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藏語初階-佛典藏語實驗班 中華大覺道次第佛學會六月法會資訊 玉荷包成搖錢樹 統嶺村成百萬富村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优婆塞戒经》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2 01:06:5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12 01:01:50   编辑部 报导

《优婆塞戒经》研究   指导教授:王开府

主要是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二十四所收录的《优婆塞戒经》为研究对象。《优婆塞戒经》乃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大乘优婆塞戒经,经中除了规范在家男众居士应当具备的在家伦理之外,还兼论了诸多大乘佛教的相关议题,可说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大乘戒经。其汉译本见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经号1488,为昙无谶於北凉姑臧所译,全经共计七卷二十八品,约六万八千字左右。


  由於《优婆塞戒经》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本论文将内文分作五章来作论述此经,即从第二章起,分别就《优婆塞戒经》的传译缘起与内容、戒学内容与特色、罪与报的问题、六波罗蜜的释义与实践及伦理思想等五部分来探讨。


  换言之,即先从《优婆塞戒经》的翻译背景切入,先介绍译者昙无谶法师的生平及译作此经的经过,然後再就《优婆塞戒经》经文缘起、内容及其特色来作论述。接着再讨论代表优婆塞戒的「六重二十八失意罪」,以逐一讨论各各戒条的方式,来探究施设该戒的立意,并从中归纳出其戒学特色。然後,再将焦点放在「恶有恶报」的「罪」、「报」关联上,以杀、盗、婬、妄四根本性戒为例,来讨论《优婆塞戒经》对「罪」与「报」的判定与诠释。再者,由於《优婆塞戒经》对六波罗蜜的重视,是以本论文特别以专章的形式来讨论六波罗蜜行,期望能从「理」与「行」两个方面来探讨《优婆塞戒经》所呈现出的波罗蜜行。最後,再针对本经中所提到的六种人伦关系(亲子、师生、夫妻、主仆、朋友、僧俗)所应尽的义务,来探讨《优婆塞戒经》中所呈现的伦理思想。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93/博士(Doctor)/研究生:杨琇惠   指导教授:王开府





关键词:  优婆塞 ; 在家菩萨戒 ; 佛教在家伦理 ; 优婆塞戒经




参考书目
 
 
 
一、古籍
 
 
1. 《优婆塞戒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四卷,新文丰出版社。
2. 《佛说长阿含善生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3.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4. 《佛说善生子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5. 《中阿含.善生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6. 觉音着、叶均译《清净道论》(上、中、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94年。
 
 
 
二、专书
 
 
(一) 中文部份
 
【佛教类专书】
1. TheVen. MingunSayadaw《南传菩萨道》上下,高雄,派色文化,1999年。
2. 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
3. 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慧日讲堂,1978年。
4.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
5. 如实佛学研究室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译梵文佛典》第五册,如实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
6. 李鳯媚《巴利律比丘戒译注》,嘉义,嘉义新雨出版社,1999年年。
7. 和哲郎着,译丛编委会《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华宇出版社。
8. 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菩萨思想的研究上》,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9. 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菩萨思想的研究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10. 陈柏达《圆满生命的实现--布施波罗蜜》,台北,东大图书,1984。
11.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 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13. 释太虚《律释》,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1980。
14. 释太虚《优婆塞戒经讲录》,讲於南京,1935年。
15. 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出版社,1998年。
16. 释印顺《成佛之道》,新竹,正闻出版社,1998年。
17. 释印顺《戒律学论集》上下,新竹,正闻出版社,2004年。
18. 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19. 释依日《六波罗蜜的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20. 释能学《优婆塞戒经》台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
21. 释从信《五戒八关斋》,台北,圆明出版社,1991年。
22. 释惠敏《戒律与禅法》,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23. 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24. 释圣严《菩萨戒指要》,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25. 释演培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9年。
26. 释昭慧《律学今诠》,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
27. 释能融《律制、清规及其现代意义之探究》,台北,法鼓文化,2003年。
 
