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口傳 明心精舎「空行心滴」大法灌頂教授 神變月瓔珞莊嚴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法华经》禅思想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1 18:08:33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1 17:47:13   编辑部 报导

《法华经》禅思想之研究   指导教授:李立信教授共分十章,探讨禅观渊源、禅观妙用、如来禅观、菩萨禅观、法华三昧、禅观教育的一连贯问题。《妙法莲华经》中的佛、菩萨展现的禅观三昧,主要是为了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进入一佛乘,菩萨若是只有自受用,而没有他受用,即非真正的菩提。因此,禅观为方法,一佛乘为目的,是本文要诠释的思想。


 


第一章 叙论:说明本文研究之动机与目的,探讨前人研究之见解与成果,以及标出本文研究之进路与方法。
第二章 《法华经》之历史背景:本章探讨《法华经》的成立年代、印度地位、传译情形、中国地位,是从历史角度切入,以纵切面的轨迹,寻求整体发展的面貌。


第三章 《法华经》之价值意义:本章从判释教相、戏剧体制、文学艺术,探讨《法华经》。这是从本质内涵切入,以横剖面的分析,迈向整体架构的核心。


第四章 《法华经》之禅观渊源:本章以禅观定义为基点,从印度的禅观、原始佛教的禅观、小乘佛教的禅观、大乘佛教的禅观,加以探讨其根本的依据与转变。


第五章 《法华经》之禅观妙用:本章藉由前面数章的基础,向上一着,探讨《法华经》的禅观思想。《法华经》的禅观,系以清净心为体,是一种「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的菩萨禅,亦即般若禅。本章主要提出在《法华经》禅观的种类和深义,除了在《法华经》中字面上是禅观或三昧,也列举其他属於禅观的妙用,并阐明法华三昧不是《法华经》中惟一的禅法。


第六章 《法华经》之如来禅观:本章承袭前章,谈论如来禅观妙用的问题,探讨如来寿量无尽、如来示现涅盘、如来神力、多宝佛塔、龙女成佛等禅观妙用。


第七章 《法华经》之菩萨禅观:本章承袭前章,谈论菩萨禅观妙用的问题,探讨法华胜会之菩萨示现、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妙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禅观妙用。


第八章 《法华经》禅观在中国开展:探讨《法华经》禅观,被标示为天台法华三昧的议题。天台思想,远绍龙树,近至慧文、慧思,并以智顗为中心研究,探讨天台法华三昧思想,最後研析法华三昧在中国後世为实践内涵与影响。


第九章 《法华经》之禅观教化:清净心是形而上的,禅观是菩萨的实证修为,只能自受用;若要使人获益,即须落实於教化。因此,禅观与教化是内外兼备,不可或缺。释迦牟尼佛与多宝佛并坐,运用禅观神力,主要目的是要教化众生。宣说一佛乘,富有十分浓厚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结论:本章系就《法华经》禅观之议题,作一整体性的归纳检讨。


关键字:法华、法华三昧、三昧、禅观、禅、实相、天台、止观、如来、佛、菩萨、一佛乘、会三归一、开权显实、解脱、三乘、般若禅、菩萨禅、小乘、中乘、大乘、本门、迹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药王菩萨、妙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现一切色身三昧、十六三昧、无量义三昧、释迦牟尼佛、多宝如来、方便、菩提心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91/博士/研究生:简秀娥 

指导教授:李立信教授





法华经的主题与精神

法华经是念怎样的呢 

法华经为什麽是经中之王? 

法华经》经文消文释义、名相解释- 老实修行,以戒为师- Yahoo!奇摩部落格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 

