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無量壽佛學會六~十月法訊 秋竹仁波切騎虎忿怒蓮師多傑佐勒灌頂 恩珠格西口傳《現觀莊嚴論》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节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5/03 08:07:21
學習次第 : 进阶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节课

第五十六节课

癸二(观後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者欣赏丰富多彩的戏剧、电视、电影等节目时,应观之如幻如梦,不要对此耽着不舍。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学会随顺众生,从有些菩萨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通过谈一些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可以将不信佛的众生引入佛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我一定要如如不动地闭关,不能跟别人交往,从而撇开一切外缘,这是不合理的。按照大乘论典所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此问题昨天已解释过)。但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断绝各种闲谈以及观看散乱自心的节目、欣赏娱乐活动等。因为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诱惑,一旦生起贪嗔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会毁坏无余。所以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触这些外境,假如实在无法避免,也应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耽着这些。

此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毫无意义的闲谈,最好不要贪执。关於这方面,我们讲《君规教言论》时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个魔鬼,一个皈依了三宝,另一个未皈依。一天它俩遇见两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准备夺取他们的性命。皈依者说:别急,我们先去观察一下,看他们讲不讲佛法,如果他们讲的话,请不要害他们,否则再下手也不迟。它们便一直尾随其後。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害他们了吧?皈依者说:不能,他们已经讲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皈依者讲述了:何为身不放逸,何为语不放逸,何为意不放逸……未皈依者听它讲得言之有理,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并发心皈依三宝。由此公案也可看出,我们平时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一直讲跟佛教无关的话,邪魔鬼神很容易侵害你,但若经常以正知正念来谈论佛法,纵使非人也无法危害。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无义闲谈,即使不得已要说一些闲话,最好也不要耽着它,不要把它执为实有。有些人爱讲一些色情暴力的话题,对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津津乐道,始终也不厌烦。虽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说话不可能像阿罗汉、菩萨一样,内容全部围绕着自己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一般来讲,我们现在已经皈依了佛门,并受了不同层次的戒律,对平时的语言还是值得观察,看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意义,对一些事物是否耽着?有些人一提起自己的怨敌,就怒不可遏,边哭边生极大的嗔恨心;一讲到自己以前感情的经历,又开始生起强烈的贪心,仿佛回到了过去时光。这种现象对修行人而言是不合理的,你可以谈论,但不要太执着,说话应该注意这一点。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欣赏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时,也要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作为一个凡夫人,最好不要去那些对护心无利的场所,否则你刚开始的动机比较善妙,但这些外境对凡夫的诱惑极大,可能最後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就像有些小孩,最好不要让他出去玩,不然他出去以後,自觉回来的非常少。同样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去那些场合,因为能以正知正念来护持相续的人并不是特别多。

当然,若是最後有者 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毗奈耶经》有这样一个公案: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生於印度特别富贵的家庭,在没有出家前,舍利子叫涅甲,目犍连叫邦纳杰。因为他们是最後有者,故对色声香味等世间欲妙没有多大兴趣。(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出,有些居士或者出家人,平时也是对世人比较羡慕的对境无有兴趣,而对佛法方面或是对三宝的功德,起非常大的信心,这就是自己即生中可获成就的一种相兆。)二人本来不愿去一些娱乐场合散乱,但有一次当地举行了异常隆重的娱乐活动,在父母的强迫下,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当时,二位尊者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智慧等各方面都非常出名,彼此久闻对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没有见过面。当天恰巧他们坐到一起,舞台上人们尽情表演,各种节目丰富多彩,但他们两位兴趣索然,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津津有味。旁边有些人认为他们非常愚笨,不懂得享受快乐;有些人认为他们可能精神有问题。表演到了中间,邦纳杰问旁边的涅甲(此处跟《广释》略有不同):今天的节目你看了没有?听了没有?涅甲回答说:我看了也听了。”“那你感觉怎麽样?”“舞台上的那些人,全部以死人屍体般的姿态在展现,通过他们的表示,召集着许多接近死亡的众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麽精彩之处。邦纳杰对此非常赞同,便问:您是不是鼎鼎大名的涅甲?对方答言:当地人是这样称呼的。然後,涅甲问邦纳杰:你觉得今天表演的节目怎麽样?”“我看了也听了,但感觉这里所有的装饰品全部是一种包袱,所有的舞蹈都是虚假的相,所有的歌声是疯狂的呼声,所有的色法全部是无常的,因此我也没有什麽兴趣。”“啊!您是不是赫赫有名的邦纳杰?”“世间人是这样称呼的。(他们两个都比较好玩!)从此之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後来出家都证得了圣果。

