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德仁波切2011年傳法行程 能付出就是好人生 薩迦十三金法獅吼觀世音菩薩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二品 轮番说因果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11 03:13:28
學習次第 : 进阶

 

中观宝鬘论广释

喇拉秋智仁波切 着 索达吉堪布 译

第二品 轮番说因果

丁二(轮番说增上生决定胜之因果)分三:一、决定胜之因果;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三、复说决定胜因果。
戊一(决定胜之因果)分二:一、破边执见;二、甚深难证之理。
己一(破边执见)分三: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二、以教理真实遮破;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庚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
犹如芭蕉枝,尽析无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比如,为了观察芭蕉树枝聚合而成的一堆有无实质,而分别加以剖析寻觅,所谓芭蕉树的实质一无所有。同样,被称为各种界的补特伽罗或士夫也是如此,如果观察剖析六界,以智慧分别开来,则如同上述比喻一样,所谓的士夫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经中云:如於潮湿芭蕉树,为求实质士剖之,然诸内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庚二(以教理真实遮破)分三:一、我与无我自性不成;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後际非理之诤。

辛一、我与无我自性不成:
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
六界皆无我,即为汝抉择。
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与无我见。
从圣教的方面来说,一切法成立体性无我。为此,三世诸佛说,由此缘故,诚信圣教当观所谓的无我。
如果有人想:六界存在吗?
假法补特伽罗与设施处六界这一切均不成立为我,这里以诸多理由为国王你抉择而宣说,诚如前文中所说,在真实义中,诸法中我与无我二者真实如实不可得,正由於我与无我自性成立是颠倒之见,大能仁佛陀才对这两种边见进行了遮破。《宝积经》中云:迦叶,所谓我是一边,所谓无我是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间,即是无色、无表等中观之义。其中作了广说。因此教诫我们,遣除有实无实所有见解染污,即是离边之见的真义。
辛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壬一、真实宣说:
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违品,彼二实非有。
如是胜义中,此世离真妄,
故於真实中,佛不许有无。
大能仁佛陀说,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并非真实成立也不是本无虚妄的原因在於,前者是从依於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後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说:由此可见,真妄二者并不是依靠实空真如而宣说的。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即便与有实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对立的违品无实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於有实法自性不成立的缘故无实法也不成立虚妄。这样说的理由是,真妄二者并非真实成立之故。《梵胜心请问经》中云:无诤之此法,诸佛所宣说,若知世等性,此无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边执者成我,无别於外道。真实显现如果不成立,那麽对治法虚妄显现也无法立足,因此耽着它就是过失。见闻等仅是分别而并不真实。《优波离请问经》中云:具眼一切则可见,眼虽可见诸色法,夜无诸缘不可见,是故离聚乃分别……”可见,如果从胜义的角度出发,现有一切世间界本来即超离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问:难道佛陀不也亲口承认名言中存在有无吗?
综上所述,从真实详尽分析的侧面,不见真妄一切,由此佛陀并不承许一概说自性成立有或无。
壬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说,有无俱非俱?
如果有人说:遮破自性存在之後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远存在,因为真实存在、真实不存在相违。
驳:真实存有、无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於我与世间一切法在何时何地自性成立绝对有与无都不存在的缘故,遍知佛陀如何开示说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呢?这正是佛未宣说四边的原因所在。
辛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後际非理之诤)分二:一、争辩;二、答辩。
壬一、争辩:
过去今未来,无数正等觉,
度生俱胝数,安住三世中。
尽而住三世,非增世间因,
佛何不授记,彼之前後际?
假设有人说:虽然未授记轮回的前际,但对轮回的後际不作授记不合道理,因为:先前已涅盘、未来将出世、现在住世的圆满正等觉共有六十位数 甚至更多不计其数,每一尊佛也是变成俱胝数将更多的三世一切众生安置於解脱果位,他们正是为了一切有情才安住於三世来成办将众生趋至涅盘的伟业。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因此众生不存在增长的情况,这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而在真如中,众生是尽或无生的本体,佛陀安住三世并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彻知何时诸法恒常无生,尔时所谓某法产生、某法形成等实空如幻之一切法的佛陀,为什麽不授记众生的前际与後际?因为无增无减的缘故或者先前许多已尽、後来无增的缘故。
壬二(答辩)分二: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癸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二、真实喻义。
子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
异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间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对上述辩争进行答复:耽着有实法成实而诽谤真如的寻思者虽然询问了十四边,但佛未予以授记,其原因是,对异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为什麽呢?世间在迷乱者前虽显现然而似现不成如幻术一般,这相当於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并不是被实执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颠倒假立的一切。印度注释中说这是获得佛果的主因
子二、真实喻义:
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
然於真实中,无生亦无灭。
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
然於胜义中,无生亦无灭。
犹如由因缘所显现蒙蔽人们视野的虚幻大象,在名言中虽然显现为生与灭,但在胜义中本来就不存在真实成立的生与灭。同样,虽然显现成实,但实为空性如虚幻般的此世间,仅仅在名言识前显现分中并非不显现产生,也显现灭亡而不是恒常显现,可是在究竟胜义中,丝毫也不存在自性生与自性灭。也就是说,如同被魔术蒙蔽视野的人们将幻化的马象执为真实而加以耽着一样,因为没有通达、没有了悟真如而被无明所蒙蔽的所有异生凡夫,耽着似现真实的有实法,而从来没有想到自性为空性;魔术师自己了知虽然显现马象却不真实,而观看魔术的愚者与魔术师尽管相同见到魔术的幻化,但执着方式却迥然不同。同样的道理,异生与证悟真如的诸位圣者尽管相同见到世间万事万物,但凡夫见为实有并执着,而诸位圣者通达如幻无实而没有耽着。也就是说,七地之前清净後得世间智慧所见前,虽然会出现真实显现许,但不存在实有分别念。而八地以上连真实显现许也不出现。
一切了别如果归纳,则有四种,即未入道异生的分别念:三界不清净的心与心所、耽着二取的迷乱识;入道胜解行的分别念:观待圣者而言也不清净,因为本体是世间,具有实有分别念需要上进,而与平庸分别不同,由於作为圣者智慧之因,并通过修行空性总相而稍微感受到法身的明相之故;圣者入定与法性一味,因此无有分别念;後得的分别念也并不是像凡夫那样,因为无有耽着二取的分别念的缘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样,因为可能存在细微的二取。这四种分别连带其对境涵盖一切所知。
如同未被虚幻的物品与咒语欺惑的人(补特伽罗)甚至幻化的马象形象也不出现在眼前一样,圣者的根本慧定前,真实显现与二取一无所有。
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果有人说:虚幻的大象由因缘所生也不是真如。
驳:犹如虚幻的大象真实本体无生,因而正当产生时,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也不去往何处,然而执着马象自性能去能来只是由於咒语等蒙昧心所导致的,真实性中,丝毫也不存在於真实本体中安住的情况。正如此比喻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却执着器情的这些法自性能来能去,这只是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真实性中安住自性丝毫也不成立。我们务必要通达此等道理。《三摩地王经》中云: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无住虽说住,自体不可得。
癸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由於在胜义中是超越三时生灭去来的体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称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後来变成无有的一切世间实际上怎麽存在成实呢?决定不存在。这些道理有教证作为依据,《三摩地王经》中云: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恒空无有相。又云:出生以及成死亡,然无有生无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难获得此等持。
庚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佛陀由此因,未授记有无,
二俱非俱边,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虑到胜义中无所授记,对有些所化众生宣说无有实义,由於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超离四边的缘故,而对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所有四种类别没有予以授记,而并不是由於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具体来说,有边:就像顺世外道所承许的那样,今生完结而不转後世,否定後世,因此称摄之见解。无边:数论派所承认的今生的我趋入後世,而观察趋入对境,称为动之见解。有无二俱边:诸如有些裸体外道认为,暂时有边,自性无边,趋入有无二者,称为散之见解。非俱:像犊子部承认的那样,补特伽罗聚合与独立何者也不可言说,全盘否定一切,称为收之见解。轮回自性寂灭岂能存在这样的戏论?《宝云经》中说:大转妙法轮,方寂灭无生,自性涅盘法,怙主汝宣说。又云:轮回末不得,前际无法相,未来亦当知,故入业所作……”其中对此也加以阐述了。
己二(甚深难证之理)分三:一、甚深难证之原因;二、能仁於非器不说之原因;三、解说彼原因。
庚一、甚深难证之原因:
此身不净性,粗及现量境,
恒常显现时,心中尚不住,
无住微妙法,极细非现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假设有人问:诸法如果是无我,那就说明这是此世间的自性,因此众人为何不通达此理?
驳:事实并非如此,本来,我们的这个身体本体是由不净物所充满,并不断流出肮脏物的色法,因此,是粗大之法,不是比量的事物而是现量的行境,所以容易理解。明明是恒常显现为不净的当时,人们心中尚且不存留不净的想法,更何况非法器钝根者难以证悟、无有相执所缘之处决定胜的微妙法了?由於难以通达,所以极其微妙,是利根圣者的行境,而异生需要依靠因来了达因而并非是现量,由於甚深的缘故,愚者的心里如何能容易理解,轻而易举悟入呢?根本不是它的行境。对於不净身体的粗法尚且不能通达,更何况说其实相细微的无我了。轻易了达空性,需要具有利根、大德的教言以及积累无边资粮。《般若摄颂》中云:乃至善根未圆满,彼士不能证空性。
庚二、能仁於非器不说之原因:

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由於远离一切戏边的此法高深莫测的缘故,所化的平凡众生难得轻易了解通达,正是因为了知、照见了这一点,佛陀在成道以後於有些所化众生面前,七七四十九日示现默然不说法。如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纵为谁说亦不能通达,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
庚三(解说彼原因)分三:一、误解深法之过患;二、以比喻说明正误持受之利害;三、教诫通达深法不放逸。

辛一、误解深法之过患:
若误解此法,毁坏诸愚者,
如是无见者,沉落不净中,
另外邪执此,愚起智者慢,
性情极粗鲁,倒堕无间狱。
如果有人说:倘若容易通达,那麽也就无需宣说,正因为难以通达,才应当再三明示。
驳:但这并不是指要为不具有理解空性之种姓的众生宣说,因为有令愚者及自诩为智者的人毁坏的过患。愚者受害之理:他们认定所谓的空性在名言中也一所无有,颠倒错误地理解甚深法性二谛无违之义,认为空性是除了此显现的有实法以外一无所有的单空,或者自前显现的事物唯独是空性,而未能通达远离戏论无二无别的现空缘起。结果,对要义一窍不通的愚者们彻底失去了善趣与菩提解脱的机会,不仅无有益处,反而失毁自相续。由视如是业果等不存在的断见所感,将沉溺、堕落在不净的恶趣中。《指鬘经》中说:呜呼,世间中毁灭妙法之人有二,其一,绝对视空性,其二,世间中称为我见者,即是毁坏妙法、损害妙法者。因此,我们要依止大德而努力修炼内心。《宝积经》中云:法界一切相,无变智者证,愚者迷惑彼,修心得真悟。
自诩为智者受害之理:此外,如果受持空性为一无所有的断见或者颠倒执着具有心肯定的所缘、二谛互为分开等,认为因果了义,将了义转为不了义,始终不放愚蠢的做法,稍稍听闻就装成道貌岸然的智者,而居於智者地位趾高气扬,傲气十足。由於这能导致彻底舍弃空性,因而心不调顺,不具备自利利他的能力,如同死屍一般,断绝善根而趋向恶趣,尽管威仪如何清净,但死後立即会倒头坠入无间地狱。《梵施王请问经》中云:诸如来教以彼垢,如外道宗存怀疑,彼者损害违正法,无信亦舍诸佛法。又云:彼於此教不坚信,仅着法衣称比丘,犹如林间诶那劄 ,彼非在家非比丘……”《宝箧经》中也宣说了未来僧人舍弃深法而投生无间等的许多道理。

虽然对奥义没有胜解心,但万万也不可妄加诽谤而应保持中立的态度。经中说:於说甚深之妙法,纵然不起胜解信,切切不可妄诽谤,当念法性不可思。
辛二、以比喻说明正误持受之利害:

犹如误用食,招致诸祸害,
善用得长寿,无病力壮乐。
如是颠倒持,导致灾殃至,
善知获安乐,及无上菩提。
犹如进食无有节制,或者误用不良食品而发病,结果会招致面临死亡的祸害。而正确享用优质的食品,有益身体的食物会延年益寿,不会有中毒等疾患发生,身强力壮不会无精打采,身心安乐。同样,颠倒执受空性的补特伽罗会导致永久性的灾难临头,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样;如果通达空性缘起显现的含义,正确理解见行或二谛无别的意义,结果将如药食的功效一般获得增上生的安乐与究竟无上菩提。如是入道者了知缘起空性後不分别现相因果之理如幻而行,结果了达缘起无自性现空无别,从而对实相超离因果的法理生起定解,以不离如虚空般的等性义而迅速获得决定胜的安乐。
辛三、教诫通达深法不放逸:
是故当断除,舍此及无见,
为成一切事,策励知真义。
如果颠倒执着空性,则过患严重,倘若正确受持,则功德巨大,因而,断除法界空性绝对存在、绝对不存在的恶见,为了成办正士最有必要的世间利益以及成就出世间的一切正法,要以最大的精进励力无误了知离边实相真义。
戊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一、承接文;二、正义。
己一(承接文)分二:一、教诫未证空性而流转;二、教诫乃至未证悟间当致力於增上生法。
庚一、教诫未证空性而流转:
未尽知此法,我执即随转,
而积善恶业,感得妙劣身。
如果没有彻底了达、领悟甚深空性实相的这一妙法,那麽该补特伽罗由於没有打破我与我所的妄念所致,我与我所执必然随之而产生。与之相联而积累善恶业,致使获得善趣的妙身与恶趣的劣身。诸位声闻、缘觉阿罗汉灭尽了轮回的投生,也是由於断除了轮回的直接因——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也就是认为对蕴假立的我是我以及我执与由它所生的业惑种子。一切凡夫由我执控制而积累善恶业,因此流转三有,尚且获得深法也是阻碍重重,更何况说解脱呢?《念住经》中云:巡逻者前夜亦长,疲惫者前路亦长,于不了知微妙法,诸凡夫前轮回长。
庚二、教诫乃至未证悟间当致力於增上生法:

是故未知此,遣除我执法,
期间敬奉行,布施戒安忍。
作者教诫道:乃至没有完全了达领悟毁灭、遣除我执及种子的对治法——通达二无我的空性缘起这一甚深法期间,要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奉行布施、持戒、安忍所摄的十六种增上生法。这也并不是指仅仅了知缘起之义就需要抛弃布施等的意思。
己二(正义)分三:一、成办增上生之因;二、断除恶趣之因;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庚一(成办增上生之因)分二: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
辛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分三:一、修学具五功德之因;二、修学共同正规;三、断除陋规。
壬一、修学具五功德之因:
诸事初思法,中末亦具法,
如是行国王,世世无损恼。
由法今誉乐,今终无怖畏,
他世乐圆满,故恒依正法。
作者谆谆教诲道:在进行身、语、意的一切事之初,要思维善法,所谓依靠此事成就此法,最初从依止正法而入手。同样,在中间的过程中也具足正法,末尾也具足不杂罪业的意乐、加行善法,这样行事的君主或国王你,今生以及生生世世不会遭受损恼,因为依靠修行正法使得即生中享有盛名,不造罪业而无有後悔,心情安乐。由於无有人与非人的危害,现世无所畏惧,弥留之际也无有恶趣的恐怖。而作恶者在临命终时,担忧後世的痛苦而惶恐不安,并不是有福报之人。不单单是现世,其他世中也能获得增上生的圆满快乐。由於具有五种功德,因而要恒常依止正法。如云:佛陀顶髻相,依福成妙相,乃至未来际,凭依慧眼见,彼智恒庄严。
壬二、修学共同正规:

法乃规之最,依法世间喜,
而由世间喜,现後亦无欺。
唯有增上生法才是一切王规的最殊胜策略,正法的作用就是统治一切世间而令举国上下皆大欢喜,由於世间欢喜的缘故,对自他今生来世也不成欺惑,是真实顶戴的规律。因而,应该依止高尚规范。如云:国王伟业利民众,彼现後世圆满道,喜爱正法王前现,庶民追随人君行。
壬三(断除陋规)分三:一、依止恶习陋规不合理;二、谴责陋规;三、正法规范殊胜。

癸一、依止恶习陋规不合理:
非法许规范,依彼世不喜,
世间不喜故,现後成忧愁。
如果国王宣扬下流的恶规损害法等而不具备正法,赞许恶论的陋规,以此危害整个世界,致使世人心不欢喜,也有反目成仇的现象,世人心不欢喜也就不会归服,相互之间一直怀恨在心,由此也使自他现世及後世也是忧脑愁肠,互相欺惑,这是必然规律,因而一定要舍弃恶规。
癸二、谴责陋规:
无利恶趣道,欺他苦难忍,
一切错乱慧,如何真明知?
如果跟随不能成办人们所希求之利益的恶规,那麽唯一的去路就是恶趣之道。重视或竭力欺骗诱惑他众,只能招致恶趣的难忍剧苦。对高尚正规懵然不懂的一切错乱邪慧又如何能了知人们的利益呢,因为唯一对众生颠倒作害的缘故。
励力欺他人,如何具正规?
依彼千百世,唯一欺自己。
此外,趋入恶规的所有国王的事,时时刻刻就是不遗余力地欺骗他人、自己的一切子民等,因而,要想利益人们,就要具足妙规,否则,治国安邦的一切事都成为颠倒。以恶规治国多生累世中都是成为自欺欺人。《十地经》中云:何事国王为,若未行彼事,如象王入池,毁灭自国度。
癸三、正法规范殊胜:

怨敌纵加害,弃过依功德,
由此自获利,敌亦不欢喜。
假设仇敌以前曾经加害过自己,断除心中对此一直耿耿於怀等一切过失後,反而对他修慈心等,依止高尚正士的功德。依此因不仅对国王你自己无害反而会获得大利;对他众奉行慈爱等法而使众人归服自己,如此对方无法胜伏你,而国王却能制伏他众,这样一来,纵然怨敌再不痛快,自己也不会出现丝毫罪过。因而,理所应当依止这样殊胜无比的法规。《般若摄颂》中云:胜士安忍之铠甲,阻挡蛮人言词箭,变成称叹彼等花,声誉之鬘真悦意。这是指容忍怨敌即生的利益。
辛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分三:一、修学四摄;二、修学实语等四德;三、依止善缘助伴。
壬一、修学四摄: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当依此一切,摄世与正法。
世人喜爱布施,通过施舍财物等而将众生摄受为眷属,增上生决定胜中要说合意的爱语而令人起信,引导他众的方便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此为同事,教诫实地行持暂时究竟的功德利益即是利行。应当依靠这所有四摄来成熟内心,进而再摄集暂时世间与究竟妙法,成办弘法利生的大事。
壬二(修学实语等四德)分二:一、分别宣说;二、归纳而宣说。
癸一(分别宣说)分四:一、修学实语;二、修学布施;三、修学寂静;四、修学妙慧。
子一、修学实语:
国王唯实语,令生坚固信,
反之说妄语,最令失信心。
无欺即实语,转心非真实,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为妄。
身为国王,纵然具有其他许多过失,但如果唯一拥有说实语的美德,那麽现世中也值得他人信赖,并可感得令人生起稳固不退的诚信,相反,如果一味说妄言,也是最能令他人丧失信心的主要因素。所以,唯一要言说实语。《三摩地王经》中云:时刻言谈不粗鲁,温和适度且动听,令具缘士起信心,亦生堪为信赖处。又云:恒常言说真实语,获得世间师言教。言说不欺诳他众的语言即是说实语,相反则不真实,表面似乎真实,但由转变别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义的语言实际也是不真实的妄语。借助具有意义的言词唯一利益他众就是说实语;由於对他不利的缘故,反方面的词语是妄言,表面似乎实事求是,但也并不真实,只对他众有害。所以,绝对要断除妄语。《毗奈耶经》中云:有情说妄语,已违一正法,毁坏其余世,此无不造罪。
子二、修学布施:

国王之诸过,一施明能遮,
如是悭亦摧,所有诸功德。
即便国王的过咎多之又多,但依靠怀有施舍心而慷慨博施,家喻户晓的这一光明便能隐没其过。同样,以吝啬或悭吝的这一过患也能摧毁国王们所拥有的信心、智慧、名声等一切殊胜功德之财。因此,要断除吝啬之心而竭力布施。
子三、修学寂静:
寂静深邃故,令起胜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静。
断掉放荡不羁等行为谨护根门,三门寂静、英明勇敢等,令人感到深不可测,由此可使其他众生起无比恭敬之心,如果将心思散乱的面目全盘显露,就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由於备受人们敬重,而使自己具有难以亲近的威严,并且语言也有分量,谁也不敢冒犯。正因为能获得这些功德,所以再难也应当去做,希望(大王)依止寂静。
子四、修学妙慧:
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具有辨别取舍的智慧,自己的事,他者无法控制,因而心不被他夺;不仰仗他人;心不被是是非非所改变,稳如泰山;不会遭受恶友所欺骗,这四种功德的果,作为国王实该拥有,因此唯一要策励修行辨别取舍的智慧。无有智慧的愚者心被他所夺,而上当受骗。如果拥有智慧,则怨敌也不能奈何?从前,一位居士赴海,当地住的天神准备损恼他,於是显出一副丑相,而问他:比这更丑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造不善业转生恶趣的身体比这更丑陋。天神又显出一副美丽的形象,如前一样问他(比这更美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行善投生到善趣的身体比这更美。於是天神又显示一捧水,问:海水与此二者哪个多?他回答:一捧水多。天神问:为什麽?他说:因为大海会被劫末火穷尽,如果将这一捧水供养佛陀等,则功德无穷无尽,甚至比海水增上得还多。由此那位天神生起信心,於是对他鼎力相助。
癸二、归纳而宣说:
实语施静慧,具此四善王,
犹如四妙法,人天共赞叹。
当然还有其他功德。拥有实语、布施、三门寂静与如理辨别取舍的智慧此四胜法并为之庄严的君主,如同具有四种善法的大德一样,则将为世间主尊天神与人类共相顶戴、称颂。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
壬三(依止善缘助伴)分三:一、良友之法相;二、理当随从;三、恒修死亡无常。
癸一、良友之法相:
直言意清净,慧悲纯无垢,
与之共相处,慧法亦恒增。
应当交往增上正法具有四种法相的助缘良友,对国王不阿谀奉承,而一概直言不讳忠言相告,知足少欲、意乐清净、无有谄诳等心态,具有对正法与世间之事见多识广、高瞻远瞩的智慧,心平气和、希望利乐他众,无有损害的悲心庄严而无有违品垢染,彼此慈爱,在分析问题时,能献计献策,如果与之共处,则常常也是被友伴的善良品性功德力所薰染,依此方便智慧与正法也可与日俱增。因而理当依止,如同长期与妙香共存的平凡之物一样。
癸二、理当随从:
说利语者鲜,听者更少见,
逆耳然有利,随行者更罕,
是故虽逆耳,知利当速行,
为病癒亦服,益我苦口药。
虽然听起来不入耳,但对自己有利、适宜的话语应当听取。说利於他人之语者极其鲜少,难逢难遇,而且能够洗耳恭听者与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见。与此二者相比,想到话虽难听,但具有说有利之语的性质,了知实际有利而迅速遵照执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大王,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言语表面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但如果对方的确是想利益你,那麽知晓此话具有实际利益之後要快速观察予以实施。例如,为了治癒所患的严重疾病,以好心好意利益我,所给予的苦口良药也要欣然服用。《毗奈耶经》中云:亲友饶益之言语,若不执其为真实,如乌龟口失木棒,彼落千丈受痛苦。
癸三、恒修死亡无常:

恒思命无病,国政无常性,
後具真精进,始终勤修法。
假设认为: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缘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寿命、健康常常由众多冤家包围、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自己与国政绝对是无常性,变成怎样、何时迁变都无有定准,认识到这一点後要恒时思量,如果屡屡修行随念死亡,就会明白有为法无有稳固性之言,从而产生厌离,坚持不懈,具备真实的精进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修行法与世间中唯一的妙法。《夜贤经》中云:谁知明日死,今日当精进,死主彼大军,岂是汝亲友?又云:如已熟果实,众生将死亡。
庚二(断除恶趣之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知晓定死亡,亡後罪感苦,
即便暂时乐,作恶非应理。
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
设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毋庸置疑,寿命完结便会走向死亡,死後并非一了百了,以杀生等不善罪业所感,善趣满业和恶趣引业、满业,从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见这一点。颠倒享受妙欲尽管暂时看起来快乐幸福,但最终只会深受其害,所以造杀生等恶业是极不应理的。
如果忆念死亡,就不会造恶业。《念住经》中云:何者起死念,赞为念之最,忆念死主怖,如何心向过。关於作恶之人的过失,《念住经》又云:何者依罪业,彼尽不吉祥,初中後恶劣,正士所谴责。由於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见到无有恶果的恐怖,而在後世的某时却将亲睹恶果的巨大恐怖。假设你信赖没有见到畏惧的一种情况,那麽国王你为什麽不害怕见到恐怖的另一种情况呢?理当害怕,因为理由相同。有些注释中将(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这两句讲解成即生之中见到与未见到。
辛二(广说)分四:一、制止贪酒;二、制止贪赌;三、制止贪女;四、制止贪猎。
壬一、制止贪酒:
饮酒世间蔑,误事亦耗财,
痴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
饮用具有迷醉能力的酒,在此世间中,首先开怀畅饮的当时也成为他人轻蔑的物件,而且将需要办的一切事忘得一乾二净,并且使财物、生计也耗尽无遗。变得放逸无度,由於神志不清而不辨取舍,结果做出许多非理之事。暂且不论後世的过患,就是现世中也有以上这些弊病。因此,国王你要恒时完全戒酒。一般来说,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佛陀对在家人甚至草尖许也不开许,而且严禁释迦族的病人饮酒,并在《念住经》等中详细宣说了饮酒的过患。
壬二、制止贪赌:
赌乃贪忧嗔,谄诳涣散源,
妄绮恶语因,是故恒断除。
聚众赌博有九种过患:1、是想把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之贪心的根源;2、赌博的过程中,始终处於患得患失的心态中而忐忑不安,忧心忡忡;3、由谋害、击败对方的心理而满怀嗔恚;45、心中盘算赢得的伎俩而怀着诡诈的谄诳;6、是心思涣散放逸、根门不静的来源;789、是在没必要的情况下说妄语、各种各样绮语、恶语之因。经中说了这九种过患。所以,恒常要断除赌博。阿育王有个名叫欢乐的监狱,诸如非杀不可的所有犯囚也暂时让他们随心所欲悠闲而行,他们耽着於赌博而不见很快就要面临死亡。同样,在表面的轮回安乐中一直无度沉迷而不见死後的恶趣痛苦的一切愚昧有情也是如此。
壬三(制止贪女)分三:一、以女身不净而总遮止;二、分别遮止;三、修不净观之果。
癸一、以女身不净而总遮止:
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
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多数过分贪恋女人者,其原因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而将女人本不清净的身体颠倒认为她的容颜清净可爱所产生的。而这并不是她的本体,即使在名言的事实中对女人的身体加以观察,也会明白女身值得贪执的清净部分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因而极度贪恋实不应理。
癸二(分别遮止)分三:一、破女人分支美丽;二、破有支身体美丽;三、破贪女是乐因。
子一(破女人分支美丽)分四:一、唯是不净自性故贪爱不应理;二、其比喻;三、若贪女身则无离贪之处;四、愚者执不净为欢喜因。
丑一、唯是不净自性故贪爱不应理: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
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女人的口腔是浓稠唾液、齿垢等肮脏物的真正根源或器具;双鼻孔是流出没有成熟为涎液不清净的各种脓液、鼻涕的器具,犹如不净室一般;两眼是漏出眼眵、流淌泪水的器具。各种脏物充满的腹腔全部遍布粪尿、胸腔内有肺等内脏。内心迷惑的愚者没有现量见到女人的身体如此,为什麽如鸡犬般颠倒地贪恋她的身体呢?这仅仅是迷惑而已。
丑二、其比喻:
如有无知者,贪着脏瓶饰,
世人由愚痴,恋女亦如是。
如同有些人不知道观察分析而贪执装满不净物、外面由珍宝饰品装点的瓶子一样,世间俗人由於愚昧不知女人的自性而爱恋外在的装饰与容色等的人们也与此相同。
丑三、若贪女身则无离贪之处:
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过贪彼,依何引离贪?
口、肾、颈等身体的地方是污秽不堪,如同肮脏至极的粪坑一样,本该是离贪之因,可是,愚昧的世人们如果还要变本加厉地贪爱它,那麽依靠什麽办法才能将之引向离贪的境界呢?因为他们无有离贪的机会。
丑四、愚者执不净为欢喜因:
犹如猪倍贪,屎尿处呕物,
如是屎尿源,欲者如猪贪。
身城不清净,布满出孔道,
愚者由此於,执为欢喜因,
假设有人认为:如果是这样,世间劣夫为什麽要贪爱呢?
就像积存屎尿的这个地方,粪便成堆,而愚蠢的猪却倍加贪执那里的呕吐物而享受着。同样,对於屎尿之源或器、具有贪欲的有些愚者就像贪着呕物的猪一样,异常贪恋平庸的女人。就像将由千差万别的众生所遍及依存之处叫做城市一样,这个身体内部是八万种昆虫所依的城市,布满着流出各种肮脏物的许多空洞或者孔道,对於这样的女人,极其愚笨之人看作、妄执为享受喜乐的因,从而颠倒贪爱女人,这实是稀奇之处。《念住经》中云:以心寂静意,视贪如刃毒,诸心不静愚,视为欢喜因。
子二(破有支身体美丽)分四:一、总破贪女身;二、破贪形色;三、故贪女人不合理;四、谴责依止、赞叹女人之士。

丑一、总破贪女身:
汝见屎尿等,各自不净已,
於集彼之身,如何生悦意?
精血混合中,不净种子生,
本知不净体,欲者何贪此?
不净蕴彼湿,由皮所包裹,
与之同卧者,眠女内脏已。
明明你自己已经见到女人洒在地上的屎尿等都是肮脏不堪而视为令人发呕之处,对於由这些不净物聚合而成犹如臭皮囊般的身体,如何会感到悦意可心呢?实在极不应理。明明知道因与本体下劣不净精血混合在一起,不净种子之因中所生的不净色相之果,仍旧一味对此作清净想,所有具贪欲的人们以什麽原因爱着女人呢?实不合理。不净之蕴即是不净血、黄水之湿性浸润的自性,外面只是由乾燥的皮肤包裹,与之同床共枕,实际上就是睡在女人内脏中而已。《念住经》中云:皮连骨肉聚此等,生起为妻之想已,一切凡愚生贪欲,不知女人实如幻。
丑二(破贪形色)分三:一、总破贪女人形色;二、破贪容貌美丽;三、思维与女身相同自身亦为不净。

寅一、总破贪女人形色:
容色美或丑,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如果认为:因为女人青春年少、美丽可爱等而贪恋。
女人无论是容颜美丽也好,还是相貌丑陋也好,无论是年迈老朽也好,还是年青韶华也好,实际上女人整个身体都绝对离不开不清净,本来应当说出:你的贪爱到底是由什麽原因而生起的?可是你无话可说。所以,愚昧的具贪者不应该贪着女人,《念住经》中云:常为欲乐愚昧者,彼即耗尽善业已。
寅二(破贪容貌美丽)分二:一、贪爱不合理;二、理当谴责。

