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竹巴齋僧不丹高山七座寺院千僧功德善行 佐欽《文武百尊壇城開光大典》 「達恰瓊松」殊勝灌頂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从部派佛教到龙树时的菩萨观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7 01:36:1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27 01:32:16   编辑部 报导

从部派佛教到龙树时的菩萨观

印度佛法的演变,由原始佛教而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若要贯穿理解整体佛法的话,唯有从部派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着手,这期间是处於整体佛法的中心地位,於菩萨观而言,从有菩萨思想倾向,到以菩萨为本并含容小乘思想。向前根源於原始佛教,向後则为启发大乘佛教思想的先驱,可说是承先启後的中心思想地位。


佛法在演进中,部派时期以及初期大乘佛教时期,对「菩萨」的定义要求标准,思想差异甚大。有情是否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种种难行苦行後,修习妙相业时,才能称为菩萨;或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即可名为菩萨? 对於菩萨堕不堕恶道的问题,部派论师之间看法不一,有说三阿僧只劫修行中有堕入恶趣的可能,要到修相好业才决定不堕;有认为菩萨从发心以来无三毒,本不须受生恶趣的,为救度恶趣众生,凭藉其悲愿力而驱往。龙树菩萨认为菩萨从初发心起,即不堕恶道。 修诸波罗蜜方面,有主张修四波罗蜜多,有主张修六波罗蜜多。


大乘佛法中以三心为实践菩萨道的精神──一切智智作意、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为方便。菩萨在实行六度、四摄时,一方面培养慈悲心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利他之事;一方面内心体验、理解空性之理,悲智等持,若智胜於悲,则有退堕小乘之危机。菩萨是以佛为理想、为目标,而立下自己也要成佛的大志愿,初发心必基於大悲,如缺乏悲心,任何法门都将与成佛无关,而要成就菩萨的大行,若是处处取着,没有无所得为方便也不行。大乘佛教的行者──菩萨的理想,在於「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因体得无我相,又加之大悲薰於内,与佛心冥合,其所行虽不为自己修善根,但无边善根功德却自然圆备。自利与利他是相互相成的,无法将它分别开的,两者为一体的两面。佛教本是人间的,菩萨深入人间,以出世精神,从事入世之事,於入世法中,摄化众生向於出世,做到入世与出世融合为一,自利与利他之完成。菩萨本为成就众生而发心,若不为众生则菩萨不名为菩萨。

