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2-4月份法會 秋竹仁波切普巴金剛利刃觸滅灌頂 歲末連續五日普巴金剛除障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10 08:10:14
學習次第 : 进阶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述:日宗仁波切

  译:如性法师

声音档:2002-38

 

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透由共中士道的法,看是不是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殊胜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就会讲到「生起出离心之量」。什麽样的一种状态当中,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续当中,拥有这样一颗殊胜的心识呢?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

修已故於轮回诸盛事,刹那希愿亦不暂生起,

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不管在白天也好、或者是晚上也好,我们对於轮回当中的种种盛事,也就是轮回的安乐以及种种的享用,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刹,你都会觉得这只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本质都是痛苦的,而不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这种贪着。并且无时无刻的生起一颗「我想要得到解脱果位」的这种心的状态,称之为出离心。也就是说在每一刹那之间,我们对於种种轮回的胜事,透由思惟之後,了解它都是痛苦的本质,而生起一颗想要从这样的一种状态脱离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

        之前对於共下士道这个部分,就是说以我们现今的现状而言,我们在「来生」以及「今生」这两者当中,我们是以「今生」为主的,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想法里面),我们不会觉得「来生」对我们有多麽重要。也就是透由修学「共下士道」的过程当中,生起一颗「来生」确实比「今生」还要重要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能够时时生起的话,这个就表示我们已经生起了「共下士道道次修心之量」。“

        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透由修学「中士道」,然後在内心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出离心的话,以小乘的行者而言(比如说像声闻或者是缘觉等),他们这个时候就会透由生起出离心,而继续的往他的目标,也就是小乘的最究竟的目标,也就是获得解脱轮回的这种目标继续的迈进。但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修学的是「共中士道」的部分,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後,我们必须要往大乘的这一条路,也就是往「上士道」的这一条路继续迈进,我们要想办法在内心当中发起一颗殊胜的悲心以及菩提心。

        在生起出离心之後,我们要怎麽样才能够将这样的一种念头,转为趣向大乘的这一条路的这样一种念头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思惟说:今天我在内心当中生起了这种的心量(也就是生起了殊胜的出离心)之後,对我自己有什麽样的好处?我自己得到解脱的果位之後,它能够成办什麽样的利益?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到说,虽然我可以得到解脱的果位,我将来不会在这个轮回当中流转,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利他也好、或者是自利也好,这两方面都没有办法圆满。虽然它跟(小乘)下士道的这种修学方式是不相同的,比如说我们透由下士道的修学,可能我们来生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但是因为以後我们还是在轮回当中流转的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还是有可能会堕入三恶道当中。但是透由修学中士道的法之後,我们能够得到解脱轮回的果位;但是得到解脱轮回的果位之後,对於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自利这一方面是没有办法圆满,相同的利他这一方面也是没有办法圆满;所以不管是证量也好、教量也好,教证两方面的功德,皆没有办法圆满的当下,不要说是利他,连自利这方面也没有办法究竟。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想到说,如果想要圆满「自利」以及「利他」这两部分的话,我就必须要朝向大乘(也就是必须要朝向上士道来迈进),如果我没有办法朝向这条路来迈进的话,不要说是利他,连自利这一方面我自己本身都没有办法圆满。“

        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有一些人他可能会有这样的念头产生,比如说有一类的人,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说,「我自己得到解脱的这样一种果位就好了,至於其他人而言,他有没有得到解脱的果位?或者说他有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这跟我之间没有什麽太大的关系。」这个是一种人的想法。接下来第二种人,他会觉得说,「佛果位是相当的殊胜、相当的好,但是短时间之内,我希望我能够先跳脱生死轮回,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之後,我再来帮助其他的人。」会有这样的两种想法产生,但是实际上这两种都是错误的想法。

为什麽说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呢?第一个我们有讲到说,如果他自己本身能够得到解脱的这种果位的话,但是不管是自利这一方面也好、或者是利他这一方面也好,这两方面他都没有办法究竟、没有办法圆满。即使他能够得到解脱的果位,他也是能够去利益众生没有错!但是他利益众生的程度跟「菩萨」或者是跟「佛」来相比的话,他利益众生的那样的程度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一般而言,不管是声闻的阿罗汉也好、或者是缘觉阿罗汉也好,他们在利众的时候,他们利众也可以透由「说法」或者是显示各式各样的「神通」来利益其他的众生,跟我们一般的凡夫比较起来的话,他们利益众生的这种方式是多变化的,而且他们能够利益到相当多的众生。但是跟菩萨比较起来的话,那就相差得非常、非常远了。