【其他类专书】
1. Arlene Judith Klotzko着、师明睿译《复制人的迷思》,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2. David B. Resnik着.何画瑰译《科学伦理的思索》,台北,韦伯文化,2003年。
3. David Carr着.张慧芝、陈延兴译《教学伦理》,台北,韦伯文化,2003年。
4. Harville Hendrix、Helen Hunt着.萧德兰译 《滋润的爱》,台北,生命潜能,
 1999年。
5. J. P.蒂洛着,孟庆时等译《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 王海明《伦理学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
7. 立法院图书资料室编《外籍劳工》,台北,立法院图书资料室,1991年。
8. 吉元昭治着《台湾寺庙药签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9. 朱侃如译《荣格心灵地图》,台北,立绪出版社,1999年。
10. 江支地译《慈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11.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外劳管理问题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99年。
12.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主办《「敬业专案系列」研讨会会议实录》,高雄,高雄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学会,1994年。
13.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编印《企业内劳资伦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劳工福利处,1992年。
14.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编印《劳动基准》,台北,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劳工福利处,1993年。
15. 何怀宏着《伦理学是什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6. 李文健《罪责概念之研究─非难的实质基础-》,台北,春风照日论譠,1998。
17. 李琪明《伦理与生活》,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3年。
18. 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
19. 村上阳一郎着、何月华译《生与死的关照》,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0. 林山田、林东茂、林灿璋《犯罪学》,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
21. 林山田《刑法各罪论》,台北,台大法学院图书部经销,1995年。
22.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北,台大法学院图书部经销,2000年。
23. 林火旺着《伦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
24. 林辰彦译《死刑废止论》,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25. 阿贝J. A.杜波依斯《印度宗教与民俗》上下卷,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年。
26. 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国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
27. 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着题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8月。
28. 孙亦平编《西方宗教学名着提要》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4月。
29. 孙效智《宗教、道德与幸福的吊诡》台北,立绪文化,2002年4月。
30. 孙效智《当宗教与道德相遇》,台北,台湾书店印行,1999年5月。
31. 张平吾《被害者学》,桃园,中央警察大学,1996年。
32. 张志刚《宗教学是什麽?》台北,扬智出版社2002年11月。
33. 张志刚《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10月。
34. 张苙云《医疗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的探索》,台北,巨流,1998年。
35. 张珣《疾病与文化》,台北,稻乡,1989年。
36. 张智辉《刑事责任比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37. 许春金《犯罪学》,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
38. 郭忠生译《原始律典「犍度篇」之研究》,南投,正观出版社,1992年。
39. 陈玉梅《非常医疗,非常另类》,台北,天下文化,1999年。
40. 陈秉樟《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台北,业强出版社,2000年9月。
41. 陈若璋《性罪犯心理学》,台北,张老师文化,2001年。
42. 陈特《伦理学释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43. 陈惠馨《法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
44. 陈宝玉译《犯罪心理学》,台北,五洲出版社,1986年。
45. 梯利《伦理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6. 章英华《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三期第五次调查计划执行报告》,南港,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00年。
47. 冯军译《行为、责任、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48. 黄丁全《护理事故的理论与实例》,台北,永然文化,1999年。
49. 黄东熊《刑法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98年。
50. 黄慧英、方子华译《道德思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
51. 杨翎《台湾民俗医疗--汉人信仰篇》,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2002年。
52. 叶朗主编,陈少峰着《伦理学──意蕴与情趣》,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
53. 詹志禹、郑同僚、杨顺南《探索教育》,台北,台湾书店,2000年。
54. 詹栋梁《教育伦理学》,台北,明文,1996年。
55. 詹德隆《基本伦理神学》,台北,光启出版社1997年1月。
56. 邬昆如《伦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一刷。
57. 廖正豪《过失犯论》,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58. 福田平、大塚仁编《日本刑法总论讲义》,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59. 刘昭仁《应用家庭伦理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60. 蔡宏进、蔡明璋《东南亚劳工对台湾雇主与台湾社会的观感:初步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61. 蔡墩铭《生命与法律》,台北,翰芦图书总经销,2000年。
62. 郑石岩《教师的大爱》,台北,远流,1994年。
63. 郑志明《台湾新兴宗教现象:传统信仰篇》,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
64. 邓学良《劳资事务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65. 薛化元《教师地位与权利义务》,台北,张荣发基金会出版,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发行,1990年。
66. 谢献臣《医学伦理》,台北,伟华书局,1996年。
67. 韩忠谟《刑法原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事务处经销,1982年。
 
 
 
