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大師郭旦巴傳承十三族尊財神灌頂法會 廣定大司徒巴生日祝壽法會暨放生 巴楚大圓滿百年迎新財神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5/26 02:02:48
學習次第 : 进阶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华智仁波切 着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後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二课

前面讲了,无论暂时还是究竟,大乘道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暂时在资粮、加行道以及五道十地,利益众生最为根本,乃至究竟成佛,利益众生也是最根本的。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这样想:我学习佛法,就是要让世间众生获得无上安乐。

我们学佛法,最初的缘起不能错乱,缘起错了,一切就偏了。比如一个人从小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读书,将求学乃至一切精力和时间都用於此,到了最後,所实现的也仅此而已。现在人学佛法,多数的目标都错了。你念佛不错,参禅不错,闻思修行也没有错,可是目标错了。很多人求生净土,目的是自己去享乐,这样的目的,无论付出多少精力和时间也不会圆满。可能他并不知道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是在三界以内?还是三界以外?他只想获得一种快乐,远离世间的苦难。但这不是大乘发心,甚至也不是小乘发心,所以,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很有必要,所以本论反复地讲,大乘佛法所追寻的目标唯是利他。而我们也的确需要反观自心:我的修行目标到底是什麽?空闲的时候,行住坐卧当中,只要再再检点,自私自利的心会渐趋薄弱,而利他之心会越来越强。

所以,心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就像难陀尊者,最初也没有出离心,後经佛陀加持才对整个三界生起厌离。而学院的有些出家人,实际也是在摆脱了最初的想法以後,才真正步入了出家行列。听说有的人因为跟家人吵架太多,不想再吵了,於是剃头出家。虽然最初是这样一种因缘和发心,但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也已经将利益众生作为目标,真正修习大乘法了。

成办这一切的真实方便,在学道之际,是布施等菩萨行为;而在果位之际,则是佛陀的事业。

利益众生的真实方便,有学道时是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以满足众生所愿,这是道位的行为;在果位时,则是以佛的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置於果位、道位以及种下菩提种子。

因为此二者的前行或者主要能成之因是智慧,所以(在经论中)才会有智慧最胜,智慧首要之说。

道位、果位的前行或主因,就是空性智慧。就像军人取胜沙场离不开武器一样,道位的六度万行以及佛位的圆满事业,都不离智慧波罗蜜多,而即使是凡夫的利生行为,也要以对空性有所认识作为方便。

智慧是一切圣行之来源,故佛陀极赞般若,也留下了《罗睺罗赞般若经》、《光赞般若经》等赞文。

《般若摄颂》云:布施之施前行乃智慧,持戒忍辱精进亦复然,为令善法无失当遵循。

《般若摄颂》说:布施度的前行是智慧,乃至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也是如此,所以,为令善法不唐捐,要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而行。有人想:智慧度在最後,为何是五度的前行?因为要圆满布施、持戒等,必须证悟空性,以第六度摄持五度才能圆满,所以智慧度是前行。

又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等,无力能证菩提果。

这个教证,讲《入中论》等经论时都引用过。意思是说,无量盲人如果没有引导者,则不能见道路并进入城市。同样,缺少了智慧度眼目的引导,其他五度无力证悟圆满正等菩提。

可知,智慧就好比盲人的引导者,所以称之为前行。

盲者要人引导才能向前,而五度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能圆满,否则会流於形象。我们也看得出来,没有闻思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作布施等任何善法都伴随着强烈实执,而不离实执心的善法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不会清净、圆满。这也是《般若经》的比喻。

虽说《现观庄严论》主要阐释圣者的境界,但凡夫也可以从中了知般若和菩提心的重要,这二者——智慧与方便,就是趋向佛果的正道。《般若经》有个比喻,一百二十岁的老人,没人扶着就到不了目的地,有两个人扶着,就可以去;同样,学习佛法,不以信心、菩提心之方便以及空性智慧摄持,方向不会正确,容易误入歧途,有了这二者护持,一定能到达佛果。

也就是说,首先令证悟空性的无分别智慧在相续中生起,然後行持由布施开始的种种如海之菩萨行为,在无量劫中,都以利益他众的行为为己任,依靠圆满、成熟、修炼的方式而现前真实空性(行苦完全寂灭的法界),才真正是无有错谬的道之关联。

我们先要证悟空性生起无分别智慧,之後从布施开始行持如海的菩萨行,就像世尊因地一样,以利生为己任,旷劫行持。而在此期间,因为证悟空性,自私自利心消失,所以布施等得以圆满,并於无量劫中行持亦不退转,最终依靠圆满资粮、成熟众生、修炼刹土等现前真如,这才是无谬的道之关联。

