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生中心8月份法訊[更新] 兩岸票價降? 民航局長:不降價別想飛 滅息四大災障普巴祝千萬人法會歡迎踴躍護持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10 08:04:23
學習次第 : 进阶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

 

  述:日宗仁波切

  译:如性法师

声音档:2002-39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六个科判,「罪障速得净除」。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纵使是非常大的「恶业」,也能够在这个当下,透由菩提心这种力量能够将它净除。所以在《入行论》当中也有讲述到说:

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也就是说再大的罪恶,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能够将它净除。比如说我们看到小乘的行者,像声闻以及独觉的这些阿罗汉而言,他们没有办法断除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他们的心续当中没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他们也了解「无我」的内涵,也证得「空性」的道理,但是在烦恼障以及所知障当中,他们为什麽只能断除「烦恼障」,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续当中没有这一颗菩提心。

    至於像证得空性的这样一种「智慧」,不管是小乘的声闻独觉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这些在他们的心续当中都有,但是为什麽有人能够断除「所知障」?却有人没有办法断除,只能断除「烦恼障」?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当中,是否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一般而言,如果我们想要净除非常大的这些罪障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透由观修「空性」以及观修「菩提心」来断除,在这两者当中又以「菩提心」的力量为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续当中有菩提心的话,我们就能够断除烦恼障以及所知障;相反的,没有菩提心只有空正见的话,我们就只能断除烦恼障,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七个科判,「所愿皆成」。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一颗菩提心的话,不管是自利这一方面也好、利他这一方面也好,所有一切的事情,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来成办。就以今生的角度而言,对於我们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我们想要成办的不外乎是「来生不堕入三恶道」,或者是「来生能够得到增上生、得到解脱的果位」,或者是「得到圆满的佛果位」。不管是不堕入三恶道也好、得到解脱、或者是佛果位,这些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来成办。所以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不管是自己这一方面也好、或者是他人这一方面,现前、究竟种种的事情,都能够透由这一颗心来成办它。

所以今天如果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菩提心的话,我们所想要做的事情都能够成办。除非说我们今天所要做的这件事情,可能是众生所造的「共业」,没有办法改变的当下,这是例外;不然一般的菩萨他所发的愿,都是能够藉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来成办的。除非说这件事情是众生的共业,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话,这是另当别论;除此之外,菩萨他们发的愿都是可以成办的。而且不管是息、增、怀、诛种种的事业,要是能够透由修学菩提心来成办的话,它的速度是会非常、非常快的。所以不管是息、增、怀、诛种种的事业也好、我们在修学像长寿法、或者是观修本尊的当下,最主要的就是说,我们要把「上师跟本尊观想成无二无别」,在这个之上修学「空正见」以及「菩提心」的话,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短暂时间之内,成办种种的利益。

所以最主要的就是说,在观修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把上师跟本尊观想成无二无别来作祈请,并且在这个之上观修空正见以及菩提心的内涵,这个对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八个科判,「违缘障碍不能伤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外界的种种违缘,不管是人也好、非人也好,外界的这些种种的违缘障碍,是绝对没有办法伤害我们的。在这个地方,以前的上师他们也有讲述到说,因为我们都知道转轮圣王他的福德是非常、非常的大,要是没有广大的福德资粮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当上这个转轮圣王的。所以如果想要当上转轮圣王的话,就可以想见说,他的福德资粮是非常、非常广大的。那也因为他的福德资粮非常广大的缘故,在他的四周围会有许多的金刚手菩萨环绕着他,然後时时刻刻都保护着他,而且据说这些金刚手菩萨的数量加起来可以超过一千尊。也就是说在转轮圣王的四周围,有一千尊的金刚手菩萨会守护着他。

那菩萨就比之前的转轮圣王,不管是福德也好、智慧也好,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转轮圣王还要来得优越。所以在他四周围的这个金刚手菩萨,会比转轮圣王的金刚手菩萨还要再多一倍。也就是说转轮圣王他是有一千尊金刚手菩萨在保护着他的话,那菩萨们就有二千尊的金刚手菩萨,会时时刻刻在他四周环绕、保护着他。所以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缘故,外在的种种的违缘也好、障碍也好,是绝对没有办法入侵的。“