所以,我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假如参加这样的场合,眼前出现各种眼花缭乱的对境,也不能好像入迷了一样,开始拼命地贪执。现在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整个身心非常投入,不吃不喝地一直盯着。旁观者看到这副模样——“噢,不要说他是最後有者,就连修行人也不合格。他们的心完全被对境的迷幻显现所控制,一点自由也没有,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对境时,理应断除贪执。

这一点对凡夫人来讲,当然比较困难,但只要懂得《入行论》的内容,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於不同场合中自觉串习,这样一来,当你遇到外境时,才会用得上对治法。就像军人没有上战场时,天天训练制敌之术,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对境,原来那些熟练的本领就能派上用场,完全可以战胜对方。

所以大家听完这部法以後,自相续应该稍有改变,倘若一点改变都没有,还是跟往昔一模一样,那除了有一点闻法功德外,意义也不是特别大。其实这次宣讲《入行论》,我每天也可以讲十几个颂词,字面上一过也比较简单,但我还是想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每个问题详详细细地阐述,讲完了之後,希望这次学习的人,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随便应付一下,应该为自己和众生的利益好好地思考、好好地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插桩子,这些行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这种散乱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话,应忆念大乘经典中断除一切无利於众生之事的教言,以惧怕违越佛制戒而堕落恶趣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当然,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是开许的。但没有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这在戒律中不允许。

有人可能想:不能挖地割草,这是比丘守持的戒条(别解脱戒中这些属於堕罪),为什麽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这些小乘戒律?这些虽然在小乘中被严格遮止,但作为大乘菩萨,出家菩萨当然要按《别解脱经》所制定的去行持,在家菩萨也不能违背如来教言,倘若明白这些道理後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那将招致痛苦的果报。《涅盘经》云:三世因果,回圈不失。如果轻视如来教言,来世一定会成熟苦果。

以前迦叶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树)而砍了那棵树,後来转生为一条大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它以转轮王的身相来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现出原形——只见它被头上长的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的部位昆虫弥漫,感受着巨大痛苦。由此可见,即便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後患。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如来教言,随随便便去挖地割草,认为这是出家人的戒律,我是在家人不用守,就算犯了也是一个轻罪,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佛陀为什麽不让挖地呢?因为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会伤害蚯蚓、蚂蚁等小虫的生命。以前梁武帝有一个师父,他修行很好,平时梁武帝对他非常恭敬。有一次梁武帝派人把他请来。请来时,梁武帝正和朋友下棋下得起劲。侍者问他师父请来了怎麽办,他没有听见,正好在下棋时说杀掉(我没有下过棋,也不是特别懂,但史料里是这麽讲的),侍者就出去把那个师父杀掉了。後来回来禀报时,梁武帝非常後悔,便问:他临死时有没有说什麽?”“他说前一劫的时候,他是个小沙弥,在挖地时不慎把一条蚯蚓挖成了两段。误杀对误杀,这一辈子受报是应该的!

表面上看来,挖地杀蚯蚓也不是什麽特别大的事情,但因果确实不虚,自己造什麽业肯定会亲身受报的,《百业经》中说:众生所造的业,不会成熟於外面的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於自己的界蕴处。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或还没有信佛时,故意或无意杀害的众生肯定很多,现在若没有励力忏悔,来世要用生命一一偿还,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我有时候这样想:学院平时有一些建设,包括我自己为了弘扬《入行论》而做修建,这个过程中可能杀了很多蚯蚓、蚂蚁之类的小含生,今後果报会怎麽样也不好说。你们有时候为了僧众、为了私人,也可能无意或故意中造过一些罪业,假如来世用宝贵的生命偿还,那是相当可怕的。所以不管是外面的听众,还是我们在座的人,无始以来到现在,或者今生到现在,可能杀害过很多众生,为了忏悔这些罪业,现在一起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儿萨埵吽……”

好!从今以後,希望大家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不要故意杀生。做到这一点也不是特别困难,现在有很多渔夫屠户,看了一些佛经和因果报应录後,放下屠刀,下决心再也不杀生。其实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靠杀生过活。所以,我很希望所有的听众,包括电视面前的佛友,你们能不能在心中默默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宁舍生命也不故意杀害众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决心,以前的杀生罪业也会得以清净,自相续中不会再有这种染污。我想这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这个颂词也特别重要,我觉得《入行论》的每一个颂词,对大乘修行人来讲都非常珍贵。

此颂的意思是,无论身体要移动做事,还是口中要发言讲话,首先必须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对自他有利益还是没有利益?有损害还是没有损害?方方面面观察完以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安稳者,绝不能随烦恼所转,务必做到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这一点对修行者来讲相当重要。比如我想去旅游朝拜或者出差,身体需要前往那里,在没有去之前,应当好好观察地自己,这次去的动机好不好?去了以後有没有意义?有意义的话,那是自己的利益,还是众生的利益?是善法方面的利益,还是世间方面的利益?……现在有些在家人,在学习这部论的过程中,遇到的违缘比较多,经常有单位、家里、亲朋好友的事情,让自己不得不中间离开。但是离开的话,你首先要观察:到那里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完全是一种散乱心、凑热闹的心,那能不能尽量不要去?