卯一、贪爱不合理:
如粪色虽美,新鲜形状妙,
於彼不宜贪,女貌亦复然。
例如说,粪便团陈旧、中等或色美新鲜,光彩夺目,形状好看,无论它有何等多的优点,但有心之人谁也不应该贪执它。同样,女人的容貌无论怎样,都如前比喻一样,作为有识之士也不应爱恋。
内腐外皮包,烂屍此自性,
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身体里面腐败、恶心,而外面用皮肤、衣物包裹以後似乎显得清净,但实际上,与扔在屍林中的腐烂屍体相同,自性真正是污秽肮脏、阴森可怖的。唉,人们为什麽不曾见到呢?理当见到。
谓皮亦非粪,犹如宝剑性,
不净身之皮,如何成清净?
假设有人说:女人像外皮一样里面也不是肮脏的,就像宝剑一样单独存在。这只是胡言乱语而已,实际上,皮肤也是不清净的,并没有单独存在,而绝对是以不清净的自性存在着,扔在外面不清净身体的皮肤,被人们叫做人皮,所有人都把它看作是肮脏的东西,怎麽会变为清净呢?不可能变为清净。
卯二、理当谴责: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
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
比如,装满不净物的瓶子,即使外面擦得乾乾净净,并用装饰品美化,但也令人感到讨厌。同样,对於由各种肮脏物充满、具有不净自性的身体,为什麽不厌弃呢?理由相同之故。理当厌弃而不应贪爱。
若汝贱粪秽,於令净香鬘,
饮食成不净,此身何不厌?
假设你讨厌外面擦拭的不净物,那麽将本是清净的冰片等妙香与花鬘、饮食进入它的内部而变成腐烂不堪的不净物,对於这般令人发呕的身体,为什麽不加以厌恶呢?应当厌恶,而绝不该迷乱赞叹、进行沐浴、清理擦拭等。《宝蕴经》中说:譬如,凡愚欲求将炭变成白色而擦拭,结果穷尽而已。同理,愚者虽沐浴、擦拭身体,然亦不能使之清净,死主最终会将之灭尽。
寅三、思维与女身相同自身亦为不净:
如於自或他,粪便皆厌恶,
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
对於无论是自己还是女人等他者洒在外面的不净物,心里感到不舒服、厌恶无比,同样,自他的不净身体,连同分支、容貌,为什麽不厌恶?因为它无有丝毫优点,所以倍加珍重而贪爱实不合理。《吉祥施请问经》中云:如是不净此蕴身,世间慢者谁敬之,具凡愚心彼如前,执持无知呕吐瓶。
丑三、故贪女人不合理: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
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沐浴,
不了身不净,为汝说何益?
作者教诲道:女人的身色从体性来讲本为不净,你自己的身体也与之相同是不清净的,因而从里里外外而言,对他者与自己的身体,难道不应该要远离贪求吗?理当远离。
原因是:根门或九种孔隙中流出各种不净物,即便自己每天都直接沐浴、清洗,但自身仍然是如此肮脏,如果没有通达这一点,那麽我对国王你讲说又有什麽利益呢?仅是徒劳而已。因而,理应通达身体为不净。
丑四、谴责依止、赞叹女人之士:
於此不净身,美语作赞叹,
呜呼真伪愚,呜呼士所耻。
无知暗遮蔽,众生数多为,
求此起争论,如为不净犬。
未经观察而信口开河者贪爱不清净的女人这个身体,寻思诗人以诗学的形式加以赞叹,运用宛如莲花、好似青莲诸如此类的词藻,实在令人感到稀奇,真是无有惭愧,矫揉造作。呜呼!愚者由於不了知而蒙在鼓里。呜呼!由於本该极力呵斥反而高度称赞的缘故,唯一是智士所应耻笑的对境。因为颠倒误解真义而不如实了知妙义遮障内心的这所有众生,在欲界世间中,虽然也有其他原因引起,但许许多多或大多数都是为了贪恋女人的欲望,而导致部落首领、亲友等相互之间发生争论。这就像为了不净物所有狗发生冲突而争执不休一样。自以为是安乐之因,但实际只是罪业与痛苦而已。《涅盘经》中云:罪业根源是女人,彼心即是电本性,具有贪心之男士,畏惧之因即女人。又《胜月女授记经》中云:贪欲奴隶即砍断,头目手足将断除,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转生饿鬼畜……”
子三、破贪女是乐因: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
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黄水杂症的类别麻风或皮癣病,如果用手指搔痒,则表面似乎有些许利益的安乐,但搔痒只是暂时舒服,因此认识到搔痒并不是安乐以後依靠药物等去除病患才会真正安乐。同样,具有追求世间五境欲望的人们,享受欲妙表面似乎快乐,但实际上只是痛苦伪装的舒适而已,因此,依靠对治而使恰似皮肤发痒病一样的欲乐销声匿迹则更为安乐,所以应当远离贪执欲乐。《念住经》中云:喜爱欲乐交欢者,彼将恒常受痛苦,摧毁烦恼之欢喜,彼即恒常享安乐。
癸三、修不净观之果:

如是观则汝,纵未成离贪,
然由贪薄弱,於女不贪着。
假设承认这一点而观察身体不净的自性,那麽国王你纵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就离贪之果,但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慧,也能使贪欲越来越少而使贪心明显淡薄,由此不会对女人过分贪恋,到最後甚至自己的妻室也能离开。《念住经》中云:此世间及他世界,怖因之中女最畏,恒常远离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乐。
壬四(制止贪猎)分三:一、以是今生後世诸苦之因而遮止;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癸一、以是今生後世诸苦之因而遮止:
短命怖及苦,地狱根本因,
以猎野兽例,坚决常戒杀。
如同我们自己在其他生世中以杀生的等流果与异熟果就是损害他众、感受短命,让别人受到畏惧自己也会感受惊惶失措的恐怖,多病、贫穷等痛苦,异熟报应极其漫长,而地狱的因就是狩猎野兽、断除命根等,这是严重的过患,以此为例,恒常要义无反顾坚决行持能断除杀生等一切罪业的对治法。《谛实品》中云:国王汝莫杀生灵,一切士夫最惜命,是故欲求寿无疆,心亦不思杀生命。
癸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