佛光大学/宗教学系/95/硕士/研究生:林怡君  指导教授:刘国威教授





目录
绪论 3
一、 研究动机与目的 3
二、 研究范围与文献回顾 6
(一)、研究范围 6
(二)、文献回顾 11
第一章 部派佛教及菩萨思想之起源 15
第一节 部派佛教 15
第一项 部派形成之时间及分裂的原因 16
一、 部派形成之时间 16
二、 部派分裂的原因 18
第二项 部派分化的过程 23
第二节 菩萨思想 26
第一项 菩萨(bodhi-sattva)之语义 27
第二项「菩萨」名称的起源 28
第三项、菩萨思想之起 31
第四项、菩萨行的开展 33
第二章 说一切有部之菩萨观
第一节 说一切有部对「菩萨」之见解 35
第一项 说一切有部对「菩萨」的定义 36
第二项、说一切有部对「真实菩萨」的看法 37
第二节 菩萨之修行时劫──修相异熟业 39
第一项 菩萨几时修妙相业 40
第二项、三十二相之意义 41
第三项、是否要百劫修相好 43
第四项、相异熟业於何处可修 45
第五项、菩萨是否堕恶道 45
第六项、正觉前的菩萨相 49
一、入胎之相 49
二、胎内之状态 51
三、降生之相 51
第七项、菩萨何时当知作佛 52
第三节 菩萨修行之阶位 52
第一项 菩萨修行逢事之诸佛 52
第二项 菩萨於何处成佛 53
一、菩萨受生於兜率天(覩史多天)及於人间成佛的理由 54
二、於人间成佛之理由 56
三、菩萨将来生时,先观四事之说明 58
第四节 菩萨道之实践精神与要目 59
第一项 说一切有部对波罗蜜多之主张 59
一、四波罗蜜多 59
二、波罗蜜多何时圆满 61
第二项 三十七道品──菩萨何以遍学三十七道品 63
一、何谓三十七道品 63
二、三十七道品的次序是否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64
第三章 大众部之菩萨观
第一节 菩萨之定义 67
第二节 菩萨修行之阶位 68
第一项 四行 68
第二项 十地 69
第三节 理想化、信仰化的菩萨观 70
第一项 入胎之相 70
第二项 胎内之状态 70
第三项 降生之相 71
第四项 无三毒与愿生恶道 71
第四节 菩萨正行--六波罗蜜多 72
第四章 初期大乘佛法的菩萨观
第一节 菩萨之定义 74
第一项 何谓菩萨及菩萨之语义 74
第二项 对「名字菩萨」与「真实菩萨」的看法 80
第二节 菩萨修行时劫 82
第一项 从何时起名为菩萨 82
第二项 种妙相业之时、处、因缘 82
第三项 何时当知作佛 87
第四项 龙树对「三只修福慧」的看法 88
第五项 菩萨是否堕恶道 88
第六项 菩萨从兜率天上下生人间,是否先观四事 90
第七项 三世十方佛与同时有二佛出世 91
第三节 菩萨修行之阶位 94
第一项 大乘初期通用的阶位说 94
第二项 十地说 96
第四节 菩萨道之实践精神与要目 128
第一项 以「三心」为实践菩萨道之精神 129
第二项 六波罗蜜多 135
第三项 菩萨之尊胜--自利利他与未能自度先度人 159
第五章 结论 163
 




一、汉译大藏经(依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 电子佛典2005之经号排序)
 