龙树之论空

本文在论龙树「空」中有「假」、「中」两个概念。作
        者认为龙树之原文并未把空、假、中,放在平行位置,所以
        「中道」有不同于空之处。
 




壹. 大藏经
《中阿含经》,大正一。
《增壹阿含经》,大正二。
《六度集经》,大正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三。
《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正三。
《悲华经》,大正三。
《杂譬喻经》,大正四。
《出曜经》,大正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大正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
《道行般若经》,大正八。
《金刚般若波罗经》,大正八。
《正法华经》,大正九。
《妙法莲华经》,大正九。
《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九。
《法华三昧经》,大正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九。
《华严经》,大正十。
《十住经》,大正十。
《大宝积经》,大正十一。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大正十一。
《平等觉经》,大正十二。
《涅盘经》,大正十二。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正十二。
《大般涅盘经》,大正十二。
《无量寿经》,大正十二。
《阿弥陀经》,大正十二。
《观无量寿经》,大正十二。
《菩萨处胎经》大正十二。
《大方等大集经》,大正十三。
《般舟三昧经》,大正十三。
《无垢称经》,大正十四。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十四。
《维摩诘经》,大正十四。
《文殊师利律净经》,大正十四。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十四。
《弥勒大成佛经》,大正十四。
《海龙王经》,大正十五。
《安般守意经》,大正十五。
《思惟略要法》,大正十五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大正十五。
《思惟略要法》,大正十五。
《禅法要解》,大正十五。
《超日明三昧经》,大正十五。
《楞伽经》,大正十六。
《解深密经》,大正十六。
《深密解脱经》,大正十六。
《法集经》,大正十七。
《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大正十九。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大正十九。
《楞严经》,大正十九。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大正廿。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廿。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大正廿。
《五分律》,大正廿二。
《菩萨璎珞本业经?释义品》,大正廿四。
《大智度论》,大正廿五。
《十住毘婆沙论》,大正廿六。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大正廿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廿七
《阿毘昙毘婆娑论》,大正廿八。
《显扬圣教论》,大正卅一。
《摄大乘论》,大正卅一。
《成实论》,大正卅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大正卅三。
《法华玄义》,大正卅三。
《法华玄义签》,大正卅三。
《法华经义记》,大正卅三。
《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卅四。
《法华文句记》,大正卅四。
《法华玄论》,大正卅四。
《妙法莲华经玄赞》,大正卅四。
《观音玄义》,大正卅四。
《观音玄义记》,大正卅四。
《观音义疏》,大正卅四。
《法华义疏》,大正卅四。
《法华经义疏》,大正卅四。
《观音义疏记》,大正卅四。
《华严经探玄记》,大正卅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卅五。
《维摩诘经略疏》,大正卅八。
《注维摩诘经》,大正卅八。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正卅九。
《大方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大正卅九。
《大乘义章》,大正四四。
《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大正四五。
《大乘止观法门》,大正四六。
《摩诃止观》,大正四六。
《四教义》,大正四六。
《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四六。
《天台四教仪》,大正四六。
《敕修百丈清规》,大正四八。
《历代三宝记》,大正四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五○。
《梁高僧传》,大正五○。
《续高僧传》,大正五○。
《宋高僧传》,大正五○。
《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
《大唐西域记》,大正五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正五一。
《景德传灯录》,大正五一。
《释迦方志》,大正五一。
《法华传记》,大正五一。
《法苑珠林》,大正五三。
《一切经音义》,大正五四。
《出三藏记集》,大正五五。
《开元释教录》,大正五五。
《众经目录》,大正五五?
《刊定众经目录》,大正五五。
《大唐内典录》,大正五五。
《出三藏记集》,大正五五?
《译经图记》,大正五五。
《开元释教录》,大正五五。
《历代三宝记》,大正四九。
《出三藏记集》,大正五五。
《南传大藏经》十五册。
《妙法莲华经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卍续藏三。
《维摩经文疏》,卍续藏廿八。
《四教仪集解》,卍续一○二。
《法华经持验记》,卍续藏一三四。
《妙法莲华经疏》,卍续藏一五O。
贰. 专书部份(依照姓氏笔划顺序)
中村元着,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六月初版。
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七月二版。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学,一九五七年八月初版。
水野弘元着,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十一月初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上海,新华书店,一九八九年五月初版。
中村瑞隆,《真实之道--法华经》,台北,大展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方立天等着,《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版。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下),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版。
尤惠贞,《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五月初版。
尤惠贞,《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嘉义,南华大学,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
平川彰等着,林保尧译,《法华思想》,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版。
田村芳朗等着,释慧岳译,《天台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出版。
宇井伯寿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协志工业丛书,民国五十九年。
宇井伯寿着,释印海译,《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无量寿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一月初版。
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十月初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一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一∼三册),台北,正中书局,民国七十二年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台北,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三年九月修订四版。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初版。
任继愈等着,《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国文天地,民国七十九年版。
何秀煌,《思想方法导论》,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五年版。
何新编,《禅宗、历史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何国铨,《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四月初版。
