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活動 台灣佐欽大圓滿講堂 成立緣起: 佛法課程:噶舉傳承歷史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阿含经》无我思想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5 12:45:3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5 12:42:31   编辑部 报导

略论《阿含经》的无我思想

廖乐根 

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是佛教判断真理标准的「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於其它宗教、哲学的重要理论。不过,作为一种学说体系,无我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本文将立足於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阿含经》,对《阿含经》的无我思想作一粗略的考察与简要的论述。 

一、「我」的定义及我执的表现形式

1、「我」的定义
  要了解无我,首先就必须明白什麽是「我」。「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含义极为广泛。总的来说,「我」可以分为三种:假我、真我和神我。假我是指由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即物质与精神的组合体。这只是为了世间说明的方便而假名安立的,故称为「假我」。真我是指涅盘的殊胜功德,即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之中的「我」,也可以说是佛性或如来藏的异名,是无为法。神我也叫实我,即所谓永恒不变的实体之我。对於假我和真我,佛教是承认和肯定的,区别在於假我只是相对和暂时的存在,而真我则是绝对和真实的存在。而实体之神我却是佛教所要坚决反对和破斥的,因为对它的执着是一切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所谓无我就是针对这种神我或实我而言的,此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我」的梵文是atman,意思是有实体的自我,作为永远不灭的本体的自我,或不变的主体。归纳起来,「我」具有主、宰、常、一四种含义。「主」就是自主、自生,自存自有、自由自在。「宰」是宰制、宰割,即具有独立的统治和支配属於自己的一切的能力。「常」是常住、恒有、永恒不变之意。「一」就是唯一、独一无二。显然,佛教的无我思想是针对当时印度其它各种宗教和学说,尤其是婆罗门教的梵我(大梵)思想而提出的。
  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无作我者。……我先至此,独一无侣……为人父母,先有是一,後有我等(众生)……(《长阿含经》15,《大正藏》第一卷69页中)

2、我执的表现形式
  我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来说不外乎两种,即执着五蕴自身为我,或执着离开五蕴之外有我。有情生命只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合和体,其中并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或本体。但是众生由於无始以来的无明,不懂得五蕴无我的道理,相反却总是执着五蕴为我,要麽执着五蕴的全部为我,要麽执着五蕴的部分为我。
  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中)。(《杂阿含经》109,《大正藏》第二卷34页中)
  阿难!夫计我者,齐几名我见?名色与受,俱计以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爱是我。」(《长阿含经》13,《大正藏》第一卷61页下)
 

二、对无我的困扰、误解与邪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所见,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会无说,无善趣恶趣业报,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众生无世间阿罗汉正到正趣。……(《杂阿含经》154,《大正藏》第二卷43下)
  还有一种是「取着无我」,也就是执着无我本身。其实,佛陀宣说无我的目的只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我执,无我本身只是一种方法,是不能执着的。对无我的执着与对自我的执着一样,都是错误的。
  世尊告曰:「阿难!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阿难!若比丘乐彼舍、着彼舍、住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盘」(《中阿含经》75,《大正藏》第一卷543页上)
 

三、正观无我

  在《阿含经》中,世尊从不同角度反覆向我们开示了如何正确观察和认识无我,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五蕴观无我
  人和其它所有的众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的,是五蕴的集合体,要想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恒不变的我,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离开五蕴之外同样无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我,如是观者,则是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杂阿含经》1,《大正藏》第二卷1页上)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杂阿含经》39,《大正藏》第二卷8页下)

  2、从缘起观无我
  缘起是佛教最根本的思想,佛教的所有理论都是以缘起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一定意义上,无我就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述。所谓缘起,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无不是由种种条件(因缘)集合而成的,缘集则生,缘散则灭,绝对没有一个恒常的、独立的实体存在。缘起与我是对立的,缘起必然无我。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於异时,一切悉无,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杂阿含经》1169,《大正藏》第二卷312页下)

  3、从无常观无我
  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物质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无常的必然是无我的,即使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也是瞬息万变的。
  愚痴无闻凡夫宁於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杂阿含经》289,《大正藏》第二卷81页下)

  4、从苦观无我
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此五阴是无常义,无常义者即是苦义。(苦义者即是)我非彼有,彼非我有。(《增一阿含经》35,《大正藏》第二卷702页中)
  必须指出的,无我绝不只是一种理论,仅仅从理论上学习无我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和修行中实践无我、体验无我,乃至最终亲证无我,成就涅盘妙果。关於这方面的内容,《阿含经》中也有详细的说明。

 四、小结

  《阿含经》的无我思想是建立在缘起学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以缘起为立足点,从因缘的角度,从无常、苦、空的角度,正确而全面的观察、理解和把握无我。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阿含经》中的无我,主要还是偏重於「人无我」,并且基本上是通过色、受、想、行、识五蕴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此外,《阿含经》的无我思想,与後来的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相比,显得比较朴实,没有形成系统而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戒幢佛学教育网)










相關文章:
《阿含经》禅定─佛陀成道的禅定为脉络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上一篇(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与) 回目錄 下一篇(汉藏的佛性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1﹞ 日期2008/10/1 03.37
香港咏给菩提学苑H.K.Yongey Bodhi Institute - Yahoo!奇摩部落格
卓玛的天空:果青寺显密经典(讲修)院:Xuite日志
不丹圣地「斯龙甘帕」修建
明就仁波切说:德噶禅修中心,就是我的弟子们的家--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台灣會議中心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灣會議中心
Changturtle
LamaNet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