这个时候拿菩萨利众的方式、跟小乘的这些行者利众的方式来作比较的话,就有如同「一滩水」在跟「大海当中的水」来作比较一样,那简直是没有办法比较的。而菩萨当中,以十地的菩萨而言,十地的菩萨他在利众的时候,他利众的方式跟诸佛比较起来的话,那也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就有如是之前的那「一滩水」,跟之後的「大海当中的水」要来作比较一样。可见佛陀利众的方式,跟菩萨利众的方式已经相差得非常、非常的多,菩萨利众的方式跟小乘的行者利众的方式又相差非常的多。可见小乘的这些行者,虽然他们有在利众,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本身的能力并不是非常的强。

就比如说有一位母亲,她带着小孩子出去,但是这个小孩子他不小心掉到水里面了,但是因为这位母亲她的手非常、非常的短,所以这个时候,她虽然看见自己的孩子掉在水中,而且她也会非常的紧张,但是因为她自己的手非常、非常短的关系,所以她也没有办法将这个小孩子救出来。所以对於小乘的行者而言,他们也知道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必须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他也想要救度他,但是他想要救度他人的当下,他也了解到说「他自己本身的能力并不足够」,所以他想要作的当下,他是没有办法作出这样的一种事情。“

        纵使说小乘的这些行者,他们在获得小乘的阿罗汉的果位之後,诸佛还是会用各式各样善巧的方式,将他牵引至大乘的这条路上。一般而言,佛陀衪有说两种的法门,一种是究竟的三乘的这种法门,另外一种是究竟一乘。这两种法门,以现实的状况而言是「究竟一乘」的,但是佛陀在讲述究竟三乘的法门的时候,他会对一些声闻的行者说:你们只要修学声闻的法,将来你们得到解脱的果位之後,这就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果位。但是今天佛陀为什麽要对小乘的行者这样的来宣说?因为这些行者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们缘自己的「心」是非常、非常的强,所以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将内心的这样的一股力量转向他人的同时,这个时候为他宣说大乘的法门,对他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他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今天佛陀他宣说这样的一种法门,是有它的目的在,但是就本质而言是「究竟一乘」的。所以不管你是得到了声闻或者是独觉阿罗汉的果位,终究还是必须要走向大乘。“

为什麽我们得到小乘阿罗汉的果位之後,我们必须还是要走向大乘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说,每一位众生、每一位有情的心续当中都有「佛性」,我们都有成佛的能力。既然我们都有成佛的能力的话,佛陀衪是最有悲心的,衪知道我们有办法成佛,衪是绝对不会放我们在这个地方,所以衪会想尽各式各样的办法,把我们牵引到大乘道上。但是对於小乘的行者而言,他们得到了小乘的阿罗汉的果位之後,这个时候要将他们牵引到大乘的道上,对於他们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要花上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这个地方就有讲到说,我们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就必须要修学大乘的法门,如果刚开始我们是先修学小乘的法门,再想要进入大乘的话,这样就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以前我的上师(也就是次江仁波切),他在讲法的过程当中,也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我们说:比如有一个人他想要出家修学,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进入三大寺去修学,他跑到一些比较小的寺院;等他修学了一阵子之後,他觉得说他这样修学还不足够,他才想要进入三大寺去修学的话,这样来说他就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倒不如说,他刚开始想要修学的时候就进入三大寺去修学,这样的话对他自己本身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

那就比如说像我们一般的人,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读上了大学,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慢慢的读上去的话,我们很容易就达到我们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人就不同,有一些人他可能读小学的时候,读了小学,然後读到一个程度之後,他又不想读,或者说他想要转学等等,就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得到这个圆满的佛果位的话,刚开始进入大乘对於我们而言就相当的重要。

所以以前有一位大师他名叫做博多瓦,这位大师他也有讲到说,如果你想要涉水过河的话,第一次你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你就应该要先把自己的裤管卷起来,这个时候你过河的时候裤管才不会湿掉。如果你刚开始的时候,不将这个裤管卷起来,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说「我的裤子已经湿了」。这个时候你再走回来,将裤管摺起来的话,其实会花上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就是从这个譬喻当中要告诉我们说,如果你刚开始想要修学的话,刚开始你就必须要进入大乘。如果先进入小乘、再进入大乘的话,这样时间会花费非常、非常的长。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修学「上士道」的法门,接下来我们看到上士道的这个部分。“