当然这是圣者的修行之道,圣者的利生以证悟空性为方便;而作为凡夫,要证悟空性,却应以发心利生为方便。虽说凡夫利他的背後始终隐藏着肮脏、如毒般的私心,而此杂染也决定是究竟道的障碍,但以菩提心摄持的利他毕竟是向上的行为,以此能积累无边资粮,从而成为证悟空性之助缘。

如果有人认为,既然证悟空性才能利他,是不是一地以後再发心也不迟?并非如此。因为资粮、加行道的发心虽有瑕疵,但完全能利他。而且按显宗说法,登地前要一大阿僧只劫的修持,一大阿僧只劫中不发心、不利他,一地菩萨才开始,这种说法有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发心并串习利他,否则即使证悟,也只能是小乘空性,而到时也很难去利他。就像我遇到的几个藏族大学生,他们从小没学过英语,上了大学才开始,那时学起来不习惯,也非常困难。所以,虽然凡夫位时不能圆满利他,但只要把利他作为主要目标慢慢熟练,一旦登地,之前强烈的利他心愿就能圆满实现。那时布施身肉也像布施菜叶一样,没有困难。

经论教义要这样解释。否则看到先证悟再利益众生,就认为一地之前不用发菩提心,还引用华智仁波切的教证说明,显然不合理。

另外,依照宣说六度次第之际所说的:无视受用则持戒,严持净戒则忍辱。则可以将(六度)视为前後的因果关系;

另外,按照六波罗蜜多自身的关联来看,首先是不关心自身受用,愿意布施众生;布施圆满可以持戒;持戒圆满可以安忍;安忍圆满可以精进;精进圆满可以修禅定;禅定圆满可以修智慧。这是凡夫修六波罗蜜多的次第。

皆因以布施而成办诸受用,持戒投生善趣修持断诸惑,以慧可弃烦恼所知诸障故,此殊胜法之因即为勤听闻等等之说,

这一教证说明,所有功德之本是听闻。

以布施能成办一切受用,即生布施,则生生世世受用圆满、富贵,这是布施的因果;持清净戒可以转生人天善趣,这是持戒的因果;以修持可以断除自相续的粗大烦恼,这是修行的因果;以智慧则能尽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智慧的因果。而这些功德的最根本因,即是精勤听闻佛法。不听闻,怎样布施、怎样持戒、怎样修行、怎样生起智慧,就不会懂。

因此,听闻是最重要的。许多人不知大小乘差别,不知布施、持戒差别,只是望文生义,以分别念解释经文,结果完全相违。所以,先到广闻博学、具有修证的善知识前听闻如海经论,非常重要。我们都想修行,但不听闻,即使念咒、转绕做了很多,也不能趣入真实修行。对如何修法,之前怎麽想,之後怎麽想,中间如何安住行持,听闻了才会清楚。那时候,自己会修,也能引导别人。而不听闻佛法,一上来就闭关实修,肯定出问题;即使是布施、持戒,也难以圆满。因此,首先要多听佛法。

当然,光是听经听论,不会处理事也不行。世间上有种书呆子,讲得来、做不来,很可怜。作为佛教徒,在学法传法的过程中,也要懂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不但要懂,还要做出来。有些法师中观讲得清楚明白,却处理不了两个人的矛盾;教证引个不停,却不会和农民交谈。所以,如果真想将佛教传播於社会、融入于人心,一定要有智慧和方便,还要懂得沟通。

知识是慢慢存入相续的,而倒出来运用也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所以,想传播佛法的道友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考虑,并渐渐实行。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只是闻思修行,没有琐事,觉得这样与世隔绝最好。但後来也体会到,佛法的确是甘露,所以不但自己要吃饱,还要与众生分享。当然,让众生分享,自身也需要一种锻炼,没有锻炼,一下子可能难以适应。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尽力掌握一些方便。

而将(六度)说成胜劣差别的意图,是针对凡夫地(所作的)布施等行为而言的,前面所引用的《入行论·智慧品》中的教证 ,也可以这样进行解释。

紧接着前面,说六波罗蜜多有胜劣差别,智慧最胜,布施最劣,这是针对凡夫地的行持而言。而前面《入行论》的此等一切支,能仁为慧说,也可以这样解释。也就是说,凡夫人行持布施、持戒等,可以在将来证悟智慧波罗蜜多,这就是方便在前智慧在後。先是觉得众生可怜,为了利益他们,该布施布施,该持戒持戒,该忍辱忍辱……能行持的都去行持;而依靠这些行持,最终证悟空性。如本论所谓: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此理易说,但实际上,即使修无上密法也有很多人只为了自己解脱之乐,对其他众生从不考虑。但这种发心不清净,所以一定要改正。