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
依谁令众生,畏惧彼真恶。
无恶不作的恶友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不净的身体而血淋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贪婪血肉的罗刹或毒蛇口中流出毒水唯一损害他众一样。依附勤於造罪的凡夫恶友,将令一切众生恐惧、痛苦,真是可恶至极,因而务必要弃之千里。《毗奈耶经》中云:依止恶友人,善妙不得见。《三摩地王经》中云: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广依一切善友伴。教诫我们弃离恶友而结交法友。
癸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如涌大雨云,农夫皆生喜,
依谁令众生,皆悦彼真善。
比如,春季时节,如果雨云纷纷涌现,主要依此而生存的诸位农夫各个兴高采烈,依赖国王等奉行正法之人而得以生存的一切众生将皆大欢喜,真是善妙无比,依之能成为高尚法行,具足一切法行者,因此何时何地都应依止。
庚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故应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综上所述,对於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务必要断除,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辨是非,因而恒时要小心翼翼或一丝不苟,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因缘品》中云:纵未得漏尽,此时莫放逸,如母兽杀狮,放逸而遭殃。《弥勒经》中云:不放逸者证菩提,所有一切佛正法,根本之门法理道,即不放逸与精进。
戊三(复说决定胜之因果)分四: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

己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
欲自世间众,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国王如果希望自己与深处轮回其他世界的这所有众生,获得无上大菩提法王之果位,首先如树根般的无上菩提之根本或因即是生起大乘心,而生起大乘心也有四种因,菩萨种姓如果没有发心,则由善逝或其声闻劝请;听讲赞叹圆满菩提及菩提心功德;目睹众生无依无怙等油然生起悲心;亲见善逝之身相後生起欢喜而发心。共有此四种,这是按照《十法经》中所说的。同样,还有依靠增上缘善知识等与积累资粮之力等修成的世俗菩提心即愿行二心,不被违缘所动摇稳如山王。而菩提心的主因即是缘遍及无边的众生而愿他们离苦的悲心和不依二边证悟离边的智慧。所以,要从对这三种主因诚信不移开始修学。《菩提心释》中云:未生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非有他方便。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或者空性大悲藏是同一含义。这位阿闍黎(龙树菩萨)的其他教言中也说:欲入大乘之法门,消除黑暗息热恼,犹如日月菩提心,经劫精勤方可生。详细内容当从大乘经典注疏及《华严经》《般若八千颂》等及《入中论》中得知。《慧海请问经》中说:能得佛果之法有一种,即不着自己安乐之大悲也。这是前行。圣龙树菩萨以缘所有众生的大悲心而造的论典中说:宣说究竟一乘无上菩提之三因这一点,本人在资粮加行位时通达後获得初地时,现量证悟空性而经行圣道。
己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分三:一、劝勉听闻;二、真实宣说;三、结尾教诫受持。
庚一、劝勉听闻:
大王若欲求,大士卅二相,
庄严汝身体,如是当谛听。
为了使上面所说的三因在相续中生起增长,务必依赖要积累资粮这样的方便而趋入资粮道。作者称呼道大王,如果要以能表示大士佛陀的殊胜功德的三十二妙相而使你的身体也变成庄严无比的妙相之因与果相,因果相联而宣说,你要专心谛听。
庚二、真实宣说三十二相:
敬佛塔应供,圣者及长者,
感得手足轮,所饰转轮王。
如云:积累一切白法故,弃离一切罪业故,於正等觉出有坏,所谓供依亦赞说。
1
、千辐轮相:这其中的佛陀也运用佛塔之词,因而对装有遗体之藏及佛陀的加持所依,佛塔与应供入灭尽定等圣者僧伽以及《俱舍论》中所说的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父母、堪布、阿闍黎、病人等以及比自己年长者,恭恭敬敬,尽心尽力承侍,能感得震慑他者之威严的吉祥手足掌千辐圆满轮相严饰的转轮王的福德。