於上士道次修心当中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并兼胜利,二、发菩提心之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第一个科判,也就是「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并兼胜利」。这当中有十种殊胜的胜利,我们看到第一点,「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既然我们想要进入大乘,这个时候进入大乘的门,就是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之前有为大家介绍「归依是入佛法之门」,这边所为大家介绍的,「发心它是入大乘之门」。如果能够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进入大乘之列。如果说我们生起了菩提心之後,这一颗菩提心要是透由外在的种种违缘,要是退失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算是大乘的行者。所谓「大乘的行者」,就是他在内心当中生起了菩提心之後,没有退失的这种状态当中,我们称之为大乘的行者。入大乘门就只有这一门,也就是说「只有发起菩提心」我们才能够进入大乘。

比如说像有一些的行者,他是现证空性,或者他有种种的神通变化,或者他观修所谓的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等等。但是要是没有菩提心的话,他也不能称之为所谓的大乘行者。比如说像声闻以及独觉的罗汉们,他们也是现证了空性、他们也断除了轮回,但是因为他们的心续当中没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缘故,所以他们不能够称之为大乘的行者。那要是能够发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没有现证空性、没有各式各样的神通,但是因为有这一颗菩提心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乘的行者。所以如果要进入大乘之门的话,必须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这个地方宗大师有曾经讲到说,大乘当中又可以分为所谓的「度彼岸乘」以及「密乘」,也就是「显教」以及「密教」。显教是进入密教的因,密教是显教之果。不管是显教也好、密教也好,我们想要进入大乘之门,唯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我们是没有办法进入大乘之门的。不管是以显教的角度而言之好、密教的角度而言也好,进入大乘之门唯一的方式,就是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科判,「得佛子之名」。这边所谓的「佛子」就是讲到了所谓的「菩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要是能够发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当下,在这一刻我们就是所谓的佛子(就是菩萨)。至於小乘的声闻或者是独觉阿罗汉,虽然他们已经断除了生死轮回的种种的过患,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得到佛子之名。也就是说今天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要是能够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我们没有其他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对於空性的内涵我们也不了解,也没有各式各样的神通,但是因为有这一颗殊胜菩提心的当下,我们能够得到所谓的佛子之名。所以就像一些凡夫,他对於空性的内涵也不了解,也没有各式各样的神通,他也没有办法断除所谓的所断,但是因为他有一颗殊胜菩提心的当下,我们可以称这位凡夫叫做菩萨,也就是所谓的佛子。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掌中解脱》的第815页。在这个偈颂当中就有讲到说:

发菩提心刹那间,系轮回欲诸苦求,皆因称为如来子。

也就是说在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纵使说我们是被「业」以及「烦恼」所束缚的轮回当中的众生,但是在那一刻当中,我们也是所谓的「如来子」,也就是佛子的意思。

所以今天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在六道当中每一道,都是有可能生起来的。在经论当中有讲到说,在地狱道的众生,他们也能够生起所谓殊胜的菩提心。在畜生道的众生而言,比如说有很多的龙王,他们也是在畜生道当中生起了菩提心的。也就是说这些可以从以前的公案当中可以发现,在很多的公案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很多的龙王都是听由佛陀说法之後,在畜生道的当下,他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

至於我们的导师释迦世尊而言的话,他刚开始发起菩提心,是在地狱道当中发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导师释迦世尊,他在地狱道的时候,他跟另外一个同伴,同时都要托着一个非常、非常重的这个犁车。因为这一台犁车非常的重,再加上他的同伴身体相当的不好,所以他的同伴是没办法托得动那麽重的犁车。这个时候地狱当中的狱卒,就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惩罚他的同伴。在惩罚的同时,我们的导师释迦世尊,他就觉得相当的不忍心,而对於面前的这位众生生起强大的悲心。而且跟那位狱卒说:「他要是托不动的话,就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托,你不要再处罚他了,如果你想要处罚他的话,你就处罚我好了。」他就在当下发起非常强烈的这样一颗悲心,也就是透由这样的一种因缘,他在地狱道当中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而在生起殊胜的菩提心的当下,他就往生了。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说,我们的导师释迦世尊,他刚开始在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是在地狱道当中发起的。所以在地狱道当中也好、畜生道当中也好,六道轮回当中的任何一道的众生,都有可能会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所以今天只要我们在六道当中的任何一道当中,生起了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所谓的「佛子」,也就是所谓的「菩萨」。“

