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宗教学方法论的反省─京都学派、上智大学与台湾耶─佛教界的研究
資訊分項
相簿2
服務分項
回應(0)


轉寄 列印 迴響 總覽

喇嘛网 日期:2009/08/07 10:37:46   编辑部 报导

 

学术论文


在宗教学研究的领域中, 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观点是否仍符合当今学
术潮流, 比较宗教学发展中所涉及的课题与方法等, 乃此篇关怀的中心。


日本京都学派、上智大学的耶─佛比较研究中 , 「禅」佛教「空」的
真谛以及基督宗教内的神秘体验、爱德的内含彼此间有许多可供对话与参
照之处; 台湾的佛教界与基督宗教人士如何使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来理解
对方,
也是论文注意的焦点所在。在耶─佛间有甚麽宗教间共通的基础,
是本文另一关注的焦点 : 「有」与「无」、「智慧」与「爱」、「位格
」与「无位格」、「自力」与「他力」等这些彼此相关联的耶─佛教基本
思想是比较的着力点。

论文写作当中可发现, 东方宗教自身与形上学关系
密切, 研究比较宗教学时对於哲学思想、宗教的灵修体验等课题也不能陌
生,否则将难以明白双方论点。

比较宗教学的方法及一发展中不断整合、多元化的方法, 在灵性最深之处, 比较与「分辨」可使宗教人更加认识自身生命与宇宙的奥秘。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论宗教学从各宗教分出之过程与问题

前言

  

自有历史可考以来,宗教就与人类社会同步存在。但过往在东、西方社会,对宗教之研究,大都仅限於各宗教之僧侣或学者,在自身的信仰范畴内,作思想之阐明,或就正反两面之不同学说,对异教徒、异学派与反宗教人士展开学说之论辩与攻诘,而鲜见跨领域之诸宗教研究。

贰、宗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宗教」本身是很难定义并设定范畴的,这在各学科中,实属特例。以下分别介绍四种研究范畴之宗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比较宗教学

  宗教研究之所以兴起而蔚为学风,与地理大发现,和十六世纪以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原来,随着军事与贸易事业的入侵,西方人发现了殖民地中有别於欧洲世界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景观,於是,试图多方了解殖民地的「人类学研究」应运而生,它可以说是「宗教研究」或「比较宗教研究」的前身。

结语

  时至今日,宗教学研究,愈来愈倾向於尊重、「悬搁」与对谈,学者从「裁判席」退位而为「聆听者」。随着宗教现象学的发展,以及对「反应的门槛」的尊重,渐渐地,教徒面对宗教学研究者的疑虑、嫌憎与抗拒心情,已大有改进。不唯如是,连异宗教之间,都在跨宗教研究成果出现之後,逐渐产生了「求同存异」的良性互动。减除立场的骄慢,增强「易地而处」的同理心,这是宗教学研究的长足进步,也是它对人类宗教的一大贡献。

   但是,作为「局外人」的学者,也还是要看到此中所隐藏的危机,那就是:当学者投入特定宗教而作调查研究之时,如何兼顾对受访者的同情心与对研究内容的公正态度?当政府部门已习惯用「公关」(而非业绩)来争取媒体的认同时,当政府部门编列预算,以笼络学者为其既定政策,进行学术包装与辩护之时,媒体工作者与学者都须警策自己:在「同情了解」的同时,也要能「抗拒诱惑」。

  於是,当一个作为「局外人」的学者,在面对研究对象时,他能厘清与研究对象的「友善互动」,背後所代表的仅只是「同情了解」,而无「接受诱惑」的成份吗?他对研究对象的同情心,有没有掺杂「拿人手短、吃人口软」的成份?也许,对一个受过文化薰陶的学者而言,纯粹「客观」或「悬搁」的角度,在事实上是无法企及的,但是最起码在道德的层面,拒绝「接受诱惑」仍是不容忽略的自我反省。「御用学者」所犯下的过失,「教用学者」也很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有所违犯。

  撰写本文,特别要感谢性广法师与余秀敏教授,前者提供丰富的宗教学资料,後者则不吝提供其翻译Sharpe论文的全文,两位朋友让笔者得以在最少时间内,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方向与内容。 

 


回慈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