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欽 普巴金剛歲末除障大法會》 藥師佛消災祈福法會 經續法林3月份課程表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西方龙树学三个诠释典范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6 00:02:29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25 23:53:02   编辑部 报导 

西方龙树学三个诠释典范之研究-以《中论》二十五品十九及二十颂为探讨线索

佛教的教义浩繁,其中最根本的可说是涅盘,这因为涅盘可以说是佛教的最高理想,也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所在,假若舍弃了涅盘,则可说已无目的或理想可得。而从原始佛教之前,涅盘已是印度传统的一个固有概念,此外从佛陀而部派乃至大乘,各各有独到的理解,需做一推察,不可混淆一味,始可获致完整的理解。


而在涅盘观的递变过程中,龙树的涅盘世间相即的理解是个关键,为佛教思想史开展出灿烂的光辉。一般对於中论乃至龙树的探讨,多顺着绝对主义、人工语言与日常语言等诠释典范出发,而对於龙树涅盘观似乎略有不足,本文将从三个诠释典范出发,主要探讨中论二五品十九二十偈涅盘世间相即的颂文,从而探讨与之相关的二谛及语言论述等课题。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89/硕士/研究生:郑进兴      指导教授:曹志成

 涅盘思想渊源及在中论的位置

涅盘的意义及其起源

观涅盘品

西方龙树学诠释典范之反省

 中论此二颂进一步相关问题之探讨

与涅盘的关系

中观为印度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参考书目】
一、原典资料
龙树造颂,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三十册,台北:新文丰。
龙树造颂,後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回诤论》,大正藏三十二册,台北:新文丰。
安慧注,《大乘中观释论》,卍正藏五十册,台北:新文丰。
清辨注,《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五,大正藏三十册,台北:新文丰。
唐玄奘译,《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大正藏二十七册,台北:新文丰。
唐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大正藏二十九册,台北:新文丰。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梵动经》,大正藏一册,台北:新文丰。
唐玄奘译,《本事经》,大正藏十七册,台北:新文丰。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大正藏二册,台北:新文丰。
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阿毗达摩发智论》,大正藏二六册,台北:新文丰。
尊者众贤造,唐玄奘译,《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大正藏二九册,台北:新文丰。
後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大正藏八册,台北:新文丰。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大正藏十四册,台北:新文丰。
二、工具书
释惠敏、释齎因编译,《梵语初阶》,台北:法鼓文化,民85。
神亮三郎着,《梵语学》,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昭和54。
西藏佛教研究会编,《藏文辞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47。
荻原云来编纂,《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1988,再版。
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1995,初版6刷。
三、当代翻译
羽溪了谛国译,《国译一切经》,中观部第一卷的《中论》,东京:大东,1920。
三枝充着,《中论-缘起、空、中的思想》,东京都:第三文明社,1984。
三枝充编译,《中论偈颂总览》,东京:第三文明社,1985。
稻津纪三、曾我部正幸编译,《中论本颂》-梵本、和译、汉译、训读,东京:三宝,昭和63。
本多惠着,《明句论中论注和译》,东京:国书刊行会,昭和63。
四、相关着作
(一)外文部分
Andrew P. Tuck,《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holarship》,New York:oxford,1990。
Frederick J. Streng,《Emptiness:A 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New York:Abingdon press,1967。
Jay L. Garfield,《The fundamental wisdom of the middle way —nagarjuna mulamadhyamakakarika》,New York:oxford,1995。
Malcolm David Eckel,《To see the buddha》,San Franciso:Harper,1992。
Mervyu Sprung,《Lucid exposition of middle way:the essential chapters from the prasannapada candrakirti》,Boulder:prajna press,1979。
Richard J. Bernsten,《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3。
T. E. Wood,《Nagarjunaian disputation:a philosophical journey through an Indian looking glas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山口益着,《中观佛教论考》,东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19。
户田义雄着,《宗教の语言》,东京:大明堂,昭和49。
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收录玉城康四郎着,<经典思想上の中论>,东京:大藏,1983。
壬生台舜编,《龙树思想の研究》,收录真野龙海着,<龙树关於般若经の理解>,东京:大藏,1983。
立川武藏着,《中论の思想》,京都:法藏馆,1994。
长尾雅人着,《中观と唯识》,东京:岩波,1978。
(二)中文部分
J. W. de Jong着,霍韬晦译,《欧美佛学研究小史》,香港:佛教法住学会,1983。
Mircea Eliade着,杨素娥译,《圣与俗-宗教的本质》,台北:桂冠,民89。
Th. Stcherbatsky着,立人译,《佛教的涅盘观念》(中译名为大乘佛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1994。
Th. Stcherbatsky着,立人译,《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中译名为小乘佛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1994。
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收於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5),北县:华宇,民73。