在这个地方也有讲到一个公案就是说,导师释迦世尊他以前在行菩萨行的过程当中,有一世他是投生在森林当中,这个时候他所呈现的面貌,是一只断翅的小鸟。有一天森林当中突然起了大火,起了大火的当下,有翅膀的这些鸟儿,牠们自然就会飞走;但是没有翅膀的这些众生,牠们也就自然的会被困在这个森林当中,没有办法逃出去。这个时候因为导师释迦世尊,他虽然是呈现出这样的一种面貌,但是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有菩提心的缘故,所以他就对着火神这样说:「如果你再继续燃烧下去的话,你会伤害到很多的众生,请你不要这样做。」所以因为他内心当中的菩提心的缘故,顿时这些火就完全息灭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续当中,有这一颗菩提心的话,外界的种种违缘障难,是绝对没有办法伤害我们的,这个第八个科判当中的内容。

这个地方又有讲述到说,如果说我们在内心当中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不仅仅是外在的这些违缘没有办法伤害我们,可能还会有种种的违缘,在瞬间之内变成种种的顺缘。以前在西藏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位噶当派的上师,他平常所修的就是修学菩提心这一方面的法门。有一天就是有许多的非人,他们在讨论说:「我们要用什麽样的方式来伤害这个修行人?」所以他们就派了一个代表,然後去见这一位修行人。这个代表他在这个洞口的时候,他看到这个修行人的当下,结果他就看到这个修行人在观修这个「菩提心」。结果回去之後,他就回去报告说:「我今天去看到这个修行人是怎麽样的一种状态」。结果他就跟他上面的人禀告说:「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去伤害他会比较好,因为他爱护我们的心,甚至超越过他爱他自己的心,他是非常疼爱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是去帮助他,而不应该是去伤害他,因为他非常爱护我们的。」这边是有一个公案。“

另外一个公案就是说,之前十三世的法王那个时代当中,就是有一位出家众,以前他是观修所谓的大威德金刚,之後因为观修的过程当中,有出了一些违缘的缘故,所以他来生就投生在饿鬼道当中,而且所现的面貌就是如同大威德金刚一般,他时常在罗布林卡的这个地方(也就是法王他住的地方)出现。他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十三世的法王,他就想说:「我应该用什麽样的方式来对付这个饿鬼?」这个时候法王就想说,既然他之前是观修大威德金刚的关系,所以我应该也要观修这个大威德金刚的法来对付他。所以这个时候法王他就入定,而且示现了所谓的「佛慢」,然後在观修的时候也现起了大威德金刚。这个时候那个鬼,反而来嘲笑他说:「其实你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做观修,观修大威德金刚是不能这样来作观修的。」那个鬼他是非常的聪明,在那个地方他嘲笑法王说:「你只是在那边假装观修而已,其实你根本不懂得什麽叫大威德金刚,你也不会观修。」所以这个时候法王他就有一点生气,但是他也拿这个饿鬼实在没有办法,因为那个饿鬼的嘴巴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利,他讲什麽都讲不过他,这个时候法王就去找了救兵。

在那个地方当地有一位大师,他叫做切涅格西仁波切,这位仁波切他的修行非常、非常的高,他本身是安多人。这个时候法王就求助於他说:「有一个饿鬼他非常的聪明,而且他讲话非常、非常的刁攒,所以我想要对付他都没有办法,所以今天请你出马。」这个时候这位上师他就到了这个鬼的面前,但是他到了这个鬼的面前,他也不示现什麽佛慢、也不观修什麽大威德金刚,他在那个当下就观修了「悲心」。所以他在观修悲心的同时,对方也就是这个鬼,他突然就哭了起来,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他调伏了这个饿鬼。之後法王就对这个事情特别的好奇,就是说:「你是用什麽方法来调伏他的?」他就说:「我也没有用什麽特别的方法,我只是在当下观修了悲心,他就哭了起来,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所以法王就对於这件事情非常、非常的惊讶。这个公案一直到现在,也就是现今的这位法王,他在讲法的过程当中也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它拿出来讲。

