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賈傑康楚仁波切 殊勝佛誕月放生法會 吉祥祈福除障法會-貝瑪旺札堪祖仁波主法 台灣佛法顯密洲佛學會5月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5/04 21:51:1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5/04 21:50:32   编辑部 报导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

第六十一节课

今天继续学习依靠身体来修持善法。昨天也讲了,我们一定要利用现在的人身修持善法,如果没有好好地利用,到死的时候,对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趁现在比较健康时,把它用在佛法上面,这个身体就有价值了。否则如果依靠身体来造恶业,那是非常可惜也是极其遗憾的。所以,每个道友应该观一观自己的身体到底在做什麽?这一点比较重要。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此处用比喻来说明:身体若未用於善法方面,则没必要对它照顾。打个比方说,主人雇用奴仆、佣人,就是为了让他做事情,如果他什麽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喝打扮,不听从使命,那主人也不会再雇佣他,给他提供一定的薪水。就像现在雇佣保姆的那些家庭,如果保姆每天除了吃饭以外,什麽事情都不想干,又不服从主人的命令,不到两个月主人就不要她了。还有些公司里的大老板,如果工人整天迟到早退,不好好干活,他也不会长期用这些人。同样,身体就是心的奴仆,如果平时一直尽心保养它、维护它,但它却不为你(心识)的今生来世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最後还要毫不负责地到屍陀林或火葬场去了,将你弃於六道轮回中,生生世世不断地流转受苦。这种忘恩负义的身体,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护它呢?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经常要反观自心、反观自身。反观自心的道理,前段时间也分析过,在此暂时不提。而反观自身的时候,我们应观察这个身体到底在干什麽?有些人的身体在行持善法方面非常听话,始终听从心识主人的命令:让它好好背书,它就规规矩矩去背书;让它转坛城、磕大头,它也特别愿意行持;让它早上四点起来看书参禅,它从来都没有怨言。这些身体跟心识主人配合默契,非常不错。我有时也这样想:我的身体跟心一起工作四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它前世业力现前病了,这种情况我也理解它,但在其他时候,它好像都比较听话,尤其是行持善法方面我比较满意,不管是早上起得早一点,晚上睡得晚一点,平时怎麽样使用它,它都很配合。

但有些人的身体就不是这样,让它起得早一点,一两天内还可以,长期的话,身体就开始抱怨了:心识啊,让我再睡一会儿吧!被窝这麽暖和、这麽舒服,我实在不想起来,可不可以再躺五分钟!说是五分钟,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这些身体在听课、放生等行持善法方面,往往不愿配合、经常偷懒,但造一些杀生偷盗等恶业,它就强壮得不得了,精力充沛,做什麽坏事都没有问题。对於这样的身体,就不能对它特别好,不能把最高档的营养品给它吃,最舒适的衣服给它穿,认为自己来到人间主要就是照顾它。

其实,过於执着身体没什麽意义。身体的本质大家也清楚,都是由血肉骨架组成,生前再怎麽样保养它,死时它如果要离开你,谁也阻挡不了。就像夏天的牛肉再怎麽保护,最多五天就坏了,同样,身体一般只能维持一百多年,过於执着也没有必要。如果非要执着它,就应该让它修持善法。世人把钱财、精力、时间都用来保养身体,实际上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如果真的有条件,在见解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护持自己的心、发殊胜的誓愿,为生生世世打下良好基础,这一点才非常重要!

历来的高僧大德,对身体都不是太执着,吃饭能果腹就好,穿衣能避寒就行,其他也不是特别讲究。一次,着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去拜访弘一大师,中午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後,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麽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这是一个简单的对话,但古大德简朴持身的风范可见一斑。不像现在有些人,精力都专注於吃喝玩乐上面,相续中的功德很难以生起。古代圣贤生活清淡、力斥奢华,也是为了护持自己的道心。大家应该知道,孔子弟子三千人,孔子最赞叹的就是颜回,古书云:善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独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独享其乐。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颜回生活非常清苦,每天只吃一筒饭、喝一瓢水就解决问题了,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还自得其乐。所以大家可以这样想:完全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奢望,那是非常困难的,外面的物质层出不穷,要想达成所有的目标,将一切全部据为己有,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用佛法的智慧、古人知足少欲的精神来完善自己,一方面令道心逐渐增长,另一方面贪欲也会逐渐减少。

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行持善法,就不要去照顾它,让它挨饿受冻以示惩罚;如果它精进修行、利益众生,则应好好给它吃一顿。以前上师如意宝也开玩笑说:如果你今天磕头磕得不错,修五加行时每天任务能如数完成,到中午时吃顿好饭以犒劳身体,感谢它也是应该的。但如果你磕三个头就满头大汗,实在磕不下去了,那就要惩罚身体,不给它午饭吃。平时按这种教言去行持,还是很有必要的!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於彼,一切不应与。