Richard H. Robinson着,郭忠生译,《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南投:正观,民85。
玉城康四郎主编,《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收录上田义文着,李世杰译,<中观的缘起思想>,台北:幼狮,1985。
尾山雄一着,吴汝钧译,《佛教中观哲学》,高县:佛光山,民67。
尾山雄一着,李世杰译,《中观思想》,北县:华宇,民74。
服部正明、长尾雅人着,许明银译,《印度思想史与佛教史述要》,台北:天华,民75。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嫌着,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商务,民60。
张曼涛着,《涅盘思想研究》,台北:佛光,民87。
林镇国着,《空性与现代性》,台北:立绪,民88。
印顺着,《空之探究》,台北:正闻,民76,三版。
印顺着,《中观论颂讲记》(收於妙云集上编之五),台北:正闻,民77。
印顺着,《性空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四),台北:正闻,民81,修订一版。
印顺着,《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编之二),台北:正闻,民81,修订一版。
吴汝钧着,《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北:商务,1997。
吴汝钧着,《印度中观哲学》,台北:圆明,1981。
吴汝钧着,《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商务,1981。
吴汝钧着,《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收录B. K. Matilal,冯礼平译,<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台北:商务,1981。
李润生着,《中论导读》上, 台北:全佛,民88,初版。
法尊法师编,《中论略义》(收於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二),台北:华宇,民68,初版。
陈学仁着,《龙树菩萨中论八不思想探索》,北县:佛光,民89,初版。
万金川着,《龙树的语言概念》,南投:正观,民84,初版。
万金川着,《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辩》,嘉义:香光书乡,民87,初版。
万金川着,《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民87,初版。
杨惠南着,《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民77,初版。
演培着,《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台北:慧日,民1975,初版。
吕澂着,《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民1992,初版。
(三)期刊论文(中英文一起)
M. D. Eckel,”Bhavaiveka and the early madhyamika theories of languag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1978,p323-327。
Matthew Kapsten,”The trouble with truth:Heidegger on Aletheia,Buddhist thinkers on satya.”,Journal of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volⅨ:no2,1992,p74-75。
江岛惠敦着,《中观论者は虚无论者とする批判-それに对す中观派の反论》,东方学34,1996,p62-75。
奥住毅着,《中观における思想と言语》,佛教学20,1986.10,p1-17,
今西顺吉着,《言语世界の构造とその破坏-中论の言语哲学にっいて》,印度哲学佛教学2,p57-87。
Frederick J. Streng着,忍霜译,《自缘起立场论龙树之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的关系》,谛观50,民76.7,页75-95。
J.W.狄雍着,陈垗鸿译,《空-兼评史提连格新着「空」》,鹅湖月刊6:5,69.11,页41-45。
Malcolm D. Eckel着,《清辨与早期中观学派之语言理论》,谛观24,民74.4,页33。
Th. Stcherbatsky着,甘源译,《神秘的直观》,谛观52,民77.1,页49-58。
瓜生津隆真着,许洋主译,《中观派的空》,谛观24,民74.4,页71-89。
野泽静证着,宏音译,《中观两学派的对立及其真理观》,谛观24,民74.4,页98-123。
尾山雄一着,昙昕译,《清辨、月称与佛护》,谛观49,民76.5,页1-24。
壬生台舜着,许洋主译,《龙树思想的特质》,谛观61,民79.4,页65-86。
吴汝钧着,《中观思想之要义》,中国文化月刊166,民82.08,页39-40。
吴汝钧着,《龙树的空之论证》,谛观69,民81.04,页107-139。
吴汝钧着,《印度中观学的四句逻辑》,中华佛学学报5,民81.07,页149-172。
李志夫着,《印度一元论与中观哲学之比较研究》,佛光学报6,民70.5,页71-102。
桑靖宇着,《维特根斯坦後期哲学与龙树「空」的思想之比较》,宗教哲学5:3=19,民88.07,页175-182。
曹志成着,《清辨对胜义谛之解释的研究》,正观12,民89.3,页9-52。
陈荣灼着,《龙树的逻辑》,鹅湖学志3,民78.9,页113-124。
穆谛着,郭忠生译,《印度哲学的两大传统》,菩提树334,民69.09,页9-10。
穆谛着,郭忠生译,《中论辩证法的结构》2,菩提树342,民70.05,页24-26。
刘耀基着,《龙树之涅盘观》,中国佛教29:11,民71.11,页25-30。
郑学礼着,陈锦鸿译,《中观、康德与维根斯坦》,哲学与文化16:12,民78.12,页48。
郑学礼着、陈锦鸿译,《中观的基本思想》,东吴哲学学报1,民85.03,页115-133。
郑学礼着、陈锦鸿译,《中观对哲学论题的处置》,东吴哲学传习录1,民81.03,页61-87。
万金川着,《中观学知见书目举隅》,佛教图书馆馆讯10/11,民86.09,页53-59。
林镇国着,《欧美学界中观哲学诠释史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民86.07,页281-307。
施忠贤着,《「中论」「四句」的方法问题》,文藻学报12,民87.03,页13-23。
郭敏俊着,《龙树的空观与实践观--以「中论」第廿四品「观四谛品」为中心》,谛观81,民84.04,页187-205。
(四)博硕士论文
曹志成着,《清辨二谛思想之研究》,文化哲研所博士论文,民85。
万金川着,《龙树的语言概念》,辅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72。
刘嘉诚着,《中论解脱思想之研究》,辅大宗研所硕士论文,民86。
刘嘉琪着,《伊里亚德象徵论之研究》,辅大宗研所硕士论文,民89。
刘英孝着,《龙树的中道缘起思想》,政大哲研所硕士论文,民83。
简淑雯着,《无我与解脱-清辨、月称关於中论十八品人法二无我诠释之比较研究》,政大哲学所硕士论文,民89。






上一篇(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佛法实相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旅行者与魔术师
中时部落格|回收纸袋,成为绿色时尚实践者〔学学GFF〕
措杰突滴
◆究给仁波切◆舍利塔基金募款
伏藏红度母最速增上资粮善权大法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台灣會議中心
大同大學教育網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