之前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上师,也就是切涅格西仁波切这位上师,他本身的成就是非常、非常的高的。他也有当过帕绷喀仁波切以及次江仁波切,诸多大善知识的上师,也就是他们的经教师。“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九个科判,「一切地道速得圆满」。这边就有讲到大乘的五道十地,也就是透由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我们能够在短暂的时间之内,得到五道十地的种种的功德。这个地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有讲到,比如说有两个人,他们同时都要去田面割草,他们所用的镰刀,如果是一位「愚人」的话,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说,要先把这个镰刀磨利,这个时候他可能就拿着这把镰刀往田里面冲,这个时候他就会花很多的时间在那边割草。但是因为他的镰刀不利的关系,所以他必须要花很多的心力、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办法把农田里面的草都割完。对於「智者」而言他就不同了,他刚开始的时候,会把步调先放慢,先把手上的这把镰刀先磨利;磨完了之後,他才会走到田中,然後以最短暂的时候,把农田里面的这些稻草、这些杂草都割下来。现今虽然我们不用镰刀,我们就是用各式各样的机器,但是有好的机器割草、跟没有好的机器、或者这个机器已经不太灵光,我们同样做一件事,那个效率是相差非常、非常多的。

所以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当下生起一颗菩提心,我们做什麽事情都能够非常快速的成办。相反的,要是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做这件事情,可能就要花上非常、非常多的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能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功效,还是有待考虑的。所以发起菩提心就如同「智者」一般,他在还没有做事之前,会先把他的镰刀先磨利。所以我们在还没有行善之前,我们也应该先观修菩提心之後,再去行善。如果我们没有透由观修菩提心,然後就莽莽撞撞的去做一些善事的话,我们在当下必须花很多的时间、花很多的心力,但是他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圆满。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行善的当下,我们就必须要学前面的这一位「智者」一般,在还没有割草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把手上的这把镰刀先磨利。所以就如同这样一般的道理,我们在还没有行善之前,也要在内心当中想办法,看是不是能够生起如同「菩提心」一般的这种心识再去行善,它的效果才会好。“

接下来第十个科判,「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其实这几个字它是有相当深的内涵的。我们这边有讲到「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也就是说「菩提心」它为什麽能够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是有它的原因的。之前我们有提到说,任何的一种「安乐」都是透由之前「行善」所得到的果报。就比如说在天气热的当下,我们开电风扇的时候,会有一种凉爽的这样一种乐受,它也是透由之前行善所得的果报。所以就是说再微细、再微小的一种安乐的感受,它也是透由之前行善所得到的一种结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说,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安乐,在这个之前我们必须行善。所以讲到「行善」我们就必须连想到说,之前有一天我们有讲到佛陀的事业,佛陀的事业当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能作者的事业,以及所作境的事业。所以在我们的心续当中任何的一种善念,它都是佛陀的事业,它是佛陀的所作境的事业。也就是透由佛陀的「智慧法身」为增上缘之後,佛陀对於众生们宣说各式各样的法门,也就是透由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才有办法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生起所谓的「善念」,所以这些都是包涵在所作境的事业当中。

在我们的心续里想要生起善念的话,必须透由修学佛法。那法是从何而来?法是透由佛陀所宣说,我们才有办法听闻。佛陀又是从何而来呢?佛陀他是从菩萨所生的。所以在《入中论》当中也有讲到「诸佛复从菩萨生」,也就是说诸佛这样一种圆满的境界,他是透由什麽样的因缘而产生的?他是透由菩萨这样的一种因缘而产生的。那菩萨又是从何而来?他是透由菩提心而来的。所以到最後我们会发现到,「安乐」的根本都是由「菩提心」所生起的。也就是说在这位行者的心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之後,他就成为了菩萨;在慢慢的修学当中,他就能够成为所谓的佛陀;透由佛陀宣说法门之後,众生他才有办法行善;行善之後才有办法得到所谓的安乐。所以一切众生安乐初源,就是来自於菩提心。“

