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文殊--3/8神變月放生,增益火供 獅面空行母除障法會-巴楚閉關中心 蓮師長壽佛灌頂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法藏三性思想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1 07:26:35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11 07:18:22   编辑部 报导    

法藏三性思想研究  指导教授:萧振邦

法藏在思想史上的定位,在於集华严思想之大成。而这之中异於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之处,则在其提出了三性思想的相关论述。

而这组源自於瑜伽行派的概念,在法藏手中却做出了特殊的诠释。就历来的研究成果而观之,大多仅局限於文献上字典意义的解读,却并未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度义蕴。

是以於其中所含蕴的空有、真妄、性相融通等问题,并未着重而进行探论。以此之故,本文乃就此而做出相关的研究。本论文共计六章:第一章〈导论〉,大抵在进行第二序既有研究成果之介绍及检讨之後,铺陈出本文之研究动机、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法藏对瑜伽行派及其三性思想的诠释与批评〉,则溯源至瑜伽行派,在法藏「五教十宗」的判教架构之下,检视法藏对於瑜伽行派的定位及其理由。再由此进一步论述法藏对於瑜伽行派三性思想的诠释以及批评。

第三章〈法藏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的融摄与升位〉,此章节顺前章法藏对於瑜伽行派三性思想的批评与不满之後,进一步面临义理性格的重新诠释的问题。本章一方面通过《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此义理间架的提出;另一方面则通过染净二分依他起性的架构,溯源至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由此开展法藏对於依他起性以及遍记所执性的问题。

第四章〈法藏三性思想对二谛的融摄〉,於此论述法藏在重新诠释三性思想之後,将其三性思想的内容赋予真妄、真俗等意义。在此脉络之下,一方面溯源自印度戒贤、智光的空有之诤;另一方面则由此探论其内容意义的转换。

第五章〈法藏三性思想意义下的「性相融通」义〉,於此章节之中顺承前文法藏对於三性思想内容意义的转换,进一步处理其中所含蕴的「性相融通」的问题。

首先,通过真妄交彻、空有不二的脉络发展至「性相融通」的问题。其次,通过字典意义与脉络意义的探论,厘清学界的三种争论,进而揭露法藏三性思想意义之下,所含蕴的「性相融通」义,并且给出定义。再次,通过黑格尔「具体的同一性」(同一性是关於差异与同一的同一性Identity is identity of difference and identity)的讨论,论述法藏在其中所使用的辩证意义。最末,重新回到五教十宗与四宗判的架构之下,将法藏三性思想意义之下的「性相融通」义,重新厘清其脉络与位阶。

 

第六章〈结论〉,一方面,为本文做出全面性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揭示本论文未来研究之展望。

 

 

   

萧振邦老师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90/硕士/研究生:陈绍圣   指导教授:萧振邦





1.法藏生於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经智俨云华寺讲授《华严经》,为智俨所赞赏并收为门徒。

2.法藏继承了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海果分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通通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法为果。自它互为能、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法藏将自己的华严思想分为四门:三性同义、缘起因门六义、十玄缘起无碍、六相圆融。

法藏

3.三性是《摄大乘论》中所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也是唯识宗的一个基本理论。法藏立本三性和末三性,圆成实性的本末二义是不变和随缘,依他起性是无性和似有,遍计所执是理无、情有。那麽本三性是不变、无性、理无三义,末三性是随缘、似有、情有。,都是强调现象背後的本体,因而是同一无别的。末三性则是「不动本而常末」。都是在强调本体的前提下由本体所显的现象,也是同一无别的。本三性为真,末三性为妄,相互之间也是融通一际的,「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如果从总的方面看,三性也是融合的,「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

4.因门六义是说明现象之间复杂的融合关系的,法藏从体之空有,力用之有无,缘之待与不待三方面分析事物之「因」,再结合《摄大乘论》中的六义——刹那灭、果俱有、待众缘、性决定、引自果、恒随转——进行分析,而得出因门六义。

