美丑,并不值得赞扬、恭敬。

当然,有些没智慧的人,往往是以貌取人,看一个人长相好、动作好、声音好,就特别特别崇拜。像现在有些追星族,为了见一个明星、跟他说几句话,甚至把所有财产、时间、精力都搭上了。如今,国际国内的有些明星,确实也有一些超胜功德。有些人在成名的背後,心地也很善良,为众生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而有些明星完全是徒有其表,只是以某些因缘出了名,进而就受到众人的追捧。

但不管怎样,假如一味地追求外貌,这不是明智之举。前几年,兰州有个女孩子疯狂地迷上了刘德华,为达成女儿心愿,父母倾家荡产。父亲为给女儿筹款,甚至去卖肾。後来,她如愿见到刘德华後,仍不满足於只是合影留念,要求单独见几分钟。2007年,她父亲无奈之下,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无独有偶,这种过激的追星举动,在1981年也有一例:25岁的约翰·辛克利,为了吸引好莱坞女星裘蒂·福斯特的注意,竟然去刺杀美国总统。当天,总统雷根在华盛顿一家酒店演讲後,正准备离去,就被约翰·辛克利开枪击中了胸部。

这些追星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盲目。其实在这个世间,外貌好看不一定有用,只有具足智慧和戒律,才是最庄严的。龙猛菩萨云: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何人具有此二德,彼无他德亦应供。意思是,不管什麽样的人,就算门第高贵、富可敌国、相貌端严、广闻博学,但若不具足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戒律,则不堪为应敬处,不应受到人天的恭敬供养。反之,只要具足了这两者,即使没有其他功德,也值得人们尊重。

当然,说戒律的话,世间人不一定懂,但实际上,所谓戒律就是德行。佛教中规定的断除杀盗淫妄,也就是让身口意三门不做恶事。简而言之,不偷盗,指除了拥有自己的财富以外,不能把公家或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不杀生,众生最爱惜自己的生命,故不能杀害任何一个众生;不邪淫,除了法定配偶以外,不破坏别人的家庭;不妄语,没有的功德不去宣扬,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用各种手段欺骗、引诱他人。能守持这些戒律,就是有德行。而智慧,则是通达诸法实相,对理和非理具有辨别能力。

一个人如果既有德行,又具智慧,那就值得众人恭敬。但若只是品德好,却没有智慧,什麽都不懂,做事一塌糊涂,别人也不会佩服;若很有智慧,对一切无所不通,但德行极差,那也不值得恭敬。因此,两种功德都具足的人,才值得众人拥戴。否则,光有一副好皮囊,只凭相貌、个头就觉得了不起,这是相当愚痴的。

春秋时代的晏子,是齐国丞相,他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然而,晏子的个子很矮,长相也很不起眼。而他有个车夫,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所以每次出门,车夫就特别傲慢,坐在马车外面,特别不可一世的样子。车夫的妻子见此情景,回家跟他闹离婚,说:在这麽有德行的丞相面前,你不但不惭愧,还这样傲慢,我真是看错人了!(汉地有些夫妻吵架,跟其他民族不同。如果在藏地,说我看错人了,这并不是很尖锐;但在汉地,假如说了这句话,就会很伤人心。)车夫听後深感惭愧,从此便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所以,长相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德行,这才会对社会起很大作用。当然,我也并不是否定所有明星,说他们做得不好,而是在告诉大家:过分希求外在的美貌,却从来不管内在的德行,确实有点糟糕。

既然德行如此重要,那就一定要从小抓起。最近我看了一张光碟,是讲汕头菩提学会的儿童读经班,看完之後觉得很不错。的确,孩子从小应该学这些,如怎麽样磕头,怎麽样用转经轮、怎麽样放生、怎麽样恭敬父母师长……甚至给别人鞠躬,也要从小开始培养,否则,你从来都不对人弯腰,脊椎慢慢就强直了,很容易得强直性脊椎炎。(众笑)

