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千昆秋嘉辰仁波切課程新增 普巴金剛消災除障“祝千”大法會 緬懷 聖嚴法師“慈悲‧智慧”典範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乘与小乘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17 09:19:37
學習次第 : 进阶

大乘与小乘
 
见悲青增

   佛陀讲的法只有大乘跟小乘,大乘分般若乘(显宗)及金刚乘(密宗),小乘有声闻乘及独觉乘。又,佛教有有部、经部、唯识及中观之说。有部及有部宗有差别,前者指宗义者,而後者指持有的宗义。同理,经部及经部宗、唯识及唯识宗、中观及中观宗亦同。佛陀三转*轮,第二转*轮宣说的是中观见,第三转*轮宣说的是唯识见。总之,持有部或经部见者,就称做小乘的宗义者,若持的是唯识见及中观见,就称做大乘的宗义者。  

   大、小乘的道皆可分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声闻乘即指声闻的五道,独觉乘即独觉的五道。证悟大乘的五道就称做大乘行者,证悟声闻或独觉的五道就称做小乘行者。

   故大乘行者与大乘宗义者,两者的定义截然不同。汉、藏的学佛者,基本上学的是大乘的法;以宗义来说,学的就是大乘的宗义。如果在斯里兰卡,学的就是小乘的法及其宗义。之所以要这样区分的理由就是,大乘宗义者不等於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是入道行者,修持大乘宗义者未必是已入道。

   佛典里讲的大乘跟小乘,讲的就是修道中的大乘跟小乘。小乘追求的果是阿罗汉,修的内容是四圣谛或十二因缘;大乘追求的果是成佛,所修的内容是以菩提心为主。小乘相当於《广论》的中士道,大乘则相当於上士道。至於下士道,又是如何产生?在佛典里不是没有下士道,只是没有分出一个比小乘再小的一个乘,若依照这种方式分类的话,可能就会变成小乘、中乘、大乘,而声闻乘及独觉乘的道就得归类到中乘里。   

   大乘佛典抑或小乘佛典都会谈到暇满、十善及十恶、皈依等,这些法类在《广论》中归属在下士道,其实在密续里也会谈皈依等,若问最早是什麽时候出现?已不可考,但是在龙树菩萨的时候,就已经将追求人、天善趣的下士夫区分出来,《广论》里即有引用龙树菩萨说的增上生和决定胜,增上生讲的是人、天善趣,决定胜讲的是解脱及成佛,将追求人、天善趣分成一类,追求解脱及成佛分成一类。而无着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及世亲菩萨的《俱舍释》中,就有三士的名相。因此,可以说下士道其实是从上士道或是从中士道里区分出来的一个法类。   

   佛法的法指的是涅盘法。我们通常会讲佛法就是行好事、做好人等,这样的说法或许没有错,可是若详加解释的话,事实上这个法指的是涅盘的法,而涅盘有小乘的涅盘和大乘的涅盘两种。换言之,要走向涅盘,只有大乘道及小乘道这两个道。











上一篇(学法的心态) 回目錄 下一篇(异熟因与异熟果)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供养施食集资法要教授
单亲家庭服务网络计画-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
普巴金刚荟供
大白伞盖佛母
措杰突滴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Nissan 台灣
南亞技術學院
佛教世界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