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龍欽巴尊者圓寂日點燈‧薈供法會 高雄市舊譯顯密法林佛學會5月份法訊 吉祥三界護法總集灌頂儀軌教授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次第决定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5 08:32:12
學習次第 : 进阶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次第决定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论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次第决定」

丑五如何确定止观的次序:

止观的次序就如《入菩萨行论》(静虑品)所说:

凭着有寂止的胜观才能尽断烦恼。明了这个道理後,首先便要努力求证寂止。

这就是说,我们先要修习寂止,然後再以寂止为基础而修习胜观。

(问:)在《修习次第》的初篇曾说:「它的所缘境并不固定。」也就是说,修止是没有固定的所缘境,而前文亦说可以「法」或「法性」来作为修止的对象。假如我们先了解无我的意义,然後专修此义,这样便足以同时引生心不散乱的寂止及专缘空性的胜观。那为何先要求得寂止,然後才去修习胜观呢?

(答:)在胜观之前先修寂止的意思并不是必须修习寂止才能引生通达无我的正见,因为即使没有寂止亦能引生正见。要生起与这种正见有关的强烈心理转变感觉亦不必先有寂止,因为即使没有寂止,仅以观慧屡屡观察思择亦绝不会障碍强烈的转心感觉产生。如果我们认为没有寂止便会障碍这种感觉生起,那我们便不得不作出这种荒诞无伦的结论,也就是修习无常、轮回过患或菩提心也要先有「寂止」才能引生强烈的转心感觉,因为彼此的道理是完全相同。

若是这样的话,为何在修持胜观之前要有寂止呢?因为根据《解深密经》所说,只要尚未生起身心轻安,若以观慧修习「思择」及「最极思择」,便是属於「毗钵舍那相应作意」(或作「毗钵舍那随顺作意」,亦即「随顺观」),当轻安生起之後才能称为「胜观」。所以,若未获得寂止,那不管我们以观慧进行多少观察修习,最终仍不能生起身心轻安的喜乐。若我们获得寂止之後,即使以观慧作观察修习亦能生起轻安。因此,「观」必须有「止」为因,下文便会说明这个道理。

当观慧并未专住单一所缘而能透过观察思择的力量引生轻安时,便会转成胜观。所以,即使所缘境是空性,但只要我们是透过专注单一所缘境而引生轻安,那就仍未超出修止的方法,并非单凭这一点就算是获得胜观。为什麽?即使我们初时为求了解无我的意义而屡屡观察分析,但由於我们先前未曾获得寂止,所以不可能凭着这种观察而获得寂止。假如从事安住修而无观察,虽然可以由这种基础获得寂止,但是除了修习寂止便没有办法修习胜观,到後来仍须求学胜观。所以,仍不能超出「先修寂止再修胜观」的固定程式。

因此,由观察修思择而引生轻安才是生起胜观的方法,否则,先修止而後修观便毫无道理可言。如果不按照这种次序修习是极不正确的,因为在上文引用的《解深密经》明言行者要以奢摩他为基础来修习毗钵舍那。经中又说六波罗密多中的「静虑」和「般若」的次第是「後者是依前者产生」,同样,以「增上定学」为基础而生起「增上慧学」的次第亦是先修「止」而後修「观」。

在前文引录的《菩萨地》文句和《声闻地》亦指出奢摩他是修习毗钵舍那的基础。《中观心论》、《入菩萨行论》、《修习次第》(初、中、後)三篇、智称论师(梵:jnanakirti。藏:Ye shes grags pa。造有《般若波罗密多修习次第教授》梵:Prajnaparamita-bhavana-kramopadesa)、宝生寂论师均说先修「奢摩他」而後修「毗钵舍那」。

虽有少数印度论师声称先以观慧观察亦能生起胜观,不必另外求学寂止,但是这种见解与众大车轨所造的论典相悖,所以不堪为智者所信赖。

还有,这种()()观的次序是指最初第一次生起止、观的次第,在生起之後,止观的次第便没有固定,先修观而後修止亦无不可。

(:)《阿毗达磨集论》说:「一些未成就寂止的人亦能获得胜观,他们是以胜观为基础而勤修寂止。」其理何在?

(: )论意是指未获得「初禅根本定」以上的「寂止」,而不是指未获得「初禅未到定」所含摄的「寂止」。又当行者现证「四谛」之後,便能够以这种「胜观」为基础来修习「初禅」以上各种根本定的「寂止」。(未到定,梵语ana gamya-samadhi。又作未至定、未到地,亦即「近分定」,梵: samantaka-samadhi。「未到定」是於色界四禅定中,即将获得初禅定之前的前行禅定。由於此定尚未达至初禅根本定,故称「未到定」。「未到定」与「近分定」的分别如下: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的每一种禅定的自体皆称为「根本定」。在每一根本定之前各有其前行阶段的「近分定」,所以从「断欲界修惑」所发的禅定-初禅根本定,直至「断无所有处修惑」所得的禅定-非想处根本定,总数共有八种根本定。所以,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起的「近似初禅根本定」的禅定-初禅近分定,直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起的近似「非想处根本定」的禅定-非想处近分定,亦有八种近分定。由於在以上八种根本定和八种近分定当中,只有「初禅近分定」与其余七种近分定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把初禅的「近分定」别称为「未到定」。)《本地分》说:

还有,能正确了知由「苦谛」至「道谛」的实性而未获得初禅等静虑的行者,可当下住心於这种认知而不必观择诸法。这就是依「增上意学」进修「增上心学」(增上定学的别名)

总之,为求文气连贯,所以才把「九住心」(藏:sems gnasdgu。详见下文)统称为「止」而四种「思择」(: dpyadpa。详见下文)则统称为「观」。但是,正如下文所说,「其实止」和「真实观」这两个名词必须在生起轻安之後才能使用。

 










相關文章: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所有差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一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三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五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六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理须双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别学後二波罗密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四摄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般若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静虑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精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安忍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持戒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布施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菩萨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仪轨受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心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修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十二缘起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集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深信业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教授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造者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序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言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回目錄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辩经过程
《大藏经》概要教授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2﹞ 日期2008/10/1 04.05
普巴金刚法门?功德
大白伞盖佛母

赞助网站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台北教育網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