  1. 按「刹那灭」而有「空、有力、不待缘」义。刹那灭指种子才生就灭。由於刹那灭,种子无自性,是体之空;种子灭而现行(诸法现象)生,因而是有力;种子谢灭和生起现行,不需要任何条件,是不待缘。
  2. 按「果俱有」而有「空、有力、待缘」义。果俱有指种子生果,而果俱存。从种子对现行的依赖性,与现行俱存而有的特性看,是体之空,「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因果相依而成有,是有力;能生起果,但这种生果需要相依的条件性,是待缘。
  3. 按「待众缘」而有「空、无力、待缘」义。待众缘是讲种子生现行,需要许多条件。由这种条件性,是体之空;没有条件就不能生果,是无力;这条件性本身说明了是待缘的。
  4. 按「性决定」而有「有、有力、不待缘」义。性决定是讲种子的本性是决定不变的。这种本性的不变性,是体之有;能够不改自性而生果,因而是有力;本性不改,不因任何条件而改变,是不待缘。
  5. 按「引自果」而有「有、有力、待缘」义。引自果是讲种子只能引起自类的现行。能引起自类的现行,是体之有;能够生现行,是有力;但是需要条件而生,是待缘。
  6. 按「恒随转」而有「有、无力、待缘」义。恒随转是讲种子永远随藏识而存在,因此,是体之有;也因为依赖於藏识,不能违缘,自身无力用,也是待缘。因门六义体现出的融合关系,「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

5.十玄门是讲万法之间十种玄妙的融合关系。

法藏以教义、现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依正、随示根欲示现和逆顺体用自在十门来说明无尽缘起义,又以十玄门来进一步说明这十门,即是: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来自智俨而又与其观点稍异,智俨的十玄门被称为「古十玄」,而法藏的为「新十玄」。

6.

六相圆融从总别、同异、成坏六个概念来讨论融合关系,总相是事法由部分而构成的总体,别相是总体中包含的各各差别的部分,同相指不同组成部分互相结合,构成整体,异相是同一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特殊性或差别性,成相是缘起法由各部分构成,坏相是各部分各住自性而不动。从事物的全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来讨论同即异、异即同,总即别、别即总,成即坏、坏即成这样的融合关系。

本质上可归纳为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理事无碍的主要精神是事法举体全理,真性之理举体全事,由此而相即、相夺,等等。法藏作十门分析,每门又分十层。事融相摄,法藏作相在、相是二层分析,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