仆人如果做事圆满,主人会定期付予一定的薪资,但若任务没有完成,也会考虑扣发奖金。同样的道理,身体如果精进行善,平时行为如法,则可相应多给一点衣食,在不堕两边的情况下,让它成办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什麽才对自己有利呢?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发了菩提心的人,成办自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我们一定要把众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当然在初学佛法时,做到这一点恐怕有点困难,但久而久之不断地串习,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心力,这种境界一定是可以达到的。

学佛要从点滴积累,一两天内不可能一步登天。今天有个人打电话说:我们上师规定每个人三年内必须证悟空性,所以我现在特别忙……”听起来倒是挺不错,但三年连小学都读不完,证悟空性有没有可能?如果真有可能,那当然非常好,倘若三年就可以证悟,我也愿意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马上证悟空性。但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来看,每个人的因缘根基都不相同,就算有些大德开悟非常简单,也是他生生世世打的基础比较好,即生在佛教方面的见解行为十分如法,凡是看过他们传记的人都知道,他们小时候的信心、见解、智慧是非同寻常的。所以,想在很快时间内圆满一切,除了个别有缘者以外,一般来说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逐渐逐渐地累积,发心总有一天会圆满。现在哪怕帮助一个众生,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那人说了这种话後,我当时就想:三年中获得证悟,我可能没什麽把握,但发愿三年中让一个人趋入佛法、发菩提心,这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没有死,真能帮助一个人,让他在有生之年发菩提心行持善法,那我觉得三年中活在人间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还看到一位广州居士写的学习《入菩萨行论》的心得,读後真的有点感动。作为从事佛教教学工作的人,我经常可以看得到、听得到一些夸夸其谈的文章,不是自己夸自己,就是自己夸别人,经常讲些高深莫测的境界,这些也许是、也许不是,有时候我不一定生起信心。但那个居士学了大概五个月,从言谈中看她真的有变化。她说自己生起了愿菩提心,从文字中也看得出来,她完全懂得愿菩提心的概念。她还说以前自己人生非常痛苦,但遇到了佛法以後,在为人处事等方面正在学着调整自己。看了这封信以後,我觉得正如她所说,她的愿菩提心确实生起来了。

後来我想: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可以说是累了半年,但在这半年当中,如果有人真正生起愿菩提心,再怎麽累也值得了。这就是我的真心话。所以我想把这篇文章印出来给各位看一看,社会上出现好人好事,大家都会极力宣扬,让全国人都争相学习。我们虽然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号召力,但还是想让有缘者看一看。我看後觉得她的转变发自内心,虽然学的时间不长,还不到一年,但佛法在相续中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这种转变也是永远的。相反,如果没有这样,戒律中说即使守一百年的比丘戒,实际上也是一岁的孩子。所以你们方便的话,应该看一下这篇文章,里面有些对我个人的赞叹,不是我谦虚,确实已经过分了,但除此以外的内容应该比较真实。因此,大家学习佛法不要说得很大、做得很大,应该从内心有所转变!

言归正传,此处说对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没有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没有能力,但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给它任何东西,应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它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改变它,使它所作都顺应於佛法。

以前大德们对身体不太执着,吃穿方面完全不考虑,只把它当作一个修行工具。弘一大师在《讲演录》中讲印光大师时说:印光大师一生对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每日早晨只喝一大碗粥,没有菜。每次吃完饭後,以舌舔碗至极净为止。(这有点像我们藏族人舔糌粑。有人曾问:藏族人舌头为什麽特别长?我以前也开玩笑:这是从小锻炼的,如果你从小就舔糌粑,舌头也会这样。)然後再将开水注入碗内,荡涤其汁用以漱口,慢慢咽下,唯恐轻弃残余的饭粒。午饭也只有一碗饭、一碗大众菜,吃完後和早上一样舔碗漱口。如此已有三十多年。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并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关,有时候生活越简单,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能增上。以前华智仁波切到藏地各处云游修行,生活犹如一个乞丐。他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条氆氇,从来不带侍者,不骑马或犁牛等牲畜,行为看起来极其平凡,但其成就和发愿力,不用我说也是众所周知。