接下来第三点,「映蔽声闻独觉」。这个地方就有讲述到说,比如说以我们而言,我们虽然是身为凡夫,而且是非常、非常差的一位凡夫,我们跟声闻或者是独觉的阿罗汉来比的话,根本是没有办法相比的。我们都知道说不管是声闻或者是独觉的阿罗汉,他们都断除了种种的「所断」,而且也断除了轮回当中种种的痛苦,并且在这个当下他们有各式各样的神通可以作变现。所以我们跟这些阿罗汉来比较的话,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因为我们既没有断除所谓的「所断」,也没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也没有所谓的神通,但是只要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纵使我们没有这些功德,但是以种姓而言,小乘的阿罗汉是没有办法跟我们相比的。以种姓而言,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生起了菩提心的当下,我们的种姓是大乘的种姓。所谓「大乘的种姓」,就是佛陀的种姓。所以以种姓相较之下,小乘的这些阿罗汉,是没有办法跟发起菩提心的这位凡夫来作比较的。

就比如说有一位国王,他生下了一位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在他生下来的时候,就称之为所谓的「王子」。这个王子生下来的时候,虽然说他什麽都不懂,他跟一般的大臣比较起来,他可能什麽都不懂,很多事情都还是准备要学习的阶段当中。但是因为他的种姓是「国王的种姓」的缘故,所以一般的大臣跟他相比之下,是没有办法相比的。纵使说这些大臣有种种的功德智慧,但是因为他们的种姓不是国王的种姓的缘故,所以他们是没有办法跟这位王子来作比较的。所以因此只要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我们的种姓就成了所谓的「大乘的种姓」,也就是佛陀的种姓。

因为我们在心续当中有这样的种姓的缘故,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得到圆满的佛果位,就如同这位王子一般。因为他现在他的种姓是国王的种姓,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他就能够成为国王。所以今天只要在内心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种种的功德没有办法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也因为生起菩提心的当下,我们的种姓是大乘种姓的缘故,所以佛果位是离我们非常、非常近的。

在这个地方《华严经》当中也有讲述到说,纵使我们面前有一颗破碎的金刚宝石,虽然说它的本质是破碎的,但是它跟一般的珍宝比较起来的话,它还是相当、相当的珍贵,是一般的珍宝没有办法比较的(纵使它是破碎的)。因为它的本质是金刚宝石的缘故,所以其他的金银珠宝,是没有办法跟这个破碎的金刚石来作比较的。相同的,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要是能够发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但是就连小乘的阿罗汉,也没有办法跟我们来作比较。“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四个科判,「成为最胜供养之田」。也就是说今天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要是生起这一颗菩提心的话,在这一瞬间我们就能够成为最胜供养之田(也就是所谓的福田)。面对着这种福田,能够造下非常广大的、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之前我们也有讲到一个公案就是说,如果今天在轮回当中的一切众生,他们的眼珠子都被挖出来之後,被关在监狱里面,要是我们想尽各式各样的办法,将这些众生从监狱里面救出来之後,并且一一的把眼珠子都布施给他们,让他们得到如同梵天般的这种安乐的状态当中,所造的功德;跟我们用一颗非常恭敬的心,去瞻仰菩萨的功德相比较之下,後者的功德是远远超过於前者的。可见就是说,菩萨他能够成为我们所谓的「福田」,而且面对着他的当下,我们能够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

为什麽会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在呢?为什麽菩萨他是如此的珍贵?他今天珍贵并不是这一位众生珍贵,而是这位众生心续当中的这一颗心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因为这一颗「菩提心」,它的所缘是缘着一切的有情,他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他希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圆满的佛果位。而且他所想要达到的这样一种境界,是断除了一切的过失、圆满了一切功德的佛果位。所以今天他的所缘是非常、非常广泛的,他所缘是缘着一切的众生,而且他今天想要做的事情,是得到这个圆满的佛果位。因此菩萨心续当中的这个「菩提心」是非常、非常的珍贵,因此拥有这一颗菩提心的这位行者,也会如此的珍贵。

所以如果说今天我们供养一位菩萨,就等於是供养了十方的诸佛,也可以算是供养了一切的有情众生。但是有时候在乍听之下会觉得说,为什麽供养菩萨的功德,会跟供养诸佛的功德是相同的呢?这应该是有差别的啊!但是可以透由各式各样不同的原因或者正理来正成说,其实我们供养菩萨的功德也好、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也好,其实都是相同的。我们在供养菩萨的当下所造的功德,跟供养一切的如母有情的功德也是相同的,这些可以透由正理来正成。“

