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舍利塔開光、密意廣深文武百尊大灌頂 11/16貢將仁波切中心蓮師薈供暫停 蔣康老法王密意廣深文武百尊成就法大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品般若经》菩萨十地思想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31 01:54:2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31 01:10:53   编辑部 报导

《大品般若经》菩萨十地思想之研究  指导教授:黄国清

大品经》的菩萨修行次第内涵成为大乘修行者的关注焦点;可以从罗什与慧远在《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交互论证得知。有监於过去学界对《大品经》菩萨十地的研究大多着重探寻其渊源,甚少详细探索各地的实践内涵,遑论述及菩萨十地的行法展现出层层趣上的关连性,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本论文以语言文献研究法及义理研究法探析《大品经》菩萨十地的思想内容及实践次第,并以此提出般若菩萨十地与初期大乘时期其它相关十地可能的关系。
  
  《大品经》展现出的菩萨十地修学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一为坚固心志,求法利众;二是藉声闻法,深化体验;三是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坚固心志,求法利众」包含以「般若空慧」为引导、坚固菩萨心志、导入利众事业、勤求菩萨法教等特色。「藉声闻法,深化体验」包含消极节制和积极舍离、身远离及心远离、波罗蜜的展开等特色。「自利完成,神通利他」内则有体证无生法忍、广大利他之行、究竟成就佛道等特色。
  
  以上般若菩萨十地的行法内涵展现出有别於其他十地的菩萨行法之处有四。首先,般若菩萨十地从初地开始,菩萨就强调以「不可得」般若空慧观照其修行实践。其二,由於此十地的前六行法再三强调菩萨不可以让自己陷於可能生起二乘心之境,因此,此六地的菩萨是时时有退转至二乘可能的凡夫菩萨。第三,此十地的行法虽多含声闻行法却又将这些行法赋予新的义涵展现出其融摄二乘又突显菩萨修行的特殊之处。最後、此十地菩萨的行法有其次第,从基础的实践到藉助声闻行法,最後进入不退转之後才开始以神通实践广大利他行并建立自己的佛国土,这样的次第彰显出此十地菩萨的修行是从基础的菩萨行经由层层提升之後逐渐深化。
  
  对比般若菩萨十地的行法特色与《大事十地、华严十住、
华严十地,得知此四种十地思想虽相似,却也有不同之处。华严十地是属於组织最为完善且有系统的圣位菩萨修行,《大事》十地、般若菩萨十地、华严十住比较倾向由凡夫修学成佛。再者,《大事》十地应该是最早成立,华严十地是最晚成立,至於般若十地和华严十住可能是处於与部派衔接的初期大乘时期,依当时盛行的十住(地)思想别别集出,富含自宗修行特色的菩萨十地思想。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96/硕士/ 研究生:锺媄媜   指导教授:黄国清 





延伸研读:

法云资讯网- 〈大品经序〉语译(上)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 

般若空慧之妙智教育论

般若空慧-大般若经讲记 · 般若空慧-第一义的探索 · 实修法门 · 慧观 · 唯识学精华 · 正知见 · 修证之歌 · 观想 · 观想美容法 · 修行心语 · 爱的治疗力量 · 清心小语 · 慈心观

华严专集  菩萨十住行道品(西晋 竺法护). 佛说菩萨十住经(东晋 只多蜜) ...  十住经(姚秦 鸠摩罗什). 佛说十地经(唐 尸罗达摩) ... 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姚秦 竺佛念) . 华严游意(隋 吉藏撰)

 华严十住 

西行法师讲座系列—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 

菩萨十住行道品(西晋竺法护)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昙昧摩提菩萨。 持佛威神。 便於佛前。 於是阿难波渝迦三昧。




一、佛教经典:
  
吴、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大正藏》册10。
 
後汉、安玄译,《法镜经》,《大正藏》册12。
 
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大正藏》册8。
 
西晋、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经》,《大正藏》册10。
 
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徳经》,《大正藏》册10。
 
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大正藏》册8。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册1。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藏》册2。
 
东晋、只多蜜译,《佛说菩萨十住经》,《大正藏》册10。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册10。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只律》,《大正藏》册22。
 
後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後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8。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大正藏》册10。
 
後秦、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册25。
 
後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大正藏》册23。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册1。
 
姚秦、竺佛念译,《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大正藏》册10。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大正藏》册22。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大正藏》册17。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册2。
 
宋、求那跋摩译,《佛说菩萨内戒经》,《大正藏》册24。
 
梁、释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大正藏》册55。
 
梁、释慧皎着,《高僧传》,《大正藏》册50。
 
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册3。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多经》,《大正藏》册7。
 
唐、五百罗汉等,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册27。
 
唐、玄奘译,弥勒菩萨说,《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册30。
 
唐、世友造,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册49。
 
唐、尸罗达摩译,《佛说十地经》,《大正藏》册10。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册9。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正藏》册11。
 
唐、定宾撰,《四分律比丘戒本疏》,《大正藏》册40。
 
唐、智昇编,《开元释教录》,《大正藏》册55。
 
失译,《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册2。
 
《论事》,《南传大藏经》册57。
 
Conze, Edward (Tran.),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With the Divisions of the Abhisamayalavkara,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Dutt, Nalinaksa etc. (Eds.), The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I:Edited With Critical Notes and Introduction, Calcutta: Calcutta Oriental Press, 1934.
 