所以我们应该看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身体做善事比较令人满意,吃好点、穿好点也可以。但现在外面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天天造恶业,但满脑子想的是买的房子怎麽高档,坐的轿车怎麽豪华,吃的怎麽有营养,穿的怎麽有品位,怎麽到星级宾馆去享受生活……贪婪欲望不断膨胀,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当然,像古代人那样生活,现在恐怕也不现实,但还是尽量平淡一点好。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影响。现在许多人在吃饭方面也有改变:以前人们特别喜欢搞排场,把餐桌摆得满满的,吃不了也点一大堆,随便浪费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後来由於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变得比较节约,吃多少就点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带回去。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好。我们作为佛教徒,言行举止应该多为众生着想,要考虑一些世间真理,道德品行方面多学习古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良心不会退失,道心也会越来越增上。在对待身体方面,《教王经》中亦云: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於身生贪执。因此哪些人修证很高,哪些人修证不高,从表面上也看得出来。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们应把身体当作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有关教言中讲到,依靠这个身体,我们可从轮回的此岸往解脱的彼岸,然後又依靠它返回度化无量众生。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按照律藏里的有些观点,对身体要不堕入两边。吃得太差,营养不良,身体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过分,容易产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行持善法。穿着方面也是同样,衣服特别破烂、特别单薄,身体受不了,会影响自己修行;穿得特别漂亮,整天讲究打扮,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这也是修行的大障。因此,我们应像戒律中发愿的那样,合乎中道、不堕两边,这才是修行的基本要求。除了依靠身体暂时利益众生外,到了最究竟的时候,不清净的身体还可以转成如意宝般的佛身,那时候随众生因缘,此身可示现无数化身,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因此,我们的身体唯一就是要帮助众生,没有它,只有单单的一颗心,坐禅也好,修出离心、菩提心也好,都是不能实现的。有了它以後,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哪怕在身上割一块,对发菩提心的人而言也理所应当。

唐代有位智舜禅师,他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个猎人射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後逃到禅师面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沿着血迹找到这里,索讨那只野鸡。禅师慈悲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禅师用佛理再三劝解,但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这个猎人特别坏!)禅师没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猎人大惊,终於觉悟到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从此放下屠刀,不再从事打猎。

这位禅师的行为非常感人!为了救护一只野鸡,我们能忍受这种痛苦吗?过段时间我们也会讲到,布施身肉来满足众生,虽然功德很大,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前,凡夫人若贸然行持,可能会生後悔之心。所以,大家应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帮助众生,若能帮助一个众生,也是最荣幸、最高兴的事情了。

这次听受《入行论》的道友,每个人都应发心:三年之内度化一个众生。所谓的度化是什麽?就是未皈依佛门者,通过权巧方便让他皈依,然後引导他发菩提心。而不一定是原来某人生意做得很好,後来让他虹化变成光消於法界,或者让他开悟大显神通。没有这麽高的要求。只要能让一个人今生皈依佛门,或者出家,或者没有出家也不要紧,关键是对佛有信心,然後发起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度化。因此,大家要尽量依靠身体来帮助众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癸三(控制後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自己应该是自己的主人,能主宰控制自己的身心。在这一品当中,主要讲了以正知正念来控制自己,如果像发心脏病一样无法控制自己,则应该马上提醒:我是发了心的人,跟社会上的人不相同,在别人面前我的行为应该如法,心态也不能太糟糕。当然,像诸佛菩萨那样,一刹那也不起烦恼或不如法的念头,凡夫俗地不可能做到,但我们毕竟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有生之年行持善法,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定的把握,这就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内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经常面带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识的人,都会以和蔼的微笑给他人带来快乐。其实一个人的表情,能够影响周围许多人。国外有些大德,如观音菩萨的化身,他们的微笑、神态和举止,吸引并感化了无量无边的人。然而,有些人在见到别人时,不是愁眉苦脸就是怒目相视,身边的人直接或间接也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常常面带笑容,即使内心微笑不起来,假装微笑也可以。但说实话,假装的微笑很难看!(众笑)——现在大家都笑起来了,一下子面容就变了,这种状态不知能保持几天?

平息怒纹眉,杜绝对众生怒容满面、横眉冷对。当然,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忿怒相,这不可一概而论。因为有些众生用平和的方式没办法调伏,就像以前国王赤松德赞和菩提萨埵,对一些鬼神非人实在无法以寂静行为制服,於是请莲花生大师以忿怒相来降伏它们。在密宗当中,也有些本尊和护法神是忿怒相,实际上这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後,行为应该和善慈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应充满慈悲爱心,这样所散发出来的表情,对众生一定是有利益的。不然,跟谁接触都好像不屑一顾,待人接物经常用特别不满的语气和表情,那是不合理的。