(二) 日文部分
 
【佛教类专书】
1. 上田天瑞《戒律?思想?历史》,和歌山,密教文化研究所,1976年。
2. 久保田正文《教社?学》,东京,株式?社日新出版,1975年。
3. 大野法道《大乘戒经?研究》,东京,理想社,1954年。
4. 小谷信千代译《大乘教兴起时代????僧院生活》,东京,株式?社春秋社,2000年。
5. 中村元《原始教?生活伦理》,东京,春秋社,1972年。
6. 壬生台舜《佛教?伦理思想???展开》,东京,大藏出版株式?社,1975年。
7. 日本教学?编《菩萨》,京都,平寺书店,1986年。
8. 日本教学?编《教????行?问题》,京都,平寺书店,1984年。
9. 日本教学?编《教????戒?问题》,京都,平寺书店,1984年。
10. 日本教学?编《教?人间》,京都,平乐寺书店,1979年。
11. 北塔光昇《优婆塞戒经?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97年。
12. 平川彰《比丘尼律?研究》,东京,株式?社春秋社,1998年。
13. 平川彰《初期大乘教?研究》,东京,株式?社春秋社,1968年。
14. 平川彰《律藏?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80年。
15. 田上太秀《菩提心?研究》,东京,东京书籍株式?社,1990年。
16. 田中教照《初期教?修行道论》,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3年。
17. 西义雄编《大乘菩萨道?研究》,京都,平寺书店,1968年。
18. 佐佐木月樵《大乘佛教教理史》,东京,株式?社?书刊行?,1973年。
19. 佐佐木教悟《戒律?僧伽》,京都,平寺书店,1985年。
20. 佐佐木教悟编《戒律思想?研究》,京都,平寺书店,1981年。
21. 佐藤达玄《中?教????戒律?研究》,东京,木耳社,1986年。
22. 杉本卓洲《五戒?周》,京都,平寺书店,1999年。
23. 杉本卓洲《菩萨????????探求》,京都,平寺书店,1993年。
24. 和哲郎《教伦理思想史》,东京,岩波书店,1985年。
25. 冈本贯莹译《佛教伦理学》,东京,大雄阁,1934年。
26. 芳村修基编《教教?研究》,谷大学文学部。
27. 神林隆净《菩萨思想?研究》,东京,日本图书????,昭和五十一年。
28. 森章司编《戒律?世界》,东京,溪水社,1993年。
29. 道端良秀《教?儒教伦理》,京都,平桨寺书店,1985年。
 
 
【其他类专书】
1. 三原宪三《现代?死刑?必要?》,东京,第三文明社,1980年。
2. 内田文昭《犯罪概念?犯罪论?体系》,东京,信山社,1990年。
3. 内田文昭《犯罪构成要件该?性?理论》,东京,信山社,1992年。
4. 中村元《宗教?社?伦理》,东京,岩波书店,昭和四十四年。
5. 中田修《犯罪?精神医学》,大阪,创元社,1971年。
6. 田中美知太朗编《宗教?伦理》,人文书院。
7. 平场安治《刑法????行为概念?研究》,东京,有信堂,昭和三十四年。
8. 西原春夫《犯罪各论》,东京,筑摩书房,昭和四十九年。
9. 和哲郎《伦理学.中卷》,东京,岩波书店,1943年。
10. 高山岩男《教育?伦理》,东京,创文社,昭和五十二年。
11. 胜部真长、长谷川平译《?????.?????──伦理学??政治学?》,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1年。
 
 
 