以上我们已经结束了第一个科判,「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并兼胜利」。既然说发起了这样的一种心识,也就是发起了菩提心有种种的功德的话,那我们应该要如何发心呢?这个时候就讲到第二个科判「发起菩提心之理」,这个科判的内容,我们之後过几天为大家作讲说。“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的「正抉择能趣解脱道性」的这个科判,进入了今天的第二讲。这个科判当中又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一个科判,「以何等身灭除生死」这个地方是讲到暇满。至於暇满的这个部份,在下士道的时候已经有讲述过了。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科判「修何等道而为灭除」,既然我们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说,我们是什麽样的因缘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流转的?流转的根本(也就是轮回的根本)为何?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到说,轮回的根本来自於「无明」。既然我们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断除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断除无明;如果没有办法断除无明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跳脱。那如果想要断除生死轮回(也就是断除无明)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修「无我」的智慧,也就是修学「空正见」。

在《入行论》当中也有讲述到说,我们内心当中种种烦恼也好、种种的过失、轮回当中种种的痛苦,它都是来自於所谓的「萨迦耶见」,也就是所谓的「坏聚见」。如果说今天你想要断除内心当中的烦恼,以及轮回当中种种的过失的话,必须透由修学「空正见」的内涵,才有办法断除。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想要去承受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的话,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说,痛苦的来源来自於何?这个时候会发现到说,痛苦的来源完全都是来自於我们内心当中「无明」的这样一种心识。所以要断除这样的一种心识,必须要修学「空正见」,也就是要了解「空性」的内涵。“

但是现今有一些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一听到所谓的「空性」的时候,他会把它当成是一种知识,然後想要去了解它,觉得相当的好奇,但是其实这样的一种想法是相当错误的。我们今天为什麽要来修学空性的法门?并不是在於说,它是非常的特别、跟其他的法门不太一样、或者它的本质是相当特别的;而是在於说,如果你不想要在轮回当中流转的话,你就必须要了解空性的法门。这个是为什麽?因为我们都了解到说,轮回的因在於「无明」,所以你不想要轮回的话,你必须要断除无明。要断除无明最基本的条件,你必须要对於「空性」的内涵有所认知。所以今天我们要修学空性的法门,并不是因为它相当的奇特、或者是它跟世间的一般知识一样,才来作修学。而是说你不想要得到痛苦,你不想要承受你面前种种的痛苦的话,你没有修学空性的法门,是绝对没有办法跳脱的。

既然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想要生起这样的一种空正见的话,在之前是必须要有其他的条件,所以讲到所谓的「定学」以及「戒学」。今天早上我们也有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将一棵大树砍下来的话,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把锋利的斧头,而且需要有强而有力的臂膀,以及健康的身体。就如同这样的例子一般,我们今天想要断除「无明」,就是想要砍伐这棵无明的大树的话,就必须要有如同锋利的斧头一般的「慧学」,这个地方就有讲到所谓的「空正见」。不仅仅要有这把锋利的斧头,而且我们要有如同强而力般的臂膀般的「定学」。这个地方就有讲到慧学还未生起之前,必须要有定学作为摄持;接下来定学还未生起之前,我们必须要有如同非常健康般的身体一般的戒学。也就是透由戒、定、慧这样的一种修学次第,我们才有办法断除、才有办法斩断这个「无明」的这棵大树。

至於共中士道这个部分,对於慧学以及定学,在这个地方不作特别讲述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要修学的中士道,并不是一般的中士道,而是要修学「共中士道」的缘故,所以这个地方并不做特别得多说,而在上士道的六度当中,会对於慧学以及定学再一次的阐述,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不介绍所谓的慧学以及定学。“