同样,你要说话的时候,比如到某地去演讲,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那要先看这话说好还是不说好?说了的话,是为了众生还是为了自己?如果是为了自己,後果是善还是恶?依照龙猛菩萨在《宝鬘论》里的标准——“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心。

世间当中,为什麽有些人叫智者,有些人叫愚者?因为愚者不会这样观察,做什麽事情都盲目而行。而智者随时能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如此的结果也非常圆满。因此,我们身体无论做什麽事,口里无论说什麽话,一定要先观察自己的心,然後再进行操作。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麦彭仁波切有一位大弟子堪布律登,他一生中修行非常好,每次传讲佛法时,都以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为开卷语,念完这句後,再让弟子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堪布律登,藏传佛教中也有许多高僧大德用这个偈颂作为开篇偈,讲经之初就先念一遍。

以前我大概七八岁时,身边有位老出家人,他的言行举止对我佛教方面的修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时我自己感觉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在佛法上他确实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这也可能跟我前世的习气有一定关系,我自己感觉,不管是前世中的哪一世,我肯定跟佛法结过缘。小时候对杀生等非法行为没有多大兴趣,别人做的时候,自己也是特别害怕,拼命地想去救。而在善法方面,每每听到佛教念诵的声音、见到一些唐卡,那种欢喜心简直用语言无法形容。)当时我很小,还没有读书,平常到山上玩儿时,他就给我们念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这句话,自己则经常在那里坐禅观修。当时,我们很多的小孩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但这个词句都会背。现在学习研究佛法之後,我才发现小时候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

现在有些在家居士也有自己的小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他灌输慈悲爱心方面的佛教知识,从小就告诉他有佛菩萨的保佑,考不好就会造罪业,好好祈祷佛菩萨就会得满分、得小红花,不管他平时做什麽,常跟诸佛菩萨的加持连在一起,从小就在他脑海中种下这种概念,那长大以後,他再怎麽样也不会说佛教是迷信。反之,假如从小就觉得佛菩萨是迷信,到了二三十岁要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里有些大学生、年轻人,以前一直学习唯物主义无神论,後来到了三四十岁遇到一些违缘而皈依佛门,但由於过去的见解根深蒂固,有些习气是很难改过来的。如果从小就会拜佛念佛,现在便不会有这种困惑。

我有时候到城市里去,看到有些居士的孩子,就教他们拜佛,那些孩子特别小,拜佛的样子非常可爱。当然,这不仅是一个可爱,可爱的话有些小动物也有,此举对他们一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我倒觉得藏族的小孩特别幸运,他们父母没有一个不信佛的,从小会叫妈妈时他们就会念观音心咒了,这样长大以後,不信因果、譭谤三宝的人几乎没有,这确实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当然,这个话题跟《入行论》的颂词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只不过我想到哪里就说了出来,有时候离题千里,一不小心跑到小孩子的世界中去了。

言归正传,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时刻刻都应该观自己的心,这是《入行论》从开始到现在寂天菩萨一直提倡的。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为什麽修行如此成功?原因就是他们经常审察自己,身口意三门非常清净。《无量寿经》中说: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假如善於护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为就会清净无染。当然,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刚开始一定是有困难的,但若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会达到这个目标。

另外,在修行的过程中,还应依止一些具有修行境界的心灵导师。世间人称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靠他们真实无伪、无我利他的教育,能引导无量众生趋入解脱妙道。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利他,但这些所谓的利他,有时候也离不开自利的范畴。因此我们一定要调伏自心,让自我的范围越来越小,利他的范围越来越大。虽然凡夫人开始时所作所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只要将菩提心不断推广,这种利他的发心和行为会逐渐扩大的。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应该关心整个世界、关心所有的众生,而不是只关心的亲朋好友。这一点,不仅要从文字上了知,内心也要这样串习,若能如此,这也不是达不到的境界。

寅二、广说:

下面广说当我们产生一些恶心时,应该如如不动,如树安稳住。以下共有27种: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什麽时候发现自己生起贪心或嗔心,理应自我警醒:若让贪心爆发造作恶业,後果必定不堪设想;若放纵嗔心肆意妄行,结局也是无法想像。因此,言语行为应暂时停止,如树一样安住不动。