因此,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期间所修学的布施等修炼自心的积累资粮,只不过是令甚深见解在自相续中生起的因法,而并不是在行持菩萨佛子们的广大行为,所以这一切谈不上是真正的六度。

资粮、加行道的布施等六度只为修炼自心,让自相续生起甚深空性的证悟。由於此时尚未证悟,所以还不能行持满足一切众生的广大行为。

因为在此当中,既不具备无分别的智慧,也没有消除(各度分别的)违品,还没有依靠前者而圆满达成众生的愿望,更没有随应根基而(将众生)安置於三种菩提果位 中的任何一种果位 ,所以连四种法相中的一种都没有具备。

六波罗蜜多中,即使是布施,凡夫也不能真正行持,因为不具足《经庄严论》所讲的四个条件:第一、真正的布施要具备无分别智慧,凡夫地没有;第二、布施要消除违品,布施的违品是吝啬,凡夫无法消除;第三、布施要满众生的一切所愿,凡夫无能为力;第四、菩萨以布施能把众生置於三菩提果位,但凡夫做不到。所以,四法相中的一相都不具足。

我们的布施只是把财物给了众生,利他心不圆满,四种相也不具足,所以是相似的布施。不说四种相,单单是我执的心都无法克服。虽说也觉得乞丐可怜,但在布施的时候还有很多耽执:我今天布施,别人会不会赞叹我?我不布施,修行会不会有障碍?还是要布施……小小的一个行为,自私自利心难以遮止。由此可知,凡夫地的布施是不圆满的。

另外,也不具备成立四种功德 ,

《经庄严论》云:广大及无求,最胜与无尽。讲了布施要具足的四种功德。一是广大的功德,要能满足一切所施众生的广大愿望;二是无求,即不求今生来世的果报;三是最胜,即将众生安置於最胜的菩提果位;四是无尽,即以无分别智慧摄持而使布施的受用相续无尽。对这四种功德,凡夫人都没有能力行持。

抛弃七种贪着 等等条件,

一地以上的布施远离了七种贪着,而凡夫人还不能抛弃,《经庄严论》宣说了这七种贪着。

第一、资财着,也就是对财物的吝啬心。凡夫人的布施,三元钱舍不得,一元钱还行。抽出一张十块的,又装进去;再抽,五块的,也不行;找一块的,怎麽也找不到,最後很不情愿地给了五元钱。这就是资财着。第二、慢缓着。《入中论》里讲,一地以上的菩萨听到求施的声音,有阿罗汉入定一样的快乐,以最快速度满足对方。可是凡夫人听到求施的声音,你先等着,我吃完饭以後再给,你远一点。;或者乞丐敲门了,你中午来,我现在正闭关,我还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也要有空的时候才行。第三、偏执着。可爱的愿意给,或者只愿意给部分,不可爱、讨厌的不愿意给,或者不完全满足对方。第四、报恩着。布施给他,但还耽着对方报答恩德。第五、果报着。听说布施能得财富,给给给,你要加持我,还祈祷佛菩萨加持发财,这是果报着。第六、障碍着,即内心对布施之物的贪着烦恼。第七、散乱着。或者是耽着小乘,归根结底还是自利心;或者未想到利益众生,而怀有我要成佛,要如何如何等散乱分别,都是散乱着。

以前罗紮瓦仁钦桑波——宝贤译师翻译《经庄严论》时,这一段的前後没有区别,不贪、不贪、不贪……”从而对自己很失望。後来看了前译派贝若紮那大译师的译文,同样的不贪在词句上却富於变化,他非常感慨:前辈译师就像虚空中的日轮,而我们後代译师就像萤火虫。从此以後,以前的傲慢被摧毁了。

所以,在这一切当中,并不具备六波罗蜜多的意义。就像声闻缘觉所修持的不净观,并不是大乘的禅定波罗蜜多一样。

凡夫位的六度按菩萨的境界来衡量,并不具备真实六波罗蜜多的意义,就好比小乘不净观没有大乘禅定度的法相一样。因此,虽说凡夫可以修学六度,也能以六度利益众生,但跟大乘菩萨的行持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劄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關文章: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四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一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九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八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七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六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四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一课

上一篇(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回目錄 下一篇(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一课)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为什麽要修五加行?
诚莲曲佩仁波切-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心经除魔及六臂黑玛哈嘎啦、黑文殊、阎魔天除障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台北教育網
Phowa.com.香港
我們的仁波切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