这个地方我们就有讲到了所谓的「戒学」。「戒学」当中就有讲到说,如果我们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要去受戒,这个戒当中就有讲到了所谓的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当中又以比丘戒或者是比丘尼戒最为殊胜。我们在持戒的过程当中,必须透由思惟持戒的功德,以及没有办法持戒的话会带来什麽样的过患?这样不断的去思惟的当下,我们才有办法持守清净的律仪。而且在犯戒的同时,我们应该要马上就去忏悔,所以戒学的这个部分就变得相当的重要,它是生起「定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在之後上士道的过程当中,会讲到有关修学三摩地,也就是修学襌定的这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修学襌定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众多的条件,但是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戒学」的基础;如果没有戒学的基础的话,定学以及慧学是没有办法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的。

早上我们也有介绍到说,犯戒最主要有四个条件,也就是犯戒的「四门」,这个当中就讲述到所谓的「无知」、「不敬」、「烦恼多」以及「放逸」。讲到了「放逸」的话就是说,如果我们平常受戒了之後,没有时常去提醒自己的话,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放逸的现象。比如说我们受完了比丘戒之後,你没有时时刻刻的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位比丘,我应该怎麽去做的话」,这个时候就会很容易产生放逸的现象,而因为放逸我们就很容易犯戒。

接下来「烦恼多」,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时常生起某一种烦恼的话,也会因为这样的一种缘故犯戒。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观察说,我的内心当中哪一种的烦恼比较炽盛?这样一种烦恼生起的时候,它会带来什麽样的一种过患?也就是透由这样的一种思惟方式,我们要想尽办法的,在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正对治」,也就是对治这样一种烦恼的方法。也就是透由这种方式,才能够将这样的一种烦恼的力量减低。

接下来「不敬」,所谓的不敬就是说,我们对於大师(也就是我们导师),他所制定的这个戒律,要生起恭敬心。因为佛陀他今天会设定这些戒律,是由於他内心当中有悲心的缘故,他知道说要是我们能够好好去持守的话,对於修学而言是相当有帮助的。他并不是要来找我们的麻烦,他今天安立这麽多条戒律,是有他相当大的、有相当深的这个目的在的。所以我们在持守的过程当中,也应该生起一种,「今天佛陀他会制戒,最主要的原因,他是想要帮助我们,并不是想要找我们的麻烦」。既然他想要帮助我们的话,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说,有一些律仪实在是非常的麻烦,但是在这个当下也应该生起说,「其实佛陀今天会制戒,是真正想要帮助我们,所以我在当下,我也应该要好好的持守。」这个是不敬的这个方面。

接下来「无知」,所谓的无知就是说,我们对於戒的内涵要是不了解的话,就不懂得说应该要如何的来持守?在没有办法了解的当下,我们就很容易犯戒。以上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犯戒的四门。“

接下来我们看到「於上士道次修心」。「於上士道次修心」当中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并兼胜利,二、发起菩提心之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第一个科判当中分十,这边我们看到第一个科判,「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能不能够入大乘之门,就是取决於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否能够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如果有菩提心的话,我们就是正式的进入大乘之门,要是没有发起菩提心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大乘之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得佛子之名」,如果能够发起菩提心的话,在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我们就能够得到所谓的佛子之名(也就是所谓的菩萨)。纵使说在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你没有其他的功德的话,也会因为菩提心的缘故,能够得到「佛子」这样的一种名号。

接下来「映蔽声闻独觉」,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当中发起了菩提心的话,纵使小乘的声闻以及独觉的阿罗汉,也没有办法跟我们媲美。因为在我们的心续当中,有大乘的种姓、有佛陀的种姓的缘故,所以纵使小乘的阿罗汉,他们有种种的教证功德,也没有办法与我们媲美,这是第三点。

第四「成最胜供养之田」,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要是发起了菩提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会成为所谓的人天供养之田,而且是最殊胜的供养之田。