现在佛教徒之间的交往,一定要发扬团结和合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大乘佛法在世界中是很难弘扬开来的。所以我们内部发心人员之间一定要团结,人与人之间如果连一点宽容豁达都没有,度化众生又从何谈起?外面各教派之间、各上师之间、各弟子团体之间也一定要和睦相处。最近我了解一下,现在学《入行论》的道友有觉囊派、噶举派、格鲁派的,还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的……凡夫人总是随外境而转,知道了这些後,我心里确实比较高兴。当然,并不是学我们的法就高兴,的的确确不是这样!我们的法和你们的法,我觉得没有什麽差别,但世上有许多愚痴的孩童,通过一些方法让他们上学校,学一点正规知识,这就是我高兴的原因。现在佛教团体的素质普遍比较低,真正的佛理很多人都不懂。前不久,一位日本道友跟我说:我所在的地方,佛教完全成了一种形象,真正的闻思修行,尤其是对内心的调整,基本上都没有。(当然,这只是部分地区,以前佛教在日本大多数地方还是非常兴盛。)藏地、汉地的部分地方也有这种现象,佛教徒做个仪式收点钱,佛教似乎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很少人能体会到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其实,不管你学哪个上师的法都可以,哪个传承的法都没有什麽差别,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派犹如甘露一样中边皆甜,对众生都是有利的,所以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如果连这一点为人处事都不会,还说要度化众生、感化众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些佛教团体经常勾心斗角、互相竞争嫉妒,这种行为不太好,如果你真的有本事,那应该去跟外道斗争。世上有那麽多人不承认前後世、业因果,在这些邪思邪见者面前,你特别恭敬,一点脾气都没有。可是到了佛教内部,你这个不满、那个不满,好像成了主人一样。现在个别地方的佛教团体,在团结方面比较差,所以我非常希望各教派、各上师、各弟子之间的关系要融洽,也只有这样,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才能广泛弘扬开来。

汉传佛教中的海涛法师,他的行为我还是非常随喜。通过生命电视台,他让人们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就更不用说了,他本身也是学汉传佛教的)。有人说他学藏传佛教,有人说他没有学,这个并不重要,不管是学哪个宗派,彼此之间都要互相借鉴、互相尊重,用开放的眼光来取长补短,这样佛法才能弘扬开来。近几年来,海涛法师通过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进行交往,以智慧座谈的方式来遣除众生的怀疑,用互相对话的方式来帮助众生,逐渐打破人们原来的成见,对各宗派之间沟通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知道,不管是汉地藏地,对佛法抱有怀疑的人历来比较多,有些学藏传佛教的人歧视汉传佛教,有些学汉传佛教的老法师也很排斥藏传佛教,一直以保守的态度和见解约束下面的信徒。当然,如果他修证特别高,弟子能圆满完成学业也很好,但有些人自己教不了,又不让弟子接触其他宗派,这样可能不太好。所以大家要有开放的眼光,该学的应该虚心去学,哪里有长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当今国际也是如此,闭关锁国只有自己吃亏,现在许多国家都知道开放的重要性,只要一个国家发明了先进东西,其他各国马上纷纷效仿、争相使用。我们佛教也应该这样,彼此之间要精诚团结、互相合作,共同弘扬如来教法。在弘扬的过程中,大家没有必要针锋相对,佛教本来是非常圆融的,不要说佛教内部,即便跟其他宗教、非宗教的人接触,也应该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不应该存在尖锐矛盾。所以,佛教徒内部不要经常为你的弟子、我的弟子你的上师、我的上师而争执不休,哪里有真正的佛教,大家都应该虚心学习。

性格不好的人,跟谁都容易发生矛盾。我们藏族人比喻说:性格恶劣者,如同牛角装在口袋里。牛角弯弯曲曲,装在口袋里,到哪里去都不方便,稍微动一下,袋子里就嚓嚓作响,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性格不好的人也是这样,他在哪个团体,哪个团体就不安宁,经常和人发生争执。在小组里不行,大组里也不行,噶举派里不行,禅宗里面也不行,不管是对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他跟谁都合不拢。其实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尤其大乘行人更要学会宽容,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应像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没有必要互相排斥。所以,大家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应该忘记自己,全心全力地帮助众生,有了这样的心态,什麽事情都可以接受。否则只有画地为牢,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中,什麽都不能接受,什麽都不愿意采纳。

众友正实语,要做一切众生的亲友,说真实可靠的语言。现在有些人说起话来全部是花言巧语,内容空洞没有任何实在意义,而且经常欺骗别人。对发了心的修行人而言,在众生面前一定要说真实语。《亲友书》中将语言分为美语、实语、颠倒语三种,尤其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社会上需要狡诈的语言来欺蒙别人,但这是世间人的做法,现在大家发了心以後,语言上应该有所改变,这一点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二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五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品 思考题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回目錄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Yahoo!奇摩部落格
屏东市慈悲林雪域学佛会无名小站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贾杰康楚仁波切上师的嘱咐2008/10/01 09.01
吉祥天母

赞助网站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Nissan 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