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資訊分項
相簿2
服務分項
回應(0)


轉寄 列印 迴響 總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1

净空法师(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第一章——概要
   
1、这一部经的的对象是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可是凡夫要具有大心才能够接受如来的根本大法。
2、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佛是教我们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九法界的众生,苦海无边。超凡入圣,从凡夫的生活能转变成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对一切众生,就是作师作范。如何能令大众消除隔阂、歧视,和睦和平,要想这个目标早一天实现,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教学的目标,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过到美满的、幸福的一生。社会安定和睦,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3、全经是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二七日中所说,在定中所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佛都说尽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法不漏!大龙菩萨收到龙宫里收藏。六百年後龙树菩萨出现了,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里参观。看到圆满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少呢?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黄念祖老居士说,一个银河系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那麽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万万个银河系,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
印度人算字数,是以句子,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就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一套书搬到我们地球容纳不下。
中本算是《华严经》的节本,也不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地球众生)能够接受。
下本《华严》简直就是目录。分量有十万偈;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菩萨就把这个本子带回来了。《华严》是龙树菩萨传到人间来的;经上载,龙树是初地菩萨。
4、佛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後汉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
5、《华严》东晋传到中国。译称为《晋经》,六十卷。三万六千颂。原本是十万颂。武则天执政。印度实叉难陀带来的总共有四万五千颂。译後称《唐经》,也称《新华严经》;就是《八十华严》。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朝廷进贡,礼品里面有一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经的《入法界品》。合起来华文的《华严经》超过五万颂。
6、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佛法好,他劝人从《华严经》学起。要学清凉大师的注解《华严经疏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佛经里,注解称之为“论”。中国古时,注解称之为“传”。《春秋》是一部古书,孔老夫子给它删订整理过,左丘明给它加以注解,称之为《左传》。“传”跟佛法里面那个“论”意思相同。
如果这个注解符合佛的意思,一点没有错误,你跟到我这个学就行了,有这样的口气,这就称为“论”。不敢有这个口气,恐怕我还有不到之处,要请诸位加以批评改正,那就不敢用“论”,不敢用“传”,所以用“疏”、用“钞”。现在人就更客气,用讲记。
7、弘一大师建议: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後接着念《四十华严》,四十卷,这样合起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华严经》最完整的本子。好!
   8、贤首国师的注《华严经探玄记》,以《六十经》为主。
唐译的注子,清凉的《疏钞》,还有李通玄长者的《合论》。依照经文一字一句地详细解释,这个是疏钞。《合论》它是一段、一章、一节里面的这些大意,提出来发挥。
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论纂要》。
   9、信、解、行、证
   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言说文字是教学。教里面含有理论,是帮助我们生活幸福美满。里面有方法,你做了之後,你一定得到好处。好处就是幸福美满,就是果。
一部经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无不具足。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
   10、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分”是部分,全经分作四大段。
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个第一部分所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之後他的果报,依正庄严。正报,他的身体;依报,他的生活环境。这个果报无比的稀有,无比的殊胜,能生起信心,喜欢向他学习。佛说法,巧妙之处;佛是先把好处展示出来给你看!他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先说因,你难接受。
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为什麽不能接受呢?这原因在我们没有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
11、佛教我们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一定要断烦恼,要断习气。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我们对於佛这种生活环境才生起羡慕向往,觉得应该跟他学习。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
   12、《般若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况世间东西,更要放下。放下是叫你心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无论从事那一行的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保持心地的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真正学了现前就能得到。
13、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周”?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後一品:毗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14、第二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
15、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形象不相同,千差万别。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起心动念。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去,那个相就比较上要单纯,愈往下面去愈复杂。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最复杂的是什麽地方?地狱。最单纯的是那里?最单纯的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
16、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
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
分别是所知障,
无明就是妄想,妄心。
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的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口,很难突破!法相家所讲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关口就突破了。
突破了十法界,他到了一真法界。差别因果没有了,是平等因果。跟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十法界里面用妄心,一真法界是真心,
17、真心是什麽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大心凡夫。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我们今天分别、执着这是一品都没有断,我们有什麽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发大心就行了。我们的心量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我们的二障没断。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为整个社会想,为整个世界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想,这叫大心。
18、从初住菩萨,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上一共把无明妄想分为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证;到等觉那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
19、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是不难放下的。圆满的智慧德能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我们不能断,那是自己没有做克己的功夫。你不想去断它,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
20、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
21、住佛之住,这个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那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麽?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
22、“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佛教给我们:“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着有是什麽呢?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在六道里面还不至於堕三途。
23、我们不入这个佛住境界,果能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发菩提心,如果讲四弘誓愿就比较容易懂得。
24、第一个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全心全力照顾众生,这就是度。关怀、爱护一定是平等,没有怨亲;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这才叫菩提心,这才是发大心。第一愿要是做不到,後面三愿都没有了!
第二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求智慧。
“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
“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
25、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那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
《华严经》里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
   26、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麽?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
27、佛用什麽方法去做?六波罗密,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
28、布施是放下、是舍,譬如财物,佛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
持戒就是守法。忍辱就是耐心。
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活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活的,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
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不受一切诱惑。
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明白。这叫行佛之行。
   29、十回向位。佛法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叫做回向。
30、十地,这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只、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这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部分,讲“解”。你解了後,才晓得怎麽行。
31、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六尘说法,“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时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中,契入成行。成就美满的生活,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是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
32、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後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33、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也叫做本性,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呢?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今天那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
34、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了,智慧转变成烦恼呢?迷了,迷失了自性。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
35、目标方向跟“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这个人虽然是凡夫,也是菩萨,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这个心一发,方向目标就准确了,这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
36、佛常在经上讲“初发心的菩萨多”,佛在经上比喻像鱼子一样,可是真正能长成的没几个。为什麽?容易退转。不退转,你跟善财童子一样,你这一生成佛了。为什麽佛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要无量阿僧只劫?实在说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转,,一个人发心不退转,那个相貌、相状能看得出来,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智慧增长,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经用这个“严”来代表,代表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大。
37、佛教是社会教育,他教学的物件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这个教大了;
38、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色身,若就佛菩萨来说叫应化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应化身,佛菩萨是愿力、智慧、功德的应化身,而我们是业障、烦恼、无明的应化身,追究起根源还是在觉与迷。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应化得自在。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理论与事实完全迷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应化就不自在了;我们叫业报身,随业流转,随业受身,就苦不堪言。
39、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也是周遍法界。我们的起心动念,你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谨慎?
40、专心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也是止於至善。《楞严经》上说得好,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叫真正念佛人。
41、净宗修行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五个科目常常记在心里头,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将这五个科目落实,认真努力的去做到,这就是庄严我们的身体,庄严我们的性德,也就是庄严“大方广”。第二个意思,以我们修学的功德庄严佛法、庄严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对佛讲求供养,我们拿什麽来供养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如教修行供养”。我们将佛的教诲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上供十方佛,真实的供养。如何能下济三途苦?我们认真修行,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那是真正的下济三途苦。可见得能供养、能济苦,都在自己真实修学的功夫。你自己要不真修,你拿什麽去供佛,拿什麽去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真正落实,一定要自己真修。

回慈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