本幸男,陈春霞译,《法华部解说》,《文殊大藏经》第四十七册,台北,文殊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出版。
佐佐木等着,释达和译,《印度佛教史概说》,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民国五十年十月初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谷风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七月初版。
吕澂,《印度佛学史略》,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元月再版。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一年一月三刷。
吕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民国七十一年出版。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五年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版。
池田大作着,潘柱明等译,《我的佛教观》,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八月初版。
池田大作等着,创价学会译,《法华经的慈光》,台北,明报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初版。
池田大作等着,创价学会译,《法华经的福德》,台北,明报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初版。
池田大作着,王遵仲译,《佛教一千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初版。
吴汝钧,《印度中观哲学》,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六月初版。
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学生书局,台北,民国八十二年二月初版。
阿部肇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东大公司,台北,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再版。
忽滑谷快天着,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
林传芳,《佛学概论》,台北,弥勒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修订再版。
林保尧,《法华造像研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三月初版。
岫峨,《一任袈裟万里游》,台北,圆明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六月初版。
孤峰智璨着,释印海译,《中印禅宗史》,台北,海潮音社,民国六十一年十月初版。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现代佛学大系》第十八册,台北,弥勒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出版。
季羡林,《论梵本妙法莲华经》,《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北京,一九八二年出版。
柳田圣山着,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十一年九月二版。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四月初版。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初版。
南?文雄.泉芳璟《梵汉对照新译法华经》,京都,一九一三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一年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卷上,台北,胡适纪念馆,民国五十八年四月出版。
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初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华,民国七十八年十二月初版。
望月良晃着,林保尧译,《法华思想》,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一九九八年出版。
山雄一着,吴汝钧译,《空之哲学》,台北,文殊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二月初版。
山雄一着,吴汝均译,《佛教中观哲学》,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初版。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台北,中华书局,一九六○年三月初版。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初版。
陈荣波,《禅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版。
陈清香,《佛经变相美术创作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六十六年三月初版。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九月三刷。
张曼涛主编,《禅宗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二册,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
张曼涛主编,《三论宗之发展及其思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九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中观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九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3,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33,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初版。
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52,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初版。
张曼涛主编,《大乘佛教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9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初版。
张荣明主编,《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初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三月初版。
许志明,《般若笔谭》,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八十年四月初版。
汤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汤锡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书局,民国七十四年版。
黄公伟,《印度佛教思想体系论史》,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初版。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影印初版。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纲》,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六十九年。
黄忏华等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小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版。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杨惠南,《吉藏》,台北,东大公司,民国七十八年四月初版。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公司,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三版。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公司,民国七十七年十月初版。
杨郁文,《阿含要略?序文》,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铃木大拙着,刘大悲译,《禅与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九年版。
铃木大拙、佛洛姆合着,孟祥森译,《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九年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华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版。