三、期刊论文
 
 
(一) 中文论文
 
【佛教类论文】
1. Dutt, N.着;赖显邦译〈早期佛教在家信众的地位〉,谛观杂志,台北,第六十五期,1991年4月,页91-124。
2. K. T. S Sarao着.心伦译〈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普门学报》第十三期,页1-40。
3. K. T. S. Sarao〈古印度佛教女性观(上)〉,《普门学报》第十九期,页1-33。
4. K. T. S. Sarao〈古印度佛教女性观(下)〉,《普门学报》第二十期,页1-23。
5. 山田龙城着;宏音译〈大乘佛教的兴起〉,谛观杂志,台北,第二十三期,1985年3月,页14-33。
6. 木村泰贤〈佛教的道德观〉,《佛教哲学思想论集 (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7,台北,大乘文化,1980,页171-190。
7. 木村泰贤〈龙树、世亲系的大乘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页305-370。
8. 水谷幸正〈初期大乘经的成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页53-66。
9. 王邦维〈略论大乘《大般涅盘经》的传译〉,《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页103-127。
10. 王开府〈善生经的伦理思想──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第四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梵大学,2000年5月,页225-241。
11. 王顺民〈当代台湾佛教变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页315-344。
12. 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页61-106。
13. 平川彰〈从戒律所见的佛教真理观〉,《法光学坛》创刊号,页42-63。
14. 宇井伯寿〈初期的大乘思想〉,《大乘佛教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页17-34。
15. 舟桥一哉〈出家道与在家道中真理观之相异〉,《法光学坛》创刊号,页64-80。
16. 吴汝钧〈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华佛学学报》,台北,第一期,1987年3月,页123-135。
17. 吴汝钧〈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1987年3 月,页123-135。
18. 吴洲〈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普门学报》第十八期,页1-31。
19. 李玉珍〈寺院厨房里的姊妹情︰战後台湾佛教妇女的性别意识与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七期,1999年12月,页97-128。
20. 李丰年〈九华山大兴善寺门面不大名气不小〉刊於《联合报》1995年12月6 日,第34版。
21. 周伯戡〈姚兴与佛教天王〉,《台大历史学报》第30期,2002年12月,页207-242。
22. 林秀芳〈九华山传奇〉刊於《联合报》1995年10月26日,第40版。
23. 林蓉芝〈当代佛寺法制化的再探讨〉,《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3月30日。
24. 格梅兹〈谈戒与持戒〉,《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页351-361。
25. 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9,页151-176。
26. 张曼涛〈大般涅盘经中的涅盘思想〉,《华冈佛学学报》第二期,页5-44。
27. 张澄基〈禅定瑜伽论〉,《贝叶》第九期,页9-22。
28. 梅乃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论文集》。
29. 许地山〈大乘佛教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页113-278。
30. 陈玉蛟〈「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页209-234。
31. 陈华〈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文殊文化有限公司出版,页53-70。
32. 黄运喜〈国法与戒律之间──唐代僧团律令分析〉,《元培学报》第三期,页241-252。
33. 杨白衣〈大乘佛教发达的经过〉,《大乘佛教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页279-304。
34. 杨郁文〈戒从心生〉,《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页33-49。
35. 杨惠南〈「黄门」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种种问题〉,《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页49-92。
36. 杨惠南〈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页89-122。
37. 杨惠南〈当代台湾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 1990,页315-343。
38. 杨曾文〈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页211-232。
39. 詹姆士.桑徒契着,朱美玮译〈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观〉,《普门学报》第六期,页1-48。
40. 蒲长春〈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普门学报》第十一期,页1-21。
41. 刘秋固〈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对临终者的宗教心理辅导〉,《华梵大学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71-285。
42. 蔡耀明〈欧美学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讨及其论评〉,《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年,页77-97。
43. 郑志明〈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普门学报》第十五期,2003年5月。
44. 郑学礼、李明芳译〈佛教诸种道德之现代诠释〉,《东方宗教研究》,1990年10月,页369-381。
45. 蓝吉富〈大乘经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从传统到现代 --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出版社,1998年,页49-59。
46. 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僧伽杂志》第一卷,第四期,页33-39。
47. 释印定〈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福严佛学院第八届高级部学生论文集》,1999年6月,页317-342。
48. 释印顺〈大乘佛教导源〉,《大乘佛教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8,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页1-16。
49. 释印顺〈大乘是佛说论〉,《大乘佛教的问题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9,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页319-354。
50. 释如石〈大乘起源与开展之理动力──永恒怀念是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动力吗?〉,《中华佛学学报》第十四期,页1-42。
51. 释安慧〈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学生论文集》,1999年6月,页793-835。
52. 释安慧〈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学生论文集》,1999年6月,页793-835。
53. 释恒清〈《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页31-88。
54. 释恒清〈《佛性论》的研究〉,《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勳教教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1993年11月出版,页45-100。
55. 释恒清〈《宝性论》的研究〉,《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祝寿文集》,页169-230。
56. 释恒清〈佛教的自杀观〉,《哲学论评》第九期,1986年1月,页181-197。
57. 释昭慧,〈论出家二众之伦理──评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1-8。
58. 释昭慧〈由中台事件之教训-论述戒律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圆光佛学学报》,1997年10月,页5-17。
59. 释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杀生戒为例〉,《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页72-93。
60. 释昭慧〈戒律与政治、法律原理之同异〉,《东方宗教研究》第四期,页104 -115。
61. 释昭慧〈声闻律之制定意义〉,《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90年10月,页111-129。
62. 释若学〈何者应舍?──比丘尼律僧残法的疑点〉,《慈济人文社会科学学刊》第二期,页199-236。
63. 释真昊〈「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之探讨〉,《福严佛学院第九届学生论文集》下册,页897-923。
64. 释惠敏〈安宁疗护的佛教用语与模式〉,《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页425-442。
65. 释惠敏〈佛教之生命伦理观--以「复制人」与「胚胎干细胞」为例〉,《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页457-470。
66. 释圣严〈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中华佛学学报》,台北,第八期,1995年7月,页17-40。
67. 释圣严〈今日的台湾佛教及其面临的问题〉,《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中国佛教史论集.台湾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9,页151-176。
68. 释圣严〈戒律与人间净土之建立〉,《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出版,1998年,页25-58。
69. 释圣严〈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上)〉,《中国佛教》第二十六卷第五期,1982年2月,页3-10。
70. 释圣严〈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下)〉,《中国佛教》第二十六卷第六期,1982年3月,页33-41。
71. 释圣严〈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中华佛学学报》,台北,第六期,1993年7月,页1-28。
72. 释满庭译.山雄一撰〈佛教与现代伦理──不杀生戒及少欲知足〉,《普门学报》第四期,页39-61。
73. 释慧通〈回向之研究--以《大智度论》为主〉,褔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学生论文集,新竹,1999年5月,页869-886。
74. 释慧严〈佛教伦理与时代潮流〉,《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出版社,1998,页199-210。
 