《长阿含经》第 1 册 no. 0001卷2《游行经》、卷1、卷9、卷10、卷22(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大集法门经》第 1 册 no. 0012卷1(施护译)
《中阿含经》第 1 册 no. 0026卷6(东晋?提婆译,道祖笔受)
《 杂阿含经》第 02 册 no. 0099 卷13、卷26、卷28、卷34、卷43(宋?求那拔陀罗译)第311经
《别译杂阿含经》第 02 册 no. 0100卷3 第五十四经、卷5(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增一阿含经》第 02 册 no. 0125卷11 第六经、卷19、卷26、卷34、(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第 2 册 no. 0130卷3(施护译)
《六度集经》第 3 册 no. 0152卷1(吴?康僧会译)
《大方便佛报恩经》第 3 册 no. 0156卷7(失译人名,在後汉录)
《悲华经》第 3 册 no. 0157卷10(北凉?昙无谶译)
《太子瑞应本起经》第 3 册 no. 0185卷1(吴?支谦译)
《杂宝藏经》第4 册 no. 0203卷3(元魏?吉迦夜、昙曜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 册 no. 0220卷48、卷61、卷75(唐?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 6 册 no. 0220卷341(唐?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7册 no. 0220卷404、卷447、卷569、卷570、卷572、卷579、卷580、(唐?玄奘译)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 8 册 no. 0026卷7、卷9(唐?般若译)
《放光般若经》第 8 册 no. 0221卷9(西晋无罗叉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 8册 no. 0223卷5、卷6、卷24(後秦?鸠摩罗什译)
《道行般若经》第 8 册 no. 0224卷2、卷8、卷9(後汉?支娄迦谶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 8 册no. 0227卷5、卷7、卷8、卷10(後秦?鸠摩罗什译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第 8 册 no. 0233卷1(梁扶南国僧伽婆罗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 8 册 no. 0235卷1(姚秦?鸠摩罗什译)
《妙法莲华经》第 9 册no. 0262卷4(後秦?鸠摩罗什译)
《华严经》第 9册 no. 0278卷23、卷27、卷47(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华严经》第10 册 no. 0279卷16、卷17、卷39、卷53、卷62、卷63、卷67(唐?实叉难陀译)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第10 册 no. 293卷40(唐?般若译)
《十住断结经》第10 册 no. 0309卷1、卷4(姚秦?竺佛念译)
《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第 11册 no. 0310卷54、卷112(唐?菩提流支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第12 册 no. 0340卷1(唐?菩提流支译)
《大般涅盘经》第 12 册 no. 0374 卷29、卷38(东晋?释法显译)
《维摩诘所说经》 第14 册 no. 0475卷1、卷2(吴?支谦译)
《说无垢称经》第14 册no. 0476卷2(唐?玄奘译)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第14 册 no. 0489卷3 (法护等译)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第 15 册 no. 625卷3(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第15 册 no. 0628卷4(法天译)
《佛说无上依经》第16 册 no. 0669卷1(梁真谛译)
《菩萨璎珞经》第16 册 no. 0656卷14(姚秦?竺佛念译)
《佛说华手经》第16 册no. 0657卷7 (後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第 17册 no. 0847卷2(唐?释智严译)
《五分律》第 22 册 no. 1421 卷30(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摩诃僧只律》第 22 册 no. 1425 卷33(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四分律》第 22 册 no. 1428 卷41、卷31(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十诵律》第 23 册 no..1435 卷10、卷60、卷80 (後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善见律毘婆沙》 第24册 no. 1462 卷1 (萧齐僧伽拔陀罗译)
《毘尼母经》第 24 册 no. 1463卷1、卷3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优婆塞戒经》第 24 册 no. 1488卷6(北凉昙无谶译)
《大智度论》 第25册 no.1509 卷4、卷11、卷12、卷13、卷14、卷15、卷16、卷17、卷18、卷19、卷27、卷29、卷32、卷34、卷35、卷36、卷38、卷43、卷44、卷45、卷46、卷49、卷50、卷51、卷53、卷58、卷75卷80、卷86、卷88、卷91、卷93卷95(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
《十住毘婆沙论》第25册 no. 1521 卷1、卷2、卷3卷7卷13卷15(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27册 no. 1545 卷11、卷20、卷24、卷32、卷35、卷44、卷51、卷60、卷68、卷70、卷82、卷90、卷96、卷99、卷120、卷135、卷143、卷145、卷153、卷171、卷176、卷177、卷178、(唐?玄奘译)
《舍利弗阿毘昙论》第28册 no.1548卷3、卷 8(姚秦?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第28册no.1549卷8(尊婆须蜜菩萨造?符秦僧伽拔澄等译)
《异部宗轮论》第49 册 no. 2031 卷1(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
《十八部论》第49册 no. 2032 卷1(陈真谛译)
《论事》南传58?412~413
二、现代着作
 
印顺法师着作:《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出版社,1989年11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新竹?正闻出版社,1992年3月)
《成佛之道》(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8月)
《佛法概论》(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
《印度之佛教》(新竹?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新竹?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新竹?正闻出版社,1994年4月)
《宝积经讲记》(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1月)
《般若经讲记》(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1月)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
《佛在人间》(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
《学佛三要》(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1月)
《华雨集?第二册》「方便之道」(新竹?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
《华雨集?第四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新竹?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
吕澂着,《印度佛学思想源流》(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
平川彰着,《印度佛教史》,庄崑木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平川彰等着,《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年)
木村泰贤着:《原始佛教思想论》欧阳瀚存译(台北:台湾商务1999年)
《小乘佛教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天华出版社,1999年)
《大乘佛教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天华出版社,1999年)
《菩萨论》,收於蓝吉富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六十九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上一篇(来果禅师之禅法思想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弥陀净土思想的探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圣道三要
@花东藏传佛教@ - Yahoo!奇摩部落格
◎比较宗教学方法论的反省─京都学派、上智大学与台湾耶─佛教界的研究
定解宝灯
伏藏红度母最速增上资粮善权大法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