熊翊亮,《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版。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化大学,一九八三年七月初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华正书局,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七年版。
刘贵杰,《庐山慧远大师思想析论》,台北,圆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初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十一年十一月一版。
戴华山,《语意学》,华欣出版社,台北,民国七十六年版。
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
鎌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台北,谷风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版。
鎌田茂雄着,转瑜译,《天台思想入门》,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八十八年十二年三版。
鎌田茂雄着,心灵雅集编译组译,《沈默的教示--维摩经》,台北,大展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
霍韬晦,《佛家逻辑研究》,台北,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版。
霍韬晦,《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公司,民国七十五年版。
龟川教信着,释印海译,《华严学》,美国,法印寺,民国七十七年版。
严北溟,《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
释太虚,《法界圆觉会》,《太虚大师全书》第二一册。(未标出版社)
释太虚,《法华经教释》,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二版。
释太虚,《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台北,菩提印经会,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释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三月七版。
释印顺,《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三月六版。
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一月修订一版。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九月二版。十二国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释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月七版。
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四月五版。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年十二月初版。
释印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版。
释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版。
释印顺,《妙云集》下篇,《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出版。
释印顺,《妙云集上编之三──胜鬘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出版。。
释印顺,《成佛之道》,《妙云集》,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三月二版。
释智顗,《天台小止观、六妙法门》,台北,佛教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版。
释智谕,《中观讲记》上下册,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
释智谕,《妙法莲华经讲记》,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再版。
释惠敏,《中观与瑜伽》,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初版。
释圣严着,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学生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版。
释圣严,《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台北,法鼓文化公司,二○○三年二月初版六刷。
释圣严,《教育?文化?文学》,《法鼓全集》第三辑?第四册,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释圣严,《学术论考》,《法鼓全集》第三辑?第一册,台北,东初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释演培,《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八十年九月初版。
释凝然原着,鎌田茂雄日译,关世谦中译,《八宗纲要》,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版。
释会性,《大藏会阅》,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初版。
释星云监修,《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二版。
顾传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一九九○年版。
Catterjee、Datta着,伍先林、李登贵、黄彬译,《印度哲学概论》,台北,黎明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四月初版。
F. R. Palmer着,陈荣波译,《语意学》,台北,逸龙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版。
Murti,T.R.V. 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台北,华宇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十一月初版。
Surendranath Dasgupta着,林煌洲译,《印度哲学史》,台北,国立编译馆,台北,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初版。
参. 博、硕士论文(依照姓氏笔划顺序)
丁敏,《佛教譬喻文学之研究》,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九年六月。
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二年。
余小兰,《中国譬喻品评法初探》,台北,台大中研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四年。
招慧莲,《汉译佛典「譬喻」析微》,香港,珠海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一年六月。
林芳敏,《大乘止观法门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台北,华梵大学东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五年九月。
金希庭,《中国早期法华经之方便思想的研究》,台北,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所毕业论文,民国七十八年六月。
黄香兰,《法华经的研究》,香港,香港能仁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九年六月。
陈松柏着,《憨山禅学之研究》,台中,东海大学哲研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五年十二月。
杨满堂,《中论论证方法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六年。
蔡朝枝,《天台安乐行之研究》,台北,华梵大学东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杨懿恭,《唐代敦煌法华经变研究》,台北,华梵大学东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五年六月。
锺伟光,《龙树的缘起观之研究》,能仁书院哲研所硕士论文,香港,民国七十一年。
韩子峰,《天台法华三昧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一年。
简秀娥,《维摩诘经禅观之研究》,台北,华梵大学东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罗宗涛,《敦煌讲经变文研究》,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论文,民国六十一年八月。
罗沛,《从中论看龙树对法有自性之主张的批评》,香港,新亚书院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四年。