 
【其他类论文】
1. 王川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收於《教师权力与责任》,台北,师大书苑,1995年,页87-102。
2. 王家通〈教师的地位与权利〉,收於《教师权力与责任》,台北,师大书苑,1995年,页67-85。
3. 余德慧、石世明〈临终处境所显现的具体伦理现象〉,《哲学杂志》第三十七期,页60-87。
4. 余德慧〈从心理学的面向探讨後现代生命伦理的实践〉,《现代化与实践伦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1998年,页374-414。
5. 李志夫〈试分析印度「六师」之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1987年3月,页245-279。
6. 宋希仁〈职业道德的他律和自律〉,《现代化与实践伦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1998年,页272-283。
7. 李奉儒〈台湾地区家庭伦理的变迁--从传统到後现代的省思〉,《现代化与实践伦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暨南国际大学,1998,页102-116。
8. 沈六〈教师的专业道德〉,收於《教师权力与责任》,台北,师大书苑,1995年,页279-308。
9. 林文卿.蓝兆生〈犯罪环境特性与犯罪预防对策〉,《中央警察大学警学丛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页167-184。
10. 林本炫、庄丰吉〈宗教医疗与信仰改变──以法轮功炼功者为例〉,《台湾新兴宗教研讨会(新兴宗教现象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3月,页239-255。
11. 翁金珠〈组织教师工会≠罢教〉,《师说》,1994年1月28日,页5-8。
12. 高凌霞〈从人的位格论全人伦理〉,《哲学与文化》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页1023-1033。
13. 高淑贵〈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家庭情爱教育的倡导谈起〉,《人的素质论文集》,1999年12月,页181-188。
14. 张忠惠等采访〈在罢与不罢之间--教师应否拥有罢教权〉,《教育心》第四期,页6-14。
15. 庄忠进〈犯罪实证研究的伦理与省思〉,《警学丛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民国91年9月,页163-184。
16. 庄忠进〈论犯罪学研究的几个基本观念〉,《警专学报》第三卷第二期,民国91年6月,页1-30。
17. 许树珍〈护理专业与关照伦理现象之探讨〉,《哲学杂志》第三十七期, 页104-135。
18. 陈仟万〈谈罪刑法定主义〉,《警专学报》,民国81年6月,页91-108。
19. 曾春海〈变迁社会中的人伦与人权〉,《哲学与文化》第十七卷第九期,页846-852。
20. 游惠瑜〈生命教育的哲学意义与价值〉,《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五期,页89-105。
21. 黄藿〈从德行伦理学看道德动机〉,《哲学与文化》第三十卷第八期,页5 -19。
22. 黄藿〈德行伦理学与情绪教育〉,《中大社会文化学报》第十五期,页1-22。
23. 詹栋梁〈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收於《教师权力与责任》,台北,师大书苑,1995年,页149-164。
24. 盖浙生〈对教师是否应拥有罢教权之商榷〉,《师说》,1994年1月28日,页9-11。
25. 赵雅博〈从自我看个人伦理的范围〉,《大陆杂志》第八十五卷第一期,页1-16。
26. 刘贤俊〈法国教师久权利与义务〉,收於《教师权力与责任》,台北,师大书苑,1995年,页103-117。
27. 潘小慧〈经济全球化与儒学「家」伦理〉,《哲学与文化》第三十卷第五期,页83-93。
28. 蒋欣欣、张碧芬、余玉眉〈从护理人员角色的创造探讨护理伦理的实践〉, 《哲学杂志》第三十七期,页88-103。
29. 蔡显鑫〈事实上夫妻之概念〉,《陈棋炎先生七秩华祝贺论文集--家族法诸问题》,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页211-225。
30. 郑志明〈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宗教哲学》第一卷第四期,1995年10月,页83-100。
31. 戴东熊〈论我国结婚要件之现代化〉收於《亲属法论文集》,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页25-45。
 