接下来第五点「易於圆满广大资粮」,在心续当中要是发起了菩提心的话,我们能够以非常快速的时间,圆满福德以及智慧二种资粮。而且它是不用花非常多的时间,是非常快速、而且在一种非常简单的状况当中,就能够积聚这两种资粮。因为现今有一些人,在学法的过程当中,他会觉得说「要积聚三大阿僧只劫的资粮,我才有办法成佛」,他光听到这个时间,可能他都会觉得相当的灰心。他会觉得说,「我要花这麽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积聚这麽多的资粮、才能够成佛的话」,他光听到这些时间他都已经晕头转向了。

所以这个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也就是说菩萨们,他们在布施他们的手脚的时候,跟我们在布施我们自己的手脚是不同的一个状况的,而且他们所谓的布施,是登地的菩萨之後所作的一些行为。这些登地的菩萨,他们在初地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修学布施度的缘故,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头颅、或者手脚布施出去。但是他们布施的当下,他们内心当中的感受,跟我们一般人(也就是所谓的凡夫)在布施的当下的这样一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布施的同时,他们不会觉得有疼痛的感觉,就像我们将树上的这些树枝砍下来的时候,对於树木本身而言,它是不会有任何的感觉的。因为今天菩萨他们所得到的这个身蕴,并不是透由业以及烦恼来造作的,所以他在布施的当下,因为透由菩提心的摄持,所以他是不会有任何疼痛的感觉。但是有可能他在修学布施的过程当中,会有这种失落感(也就是失望的这样一种感觉)。因为他对於他自己本身的身体,还是有某一种程度的这种保护的心态,所以他在布施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感觉生起,但是至於疼痛感是绝对不会有的。

就比如说我们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布施给别人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觉到身体有什麽不舒适,但是可能会有一种「放不下」的这种感觉,这个倒是会有的。所以菩萨,今天也就是在他的心续当中,因为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缘故,他在布施的同时,是不会有这样一种疼痛的感觉。至於说提到三大阿僧只劫积聚资粮的话,这些菩萨他们是很乐意将自己的头颅、或者将自己的手脚布施给其他众生,他们不会觉得说,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是相当严重或者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六点「罪障速得净除」,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我们能够将所有的罪障,在短时间之内将它净除,到了最後能够将所谓的所知障以及烦恼障完全的都净除乾净。

第七「所愿皆成」,发起菩提心的同时,我们想要达到的愿望,皆能透由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态让它达成。

第八「违缘障碍不能伤害」,也就是说外在的人、或者是非人的种种伤害也好,或者是外在的这些违缘障难也好,是绝对没有办法入侵,也就是说没有办法伤害我们的。

第九「一切地道速得圆满」,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到说,发起菩提心之後,五道十地的种种功德,能够透由这样的一颗心,快速的将它圆满。

第十「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

以上已经结束了今天的第二讲,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讲。回到科判当中「正抉择能趣解脱道性」当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三个科判,「於上士道次修心」这个科判当中分三:一「显示人大乘门唯是发心并兼胜利」,二「发起菩提心之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第一个科判当中分十: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得佛子之名」,三「映蔽声闻独觉」,四「成最胜供养之田」,五「易於圆满广大资粮」,六「罪障速得净除」,七「所愿皆成」,八「违缘障碍不能伤害」,九「一切地道速得圆满」,十「成为一切众生安乐出生之源」。“

接下来是回向,也就是说将今天所造的功德,回向希望佛陀的圆满教法能够长久住世,而且透由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一切的有情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的这样一种果位。也希望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种种的障难以及外缘,不管是外缘也好、内在的种种的障碍,都能够消除。并且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大善知识他们都能够长久的住世、常转法轮。最後透由修学道次第的过程当中,希望都能够究竟圆满,并且在修学的同时,能够利益到其他的众生。










相關文章: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上一篇(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 回目錄 下一篇(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殊胜 唐东嘉波传规 百岁长寿佛(洛嘉玛)
普巴金刚荟供
八关斋戒只戒条及果报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尼泊尔国际浴佛节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