因此,提倡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这个不能放弃,每个人都有责任。而在此基础上,可慢慢令其接受佛教理念。其实他们学这些很容易,比如一讲不能去打仗的地方、不能去聚会的地方,孩子的脑海中马上就记下了,而且会终生难忘。所以,我们要求中小学的孩子一定要背诵《弟子规》。学院的文殊小学今年也必须背,到时我会一个一个抽查,谁背不下来的话,就在全体僧众面前点名。老师们也一定要认真负责,现在还有几个月的时间,相信应该没问题。

还有大学生,不管佛教大学还是世间大学,都应好好学习这部论典。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虽说当今大学缺乏这种理念,但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这些进行学习、深入观察。可能有人认为:小孩子学《弟子规》是理所当然,但大学生应该不用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大学生也要上这门课,因为里面的每一个问题,对他今後步入社会都至关重要。如果缺少了这些,那他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往时,恐怕会格格不入,做任何事情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一个人的德行极其重要。有些人也渴望有德行、有学问,但如今社会风气不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知不觉就卷入其中了。因此,现在有机缘的时候,大家应当好好珍惜,尽量结合佛教与世间的甚深教言,以此来提升自己。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会有名望。人们敬重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

刚才讲的是德行,这里则是讲智慧。要想获得智慧,除了天才以外,大多数人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苦行,否则很难如愿以偿。因此,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什麽困难,都不能轻易屈服,务必要坚强面对。

才大者,望自大:一个人若有了智慧,人们自然会恭敬他。《格言宝藏论》云:设若具有真知识,众人自然会集聚,犹如香花虽远方,蜜蜂环绕如云集。对於学识渊博的人,众人必定如群星捧月般集聚在他身边,如同在香花绚烂的地方,无论花丛有多远,都会引来蜜蜂如云团般环绕。

像法王如意宝等善知识,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不需要去邀请谁,也不需要去找弟子,无数徒众总是纷然云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虽不会开口说话,但它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人们都来摘取,树下自然就走出了一条小路。因此,智者不愁没有弟子,不论他到哪里,住在寺院也好、在山上搭个帐篷也罢,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徒众。反之,假如你没有智慧,就算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天天吆喝:弟子们,过来啊!别人也不会理睬,反而躲得越来越远。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谁,而是提醒大家:要想弘扬佛法,必须有充足的资粮。如果没有一点德行,也没有一点智慧,即便你想得再美,结果可能也比较可悲。

学院有些道友,刚一出家,就急着下山弘扬佛法。我总劝他们:还是先学几年吧,不着急。”“不行不行!我既然出家了,就要马上回家乡建寺弘法。堪布您不知道,我的志向很广大,我的愿比什麽什麽都大。可除非你是圣者再来,不用学什麽佛法,以偶尔的因缘就恍然大悟,之後弘法利生也很容易。但如果你不是这种根基,就必须先充电,对基本佛理一定要学,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无二慧,都要生起不被他夺的稳固境界。那时候,无论你处在什麽人群中,显现上随顺他们,一起说笑吃饭,但实际上你有你的定解,不可能跟他们同流合污。达到这种境界时,不论弘扬佛法还是闭关修行,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外面的世界非常散乱,你很容易被这些所诱惑,即使暂时有一点境界,也会像雨中的字迹一样,一下子就被冲掉了。

所以,大家找到很好的佛教团体後,应该长期呆下去,只有这样,道心才不容易退转。虽说对业力深重的人而言,不管在什麽上师座下、什麽道场里,都阻挡不了他退失信心,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要耳濡目染久了,慢慢地,相续中的定解就会得以稳固,这是很有必要的。

人所服,非言大:对具有才华的人,人们会相当佩服,他所承办的事业也能成功。而有些人只是嘴巴会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让他落到实处时,常常令人万分失望。

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史记》中记载:他年轻时就熟读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人能胜过他。即便是父亲赵奢跟他辩论,也不能驳倒他。然而父亲从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其中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做,那麽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但後来以种种原因,赵括还是当上了将军。在与秦军作战时,赵括的军队一败涂地,不但赵括本人被射死,四十多万士兵也被秦军全部活埋。