参考书目
一、 原文文献
(一) 经
01. 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大正藏09,No.278。)
02. 唐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正藏10,No.279。)
03. 唐 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大正藏10,No.293。)
04. 唐 玄奘译:《解深密经》(五卷)(大正藏16,No.676。)
(二) 疏、论
01. 杜顺着作
(01) 杜顺:《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大正藏45,No.1867。)
02. 智俨着作
(01) 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大正藏35,No.1732。)
(02) 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大正藏45,No.1868。)
(03) 智俨:《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大正藏45,No.1869。)
(04) 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四卷)(大正藏45,No.1870。)
03. 法藏着作
(01) 法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一卷)(大正藏33,No.1712。)
(02)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大正藏35,No.1733。)
(03) 法藏:《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大正藏35,No.1734。)
(04) 法藏:《入楞伽心玄义》(一卷)(大正藏39,No.1790。)
(05) 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大正藏42,No.1826。)
(06) 法藏:《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一卷)(大正藏44,No.1838。)
(07)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五卷)(大正藏44,No.1846。)
(08)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五卷)(大正藏44,No.1847。)
(09)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大正藏45,No.1866。)
(10) 法藏:《华严经旨归》(一卷)(大正藏45,No.1871。)
(11) 法藏:《华严策林》(一卷)(大正藏45,No.1872。)
(12) 法藏:《华严经问答》(二卷)(大正藏45,No.1873。)
(13) 法藏:《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大正藏45,No.1874。)
(14) 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大正藏45,No.1875。)
(15) 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大正藏45,No.1876。)
(16) 法藏:《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大正藏45,No.1877。)
(17) 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大正藏45,No.1878。)
(18) 法藏:《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大正藏45,No.1879。)
(19) 法藏:《华严关脉义记》(一卷)(大正藏45,No.1880。)
(20) 法藏:《华严经传记》(五卷)(大正藏51,No.2073。)
(21) 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四卷)(台北:佛教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初版。)
04.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相关注释
(01)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初版五刷。)
(02) [日]佛教大系刊行会:《景印佛教大系(七).五教章(一)》(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一年一月,初版初刷。)
(03) [日]佛教大系刊行会:《景印佛教大系(八).五教章(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一年一月,初版初刷。)
(04) 徐绍强:《华严五教章》(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九月,初版初刷。)
(05) [宋]释希迪:《五教章集成记》(台北:白马印经会,《大正新纂卍续藏经(第五十八卷)》。)
(06) [宋]释希迪:《评复古记》(台北:白马印经会,《大正新纂卍续藏经(第五十八卷)》。)
(07) [宋]释师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台北:白马印经会,《大正新纂卍续藏经(第五十八卷)》。)
(08) [宋]释师会:《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台北:白马印经会,《大正新纂卍续藏经(第五十八卷)》。)
(09) [宋]释道亭:《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六十二年十二月,出版初刷。)
(10) [日]镰田茂雄:《华严五教章》(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西元1989年2月25日,三版初刷。)
05. 澄观着作
(01)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正藏35,No.1735。)
(02)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大正藏35,No.1736。)
(03) 澄观:《大华严经略策》(一卷)(大正藏36,No.1737。)
(04) 澄观:《新译华严经七处九动颂释章》(一卷)(大正藏36,No.1738。)
(05) 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大正藏45,No.1882。)
(06) 澄观:《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大正藏45,No.1883。)
06. 宗密着作
(01) 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大正藏45,No.1884。)
(02) 宗密:《原人论》(一卷)(大正藏45,No.1886。)
07. 《大乘起信论》类相关着作
(01) 马鸣菩萨造、梁 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卷)(大正藏32,No.1666。)
(02) 马鸣菩萨造、唐 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卷)(大正藏32,No.1667。)
(03) 新罗 元晓:《起信论疏》(卷)(大正藏44,No.1844。)
(04) 新罗 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卷)(大正藏44,No.1844。)
08. 瑜伽行派相关着作
(01) 弥勒菩萨说、唐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正藏30,No.1579。)
(02) 护法等菩萨造、唐 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大正藏31,No.1585。)
(03) 世亲菩萨造、唐 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正藏31,No.1586。)
(04) 阿僧伽作、後魏 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大正藏31,No.1592。)
(05) 无着菩萨造、陈 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大正藏31,No.1593。)
(06) 无着菩萨造、唐 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大正藏31,No.1594。)
(07) 世亲菩萨释、陈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大正藏31,No.1595。)
(08) 世亲菩萨造、隋 笈多共行矩等译:《摄大乘论释本》(十卷)(大正藏31,No.1596。)
(09) 世亲菩萨造、唐 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大正藏31,No.1597。)
(10) 无性菩萨造、唐 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大正藏31,No.1598。)
(11) 天亲菩萨造、陈 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大正藏31,No.1599。)
(12) 世亲菩萨造、唐 玄奘译:《辩中边论》(三卷)(大正藏31,No.1600。)
二、 学术专着类
(一) 本国学者学术专着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于凌波:《唯识学纲要》(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一年一月,初版初刷。)
02.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年七月,扁初刷。)
03. 方立天:《法藏评传》(北京:京华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九月,初版初刷。)
04. 方立天:《佛教哲学(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二月,二版三刷)