王恒于正法,稳固真受持,
由此当得成,足善住菩萨。
2
、足善住相:正如所谓的以令安住四洲之众转入善法,希望国王你恒常如实真实履行承诺的誓言,稳固不退真实受持妙法,以此因可以感得成为双足跟平铺而善住的菩萨。因而,应当致力学修。
以施与爱语,利行及同事,
感得成吉祥,手足缦网相。
3
、手足缦网相:以对一切众生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摄,具德国王你可以成为具备所有手指中间无有空隙,犹如鹅王般网缦紧连的指纹相者。
施授最上等,极丰之饮食,
感手足细软,七处隆满相。
4
、手足细软相:以恭敬施授他众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上等饮食可感得吉祥手足纤细、柔嫩。5、七处隆满相:身体高大,双手背、双足背及双肩、後脑无不丰满,而饱满隆起,即身七处隆满相。
不害作放生,感身广洪直,
长寿指纤长,足跟广满相。
6
、身广洪直相:自己以悲心而无有害他之意,并且解救一切待杀的众生,而感得观不厌足庄严身相,令人赏心悦目,不歪不斜,端直高大。7、指纤长相:随心所欲住世万寿无疆,一切手指纤长。8、足跟满相:足四部分外突即足跟满相。
弘扬正受法,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露,身毛上靡相。
9
、身金色相:自己真实受持的一切句义,毫不吝啬地加以弘扬,感得非同寻常的吉祥妙色,令人见而生喜。10、足踝端厚相:足踝骨端厚,不外突不显露。11、身毛上靡相:所有毫毛一一右旋上靡。
恭敬受与施,工巧等明处,
感锐利智慧,腨如鹿王相。
12
、腨如鹿王相:自己在学习所知明处工巧等一切事之时,恭敬而受迅速而持,也如此授於他众,你可以成为具有犹如鹿王般股肉纤圆的腨如鹿王相者,并且成为记忆善妙心思敏锐、智慧高超者。
若求己财物,以速施禁行,
感手过膝相,成世间导师。
13
、立手摩膝相:当他者索求自己的财物时,来者不拒,速疾施舍,志坚意决,以此禁行可感得立手摩膝、身体轻快,成为世间之导师。
亲友互离间,真实作调解,
感吉祥阴藏,密而不露相。
14
、阴藏相:真诚调解亲友之间相互不和的关系,使之和睦相处,可感得如同大象与神马一样阴藏相。
博施诸精舍,及舒适卧具,
感得如纯金,极其柔滑色。
15
、皮肤细滑:慷慨施授殊胜受用、美妙精舍、舒适卧具,可感得宛若无垢纯金般极其柔滑的金色。
予以无上权,如理随上师,
感一孔一毛,白毫庄严相。
16
、身毛右旋相:授予国政等无上的权力,如理依师言教奉行,可感得一一毛孔唯生一毛;17、眉间白毫相:眉间白毫庄严。
言说美悦语,随顺他善说,
汝感肩头满,上身如狮子。
18
、肩头圆满相:听闻时,令人感到语言优美动听,思维时令人舒心悦意,心满意足,随顺他人善说而随喜赞叹,你可感得肩头圆满;19、狮子上身相:上身平正端严如狮子。
服侍患者愈,感得肩臂圆。
本性安稳住,感得最上味。
20
、肩膊圆满相:以为一切患者以药等服侍护理等使之病癒,而感得肩膊圆满。
21
、得最上味相:有条不紊稳重坚固,为病人施药等可感得下劣食品进入口中也变成最上妙味的最上味相,就像商人供养世尊与阿难腐烂马料的公案那样。
引导如法事,汝感无见顶,
犹如无忧树 ,纵广量等同。
22
、无见顶相:自己身先士卒引导行持如法之事,由此可感得顶上肉髻善住即无见顶相;23身纵广相:如同无忧树,顶踵之高等于张臂之长的身纵广相。
长时而言说,真实柔和语,
王感广长舌,且具梵音声。
24
、广长舌相:以长期为他众无有谄诳而说谛实优美柔和之语,国王你,可以感得舌形广长、展则覆面的广长舌相;25、得梵音声相:言语具无边功德而成具梵音者;或者也可以解说成,梵是指涅盘,与获得涅盘相同之音声。
恒常不间断,宣说谛实语,
感得狮颌轮,具力难胜伏。
26
、狮子颌轮相:以了知说谛实语的必要後连续不断长久唯一说谛实语,可以感得两颊丰满的狮子颔轮相,具有魔等他众难以胜伏之威力,成为语王。
尤为敬承侍,随理而行持,
感齿极洁白,具泽且平整。
27
、齿鲜白相:以无有狡猾之心尤为敬重、恭敬承侍众生,随从正理而行持,可以感得所有牙齿极为洁净、白如海螺的牙鲜白相;28、齿平整相具有光泽,无有高下的齿齐平相。
无有离间语,长久而串习,
感得四十齿,悉皆齐而密。
29
、四十齿相:以不杂离间语、长时修习真实语可以感得上下各具二十齿相;30、齿齐密相无有内外参差不齐、平等无有缝隙的齿根密相。
无有贪嗔痴,仁慈视有情,
感得目绀青,睫如牛王相。
31
、目绀青相:无有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恨、对中等者愚痴的情况,以愿他众得乐的慈心目视众生,可以感得双目具光、犹如蓝宝石般的目绀青相;32、牛王睫相:睫毛浓黑互不混杂的牛王睫相。
庚三、结尾教诫受持:
如是略为因,此等三十二,
狮子大士相,如此当谨知。
以上这三十二相,是大士牛王狮子(指佛陀)久经数劫由众多福德所形成的妙相。因此,要心领神会并加以修行。要想修成此因必须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的方式努力精进。修行因的过程,也是随学先前诸佛的足迹,因果的关系与各果的特点,是以清净愿力衔接的。比如,供养佛时,口诵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诸如,供养鲜花等,当以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来印持发愿。以此等为例都要了知。尤其是菩萨的一切修行之先,以上述的悲心菩提心最为关键。《华严经》云:如剑法之一切因,先以步法为前导。同理,修学遍知果位故通达一切佛法亦先以真实安住为遍知果发心之殊胜意乐为前导。如幻师之一切事之先应修成咒语悉地,同理,示现一切幻化之佛陀与菩萨一切对境,初当现前成就发心之愿,即悉皆成就。如一切配药以水为前导,同理,菩萨行愿一切积资净障之先以为遍知果发心为前导。如人一切事以命根为先,同理,菩萨真实受持一切佛法,皆以菩提心为前行。《慧海请问经》中云:呼气吸气是人之命根前行,同理,菩萨之大悲即是真实修成大乘。
己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

随好八十种,由慈等流 生,
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
能代表其他功德的八十种随好,即是由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同类因所生,关於各自决定的因,唯恐篇幅冗长而没有对国王你详细阐述。有关共同之因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中了知。请精进参阅。
一切相好的因——供施、承侍、说真实语等大多数都是由慈悲心所推动。无论上供下施多麽广大,也不可能与慈心相提并论。《月灯经》中云:虽供无量尽其多,铺遍诸刹俱胝数,一切佛前作供养,不及慈心之一分。由此足可证明,成就相好的主因也是慈悲菩提心。
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分三:一、果之差别;二、因之差别;三、宣说比喻。
庚一、果之差别: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
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
如果有人问:既然说转轮王也具有相好,那麽他们与佛陀有何差别呢?
积累大福德的一切转轮王虽然也具有这些相好,但与诸佛的相好差距悬殊,由於无有违品之垢染,清净悦意而庄严无比,无有能障,一切的一切部分均十全十美,因而明显、威严,是诸佛的相好,而相比之下,转轮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
庚二、因之差别:
轮王尽所有,妙相及随好,
由於能仁王,一分净心生。
百俱胝劫中,专一积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佛陀与转轮王相好之因也有着显着的差别,转轮王的妙相随好尽其所有,也是由对能仁王如海功德自性具有清净心的一分因所产生。转轮王的相好圆满之因,历经百俱胝劫始终如一积累的善根,也无法圆满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例如,有一个小孩儿因为以对本师佛陀的信心而供养一捧土也转成阿育王,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公案。
庚三、宣说比喻:
犹如日光芒,微似荧火光,
诸佛之妙相,微似转轮王。
犹如太阳照耀世界的光芒,与萤火虫的光相互之间只有微少部分相同。而诸佛的一切妙相与转轮王也只是部分相似而已。了知这样的原因後理当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
教王中观宝鬘论中,轮番说增上生决定生因果第二品释终。










相關文章:
中观宝鬘论广释科判
中观宝鬘论颂 第一品 别说因果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一品 别说因果
中观宝鬘论颂 第二品 轮番说因果
中观宝鬘论颂 第三品 积菩提资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三品 积菩提资
中观宝鬘论颂 第四品 国王行为
中观宝鬘论广释 第四品 国王行为
中观宝鬘论颂 第五品 僧俗学处
中观宝鬘论颂 第五品 僧俗学处

上一篇(中观宝鬘论颂 第二品 )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观宝鬘论颂 第三品 积)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吉祥天母
给侯刚本加油 大咪(蔡碧航) - 六月の行吟- udn部落格
略举历代高僧们禁止多杰雄天的例子
藏传佛教慈悲林寺学佛院- Yahoo!奇摩部落格-藏传疑问-多识仁波切开示

赞助网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我們的仁波切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