尽管历史上已有诸多教训,但现在有些领导还是喜欢听花言巧语,认为这种人有思想,却不知他只会耍嘴皮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若有这种人,则千万不可重用。以前汉文帝刘恒,有一次与大臣张释之到上林苑视察,发现有个人能说会道,便想提升他为上林苑主管。张释之深知此人只会卖弄嘴皮,就向文帝进言:过去秦国重用的谋士,个个能言善辩,却没几句实话,害得皇帝听不到真情。陛下若只看他口才好,就提升他,我怕天下那些扯顺风旗的人,以後也光耍嘴皮子,却不干实事了。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任命。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人。有些人一张口就是:我见到本尊了,通达了什麽境界……”乍听之下,会觉得这个人了不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麽回事。现在汉地就有这样的居士,尤其是不相信因果的,什麽话都敢说。对这种夸夸其谈的人,若不经观察就轻易相信,自己肯定会上当受骗。其实真正有境界的人,本着对佛教和众生负责的态度,为人处世非常低调,就算有功德也不随便说。因此,看人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而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就更需要如此了。

实际上,认识一个人并不容易。比如,你和别人谈生意,至少要了解这家公司的背景是什麽,资产有多少;如果想跟他合作,还要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倘若你什麽都不了解,只是在飞机上遇到了,和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於是决定马上合作,一下飞机,就在机场签了合同,那别人会觉得你太冲动了。

同样,佛教中建立师徒关系,也不能过於草率。有些人听说来了一位上师,就赶紧跑去依止:啊,您给我灌顶可不可以?”“来来来,我马上给你灌,嗡……再给你取个法名,你就是我的弟子了。”“好,从今以後,我的根本上师就是您!这样仓促依止上师,根本来不及观察,结果不一定特别好。如果是世间的合作,不成功也只是经济上的损失,不会影响来世什麽;但依止善知识上没做好的话,不仅对你今生有极大影响,还会破坏生生世世的求法缘起。因此,大家务必要谨慎!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一旦自己有能力,切莫自私保守,对无关的众生置之不理,而应毫无保留地为他人服务。一旦别人有能力,自己则要赞美肯定,不要心生嫉妒,甚至大肆诽谤、诋毁。

可见,在《弟子规》中,也讲到了佛教《君规教言论》的甚深道理。以前上师如意宝特别强调人格,尤其是讲《君规教言论》时,引用了大量世间的精彩故事,讲述国王、大臣、百姓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宣讲世规的一部论典,故用世间语言跟大家沟通比较方便。因而,我们这次也效仿这种风格,结合你们所了解的历史故事来讲授,这样比较容易接受。

己有能,勿自私:一个人有能力的时候,不要一味想着自己,这也是大乘不共修行之理。从一般的宗教来讲,自私指只顾自方,而利他,则是利益其他人类;但在佛教中,利他的物件,不仅指其他人类,而且包括所有众生。若能平等利益一切众生,这种行为必定打动人天,你自己的利益也会自然成办。

现在有些人心力非常大,帮助众生的心也很强,在他的世界里,除了众生的事以外,没有自己的事,众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利益也会无勤成就。上师讲《胜利道歌》时说过:生火之後,不用特意去求,灰就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衣食住行也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一个人有能力时,应尽己所能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出家人,懂得一些佛法时,要尽量传播给有缘众生;作为一个领导,有了地位以後,不能只重用自己的亲人;作为一个商人,有一定财富的时候,也不要只顾着与亲友享乐,而对孤苦伶仃、濒临饿死的人,甚至连斜眼都不看一下。我们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倘若自己有点能力,譬如有一些钱,应该想到世间上的无数可怜众生,想办法去利益他(它)们,比如为其建学校、修寺院或放生,若能如此,那些钱也有价值。否则,即使你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可无常一旦到来,什麽也带不走,只能留给怨敌享用了。因此,大家时时要发广大愿,利他心一定要扩展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所能,勿轻訾:一旦别人有本事、有才华,自己也不要嫉妒、甚至陷害他。战国末期,李斯和韩非本是一对好朋友。李斯在秦国得到秦王的赏识,而韩非满肚子学问,却没有人肯重用,於是他关起门来写了一本书——《韩非子》。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见了十分欣赏,就派人将韩非请到秦国。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前途不利,便向秦王进谗言:韩非这个人不可用,他常诽谤大王。秦王听了,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命人将韩非关押起来。事後,李斯偷偷来到监狱,假传秦王的旨意,给韩非一颗毒药丸。韩非只好服毒自杀了。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自己,千万不要嫉妒别人,尤其在出家僧团里,僧众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佛经中云:僧团和合为安乐。汉地大德也说过: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因此,为了兴盛佛法,大家应该互相赞叹。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对富人不要阿谀奉承,对穷人不要心存轻贱。对老友不要厌恶嫌弃,对新友不要一味喜爱。