05.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初版三刷。)
06. 王仲尧:《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民国八十九年九月,初版初刷。)
07.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十月,初版五刷。)
08.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三年七月,初版初刷。)
09. 王居恭:《华严经及华严宗漫谈》(北京:中国书店,民国八十六年十一月,初版初刷。)
10. 冉云华:《宗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七年五月,初版初刷。)
11.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六年一月,初版七刷。)
12.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六年五月,修订版六刷。
13.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五月,三版三刷。)
14. 李世杰:《华严哲学要义》(台北:佛教出版社,出版年不详。)
15. 李志夫:《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民国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初刷。)
16. 吕 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五刷。)
17. 吕 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十月,初版四刷。)
18.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四年六月,初版初刷。)
19. 吴汝钧:《印度佛学思想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四年六月,初版二刷。)
20.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二年三月,初版初刷。)
21. 邱高兴:《华严宗祖法藏及其思想》(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22. 胡民众:《澄观及其佛学思想》(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23. 胡民众:《澄观佛学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24. 周叔迦:《唯识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六年八月一日,三版初刷。)
25. 候外庐 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 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初版四刷。)
26.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 卷十三.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年六月,全集校订版。)
27.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 卷十六.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全集校订版。)
28.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 卷十八.哲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年九月,全集校订版。)
29. 高振农 释译:《华严经》(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八年三月,初版四刷。)
30. 徐绍强:《《华严五教章》哲学思想述评》(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31. 郭 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32.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初版初刷。)
33. 黄 磊:《宗密禅教一致与三教一致论探析》(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34. 黄忏华:《中国佛教教理诠释》(台北:文津初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九年七月,初版初刷。)
3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台北: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三年五月,增订台一版二刷。)
3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37.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密教文化出版社,民国八十八年九月,初版初刷。)
38.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民国八十年二月,初版初刷。)
39. 汤用彤:《往日杂稿》(台北:汇文堂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六月,台一版。)
40.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二)》(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增订八版。)
41.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二十一.佛教逻辑与辩证法(佛教逻辑专集之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二月,初版初刷。)
42.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三十二.华严学概论(华严学专集之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初刷。)
43. 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三十三.华严思想论集(华严学专集之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初刷。)
44.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三十四.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展(华严学专集之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初刷。)
45.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三十五.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辩》(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初版初刷。)
46.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四.华严典籍研究(华严学专集之四)》(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一月,初版初刷。)
47.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七十.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五月,初版初刷。)
48. 张曼涛 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九十六.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唯识学专集之十)》(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三月,初版初刷。)
49. 董 群:《宗密的华严禅》(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50. 董 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北京:密教文化出版社,民国八十九年六月,初版初刷。)
51. 傅伟勳:《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哲学与宗教」一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年二月,二版初刷。)
52. 傅伟勳:《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哲学与宗教」二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初刷。)
53.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九年七月,初版初刷。)
54. 傅伟勳:《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哲学与宗教」五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四年三月,初版初刷。)
55. 杨白衣:《唯识要义》(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十月,初版初刷。)
56.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嘉义:财团法人安慧学苑文教基金会附设香光书乡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四月,初版。)
57. 杨政河:《华严哲学研究》(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十二月,二版二刷。)
58.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九年十月,三版初刷。)
59.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六月,初版初刷。)