 
二、当代中文着述
  
(一)华人着述
  
 
王欣夫着,《文献学讲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
 
吴汝钧着,《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吕澂着,《印度佛学源流略论》,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
 
吕 澂撰,〈佛教研究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佛学研究方法》册4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李世杰着,《印度大乘佛教哲学史》,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
 
冯焕珍着,〈走向平等的经学观--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监往知来: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
 
蒋义斌着,〈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蔡耀明着,《佛教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资讯》,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郑郁卿着,《鸠摩罗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魏道儒着,《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释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印顺,1978。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成佛之道》,新竹:正闻出版社,2000。
 
───,《空之探究》,新竹:正闻出版社,2000。
 
───,《性空学探源》,新竹:正闻出版社,2003。
 
───,《学佛三要》,新竹:正闻出版社,2003。
 
───,《永光集》,新竹:正闻出版社,2004。
 
释如石、释果赜、林秀娟着,〈藏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合论•一切智相品》「发心」及「教授」前三细目译注〉,《中华佛学研究》第6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2002。
 
释厚观着,《深观广行的菩萨道》,台北:慧日讲堂,2006。
 
释惠敏着,〈「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佛学会议论文汇编1》,台北:法鼓文化,1998。
 
释常真着,〈《 大般若经.第二会.修治地品 》「菩萨十地」中大乘与二乘的接轨所透显的前阶段双轨的修学设计〉,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第十三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台中:逢甲大学,2002。
 
───,《《大般若经•第二会•修治地品》的「菩萨十地」呈现的修道历程》,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2002。
 
释继彦着,〈《宝如来经》和《菩萨十住经》译者略考〉,《法光学坛》,台北:法光佛学研究所,1997。
  
(二)外文中译
  
水野弘元、中村元等人着,《印度的佛教》,许洋主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88。
 
水野弘元着,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萨思想的变迁〉,《香光庄严》72期,嘉义:香光书香出版社,2002。
 
白石凌海着,许洋主译,〈布施概念的变迁(四)──般若经中的布施思想〉,《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所,2000。
 
平川彰着,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
 
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菩萨思想的研究上、下》,录自《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
 
高峰了州着,释慧岳译,《华严思想史》,录自《现代佛学大系》,台北:弥勒出版社,1983。
 
高崎直道着,〈大乘经典总论〉,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
 
梶山雄一等着,许洋主译,《般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
 
梶山雄一着,臧世俊译,《空的智慧.般若经的现代诠释》,台北:圆明出版社, 1995。
 
Ranjit Kumar着,潘中道、黄玮莹、胡龙腾译:《研究方法─ ─步骤化学习指南》,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三、当代外文着述
  
Hirakawa, Akira, “The rise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ship of stupa, ” in Williams, Paul (Ed.), Volume III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Mahayana Buddhism; Some Mahayana Religious Topics in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Jones, J. J. etc (Ed.), The Mahavastu Volume I, London: The Pali Text Society.
 
Lamotte, E., 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tome I, 1944. (Reproduction anastatique 1981, Publications de 1’Intitut Orientalise de Louvain, no. 25, Louvain-la-Neuve)
 
Lancaster, Lewis (Ed.), Prajbaparamita and Related Systems: Studies in Honor of Edward Conze, Korean: Berkeley Buddhist Studies Series, 1977.
 
Williams, Paul,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Londa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小泽宪珠着,〈《大品般若经》の十地に関すゐ二、三の问题〉,《佛学论丛》号30,1986,页32-40。
 
───,〈般若经におけゐと菩萨地菩萨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34.1,1985,页154-159。
 
平川彰着,《初期大乘と法华思想》,东京:春秋社,1989。
 
平川彰等编,《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
 
定芳晟着,〈十地とミトラス教の七阶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38.2,1990,页855-862。
 
副岛正光着,《般若经典の基础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80。
 
藤村隆淳着,《スハーヴァスツの菩萨思想》,东京:山喜房佛书林,2002。
  
四、工具书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集成》,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
 
辻直四郎着,《サンスクリツト文法》,东京:岩波书店,1989。
 
荻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斐文着,《梵语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汉语大词典》(光碟版),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
 
释惠敏、释齎因编译,《梵语初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释慈怡编着、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3。
 
Aklujkar, Ashok, Sanskrit: An Easy Introduction to An Enchanting Language, Canada: Svadhyaya Publications, 1992.
 
Macdonell, Arthur A., A Sanskrit Grammar for Student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 Publishers Pvt. Ltd., 1991.
 
Monier-Williams, M.,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2002.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上一篇(忍辱的意义与实践) 回目錄 下一篇(《阿含经》禅定─佛陀成道)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改善「爱情与事业」最大效益之咕噜咕咧佛母密法
天法忿怒莲师金刚盔甲
藏传佛教慈悲林寺学佛院- Yahoo!奇摩部落格-藏传疑问-多识仁波切开示
大圆满五加行的意义与重要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008/12/28

赞助网站
Phowa.com.香港
美國菩提學會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回首页