勿谄富,勿骄贫: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不但喜新厌旧,而且更是嫌贫爱富,一见到有权有势的人,就拼命巴结、卑躬屈膝,这样很不好。人应该要有志气,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前,曾给我们留下教言说:不弃自本质,不害他众心。意即不管在任何人面前、任何环境中,都不能舍弃自己的本质,也不能伤害其他众生的心。这两句话中,涵摄了佛法与世间法的许多甚深内涵。

《朱子治家》也有一句格言: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富贵的人,便作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就摆出骄傲的姿态,是鄙贱不过的。因此,我们当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何时也不改本来面目,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勿厌故,勿喜新:当今,许多人一有钱、一有权,行为就彻头彻尾变了,尤其在很多家庭中,时有喜新厌旧的现象发生。所以,现在人很需要这样的理念。

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如果每个细胞都紊乱不调,那麽人体就不可能健康。同样,倘若每个家庭不和,社会也绝不会安宁。因此,要想达到国泰民安,必须先从家庭做起。以前我讲《入行论》时一直强调家庭和合,有些准备离婚的人,後来又握手言和、重归於好了,所以很多人都感谢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无论在什麽情况下,都不应该喜新厌旧,否则,不管你出家还是在家,人格都好不到哪里去。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可能也是当前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所以,勿厌故,勿喜新这句话,很值得现在人深思。

东汉初年,宋弘是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人品相貌很好,为建立东汉也立有大功。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见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就想嫁给他。刘秀准备为二人撮合,就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後,故意试问宋弘:俗话说:飞黄腾达时,应换掉原来的朋友;发财富贵时,应换掉原来的妻子。这是不是人之常情?宋弘答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听了,只好放弃初衷。後来,此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因此,不喜新厌旧,是人人都应恪守的本分。作为出家人,不能看到新法,就舍弃旧法;而作为在家人,不能看到新人,就舍弃旧人,与自己有不共因缘的家人亲友,应当加以爱护、珍惜,这是这句格言的精髓所在,也是学习佛法的意义所在。所谓学佛,除了让众生究竟成佛以外,暂时还要让他们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的方法有很多,此处所讲的,也就是其中之一。


第十五课思考题

6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这句话你怎麽理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65、现在社会上,人们所重视的是行高还是貌高?对此现象你有何体会?应当如何正确引导下一代?

66、你怎麽区别才大言大?纸上谈兵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有这类现象吗?

67、如果自己有才能,应该怎麽做?如果别人有才能,又该怎麽做?你平时做得如何?

68、当今时代,人们喜新厌旧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对社会安定有何影响?你对宋弘的糟糠之妻不下堂有哪些感触?










相關文章:
弟子规另解 第二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一课
弟子规另解 第十课
弟子规另解 第九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八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七课
弟子规另解 第六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
弟子规另解 第四课
弟子规另解 第三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二课
弟子规

上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十六课) 回目錄 下一篇(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中释迦牟尼佛中心:Xuite日志
2008国际供佛斋僧
奇美嘉措寺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三昧」.BAUS Journal - 念佛三昧与临终成就.「念佛三昧」行法初探
晋美彭措法王与喇荣五明佛学院:Xuite日志

赞助网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美國菩提學會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