60.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年九月,初版初刷。)
61. 杨维中:《心性与佛性》(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62. 裴 勇:《宗密判宗说研究》(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九十年三月,初版初刷。)
6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民国八十九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64. 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八月,初版初刷。)
65. 邓克铭:《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七月,初版初刷。)
66. 蔡瑞霖:《宗教哲学与生死学》(嘉义:南华管理学院,民国八十八年四月,初版初刷。)
67.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台北:史学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一月,台景印二版。)
68.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69.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初版初刷。)
70. 谢无量:《佛学大纲》(杨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初版二刷。)
71. 霍韬晦:《绝对与圆融:佛教思想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五年四月,初版初刷。)
72. 萧 父 释译:《大乘起信论》(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初版四刷。)
73. 韩廷杰:《唯识学概论》(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初刷。)
74.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七月,初版初刷。)
75. 释印顺:《妙云集上编之六.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三月,十一版。)
76. 释印顺:《妙云集上编之七.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三月,十一版。)
77. 释印顺:《妙云集中编之二.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九年十月,新版一刷。)
78. 释印顺:《妙云集中编之三.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三月,修订二版。)
79. 释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月,六版。)
80.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五月,修订一版。)
81. [宋]释戒环:《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民国七十八年九月,初版初刷。)
82. 释依昱:《谈心说识》(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初版六刷。)
83. 释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五月,二版初刷。)
84.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二月,初版初刷。)
85. 释常惺:《佛学概论.贤首概论》(台北:新文丰初版公司,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初版初刷。)
86. 释智谕:《普贤行愿品述义》(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一月,初版三刷。)
87. 释智谕:《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六月,初版四刷。)
88. 释智谕:《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七月,二版初刷。)
89. 释智谕:《华严经义海百门述义》(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九年七月,初版三刷。)
90. 释慈航:《相宗十讲》(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六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初版初刷。)
91. 释演培:《唯识法相及其思想演变》(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九年二月,天华初版初刷。)
92. 释贤度:《华严学讲义》(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九年七月十五日,七版二刷。)
93. 释慧严 等:《华严的世界》(台北:世界佛教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六月,初版初刷。)
94. 释继梦:《华严宗哲学概要》(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四月,初版初刷。)
95. 释继梦:《如来心地法门修持法要(上)、(下):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讲记》(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九月,初版初刷。)
96. 释继梦:《开展如来自性修持法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讲记》(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一月,初版初刷。)
97. 释继梦:《华严经净行品剖裂玄义疏》(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一月,初版初刷。)
98. 释继梦:《普贤十大愿王修持法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一月,初版初刷。)
99. 释继梦:《慈悲圆满修持法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七参》(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九月,初版初刷。)
100. 释霭亭:《华严一乘教义章集解》(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初版初刷。)
101. 龚 隽:《《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十一月,初版初刷。)
(二) 硕博论文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王秋桃(释法寿):《法藏对唯识三性思想的融摄与超越》(台北:华严专宗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七年五月。)
02. 黄俊威:《华严「法界缘起观」的思想探源──以杜顺、法藏的法界观为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二年五月。)
03. 黄连忠:《宗密禅教一致与和会儒道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三年五月。)
04. 郭朝顺:《智者与法藏圆顿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九年六月。)
05. 陈一标:《赖耶缘起与三性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九年六月。)
06. 陈英善:《华严清净心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二年六月。)
07. 陈英善:《从心论中国哲学基本型态之开展》(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六年一月。)
08. 邱献志:《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究──以《法界观门》与「十玄门」义理为中心》(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九年五月。)
09. 刘玉荣:〈《大乘起信论》「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晓《海东疏》之诠释为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二年六月。)
10. 蔡伯郎:《唯识的三性与二谛》(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九年六月。)
11. 赖光朋:《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之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硕士论文,七十八学年度第二学期。)
12. 赖光朋:《华严圆教与天台圆教之比较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五年七月。)
13. 罗钿妹:《华严心义研究》(香港:私立香港能仁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七月。)
14. 释会清:《法藏大师的教学──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之探究》(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五年三月。)
(三) 外国学者专着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日]川田熊太郎、中村元 等着、李世杰 译:《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六月一日,初版初刷。)