谭惠文,《妙法莲华经譬喻文学之研究》,嘉义,中正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六年六月。
苏昭铭,《法华玄赞对法华论种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台北,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五年六月。
肆. 期刊论文(依照姓氏笔划顺序)
冉云华,〈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台北,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出版。
向达,《唐代俗讲考》,《敦煌变文论辑》,石门,台北,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初版。
李昌颐,〈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之关系〉,《华冈佛学学报》,台北,民国七十三年九月出版。
李志夫,〈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
杜松柏着,〈禅宗的体用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台北,民国七十六年三月出版。
吴汝钧,〈佛学研究与方法论〉,《佛光学报》第四期,高雄,民国六十八年六6月出版。
吴汝钧,〈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能仁学报》,香港,民国七十二年九月出版。
吴汝钧,〈龙树之论空、假、中〉,《华冈佛学学报》,台北,民国七十三年九月出版。
吴汝钧,〈龙树空之论证〉,《谛观杂志》,南投,民国八十一年四月出版。
吴汝钧着,〈龙树与天台哲学〉,《内明杂志》,台北,民国七十三年六月出版。
吴汝钧,〈龙树与华严哲学〉,《内明杂志》,台北,民国七十三年十月出版。
祝平一,〈从「肇论」「坛经」论大乘空宗、禅宗的神秘主义:兼论道默林对大乘禅宗神秘主义的构思〉,《鹅湖》一六六号,台北,民国七十八年四月出版。
陈荣波,〈禅与维根斯坦的後期思想比较〉,《佛光学报》第五期,高雄,民国六十九年十月出版。
郭敏俊,〈龙树的空观与实践观〉,《谛观杂志》谛观杂志社,南投,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出版。
黄俊杰,〈思想史方法论的两个侧面〉,《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四期,台湾大学,台北,民国六十六年八月出版。
叶阿月,〈「空性」的同义语〉,《哲学与文化》第三卷第一期,台北,民国六十五年一月。
叶阿月,〈超越智慧的完成之研究──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中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卅期,台湾大学,台北,民国七十年十二月出版。
冯耀明,〈龙树「中论」的逻辑与辩证的问题〉,《鹅湖杂志》,鹅湖杂志社,台北,民国七十七年十二月出版。
杨白衣,〈清代之念佛禅〉,《佛光学报》第六期,佛光出版社,高雄,民国七十年五月出版。
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生命、生态、环境关怀论文集》,民国八十五年一月出版。
杨惠南,〈智顗对秦译法华经的判释〉,佛学中心学报,第二期,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
杨学富,〈论所谓的「喀什本梵文《法华经》写卷」〉,《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一九九四年七月出版。
杨海文,〈略论智顗对空假中范畴的开展〉,《鹅湖》二三七号,鹅湖杂志社,台北,民国八十四年三月出版。
万金川,〈龙树空之论证〉,《谛观杂志》,谛观杂志社,南投,民国八十年十月出版。
郑学礼着,释若学译,〈禅、维根斯坦与新正教神学──禅宗传达真理的问题〉,《哲学与文化》第十五卷第四期,台北,民国七十年四月出版。
罗宗涛,〈敦煌变文中诗歌形式之探讨〉,《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国际汉学论文集》,民国七十年十月出版。
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一九九四年七月出版。
释自范,〈「有无」的探讨〉,《谛观杂志》,谛观杂志社,南投,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出版。
释恒清,〈禅净融合主义的思惟方法〉,《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十四期,台湾大学,台北,民国八十年一月出版。
释晓云,〈天台止观如来禅〉,《佛教文化学报》第六期,台北,民国六十六年八月出版。
释晓云,〈般若思想与中国禅〉,《华梵佛学年刊》第二、三期合刊,台北,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出版。
释晓云,〈禅画与园林思想〉,《哲学与文化》第三卷第一期,台北,民国六十五年一月出版。
Murti,T.R.V. 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论──般若波罗蜜〉,《菩提树杂志》,菩提树杂志社,台北,民国七十年九∼十月出版。
Murti,T.R.V. 着,郭忠生译,〈中观辩证法与解脱〉,《佛光学报》,佛光出版社,台北,民国七十年五月出版。
伍. 日文书籍
山口益,《中观佛教论考》,山喜佛书林,东京,一九七五年。
上村真肇,〈《法华经?普门品》の思想に关する研究〉,《法华经を中心する佛教教理の诸问题》,东京,春秋社,昭和五五年九月十日一刷。
中村元,《空》,平乐寺书店,东京,一九八一年。
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三昧思想》,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二刷。
石津照玺,《天台实相论の研究》,创文社,东京,昭和五十六年十一月十日第二刷。
石津照玺,《宗教哲学の场面と根底》,创文社,东京,昭和五十五年六月六日第三刷。
刈谷定彦,《法华经一佛乘の思想-インド初期大乘佛教研究》,大阪,东方出版社,昭和60年12月15日初版二刷。
田村芳朗,《法华经》,中央公论社,一九六九年出版,页44。
宇井伯寿,《东洋の理论》,青山书院,东京,一九五0年。
安井广济,《中观思想の研究》,法藏馆,东京,一九六一年。
伊藤英三,《禅思想史体系》,凤舍,东京,昭和卅八年四月。
本幸男编,《法华经の思想と文化》,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六五年。
金仓圆照编,《法华经の成立と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七○年。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法藏馆,京都,昭和四十二年五月。
纪野一义,《法华经の探求》,东京,平乐寺书店,一九六二年出版。
高崎直道博士还历纪念会编,《インド学佛教学论集》,春秋社,东京,昭和六十二年十月。
宫本正尊,《根本中と空》,第一书房,东京,一九四三年。
山雄一、上山春平着,《空の理论──中观》,角川书店,东京,一九六九年。
横超慧日编,《法华思想》,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八六年。
陆.外文资料
1. Bailey H. W (ed), “Khotanese Buddhist Texts” Cambridge, 1951.
2. Bhiksu Prasadika, Joshi L. M. (ed.,tr.), “Vimalakirtinirdese-sutra:Tibetan Version, Sanskrit Restoration &Hindi Translation” Central Institute of Higer Tibtan Studies , Sanarth, 1981.
3. Charles Luk, “The Vimalakirtinirdese-sutra” Berkeley, 1972.
4.Dutt Nalinaksha. 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their linguistic peculiarities.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29, 1953
5.davidson, j. le roy trace of buddhist evangelism in early chinese art. artibus asiae .11, 1948.
6. Edward Hamlin , ‘Magial Upaya in the Vimalakirtinirdese-sutra’ ,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Buddhist Study 〔JIABS〕 , Vol.11 , No.1 , 1988.
7. Utienne Lamotte, “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The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1976.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上一篇(四臂观音念诵法仪轨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请赞助释迦牟尼佛中心千秋大业基金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岩传五大忿怒本尊之功德利益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Nissan 台灣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