 
 
 
 
(二) 日文佛教相关论文
 
1. 土桥秀高〈????收集?受八斋戒仪????〉《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9卷第1号,1957,页 217-220。
2. 土桥秀高〈????戒经?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12卷第1号,1964,页 48-55。
3. 大泽伸雄〈翻邪三归法????〉《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5卷第2号, 1977,页148-149。
4. 北塔光昇〈他力回向?回向文〉,《印度哲学佛教学》,第4号,北海道印度哲学佛教学会, 平成元年10月,页263-268。
5. 平川彰〈六波罗蜜?展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1卷第2号,1973,页23-35。
6. 宇野顺治〈原始教????僧俗关系--特?说法形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第2号,1970,页162-163。
7. 池山贤二〈五戒?Patimokkha〉《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2号,1982,页142-143。
8. 西义雄〈般若波罗蜜?研究〉,收於《佛教学?诸问题》佛诞2500年纪念学会编,岩波书局,昭10年6月。
9. 劫部明〈空?般若波罗蜜〉《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2号,1974,页362-367。
10. 冲本克已〈「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5卷第1号,1976,页226-229。
11. 冲本克已〈菩萨善戒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1号,1974,页373-378。
12. 辛静志〈初期典?现????帝〉《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 2号,1984,页150-151。
13. 岛义厚〈初期佛教????回向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8卷第2号,1990,页883-881。
14. 真野隆海〈回向?语????〉,《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第4号,大正大学大学院,昭和55年3月25日,页1-16。
15. 高原信一〈回施????〉,《福冈大学人文论丛》11卷,4号(通卷43号),福冈大学研究所,1980年3月,页1087-1104。
16. 望月良晃〈郁伽长者经??????菩萨?宗教生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第12卷第2号,1960,页128-129。
17. 渡边章悟〈般若波罗蜜(prajbaparamita)?解释〉,《东洋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0集,印度哲学科篇第22号,1997年3月31日。
18. 泷藤尊淳〈六方礼经?诸本?於????问题(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1号,1979页160-161。
 
四、学位论文
 
1. 吴挺锋《「外劳」休闲生活的文化斗争》,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七月。
2. 李文健《罪责概念之研究──非难的实质基础》,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3. 李明芳《大乘佛教伦理思想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民国七十七年一月。
4. 柯胜义《从法史学观点论我国刑法上之通奸罪》,国防管理学院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三年六月。
5. 纪静惠《各类人士对医疗伦理观点差异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九十一年六月。
6. 许昭元《论生殖性复制与生殖自由》,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九十三年七月。
7. 陈文宁《寺庙民俗疗法之探究--以求药签的主观经验为例》,台北医学院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九年七月。
8. 陈正料《台湾外劳问题的政治济分析》,国立成功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七年一月。
9. 陈志祥《论罪刑相当原则》,中国文化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二年六月。
10. 陈香珠《六波罗蜜的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三年。
11. 释继雄《初期佛教家庭伦理观》,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4年。
 
 
 
 
五、工具书
 
 
1. 中村元《说佛教语大?典》上、中、下卷,东京,东京书籍株式?社,平成十三年。
2.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上海出版社,1981年。
3. 林纪东等编《新编六法全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4. 荻原云来《梵和大?典》,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昭和六十一年。
5. 云井昭善《?-?语佛教辞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7年。






上一篇(法藏圆教思想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存在概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电影密勒日巴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2008年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赞助网站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法鼓佛修研習院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