02. [日]水野弘元 着、释惠敏 译:《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着作选集.二》(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九年七月,初版初刷。)
03. [日]水野弘元 着、刘欣如 译:《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初版初刷。)
04. [日]中村元 等着:《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三年五月一日,初版初刷。)
05. [日]木村清孝 着、李惠英 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五年二月,初版初刷。)
06. [日]宇井伯寿 等:《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六十一.禅宗论集.华严学论集》(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六月,初版初刷。)
07. [日]坂本幸男 着、释慧岳 译:《华严教学之研究(第一部):特以慧苑大师教判论为中心》(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国六十年九月,初版初刷。)
08. [日]高峰了州 着、释慧岳 译:《华严思想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国六十八年十二月八日,初版初刷。)
09. [日]高崎直道 等:《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六十八.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10. [日]梶山雄一 等着、李世杰 译:《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六十三.中观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11. [日]龟川教信 着、印海 译:《华严学》(高雄:佛光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九月,初版初刷。)
12. [日]镰田茂雄 着、释慈怡 译:《华严经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一月,初版二刷。)
三、 期刊论文
(一) 本国学者期刊论文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王 颂:〈关於杜顺初祖说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元二○○一,第一期。)
02. 向世山:〈中国佛教教义时代的殿军──圭峰宗密述评〉(《中华文化论坛》,四川: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西元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03. 向世陵:〈见理见性与穷理尽性──传统儒学、佛学(华严禅)与理学〉(《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西元二○○○年,第二期。)
04. 江日新:〈《「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导言(上)〉(《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三卷,第十期,总号第二七四,民国八十七年五月。)
05. 江日新:〈《「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导言(下)〉(《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三卷,第十一期,总号第二七五,民国八十七年六月。)
06. 李文霖:〈贤首五教思想研究〉(《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月刊杂志社,第三十三卷,第一期,民国七十八年一月。)
07. 阮印长:〈从唯心与唯识看法藏的十重唯识观〉(《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月刊杂志社,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民国七十八年二月。)
08. 余治平:〈大乘佛教「三性说」与反形而上学哲学转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复旦大学,西元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总第五十三期。)
09. 吴 洲:〈智顗圆顿止观的般若学特色及其逆觉义──兼论与《起信》、华严、知礼诸家的差别〉(《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三卷,第十二期,总号第二七六,民国八十七年六月。)
10. 吴言生:〈华严帝网印禅心──论《华严经》、华严宗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人文杂志》,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西元二○○○年,第二期。)
11. 邱高兴:〈华严宗祖法藏的生平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二年,第三期。)
12. 韦汉杰:〈从《佛性与般若》看华严宗哲学〉(《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总号第三○一,民国八十七年七月。)
13. 韦汉杰:〈从分别说与非分别说再看华严与天台圆教〉(《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六卷,第七期,总号第三○七,民国九十年一月。)
14. 曹志成:〈有关法藏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批判之探讨〉(《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五)》,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四年十月,初版初刷。)
15. 曹志成:〈《金师子章》的判教思想之探讨──试以净源《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及高辨《金师子章光显钞》为解释线索〉(《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六)》,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初版初刷。)
16. 陈沛然:〈唐君毅论华严宗与天台宗之圆教义〉(《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二十三卷,第六期,总号第二七○,民国八十六年十二月。)
17. 庄崑木:〈略论华严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之异同〉(《法光学坛》,台北:法光杂志社,第一卷,民国八十六年。)
18. 郭朝顺:〈智者与法藏教相判释略论(上)〉(《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十六卷,第十二期,总第一九二号,民国八十年八月。)
19. 郭朝顺:〈智者与法藏教相判释略论(下)〉(《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十七卷,第二期,总第一九四号,民国八十年六月。)
20. 郭朝顺:〈贤首法藏的「顿教概念」之研究〉(《哲学与文化》,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社,第十九卷,第七期,民国八十一年七月。)
21. 陈荣灼:〈论唯识学与华严宗之「本性」──对《佛性与般若》之两点反思〉(《鹅湖学志》,台北:文津出版社,第四期,民国七十九年六月。)
22. 陈荣灼:〈唯识哲学之「真」「忘」问题〉(《鹅湖学志》,台北:文津出版社,第八期,民国八十一年六月。)
23. 陈荣灼:〈「即」之分析──简别佛教「同一性」哲学诸型态〉(《国际佛学研究》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创刊号,民国八十年十二月。)
24. 陈玺元:《华严五教止观研究》(《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月刊杂志社,第三十三卷,第八期,民国七十八年八月。)
25. 黄丽华:〈试论华严宗哲学的无碍精神〉(《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月刊杂志社,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国七十七年十一月。)
26. 游祥洲:〈龙树论「即空即如」思想的理论面──兼及唐君毅论空与如〉(《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Ⅱ.宗教与道德》,香港:法住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27. 景海峰:〈唐君毅对华严思想的阐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Ⅱ.宗教与道德》,香港:法住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28. 傅伟勳:〈从中观的二谛到後中观的台贤二宗思想对立──兼论中国天台的特质与思维限制〉(《中华佛学学报》,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第十期,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29. 董 平:〈论澄观对华严宗思想的发展〉(《浙江学刊》,浙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西元一九九五年,第一期,总第九十期。)
30. 董 群:〈宗密禅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浅析〉(《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31. 杨真济:〈论华严法界圆融无碍的理论根据〉(《佛光学报》,高雄:佛光出版社,第四期,民国六十八年。)
32. 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妙林》,高雄:妙林杂志社,第十二卷,第四期,民国八十九年四月三十日。)