这个地方就有谈述到说,当一位凡夫的心续当中,要是生起这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十方三世一切的诸佛,都会因此而觉得非常、非常的欢喜,而且他们会认为说,这一位佛子是非常珍贵的位佛子。在这个地方,在一部经当中就有讲到这个公案。如果说有一位菩,萨他坐在马车当中,然後享受各式各样的五欲,尽情的嬉戏的当下,要是没有人来拉这一部马车的话,这个时候佛陀会亲自走到这部马车的面前,用衪的顶髻来拉这一部马车,为了这位菩萨的缘故,佛陀会用衪的顶髻将这部马上不断、不断的往前拉。所以从这个公案当中就可以了解到说,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他们对於「佛子」是非常、非常珍爱的。

在另外一部经当中也有讲到一个公案,像有一些外道的行者,他们会把「月亮」当成是神来供奉。这个时候他们在供奉(供养)的当下,他们所供养的「月亮」是初一的月亮,我们都知道初一的上弦月的这个月亮,是非常、非常小的。他为什麽不供养十五号的这种圆满的这种满月呢?为什麽要供养初一的这种月亮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说,十五号的月亮要生起之前,必先生起初一的月亮,它才有办法有十五号的月亮。如果说上弦月没有的话,满月是绝对不可能形成的。所以今天相同的道理,如果在我们的心续当中,没有办法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要是没有办法成为菩萨的话,就没有办法得到所谓的「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果位」。

因此在我们的心续当中,只要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可以成为所谓的佛子,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的种姓就是大乘的种姓。也因为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的种姓,是大乘种姓的缘故,因此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都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欢喜,也更加爱护、珍惜这位佛子。先上到这个地方。“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五个科判,「易於圆满广大资粮」。这个当中就有讲述到说,我们成佛所必备的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所谓的「资粮」就是我们成佛之因,我们透由积聚了「福德」以及「智慧」资粮之後,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世界中得到这个圆满的佛果位。如果我们在内心当中发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我们能够非常快速、而且不用花非常多的心力,就能够积聚广大的福德以及智慧资粮。所以在这个当中就有讲到「易於」,所谓的「易於」就是非常容易,你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心力,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透由发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而积聚广大的福德以及智慧资粮。纵使说他在外表上看起来是非常的辛苦,但是在内在而言,菩萨他们也不会觉得说,「利众或者是帮助其他的众生,对他而言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纵使他外在的表现,是相当的忙碌、相当的辛苦,但是对於他自己本身而言,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有大悲心、有菩提心,他时时刻刻所想所念都是以利他为主的缘故,所以在内心当中他会觉得,「做这一件事情是他本身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不会觉得非常的辛苦。」

以前也有很多的上师他们都有讲到说,今天为什麽我们不能够在这个短短的时间之内积聚广大的资粮?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没有办法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要是在当下我们能够生起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生起的那一刹那,我们就能够藉由这一颗菩提心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并且能够净除许许多多的罪障。所以生起「菩提心」,他自己本身,当下他就能够积聚广大的资粮,而且净除非常多的罪障。

宗喀巴大师也曾经讲到说:「转二资粮如金资」的这个偈颂。也就是说今天要是我们能够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我们不用花很多生、很多劫的时间,可以在短短的一刹那之间积聚非常多的福德资粮。就比如说,我们今天一位凡夫,他的心续当中要是没有菩提心的话,他可能花了多生多劫的时间,拿出最好的供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但是他的功德跟一位发起菩提心的行者而言,发起菩提心行者,他可能只要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可能只是喂其他的众生一些食物,那他所造的资粮是远远超过於前者的。如果说我们今天能够发起了菩提心,我们在供僧的当下,可能我们供的只是一盏灯,但是他跟其他的众生比较起来,其他的众生可能要花多生多劫的时间,而且是供养无数盏灯的功德还要来得大。

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到说,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它本身就能够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那为什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产生呢?之前我们也有为大家讲述到说,因为今天「菩提心」他的所缘是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他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圆满的佛果位,所以不管是他的所缘也好、他的所作也好,都是最殊胜的。因此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在短时间之内积聚非常多的资粮。

比如说我们想要从芝蔴当中取出油的话,如果我们芝蔴的量非常的多,我们自然就能够从这些芝蔴当中取出比较多的油。相同的,今天菩提心他的所缘众生是非常、非常广泛的,也就是因为他的所缘非常广泛的缘故,我们能够面对这样的一种境界积聚比较多的资粮,这也是为什麽我们能够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积聚广大资粮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相關文章: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

上一篇(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 回目錄 下一篇(给爱滋病、癌症等病症的修)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第七世噶玛聂多嘉措仁波切- Yahoo!奇摩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FPMT 台北经续法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Tibet montage

赞助网站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