我们相续中经常会生起烦恼,尤其是贪心和嗔心,是所有烦恼中最严重、最可怕、人们谈论最多的。

1、贪心:凡夫人遇到可爱悦意的对境时,不管是人、财、物哪一种,贪心都会自然生起。假如你随着贪心而去,便会违背佛陀教言,甚至毁坏自己的戒律,最後堕入可怖的恶趣。

2、嗔心:如果我们遇到不悦意、不可爱的怨敌或病魔等对境,相续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缘起空性或慈悲法门的甘露水来熄灭,很容易焚毁我们多生累劫所积累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森林。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务必要观察自相续,一旦生起贪嗔之心,马上以正知正念来强行压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假如你遇到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可怕的贪心,或者遇到不悦意的对境,生起非常猛厉的嗔恨心,在那个时候,你应忆念诸佛菩萨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就不会有什麽不良後果发生。

比如说,你特别贪执财物,想去偷别人的财产,当生起这种念头时,暂时把它缓一下——“我暂时不能偷,要偷的话,对我的来世今世都不利,过一会儿,贪心就可能减少很多。同样,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时关系不错,但今天有些语言没有沟通好,两人互相争执不息,此时若不压制自己的嗔心,两人吵起来、打起来,也许一方就会自杀。其实,世人发生一些大事,有时候原因非常简单,不管是贪嗔还是其他烦恼所引发,十分钟之间就可能出现可怕的後果。所以,当我们产生猛烈的烦恼时,一定要想到诸佛菩萨的教言,暂时安住下来。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时,突然什麽话都不说了,一直坐在那里,再过十几分钟,就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了。可见,烦恼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一样,骤然出现时风云变色,但过一会儿就万里无云了。故而我们产生严重的烦恼时,务必要忍得了一时,这样才不会有大的过失。

《德育古鉴》中有一个不可不可的故事:有位陈医生医术高明,且有高尚的医德。先生家里一贫如洗,可却患了非常可怕的富贵病,幸经陈医生悉心诊治,才得以痊癒。陈医生未收分文诊金,还帮助了不少药资,先生一家感恩不尽。某日,陈医生到远地去出诊,回家途中天色已晚,便在先生家中借宿。当晚,先生的妻子跑进房来,在陈医生面前现出不太如法的行为,一直引诱他。深夜见此花容月貌的少妇,陈医生也不禁心神荡漾,正要堕落之时,猛然想起古德戒淫文中的教言,告诫人不能失去良知,便大呼不可。哪知张妇不肯甘休,上前拥抱,陈医生又大呼:不可!不可!使劲把她推开……这样一直挣扎到天明,他始终保持着清白,没有被淫行染污。几年後,陈医生的儿子参加考试,考官批阅其文章,觉得并不满意,准备不予录取。空中突然出现不可的声音,考官便把文章再看一下,仍觉得不过关,决定不予录取。虚空中又喊道:不可!不可!再把文章取出重阅,发现尚有可取之处,於是陈医生的儿子便榜上有名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案,陈医生不邪淫的功德应该说是现世现报,即生中他儿子依靠这种阴德考上了大学,他自己也在千钧一发之际,忆起古德的教言而未失去良知,一生中清清白白,没有染上邪淫的罪业。所以,当我们生起可怕的贪心时,一定要学会克制。

关於嗔恨心方面,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也讲过:有个人花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句教言:缓一缓,再生气。想一想,再行动。他觉得特别不值得,光这麽一句话就花那麽多钱,心里直喊冤枉,後悔不迭。当天深夜他回到家里,见妻子跟另一个人睡在一起,於是火冒三丈,立即抽出宝剑准备杀人,忽然,他想起了那一句话,就停下来仔细察看,才发现那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原来,当天妻子生病了,母亲是特意来照料她的。此人方才醒悟过来:这句话的确是真正的智慧,五百两黄金岂能与妻子和母亲的性命相比!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两个人先是吵架,後来打架,最後无法对治嗔心而杀了对方,从此自己一辈子都後悔,而且二人生生世世都结上仇怨,冤冤相报非常可怕。所以作为修行人,如果生起猛厉的烦恼,应让这种情绪稍微缓和一下,像树一样不动安住。树紮根於大地,无论狂风暴雨、自然灾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而造作恶业,暂时不言不行让心先安住下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

在座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平时修行方面的违缘比较多,不如法的烦恼也经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一时冲动,令自己做出不智之举。假如非要做这些,三思以後再做不迟,否则事情一旦无可挽回,再後悔也来不及了,心中将永远留下无法癒合的伤痕!










相關文章: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忏悔罪业 第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二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五节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三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不放逸 第四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第四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一品 思考题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回目錄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Yahoo!奇摩部落格
菩提三乘林佛学中心
大乘法脉联合会FPMT-传授的宗喀巴大师之格鲁派传统,西藏佛教的教授、 共修、公益服务
大圆满龙钦心滴课诵实修
贾杰康楚仁波切上师的嘱咐2008/10/01 09.01

赞助网站
佛教世界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自由電子新聞網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