33. 廖明活:〈华严宗性起思想的形成〉(《中国哲学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第六期,民国八十四年三月。)
34. 蔡惠明:〈法藏大师与华严宗〉(《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二二二期,民国七十九年九月。)
35. 谢大宁:〈试析华严宗「法界缘起」义〉(《国立中正大学学报(人文分册)》,嘉义:国立中正大学,第一卷,第一期,民国七十九年九月。)
36. 赖贤宗:〈法藏《大乘起信论》及元晓与见登的相关述记关於一心开二门的阐释〉(《中华佛学学报》,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第十四期,民国九十年九月。)
37. 简秀娥:〈《大乘起信论》与天台、华严两宗之关涉〉(《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初版初刷。)
38. 萧振邦:〈佛教言说系统之探究──以《大乘起信论》为例〉(《一九九五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台北:佛光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初版初刷。)
39. 韩焕忠:〈《华严原人论》对儒家人性论的批判〉(《理论学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第五期,总第九十三期,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
40. 魏道儒:〈华严宗与中国文化〉(《宗教哲学季刊》,台北: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第三卷,第一期,民国八十六年一月一日。)
41. 释印顺:〈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读『佛性与般若』〉(《鹅湖月刊》,台北:鹅湖出版社,第七卷,第四期,民国七十年十月。)
42. 释如释:〈贤首五教的心识观(一)〉(《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二期,民国六十一年五月。)
43. 释如释:〈贤首五教的心识观(二)〉(《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三期,民国六十一年六月。)
44. 释如释:〈贤首五教的心识观(三)〉(《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四期,民国六十一年七月。)
45. 释如释:〈贤首五教的心识观(四)〉(《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五期,民国六十一年八月。)
46. 释洞仪:〈「性起」与「缘起」关系之略探──以华严宗思想为主〉(《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初版初刷。)
47. 释修德:〈法藏大师的五教论〉(《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二)》,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48. 释传智:〈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之比较研究〉(《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一)》,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初刷。)
49. 释圆照:〈华严法界圆融之探讨〉(《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二)》,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50. 释圣严:〈华严宗的性起思想〉(《内明》,香港:内明杂志社,第一期,民国六十一年四月。)
51. 释慧润:〈华严法界观的构造及其特质〉(《佛光学报》,高雄:佛光出版社,创刊号,民国六十五年。)
52. 释慧学:〈华严三祖法藏「十门唯识说」的研究〉(《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二)》,台北:财团法人华严莲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初刷。)
(二) 外国学者期刊论文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日]一色顺心 着、梁国真 译:〈华严的真妄说与《起信论》〉(《国际佛学译粹(第二辑)》,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初刷。)
02. [日]山田亮贤:〈华严三性说の立场〉(《大谷学报》,日本京都:大谷大学大谷学会,第三十五卷,第四期,西元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日。)
03. [日]山田亮贤:〈华严法藏の三性说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佛教大学における第六回学术大会纪要(二)》,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第四卷,第二号,西元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日。)
04. [日]小林实玄:〈法藏の三性说について──华严に於ける如来藏解释の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早稻田大学における第十一回学术大会纪要(一)》,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第九卷,第一号,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05. [日]石桥真诚 着、梁国真 译:〈法藏对唯识说的对应〉(《国际佛学译粹(第二辑)》,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初刷。)
06. [日]田中顺照:〈贤首大师に於ける三性の理解〉(《密教文化》,日本高野山:高野山出版社,卷二时,西元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07. [日]田中顺照:〈贤首大师法藏の三性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高野山大学における第八回学术大会纪要(二)》,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第六卷,第二号,西元一九五八年三月三十日。)
08. [日]吉津宜英 着、梁国真 译:〈关於法藏的大乘起信论义记〉(《国际佛学译粹(第二辑)》,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初刷。)
09. [日]吉津宜英 着、余崇生 译:〈关於「性相融会」〉(《国际佛学译粹(第二辑)》,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初刷。)
10. [日]吉津宜英 着、许明银 译:〈华严禅的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月刊杂志社,第三十三卷,第四期,民国七十八年四月。)
11. [日]赤尾荣庆:〈法藏の华严三性说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立正大学における第三十回学术大会纪要(二)》,日本东京: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第二十八卷,第二期,西元一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12. [日]长尾雅人:〈对於法藏的三性说的若干的疑问〉(《中观与唯识》,东京:岩波书店,西元一九七八年三月。)
13. [日]根无一力:〈华严教学に及ぼせる唯识思想の影响〉(《龙谷大学大学院纪要文学研究科》,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大学院纪要编集委员会,第三卷,西元一九八一年三月五日。)
14. [日]高峰了州:〈法藏大师及其华严教学之成立〉(《佛光学报》,高雄:佛光文化事业,第四期,民国六十八年。)
15. [日]藤谷厚生:〈华严三性说笔记(序说)〉(《龙谷大学佛教学研究室年报》,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大学院纪要编集委员会,第5号,西元一九九二年三月。)
16. [日]镰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17. [日]镰田茂雄:〈华严思想の受容と变容──中国华严よソみた日本华严特质〉(《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初版初刷。)
(三) 电子期刊与网路资料类(依作者姓氏笔画排列)
01. 杜保瑞:〈华严宗法界缘起之成立条件〉(台北:中国哲学教室,网路版: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民国九十年六月九日下载。)
02. 杜保瑞:〈论牟宗三哲学的儒佛会通〉(台北:中国哲学教室,网路版: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民国九十年六月九日下载。)
03. 刘立夫:〈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世界弘明哲学季刊》,西元二○○○年三月,网路版:http://www.whpq.org/whpq/200003/200003/006.htm,民国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下载。)






上一篇(「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实) 回目錄 下一篇(雪谦嘉察之"菩萨道--通)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虚空法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花东藏传佛教@ - Yahoo!奇摩部落格
大白伞盖佛母
八大持明总聚
天马旗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台北生技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